同性恋亚文化

出版社:今日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1
ISBN:9787507209105
作者:李银河
页数:440页

内容概要

李银河,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员,教授主要著、译作《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性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入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等。

书籍目录

目 录
前言
引论
为什么要研究同性恋现象
同性恋现象普遍存在
研究方法及样本
形成原因
同性恋成因理论综述
环境与经历的影响
境遇性同性恋者
同性恋身份的自我认定
感情生活
与异性感情相似之处
与异性感情相异之处
同性恋恋爱事件实录
A的感情生活
性生活
性观念
角色问题
性行为方式
性感标准
H的性生活
婚姻生活
不愿结婚
不得不结婚
婚姻关系
同性恋外遇
社会交往
交往方式
卖淫与敲诈
J的外地之行
“鱼场”亲历记
价值观念
同性恋是罪恶
同性恋是疾病
来自外部的压力
同性恋是一种生活方式
法律地位
历史上的处境
同性恋法律地位的改变
中国同性恋者的法律地位
Y的遭遇
如何看待同性恋现象
公众对同性恋态度的改变
同性恋现象给人类的启示
正确看待同性恋现象

注释及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同性恋是一种跨文化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性恋者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文化群体,具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方式。无论从同性恋活动对家庭和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影响程度,还是同性恋者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同性恋研究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领域。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对中国同性恋现象的深入研究,其学术观点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肯定。本书是国内社会学界在同性恋研究领域最早的成果之一。


 同性恋亚文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5条)

  •     好奇怪 这本书看过的人不算少书评却这么寥寥几篇?首先说明一下 我不是同性恋虽然从小到大 喜欢我的女生似乎比喜欢我的男生还多本人雌性 摊手 ╭(╯^╰)╮但是我的性取向是没问题的做这个说明并不是为了把我和这个群体撇清而是为了表示即使我不属于这个小圈子我也一样可以呼吁——这个团体应该得到ta们应有的权利关于这本书就不说了 全五星想要了解中国大陆同性恋状况的不管是支持的 还是反对的 都应该看看不过我猜反对的人估计没什么兴趣如果非要为这本书提一点儿建议的话就是材料有点老了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访谈手记不过话说回来 在上世纪90年代就能把这本书写出来李银河老师得多不容易已经又过了20年真心希望李银河老师能写一下同性恋群体的现状这里有一个对状况改变程度不知道能起到多大作用的因素——网络以及以网络为工具的文化渗透近几年 百度贴吧 以及现在人气更旺的微博上出现了一个“腐女”群体她们受日本漫画影响 喜欢耽美以及BL漫画具体我也不是很懂 我没看过但简而言之 似乎就是喜欢看男同漫画的一群年轻女孩她们认为 那种纯纯的男男之爱是最美好的甚至据说有人把自己的男朋友掰弯(不知道真假)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喜爱男男之爱的愿望这股风越兴越盛甚至以前很多鄙视同性恋的直男现在也经常在微博上把自己的男性朋友称为“基友”微博上也经常能看见“搅基”“搞基”这类字眼似乎大家都不把这当回事 将其当做很普通的玩笑微博 人人和开心上这几年也有不少基友秀亲密的甚至有基友秀婚纱照的 脸部没有打码他们真的很勇敢 从目前微博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来看这种腐女群体和“基友文化”似乎会起到一定程度的脱敏作用降低大众对同性恋的阈值但话说回来我认为这种脱敏作用会有但怀疑其作用有多大看看李银河老师微博上那些谩骂就知道了在我看来 微博已经是天朝思想最开放的人群集合了而李银河老师新浪博客的评论功能甚至是常年关闭的——因为口出秽语的人太多网络上是一回事 现实生活中又是一回事如果是私企应该要好些像我所在的事业单位如果哪个同事是同性恋者 并且大家都知道即使同事之间不会太受影响但提职评优秀什么的 难免领导心里会有想法在网络上或者大城市尚且如此我不认为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同性恋者处境会有多大改变顺便说下今天刚在微博上看到的台湾相关协会调查显示台湾58%的同性恋和双性恋曾遭口头骚扰、肢体暴力和性侵害约30%考虑过自杀 18%曾试图自杀台湾尚且如此 我对大陆持更加悲观的看法再顺便说下看的另外一个心理学家所著的的书里写道现在美国一些年轻人热衷于同性恋已经不是单纯出自性取向了而是作为“自我尝试”“自我探究”的一种方式类似一种人生体验不过我觉得中国的同性恋者还没新潮到这一地步吧
  •     李银河教授在开篇首先对同性恋与同性恋者作出概念上的界定:“同性恋这一性取向是指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于行为;同性恋这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单是从概念的情感色彩来判断,它是非常客观、没有掺杂个人情感的。紧接着,李银河随后提到,“在我国,除了散见于报章杂志的零星文章,直到90年代以前竟没有一部关于同性恋的研究专著。”中国同性恋古已有之,并不罕见,从西汉“断袖”到明清男旦,无一不透露同性恋的身影,但专项研究的缺乏无疑是社会学、人类学、史学等多学科某一领域知识体系的憾事,所以,李银河此项针对同性恋的专项研究,意义自然是可见一斑。就其研究的出发点而言,“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区别莫大于文化上的差异”;“其次…但是我们证明,它不仅是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哺乳动物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行为模式,那么事情就完全不同了”。此外,“人们为了对某事做出判断,必须知道有关它的基本事实。”在一个异性恋为主导的社会语境下,同性恋这一与之相对立的概念与群体就会显得格格不入。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差异,从其地位上而言存在主导与边缘化的差别,在看待的态度上,就像对待雅文化与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样,我们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因为文化是无高低贵贱之分的。单就同性性行为而言,它存在于人类中,也存在与其他哺乳动物中,尽管出发点不同,但因为存在的共性,这项研究也就显得极为重要。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在研究的一开始心里有了结果,是带着有色眼镜对同性恋群体加以批判甚至侮辱,这样做出的研究广泛传播开去,势必对没有涉足这一领域的人造成误导。所以,就这一议题而言,研究者首先应该以一种客观的态度,不对其加以过多主观性的论断,而是以客观事实的方式进行探究。就其分布来看,同性恋存在广泛,“存在于各个种族、各个阶级、各个民族和各种宗教信仰的人们当中。”另外,李银河提到的数据,同性恋占人口的比例达到接近10%;大学男生中有16.6%的人有过同性性行为;全人口中纯粹同性恋的男子占大约3%—4%……,尽管照目前淡蓝网等机构提供的数据,10%的占比似乎有失偏颇,但从上述同性恋的分布和相关数据来看可以明确的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同性恋人群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相比荷兰等对同性恋高包容度的国家而言,同性恋群体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建立与完善;但另一方面,相较于伊朗、沙特等国,只以道德的偏见来审判,没有处以法律的极刑,这样一来中国社会环境对于同性恋而言又显得宽松很多。总之,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庞大人口数目的国家,高人口基数下包含着庞大的同性恋群体,在如何正确对待同性恋的问题上,官方也好,坊间也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大风大雨我也要去接你。”在一本研究同性恋的书里读到这句话,当时觉得心里猛然一颤,想起我那个只喜欢接人不喜欢送人的前男友,一整天都没有从那种模糊不清的悲伤情绪中恢复过来。也许一个多情的人,从哪儿都能看出情来。我没想到学术研究可以写得这么温情脉脉。以我一只脚都没跨进社会学门槛的业余水平来说,我也不知道李银河的这种分析方式是否适合——她做了很多单独的访谈,摘录了同性恋者来往的书信,书中甚至还有王小波写的一段小说体访谈,于是读到最后就变成了读别人的爱情故事,读他们的绝望与温情,而忘记他们所谓同性恋的身份。现在同性恋的身份似乎得到了认同,甚至在某些所谓“腐”群体中受到追捧,成为可炫耀的资本;更多的人以支持同性恋来表明自己有个开明的脑袋。我们都还没有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也会爱,会思念,会绝情,会始乱终弃,会遭到家庭的反对,像所有男人和女人的恋爱一样。所以我常想,有什么不同呢?大家都是一样的吧。在剥掉所有的外壳之后,人类不过剩下一颗同样孤独想爱的心。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例子太多 有点乱 但看完那么多例子 好像又有了一个群像式的印象
  •     人应当了解人自己
  •     扫盲以及年少时无知的恐惧
  •     比较客观啊
  •     第一本这样的书,读完心好累,庆幸自己是个“正常人”,同样也为和我们不一样的一些正在痛苦中心挣扎的人致以难过,社会最终会变得越来越宽容,但也希望同性恋中抱有“认真”态度对待感情的人能越来越多。人总不能越活越靠后,往动物性退化。
  •     在九十年代的中国能做成这个尺度,已经不错咯
  •     见《虐恋亚文化》评论。
  •     #童年 (性启蒙读物用这一套书……点蜡w
  •     科普了,也认识到了同性恋群体的一些现状。真爱无罪,不知同性恋平权还需要多少年?
  •     我们不接受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里面写的一些关于同性恋心理的采访,很是让人动容。只觉得爱情无关性别,真正的爱情是很美好的。
  •     大学时因为课程原因知道了李银河老师,通过老师的一些观点觉得老师很真实,很直接~然后读的猎奇书目
  •     王小波代笔的那一段访谈简直是画风突变,哈哈。
  •     不管怎样,98年的书算是国内同性恋学研究的一部开山之作了!学校图书馆偶然瞥见,书页都泛黄了…虽然对男同的世界一直很感兴趣,也是由于某些其他原因希望一窥一二,但这本书确实比较基础。不过也能想见98年放在书架上时多少个隐藏身份的同性恋者望而却步的身影。无关犯罪、道德,也非疾病、反常。这只是少数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你无权指责!
  •     具有历史价值的经典之作,向李银河先生致敬
  •     略老啊喂
  •     围墙里的人觉得围墙外的人"有病"
  •     同性恋扫盲书
  •     五星给中国的李银河/人类学和社会学告诉我们的是:假如我们真想知道,是可以知道的。/开头和结尾是最受用的part/希望再出一本专门研究女同的著作 才对得起中国第一性学家的头衔 才对得起广大女性嘛
  •     李银河老师可谓劳苦功高,一直孤军奋战,而且帮助和开化这一亚群体。文中的好多故事都可堪比琼瑶剧,痛苦和爱混杂在一起,也反应了这条道路确实不怎么好走。西西弗的神话感觉在哪都显得特别有意义,于是爱情在我这里,就变成了禁区。
  •     98年的研究,到现在仍然没有进步。
  •     访谈资料比较有意义,其他论述更像科普,而且有不少错误
  •     一想到过了几十年了,中国还没有出版同性恋社科的著作,不免有些难过。
  •     hgc
  •     里面的一些案例,纯粹当耽美小说读也未尝不可。
  •     打开一扇门(校图书馆的馈赠)
  •     这个四星给小波 小波记述的几章太幽默可爱了 就这么发现自己兴趣并非在中文而在社会学了 还是 最后几章价值还算可以 但也更多是综述 “人类学和社会学告诉我们的是:假如我们真想知道,是可以知道的。”
  •     2016.07.25 它能够看到眼前飞过的一只蚊虫,却对周围的景物视而不见,于是在公路上常能看见扁平如煎饼的物体,它们曾经是青蛙。
  •     比较系统的上世纪的关于男同的资料 可看 或者可选择《同性恋健康干预(复旦大讲堂系列)》里李银河的报告,高度浓缩了本书内容。
  •     大量的研究调查和深访,以个体为例子阐述当时的同性恋状况,作者在最后给出自己对整个亚文化的看法。
  •     了解才有资格评判。再说了,这并非洪水猛兽,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
  •     绝大数人的性取向介于异性恋与同性恋之间。
  •     思想超前的女性,与王小波的文章对照着读倒是很有意思。
  •     最近在读的书,竟然已是98年出版的了
  •     用来给异性恋扫一下盲还是可以的,对于同性恋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
  •     因为读过,所以gay
  •     现在是异性恋霸权的社会,未来所有性都被接纳并以平常心对待以后 再来看这本书,应该很有趣
  •     李银河这些年不知道在干什么,应该开始扩充了啊。其实人们对性学家总是带有有色眼镜,可他们就是普通学者。
  •     让你见一见大千世界。
  •     调查的都是什么人啊 没有几个正常的
  •     理智上我是觉得同性恋只是一种选择,不过看到一些同性间的性描写还是生理性的恶心。搜集那么多实例作为引文资料,还是涉及如此敏感的话题,作者确实花费不少的心血。
  •     很 系統
  •     男同性恋亚文化更贴切些。想看到女同性恋亚文化。最后青蛙那段比喻很贴切。不说整个社会,个体也有这样的问题。比如不爱看新闻。不闻不问。还有就是酷儿理论有个内容和我想的是一样的:性别是流动的。酷儿很酷呢。
  •     补记
  •     读大学时在图书馆借的
  •     本书并没有特别多的理论知识吧,都是在转述同性恋者的话,大段大段转述。不知道现在同性恋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至少本书里讲的知识,基本都普及了
  •     自称有学术精神的小黄文,但即便作为小黄文也是不合格的。陈词滥调太多,一针见血太少。
  •     成书于90年代,据李银河自己描述的是“大陆此前没有一本研究同性恋的专著”。所以作为大陆第一部研究同性恋的专著,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作为一本学术书,里面的语言很多却用得很通俗,所以也挺好读的。只是说,毕竟已经过去快二十年,这其中有的东西已经变化了,比如在社交方面,在自我认知方面,等等,所以就显得不是那么合适。
  •     《他们的世界》完整版报告。虽然都没好到哪里去,但还是很奇怪为什么评分反而不如前者(其实完整版要好很多
  •     98年的研究,有一部分已经过时了。时代变化也真是快,20年翻天覆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