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现代美学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1
ISBN:9787040094190
作者:

作者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


 马克思与现代美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西方美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它摆脱了传统美学的形而上学,而将美学回归到了人本的位置上,致力于探讨美学的实践性意义,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能在文艺理论界成为一棵至今仍备受瞩目的常青树。此本教材名为《马克思与现代美学》,正是将传统的《马列文论》拓展深化的表现。作为一本高校教材,本书对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包括马克思美学的思想来源,基本形态和发展脉络,以及马克思美学的基本内容与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的关系。能使读者对马克思美学思想有一个较为系统性的认识。而书中对马克思美学的现代发展,语言转向的变化也作了逐一的介绍,能让读者深入了解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变化情况,体现了教材的与时俱进性。本书共分为十三个章节,前两章介绍了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产生情况,其中详细的分析了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具体争议问题,如手稿是否是成熟的马克思文论问题和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问题,批评了一些对于马克思文论的产生的漏读和误读的问题。第三到第五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价值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间的关系,其中概括了马恩的文艺社会思想,“艺术生产论”思想和现实主义理论,将美学理论结合马恩所处的时代情况加以结合阐述,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性和指导性意义。第六第七章,作者对“意识形态如果作用与文学艺术”的问题加以深入,介绍了“中间环节”概念的引入和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理论,第八到十一章介绍了列宁的艺术关念和一些文艺社会实践性的问题,第十二,十三章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请况的概述,其中提到了当今马克思主义美学面临的重要问题“语言论转向。”就书的结构安排上来说,由于本书作为教材所要求的普识性,做选取的内容涵盖非常广泛,也有明确的条理性,有助于读者的对与马克思美学思想做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和理解。但细观之会发现,由于各个理论之间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没有按照各自的关联性进行逐层的深入,会使读者在一些问题的理解上产生障碍。比如在马克思美学的发生论的问题中,作者谈到了“美发生于人对于其本质力量的确证”这一为您提,但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包括“物质生产能力,精神把握能力,而美包括在精神把握能力中”那怎样确立哪些对象属于审美能力范畴就成为了一个疑问,作者也提到了这一问题,但没有出解答,而是将这一问题放到了卢卡契的“审美反映”一章,其中跨越过大,不利与读者的思考和理解。其次,在内容的结构安排上,作者将现代主义美学的内容全部放置到了十二,十三章,由于其中内容繁多,包含了许多新的文艺理论思想,只能简要的作了介绍,许多复杂的术语只能一笔带过,让人读之感到晦涩难懂。比如本雅明提到的“寓言”的概念,作者在没有阐释其意义的情况下,就直接将它的意义与“象征”比较,得出寓言呈现出非总体化的死亡与衰败的世界。然后再归纳寓言的一些特点,也没有进行完整性的分析和实例解释,这就使概念变成里复杂的迷宫,读者只能大体了解一些语词的表面意义和其被赋予的新的意义,但不能进行理解,与前面的马克思美学思想加以很好的联系。而书中的大量篇幅被用于介绍列宁的艺术观念上,并举例大篇幅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文本加以分析,其中有些问题,比如文学的党性问题和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文化的问题,显然已经与现代的文艺观点显的有些格格不入,个人认为只要作简要的介绍既可,用不着加以大肆宣扬,过多的阐释反而显得有些缺少现实价值也与编书的主旨“加深理论深度和现代特色”不符。以上两点是书在编排上的问题,就书的语言来说,书中的大部分章节采取了比较详细,平直的语言加以阐释,特别是书的前两章,对于马克思美学中的一些术语的产生,其产生的哲学根源和原理等都有详细的阐发,并逐条缕析的进行分析,让人能够很好的理解。但由于本书采用的使联合编撰的方式,各个作者的阐述方式和语言风格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个人比较欣赏童庆炳教授的编撰方式,条例清楚,各个章节层次都有小标题加以分开,各节之间紧密相连,便于初学者参考查阅。而有些作者在用词上没有注意,甚至用正确和错误来评价理论,理论是没有对错的只有解释的好坏,这点上也是我们值得注意的地方。总的来说,本书作为初学者使用的教材还是有其优越之处的,详细的体系的介绍,一些重要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课后思考题的安排,都是有利于入门者的理解和学习的,但在编撰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的改进,比如重点的突出和结构的调整等方面。
  •     写了马克思美学体系特点,历史成因,发展过程及看艺术的方法论问题,其中特别探讨了《手稿》、悲剧与美这两方面的联系。历史成因:无产阶级的文艺和美学运动主要探讨的问题,就是人将自然对象化,也就是自然的人化,并在自然人化的中产生美感。有关人的对象化:所谓“人化”或“ 对象化”,是指人在与自(然包括社会)的关系中,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确证,成为人的创造物和人的现实性。这个过程,对主体说来,称作“ 对象化”;这个过程,对客体而言,则“叫物化“”,自然的人化”。P71——————————————————————————有关美感:美感从“自然人化”中诞生。美景,在人类并未诞生时,都不存在美的概念。人开始生产劳动了,他把自己对环境的改造通过物化劳动体现出来,他在这当中确证自己的思维、感情、能力和“ 证明自己是类存物”,这样,人在自己创造的对象中直观自身,并形成一种特有的观照和享受的感情。。这时,美才出现,美感也才可能产生。P73人在自己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具有创造能力的族类本质,他不单是适应自然,而是驾驭自然,改造自然,按自己的目的和欲望,赋予自然以新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人逐渐掌握了对象的尺度和变化的规律,同时也就形成了由于适应对象存在而萌发的认识和欣赏感情,对象在主体心理成为“ 人化的自然界”,人在他的对象中直观自身。这样,从美学眼光看,美和美感就产生了。P76-77————————————————————————————而马克思提出的自然人化,则是通过生产实践的方式来实现的。马克思是从人进行生产实践活动这个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人化的自然界”的思想的。马克思一方面“把人化自然”的思想完善化、系统化,一方面又把这个命题的认识论基础翻了一个个儿,这才是马克思“ 人化的自然界”思想可宝贵的地方。P77从马克思论述的全文看,所谓“ 美的规律”至少包括这样几个层次:一、美的规律反映的是人的自觉、自由、有意识活动的本质特征;二、美的规律是对人的全面生产的肯定,是对把生产活动本身作为意志和意识对象的肯定;三、美的规律,实际上是人如何摆脱肉体的需要,真正进行人的生产的规律;四、美的规律也是人能动地创造性地“ 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诸种规定;五、美的规律包括人怎样脱离直接肉体联系,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的内容;六、美的规律是人按照各种物种尺度、并用主体内在尺度衡量对象的规律。P87劳动的实践,使人的本质在对象中体现出来。人通过劳动,通过劳动产品,一方面在对象中掌握了自然( 包括社会)方面的客观规律,一方面也在对象中看到了自己的心灵和才能。人不仅通过劳动及其产品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是劳动,使人的本质转化成美的本质;是劳动,使不美的东西变成美的东西;是劳动,使初具美的因素的东西,变成充分美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曾表示过“ 劳动创造了美。”P93在马克思看来,实现“ 人化的自然界”的最基本的实践方式是物质生产劳动,P93星空、皓月、大海、沙漠、青山、丛林,没有经由人去改造,但人们欣赏它,因为在它们身上,人们发见美的程度同样反映着人类通过劳动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同样是跟人类劳动发展的一定阶段分不开的。人和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最终还是由人把自然当作“ 材料、对象和工具”的劳动生产水平决定的。我们对“ 人化的自然界”,不能仅仅理解为经过劳动物化了的具体创造对象。随着人的生产水平的提高,随着人的智力和审美能力的进步,自然界愈益成为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活动范围,人们也愈来愈能欣赏虽没经人改造,但却反映着人类改造的未来和幢憬的自然景色。这些自然景物与人为敌和对人有害的因素已经消失,人们有信心、有能力观赏它的感性形式,人们并开始把这种感性形式同自己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这样,许多昔日凶猛的、狂暴的、奇特的、不可捉摸的景象,就不再给人以恐怖感、压抑感和欣赏痛感,而是从这种与人的本领争奇斗妍的感性形式中,得到一种启迪,一种鼓舞,一种同生活息息相关的美感愉快,象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 在动物界我们看到了生活;植物界使我们想到生活。” 这时的自然界对人就成为美的了。所以,离开人征服自然的劳动,是谈不到自然美的。P94—————————————————————————————
  •     如何阅读一本教材——评《马克思与现代美学》《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一书林林总总二十余章,指导读者如何分层次阅读、如何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单单没有说明“阅读一本教材”更为“科学”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材起到的是启蒙作用,为某一方面领域的研究展开一张广阔的地图。读者各取所需,按图索骥也好,跳跃式阅读也罢,从“点”到“线”式的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马克思与现代美学》就是这样一部中规中矩的教材——为读者提供阅读马列文论与美学的大致框架。要说优点,其实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本书十三章内容由四位知名专家撰写,各有各的侧重点,张弛有度。其次,每章最后附有思考题,为读者指明重点所在,并带领其边阅读边思考;另外,随意翻阅本书,便可发现大量“在马克思那里”、“由此可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等标志性词汇,即便对作者所引内容一知半解,也可从接下去直白的总结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最后,从目录我们便可发现这本书有条较为清晰的主线——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来源到恩格斯、列宁诸位大家,再到西方比较时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编者将共时与历时这两种叙述方式相结合,为读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深度和广度。然而,个人认为,以上所述应该是每一本教材都应具备的素质。试问:一本含混不清的教材如何能成为这一领域的“敲门砖”呢?北师大出品的这本《马克思与现代美学》仍然存在许多令读者困惑的地方。其一,刚才提到的联合撰写既是优点也是薄弱之处。所谓,“人多手杂”,专家们治学态度不尽相同,在教材的编写上的侧重点也因人而异,这便使这本“完整”的教材有了“不完整性”。譬如对马恩思想的表述与对“西马主义”美学“语言论转向”的阐释就有明显的,甚至体例上的不同。而伟大的教材,(或称之经典作品)像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和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二,作为西马主义美学的初学者,即便有思考题牵引着阅读,也无法对教材中的重点做出决然的判断。譬如第四章节——马克思早期“艺术生产”论的现代意义中,谈到西马主义者对“艺术生产”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像是“霍克海默、本杰明、阿尔都塞、伊格尔顿等学者都有独到的、充分的论述。”(见于70页)可是编者却未能向读者展现这些“伟大的论述”,让人觉得十分遗憾。其三,一些句子表述似乎不那么“正确”。编者称“马尔库塞的这种见解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正确的”(见于185页),这便好像犯了一般常识性的错误。理论哪有正确错误之分,只是解释现象问题的好坏,合理与否罢了。因此,在对这本书为教材的定位下,作为一个初学者,我贸贸然地提出了以上的想法。之所以将其称为一本平庸普通的教材,便是基于以上考虑。当然,通读教材后还有令人掩卷叹息的地方,那便是,我可以写下这些类似书评的文字,却没有达到提高理论素质的目的。幸好《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这句“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令人宽慰。这本教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马列文论和现代美学的大门,唯有孜孜不倦寻寻觅觅,方能踏入文论之殿堂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