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哲思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308063166
作者:鲍展斌
页数:246页

章节摘录

人的生活离不开认识与实践。人不仅要认识自然力量而且要不断地认识自己的类本质力量,并把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是如何认识自己和实现自己的呢?实践是人认识自己和实现自己的根本途径,人也借助于物来认识与实现自己,因为被实践改造过的物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黑格尔说:“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①“马克思科学地指出,人通过实践改造或创造对象世界和自身,其产物即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作为人的作品,是人的对象化,是人的现实,凝聚和体现着人的需要、智慧、力量与劳动。因而,人通过辛勤的劳动、工作、创造及其成果,表现、确证和肯定了自己,贡献、再现和实现了自己,同时也满足了自己,并以外在的物的形式保存了自己,实现了暂时向永恒、有限向无限的超越,获得了自身的‘第二生命’。这样,人通过实践所实现的人的对象化,就为认识自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劳动的产品、实践的成果作为人的作品,不只具有供人消耗与使用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让人欣赏与认识的审美价值和知识价值。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它向人提供了发展自我意识的必要性,同时又为人认识自己准备了条件和可能性。”②人类为何要继承、收藏、保护和研究前人的成果与作品呢?这不仅是体现着后人对前人劳动成果的一种特殊感情,而且是后人对前人作品中凝聚着的人类共同的智慧、力量、劳动的依恋、爱慕和欣赏,本质上是人对类本身的爱慕与欣赏。

前言

关于文化遗产理论的研究在当代学术界已成为时尚,但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以及这一科学遗产观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关系在学术界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有部分学者将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加以探讨。如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唐凯麟教授提出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指导和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从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思想体系,重视人类文化遗产是其本质要求。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性和现代性、先进性和广泛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综合创新的本质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谢地坤研究员则提出继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观点,强调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善于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文化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复旦大学应必诚教授也认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革新,以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早已揭示了这一规律。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有着密切联系。有不少学者认为传统文化对和谐社会建设很有帮助。

后记

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哲学的层面揭示文化遗产的本质和价值,建构一种同和谐文化建设相适应的,反映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规律的文化遗产理论体系,是我多年的愿望和研究总结,也是本书力求贯彻的主题。拙作将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与和谐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讨两者的内在关系是理论上的一次新探索。和谐文化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研究用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指导当前的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术研究的新视域。这个视域虽然不大,但是它对和谐文化建设是不容忽视的,从这个视域探讨和谐文化建设,阐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逻辑联系与辩证关系,以小见大,将给学术研究带来一缕创新的空气和有益的启示。本书作者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文化经济学和文化遗产学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并有相应的著作和论文问世。本书是2007年度宁波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的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6JDM04N),又是2008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出版资助项目(资助编号08CB06)。本研究企求站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宗旨,从宏观上展现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理论概貌以及它与和谐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对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理论价值,剖析和谐文化建设中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内容概要

鲍展斌,1966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象山县,198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进修班,2002年获得浙江大学法学硕士学位。长期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文化经济学和文化遗产学,先后在《中国农村经济》、《北京社会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并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编中国“开渔节”文化礼品书《象山渔文化采贝》。主持完成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浙江民营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宁波市社科规划项目“宁波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思考”;宁波市“十一五”规划招标项目“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10余项重要科研项目。业余酷爱古代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现为宁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第四节 文化遗产的起源和本质
第五节 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能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关系
第一节 文化遗产安全观与和谐文化探源
第二节 文化遗产鉴藏观与和谐文化共享
第三节 文化遗产思维观与和谐文化发展
第四节 文化遗产教育观与和谐文化建设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提出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与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传承中华文化核心精神,把握和谐思想本质特征
第二节 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培育和谐文明风尚
第三节 培养和谐交融思维方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节 继承毛泽东思想精神遗产,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信仰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与文化事业发展
第一节 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是重要文化事业
第二节 文化遗产传承观与文化凝聚力
第三节 保护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与文化产业发展
第一节 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强大文化资源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文化生产与消费观,推动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第三节 树立科学文化遗产观,促进文化产业创新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与城市文化建设
第一节 文化遗产与城市文明
第二节 城市现代化与文化遗产保护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第一节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守住文化根基
第三节 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
第一节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推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的实施
第三节 全面建设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的战略构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文化遗产哲思: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作者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文化经济学和文化遗产学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并有相应的著作和论文问世。

作者简介

《文化遗产哲思: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主要内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各民族文化遗产在保持文化独特性基础上的相互交流与借鉴,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以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为指导研究文化遗产,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莱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和研究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无尽头的、细致的文化遗产意识教育和培养过程。

图书封面


 文化遗产哲思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