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粮仓

出版社:沈健、乔鲁毅、王贵、 廖海泉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01出版)
出版日期:1970-1
ISBN:9787221084187
页数:277页

章节摘录

插图:我们是来寻找高原粮仓的,在占里,我们终于寻觅到了被“粮仓文化”深刻影响和形成的“生育文化”——一种古朴原始的生活形态,美好的千年遗风。“民以食为天”,这亘古不泯的真道理,无不世世代代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行为。垦殖、发展,无止尽地开发,科学、技术无限度地利用,战争、屠戮,无休止地掠夺。不过,在深山密林里古老的占里侗家,却持守着另一种生存的智慧。古歌里唱道:“占里是条船,人多就要翻”,“崽多无田种,女多无银两”,“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道理浅显而又明白,“计划生育”这一“天下第一难题”,早就在这个平静的山寨解决了。占里侗家,对他们的栖息之地的山山水水,自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之情,为了世代美好的家园,为了这块生生不息的土地,他们自觉、明智而又效地计划和控制了人口的盲目地恶性膨胀。他们的乡规民约里,每对夫妇都只能生一男一女。为这来自祖先的目标,他们通过“药控”、“自控”和“不捡”这些技术手段,以及这个“小社会”里的一系列如遗产继承、婚丧嫁娶、老人赡养、起房造屋、公共规约、社会治安等社会配套措施,自1949年建国以来,一直保持了人口的零增长。在1970年,占里全村人口729人,到了1999年,29年之后,人口统计数,为726人,还少了3人。自古以来,总户数始终保持在160户左右,人口也就在700人左右。这种自觉,在偌大的中国,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吧!老人们赶着牛群上坡去了;青壮年的男人们,早已在远处的田间打田耙地;女人们张罗着晌午要在坡上吃的香糯的饭团,连同高挑里的牛粪,准备着给坡上的男人们送去。占里少见成群尾随着照相机的嬉戏的村童,我们在河边的石板路上,不期与一位背着奶娃的少妇相遇,我们与她交谈起来。她说,我们都是一家只有一男一女,这是祖传下来的规矩了,好得很。看她那姣好的面容,那一头流光溢彩的发髻,那一口洁白的皓齿,那一身洁净的侗家服饰,和那在她背上已经嘟着嘴睡着的幼儿,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在这方难得的“净土”上,天与人的合一与合理,人与人的和谐与和睦,村寨里的祥和与宁静。所有“可持续发展”的那些理论和意义,不正是蕴涵在这千年古风犹存的神秘占里吗?我们留连在占里,不舍离去。

前言

2006年1月1日,一个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制度,终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农民不再交纳“公粮”了!广袤的田野沐浴着和煦的阳光,中国农民在新年的第一天放飞了无限的希望。翻开农耕社会的历史,我们看到,中华大地上曾经发生过多少惨烈的悲剧,人类社会的演进一直沉浸在与粮食相关的血泪中。在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过程周而复始地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的农耕时代,遇到灾年,饥荒发生,饿殍遍野。逃荒的灾民离乡背井,打工或乞讨,甚至铤而走险,打家劫舍,沦为盗匪。范长江先生在关于1937年四川大旱灾的著名报道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匪抢人被捕,官问何以为匪之由,答曰:‘不必多说,请于我死后,剖腹一见,一切自可明白。’殆如言视之,则胃肠中尽数不能消化之杂草。”粮食成了社会臬兀不定的根源。自神农氏发现野生水稻,原始人类从茹毛饮血时代开始迈进农耕文明。考古发现,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出土的大量栽培稻化石,距今已有一万四千年,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址。比“丝绸之路”还要古老的“稻米之路”,从云南起源,将亚洲稻传出国门,遍布世界。一个亚洲稻摇篮,农耕民族创造了古代文明的泱泱大国,为什么还会发生与粮食相关的悲剧?

后记

一封由画家陈白秋先生写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关于保护“华夏粮仓”的建议书,受到国务委员陈至立、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等领导同志的重视。2007年4月18日,王富玉同志组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听取了凤冈县委书记王贵、县人民政府县长廖海泉关于发展绿色农业、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工作汇报,以及“华夏粮仓”创意人陈白秋先生关于在凤冈县建立“华夏粮仓”博物馆构想的汇报后,提出了几点意见。他认为,“华夏粮仓”的创意是有价值的,但题目大了难做,建议改为“高原粮仓”,以“高原粮仓”为主体,把全国的、世界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特色的粮仓做一个展览馆,甚至可以做一部电影给大家看……缘于此,《高原粮仓》便成为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重点图书选题。从另一个层面看,粮仓,这一历来被视为“皇粮国税”象征的农耕时代产物,如今已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在征收公粮年代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旧式粮仓,不仅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反映一个政权时代业绩的纪念“符号”,而且粮仓这一特殊建筑形式,已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标识,其意义已远远超越了粮仓本身的物质概念。

书籍目录

前言高原粮仓分布图与粮仓相关的话题黔东篇  黔东南篇  黔南篇  黔西北篇  黔西南篇  黔北篇  凤冈:贵州粮仓最多的地方黔中篇  粮仓的历史与演进后记  附录

编辑推荐

《高原粮仓:上下几千年的生命宝库(精)》是沈健和乔鲁毅编写的,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高原粮仓:上下几千年的生命宝库(精)》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匪抢人被捕,官问何以为匪之由,答曰:‘不必多说,请于我死后,剖腹一见,一切自可明白。’殆如言视之,则胃肠中尽数不能消化之杂草。”粮食成了社会臬兀不定的根源。自神农氏发现野生水稻,原始人类从茹毛饮血时代开始迈进农耕文明。考古发现,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出土的大量栽培稻化石,距今已有一万四千年,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址。比“丝绸之路”还要古老的“稻米之路”,从云南起源,将亚洲稻传出国门,遍布世界。一个亚洲稻摇篮,农耕民族创造了古代文明的泱泱大国,为什么还会发生与粮食相关的悲剧?

图书封面


 高原粮仓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