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好人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
ISBN:SH8069-592
作者:布莱希特
页数:153页

内容概要

布莱希特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诗人。1893年2月4日出生在伐利亚州。父亲是一家造纸工厂的经理。
1917年进慕尼黑大学学习文学,兼攻医学。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他被派往战地医院服务。革命失败后,继续大学学习,对戏剧发生浓厚兴趣。同年写出第一部短《巴尔》,攻击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1920年完成剧作《夜半鼓声》。1922年写出《城市丛林》,并撰写剧评。1922年被慕尼黑小剧院聘为戏剧顾问兼导演。1924年应著名导演莱因哈特邀请赴柏林任德意志剧院戏剧顾问,创作剧本《人就是人》。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见解,初步提出史诗(叙事)戏剧理论与实践的主张。创作有:《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27)、《三分钱歌剧》(1928)、《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1930)和《巴登的教育剧》、《措施》、《例外与常规》等教育剧。1931年,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为舞台剧。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带着妻子儿女逃离德国,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1948年10月返回柏林(东)定居。1949年与汉伦娜一起创建和领导柏林剧团,并亲任导演,全面实践他的史诗戏剧演剧方法。1956年8月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他的主要剧作有:《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卡拉尔大娘的枪》、《伽利略传》、《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四川好人》、《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以及改变的舞台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高加索灰阑记》等。他还以演说、论文、剧本的注释形式,阐述史诗戏剧的理论原则和演剧方法,其中较重要的有《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论实验戏剧》、《买黄铜》、《表演艺术新技巧》等。1948年后,剧作有《公社的日子》、《杜朗多》等。理论与著作有《戏剧小工具篇》、《戏剧小工具篇补遗》、《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等剧的导演分析。布莱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列宁和平奖金。布莱希特史诗戏剧理论是在20~30年代与资产阶级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作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布莱希特把戏剧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戏剧体裁所界定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戏剧式戏剧或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类是违反亚里士多德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史诗式戏剧或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给予很高评价。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持肯定态度,曾多次谈论这个体系对现实主义表演艺术所做的贡献。
林兆华认为,“黄佐临先生是功不可没的,他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总导演,50年代他就开始把布莱希特学派介绍到中国。50年代他拍了一些布莱希特风格的戏,当时的布莱希特对于中国的戏剧界来说还是陌生的,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布莱希特的戏剧,史诗性的戏剧,经常谈的陌生化效果,对中国戏剧界影响是很大的。”

作者简介

《四川好人》是布莱希特创作的一出寓意剧。首演于1943年。说的是两千年来世上好人难以立足,民怨沸腾,因此三位神仙下凡来到人间寻访好人。但他们一开始就遇到了重重困难: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不愿给他们提供栖身之地。只有好心的妓女沈德收留了他们。第二天清晨,三位神仙以付住宿费的名义给了沈德一千多银元。这样,沈德再不必以卖身为业。她开了一家小型烟店并无偿地给邻居、亲友和求助者提供食宿。然而,这位“贫居窟的天使”的善心义举非但得不到好报,反而使她自己的烟店难以为继。无助的沈德只得戴上面具,以表兄水达的身份出现。“水达”待人苛刻,处事精明,他把沈德的烟店料理得井井有条。这时,从“旅途归来”的沈德爱上了一位失业飞行员。为了使他能在北京谋到职位,沈德准备卖掉烟店,大举借贷。然而她的未婚夫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骗子。他的“爱情”和沈德的善良几乎使烟店濒临倒闭。为了挽救沈德,“表兄水达”又一次登场。他在一间破屋子里开设了一家烟卷工厂,给沈德的“客人”和其他人提供就业机会,残酷的剥削手段和严格的经营管理使工厂规模渐大,生意日渐兴隆。人们在感激“水达”给了他们工作和面包的同时,又十分怀念善良的沈德。于是有人怀疑“水达”谋害了他的表妹,以霸占她的烟店。“水达”被人举报。在三位神仙乔装打扮的法官面前,他现出了沈德的原形,道出了自己的苦衷:“既要善待别人,又要善待自己,这我办不到。”“你们的世界太不公平。”然而,三个神仙在这个问题面前也束手无策。“是改变人,还是改变世界?”“是靠神仙,还是靠好人?”这就是布莱希特让观众和读者思索的问题。 对于人和世界的敏锐观察、入木三分的刻画、对于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以及驾轻就熟的大众化语言充分显示了布莱希特这位戏剧大师的手笔,这也是这个剧本获得成功、成为当代名作之一的主要原因。 值得指出的是,这个剧本里虽然出现的是中国地名和人名,然而却不一定是指中国的人和事。


 四川一好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书是从中午图书馆借的,一共借了九本,都是很薄的小册子。除了这本《四川一好人》外,还有布莱希特另外一部很有名的戏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下午忙里偷闲,趴在床上看完了《四川一好人》,说不上特别喜欢,但肯定是值得给四星的。剧情是这样的:三个神仙下凡,到四川四处找好人,终于找到妓女沈德。神仙为报答她的殷勤招待,给她银元一千。于是她开了一爿烟店,不料穷亲戚们纷纷“光顾 ”,使她濒于破产。突如其来的“爱情”,更是害她不浅。沈德只好装扮成一个凶恶的男人,也就是装扮成她表哥崔达,把那些人赶走。沈德继续以崔达的身份做事,并利用理发匠给的支票和房子开了个香烟厂,玩弄他感情的那个失业飞行员杨逊也成了她的手下。但是,她怀了杨逊的孩子,她帮助过的老王无意间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杨逊,杨逊开始向崔达要人,于是,大闹到法庭……化装成法官的神仙也没能解决问题,反倒逃之夭夭,只剩下沈德在那里呼喊——“帮帮我呀!”按理说,沈德有了神仙给的钱,又开了店,有了固定的职业和收入,不仅可以从良,而且有余力帮助其他人,这应该是好事,可是,问题的症结在于,她帮助的那些人是好吃懒做的人,她所要填的是永远不可能填满的无底洞!他们与鲁迅笔下那些麻木可恨的看客是一致的——“他们啥话都不说。叫他们走开拔腿跑。叫他们站住不动窝。啥事也不动脑筋,唯闻饭香,瞪大眼睛伸长脖。”(p63)你说,帮这样的人有意思吗?剧中的崔达看似刻薄无情,实际上,很多事情非他不可,也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人总得先保存好自己,才能帮助别人吧?所以,一直唱红脸的沈德后来需要唱黑脸的时候,就假装成自己的表哥,来“主持正义”。这种人格的分裂当然是痛苦的,就像她所唱的那样——“要做好人又要活,恰似落雷,把我劈成两半。不知何故,厚人又厚己,不能同时做。”(p146)在《分成两半儿的子爵》里,卡尔维诺通过两个分裂人的重新合体,向我们表明,人只有既善且恶才是完整的,而此处则反其意而用之,说明完整的人所受到的分裂的煎熬。(话说回来,布莱希特的剧本还是早于卡尔维诺的小说的。)本剧开始时,三个神仙拜托卖水的老王帮助他们找住处,无意间发现老王的水杓底是双层的,也就是说,老王在卖水时是存在欺诈行为的,他们不禁感叹——“真可惜,他算不上是个好人。这算什么事,找到了一个,又是变质的!”在后来的对话中,神仙甲问道:“这里的人的生活都很困苦吧?”老王说:“好人都是这样。” 神仙甲:(严肃地)“你也是这样吗?”老王知道自己的小把戏被看穿了,就说:“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不是个好人。但是我的生活也并不轻松。”(p11)读来很是无奈,不禁让人想起哥尔多尼的一句话——“需要走可耻的门路的人,是多么的不幸啊!”据书后的“作者附记”,《四川一好人》“1938年在丹麦动笔,1940年脱稿于瑞典”,1953年首次印行。作者认为它是一个“譬喻剧”,“譬喻中的四川省是一切人剥削人的地方的代表”。虽然布莱希特认为四川“今天已经不是这样的地方了”,但这不过是他亲中国的一种表示罢了。人剥削人这种现象,能消除得了吗?显而易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在世界范围内还将普遍存在,只不过是症状的隐与显、轻与重罢了。本剧中,布莱希特有一个很好笑的失误——他认为中国的和尚与基督教的牧师有着相近的职责,就是充当婚礼的证婚人!于是,当我看到婚礼因为女主角哥哥的缺席而耽搁,和尚等得不耐烦,“果断地向杨太太走去,手里拿着钟”,说——“我非走不可了,杨太太,我得去办另一个婚礼。明天一早还有一件丧事。” 时,笑得我肚子都痛了。当然不是因为布莱希特的失误,而是因为,在那样一种场景下,其他人都心焦如焚,而和尚也火急火燎的火上浇油,怎不好笑?还有一个让我惊奇的发现——布莱希特生于1898年2月10日,与我同月同日诶!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嗯
  •     不论是冲突的起转承合,还是单独一些片段(尤其是沈德在园中救下一个准备自杀的飞行员,并在雨里给他买了一碗水,非常有东方的美感),都处理得挺好的。
  •     我该为我的自私干杯么?
  •     人善被人欺。一个从良的妓女想肩负起整个世界的良心实在是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把一个欧洲的故事置于一个中国的背景之下,莫非也是布莱希特“陌生化”的高招?一个文化误解是:和尚当证婚人。。。
  •     文字上自己不懂德语也不懂四川话,不太好说,只是觉得翻得方言感比较浓。不是很喜欢这种已经知道结果但还要看着他一直往下讲的感觉。
  •     怒赞。如此接地气的戏剧居然是外国作家所写,当真是旁观者清。
  •     沈德
  •     总觉得布莱希特对中国有特殊感情。或许对于德国人来说特别exotisch的四川恰恰突出了布莱希特推崇的“距离感”,使人得以把注意力更为集中在作者想要揭露和讽刺的现实上来,但作为一个中国人,读这样一部戏剧确实感受到强烈违和。另,时代在变,人心也在变,总觉得剧中其实是“可怜之人必有恨之处”,象征了“恶”的“表哥”倒是挺讨人喜欢的。
  •     和尚跑路了,神仙飞天了。
  •     已评。
  •     女主角双面人的设定非常有意思.天神就像迂腐的卫道士一般只会站在道德高地上指手画脚.受施舍的人全然不知道感恩.被底层人民唾弃的'表哥'成了上流社会的明星.一部让人有反思有共鸣的好剧.
  •     Der gute Mensch von Sezuan——leben und leben lassen
  •     对中国国民的国民性把握得真准确啊。
  •     “我是一个飞行员,但我却是最大的笨蛋,因为我在北平受训期间,有关飞行员的书我都读了,就是有一页没有读。这一页上写着:凡是飞行员都不再被使用。所以我便成了没有飞机的飞行员,成为失业的邮政飞机驾驶员。不过,这说明不了什么,你是无法理解的。”
  •     喜欢,推。
  •     不过中间有一小段不是很懂。 懂了。话剧情景设置。
  •     这人可能来过中国 但是他写的内容为什么如此不合逻辑 漏洞百出?
  •     译本比较古老,但是读起来反而更有趣
  •     四川善人,,小时候一直以为是魏明伦写的,居然是布莱希特写的。我要抽自己一巴掌。
  •     好人难做,很深刻
  •     没有极端善恶的个人,但成为群体的时候就是恶意的
  •     现实主义架构在四川成都反而读来超现实了。。
  •     布莱希特的剧本有十分内敛的表现。舞台节奏要不急不缓,没有强行的突进和停顿。舞台上的一切按照剧本时间和叙事逻辑慢慢展开,随着叙事的推进,叙事本身的力量逐渐占据舞台。 间离并不是疏远观众,也不需要故意跳进跳出,追求典型布莱希特效果。大一戏剧
  •     好翻译!
  •     非常好,相当好。布莱希特的间离手法在我的脑补中总是一幅戈达尔式的画面,他将剧情拉远,将深思拖近。间离不是中止剧情,是迫近观者。
  •     虽然是多少年前的译本,但是现在读起来依然不突兀。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不过最后没有给出答案呀。三个神仙抛下沈好人走了
  •     喜欢这个剧本和发黄的纸页的味道。这个剧本应该有更多未被发掘的声音吧。有时候戏剧比某些小说更有深刻的涵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