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全两册)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3-1
ISBN:9787538250404
作者:陈登原
页数:754页

章节摘录

书摘     章炳麟(《太炎文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云:“神灵之胄,自西方来,以雍梁二州为根本。宓牺生成纪,神农产姜水,黄帝宅桥山,是皆雍州之地。高阳起于若水,高辛起于江木,舜居西城,禹生石纽,是皆梁州之地。观其帝王所产,而知民族奥区,斯为根极。雍州之地,东南至于华阴而止。梁州之地,东北至于华阳而止。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则缘起如此也。”考华山,为汉儒所熟用。以此山代表吾国,其说当始于汉,犹之,以汉名吾种族也。《孟子》言“挟泰山以超北海”,《论语》谓“曾谓泰山不如林放”;秦以前人,以泰山自重;至汉都洛阳,其儒缀说《中庸》,始言“载华岳而不重”。可知以华山为号,汉以前未有此事。则就华山以定限者,未如就日月光华之义,以定吾种族之名也。    《经传摭余》(卷五)云:“《中庸》”,近人以为汉儒作。据‘载华岳’云云,子思胡不言载泰山?”(青照堂丛书本)叶庶山亦谓:“明明以长安之人,指长安之山,其为汉儒伪托无疑。”(《秋雨庵随笔》卷上引)故不取章说。    盖以“华”自诩,犹以“夏”自称,犹以“中”自勉。国于大地,必有与立。中也,华也,夏也,亦吾先民所喷喷自诩,斤斤自号,黾黾自勉,而为文化之胚胎者。至于或称我为秦,或称我为汉,或称我为唐,穷本溯源,要皆人之称我,而非我所自字。故略而不论也。    然则以中华两字而言,吾民族固含有矜持其文化之义矣。    章炳麟言:“说者曰:‘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则中华一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其称中华如故;以是推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可决知也!”(《大炎文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盖就“中”就“华”,即知吾之文化,有其所以自诩及其所以自勉者也。    今考“文”之意义,盖有三解。就此三者以观,我国文化,果有可以自诩及自勉者耶?    文也者,犹曰“迹”也。《论语》(《雍也》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氏《正义》:“君子若博学于先王之遗文,复用礼以自检约,则不违道也。”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古者包牺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而《吕氏春秋》亦谓:“仓颉生而知书,写仿鸟迹,以造文章。”(段注《说文解字》卷十五)此皆以文为迹也。试问吾中华民族之遗迹,有可观法者乎?    文也者,犹曰表也。文,《说文》作*。段玉裁云:“凡言文章,当作*彰。作文章者省也。”从彡,“以毛饰画,而成文章”。曹丕《与吴质书》云:“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魏志》二十一裴注)《左传》宣十五年《正义》:“文者,物象之本。”不曰物之本,而曰物象之本者,犹曰虎豹之文,盖取其外象耳。试问吾中华民族之象型,有可称道者乎?    文也者,犹曰敏也。《诗·大明》云:“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叙曰:“文王有明德。”《论语·公冶长》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是则以文为明敏也。试问吾中华民族之明敏,果有足以当此“文”而不惭;立“文”垂制焕乎著明耶?    《论语》(《泰伯》篇)载孔子赞尧“焕,乎其有文章”,孔氏《正义》:“焕,明也:言其立文垂制,又著明也。”又《子罕》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颜渊喟然叹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此处“文”字,皆合于上述三解者。又(《颜渊》篇)称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则是以文为采饰,以质为本原,又具一义。    然文之意义,限于一平面上;至于“化”,则有“因袭其文”、“因时成化”之纵的意义矣。兹亦绎其三义,引伸于下。    一则曰:创化也。《易·系辞》云:“是以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所谓“圣人”,即系创制之智者。如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如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由无而有,由隐而显,则化之意义一也。    二则曰,变化也。《论语》《为政》第三)云:“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正义》曰:“此章明创制革命,因沿损益之礼。……子张问于孔子,夫国家文质礼变,若相承至于十世,世数既远,可得知其礼乎?夫子答以……虽多至百世,以其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皆可豫知也。”然则孔子所知之“百世”即在损益成变,即所谓因穷生变。变则能通,而又能久,此则化之意义二也。    《易·系辞》亦谓:“神农氏没,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孔氏《正义》云:“若黄帝已上,衣鸟兽之皮。其后人多兽少,事或穷乏,故以丝麻布帛,而制衣裳,是神而变化,使民得宜也。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者,言易道若穷,则须随时改变:所以须变者,变则开通得久长,故云通则久也。”(《周易兼义》卷八)此释变化之起,基于穷:变化之致,致于通。所谓因沿损益,便是此意。    综上以观,则知所谓文化,乃系创造而变通,变通而进步,彰明昭著之美迹焉。由此以征文化发生之景相,则更有三迹可寻。    其一,所谓文化由于创造者,盖即文化由乎环境之说焉。《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之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然则冠裳之起,盖乃由于气候。如可文身,如可断发,则无需于衣服冠裳之造制也。    案如衣,于文从覆二人之形,段注以无贵贱均用之,故从两人。近人柳诒徵引其友顾惕森说,谓:“衣何以覆二人?义亦不可解。衣字之下半,当印北字。古代北方开化之人,知有冠服。南方则专治文身,故衣宇象北方之人戴冠者。”(《上古文化史》第七章)案北作爪,从二人相背,与衣字同在人部(《说文解字》卷八上)。解衣宇之从北,即文化由于环境说也。    其二,所谓文化由于变通者,言穷则思变,文化发生于困难之说焉。《易·系辞》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是谓由结绳以趋文字之化,完全由于圣人之作为。然按清张庆祥《黎岐纪闻》(页二)谓:“生黎地不属官,亦各有主。间有卖买授受者,以竹片为券。盖黎内无文字,用竹批为三,计丘段价值,划文其上。两家及中人,各执之以为信,无敢欺者。近日狡黠辈,颇纷纷以诈伪生争矣。”由是以观,则求治求察,结绳削木,所以进而为文字者,殆有诈伪等之困难,有以驱策之焉。    《论语》(十六)《季氏》章:“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注云:“困,谓有所不通。”不通者,固所以求通者乎?此亦因变求通之意。    其三,穷则为变,变则能通,通则能久者,是谓文化随环境而创,随困难而变,而变也者,所以致通久:即谓进步之说焉。北宋徐积云:“欲求圣人之道,必于其变。盖尽中道者,圣人也;而中道不足以尽圣人。故必观于变,盖变则纵横反复,不主故常;而皆合道,非贤人之所能。”(《宋元学案》卷一引仲车语录)《易·系辞》亦言:“往者屈也;来者信也。曲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曲,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斯皆释变化之期,期于通久;使文物进步,成为曲线形的进展焉。    然则所谓中国文化者,盖指吾民族创变穷通之事。而所以记载此创变穷通之迹者,则舍变安归?《说文》(卷三下史部):“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礼记》(《玉藻》)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不云记言者,盖以记事包之。夫以“中正”而论,则所谓史者,诚有去取与舍,褒贬赋夺之义耶?以史为持中正者,虽为后起之义。要亦治文化史者所可准则者也。    王国维云:“中正,无形之物德,非可手持。然则史所从之‘中’,果何物乎?吴氏大澂曰:‘史象手持筒形。’然中与筒形,殊不类。江氏永《周札疑义举要》云:‘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狱讼之中,皆谓簿书,犹今之案卷也。……顾簿书何以云中,亦不得其说。案《周礼》太史职,凡射事饰中舍算。……是‘中’者,盛算之器也。……算,与简策本是一物,又皆为史之所执。则盛算之‘中’,盖亦用以盛简。简之多者,自当编之为篇。若数在十简左右者,盛之于中,其用较便。”(《观堂集林》卷六《释史》)由是观之,则“史”字之起原,乃系手持盛简之器,初无所谓“中正”。以史为持正,虽含删繁取要,博收约取,鉴别是非,审正美丑之意,顾其解乃起于汉人也。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自叙登原作《中国文化史》,既成其上古卷,爰拨余渖,略敍其意。    夫史事烦重,调度不易;自古已然,于今更甚。若夫端临著书,虽有“鬼已先知”之誉;而《通考》自敍,尚生“何所发明”之憾!今以萤末之光,妄烛前古:斯则其难一也。        温公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处纂成。积稿洛阳,盈于两屋。“到洛八年”,始了六代;修史分属,各尽专材。今以乡曲末学,无师友为之扶助;妄谈往昔,斯则其难二也。    欧阳修以一代文人,烧烛拥髻之余,勒成五代之史。而后贤之论兵书也,犹谓其徒有笔墨驰骋之习,而无剪裁润色之功(详邵晋涵《南江文钞?卷三《五代史记提要》),并恨其“取材未当”,“书法未审”,“掌故未备”。今以愚拙之材,欲于繁称博引之间,为体大思精之作,斯则其难三也。    虽然,属稿仅及乎一载,蓄志则实已有年:适得其下,而取法亦于其上,仅象于犬,而立意固希于画虎。略区其意,亦可列而为三:一则曰,有所不取也;二则曰,有所必取也;三则曰,取之而必以其真也。    如近贤著史,动用《周礼》。燕石盈箱,赝鼎列座。订其工拙,何异抄胥?吾则耻而有所不取也(本书用《周礼》处,亦无非《考信录》“备览”之意,不依为定论云)。又加封建之制,近贤好缕述《王制》、《周礼》、《孟子》之异同。然周室爵禄之制,《孟子》既不得闻详,吾人自不妨稍略。而以纵的封建而言,则俞理初之解君子,师服之记本末。所谓阶级社会,其确存于古代,固可谓考前史而不谬,俟后圣而不惑。吾则信而必取之也。又如井田之制,本属行之一区一时之制;而商君之任治地,明系节制贵族,奖励平民之法。旧史舍此不道,殊为失实。吾则取之,而必以其真也。    此登原属稿时区区之意也。    登原自十五岁以前,备受祖父容卿公之爱,不欲其远离膝下。即以此故,经史之义、象算之书,胥大人日训督之。其后大人菲饮节食,资送之以求学于四方。略能自立,而祖父墓木已拱(祖讳治裕,卒于民国二年,年六十)。幸大人健在,教导不废。即草此书时,凡经传之所记,诗书之所载,卷页翻寻,纲领提挈,犹大人之教导是赖。——然则此书之为书也,如有所短,固自惭于不学。苟有所长,惟私感于祖德。适值大人六十悬弧之时,而吾书亦成,因以附记之云。                                                   民国二十二年九月,余姚陈登原述

书籍目录

本书说明
自叙
上篇
卷首 叙意
第一章 中国文化史之意义
一 国名诠释
二 文化诠解
三 史之解释
第二章 治中国文化史者的态度
四 中国史料之纷繁
五 主料与副料
六 推理与校雠
第三章 治中国文化史者的态度
七 因果的见解
八 进步的见解

作者简介

书摘*处左右结构字左边为“文”右边为“彡”。

图书封面


 中国文化史(全两册)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意外地在这里找到了陈登原先生的名著,还是1998年一版一印,心中不觉狂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像以前的国学丛书就很不错。真希望这些好书能够重印,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从在这里还能买到1998年一版一印的书这件事来看,读这类书的人或许不多吧。若真是如此,确属悲哀。
  •     可以跟柳诒徵的同名著作媲美,可惜有缺货,订单又被取消了。
  •     下册大略扫,通篇史料文献,忍不住就看起来了。近来越发觉得对读书无感,没什么负担的读书才是轻松的阅读吧。疲于奔命的工作式读书真是坏心情。
  •     书不错,就是字太小,有点专业性强,看的吃力
  •     补记 可以读
  •     辽宁教育出版社的这套新世纪万有文库,其中不乏好书,甚至是独家出版物,可是为什么在过了这么多年、其中绝大部分已经脱货的情况下还不赶紧重印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