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七十年

出版社:岳麓书店
出版日期:1999-9
ISBN:9787805207971
作者:唐德刚
页数:650页

内容概要

唐德刚:1920年生,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歌伦比亚硕士、博 士。曾先生任职于安徽省立安徽学院、歌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 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贡献良多。著有《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 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中美外交百年史1784―1911》等书。

书籍目录

【壹】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一、中国国家转型论提纲
二、论帝国主义与晚清外患
“扩张主义’”与“帝国主义”/封建末期的解放运动/“扩张主义”的“两面性”/黄粱梦醒,天翻地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毒枭/“鸦片战争”与“茶叶战争”/从“印度第二”到经济第一/英帝政策的蜕变与法帝的“非洲模式”/疆土帝国主义的俄罗斯/日本的“欧罗巴社会”/所谓“势力范围”的因因果果/海约翰搞“门户开放”的闹剧
三、论“转型期”,与“启蒙后”
初民部落生活的特征/“国家强于社会”的东方模式之形成/从“千年不变”到“十年一变”/“突 破”与“转型”的规律/“汉族中心主义”与婆媳循环/“自由平等”是社会力量平衡的结果/“十年一 变”是“转型”的阶梯/“定型”和帝国主义的关系/向“欧洲中心主义”逐步让位/“对立”、“统一”和“阶段性”/胡适的两大“突破”/水清无大鱼/“一国两制”和“半盘西化”/“启蒙后”的显学

【贰】太平天国

一、论晚清周期性内乱与洪杨悲剧
玉石俱焚的周期性内乱/揭竿而起和揭竿不起/白莲教和严新的“带功讲座”/广东洪秀
全何以在广西造反?/一口通商和“五口通商”的经纬/太平天国兴亡年表
二、太平开国故事再检讨
“改朝换代”与“改朝换制”/洪天王就是凯撒琼斯/文才不足,宗教层次也不高/“邪术惑众”和“聚众滋事”/洪秀全的“老三篇”/“有割与无割,谁非上帝生”/“太平天国”是宗教名词/金田“团营”是什么回事?/“永安封王”也是宗教性的/只追不堵和“拖死官军”/“小天堂”中不能自拔
三、预言书中的洪杨
“九十九先生”的谜底/历经沧桑的《推背图》/洪水滔天苗不秀/“有神”与“无神”/小顽童敌不过老顽固/不要被赛先生、德先生牵着鼻子/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两百年转型的最后关头/“流窜”、“割据”、“围剿与反围剿”/“永安突围”时的人数问题/金粉乡里的开国昏君
四、“四不像”的洪杨割据
太平史面面观/洪杨功过的两家之言/罗史评介/“四不像”是转型初期常见的现象/社会改制最早的尝试/洪杨在“进城之后”/天王的性变态/阉割幼童和民间选美/东王的声色之好/渣滓普罗的王洪文和杨秀清/知识分子的杯葛/靠工商业打仗的小朝廷/经营丝茶,禁绝鸦片/禁鸦片是与虎谋皮/称王太早,圣灵乱封/我做万岁,你做万万岁
五、两次“长征”,两番“寸磔”
由主动割据到被动围剿/二十八岁的北伐军统帅/“过河卒子”的北伐之战/从天堂打人地狱/以华南步卒对蒙古骑兵/由苦守到覆灭/历史名将的可悲下场/北伐援军五将四殉/洪天王
不如毛主席/石达开之死/镇压反革命的寸磔剐刑
六、长征有始有终,丧权没完没了――兼论小刀会起义
上海及英人窃据我海关始末
“长征”以前的长征/“长征”是老百姓的血泪史/绿营清军的不断围剿/上海“小刀会”的插曲/英国的算盘与三强的矛盾/由租借地“变成‘殖民地”/英人代管中国海关的奥秘/美国公使的见证/上海变成自由港/“外人帮办税务”/“华人”比“狗”值钱/租界的阴阳两面/白色棉纱敌不过黑色鸦片/圣玛利亚与送子观音

【叁】甲午与戊戌变法

一、“甲午战争”百年祭
世界第八位海军/也曾试撰“中国海军史”/“甲午战争”的价段性/原始四化,先炮后船/海军始于抗日/中国海军的结胎年代/北洋舰队的虚实/以一校一级而战一国/严复、刘步蟾和黎元洪
二、慈禧太后和她的颐和园
海军衙门是个大“肥缺”/李、赫交恶突出醇亲王/清皇室房地产巡礼/四万两银子一天的宫廷生活/老太后不如小阿巴桑/公开的卖官鬻爵/亲贵“执政党”是腐化的核心/在“昆明湖”里办“海军学堂”/五分钟打一炮,一分钟打五炮/老李、老蒋得罪了“天下英雄”
三、为黄海血战平反
炮上晒裤,太监间军/筹韩三策/丰岛是珍珠港前身/李鸿章论敌我优劣/劣等洋员的谰言不可信/一大东沟血战真相/我舰一字排开,敌船锥形突击/末世友情,人不如狗/济远和广甲的疑案/刘步赡战绩辉煌
四、一百年后回看戊戌变法
首先看看“社会转型”说/“转型期”是社会发展的“瓶颈”/且看“皇帝”的慢慢蜕变/“社会转型”需时数百年/固有文化的“现代”处理/从“科技现代化”’到“政治现代化”/一封沉痛的日本“劝降书”
五、解剖康有为
解剖康有为/享有特权的小神童/二十年老童生的辛酸/学问是失意苦读的收获/梁启超投师始末/圣人知道多少“西学”?
六“新学伪经”和“托古改制”
“今文学”浅说/从董仲舒、刘歆到党的领导/“先师”和“素王”/“我们安徽”的“乾嘉之学”/现代今文学的宗师/“长”于“素”王,“超回”“驾孟”/“最高领导”都是独夫
七、公车上书和保国保种
“圣人”要“国父”拜师/透过皇帝的老师上书/“公车上书”始末/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人民问政的开始和“太子党”/“强学会”的成立和声势/新政、新思想毁于教条主义/报酬大于贡献/瓜分的威胁和图强的意志/只保中国,不保大清?/附录:汉代的太学
八、那变不了法,改不了制的一百天
召见康有为,决心变法/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架空政治”/维不了新、变不了法的一百天/老佛爷的手掌心广袁世凯告密/戊戌党人碑/必然之中有偶然/通古今之变,识中西之长

【肆】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一、传教・信教・吃教・反教形形色色平议
先看“曹州教案”/外国教会是中国第二政府/教民是什么回事?/耶稣会士与文化交流/全盘西化论的先驱/士大夫和工农兵抗拒耶和华/其罪可赦而养儿不能防老/一根油条大小的国际交涉/儒徒、佛徒比较阿Q/德人强占胶州湾/“不可战而战”与“可战而不战”/“农民起义”的另一面/当年的“义和拳”,今日的“气功师”/“毓”字帅旗下的“义和团”
二、列强刺激・太后玩火・端王窃政・群运出轨
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只能造反,不能保皇/流贤和袁世凯的正反两面/慈禧太后也有个四人帮/拳乱时期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志在夺权的四人帮,另有暗盘的老太后/“义和团”与“红卫兵”后映前辉/太后阳剿阴抚,总督后抚先剿/义和团在保定和涿州蔓延/和战必须决定,剿抚不可再拖/慈禧太后的红卫兵/杀人放火的收场
三、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始末
甘军惨杀日本书记/李鸿章、袁世凯是关键人物/“蒋干偷书”、的假戏真演/“政治家”退化成“女人家”/德使克林德溅血街头/西太后的“珍珠港”/刘坤一与“东南互保”/悬赏捕杀洋人/拿“一龙二虎十三羊”开刀立威/攻打使馆的闹剧与心机/使馆幸存,首都沦陷
四、不堪一击的拳民与七国杂牌军
防守东交民巷的八国洋兵/七拼八凑的联军先遣队/一场国际轮盘赌/聂士成、裕禄相继殉国/面对“人民战争”的威胁/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一万六千名杂种杂牌军/为李秉衡平反/徐家十八位女眷集体自杀/“赔款”而不“割地”也是奇迹
五、“门户开放”取代“列国瓜分”
长老会的牧师也占领王府/马克吐温仗义执言/新旧教之间也势成水火/德军肆虐,传教士收保护费/瓜分中国事小,瓜分英国市场事大/美国突然变成远东强国/小班超不识大利害/段数高超的唐宁街外交手腕/李鸿章段数也不低/棋高一着,逼手逼脚/弱国未必无外交/使馆解围,联军解体,瓜分结束/每个中国公民各赔美金七毛四/李鸿章之死

【伍】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

一、从蒋中正说到袁世凯
四星级的模范监狱/最正式的正式大总统/袁后李前的国家元首/民国独裁领袖有共同次文化/警察国家/要做伪君子,莫做真小人
二、从中原世族到朝鲜监国
聊聊咱传统中国的家族制川日中原的官宦之家/袁世凯和他的兄弟行/小钦差,大监国,抗日反帝/打赤膊,持大刀,翻墙头/传统“宗藩关系”的最后忠臣/“唯利是图”竟成国际道德/五帝窥韩的底牌/一个现代“班定远”的失落
三、乱世抓枪杆,有枪便有权
头戴红顶花翎作战的淮军/“防军”、“练军”与小站/治世能臣,乱世奸雄/鲍尔、包尔达、袁世凯/早年留日的文武学生/枪杆与政权,智慧和机运/不容“颠覆政府”/打入政治核心
四、卷入三大危机・一项运动
戊戌变法注定失败/抓太后,不可能;囚皇帝,一句话/拳乱中的枢纽/囚公使,作人质、袁世凯的变法改制/立宪自治落空,革命保皇合流
五、论孙文思想发展的阶段性
导论:从“联俄容共”到“联美容国”/为孙中山正名/“驱逐靴虏”的口号叫对了/美国模式的困扰/袁、孙对寡头政治之尝试与构想/“护国”与“护法”运动的史实与是非/有主题,无方法/苏联模式之发现与仿效/“以俄为师”只是个阶段/现阶段也应有个主题
六、细说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定义与争议/得风气之先的华侨青年/孙文脱颖而出/“三民主义”的根源/石不转而江自流的中国知识阶层
七、同盟会是个革命大拼盘
大清帝国“墙倒众人推”/驱逐满人,建立民国,以美国为模范/佛郎、马克如雪片飞来/“老孙”、“小黄”合作的开始/“同盟会”这个革命大拼盘
八、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三权已足,五权不够/再看无劳增值、涨价归公/挖掘了民族良心的“黄花冈”/“共进会”、“文学社”是怎样的团体?/“武昌起义”的经纬/孙文的革命外交举隅/从“企台”到“总统”/科州卢家的故事/一个“开始的结束”

作者简介

《晚清七十年》这部著作,原是海外史学家、胡适先生的高足唐德刚教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后经不断增删和改写而成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本书由于作者观照历史的角度非同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因其极富个性和魅力的语言而在海外有极大影响;也正是因作者的历史观点与一般的历史学家晚清观点大不相同,《晚清七十年》在中国大陆迟迟未得出版。本版为国内首版,全书由“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太平天国”、“甲午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五部分构成,并附有数十幅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始照片,极富历史震撼和可读性。


 晚清七十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8条)

  •     我从迅雷上下载了一个TXT,大概是1兆左右,不知道是源流版本,还是国内的岳麓版本。刚看了不到二十分之一,就知道作者在放毒。他竟然说从伟大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制度就开始有问题。他恶毒攻击太平天国运动、攻击义和团运动他竟然赞赏上古时期人民可以自由迁移,所以统治者得顺着人民,否则人民就跑光了、收不到税了。他坚持不承认中国社会发展经过了奴隶社会。他借古讽今,恶毒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他、他、他,他太可恶了,我已经愤恨的说不出话来了。大家一定要批判他,批判的原始材料在迅雷有。
  •     改比删更***岳麓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69724/远流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160404/看了豆瓣“lookout ”回应“默雨居士”的评论,特别是lookout说“岳麓版删节不多,保证了原文的意思和风格,正因如此,岳麓社长下课了,这本书的编辑也离开了岳麓,”一冲动,花了200淘了本99年岳麓初版一印的唐书。书一到,就迫不及待的翻开看,第一章一下子就跳到第二章了,粗略对比,回想评论,觉得有必要讲一讲:第一,删的字数是几分之几?lookout说“我对比过岳麓版和远流版,删节并不严重,主要是一些过激的俏皮话,至于比例,不要说十分之一,就是二十分之一也不到”后面有评论还提到“岳麓版是50万字,远流版是50万2千字”。我想问,真的有读过远流版吗?何来只删了2千字的说法?单是删原版开篇宏文《告别**五千年》就将近万言了(9730字)。此外,原版第一章总共十一节,岳麓版只保留了三节(中国国家转型论提纲、论帝国主义与晚清外患、论“转型期”与“启蒙后”),删了8节,87194字,加上序言9730字,那就近十万字了。第二章之后,大致对着目录看了下,删的没第一章大,但具体删多少没来得及、也没精力精确考究。原版并没标明具体字数,岳麓版标的字数是50万字,单从第一章来看,删了几分之几,大家自己算。第二,删的文章在不在主体之内?lookout说“远流版第一册有几篇游离于主体之外的文章,岳麓简体字版也没有收”。当真?大家看看删的8节名称:“一、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各阶段 ;三、外交学步与历史转型 ;四、论***落后问题的秦汉根源;五、中国郡县起源考(附跋)--兼论封建社会之蜕变 ;六、论帝国与民国之蜕变 ;九、胡适的大方向和小框框 ;十、中国近现代史的拓荒者郭廷以先生 ;十一、中国近代目录学的先驱袁同礼先生”。”第一“到”第九“的关联性如何,一看便知,需要指出的是“第十”和“第十一”两节,看似无关,其实其影响最深、作用最大,因为一方面,他反映了作者治史的史观、方法,虽是一家之言,但其学风、文风是尊重历史的;另一方面,讲2个先辈大家治学治史事迹,影响甚至熏陶的后世学人、史家,岂止2个?第三,删节影响全书么?看评论,包括lookout在内,不少人有个观点,“删的是些过激的内容,并不影响全书”。我想说的是,只是删还罢,但比删更应警惕的是,还改“良”了,改成了所谓的主流形态!这个是最大的问题!怎么个改法?截头、改尾、凑中间——开头不同的声音截掉了,中间把一些细节重新组合,末尾时就得出了一个“主流”甚至更为和谐美好的结论。高明就高明在中间的那些细节拼凑,只组合,不删,让人误以为保留了原著的客观叙事、新颖分析,然后自然而然地就相信了删改者的“主流”结论。有兴趣的自己印证,大框架看看原版和岳麓版目录,具体地可看岳麓版第一章最后一节“转型期”与“启蒙后”,可见。第四,是学术著作还是历史普及?lookout说“回头说这本书,不错,值得阅读,但是,并不是学术著作,属于历史普及读物吧”。我不是专作研究、考证的学者,不知lookout所说或者方家眼中什么样的著作才能称得上学术著作?个人觉得,一本书,能让人读了有新的启发、新的思考、新的怀疑,甚至去查资料印证的,那就是有学术价值了。回到这本书,初始,我也不喜欢甚至怀疑作者带感情的叙事、评析,但是,结合耳闻目见的一些情况,作者所言,确实发人深省,特别是被删改的的那些章节,真读了原版的,扪心自问。不全信,但是给了我全新的视角!个人觉得,作者的视野宏大,不下于黄仁宇。最先看到唐书,是当当网上文史出版社的《从晚清到民国》,里边摘录有五口通商、太平天国的部分内容,唐论从“一口通商”到“五口通商”的影响,站的更高、格局更大,一下子吸引了我。或许是我资质愚钝吧。第五,急?快?慢?冒险?浪漫?还是**?多亏lookout转帖他人评论郭廷以关于清代学人重“考据之学”事由。“统观清代的统治策略,一切以集权、防范、压制为尚。……汉人之热中利禄者,但知讲习八股;英拔才智之士,因恐触时讳,不敢谈民生利弊,论时政得失,惟有致力于考据之学,以求远嫌免祸……大臣闒茸以保富贵,小臣钳结而惜功名’”。转帖人祈求“中国永远不要再有以**为代价的金石考据辉煌成果。1999年,岳麓版删改了十万言,还有50万字;20年后,文史版只剩下38万字。lookout 转帖在2007-3-14,评论于2009-12-07,今天是2016-3-28。回溯,是急?快?慢?冒险?浪漫?还是哪个词更恰当?诸位各自思量。我读郭著,更为触目惊心的是前文转帖所引上一段:“康熙、乾隆二主又尝举行博学鴻儒科。……《四库全书》规模之大,尤为前所罕观。表面是为了便于流传,实际上是为了统一学术思想。凡有乖经术的诸子百家,异端稗说,概予摒弃。不利清室,有碍于世道人心、君臣名分的著述,分别禁止、销毁或删改。文字之狱更是对于学术思想的直接迫害,文人笔墨如少有不当,即指为诽谤,动加刑戮,株连至广,而以雍正、乾隆两朝烈。”清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始于康乾,早于盛世!愿后世诸位莫再只怪道光、慈禧!题外,多谢lookout所列近代史书单。个人首推陈恭禄、蒋廷黻、郭廷以,次之李剑农、唐德刚(郭、蒋学生)。陈恭禄《中国近代史》序言,感人肺腑,其“不应煽动仇恨”的近代史观,理性超于时人,远见超于后世;蒋廷黻关于“林则徐实在有两个”的分析、郭廷以关于“清的统治”的论述精辟至极;李剑农(诸人中最长者)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942年中文初版,1956年曾在国外出有英文版),即使写自己曾领导的“联治运动”也不偏不倚;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行文感情浓了点,但从其重兴口述史,特别是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整理考证的《李宗仁回忆录》,足见唐是个尊重历史、力求史实的学者。还有两人,李守孔(台学者,郭廷以学生)、徐中约(民国生人,留美学者),尚未看过,只是稍微查了下资料,据说是所著近代史每页一一标出引文脚注的。多余的话,我爸总觉得他是对的,然后只要我们凡事按他说的去做就行了!我也总忍不住提一些意见建议。难道说,我提意见是为了反对我爸吗?会因为处事待人不同,就不认我爸吗?了解、甚至提出不同的意见,只是为了这个家能更加好而已。幸好,我爸是虽然坚持己见,不听我的,但他并没骂,知道我是出于好心的!
  •     近日,读了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感慨颇多。想起去年读过的十年砍柴的《晚明七十年》,索性做一比较,似乎能够有所得。《晚清七十年》成书早,名气大,作者唐先生是驰名中外的史学家,笔触细腻,史料翔实,语言近似白话,比较好懂。《晚明七十年》是十年砍柴新近力作,作为一名网络写手,十年砍柴力求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演绎历史,故事讲的幽默却不乏深度,也使人耳目一新。新老两代人,新旧两本书,说的不是一朝的事情,揭示的却是相同的理。明、清是中国王朝史上最后两个朝代,从洪武帝创建大明到崇祯帝上吊殉国,经历了267年的兴衰。清代经历十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到溥仪退位,正好268年,比明王朝多一年。有趣的是,两代前期虽经历过风雨飘摇的时刻,如明土木堡之变,但终究存续下来,而且国力也日渐强盛——据估算,明代的GDP均居世界首位,明崇祯时约占世界的40%左右,清代的GDP在乾隆去世时仍占世界三分之一左右。然而,在经历了两百年的相对稳定期后,两朝均在最后的七十年间迅速地衰落,内部政治腐坏,祸起萧墙;外部异族入侵,节节溃退,最终在内外交困中走向灭亡。短短几十年间,两个大帝国分崩瓦解,其亡何其忽焉,掩卷长思,令人慨叹不已。明代衰落覆亡的主因在于其政治体制的局限性。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相,打破了数千年的君权相权相互制衡的状态,建立了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九卿之上无首长,一切大事的决策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之手。这种政治制度下,人的因素分外显著起来,皇帝必须披肝沥胆,殚精竭虑,才能保证政治清明,帝国的有序运转。太祖、成祖是开国之君,精力旺盛,能力非凡,尤可胜任繁重的劳动。可继任者由于智力、精力的原因疲于应付,于是就把票拟权交给了内阁,为了制衡文官集团,又把批红权交给了司礼监。再外后,皇帝完全成了甩手掌柜,从宪宗到熹宗一百多年间,皇帝都没有召见过大臣,神宗也二十几年不视朝。如此一来,文官见不到皇帝,宦官集团的势力做大,司礼监成了实际的决策者,宦官专权时有发生:前期有王振,中期有刘瑾,后期有魏忠贤,他们权倾一时,党同伐异,横征暴敛,俨然成为杀伐决断的主宰者。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明王朝能够存续这么久,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而促成这个奇迹生成的主要原因是士人政治。明朝的士大夫在理学的熏陶下,骨头出奇的硬,为了维护礼法的严肃性,不惧廷杖、杀头,也往往在最危机的时刻有士大夫站出来拯救将倾的大厦:如果不是于谦击溃了进犯北京的瓦剌,土木堡之变就可能是明王朝的终结;如果不是江陵柄政十年,锐意改革,就没有万历初年的中兴气象,明朝可能不能再支撑七十年。但是,士大夫的抗争始终是在当时的政治架构中进行的,他们无法突破祖制,即便二百多年最有力度的改革也只是从提高行政效率,增加赋税等方面展开,始终无法触及最核心的部分。随着张居正改革的失败,大明的最后一根支柱倒了。明后期,宦官专权愈演愈烈,士大夫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使得奸佞之臣充斥朝廷,大批的清流或被屠杀,或被流放。到魏阉专政期间,东林党人更是集体罹难。等崇祯帝想力挽狂澜时,大势已去了。十年砍柴将明覆亡的原因归结为:政治体制过于僵化,士人阶层内部的开明力量相比保守力量过于弱小,儒家学说未能及时地自我更新并为政治改革提供思想资源。可以说,明朝的衰亡主要是其内部的政治架构所注定的,士人政治走到了尽头,历史的周期率又一次起了作用,帝国也进入了黄昏。腐败的政治严重地摧残着帝国存在的合法性,连年的饥荒和战争更使得民不聊生。下岗的驿卒李自成发动兵变,天下群雄呼应,经过十余年的战争终于攻下了北京城,于是乎大明朝亡了。清王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由于是少数统治多数,清朝的历代帝王危机感比较强,大多也都做到兢兢业业,不似明代出了那么多糊涂的君主。虽然官场也有贪污腐坏,民间也有土地兼并,但从总体上讲,清代相对于明代更有朝气,尤其是到了康雍乾时期,国家达到前所未有的繁盛:中央强有力地集权,政治比较清明,人口数量也空前,农业生产也恢复到明嘉靖时期的水平。但是,危机往往隐藏于繁华的背后,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外部世界发生了巨变,十八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在西方主要国家确立,资本开始了向全球扩张。唐先生认为中国迄今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一为封建制改为郡县制,秦汉确立的制度框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叶,毛主席讲的“千载犹行秦法政”正是这个意思。第二次就是鸦片战争之后的政治社会制度的大转型,这次转型主要表现为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转型是痛苦的、被迫的,也是极其深刻的,涉及民族心理、社会结构、政治经济体制等方方面面,作者命名为“历史的三峡”。正是因为清王朝不能在大变革中完成华丽的转身,才被历史无情地淘汰掉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整个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唐先生认为1842年后的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汉族中心主义”向“欧洲中心主义”的不断让位史,也是由传统中国的社会模式,向现代欧洲的社会模式让位的“转型史”。让我们为晚清的几十年大体勾勒个线条:先是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割地赔款,加之商品输入和价值的输入;然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洪天王借鉴了基督教的教义,整出个拜上帝教,可以想见西方宗教对当时民间影响之大;再就是剿发捻起家的曾文正、李文忠诸公发起“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造工厂,办学校,建海军,一时间风生水起,号称忝列“世界八强”,结果自强梦想被甲午海战彻底打碎;甲午海战后,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鼎力支持下,效法日明治天皇,搞起了变法,无奈保守势力过于强大,最终被扑灭了;再后来,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妄图用义和团消灭洋鬼子,可惜“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实在挡不住荷枪实弹的洋鬼子,只闹得国都沦陷,赔了无数的珍宝和四万万两白银;庚子赔款后,大清的气数基本也就尽了,残阳将千疮百孔的帝国照出长长的影子……王朝的晚期往往是悲情的,明朝出了张居正,清代曾、李也为不世出的人材,然国之将倾,独木终难支,以一人敌一国(梁启超语)犹难胜也。明清两代从中兴到灭亡,都只用了七十年。回首两个王朝的背影,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回味。不由得想起毛主席与黄炎培在延安窑洞的对话,或许执政者只有保持清醒,以史为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删了很多很多。。。
  •     唐德刚先生,真正把历史说清楚。
  •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这本书启迪心智,开阔眼界。所以,我对史料的辨别也就不会那么的考究了。我个人感觉这本书不错,有很多idea值得分享
  •     观点型著作 有点像杂谈 所涉及范围较广 建议有一定的近代史知识在读 否则易入迷途
  •     满纸荒唐言
  •     岳麓书社扫描复印版,教科书式的结构和腔调,却也道出不少为我所未知的历史。
  •     刚好得到了全本,内容实在惊艳,实在过瘾。作者毫不避讳的大谈古史今政的关联和感悟,有一般史学家未有的勇气。
  •     首先我不是很认同书中的观点,其次书中各个篇章的观点本身就存在冲突,再者,书中完全是散文叙事,没有统一的主线。最不能忍受的是,在八十年代说大陆十五年之内改朝换代!!呵呵!后来的文章,作者发现被自己打脸之后,又开始bb中国的复兴,再也不提此事了。
  •     70年的历史写了5册,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很有趣的一本书
  •     猎奇到很多细节,历史远远不是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光鲜
  •     这本书推荐一个,各位可以看看,
  •     正好之前在看走向共和,当然前半段与此重合,亮点也都在此。对于处在时代当中的各大人物有更立体的认识,人无完人,但确实有高下之分。
  •     非常精彩,喜欢历史的不可错过
  •     这。。希望以后的书越来越好!
  •     做学问的洞察力难道不是第一要紧的事吗?
  •     不是想象中的史实叙述,而是各种分析和评论,换言之是作者讲稿之合集,但毕竟与大陆能看到和公认的史学观点角度不同,读读也不错。
  •     非历史学者对一些史料史实的真伪无从考究。仅从一般大众读者角度来看,是可读性不错的一本书。
  •     看的原版 这在大陆绝对是禁书 把从小给我培养的国共两党的认识 和历史观都颠覆了 。幸亏看的晚,心理经得起冲击。 谁对谁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需要有判断。
  •     作者好像是很牛的一个人,但对这里面的观点就呵呵了。历史”必然论“跟唯物史观实质上的”先知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必将实现“或者”阶级斗争必将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的调调有什么不同。历史不能用来预言未来。差评
  •     在叙述历史的同时,作者夹杂了不少私人情绪以及自吹自擂.这不是写历史应有的态度,此书更应该算是杂文.
  •     读过台湾原本。通篇充斥着作者的大中华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潮。无理性可言。
  •     作者随口说个朋友我都知道,不是我
  •     太废话了。不过跟主流观点有距离。不受常识的误导
  •     晚清以来的几个大事件,以及其中人物,再加上对现存政党的点评,使这部书不再仅仅是历史作品,有点政论的味道。
  •     三峡过巫峡 轻舟平大江
  •     看了这七十年都发生了什么事,会对“千载尤行秦法政 ,从当初的千年未变到十年一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我泱泱大国为何在短短的时间里是如何衰落,又如何能够渐渐复苏。我国从中古的东方式,转型入现代的西方式,是多么复杂的运动。历史的包袱太重。
  •     实在看不下去,留洋者的文笔和中英夹杂
  •     文集 挑选了几个大事件
  •     刷新了对近代史很多事件与人物的认识!
  •     感觉整本书没有什么新东西,读来读去不像是在读历史,而像是听一个老大爷讲评历史事件和人物……
  •     外面来的枪,和里面无我的一些东西,比那千万个眼睛要重要很多,这些毫不野蛮的语法,太轻了,像一把假钞折成,抛进风里
  •     唐德刚先生文笔很好,只是似乎过于偏颇孙中山和老蒋,对毛泽东骂得太狠。
  •     这都禁?
  •      唐德刚谈史之妙,在于文笔酣畅,不受材料拘束,正史野说,一概收之,而又善于古今,中西类比,虽无大格局,见解倒也颇有新意,引人醒思。
  •     本书不断将近代人物和当代人物做对比,借古讽今。对于领袖们的帝王之术,写的有趣,但可能夹带了不少私货
  •     读不下去。
  •     高中时阅。
  •     这分其实是给远流那个版的,唐公重在论而不在述矣。
  •     厕所读物
  •     一家之言,对历史与人物的评价有失公允。作者自视甚高,可惜读者并不以为然。
  •     要想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总的认识,这是必读书。
  •     又一个胡适的崇拜者
  •     看到我咯咯直乐,这位安徽老乡可不像是严肃的治史学人,倒像是娓娓道来的小说匠人。嬉笑怒骂,大开大阖,历史能写的如此有意趣,大大出人意料。
  •     读完对好多历史上的以及当下的困惑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可不看
  •     读了一部分,只能说,想读的是史实,而不是史论。
  •     虽然东拉西扯嬉笑怒骂行文不很正经,但是很多看法并未脱离史实太远,不怕货比货,把人物历史拉长到更大的画面去分析评判,这一招读来还是很有收获的。
  •     读的第一册,大陆出版的也是第一册
  •     英文版看得震撼,诸多“开风气之先”。
  •     前些年读的,并非今年
  •     独立思想的史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