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生小言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2
ISBN:9787563350568
作者:蒋寅
页数:258页

内容概要

蒋寅,1959年生于江苏南京。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观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唐代文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年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诗学、诗学史。

作者简介

当代人写文言文的本已少见,写一本有几十万字规模的书而悉用文言,就更少见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蒋寅先生,治古典文学有年,他写的这部文言笔记《金陵生小言》可谓当代出版业的一个异数。
此书大体可以分成谈名人掌故、谈典籍目录、谈诗学史学、谈其他琐事等四类。有关学术的部分,时有灼见,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作者对清人集部的提要钩玄,例如对钱谦益编《吾炙集》版本流传所做的考察。对一般读者而言,最容易读的应该是第一卷“儒林外传”,当中都是学术八卦。比如讲有一漂亮的女编辑向汪晖约稿,汪晖当时的导师让他在参加电影招待会之前好好把胡子刮刮。结果,电影散场也不见那女子的影子。晚上临睡前,那导师突然对汪晖说:“吾空使汝修饰矣。”集中所讲八卦大率类此。


 金陵生小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闲言碎语——读蒋寅《金陵生小言》方以智《通雅•饮食》里谓“豆饤”:“食经言五色小饼盛食盒累积曰豆饤。”“豆饤”即“饾饤”,意即堆砌文辞,不切实际。然若以之名自己的集子,自谦之意就很明显了。古人惯作这样的把戏,把自己贬成一堆臭狗屎、不可雕镂的朽木,等等等。古人又不像今日研究学问的学者,动辄写个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书。古人的慧眼灵心所闻所见,一经付诸笔墨,多是些闲言碎语似的东西,凑在一起,似乎有个共同的主题,但这样的集子毕竟在少数,让人看起来真的很像饾饤。但正是这些饾饤,却掩埋着我们今人想道却不能道的真知灼见。历史在向前发展,但今人的见解(以文史为例)却往往要向沉埋的黄卷中寻找答案。成为尘埃的古人,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的曾活跃了一阵子,但为人所忽视、遗忘的却占有更大的比例。于是,如考古般一层层的掘地三尺,费尽心思的从发了霉、变了味的历史中再找到我们所想要找到的。有时候这种“找到”要踏破铁鞋,有时候却也似无心插柳,但究其要,皆在一个准备上:以一颗准备找到的心去寻找过去,我觉得,总有一天能够遇见。所以,饾饤也好,抑或长篇,都不是浮云,而应是我们细细赏玩的风景。蒋寅先生这本“饾饤”,分了十二个“话题”,大抵不出诗学、史学、版本、学人,还有酒等小“事物”。蒋先生所录,多采自笔记丛谈、诗话野乘,以明清居多。每条后,或简单一语而过,或申而发之,可谓画龙点睛。仅举一例:卷四《艺林伐山》有一条引窦克勤序李来章《礼山园文集》的一句话:“若礼山之文语本性情而言归经济,斯为根深枝茂,非与世之徒为绮靡而于理道毫无补益者可同日而语也。”蒋先生接着这句话说到:“予谓清初人之文学观念可以此‘语本性情,言归经济’八字概括之。”治明清之文学者不知有几百几千人,但能如蒋先生从窦克勤的一句话来点出清初文学观念的核心的,却未见第二人。蒋先生谓此书“聊仿《池北偶谈》之体”,其实,王士祯之“偶谈”是禀了六一公等宋人诗话、笔记性质的体式而信手记下的,蒋先生此书,卷一《如林外传》、卷十三《事物识小》类于王士祯《池北偶谈》之“谈故”,然其他几卷,有论见、有考证,识力或与王士祯相埒,或在王士祯之上。蒋先生又谓此书:“论文论诗论史,说古今,道问学,为书十三卷;可观可玩可叹,有性情,有笔墨,自成一家言。”“论文论诗论史”,可裨今人之治诗学、史学者,不可胜记;“可观可玩可叹,有性情”者,可于卷十三《事物小识》中求之,尤其是那些关于酒的。蒋先生喜欢喝酒,喜欢玩,却没因此而玩物丧了志。可羡也!今日之所谓的学者,借些西方的文论观点,或某个概念,也不管合不合适,就来套中国人的脚,却都忘记了应该好好的向自己的祖宗多求些东西。或者没几年就写出一本厚厚的大部头,却也无视了这些“饾饤”。像蒋先生这样的,可敬也!蒋先生这本书,我相信,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寻找”到它。胡文辉的《广风月谈》里就引了,而其他的人,或也引了,只是我还没遇见。可待也!
  •     周亮工活到了“三藩之乱”以后吗? 周亮工为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当时诗坛巨擘钱谦益如称赞他的诗: 情深而文明,言近而指远,包函雅故,荡涤尘俗,卓然以古人为指归,而不复坠入于昔人之兔径与近世之鼠穴,信栎园之雄于诗也!(《赖古堂集•赖古堂诗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5页)当时邓汉仪编辑《诗观》初集,曾选入周亮工五十多首诗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册,北京出版社,2000,第210~215页)。山东乐安诗人李焕章曾与人探论当时诗歌名家,对周亮工甚为推崇:横谈今昔,评骘海内诗家:虞山(指钱谦益)、金溪(指周亮工)、娄东(指吴伟业)、庐山(指徐世溥)为当代冠冕,如信陵诸豪公子,意气纷纭,势踞最上。(李焕章《己酉南游日记》,《织水斋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8册,齐鲁出版社,1997,第642页)但由于后来周亮工被乾隆打入《贰臣传》乙编,著作遭到撤毁(见陈垣《四库提要中之周亮工》,《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二集),中华书局,1982)。后世对其诗文和人品之评价也一落千丈。如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认为:“亮工诗文未能成家。”仅选取一首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第889页)。福建师范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清诗选》也仅收录了周亮工一首诗《自剑津发燕江次西溪》:双剑潆洄地,篮舆十万峰。云争桥上屋,水舞石边舂。破壁蹲饥虎,残僧拜废钟。追呼亦肯到,何处劝为农?但这仅有的一首诗的注释还出现了差错,认为“这首诗当作于作者官福建布政使时,写‘三藩之乱’以后当地荒凉凋敝的景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70页),殊为失考。“三藩之乱”开始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据《清史编年》记载具体日期为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丙戌,1673年12月28日。详见《清史编年》第二卷(康熙朝)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168页),而周亮工在康熙十一年六月就已去世(周在浚《行述》:“终于皇清康熙壬子年六月二十三日(1672年7月17日)午时。”《赖古堂集》,第1015页)。周亮工卒于“三藩之乱”爆发前一年,如何能够写出“三藩之乱”以后闽地荒凉凋敝的景象?后来诗歌选本多以讹传讹,如郑竹青等《中国历代诗歌通典》选此诗后注释:“这首诗作于诗人任职福建布政使之时,当年经过‘三藩之乱’,农村一片破败凋敝景象,诗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国历代诗歌通典》,解放军出版社,1999,第3638页)。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的《古典诗歌基本解读•清诗词观止(上)》亦收录此诗,注释完全照抄《清诗选》,一字不差(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年,第54页)。当前诗歌选本出版中相互抄袭,陈陈相因现象之严重,由此可窥一斑。这首诗的时间背景当为周亮工在闽地为官时。据《年谱》,周亮工首次入闽在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顺治四年,1647),三十六岁。擢福建按察使……遂从杉关入闽”。在闽八年后,周亮工擢为左副都御史,离开福建,“甲午(顺治十一年,1654),四十三岁。……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十月,离闽”。次年,他受到福建总督佟代的参劾,十一月被迫返闽质审,“乙未(顺治十二年,1655),四十四岁。正月,赴京师都察院任。……七月,福建总督佟代疏参公在闽事,奉旨回奏。十一月,革职,赴闽质审”。此后,此案反复质审,直到顺治十五年(1658),周亮工再次被逮,离闽入京,“戊戌(顺治十五,1658),四十七岁。……诏逮下刑部复讯。六月,出闽” 。从顺治四年到顺治十五年,除大概1年多时间(顺治十一年十月到十二年十一月),周亮工在北京为官,其余11年左右都在福建。这首诗歌当作于周亮工在福建的11年期间。周亮工在闽地前后约11年,曾担任福建按察使、福建右布政使、左布政使等官,此诗是否作于其为布政使时,俟考。关于清初周亮工在福建的生活和文学创作情况,学界尚未全然清楚,即便研究清代诗学方家涉此亦往往发生离奇之错误。如蒋寅老师《金陵生小言》卷九《诗家杂考》中提及周亮工的多首作品,认为:《赖古堂集》卷四《陈昌箕郑圭甫许天玉诸君子至江上视予》,次于《今年予四十吾弟靖公亦三十矣感赋一诗寄靖公》后,当作于康熙八年(1669)。卷五五律《月夜同陆违之陈昌箕徐存永陈开仲凃子是谢尔玄许天玉过有介陶瓶看梅》,作于福州乱平的康熙十三年(1674)。又有《冬夜同陈昌箕毛子仪郑圭甫集王逸庵大行此君堂看菊》,作于康熙十四年(1675)冬。……卷五《送陈昌箕北上》云:“相知十八年,弹指忆从前。”自注:“庚辰予从林宗夫子邸中得交昌箕。”为十五年(1676)春送陈上京应会试作。(蒋寅《金陵生小言》,第17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死于1672年的周亮工,居然在1674、1675、1676年还能频频作诗,宴集迎送,岂非咄咄怪事。引文中提及的周亮工诗歌系年全部错误,均误将顺治推算为康熙,一差就是十八年。如《今年予四十吾弟靖公亦三十矣感赋一诗寄靖公》,此诗当作于周亮工四十岁时,即顺治八年(1651)(据《赖古堂集》所附《年谱》:“(顺治八年)辛卯(1651),四十岁。”)。《陈昌箕郑圭甫许天玉诸君子至江上视予》既次于此诗,亦当作于此年,而非康熙八年(1669)。《月夜同陆违之陈昌箕徐存永陈开仲凃子是谢尔玄许天玉过有介陶瓶看梅》,蒋寅老师断其作于福州乱平时期不误,但并非作于康熙十三年(1674),而是顺治十三年(1656)。《年谱》云:“(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四十五岁。正月,赴闽质审。秋,海寇袭会城,抚军宜永贵以人心属望,就邸中请公为城守计,以射乌楼属公。公亲放大炮,击死贼渠,余贼遁去。抚军疏闻。有《射乌楼塘报》及《纪事诗》,详其事。”《年谱》中说的就是周亮工在福州质审期间,参与抗击郑成功军队围城,担任军事要地射乌楼的防守,亲放大炮击杀进攻指挥者,解除福州之围的事情。这次惊心动魄的战斗,周亮工《赖古堂集》中有好几篇作品描述,当时一些好友如龚鼎孳、李焕章等都曾为其作纪事诗,文繁不录。卷五《送陈昌箕北上》云:“相知十八年,弹指忆从前。”周亮工自注:“庚辰予从林宗夫子邸中得交昌箕。”此“庚辰”当为周亮工中进士之年,《年谱》云:“庚辰(崇祯十三年,1640),二十九岁。中会试。”中进士后,周亮工尚在开封盘桓过一段时间,所以得以在恩师张民表(字林宗)处结识陈昌箕。清仍明制,以丑、未、辰、戌年二月会试(乾隆十年始改定为三月会试,详见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第126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另考此诗中有“莫为孤臣泣,春明花正妍”,可推知《送陈昌箕北上》当作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初春,而非康熙十五年(1676)年。《冬夜同陈昌箕毛子仪郑圭甫集王逸庵大行此君堂看菊》,既在《送陈昌箕北上》之前,可知当作于顺治十四年(1657)冬,而非康熙十四年(1675)冬。清初顺治年间,福建正是清军与反清势力(主要是郑成功集团)反复拉锯鏖战的地方。在郑成功军队围困漳州期间,漳州民众几乎死亡殆尽,《郑成功传》云:壬辰(顺治九年,1652)……五月,我金衢总兵马逢知来援。战少利,突入郡城。成功围弗下。防镇门山以水〔灌〕之,堤坏不浸。城中食尽,人相食;枕籍死者七十余万人(闻之故老言:城中人既无所得食,又遭泒垛、索饷之惨,夜敲瘦骨,如听瓦声。第宅万户,门巷洞开,落落如游墟墓。馋鼠饥鸟,白昼蹲踞几上。围解,百姓存者仅一、二百人。此一、二百人,其所死者,非父兄,则其子弟;指沟中白骨,历历数其生前姓字告人。然气息仅相属,言虽悲不能下一泪。又言:九月间,有士人素慷溉,率妻子闭户,一恸而绝;邻舍儿窃煮啖之,见肠中累累皆故纸,字画隐然可辨,邻舍儿亦废箸自绝。先辈周亮工尝为《清漳城上》诗以纪其事,酸楚凄痛,亦谁忍读之)。(郑亦邹《郑成功传》卷上,《台湾文献丛刊》第67种。笔者案:此文亦见旧题黄宗羲撰《郑成功传》,《台湾文献丛刊》第25种。考文中有“先辈周亮工云云” ,而黄宗羲实际上比周亮工大两岁,故此书不可能为黄宗羲所作)明朱成功兵犹在漳州。……时秋霖盛涨,成功塞镇门山激水灌之。城中食尽,人相食,枕藉死者七十余万。门巷洞开,落落如游墟墓,馋鼠饥乌白昼蹲几上。解围后,存者才一、二百人(考曰:《行朝录》:“有土人素慷慨,率妻子一恸而绝。邻舍儿窃煮食之,见肠中累累皆故纸,字画隐然可辨;邻舍儿亦废箸而绝。”《台湾外纪》云:“有公姑欲杀其媳;媳逃归,告父母。父母曰:‘吾生汝且不得食,反与彼邪!’杀其女食之。独一家舂米粉成块,抹以泥;更深糊食之,得不死。守道周亮工尝为《清漳城上诗》,纪其事;酸楚不忍卒读。”)(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第十八,《台湾文献丛刊》第134种)当时漳州城成为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郑成功虽是抗清的民族英雄,但是他的长期围城,也客观上造成了福建七十多万民众的非正常死亡,这是我们读史时不能轻易忽略的。而史料中提及的周亮工《清漳城上》诗(全名《清漳城上感怀四首同唐肯堂作》)则为我们留下关于这次伤亡惨重的战役的鲜明文学印记:残城日落起悲笳,百道旌旗复岭遮。黑箐吹尘迷绿野,青燐照雨变丹霞。阵连虎渡江干驿,烽接龙岩海上槎。战鼓即今犹未歇,漳南自昔重豪华。海水群飞驿路遥,行人征旆万安桥。岭猿哀啸千山雨,塞马惊嘶半夜潮。但负芻茭依壁垒,不堪鸿雁隔云霄。郊埛莫讶蛮乡炽,望里天狼焰已销。天宝山前百战场,鲸鲵浪涌海云荒。饥魂彳亍霏微雨,白骨支撑远近霜。碛里角声吹细柳,沙边旗影沸清漳。六年瘴疠须糜苦,不信严关路倍长。战城南北夜啼乌,墨守谁怜势尽孤。饥鬼能存桑梓地,流民犹是太平图。苦将衰髩临漳水,畏引亲心到海隅。却忆吾庐全覆日,此中得似大梁无?(《赖古堂集》,第383~384页)周亮工经历明末清初沧海桑田的巨变,目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加之其仕途颠踬坎坷,因此他的诗歌继承《诗经》、《离骚》以来反映现实的传统,视野宏大、沉郁顿挫,于缄默之中蕴含郁郁不平之气。此组诗中如“残城日落起悲笳,百道旌旗复岭遮”、“岭猿哀啸千山雨,塞马惊嘶半夜潮”气势宏大,体现了他典型的雄浑悲壮的风格。难怪当时诗坛巨擘钱谦益一见《清漳城上四首》,就惊叹:“余与栎园别八年矣,久不见栎园诗,不谓其笔力苍老,感激悲壮一至于此。……其守漳城也,故人门客在重围中,相与登陴,赋诗抗词,同日无一人思解免者。蕴义生风,起兴仗物,珪判而璋合,金舂而玉应,此栎园之所以为诗也”。(《〈赖古堂诗集〉序》,第15~17页)周亮工的《自剑津发燕江次西溪》很可能即作于这一时期,诗歌反映了清初福建民生凋敝,官府却依然压榨民众,征收赋税的惨状,发出了“追呼亦肯到,何处劝为农?”的责问。周亮工的这些诗歌不仅描写战争的惨烈,风格悲凉苍劲,被钱谦益誉为“笔力苍老,感激悲壮一至于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且反映了当时处于清军与反清势力夹缝中的福建民众遭受的深重苦难,兼有文学和史料的双重价值。由此可见,学术界对周亮工的诗歌,实有进一步研究发掘的必要。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只看八卦。
  •     有点小见识,模拟痕迹很重
  •     文章算不上好,当做史料读读……
  •     仿王漁洋《池北偶談》體,大智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     行歌原來不讀書。
  •     网友勘误 http://www.xici.net/d34780911.htm
  •     中有许多著名学者的轶闻趣事,想见其风采,真真假假已不重要。蒋寅老师的书最喜欢《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     可读。他后来的几本,大略翻了翻,似不如此本文笔好。
  •     二、三卷于普通读者尤有益处。《四书反身录》:一切世味淡得下,方于道味亲切。苟世味不淡,理欲夹杂,则道味亦是世味。淡而不厌,非知道者其孰能之?舒伯特以缪勒诗二十四首为词谱《冬之旅》,第十六首曰:树上的残叶屈指可数,我常望着它们陷入沉思,我凝视着其中的一片,将希望与它联系。每当寒风将它动摇,我的心都不禁战栗。倘若它一旦飘堕,我的希望就随之消失。
  •     火车上看完了对程千帆先生纪念之文,下次找《学术的年轮》来看。蒋老师批评起世道,挺不含糊的。
  •     小和尚不喜欢看儒林形状
  •     似懂非懂,但是觉得很有趣。
  •     蒋氏自言不喜教课而好一人读书,遂入社科院。而学者之职,即替人读书,然后去芜取精,成一家之言。此册笔记好处便在于将读书所得粹为一编,虽琐碎不成系统,但非他人人云亦云可比。卷一儒林外史记闻见轶事,为人所乐见,卷二则多论治学语。卷四以下,论诗为多。蒋氏早年治大历诗,后又转而留意明清诗学,以此书中论此两者颇多,更进而探析古代文论中诸概念之由来,诗心之同巧诗体之异同等等,均足以广见闻。至于诗家杂考清集掇珍则更属专门考证与著录,虽精审可佳而趣味不及前数卷也。其中所录善本秘笈,大多依傍文研所藏书,其中《类要》一书,老师谓此前仅见蒋氏及陈尚君先生提及,读书之博可见一斑。卷十三事物识小多记酒事。总而言之,实为今人笔记之佳作。
  •     有趣。听说有修订。
  •     段子和诗话、文话…
  •     书海撷芳,“撷芳聊可玩,启卷觏所钦”
  •     前人讲读书如食甘蔗,倒着来更好;此书反之,趣味前面多,后面少。
  •     難得今日還有人寫舊體筆記
  •     丛脞
  •     纯正的学术笔记,掌故、诗话、考证、书画鉴赏、版本叙录,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可与《少室山房笔丛》比肩。
  •     作为诗人能更好地理解以前的诗人,论诗文能持平等姿态,正如与古人孤檠晤面扺掌相谈矣。此非独为本书而发。
  •     我的本科导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