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撼人》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
ISBN:9787806727133
作者:高居翰
页数:146页

《气势撼人》的笔记-第61页

范宽的作品体现了宋代新儒学的理想,在此理想中,客体世界是一个连贯的有机体,足为人类的行为及社会效法。但是,这样的理想早在晚明之前的数百年里,就已经失去其大部分的权威性。在吴彬的山水背后,我们见到了一种体验世界的方式,那是晚明思想里所特有的一种较为主观的思想形态;在此之中,画家所感受到的乃是一个苦闷的世界,是中国人因受晚明政治与社会崩解之迫,而有所悲戚之感。如此一来,北宋山水类型所原本具有的意义,便因而反转过来:本来是对自然景致的描绘,如今却被用来表现人心的失序感。

《气势撼人》的笔记-第251页

石涛 万点恶墨
万点恶墨,恼杀米颠;
万点恶墨,笑倒北苑。
远而不合,不知山水之潆洄;
近而多繁,只见村居之鄙俚。
从窠臼中死绝心眼,
自是仙子临风,肤骨逼现灵气。

《气势撼人》的笔记-第266页

他(石涛)在一篇约作于1700年左右的题识中,如此地写道:“此道见地透脱,只须放笔直扫,千岩万壑,纵目一览,望之若惊电奔云屯屯自起,荆关耶,董巨耶,倪黄耶,沈文耶,谁与安名。余尝见诸名家动辄仿某家某派,书与画天生自有,一人职掌一人之事,从何处说起。”

《气势撼人》的笔记-第232页

在这些似真非真的山水世界中,画家表达了他所终于获致的一种带有隐隐不安的宁静。
(弘仁与龚贤)

《气势撼人》的笔记-第42页

而董其昌画中的效果大多予人不稳定与不安全感。如果绘画可以传达秩序感,则其同样也能表达失序感,不管这种失序感是个人内心之感或是社会上普遍弥漫的气象。如果绘画的理想功能实在表达一种信念,相信人与自己所在的世界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关系,那么同样地,他也能表现此种和谐关系在瓦解之后,所带来的一种极为不安的忧虑。正统儒学早已确立两种关系,一为人与自然世界间的关系(朱熹的新儒学中,认为人可以通过“格物”而致知),另一则是人与被神圣化的“传统”之间的关系;而表现在董其昌的画作中,这两种关系却成为极大的疑问。对晚明的文人而言,象《青弁图》这样的作品,必定以其表现形式,气势撼人地表达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纷扰不安感——也就是一种弥漫于既有制度中的无理性、无秩序感。或者,我们甚至可以说,董其昌在绘画中体现了晚明哲学所特有的对传统的深刻怀疑和质问。

《气势撼人》的笔记-第35页

然而,我们应该了解,董其昌所提倡的有意的“变”,很难与无意间产生的变异划清界限,这种非刻意造成的变异,可能在后代画家仿前人风格时发生,或者因为画家的性情不同,以及因为绘画技法不够高妙而引起。董其昌的作品无法令我们相信,他有能力随心所欲、惟妙惟肖地模仿古代大师的作品。从张宏1636年的仿古山水册可知,张宏比董其昌更能肖似地仿作古画。他的模拟能力不仅有助他临摹古画,同时也裨益他对于自然景色的描写。但是若以绘画的趣味来看,则他的临仿之作并不如董其昌的作品来得有意思。他告诉我们夏圭和倪瓒的山水面貌如何,就好象他告诉我们句曲山是怎么模样一般,然则,董其昌却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前所未见的新世界。
董其昌所创造的世界虽新,但却又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熟悉感:古人原作的风格意象依稀犹存,足以与董其昌的改造创新之作交叠,并显现出来。他的作品一旦创造出来,便成为一可被界定的风格系列中的新成员——这是“仿”的主要优点——再者,就某种意义而言,借着其与古人画作间的援引关系,这些仿古创新的作品也因而设定了自己在艺术史上的坐标。与过去传统密不可分的关系,确立了今日的存在。画家并不以“独创”来体现其创作力,而是在自己所选定的传承之内,继续以往一贯的创作活动,从而在此一古代大师亦受褒贬的价值品评体系中,愈趋完美。在古代大师风格所设定的架构内作画,确保了画家作品在大传统中的定位,哪怕是这些画作看起来与董其昌的作品一样,一点也没有传统的味道。这种艺术观所预设的历史模式,并不是一种暗示了有稳定变化且不断推陈出新的进步式史观,而是一种徘徊在失去与复得,各种流派和风格的中断与复兴之间的发展模式。
就这个议点来看,张宏和董其昌可以被视为两相对立、各持一端的画家。张宏的画显然胜过同时代或稍早两代吴门画家所作的山水——不但因为他的作品深具独创性,同时也由于他的作品表现了更为出色的形象说服力。从这些方面看来,无疑地许多人会觉得,这样的作品是进步且成功的。但是董其昌一派的画家会立即指出,这样的评断有其时间上的局限性,并且缺乏历史的有效性。董其昌在作画时,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定位,仿佛他正面临古代大师的品评一般。譬如说,他心中所认定的主要对手并非他同时代的画家,而是活在三百年前的赵孟頫。借用中国哲学研究里的一个比喻,张宏的创作观是以横向扩展,希望能够在直接的经验上,与同时代的人建立一种共同的关联性;任何喜好自然美景者,都能感受他作品的亲和力。此一创作观的危机在于画家将自己与一般人并列,或者,(以中国人的观点来说,)与一般的“俗”人并列,假设这些人都能与画家分享同样的视觉与感知经验。董其昌则热衷于抽象形式以及具历史特质的风格。此一创作观可比掘井,但求其深不求其广,如此,则此中的危机在于严厉地限制了自己与同时代人的直接联系。不过,画家却也经由地下的蹊径,而与其他不同时代的掘井人展开了追本溯源的交流。

《气势撼人》的笔记-第39页

不过早期认山水画为心智之建构的观念,却为元代的发展开启了先机,并且奠定了宋代以后山水画丕变的根基。从宋代以后,画评所推崇的重点于是由敏锐地捕捉物象或自然景物,并从具体地呈现自然秩序,转易为画作及画家内心世界与个人体性的相关性之上。
P40
对熟悉西方艺术理论的人而言,这样的说法意味着表现主义的观念:艺术被理解为一种内心状态的表白,主要着重于情绪的抒发。在欧洲,表现主义艺术的崛起,是对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典型反动。在中国,画家的课题及所面临的抉择,则有所不同;而且,视绘画为艺术家心灵之表现的观念,并不意味着——实则,是明白地否定了——这样的表现乃是任何瞬间情绪的发泄。相反地,具体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乃是一个由原理原则和价值观念所构成的恒久结构,尤有甚者,这一结构还与心灵以外的世界相互呼应。其实,如果我们遵循此一中国人的思维形态,并且以之协调表面看似冲突的诸对立面,那么新观念中认为绘画乃内在自我之表现的观点,便不见得与原先的旧观点全然不能相容——旧观点中认为,绘画乃是画家对外在物象世界的一种理解与呈现。南宋的心学以及后期的新儒学,尤其是王阳明所发展出来的学说,甚至主张内外一体;在物体和表象受心灵所感知,而成为完全的存在之前,物、象不过是一种冥冥隐存的状态而已。这种心灵的表现呈显在绘画上,便是创作的行为,透过这样的行为,画家得以重新建构他自己所主观理解的世界。这种创作行为的“实践”过程,好比是完美君子以其德行淑世一般。这并不是单纯再现物象外貌的问题,而且也不与画家的原创力相抵触:艺术家将自己内心的秩序感呈现在条理分明的画面结构之中,而这些结构并不是一味地对自然进行模仿,或是以任何既往的艺术风格作为模拟的对象——换言之,这些结构可以看作是画家的心灵图像——如此一来,绘画提升到了与哲学思维并列的地方,并且和其他的“雅艺”(诗、词、书法、音乐)一同成为艺术家自我实践的工具和体现。

《气势撼人》的笔记-第25页

若问董其昌,他的作品与张宏之间有何根本的差异?董其昌或许会说,张宏仅仅捕捉了景物的形貌,而他自己却传达了山水的灵气与精髓。董其昌的山水作品是否真正传达了任何可资捕捉的自然的神韵,我们可就画作来判断。直截了当地说来,一如董其昌的立论,我个人认为这些极度非自然主义的作品,无论是在视觉上也好,或者在玄学思索的层面上也好,太多悖离了对感知世界的真实关注;而且,了解这些作品的最好方式,乃是将它们看作是纯美学性的结构,其与外在的物质结构和自然界现象之间,仅维持了一丝丝淡薄的关注。当其时,用这种以既有语汇还可以说得清楚的形式来创作山水,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如果把纯美学特质作为一种标榜,则无法被认可,原因是即使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人的内心虽早已取代外在的自然,成为最终极的真实。然则,传统上奉自然为人类社会与行为的基准,且认为其体现了秩序规范的观念,仍旧有其绝对的权威性,无法完全被抛弃。如此,连董其昌也必得声言其绘画融会了“山水之神”与古人的风格。
同样地,董其昌在技法上无法惟妙惟肖地仿作古代大师的风格——惟妙惟肖至如张宏一般地得心应手——此一局限性在其画论中,随着其所援引的“变”的观念,以及他对“仿”的吊诡式辨述,都被扬升为一种极高的美德。董其昌认为,最能重视古人风貌的作品,往往是看起来最不肖似的。再且,古拙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境界较高的技法形式。在理论中,董其昌将许多他在实际绘画中所无从完满解决或无法漠视的矛盾,提升到了哲学性的层面上,由于他解决这些矛盾的策略极为成功,他的论画著作从此便被认为是展现了他绘画创作的真相。

《气势撼人》的笔记-第181页

(新版)
山水的质地则是以极端、甚至反常的造型来塑造:岩石看起来像木刻,而松树干与松枝则看似龙的躯体。最远处的木叶系以一排排重复的笔触刻画而成,这种造型在最初的时候,代表的是卷曲的树叶。所有的这些造型,看起来都极不舒服,好比是俗劣的样板图案一般。如果不是见于当时代二流抄袭画家的伪作古画之中,就是出于笔墨带滞的仿作画家之手。作为一个浙江地区的职业画家,陈洪绶所继承的传统中,有绝大的一部分便是由此俗劣的绘画成习所构成。陈洪绶并没有将这些已经俗劣化的造型重新合理化,使其得以再现自然,相反地,他更加彰显这些造型的不真实感,将他自己与其侄缠绕在腐朽传统的砾屑之中。在全世界的画家当中,再也没有比中国人更擅长于以风格作为一种隐喻的手法的了,而中国画家之中,又没有能出陈洪绶之右者;陈洪绶沿用传统成习中的造型系统,并加以刻意的夸张与扭曲,我们可以从这种手法看出画家的种种复杂心态,一方面,身为一个职业画家,陈洪绶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毋宁是怀着无数矛盾的情感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陈洪绶有感于绘画形式的堕落,原本用来捕捉自然形貌的清新意象,如今皆以退化,不再真实可掬,心中于焉也有了苦涩难言之感,除此之外,他也深深地知觉到,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再也无法和古人一样,可以将过去的传统当作是一个真理的宝库,随时供画家撷取。


 气势撼人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