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100056007
作者:钱锺书
页数:1189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内容概要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依据钱锺书手稿影印而成,所收中文笔记手稿八十三本,形制各一,规格大小不一。这套笔记主要为钱先生阅读中国古代典籍所做的笔记,其书写时间从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数量十分惊人,内容也极其丰富,原稿多达一万五千页左右,笔记的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小注,勾勾画画,不易辨认。这样一位治学严谨、博学深思的大学者,他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都可能蕴含着重要的学术思想,甚至成为后学研究的突破口,有其难以估量的学术价值。
同时,钱先生百年不遇的淹通才学在这部笔记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纵横捭阖于经史子集、小说院本、乡谣俚语、笔记野史之中,这种高度是现在这个“隔行如隔山”的学术细分时代所不能想象的。但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文献笔记中并非所有条目都有明确的标注,对读者来说没有目录,无异于盲人摸象;有了目录就可以按图索骥。但是从笔记手稿中爬梳出目录来,又谈何容易。幸好钱锺书的夫人、杨绛女士事先做了极其深入细致的整理和编订。她将笔记按时间先后分为四部分,即残页9本、大本25本、硬皮本38本、小本11本,为成书定下了主体框架。在此基础上,整理者再根据钱先生为的自订目录,查考大量书目文献,加上规范的书目信息,最终形成便于阅读的分册目录。
如今《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终于面世了,它为中外文化研究,尤其是国学研究提供了很多新命题、新材料和新方法,我们相信它所蕴藏的巨大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必将随之传播海内外,深刻影响中国学术研究的发展。

书籍目录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1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2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3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4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5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6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7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8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9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10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11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12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13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14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15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16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17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18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19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20

编辑推荐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套装共20册)》为作者阅读中国典籍所做的笔记,共79册,15000余页,涉猎极广,所读所记包括经史子集、小说院本、乡谣、俚语、野史等,天眉、地脚都夹批钱先生的论语。

作者简介

钱锺书(1910—1998),字默存,江苏无锡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和作家。著有《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学术著作,小说《围城》、散文集《人•兽•鬼》等文学作品。
钱锺书先生酷爱读书,一生用于读书的时间远多于写作,且每读一书必作笔记。完全可以说,业已出版的钱先生的著述只显露了他的学问之冰山一角,更丰富的宝藏是在尚未付梓的读书笔记里。这些笔记的手稿由钱先生的夫人杨绛女士妥善保存至今,手稿共分三部分,即《容安馆札记》、《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既反映了一个伟大学者的阅读和研究历程,也是一个精华荟萃的思想宝库,宛如一座体现了钱先生个性的特别的图书馆。商务印书馆本着对文化积累和文物保护的责任心,决定将这些读书笔记分三批陆续出版。其中由钱先生手写的笔记一律影印出版,将其原貌公诸于世。

图书封面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钱锺书手稿集》的出版应该说是文史学界的大事。我们知道这部手稿集共有三个部分,只有外文部分没出版。现在我们是否基本能够从《中文笔记》,到前几年出版的《容安馆札记》,到《管锥编》,窥出钱先生做学问的脉络和步骤?   王水照:《钱锺书手稿集》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00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容安馆札记》三卷,第二部分是去年下半年刚刚出版的《中文笔记》二十卷,第三部分是尚未出版的《外文笔记》,估计是钱先生为写作“西洋文学史”所作的准备工作吧。钱先生在清华念的是西语系,到英国、法国去留学,研究的是英国文学和法国文学,回来后在国立蓝田师范学院、西南联大、清华大学,都是搞外国文学的教学,他是有志写一部西洋文学史的。如果钱先生的西洋文学史能写出来,那肯定是能够和西洋人对话的西洋文学史,因为他是扎扎实实一部一部原著读过来的,不会是从西洋人的文学史翻译、改编的。钱先生的外文笔记共留下一百七十八册,三万四千多页,估计要编成四十卷。《钱锺书手稿集》初步估算大概有六十三卷,这应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个人笔记中规模最大的一种。所谓个人笔记,当然不包括像“盛宣怀档案”一类的文件,而是由作者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或者用键盘敲出来的。这可以说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以后的人估计也不会用这种方式来做了。手稿集不仅是数量大,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是相关学术研究的富矿。外文笔记我们尚未见到,从钱先生的中文著作来看,我们可大致梳理出三种著述形态,或者说治学的三个过程:   第一是《中文笔记》,这是随读随记的产物,最能反映钱先生日常的读书生活,带有原生态的性质。   第二是《容安馆札记》,我将它定位为半成品的学术著作,因为《容安馆札记》三大卷是经过钱先生编辑过的,共编成八百零二则,经过我们初步梳理,实际约七百九十则,里面有个别的缺码、空码。这几百则的书写格式是基本统一的,总是先记所读某部书的版本,次做总评,再选取具体作品边抄边评。另外,许多条目之间还相互关联,在谈到某些问题时会出现“参观第几则”等情况。可见,《容安馆札记》是半成品的著作,已不是原始的读书笔记,用杨绛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经过了一定的“反刍”而成的。   第三就是《管锥编》。《管锥编》对十部古籍进行评论阐释,里面许多内容在《容安馆札记》中能够找到相对应的部分。杨绛先生也曾经举过例子,比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在《容安馆札记》里读《楚辞》的笔记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两者篇幅差距很大。   这三部书,一般来说,是从《中文笔记》再加工到《容安馆札记》,然后再写定为《管锥编》正式出版的成熟著作。其中也有交叉,因《中文笔记》的时间段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跨度很长,所以《中文笔记》里也有某些段落注明是补《容安馆札记》某某则的。两者之间时间有交叉,《中文笔记》的许多内容还写在《容安馆札记》以后。我们只是从著作形态或者说从研究过程角度来说,是先有随读随记的“笔记”,再有初步加工的“札记”,最后为成熟的笔记著作《管锥编》。   关于钱先生,以前说他有“照相式记忆”,过目不忘。现在从已出版的《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反映出的钱先生日常的读书生活来看,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勤奋做笔记?   王水照:确实如此。《中文笔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最原始地反映钱锺书先生的读书生活。而对于钱先生这一代学者来说,读书生活也就是他们的学术研究生活,我们阅读《中文笔记》就可以在大师的手稿中体悟他的治学之道。钱先生的治学道路与方法,和他读书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合二为一的。这是部分老辈学者治学的特点。我们现在来看,学术研究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当前的课题模式,先确立课题,以某种理论贯通,寻找架构,组织材料,写成著作。一种就是某些老辈学者,像钱先生那样,是从目录学入手,由目录而读书,一部一部地读下去,以此为基础,随读随记,从而得出某些观点。这是两种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不同的治学方法,我们暂且不予评论好坏。但钱先生这种治学方法在我们学术史上是具有很深历史渊源的,比如钱先生在《中文笔记》里抄的一部南宋黄震的《黄氏日抄》,就是抄书而成的著作。更有名的,则是顾炎武在《抄书自序》里所记其嗣祖父“著书不如抄书”的家训,顾氏秉承此训,四方访书抄书,以求从“多见”而“识之”,进而达到“知之”的问学之途,对其著成笔记名著《日知录》起到很大作用。   从钱先生的家学渊源来看,钱氏父子,志在集部之学。钱基博先生担任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时,在《光华大学半月刊》上发表《读清人集别录》,其引言中说:“儿子锺书能承余学,尤喜搜罗明清两朝人集。以章氏(学诚)文史之义,抉前贤著述之隐。发凡起例,得未曾有。每叹世有知言,异日得余父子日记,取其中之有系集部者,董理为篇,乃知余父子集部之学,当继嘉定钱氏(大昕)之史学以后先照映,非夸语也。”其中反映出钱先生在念书时即有笔记。钱氏家学强调读书,以目录学为导向,一本一本读下去,从而寻找研究道路。  《钱锺书手稿集》是钱先生生命的外在形式,他并不是把学术研究当成职业,而是他的志业。“职业”与“志业”,一字之差却相去万里。如果没有这种立场,钱先生也不会留下《手稿集》这么一大笔学术财富。我可以举两个例子,在十六册有一部分是读柳宗元集的笔记,我第一次看到时十分吃惊,因为钱先生的手迹一般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虽常用草书,但基本规范,可是这一部分的字却写得歪歪扭扭,多在行格以外,猛看起来连小学生的字都不如。怎么钱先生的笔迹会这么乱七八糟呢?后来在书影下看到杨先生识语,这一册应当是在1974年至1975年间的笔记,“观《柳河东集》以后笔迹,可知‘流亡’期间,哮喘,急救后,大脑皮层受损,手不应心”。所谓“流亡”期间,指的是与邻居不和,迁居文学所办公室的那段日子。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钱先生在重病未愈时,便开始做读书笔记了,这种勤奋,这种毅力,是十分罕见的。另外一个例子,第十七册读郑孝胥日记,注明为劳祖德整理本。劳祖德整理本《郑孝胥日记》的出版时间在1993年10月。钱先生这条笔记一共写了四十页,篇幅是比较大的。而在1993年上半年钱先生动了一次大手术,摘掉了一个肾,1994年7月又发现了膀胱癌,进了医院就再也没出来。读《郑孝胥日记》的这四十多页笔记,就在他两次大手术中间,在这种身体状况的非常时期,他依然手不停抄,“日课”不辍。   大家都知道钱先生学问博大,不管是崇拜他的人,还是质疑他的人,都公认这一点。这里面除了天赋的原因,即钱先生记忆力确实特别好,但主要恐怕还是勤奋。他连《红楼梦》、《水浒传》这样的常见书也大段大段地抄下来,这一方面可能是用以写作参考,因为他家是不藏书的,另一重要方面恐怕也是帮助他记忆。钱先生学问之博,记忆之强的谜底,正可在这里揭开。所以说这些笔记,是他生命的一种外在实现形式,这是令人感动的。   您曾说过,钱先生最喜欢《西游记》,但手稿集中《三国》、《水浒》、《红楼》都有笔记,很奇怪,却没有关于《西游记》的笔记。   王水照:这个原因还真不敢乱说。钱先生读《西游记》多达几十遍,《管锥编》也引及五十多处,《容安馆札记》在最后第八百则,是论《西游记》的,讲猴入马厩,可免马疫,因而孙悟空被封“弼马温”(避马瘟),但《中文笔记》中一时还未发现片言只语。《中文笔记》由残页、大本、硬皮本、小本等组成,残页保存情况不佳,有无《西游记》材料?或者散入他处?不妨举个例子。初版《宋诗纪事补正》第十一册书端书影,原有钱先生手抄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词论》、《打马图经自序》、《打马赋》等文,整理者不知原委,一概阑入他的《宋诗纪事补正》。钱先生批云:“不要,这是我自己摘录供参考的,那时候没有《李清照集》也。”说明他抄书“摘录供参考”已成习惯了。类似李清照的这些材料,按其著述体例,可以归入《中文笔记》。   您关心《西游记》,我则留意他的一首送夏承焘先生的七律。《夏承焘日记》1959年5月的记事中,有《自京归杭得钱默存示诗感近事奉报一首》,事关钱先生《宋诗选注》受批判、文学研究所请夏老撰文“平反”事。夏老在诗中以“是非易定且高枕”相劝慰,但实际情况相当复杂,阴晴不定,馀悸犹在,引起我追索钱先生原唱的兴趣,他一生是很少麻烦别人的。《中文笔记》保留不少《槐聚诗存》以外的作品,却不见此首。凡此都说明现有的手稿集并不是钱先生手稿的全部。   从《钱锺书手稿集》看,您觉得钱先生读书有什么特点?他的兴趣好像特别广泛?   王水照:我们曾经对《容安馆札记》三卷本的内容分布作了一些初步统计,从传统经史子集四部来看,主要在集部文献;从朝代来说,主要集中在宋、清两朝典籍(如宋金元诗文有两百九十多则,达五百五十多页,明清诗文有一百七十多则,达五百多页,所占比例甚大)。这与《谈艺录》的情况是一致的。《中文笔记》有个好处,前面有目录,但我还没据以进行细致分析、统计,初步印象依然还是以别集为主,以宋、清两朝为主。所涉显得更广泛,可以说无书不读,毫无雅俗、难易、熟僻之别。杨先生说,钱先生读很俗很俗的书,也会读得哈哈大笑,很艰深很艰深的书,也可以一遍一遍兴致盎然地看。比如前面说到《中文笔记》里,连《红楼梦》也大段大段地抄。比如佛经,是比较难读的,义理的辨析也是很艰涩的,但钱先生也做了许多这方面的笔记。有的学者对中国“为学未有欢喜境界”表示不满,但是我想钱先生是达到“一片欢喜”这个境界了。他这么大量地抄写,一方面当然是做学问,一方面也是一种趣味,否则他不会不管什么书,只要是字写的东西,他都有兴趣。这是钱先生远离外部喧嚣世界,独立经营的一片精神园地。   您曾谈到《钱锺书手稿集》的“私密性”,钱先生的读书笔记中哪些方面表现出这一特点?   王水照:读书笔记的写作与将要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显然是不一样的。学术著作有明确的预设读者,而读书笔记主要是留给自己查阅,因而里面很自然也就有极为私密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包罗比较广泛,有些是很有趣味的。比如第一册中记载夫妻俩在牛津大学读书时,曾经争论孔子究竟最喜欢哪个弟子,是颜回还是子路?夫妻俩统一看法,孔老夫子最喜欢的是子路。又比如钱先生想蓄须,杨先生笑他装模作样,他也就只好剃掉了。这些家庭生活,多有记录。《中文笔记》中还反映出钱先生广泛的兴趣,比如钱先生看了南薰殿帝后像,他把那些帝后像的各种胡须、眉毛样式都描画下来,并且颇有兴致地评论一番,哪种样式好看。这些完全是趣味。   另外一些私密性的笔记,是不太可能在公开场合发表的,比如说对章士钊《柳文指要》的批评。“文革”中,学术著作万马齐喑,唯有两部书流行,一部是章士钊《柳文指要》,一部就是郭沫若《李白与杜甫》。钱先生评《柳文指要》:“此书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同意相类,均为逢迎主意之作。” “主”就是指毛泽东了,毛泽东是喜欢柳宗元和李白的。接下来,钱先生引用了明代祝允明《罪知录》的一段话,祝允明是同时斥韩尊柳、斥杜尊李的,那就是说郭沫若和章士钊,加在一起也不过就是一个祝枝山。王士禛《香祖笔记》中曾经斥责祝枝山“肆口横议,略无忌惮”。钱先生对章氏批评得非常犀利:“为柳之佞臣已殊可笑,因而不恤为韩之谗人,则可笑且可厌矣,于韩之文、之人及一语尊韩者,莫不丑诋”,乃至以“恶讼师”谥之。最妙处在于,章士钊曾经说他一生学“柳文之洁”,钱先生就把他《柳文指要》的“总序”摘抄了一百六十多字,指出十条缺点,都切中肯綮。比如章序中有云:“夫学问者,不足之渊泉也。”钱先生评云:“秏矣哀哉,不通竟至此乎?学然后知不足、学无止境之意,忽欲翻新作词藻,遂成笑柄。”必欲以“渊泉”比喻“学问”,也应该是“不尽之渊泉”、“无限之渊泉”,“渊泉”之“足”与“不足”又如何分疏与理解?钱先生的“秏矣哀哉”,   当然不如“呜呼哀哉”常见,但此语却非“翻新作词藻”,早见于《汉书·董仲舒传》,是有“来历”的。章士钊序中赞扬柳宗元“所用助字,字字叶于律令”,而贬斥韩愈之“泥沙俱下”。钱先生又巧妙地揭橥章序中自己使用助字之不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辩驳有理有力。我们知道,钱基博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对章文有过甚高的评价,他说:“士钊既名重一时,出其凌空之笔,抉发政情,语语为人所欲出而不得出,其文遂入人心,为人人所爱诵。”父子俩对章士钊前、后期文章的一褒一贬,似都有文章以外的政情、人格因素在,赞扬的是对其“抉发政情”、表达民意的肯定,批评的是对“逢迎主意”的不齿。   另外在《中文笔记》中,还能找到许多钱先生的旧体佚诗。他年轻时很爱创作,后来编选《槐聚诗存》,应酬之作不选,嘲谑之作不选,为人捉刀之诗不选,钱先生是反对人家在《槐聚诗存》以外再去找他的诗歌的。《中文笔记》中留下他的大量诗作,特别是他在国立蓝田师范学院时期的创作特别多,基本都没选入《槐聚诗存》。我们从研究角度来看,这些诗还是很有价值的,可以从某些方面了解钱先生的一些想法。比如有首《答效鲁见嘲嗤》:“石遗未曾师,越缦堪尚友。一长有可录,二老亦不朽。伊余陋独学,闻道生已后”,“无师转多师,守墨非墨守。惟有空依傍,或可虚尽受”。这首诗真实表现了钱先生对待学问广采博取、不主一家一派的态度,类似的材料还是值得我们去搜罗、研究的。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出来后,《文汇报》有长篇报道,题为《心得尽在笔记取舍和材料钩沉中》,但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通过这样的著述形式去体味钱先生的心得呢?这好像比较难。   王水照:《文汇报》的这个标题取得很好,抓住了《中文笔记》的特点。《中文笔记》基本部分是抄书,但抄书为什么抄这条而不抄那条,这种取舍确实蕴含着钱先生的读书心得。另一方面确实如你所言,这也是我们研究这部书最大的困难。在目前情况下,要读懂《中文笔记》,比读懂《管锥编》、《容安馆札记》更困难,毕竟《容安馆札记》眉目还是清楚的,钱先生的评语也还比较多。《中文笔记》许多地方就只有材料抄录在那里,我们恐怕是真的读不出钱先生的心得。   就我目前的阅读感受来说,可以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中文笔记》里有少量的眉批和行间的短批,三言两语,文字虽少却很重要,这自然是了解钱先生心得的重要途径;第二个办法,就是充分利用钱先生自身著作之间的“互文性”,我们可以将钱先生留下的著作看成一个系统,中间有许多相关的问题相互勾连、相互映照,这则材料在《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或者《容安馆札记》中,他是不是用过?如果用过,那么我们可能就会知道钱先生抄录的这则材料意义之所在,从而体会钱先生笔记的心得。   比如,钱先生生病期间“手不应心”写的读柳宗元集,记下了柳宗元的《南霁云睢阳庙碑》一文。大家知道,韩愈写过一篇《张中丞传后叙》,里面有个人物叫南霁云,柳宗元这篇文章就是给南霁云写的庙碑。钱先生为什么要记录这篇文章呢?他有批语云:“骈偶之文。黄震曰:晦翁考为晚年所作,其自隳以从俗耶?”可见,钱先生记录这篇文章,其用意在于注意到了柳文的文体是骈文而非古文,这对于更全面了解韩柳古文创作与古文运动的关系,是有意义的。黄震自己的考证,认为这篇文章是柳宗元的“少作”,又引朱熹考证为晚年之作作为注文。很明显,钱先生把这些材料抄录在这里,是从古文与骈文的关系中注意到这篇文章的。   又比如韦庄《秦妇吟》,共一千六百六十六字,大概是最长的唐诗了,钱先生将它全文抄录。关于《秦妇吟》我有更多的感受。当时我在文学所参加《唐诗选》的工作,一般唐诗选本是不选《秦妇吟》的,那时恰好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一点,我就提议《秦妇吟》可不可以选入。选入理由一是黄巢起义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首诗中得到较全面的反映;另外我国诗歌像这么大篇幅的长篇叙事诗比较少,它在叙事艺术上有所发展。后来钱先生对我说,中国的叙事诗,结尾好的不多。《秦妇吟》假托秦地女子,经历了黄巢动乱逃出来,遇到作者倾诉,全诗以秦妇的第一人称叙述下来,结尾突然说“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韦庄写作此诗时要投奔镇海军节度使周宝,这篇作品是要投献周宝的。从全诗来看,结尾是存在缺陷的。当时钱先生跟我谈的不多,这次看《中文笔记》,里面就说得比较清楚了。他抄录《秦妇吟》后,批了三条意见,首先是评结尾:“一味颂祷,浑忘已与此妇对话。参观少陵《石壕吏》‘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香山《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种结法。”钱先生认为《石壕吏》、《琵琶行》的结尾和前文是呼应的,《秦妇吟》的结尾完全脱离前文叙述。其他几条,这里不谈了。可见这些少量的评语,为我们了解他的心得,指示了途径。   有些人认为《钱锺书手稿集》其实是钱先生咀嚼过的剩下的没用材料,您怎么看?从《中文笔记》中,我们能看到钱先生未完成著作的端倪吗?   王水照:这是一个大大的误解。《中文笔记》绝对不是用剩的边角料,也不是咀嚼多遍的废渣,它仍然是一部具有独自内容和学术价值的著作。别的且不说,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寻找“《管锥编》续编”。   钱先生《管锥编》出版后,他自己在多个场合说过将有续编的,至少有《全唐文》,有韩愈,有杜甫。有的在《管锥编》里还注明了。比如论《全唐文》,我们在《容安馆札记》中摘录到十万多字。我想,在《中文笔记》中应该有更精彩的内容。   钱先生说要写韩愈,从《中文笔记》中,我们发现他对韩愈的看法是非常独特的,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目前对韩愈的研究。韩柳古文运动,建国以后,一段时间内是充分肯定的。因为当时我们也强调文学要为现实服务,为政治服务,而韩愈古文运动的主要口号就是“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个观念和当时政治上的文艺要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有契合的地方,所以那时对韩柳古文运动的评价是较高的。新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观念有所改变,强调要回归文学本身,讲究文学的艺术特点等,所以对韩柳古文运动的评价,就低了些。一些重要的文学史著作,就把韩愈的古文运动,归结为功利主义的教化中心论,认为韩愈把文学当做政治的附庸,成为传道的工具,评价比较低。我原来有个看法,把古文运动定位为“借助儒学复古的旗帜,所进行的一场关于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改革运动”。韩愈当然是要传道的,但传道仅仅是他的旗帜,他的中心还是在传文。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对韩愈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从文和道两方面对韩愈进行评价,文、道并举,当然是对的。在韩愈的主观上,是既要传道,又要传文的。但从他的理论本身和写作实践来看,他真正传道的文章并不多,主要就是“五原”,他大量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如果他仅仅是要将文章作为政治的附庸,那么韩愈的散文艺术恐怕就无法取得这么高的成就。这是我原来的看法。这次阅读《中文笔记》,看到钱先生的评论,我觉得有点底气了。在《中文笔记》第十册钱先生论韩愈道与文的关系,从李汉的《韩昌黎文集序》讲起,这篇序言一开始就说“文者,贯道之器也”,但李汉一路写下来,却只是推重昌黎之文而不及其道,他所谓“摧陷廓清”所言就是文,是“先生之文摧陷廓清之功”。钱先生又举了一些具体例子,昌黎的《答窦秀才书》里说自己“发愤笃专于文学”,《上兵部李侍郎书》里说“性本好文学”,《与陈给事书》里说“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最后钱先生说“皆分明主‘文’”,“可见昌黎为文学道,分为两橛”。钱先生论韩愈《原道》,称赞“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两语精甚”,接下来一段“辟佛语已透宋儒辟佛之说”:“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钱先生说“领袖之道,尽此数语”,意思是说韩愈举起辟佛的旗帜,也就只说了这么几句话而已。所以,韩愈在儒学上,并未独立成家。从这里来看,韩愈古文运动的性质,究竟是偏向“文”,还是偏向“道”,应该从他的写作实践本身来进行定位。   另外,关于古文、骈文、八股文之间的关系,钱先生在《中文笔记》中也多有讨论。钱先生对于骈文是非常喜欢的,他隶籍常州,常州是清代骈文重镇。钱先生在给别人的信中,谈到他对常州先哲的骈文,多有能背诵的。他对骈文的起源问题,早在清华读书时,就有所论述,见于他的《上家大人论骈文流变书》。钱先生对唐代韩柳与骈文的关系,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韩愈偶然也写骈文,但写得不好,“木强质滞”,柳宗元的骈文比较圆熟,但也“未有工丽”。原因在于,韩柳对于骈文的态度,有一些区别。韩愈虽写骈文,但是不屑为之。柳宗元能写,但是未能升堂入室。这个看法,与前人的见解多有不同,颇堪重视。关于骈文与八股,钱先生认为“八股实本之于骈俪之文”。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韩愈的《原道》,认为此文开八股之先河,这个观点在《容安馆札记》中已经有过,《中文笔记》里又出现了。《原道》开篇“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就是八股文中的破题。该文的篇章结构,也是符合后来八股文起承转合的标准的,暗藏八股结构。《原道》是韩愈第一篇传道之文,这篇文章在韩愈手里,讲究的还是表达方法。钱先生认为,八股之文,后来越来越僵化,自然不足道,但从八股文中抽象出来的“起承转合”的思维模式,逻辑推理的规律,从文章写作角度来说是对的。即使像《原道》这样的应用性文字,在钱先生看来,韩愈最讲究的还是在于文章写作本身,钱先生还是从文章审美的角度来评价的。另一个例子是柳宗元的《国子祭酒兼安南都护御史中丞张公墓志铭》,这篇墓志中有两长联,钱先生认为“中骈体长句,似为后世制艺中之二比”,也就是说柳宗元的骈文已有八股的气息。这样的观点,值得重视。钱先生读《全唐文》的一些论断,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由上可见,不是有了《管锥编》,《中文笔记》就没用了,《中文笔记》里有许多钱先生还没来得及写的好东西。   从宋诗研究角度来说,您认为《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提供了什么新东西?您阅读《中文笔记》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王水照:从宋诗研究角度来说,我首先关注的就是苏东坡。因为苏轼是宋代最大的诗人,但是钱先生除了在《宋诗选注》里给他写了个小传,《容安馆札记》里没有专门的读苏条目,而在《中文笔记》中却发现了多处评论苏轼的批注。比如他评竟陵派谭元春《东坡诗选》十二卷,谭友夏提出,当时有人认为“东坡诗不如文,文通而诗窒,文空而诗积,文净而诗芜,文千变不穷,而诗固一法足以泥人”,而他认为“诗或以文为委,文或以诗为委,问其原如何耳。东坡之诗,则其文之委也”。钱先生批道:“议论好。乃谓东坡之诗太尽也,自是的评。”之后,又引了许多古人的评论。钱先生这段批语,实际上牵涉到苏轼以文为诗的问题。我们一定对钱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谈苏轼诗歌的比喻印象很深刻,特别是他谈苏轼《百步洪》中的“博喻”,比之如车轮战,让人应接不暇。这是从正面的修辞效果来说的。从反面来说,也就是“尽”,不留余地,这实是散文的写法。在《中文笔记》中,钱先生还对苏诗进行了一些考辨,也多有收获。   还有一个诗人王令。王令是钱先生很喜欢的宋代诗人,本来文学史不是太注意他,但钱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将他评为“宋代里气概最阔大的诗人”,在宋诗浪漫气息普遍缺乏的情况下,王令是比较特殊的。由于钱先生的表彰,我们在文学史研究中也就开始比较在意王令了,这是宋诗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情。但《中文笔记》里有这么一条:“阅王逢原《广陵先生文集》毕。古诗奇崛而优闲,极得昌黎之秘,但肌理逊其密致,辞藻输其古茂,遂如慢肤多汗耳。亦时时参以玉川、东野。近诗太粗直,文亦排奡而恨繁冗。死才二十八岁,诗中多叹老嗟卑语,又多老儒正襟危坐道学语。”从《中文笔记》到《宋诗选注》,对王令的评价,有同有异:诗风奇崛,学韩、孟等是一致的,但又从宋诗的整体风格中,突出他是“气概最阔大的诗人”,从这个着意强调中又可以体会他对王令评价的精进,永不僵化。   我现在读《中文笔记》,最大的心得就是钱先生评论同一个作家,总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许多都有细致的差别,甚至还有整个评价完全相反的,这当然是另有原因的。比如对华岳的评价,在《宋诗选注》中是完全肯定的,是“爱国志士”,但在《容安馆札记》中批评得很厉害。这个原因是很显然的,就是编《宋诗选注》时政治风气的影响。我感兴趣的是艺术评论,在不同的语境中,钱先生对同一个作家的定位大致相同,但仍然有许多审美批评上的差异,这些差异没有对错之分,而是由于切入角度不同带来的。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王安石,另一个是梅尧臣。我在最近《文学评论》上发表的《〈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与南宋诗歌发展观》一文里也谈到这个问题。钱先生在《谈艺录》、《宋诗选注》、重订《谈艺录》、《容安馆札记》、《中文笔记》等书中都对梅尧臣诗歌有所评论,而这些评论又都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谈艺录》中以为梅诗不能与孟郊诗并肩,缺点明显;在《宋诗选注》中词锋犀利而揶揄,说梅诗“‘平’得常常没有劲,‘淡’得往往没有味”;重订《谈艺录》时,他又说读《宛陵集》“颇有榛芜弥望之叹”。在《容安馆札记》中,钱先生评梅尧臣的诗说:“力避甜熟乃遁入臭腐村鄙,力避巧媚乃至沦为钝拙庸肤,不欲作陈言滥调乃至取不入诗之物、写不成诗之句,此其病也。”也就是说,梅尧臣诗歌缺点之所以出现,是有其原因的,乃是他要力避甜熟、力避巧媚,不作陈言滥调,是要改革当时诗风而出现的。这是从诗歌发展史的立场上来评价梅尧臣,而不是封闭式地谈梅诗的缺点。虽然与之前的评价总体相似,但切入角度不同,这是相当深刻的。而在《中文笔记》中,他说:“宋诗之有宛陵,如唐诗之有次山(元结)……造语平质近拙,而意思能细折,直起直落,全无腾拏作势取姿之态,唐宋两代,绝无仅有。”这些评价,在之前是没有的。   我们看钱先生的学术评论,有人疑惑究竟哪个观点是钱先生真实的见解,因为总是存在一些不同的说法,似乎总是在改变,他曾经开玩笑给自己一个谥号“钱文改公”,他的著作也不断地在改。我觉得,原因在于对象本身的多元性,也应该容许从不同方面进行解读,所以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没有唯一的结论,更没有最后的结论。他早年写《中国文学小史序论》就曾经强调文学无法定义,他说文学像“天童舍利,五色无定,随人见性”。这句话看上去玄乎,带有不可知论的味道,但实际上是深刻地把握了文学的本质,各种事物也好,文学现象也好,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这是我个人此次粗读《中文笔记》最大的感想。   王安石是另一个突出的例子。钱先生在《谈艺录》中,总评王诗时有褒贬,但贬重于褒,尤其是对其“巧取豪夺”的指责:“每遇他人佳句,必巧取豪夺,脱胎换骨,百计临摹,以为己有”,可谓入骨三分。在《宋诗选注》中,那句“后来宋诗的形式主义却也是他培养了根芽”,分量很重,在当时的学术语境中,这一贬斥,带有毁灭性质。《容安馆札记》只见少许赏会作品之语,未见总体评骘意见。《中文笔记》第二册中却有一大段评述:“荆公兼擅各体,而五七古、七绝尤为粹美。其古诗凝而不生涩,有力,于欧逸,于梅劲,而能适未酣放耳。其以文为诗,直起直落,北宋无第二人。惟说理语、参禅语太多而不佳。五律雅有唐音,往往有似摩诘,拗相公恬淡如是,亦一奇也。七律对仗精切,一代无两,笔气矫挺。惜大半为句头所坏,纯粹者少。七绝则几乎篇篇可传矣。大体论之,荆公诗劲硬,是其所长,稍欠顿宕开阖,故笔阵轻疾稍单。要之是大作手,不下东坡,袁随园、潘养一辈正未知也。”这段一百七十字左右的总评,除个别处外,均是颂扬一片,这在钱先生的评诗中极为罕见,“不下东坡”的“大作手”之评,尤为醒目。将其与他的其他评论王安石诗歌意见“捉置一处”,对勘互验,更会引出一系列的问题:是视角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因而结论有异?是写作的具体时期、背景不同,评诗的标准有所调整?各处所言各有侧重,都非率意之笔,有其自己的理路与立场,但又如何综合考量?王国维评周邦彦,从词品拟为“娼妓”到“词中老杜”,至今仍是词学研究中的一道难题,钱先生似乎也提出了相类的新课题。   王安石的例子,我在《〈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与南宋诗歌发展观》一文也谈到了,现在读《中文笔记》又发现钱先生观点与《宋诗选注》、《谈艺录》甚至《容安馆札记》有所不同。限于时间,不再细说。总之,钱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慢慢体会他是从什么角度提出来的,这些看法都要进行综合考量,各处所言,都有侧重,都有他自己的理路与立场。   曾有一种说法,钱先生的治学只是为卖弄记忆,而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您对这种论点怎么看?   王水照:刚刚辞世的朱维铮教授,曾经长期担任上海电视台《大师》节目的顾问,他留下两句中肯的话:评价大师不要陈义过高,也不能谬托知己。我很认同这两句话,我们不能因为心存崇敬之情,而与研究对象黏合得太紧,但是,对钱先生留下来的学术遗产,我们又很难真正地贴近,很难真正洞悉他的底蕴。钱先生留下来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是传统形式,《谈艺录》是诗话,《宋诗选注》是选本,《管锥编》是笔记。他的论文,从《旧文四篇》到《七缀集》,与一般的学院派论文也不在一个路数。虽然著作形式是传统的,但它们的内容却完全是新的,完全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对古今中外文学现象、文学资料的梳理、分析与阐发。在这些著作中,《手稿集》的形式是碎片式的,其内容及意义“所指”是不确定的,“能指”更是多意域、多向度的,怎样去接近钱先生创造的学术世界和达到的学术境界,是我们面对的严重问题。由于这些原因,《钱锺书手稿集》从学术上进行解读的还很少,是需要我们艰苦努力地去钻研的课题。   几年前我曾应邀为台湾一家研究机构题词,写下了明代思想家王廷相的三句话:“潜心积虑以求精微,随事体察以验会通,优游涵养以致自得。”精微、会通、自得,当时我心中想到的就是钱先生的学术境界。钱先生的生命与学术是合二为一的,他的读书笔记就是他外在的生命形式,我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钱先生这样的学者才是在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而不是相反。二零一四
  •     钱钟书先生的博学多才人人皆知,这源自他勤读书、多动笔。五月份杨绛先生去世,她给《钱钟书手稿集》作的序言《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再次成为大家积极转发的文章之一。这篇序言我读了好多次,越读,心里就越痒,特别想一览钱先生笔记的风采,学习一下大师做笔记的方法。今天中午,借着饭后的休息时间,我跑到国家图书馆去借阅基藏本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第一次借阅基藏本,心情激动自不必说,在成功预约之后就盯着屏幕等候取书通知。国图工作人员的效率真高,预计四十分钟左右,不到半个小时就拿到了。由于我不了解《中文笔记》的编排思路,当时只是随便选了一本。拿到后翻看目录,我借到的是第十九册,包括三个小本子(第五、六、七三本)的内容。而每一本里面,是钱先生读各种书的笔记影印,如第五本里的《红楼梦》、第六本里的《全唐诗》等等。里面很多书我都没有听说过,先生读书的广度可见一斑。钱先生的字迹非常潦草,并非我想象中那样工整,原因可以想象:能够手写这么多内容,肯定没时间一笔一划抄写,自己能看懂就行。但是对我们读者来说,辨认里面的内容就比较困难。一般说来,钱先生都是手抄一段原文,在段落中间、末尾或者页眉页脚进行自己的注解,主要是先生自己的见解和对其他有关内容的索引。一般手抄段落都不长,评价也只是寥寥一两句,没有看到成段的论述。我个人理解,这可能就是读书记录随想随感、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和读书卡片类似。成段的札记,也许就编入如《管锥编》、《容安馆札记》等书了。估计做笔记的时候有很多书查找不便,只好费力手抄原文了。如果先生自己手头有一套《红楼梦》,恐怕先生就直接写在书的页边,或者只写第xx页第xx行,下面直接写评语了。在那个年代做笔记,诸多不便。现在有Kindle,可以标记原文,直接写笔记。或者可以复制粘贴到Word,在里面写注解。另外,每个本子扉页都写着本册包括xx书、xx书的笔记作为索引,便于翻查。虽然不如电脑检索,总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时间紧张,我只好连看带猜,读了一会儿红楼梦的笔记,得出上面的一些判断。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做笔记,这份勤奋也值得我们学习。也许很多人和钱先生一样聪明,甚至比钱先生还聪明,但是论勤奋,恐怕能赶上钱先生的就不多了。推荐有兴趣的朋友也翻看一下钱先生的笔记,很有启发。
  •     近日所购《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是目前买的最贵的一套书。略加翻检,愈叹默存先生之不可及。黄君曙辉所谓“钱不仅天才绝人,勤奋亦兼人,学不厌而天纵之,乃成空前绝后之巨匠”,诚哉斯言!《钱锺书手稿集》中《容安馆札记》部分据传已由复旦大学某教授团队加以整理,他日或能以排印本形式出版,然此举必为杨绛先生一票否决。因此有人期待《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整理版问世,亦属于不能知人论世之言。现在发下一宏愿,他日财力、时间允许,当按图索骥,将钱先生手稿集所涉及诸书一一加以研读。此不自量力之举,必为人所笑,我亦自笑。然积跬步以至千里,其谁曰不然。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好书,但是得等我有钱。收藏着呗~
  •     9000,应该有折扣吧,看来影印的成本越来越高了,但是感觉值得收藏。
  •     书的价值没话说,五颗星是给书本身。可是对个人来说实在太贵了……尤其是我等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好书,就是价格不好。影印,出版社你就狠心搞这个价。
  •     替朋友买的,价格有点贵
  •     书是好书,但纸质差,印刷也很一般,对不起这个价格
  •     配送异常,所购书籍少发其中1-10册。
  •     这根本不不是为了让人看的书,就是商人,打着纪念的幌子,出的奢侈品,很不实在的书
  •     钱锺书所论及的古来贤哲,诸如此类的孤独者,不胜枚举。其实,何止这些人,举凡有成就者,无不孤独。中国的“大成至圣”、“万世师表”孔子,生前“累累若丧家之狗”,是很孤独的。“上帝之子”基督耶稣的身后固然不寂寞,生前却四面都是敌意,连门徒都不敢相认,也是很孤独的。古今中外的大学者、大作家,几乎都是孤独者。孤独使他们深刻、孤独使他们专注、孤独使他们有创意,也正是孤独成就了他们。而那些自认为并不孤独,说话人云亦云、做事亦步亦趋、做人八面玲珑者,终究没有大出息,成就不了大事业。
  •     真不明白弄这么高的价格,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推广钱先生的笔记。1颗星是给这个商品的(其实想给零颗星),但是钱老先生的笔记,是无价的。
  •     : C52/8785-31
  •     纪念钱锺书先生!可是对个人来说,实在有点贵啊。。。
  •     今天我终于看到了这部煌煌巨著,我把感想写出来,供那些有志于从事钱学的和热爱钱学的人参考。首先我看了大为惊叹,仅钱先生看的那些书多得惊人,有些书不用说写笔记了,就是能看懂,就已很了不起了,不少书可能现在已成为珍本和善本,而我辈仅仅知道或听说其中很少很少的一小部分,更不用说看了。其次要读懂笔记,不仅要把他看的书先了解了解,当然这个已经很难了,就是了解了,但是还需要有古汉语的底,同时要有中国书法的底子,否则你同样看不懂,钱先生的古文有口皆碑,管稚篇就是用这写的,但钱先生也是书法家,这一点被他的其它才能所淹没了,他的字很多是书法体的,这是我国老一辈学者的特点,所以没有这两套本领就不用看了。再次,我强烈建议,我国要成立钱学研究基金会和钱学研究会,成立一个专家组,而且要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和出资,把钱先生的笔记整理出来,供后人仔细研究,这样钱学才能发扬光大。 另加的评论:是我现在买卓越书的题外话,因为我看到了一种现象,特提醒:亚马逊也不知道为了读者啊,还是扩大自己的生意,把很多书摊和私家书店放在一起进行经营,标的价格也是许多供选择的(除了亚马逊外,其它大多数需要运费的,而且也挺费钱的),但如果第一次购买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运作,往往按习惯来,就容易走偏了,我就曾在购书时走偏了,请各位一定要留神,一定要把全部卖家点出,再下单子,不要一上来就下,否则有点亏了。如果设计时,在点...击购买时,单子全部出来,再供选择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亚马逊并未这样做,你要点错了,该你倒霉,它又不是没有提醒你,只是你没注意罢了,所以说,我特请购买者千万要注意!!我确是费了一些劲把书买回,看了还是挺有感触的,准备再写一条的,只是因为亚马逊规定只能对一个商品写一条,所以只能补充了。确实看了有点费劲,一方面是内容,另一方面是字体,所以再次强烈建议有关部门或有识之士成立专家委员会,把笔记整理出来,用印刷字体印出来更好,内容深可以漫漫学习,而字体辩不清,可能就更难办了。 阅读更多 ›
  •     头两册评骘语较多,其余摘录为主。
  •     看看价钱,就已经让我望而却步了。
  •     所读所用的部分比起全书沧海一粟。看了一套二十本的目录,才明白什么叫“读书人”(就是影印版太难看懂了,戏称“钱鍾书书法集”)
  •     向钱先生的学术致敬,向杨先生的精神致敬。
  •     最初是在《牛津词典》的金圣华序言中看见钱先生的手稿集,两年前在杭州的博库书城看过一本32开的手稿,具体忘了,影印的,记得字迹比较潦草,认太不清。个人觉得意义不大,如果是绝对粉丝并且财力充足可以考虑请回家撑门面。。
  •     玩笑。不会买的,谁送我?哈哈够得上行秽的书价。
  •     这书是印给有钱人装B的 根本没有想到读书人会去买···所有什么什么集都是卖给装B的有钱人的···否则也不会这样搞·· 给五星是给钱先生···与这书无关
  •     千呼万呼终见面,这是读书界的一件盛事,恭贺《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的出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