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 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508605456
作者:(美)鲍德温,(美)克拉克
页数:411页

硅谷崛起:模块化促进的创新涌现

模块化理论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吉姆•克拉克和前副院长卡利斯•鲍德温于2000年在《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一书中系统提出的。从克拉克和鲍德温的分析来看,模块化理论是对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涌现出的许多新产业现象的系统总结。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所表现出的巨大活力(包括硅谷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以IBM、英特尔、微软等为核心的计算机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引致的。与以往的产业发展经常会表现出产业集中度由低到高的规律不同,计算机产业的结构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分散化,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创业活动不断涌现,在20世纪60年代几乎被IBM一家控制的计算机产业价值,早已被其孕育起来的中小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隐藏在这背后的根本驱动力量就是鲍德温和克拉克所说的“模块化的力量”。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打造像美国硅谷一样的创新园区,我们也总是在说硅谷的创业氛围、创新体系等是如何完善。其实,我们现在所能总结的一切,都只是结果。硅谷创新活力背后的隐秩序到底是什么,一直没有很好的理论提供清晰解释。当我们审视硅谷是在信息技术产业大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时,就会发现“模块化”这一对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涌现和产业结构提供最好解释的理论,也是硅谷现象的背后动因(当然我们今天再讨论硅谷的时候,又会参杂进许多新的东西,这就是互联网产业的启动引致的)。模块化是指复杂产品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由一些明确的设计规则进行协调,从而保证子系统组合在一块时仍然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模块化的架构使得产品的开发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是架构设计层次,第二个是模块设计层次。架构设计层次规定的是明确的规则,所有模块的设计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则,才能保证模块接入系统后能够有效工作。模块设计层次规定的是隐形的规则,这一层次的设计规则是由模块内部决定的,模块设计者不需要与其他的模块或架构设计者之间进行事先的协商。那么这种模块化的架构是如何促进创新的?让我们从IBM360电脑问世之后发生的事情说起:首先,1967年12月,在IBM360系统开始批量生产不到一年的时候,IBM的圣何塞实验室(磁盘驱动器研发中心),有12名非常重要的员工离开了IBM,跳槽到一个叫信息存储系统的新公司。这些员工不仅带走了IBM的大容量磁盘驱动器技术,而且他们还十分了解360系统的设计规则。这件事引起了磁盘驱动器行业的巨大震动。许多磁盘驱动器公司都发布了与IBM兼容的磁盘驱动器产品,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了比IBM自己开发的运行更快、并且更便宜的磁盘驱动器产品。其次,这种趋势一旦出现,许多新兴企业就会快速涌现,并与现有企业在每个模块上进行竞争。很快不光磁盘驱动器,在磁带驱动器、存储设备、处理器以及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模块领域都有大批的新兴企业出现,这些同模块内的企业之间展开激烈竞争,不仅开发出了比现有企业更好的模块产品,而且还创造了具有许多新功能的模块产品。到1980年在这些模块设计方面最优秀的工程师并不在IBM工作,相反致力于专门的模块设计和生产的企业拥有越来越多的工程师,形成了现有企业在该模块领域所无法比拟的研发能力。最后,由于模块起作用的范围是被一定的架构设计规定的,因此,当模块创新速度超越了这一范围,或者有新的功能模块出现,又会对原有的架构设计提出新的挑战,这促使着架构设计、即模块之间的联系规则进行创新。当然这一创新可以由原有的架构设计企业(领导型企业)进行,也可以由新企业进行。实际上我们发现,由新企业进行的架构设计创新相当普遍,最突出的就是,到了90年代以后,英特尔战胜IBM成为电脑硬件设计领域的领导者,微软成为电脑软件设计领域的领导者。从以上类似三部曲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简单的窥见整个计算机产业,在模块化设计的驱动下,如何通过中小企业在模块设计乃至架构设计领域不断涌现的创新和创业活动,而不断膨胀和爆发的。总体来说,模块化驱动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模块创新的涌现。只要接口技术统一,模块内部的知识和设计决策可以由不同的人依据不同的理念进行尝试。模块本身作为一个复杂的子系统,其技术实现的路径仍然是多样化和不确定的,在市场更能够接受哪里种技术选择之前,模块设计团队必须提供自己的实验方案,因此,在每一个模块的设计上会孕育出许多基于不同技术选择的创新企业,它们通过反复的实验,以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正是这种模块设计技术选择上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发现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对于每一种相关的模块都会同时选择几家不同的企业同时进行投资。正是这些专业致力于模块研发的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才促进了整个计算机性能的快速提供和价格的快速下降,以及计算机功能的日益丰富。

深入理解模块化

作为一个程序员,对于模块化自然是不陌生的,因为我们一直在说模块化。以前我们说OOP,现在说SOA,其实不都是模块化嘛。但是,对于模块化,我们的认识有多深呢?《设计规则》一书从比较抽象的概念,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设计,什么是模块化,以及模块化所带来的好处,最后是如何实现模块化。模块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设计,还影响了社会层面的经济制度设计,包括对合同和公司制度的要求。所谓设计工作,就是在一堆的设计参数中做出选择,以达到最优解。但是参数之间是相互依赖的,要取得最优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循环往复的权衡。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交互的成本会很高,特别是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模块化就是为了减少循环依赖,减少耦合,提高设计的效率。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有一个设计规则,所有的模块都在这个规则下进行设计。良好的设计规则,会把耦合密集的设计参数进行归类作为一个模块,并以此划分工作任务。而模块之间彼此通过一个固定的接口(所谓的可见参数)进行交互,除此之外的内部实现(所谓的隐参数)则由模块的开发团队进行自由发挥。公司的产生,其实跟模块化的关系是很重大的。对于依赖型的系统,为了减少交互的成本,所有的设计人员必须是在一个公司内部--公司的产生就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对于模块化的系统,因为模块间的交互比极少,沟通的成本比较低,从而使得不同的模块可以由不同公司来开发,而不会导致过高的交易成本。与此同事,我们需要一些制度来支撑整个的公司体系,比如产权保护机制,合同约束等。模块化,一开始可能并不能达到最优解,但是因为允许内部实现创新,所以增加了选择权,最终就可以获得比较高的整体收益。比如IBM PC的开放体系,使得IBC兼容机大量出现,造就了众多的硬件生产厂商,比如今天联想和戴尔等。而Apple则走的是封闭的路线,虽然Apple的产品很酷很炫,那也只是Apple公司一家的。看看MacWorld就知道了,就是展示自家的产品,一群狂热的Fans在吹捧。而IBM则创造了一个产业,一批的厂商得以生存和发展,更多人在参与创造价值,更多的人获得了好处。计算机的模块化体系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设计规则》一书就以IBM 360系统为主线讲述了这个历程。从IBM 360系统开始,现代计算机架构体系开始形成了,也因此而分化出了各种不同的模块比如CPU,主板,芯片组,总线,显示卡,硬盘以及操作系统等等。许多硬件设备厂商,就是IBM的员工出去创办的,因为他们了解IBM 360系统的设计规则,了解模块化内部蕴藏的无限创新机会,因此得以在一个模块内部开创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与硬件的快速发展不同,软件业在模块化方面的进展一直比较缓慢,直到如今亦是如此。IBM 360系统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参与的人以及旁观的人都从中吸取了大量的养分,比如著名的《人月神话》也是从这个系统的经验教训来讲软件工程的。所以说,国家搞登月计划什么的,不是没有道理啊。《设计规则》一书的开头几章讲得还不错,把设计和模块化的概念说得很透彻,让人感觉上升了一层高度。但是,后面几章则过多偏重于定量的数学推理,显得艰深晦涩,如果不是搞理论研究快速跳过即可。最后的总结就是,模块化不是什么新概念,但《设计规则》一书可以让你对模块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So what?

这本书很好很经典,从IBM 360的体系结构讲到工程管理和产业经济,把什么是模块化、模块化有什么好处,说的很透彻。我上过的专业课,体系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其实一直都在灌输模块化的思想;我粗浅学习过面向对象的编程,实质也是对模块化的演绎。所以,书中举得例子,我并不觉得新鲜,说完了是什么、说完了有什么好处,然后呢?So what?我想知道,如何应用和管理模块化,在不同的复杂系统中,比如PC、互联网、各行业、整个社会经济,我们如何实践模块化?模块化有哪些风险?模块如何适应和进化?苛求一本书告诉我们所有的事情是可笑的。如果您知道哪些书能回答我的疑惑,或者在这本书中存在而我没有读出来,请不吝赐教。

经典,风险投资必读

去年在读这本书的英文版时,是在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计算机类的书架上把它找到的,书后面的借阅栏上是空白,竟然还没有人借过这本书!感谢中信,这么好的翻译(本书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难度很高)!当时读完英文版后,立刻买进FoxConn (2038.HK)1万股,现在涨了250%,继续持有。这就是好书的价值!不仅对制度经济学,对风险投资,对产品设计与创新,对产业分工与合作,对企业战略都有深远的影响!分工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课题,杨晓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开山立派正是将经济学重新奠基於亚当斯密的这只看不见的手上。对我们实务者而言,可能更感兴趣的是分工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如何改造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企业关系,以及最终决定我们的竞争战略。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一直是经济学与战略学的研究核心,企业的多元化理论、前后向一体化等均建基于此;而近年来网络经济的兴起,则使垂直分工(Vertical Specialization)成为研究热点,垂直分工最典型的表现就是PC产业,IBM原来是PC行业的奠基者,但为了迅速进入市场,IBM采取垂直分工的策略,将芯片外包给Intel,将操作系统外包给微软,这一策略的结局大家都非常熟悉了,IBM最终将PC部门卖给了来自中国的联想,催生了行业内的两大巨头Intel与微软。但在当时,垂直分工的策略却是IBM能迅速打败苹果,建立产业龙头地位的基础,同时,可以发挥IBM在大型机设计、制造、销售等核心能力的最佳选择。本书可以说开创了垂直分工战略的先河。PC产业结构中分工体系的历史变化,决定了处于不同产业链节点上的企业的盈利能力,正是在这一产业变迁的地图上,台湾“IT教父”施振荣提出著名的“微笑曲线”:台湾的OEM厂商要通过品牌、行销渠道、运筹能力提升工艺、制造、规模的附加价值,也就是要通过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渗透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实际上,“微笑曲线”这一现象正是垂直分工所带来的“附加价值曲线”。垂直分工可以用科斯提出、威廉姆森发展的交易成本学说来解释。科斯指出,如果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成本高于从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成本,那么企业就会从市场上购买。因此,企业是否垂直分工的决策依赖于对内部组织成本和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的比较。PC行业的“摩尔定律”决定了这一行业的加速度,使垂直整合的企业如IBM、Compaq、DEC等企业有着巨大的内部组织成本,使这些当初的产业巨头不得不黯然离场,让位给象Dell、微软等垂直分工的受益者。垂直分工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企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投入巨资发展的“第五代计算机”陷入困境,其失败与日本企业封闭的垂直整合体系不无干系。而杜比与DTS这类IP公司的成功 http://www.ceocio.com.cn/pubsystem/pubAdmin/switch.asp?ColumnId=1914&ArticleId=4569 ,正宣布大众消费电子产业也正进入垂直分工的时代。在这个模块化的时代,以垂直整合见长的日本企业正面临巨大的压力,以日本企业索尼为例,该公司原CEO出井伸之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振兴计划,对产品进行大胆创新,目标是到2007年3月份营运利润率达到10%,但截至到2005年3月31日财年的营运利润率仅为1.5%,这与其2007年达到10%的目标相去甚远,并且远远落后于三星电子与松下电器产业公司等同类公司。其原因就在于索尼一直坚持开发索尼的自有技术,如小型磁盘和Atrac音乐编码系统,而与众多被广泛使用的服务和技术(如MP3音乐编码系统)不兼容,结果索尼的旗舰产品Walkman音乐播放器在苹果电脑广受欢迎的iPod面前节节败退,CEO出井伸之不得不辞职,并在索尼历史上第一次让一位美国人担任CEO。索尼在上个世纪曾因坚持独创性而享有较高的品牌溢价和利润水平,但在一个标准化部件意味着几乎每个公司都能制造平板电视或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的行业,不顾产业链上的互补性,将有着巨大的成本,根本无法与在全球产业中配置资源的执行轻资产战略的企业竞争。


 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