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49579369
作者:[俄] 戈鲁勃夫 等
页数:780页

内容概要

编者介绍
谢•尼•戈鲁勃夫(1894—1962) 历史小说家。
格利戈连科 生平不详。
尼•卡•古季依(1887—1965) 文艺学家,文学史家。
谢•亚•马卡申(1906—1989),文艺学家。
尤•格•奥克斯曼(1895—1970),文艺学家。
译者介绍
倪 亮 原名倪延英,浙江余姚人。上海译文出版社资深编辑。译有《无产者安娜》、《柯罗连科》、《格利戈罗维奇中短篇集》(合译)、《相濡以沫十四年》等。
杨 骅 资深俄语文学译者。译有《乌里扬诺夫一家》、《画家的毁灭:库普林中短篇小说选》(合译)等。
严梅珍 上海人。上海译文出版社资深编辑。译有《普利亚斯林一家》(合译)、《活下去,并且要记住》(合译)等。
张 璐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译有《动物园的精灵们》、《巴赫传》(合译)。
校者介绍
耿海英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译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果戈理与鬼》。

书籍目录

前言阿•康•科托夫/1
摘自《安•巴•契诃夫的童年》亚•巴•契诃夫/1
安东•契诃夫在暑期里米•巴•契诃夫/46
摘自《回忆契诃夫》维•安•西莫夫/49
安•巴•契诃夫的欢乐时光弗•阿•吉利亚罗夫斯基/75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符•加•柯罗连科/79
与安•巴•契诃夫的几次会见伊•叶•列宾/95
安•巴•契诃夫亚•谢•拉扎烈夫格鲁津斯基/98
回忆契诃夫伊•列•谢格洛夫/127
我和安•巴•契诃夫的交往维•安•法乌谢克/169
我生活中的安•巴•契诃夫莉•阿•阿维洛娃/185
在黄昏弗•尼•拉德任斯基/270
和契诃夫交往的几年伊•尼•波塔片科/283
回忆契诃夫塔•利•谢普金娜库帕尔尼克/330
遥远的过去玛•巴•契诃娃/368
与安•巴•契诃夫的几次会面谢•捷•谢苗诺夫/383
安•巴•契诃夫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康•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392
契诃夫弗•伊•聂米罗维奇丹钦科/443
回忆片段瓦•瓦•卢日斯基/463
〔回忆录〕瓦•伊•卡恰洛夫/468
安•巴•契诃夫马•马•科瓦列夫斯基/473
我和契诃夫的会见巴•尼•奥尔列涅夫/480
契诃夫在雅尔塔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列•尼•沙波瓦洛夫/491
安•巴•契诃夫尼•德•捷列绍夫/496
安•巴•契诃夫阿•马•高尔基/518
契诃夫伊•阿•布宁/539
悼念契诃夫亚•伊•库普宁/565
安•巴•契诃夫维•维•魏列萨耶夫/597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谢•亚•叶尔帕季耶夫斯基/601
契诃夫二三事谢•尼•休金/613
两次见面伊•阿•诺维科夫/621
回忆契诃夫伊•纳•阿尔特舒勒/625
忆契诃夫米•康•别尔乌辛/644
安•巴•契诃夫与文化米•亚•奇列诺夫/673
关于契诃夫亚•谢列勃罗夫(吉洪诺夫)/677
和契诃夫的最后两次见面叶•巴•卡尔波夫/697
纪念契诃夫尼•格•加林/708
回忆契诃夫格•伊•罗索利莫/712
为安•巴•契诃夫画肖像尼•扎•帕诺夫/722
忆安•巴•契诃夫奥•列•克尼碧尔契诃娃/727

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努力创作的一生在他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中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他们的记录不仅具有文学史意义,同时也极具艺术价值,他们揭示了契诃夫的内心世界,记载了他对时代重大事件的看法,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契诃夫。……一些回忆录作家无法从精神层面接近契诃夫,不能深 入理解时代,而这些却是完整、全面诠释一个作家不可或缺的东西。这些作者的意义只是为契诃夫的生平提供了一些事实资料。只有和契诃夫拥有相同的艺术追求,明白他在俄罗斯文学史中发挥的作用的那些同时代人,才能为大家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契诃夫,才能深刻理解他丰富的精神世界。
——俄文版序者 阿•康•科托夫
契诃夫既不是天使,也不是圣人,而是一个就人这个字来说包含其全部意义的人。他那令人惊讶的稳重和冷静是内心痛苦斗争的结果,是他历尽艰难取得的战利品。在这一斗争中,作为一个艺术家,起了协助的作用,他要求为自己付出全部时间和全部力量,而不经过较量生活是不愿意作丝毫让步的。生活是对的:要成为精通生活的行家,就得经受它的爱抚和对自己的打击。难道歌德和普希金是圣人吗?难道他们不曾“懦弱地沉溺于尘世的欢乐中”吗?
——回忆录作者 伊•尼•波塔片科
他一生中有过热烈的、“浪漫主义的”、盲目的爱情吗?
我想是没有的。而这是一件十分耐人寻味的事。毫无疑问,他会渴望这样的爱情。他特别深刻地了解女人的心,对女性的特征感觉敏锐而强烈。在他按自己的理想所塑造的形象中有许多是动人心弦的,为他所喜爱的,而且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跟女人交谈,能那样感动她们,在心意上和她们息息相通……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伊·阿·布宁


 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原文发表于《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8月27日) 俄国肖像画家瓦·谢洛夫曾经为契诃夫作过肖像画。这位著名的人物肖像画家是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代表、列宾最有才气的学生,但他对于自己笔下的契诃夫素描十分不满意,并由衷地感叹契诃夫的面相“难以捉摸”。  其实,抱有这种看法的人并不止他一个,库普林也指出过,“没有一张照片能够捕捉到契诃夫的面孔,遗憾的是,任何一个给他画过肖像的画家也都没有理解、洞察过他。”  1 下垂的嘴角  童年里的哀怨  翻开这本厚厚的《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几乎每篇回忆文章前面都附了一张契诃夫的肖像,从少年时代直到他去世前夕。契诃夫生前没有留下任何自传,客观地讲,这些肖像相比回忆录的文字,更加客观、直接地代表了作家本人。  单就成年后的契诃夫来看,岁月在他脸上的磨砺是异常深刻的,他所有的亲友也都惊异地指出了这一点:契诃夫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从英俊腼腆、热情昂扬变得瘦骨嶙峋、郁郁寡欢,这自然很大部分归咎于病痛的侵扰,同时与他内心里的煎熬、生活中的遭遇也不无关系。  在他十五岁的那张照片上——当时这些磨砺还没有来得及显现——他一脸稚嫩,嘴角却向两边无力地下垂。契诃夫的哥哥回忆了弟弟童年时整日替父亲看管铺子的经历:原本要写作业的小孩子,迫于父亲的压力,不得不冒着严寒坐在柜台旁边,和杂货铺单调的价码打交道。为了塑造自己虔诚的形象,父亲命令自己的三个儿子在教堂里表演三重唱,而这种抛头露面的场合是小契诃夫深深恐惧的。  童年经历给契诃夫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小说中出现的儿童都曾陷于不自由的痛苦之中:做学徒的万卡不堪忍受老板、老板娘的虐待,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求他带自己离开这里;给人当保姆的瓦尔卡总是睡眠不足,为了能睡个好觉,她掐死了摇篮中的婴儿……成年后的契诃夫多次向人抱怨:“我的童年里没有童年。”读完这段回忆录再去看他少年时的照片,他的嘴角垂得更低,一双眼睛盛满了哀怨。  2 谦卑的羞涩  总是一副腼腆的样子  不过,这种哀怨很快就被一种招人喜爱的羞涩所取代。或许是童年时养成的习惯,契诃夫在陌生人面前总是一副腼腆的样子。当他凭借自己艰辛的写作终于赢得了一些名气之后,对于前来拜访的读者,他表现出极其谦逊的姿态;尽管很多时候这些人打扰了他的写作计划,而他们夸夸其谈的内容也丝毫引不起作家的兴趣。  契诃夫是善良的,他的善良不容许他对于热心的青年作家做出严厉的批评,他宁愿做一个没有原则的老好人,帮人修改文稿,替年轻人推荐稿件。他认真地阅读年轻作家们的稿子,在给予了必要的鼓励之后,总是会提出诚恳的意见。蒲宁后来形成的诗意盎然的文风,与契诃夫的建议有很大的关系。这位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契诃夫充满了感激:“他对我总是非常温和、谦逊,像一个长辈那样无微不至地关怀……同时他又从来不让人觉得自己高高在上。”  在这一点上,托尔斯泰应当向他学习太多——当他向契诃夫谈起高尔基的才华时一脸惊惧,难以掩饰自己深深的嫉妒和恶毒的诅咒。提携晚辈,让他们更加出色,甚至超越自己,难道不是一种自戕?  不止对于写作,契诃夫对自己的病人也时刻保持谦卑。很多人会想不起来,契诃夫首先是一位医生。在雅尔塔疗养期间,他义务为当地人治病,有时候遇到生活困难的病人,他还要从自己不多的稿费里支出一部分接济(契诃夫的经济状况是一个令人沮丧的话题,他每天都在写作,发表的短篇小说自己也记不清,却始终没过上殷实生活)。  他曾经发动上流人士募捐,为小县城建立医院。正因为他理解病人的痛苦,深谙他们在正常人面前为了寻求安慰而发出呻吟的动机,当他深陷结核病的困扰时,他尽自己的全力压抑了内心的诉求:他丝毫不愿意让家人和朋友为这件事担忧,即使在他十分痛苦的时候,他还试图用自己的幽默逗在场的作家朋友发笑。  3 一双奇特的眼睛  闪烁着热情,夹杂着嘲讽  契诃夫的隐忍是惊人的,同时,他的封闭也是惊人的:他独立到了那样决绝的地步,不愿利用自己的软弱获得哪怕一点点的同情。我们观看他在90年代的一张照片,他果敢地盯着镜头,仿佛要从椅子上跳起来:“我哪里是无病呻吟者?我哪里是‘阴郁的人’?正像批评家叫我的那样,我是怎么样‘冷酷’的呢?我哪里是悲观主义者?”  契诃夫的作家朋友们多次提到,他有一双奇特的眼睛,眼神里闪烁着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既像是热情,又夹杂着嘲讽。契诃夫对于周围人虽然极尽宽容,但这绝不是一种盲目的、无条件的热爱,只需看一看有多少次身边人因为在契诃夫小说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而大动肝火,你就能够明白:契诃夫创造的那些具有某些缺陷的主人公,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他接待不同身份地位的访客,从他们的表达方式和谈话内容就已经猜到了对方的意图,认准了他们的格调,但他每次都隐而不发,用一种曲折的方式与之回应。高尔基的回忆中,对这一点认识最为深刻。他写道,有一次,一位体态丰满、健康漂亮、服饰华丽的太太来看他,一坐下来就开始“契诃夫式”地谈了起来:  “生活真无聊啊,安东·巴甫洛维奇!一切都是灰色的:人呀,天呀,海呀,连花朵在我看来也是灰色的。没有愿望……内心充满了忧伤……好像是得了什么病……”  契诃夫立刻用调侃的方式讽刺了这位太太:“这的确是一种病!这是一种病态。拉丁文叫做morbus pritvorialis。”该词其实是契诃夫的一种戏拟,意思是“装病”、“假病”。高尔基赞叹契诃夫“有一种到处发现庸俗、使庸俗显露原型的妙法,这种妙法只有对人生提出高度要求的人才能掌握,只有那种想看到人们变得单纯、美好、和谐的强烈愿望才会产生。”对庸俗的批判是契诃夫毕生从事的事业,他的确是一位严厉而谨慎的大夫,眯起眼睛,冷笑着注视普通人身上的痼疾,时刻准备提着手术刀迎上去。  顺便提一下,对于这种“批判意识”的方向和作用,不同时代的批评家所持的观点大相径庭。本书中文版翻译自国家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本,由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社长阿·科托夫撰写前言。  阅读科托夫撰写的文章,会读到许多“资产阶级意识”、“资本主义批评家”之类的词汇,浓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扑面而来。旧版重在为契诃夫的革命意识、服务意识拨乱反正,而1986年版本的前言则着重从艺术特色的层面分析契诃夫作品的文学价值,展现他个人以及创作中呈现的“批判性”。确切地说,这种“批判性”已经成为契诃夫文风的一个内在特点,它不再与国家前途命运挂钩,而仅仅指向“人性”本身。  4 临死的作家  当暮气降临  画家尼古拉·帕诺夫1903年在克里米亚时,曾受邀为契诃夫画肖像。画家以敏锐的眼光打量着面前形容枯槁、脸色晦暗的作家,绝望地预料到:“它(死亡)出现了。死亡霸道地守护着自己选中的人,一分一秒,慢慢地使他离开自己的对手——生命……”  当我们翻开本书最后一张、拍摄于1904年的照片,一种悲伤的感受攫住了我们:这个身穿长大衣、拄着拐杖的男人,和身边的两只小狗相比,浑身上下散发着暮气沉沉的味道。而他才只有44岁!他曾意气风发地为他人奔走,曾自信地向朋友宣称,只要是映入眼帘的任何东西,哪怕是一个烟灰缸,他也能写成一篇小说。如今他低垂着头,打量着地面,这让人想起了他写给莉季娅·阿维洛娃的最后一封信:“……也可能,在实际上,生活要简单得多。再说,是否值得对我们所不了解的生活殚精竭虑、苦苦思索,以致使我们俄罗斯的有智之士未老先衰呢,——这还是个问题。”  而谁又能真正做到豁达地对待简单的生活呢?我们翻遍契诃夫所有的肖像画,找不到一点可以信服的证据。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关于契诃夫写作的回忆较少,更多的是从他的生活方面对这位谦和、善良的同时代人进行追忆。布宁和高尔基对其描述比较值得仔细阅读,其间也有契诃夫本人对写作的看法。一本珍贵的个人传记,就是有点厚了。
  •     好
  •     已入库。目前最全的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温暖的回忆。其实还有很多。愿意回忆契诃夫的人太多了。
  •     错误很多,缺乏文献意识。
  •     3.5 大契契真是越看越完美,喜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布宁、库普宁、克尼碧尔写的,满满都是爱。P3.“当初我和我的两个哥哥在教堂唱三重唱…大家都感动地看着我们,羡慕我的父母,与此同时我们却感到自己是小小的苦役犯”;P285.实际上,在契诃夫的心灵中,除了豁达和谦逊,还有骄傲和虚荣心,和公正在一起的还有偏颇。P361.谢普金说“没有渺小的角色,只有渺小的演员。”契诃夫有充分权利说“没有渺小的现象,只有渺小的作家。”没有一个生活现象是渺小的,一切现象都值得观察。P433.不是樱桃园,而是樱桃(儿)园…樱桃园是可以获得盈利的、带有营业性的果园,樱桃(儿)园不会带来盈利,它孤芳自赏,在盛开的洁白的花朵中保持着往昔贵族生活的诗情画意。
  •     111.还是好好看契诃夫吧
  •     您为什么写得那么少!全是由于您太主观的缘故!不能这样,不能只挖掘自己的感受——这样做,随便什么样的神经都受不了!作家一定得把自己磨练成目光敏锐、努力不懈的观察家。您花一年工夫写完一部长篇小说,再花半年时间把它缩短。可是女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却不应该在纸上写,而应该像在纸上绣花,细心、缓慢地一针针地绣。要写得多,写得详细。写了再删,写了再删。不需要虚构和幻想。把生活如实地写出来。如果没有爱情,也就不会有斗争。我明白,当一个人在恋爱的时候,他应该从那个比一般意义上的幸福或不幸、罪孽或善行更高、更重要的出发点来考虑这爱情,或者干脆什么也不考虑。不要把生活看得太复杂;生活要简单得多,不值得去殚精竭虑,苦苦思索。 所有那些妨碍我们相爱的东西是多么不必要,多么渺小,多么虚妄。
  •     契科夫仍然活在亲朋好友记忆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