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修订第3版)

出版日期:2017-2
ISBN:9787550292914
作者:[美] 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
页数:304页

内容概要

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作家、文化批评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荣修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福塞尔的写作题材宽泛,包涵18世纪英语文学研究、美国等级制度评论、战争记忆等。福塞尔在1975年所 著的《“一战”和现代记忆》一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奖”,并被美国兰登书屋“现代丛书”编委会收入“20世纪100本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书籍目录

译者序
第一篇 敏感话题
第二篇 解剖等级
第三篇 以貌取人
第四篇 住房
第五篇 消费、休闲和摆设
第六篇 精神生活
第七篇 “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第八篇 升与降:贫民化趋势
第九篇 冲破常规的另类
第十篇 练习题、客厅评分表与读者来信问答
中译本第1版序言:等级、格调,新的社会话题
中译本第2版序言:品味——社会等级的最后出路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真正的格调超然于等级之外
精确而剌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
畅销三十年的品味评判毒舌之作
………………
※内容简介※
等级是什么?为什么约翰·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尼克松时一脸吃惊地冲他的朋友说:“这家伙一点没档次?”
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三六九等人的品味作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引人发笑又富于启发性。书中对美国社会的诸多描述无不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众生百态,因此本书也可作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
※媒体推荐※
他的目的就是要冒犯大众……他成功了,用他源源不断的机智和善意的恶毒。
——《泰晤士报》
狡猾而又富消遣性……在许多有关社会生活的指 南中,福塞尔先生的书显然是最全面的一本,同时也是最机智的书之一……在观察美国人的行为举止、习俗和文化品味方面,他的目光犀利得令人畏惧。
——《纽约时报》
悄然的震撼……保罗·福塞尔以他的丰富、密集、富于洞见和批判性使你不得不爱不释手地在一个晚上读完这本书,并且还满怀乐趣。
——《旧金山纪事报》
机智、挑剔、富于启发性……极为令人惊异并常常辛辣尖刻……福塞尔击中了要害……极富挑动性。
——《芝加哥太阳报》
一本少见的好书……丰富的历史向度、敏锐的洞察力、刺骨的滑稽,投向美国等级社会的一线强光。
——合众国际社
这本书的独到和有价值之处就在于,它指出了无处不在的格调区分。
——《中国青年报》
格调——有时候,品味是一个人过去、现在生活的全部展现,你是谁,你就有怎样的品味,你逃也逃不脱,说也说不清。
——《世界时装之苑》
正如人们曾经谈论“媚俗”、“品味”一样,《格调》出版后又开始流行一个词语——格调。
——《文汇报》
这是一本极好玩的书。
——《新周刊》
《格调》的风靡一时,主要是因为它的有趣,单是作者那种特有的温柔的刻薄、狡猾的犀利以及善意的恶毒,就已经使《格调》有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格调”。
——《北京青年报》
本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窗口,看看别人的生活状态和群体特征,也许我们能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想想生活趣味的多种可能。
——《时尚》


 格调(修订第3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你是什么时候真正意识到社会等级的存在?我23岁去南京实习,期间受邀去同学家做客,第一次见识到什么叫做豪宅,什么才是高档次家庭生活,饭后我和同学步行十几分钟去玄武湖散步,一路上我都在想为什么我家会和他家完全不同!这个年代众人都在探讨阶级固化的问题,因为社会等级意味着生活品质,意味着格调高低。恰逢在一片歌功颂德的陈词滥调中,偶遇《格调.生活品位与社会等级》一书,它让我正视社会等级的问题,心灵上也有所触动。1《格调》第一版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初到中国时,便掀起关于“品位、格调和社会等级”的大讨论。2016年底后浪出版社联系到作者保罗·福塞尔的经纪人,签下版权重新出版,令这本风靡一时的书籍重现江湖,大蒜与咖啡的格调问题又引发人们新一轮的思考。《格调》与其他研究品位的书籍不同,其他的书籍百般恭维中上层阶级,而《格调》却一针见血的批驳社会等级的肤浅,对不同等级的人们有了醍醐灌顶的作用。作者保罗·福塞尔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文学教授,著名文化批评家,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迪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其二战时期美国社会文化的专著曾获得197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他是英美文化批评方面的专家,擅长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研究观察,视角敏锐,语言辛辣尖刻,又不失幽默和善意。2如果你仔细观察,街头采访种类繁多,但唯独缺少询问社会等级的话题。尽管人们的确生活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中,但对于社会等级这个话题,相信很多人会慎重的考虑,毕竟不谨慎的回答往往意味着歧视。《格调》一书共分十章,以“生活品味与社会等级”为话题,展开细致的讨论与分析。作者保罗·福塞尔将社会分为九个等级:看不见的顶层、上层、中上层阶级、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下层贫民、赤贫阶层、看不见的底层。看不见的顶层。你很难觉察到他们的存在。这一层级的财富来源于继承遗产,曾经喜欢炫耀和挥霍。后来在媒体和大众的嫉妒下,在慈善机构捐募者的追逐下,销声匿迹隐藏起来。上层。一个既富有,又看得见的阶层。可能是企业CEO,政府的行政部门领袖或某些经济机构的委员。这一层级的财富大部分得自继承,也从工作中挣到相当多的财富。中上层。这个阶层的家财与上两个阶层不相上下,区别在于大部分财富,都是通过诸如法律、医药、石油、航运、房地产等行业赚来的。中产阶级。一个最紧小甚微了无生气的阶级。他们是企业的螺丝钉可替换的零件,他们最惧怕他人的批评,因此是为他人而存在的,是全社会中最势力的一群人。上层贫民。一个被称为蓝领贵族的阶级,他们靠手艺吃饭,认为自己和律师医生一样也算“专业人士”。中层贫民。一个在工作中失去自由的阶层,由于经常受到老板的斥责而对生活心存怨恨。他们唯一的乐趣就是串亲戚。下层贫民。一个没有明天的阶级,过一天算一天是他们的常态,明显地感到就业不稳定。赤贫阶层。一个无家可归,流落街头的等级,懒惰、失望和怨恨压倒了他们的自尊,几乎没有什么收入。看不见的底层。蝼蚁一般,看不见在哪里,完全靠福利救济生活。3阶级的标识外在条件包括:容貌、微笑、身高、体重、衣着;消费休闲包括:住房、汽车、装潢、喝酒、用餐、食品、购物、周末、旅游、体育运动、收藏;精神层面包括:大学、读物、观点、言语。《格调》作者不断强调一个问题,区分等级的绝非只有财富一项标准。仅仅是有钱,也许你意味着你是个暴发户。社会等级划分核心立足于中产阶级,毕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上层阶级绝不是努力就可以达到,是家族几代人积累的结果,而中产阶级起码还让人看到一丝丝希望,能成为中产阶级已然不错的选择。同时对于国家而言,中产阶级的数量与稳定性决定了国家未来走向。那么你是中产阶级吗?典型的中产阶级是自豪与自卑的混合体,他们唯恐被人判定为社会地位无足轻重,因此常像明智的哲人或管理者一样雄心勃勃地为赢得名声而运筹帷幄。中产阶级的焦虑大部分时间被当作努力对待的中产阶级,对个人实力和成就抱有一种狂热的错觉,中产阶级的一个标志是迫切要让自己从属于欲望,以及他们用购物等机械行为满足这一欲望的方式。中产阶级以公司受训人员的身份步入自己的成年,并在四五十年尽忠职守的生活后成为一名公司高级职员,同时由于其收入的不断的提高,往往会成为企业的负担,遭遇裁员概率更高。中年失业是中产阶级的梦魇,由于担心自己会下滑一个或两个等级阶梯,有时候中产阶级会被社会等级这个问题吓得要命,如何维护自己大半生努力换来的成果是所有中产阶级必须面对的课题。4总有人热衷嘲笑中产阶级,有“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的感觉。但除了作者特有的温柔与刻薄、狡猾与犀利以及善意的恶毒外,仍然留给读者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如何去正视客观存在的社会等级?又如何追求属于个人的社会等级呢?实际上,面对“生活品质与社会等级”这一问题时,人们会暴露他们对社会等级的敏感:越是感到烦恼和愤怒,越说明等级存在的真实和严酷,个人容易变得异常焦虑。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在由下一阶级晋升上一阶级都是极其困难的,是成为一心想往上爬的人,还是成为不幸甘愿堕落沉沦的人呢?不要责怪抱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等级的形成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需要家族几代人不断努力积累完成。常有人感叹为什么我爸爸不是王健林?哀叹到投胎是个技术活,抱怨社会的不公平,责怪父母没有能力。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坦白的讲依赖责怪和抱怨就可以改变社会等级,就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成为有格调的人的话,那大家尽可以大肆抱怨,除了让你情绪失控,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做人呢,感谢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来,他们尽力给予我们受教育的机会。感谢和平年代,让我们有机会打拼,靠自己本事吃饭是件光荣的事情。感谢我们自己,拥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知识改变命运古人讲“学而优则仕”,今人说“知识改变命运”。今时今日少有人提及“读书无用论”这一观点,砸锅卖铁搞教育是人们的共识,改变命运固然有历史变革的缘故,但归根到底是知识改变命运。社会等级有家族财富遗传的因素,但在稳定和平的社会中,通过学习改变社会等级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九大社会等级中,无论是律师、医生、工程师、设计师等所有的职业都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进修成为某一社会等级的人员。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淘汰率更高,缺少知识的支撑,疏于学习能力的提升,最后会被不断涌现出来的年轻人所淘汰。知识改变命运其实改变的是思维模式,尤其好奇心和独创性这两种特质,让你成另类,成为与众不同的人。事实上仅是遵循原有的方式和方法,是很难完成突破的,就像你做生意,资金和人脉方面与大财团有着天壤之别。格调就是做最真的自己《格调》我读了三遍。第一遍思绪随着作者笔尖而跳跃,嘲笑、讽刺、批评和挖苦社会等级;第二遍陷入沉思,对比社会等级让自己感到恐慌、无助和焦虑。第三遍淡然处之,与其仅仅是嘲笑和焦虑,莫不如行动来的更加踏实。中国十几年的平等社会神话已经打破,人们的社会等级观念正在极速地更新,推动这一变革的最有力的因素就是金钱,占有金钱的多少正把人们的社会地位重新划分。金钱取代了平等和社会公正,开始编制自己的神话和传奇,编织人们的生活梦想。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无止境地追求金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也未必可以顺利地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追逐金钱消耗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和穿凿里,而珍贵的不能重复的生命却在悄悄的流逝。当我离开南京回到东北老家时,母亲包了酸菜馅饺子等着我,爸爸和我喝了半斤白酒,听他老人家讲述年轻时奋斗的经历,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小家特别的有格调,那是有爱的、温馨的小家。有可能终其一生我们也无法跃上新的社会等级,也许我们会水到渠成的成为新的社会等级,但无论何时何地一个人都不因贫穷而降低人格妄自菲薄,亦不因富裕而狂傲无比目中无人,真正的好的格调就是做真的自己,如同小时候父母教育我们一般,干净的衣服、善意的微笑、真挚的言语、努力的学习。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该怎么向我最喜欢的Paul Fussell大师致以敬意?我最喜欢他那种赤裸裸、毫不掩饰的评论,一种深层的挖掘批判,一针见血、敏锐尖利的目光和洞察力,尖酸刻薄而又独到的见解实在令我实在钦佩。格调不仅是解剖美国社会的一把锋利的小刀,格调更是一本时尚指南,格调是一种风尚,是永不过时的品味参考工具。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拿书中条条框框对号入座未免有些迂,虽然心理因素分析得犀利,能不能对人宽容点呢
  •     稍微过时而肤浅的分类学描述,就像书中自己归纳的,看这类书本身是那种中、下阶级人看的,深怕够不上上一阶级
  •     犀利如尺
  •     一本老书,第三版。有人说是如何装,有人说是如何识破装。其实,刻意则是装,自然则不是。到了一定层次必然有一些格调。不到层次,模仿,反类犬。格调,是从内向外体现。内在不足,外在如同不合身的衣服。总是别扭的
  •     《格调》的风靡一时,主要是因为它的有趣,单是作者那种特有的温柔的刻薄、狡猾的犀利以及善意的恶毒,就已经使《格调》有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格调”。 ——《北京青年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