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也是哲学家

出版日期:2014-9-1
ISBN:9787213061836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 (Alison Gopnik)
页数:227页

内容概要

儿童学习和发展研究的领导者,首位从儿童意识的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
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曾荣获加州理工学院摩尔杰出学者奖学金。
心理理论创始人之一,第一位受邀在美国心理学会开设讲座的儿童心理学家。曾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心理协会、美国哲学学会及诸多儿童福利机构发表儿童心理理论的演讲。
代表作《摇篮里的科学家》(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以及《宝宝也是哲学家》广受好评,其中《宝宝也是哲学家》被迪士尼旗下BABBLE网站誉为“50本最佳育儿书籍”之一,她的文章和评论散见于《纽约时报》、《卫报》、《科学人》等各大媒体。

书籍目录

引言
毛毛虫和蝴蝶 / V
第一部分
宝宝是如何想象和学习的 / 001
澄清的双眸,胖嘟嘟的小手,大大的脑袋,这就是可爱而又神秘的宝宝。就算是最小的婴儿对于世界的运转也有很多认识,而蹒跚学步的幼儿则全心投入地创造一个疯狂的假装世界,而这可能解释了我们是如何想象未来和创造发明的。
Chapter 01 可能的世界 / 003
孩子们为何要假装?
Chapter 02 假想的同伴 / 027
虚构的内容怎样阐明真理?
Chapter 03 逃离柏拉图的“洞穴” / 051
儿童、科学家、计算机如何发现真理
第二部分
宝宝是如何感知世界的 / 079
如果说成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聚光灯,那么小婴儿感知世界的方式更像是能照亮四周的灯笼。婴儿并不会仅仅体验着周围世界的某个地方,相反,他们同时生动地体验着所有事物。宝宝们就像佛陀一样,也是身在斗室心在四野的旅行者。他们在意识的池塘中自在地戏水,而不是沿着奔涌的意识之流奋勇前进。
Chapter 04 做小婴儿是什么感觉? / 081
意识与注意
Chapter 05 我是谁? / 105
自我、记忆与逐渐涌现的意识之流
第三部分
人类爱与道德的基础 / 133
宝宝并不像我们曾认为的那样,是无涉道德的生物。一个婴儿深情凝视母亲的脸庞,可能奠定了人类“爱”与“道德”的基础。儿童对父母的影响,等同于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我们的成长不仅仅由基因或者母亲所决定,相反,童年的经验指示着我们创造自己的生活道路。
Chapter 06 赫拉克利特的河流与罗马尼亚的孤儿 / 135
早期的经验如何塑造此后的人生?
Chapter 07 学习爱 / 149
依恋与身份认同
Chapter 08 爱与法律 / 171
道德的起源
尾声
婴儿与人生意义 / 201
致谢 / 215
译者后记 / 219
注释 / 221

作者简介

对大部分人来说,怀孕生子是人生中很深刻、强烈、奇妙的经验。一个新生命诞生了,他有着澄澈的双眸,胖嘟嘟的小手和看似神秘的大脑思维。
小宝宝有同理心吗?有思考能力吗?在还没学会阅读与数学之前,他们如何得知关于道德的复杂事理呢?童年是人生至关重要的成长阶段,但我们对那个阶段所知的实在太少了,而许多时候甚至忽略了它!
人何以为人?一个小婴儿着迷似地深情凝视母亲的脸庞,可能奠定了人类“爱”与“道德”的基础;全心投入地玩着假装游戏可能解释了我们如何想象未来,甚至是如何写出一本书,如何发明日新月异的科技。
这本书与汗牛充栋的“育儿宝典”最大的不同,就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视角,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去欣赏童年的丰富性与重要性。


 宝宝也是哲学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看得见大猩猩的孩子 游伟美国心理学丹尼尔•西蒙斯在1999年发表了一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在这项实验中,丹尼尔组织志愿者观看一段打篮球的视频,并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数出三名穿白衣服的运动员的传球次数,实验现场另有三名穿黑衣者彼此传球作为干扰项存在。时间结束,志愿者纷纷提交自己的计数,丹尼尔追问:请问你们有没有看到一只大猩猩?现场一半以上的受试者目瞪口呆。原来,在这段视频中,运动员传球时,丹尼尔安排了一个穿黑色毛茸外套、打扮成大猩猩模样的人走进他们中间,面对镜头捶胸顿足,在镜头前停留9秒后退出,而测验受试者是否看到了那只“大猩猩”才是丹尼尔的真实意图。现场一半以上的受试者因为接受了统计传球次数的指令,居然没看看到“大猩猩”的存在。丹尼尔由此得出结论: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区域或物体时,他们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尽管有时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是很明显的。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无意盲视”。正如“无意盲视”的定义与丹尼尔的实验所揭示的,“无意盲视”并不是由于我们漫不经心导致的疏忽,它产生于我们的“注视”,产生于我们对某项特定事物或目标的“有意”,而这种“有意的注视”,也即专注,恰好是现代社会界定个体成熟的指标。如今,偏偏是专注引发了无意盲视,难道我们之前对专注的追求是错误的?正因为这项研究中所包含的悖谬吊诡,以及由此可能延伸出的更深刻的追问,比如现代社会通过分工(也就是注意力投入的细化)强调个体的专注度是否同样问题重重等,丹尼尔的实验发布之后,旋即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然而各项补充的实验都证明无意盲视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逐渐成为普遍共识。只是,讨论者都没有注意到,丹尼尔所谓的“我们”,却并不包含儿童。那么,儿童是否会犯无意盲视的错?在《宝宝也是哲学家》一书中,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根据多年的研究告诉我们,“婴儿并不会仅仅体验着周围世界的某个地方,相反,他们同时生动地体验着所有事物”,“如果说成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聚光灯,那么小婴儿感知世界的方式更像是能照亮四周的灯笼”。对于婴儿注意力的这种特点,艾莉森以母亲般的柔情和学者的惊讶写到,“宝宝们就像佛陀一样,也是身在斗室心在四野的旅行者。他们在意识的池塘中自在地戏水,而不是沿着奔涌的意识之流奋勇前进”。正是由于婴儿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耐心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他们可以无所用心地随时变化兴趣点和观察对象,反倒使得他们获得了烛照身边所有事物的能力,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即刻被他们的注意力捕捉,何况那只格格不入的大猩猩。与成年人不同的是,成年人“能够借助外部事件或经由内部决定来自主控制注意力”,“但婴儿的注意力则更多地体现为外源性,而非内源性”,如果让婴儿来参与丹尼尔的实验,他们“就很可能忘了要数接抛球的次数,而绝不会忽略大猩猩的出场”。对于参与这个实验的婴儿,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反倒比成人保持了一种更宏观的视角。也许他们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但是却也避免了无意盲视。对艾莉森来说,婴儿与成人在注意力上的这种区别,是进化意义上的劳动分工的结果,毕竟,成人肩负的是改造世界的任务,而“如果希望更有效地改造世界,那么,将注意力局限在某些事物上会很有效”。这个评价,显露出艾莉森的双重标准。一方面,她由衷地认为“对所有人类而言,孩子是真理、爱和人生意义的最大来源”。对她来说,在进化意义的,“儿童就像是人类的研发部门”,“而成人则像是生产和销售部门”。儿童负责发现,成人负责实施;儿童劳心,成人劳力。另一方面,出于现实的功利考虑,她依然毫不犹豫地肯定了这种进化的必要性。不过,儿童与成人的这种注意力差别并不是绝对的,回到丹尼尔的实验,并不是百分百的成人都没有看到大猩猩的出现。这些人跳出了劳力—劳心的分工了吗?他们是否因此比看不见大猩猩的同伴过得更好?遗憾的是,这些有趣的问题丹尼尔和艾莉森都无法回答。但是对艾莉森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思想开放的时间越长,人就越聪明”,这倒是可以肯定的。那么,作为一名家长,如何让自家的宝宝能更长期地延续婴儿的这种优势,将来成为聪明人呢?《宝宝也是哲学家》不是育儿书,作者艾莉森并没有交待具体应该如何抚养宝宝的办法,她只是从抽象原则的角度,强调“爱”的重要性。她的说法似乎可以从所有的育儿书中找到:不要着急让你家的宝宝按时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允许他们犯大人眼中最低级的错误。这些老生常谈的话听起来真是毫无营养,但是要真正做到,却是人间的修行。千百年来,无数看得见大猩猩的孩子,在父母的鞭策下最终成长为看不见大猩猩的成年人,这些父母未必不爱他们的子女,未必不明白要多点耐心,多点宽容,遗憾的是他们未能做到。你呢?发表在《中山商报》
  •     初为人父,时常好奇宝宝的各种表情和动作。在我看来,小天使们整天除了吃就是睡,好不容易睡醒了还是张着嘴左右晃动咿呀咿呀呼喊,但当他们睡着后,表情却变得丰富起来,一会儿嘴角微扬,一会儿眉头紧缩,一会儿抓耳挠腮,这个问题也就应运而生:宝宝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呢?《宝宝也是哲学家》这本书从一个方面给了我们答案,全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描述就是“灯笼”,对于“意识”这个概念,非专业的我本来就是一头雾水,何况语言能力还未开发的婴儿?但生命的神奇就在于,我们大脑作为一台非常复杂先进的计算机,在一出生就安装好了一整套用于学习开发的应用软件。婴儿宝宝们在毫不担心生存所需的食物和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扮演“哲学家”来认识和学习这个世界。作为成人,我们的注意力更像是聚光灯;作为婴儿,宝宝们的注意力更像是灯笼,去辐射和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婴儿通过学习、反事实思考、照顾来去明白“真理”,“想象”和“爱”的含义。这本书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那就是我的宝宝其实是我的老师,我从她身上能看到古之先贤们思考数千年的传承,虽然我早已忘却。单说这本书的内容呢,类似于其他美国社会科学家出版的书籍,在我看来内容有些散,单看每一段呢内容非常充实,但在局部看来我却有些迷失,不知道作者前后所写内容之前有什么关联,可能是非科班出身,基础不扎实的缘故。客观地说,这本书不能单纯的作为休闲类的书籍,而更偏向于专业性的书籍,书中的各个实验都非常有意思,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参考。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跳出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论,从另外一种连续的通用的方式看待认知。Theory of mind,information processing 也是相关的研究吧。
  •     认真看的话还是不错的,开头关于反实事思考的论述挺启发人的。
  •     书名翻译不好,好像成年人先是哲学家了一样。有理有据有感情
  •     比我的想法更宽
  •     通过重新认识婴儿而重新认识人类和世界,研究认知的发展总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好像看到了Inside out的知识背景。最喜欢讲sense的第二部分。
  •     这本书主要是研究婴幼儿的感知、学习、自我意识、记忆,探究人类对爱和道德的理解是如何形成的。整体上内容还不错,也比较生动有趣,有助于我们理解婴孩的世界,对于成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也有启发。
  •     需要读者有婴儿认知发展研究的基础,建议阅读《善恶之源》第一章的婴儿研究方法的逻辑。很多新晋婴儿实验表明,宝宝并非“无能”,“一无所知”,“一张白板”,宝宝已经具备了很多先天的能力(或者出生后不久获得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包括对客观事物或环境的认识(知觉、简单计算)上,还体现在对抽象事物(因果关系,反事实思维)的理解上。
  •     2016-07-20
  •     偏学术,有点无趣
  •     生命的诞生,其实是哲学家的俗化
  •     读懂孩子的内心
  •     如果说 《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引我走向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之路;那么这本书又把我拉入了哲学和心理学共同作用的深渊,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看到一本好书最庆幸的是,这本书的作者还健在,有问题还有机会交流。
  •     内容艰深,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太多。
  •     听上去是一本科普畅销书,实际上还是偏学术一些,200页的书要全面描述婴幼儿的认知情绪道德等方面出人意料的一面非常困难。号称写了五年但个别章节还是有些东拉西扯(相信读了导言很多人就放弃了),对于认知部分讲的最好,想象,概率,推理和记忆。其余部分一般。
  •     宝宝不需要教,他天生就是哲学家。他的分心不是错,而是本身就与成人的思维不同。荔枝电台fm107769 cheers悦读,采访本书文字编辑。http://www.lizhi.fm/107769/14675463822220294
  •     孩子就是纯粹的,所以能探索无限的可能性
  •     专业性有点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