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兽手记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535486614
作者:张畅
页数:243页

内容概要

张畅,豆瓣@赫恩曼尼,新浪微博@畅呆不忙。笔名赫恩曼尼、畅小呆。
90后写作者,哈尔滨人。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斯坦福大学文学硕士。
曾出版作品《记忆是一种抵抗的姿态》《城门外的独行游荡》《孤独的行脚》。文字散见于《新京报书评周刊》、上海《外滩画报》、台湾《皇冠》杂志、香港“一五一十电子周刊”、《北方文学》、《腾讯·谷雨》等。
脑子里藏着上千个故事,心中有一团火。现为北漂一枚。

书籍目录

序:虽迷惘,却动人(张雅文)
1. 艾福侃
2. 小优啊小优
3. 地下室笔记
4. 吉姆与克里斯蒂
5. 阿娜尔
6. 搬迁聚会
7. 一个人的圣诞节
8. 苍老的一夜
9. 酒精与挨饿
10. 几个不着边际的故事
11. 迷途不知返
12. 阳光之城
13. 语言深潭
14. 蝴蝶兰君和柠檬树
15. 乡关何处?
16. 老鲁的回探
17. 午夜电影院
18. 与桃子对话录
19. 没有炬火
20. 劫难过后
21. 疲倦的想象
22. 困兽手记
23. 悬浮者
24. 十年祭
后记:最美的谎言往往最残忍

作者简介

四分之一生命危机(Quarter Life Crisis),多发生在25岁左右。
症状:自我怀疑、情绪不稳、对未来极度迷茫、内心焦虑、悲观厌世
墨尔本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克·伯格对该危机做出的注释:变得有些退缩、缺乏目标、觉得任何事情都缺少意义。
被世人仰慕和神话的利兰大学坐落于大洋彼岸的太阳之城,是万千学子的终极梦想。意想不到的是,这座看似平静祥和的校园里,每天都上演着与孤独搏斗、和抑郁抗衡、企图自杀未遂的剧情。甚至,杀人凶手就在你身边。主人公小优和“我”不断探求真相,不断陷入迷茫,却从未曾放弃思索活着的意义。
他们只是走丢了,或是被突如其来的现实围堵。他们,是困于囚笼的野兽。
国内90后青年作家书写的“反乌托邦”、“反鸡汤”的作品,专注于写正处于“四分之一人生危机”的群体——他们的生存和死亡,蓬勃和老去。
一千次质疑生活
一千零一次想到死
多的那一次
用来等待孤独症和偏执狂发作
再多一次
靠生活本身的毒性与之抗衡
本书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作者张雅文女士作序。
献给每一个处于人生危机之中痛苦彷徨的你: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但这条路,我、们、必、须、走。


 困兽手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书是两天前读的,那一天,北京大雨如注。下雨天最适合读书,窗外的雨声越是喧嚣嘈杂,一颗心就越是沉静。必须承认读这书是带了私心:写书的姐姐,是我实习的出版社的编辑(虽然目前已经闪电离职)。接触虽然不多,但她的温和纯净,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先有了几分喜欢和欣赏。我多少有些名校情结,得知她出身斯坦福,不免又对她有了几分崇拜。书的内容,和留学生活有关;我作为一个留学生,先天带着兴致和好奇,以为可以共鸣和相互参照。做为一个夹杂着私心的读者,我在《困兽手记》构造的世界里一时狂奔,又一时驻足,来来回回,便是想与自己一一验证。然而,“我”和小优的世界,和我很不同。此前很久,我看过刘瑜的《余欢》和《送你一颗子弹》,里面曾经提到过留学在外的生活。那时候,我还没踏出过国门,对那种“家家户户住一个大House, 门前一块大草坪的孤独的中产阶级生活”没有丝毫实质的感受。只是从字里行间,能感觉到那种要融入时却触到隔阂的感受,混合着孤独、失落、灰心丧气和懒得再搭理谁的建起屏障的平静。所以我出国以后,就是抱着这样的决心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可是实际上并没有。或许对我而言,这本来就是一场投奔吧;或许是因为忙于学习和学习做饭,纤细敏感的文艺神经自动转化成了欢乐与艰辛齐飞的生存模式,难以感受到生活的艰涩。又或许法国人,退一步讲,我所碰到的法国人,法国老师,法国同学,法国房东,法国邻居,法国路人;广泛来讲,在法国的日本同学、哥伦比同学、葡萄牙同学、委内瑞拉同学、中国同学、中国室友……他们人都太友善地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我的生命里,让我的留学过程99%可以评为充实而愉快。所以,我很怀疑这种孤独,是美式特有的孤独。(考虑到以上两位作者的身份)又或许是那些真正被文艺之神亲吻过的,有着诗人灵魂的人,才能感到的一种孤独。孤独,又那么丰富,那么美。作者的文字流畅而优美,时时闪烁着哲思,可是故事的情节却又有些破碎。一个外语类经贸向专业背景的我看不懂这是不是某种流派风格的实验性写作,然而从市场和更广大的读者群的角度考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吉姆和克里斯蒂的故事其实很电影(文艺浪漫而忧伤隽永)。美丽的苏晴和最后忍受不了而杀了苏晴的小艾的故事其实很北美吐槽君(容易唤起广大共鸣)。我和桃子隐藏在对话录之后的故事,加上莫名其妙就睡了的吴同学,很悬疑(小说里没有明说,需要自己串一串,想一想)。……其实这本书里有好多个故事,情节淹没在作者强大的排山倒海一样的句子中间,显得孤单而破碎。作为一个文学素养一般般的读者,这是在我看来遗憾的地方,也是风格所在。留学生活可能是人生中故事最密集的时期之一了。在大洋彼岸的另一个国家,一个人,去真正的思考一些在故乡容易被习惯性忽略的问题。我不是指政治,而是指人生。自己的人生。因为你可能会时刻面临着自我定位的困扰,当你在一群用母语畅所欲言的外国人中想要表达自己,却因为语言造成无力感的时候;当开趴的时候你的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喝酒跳舞,你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嗨不起来的时候;当你写论文写的想吐看一本本砖头一样的书,眼睛昏花时问自己我做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的时候;当你的朋友在国内加薪升职娶妻生子而你在图书馆准备期末考试的时候……你可能都要怀疑人生了。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到底在干嘛……不算有可能发生的艳遇、交到的外国朋友、碰到的奇葩和游览过的异国风情的城市。以上这些内心戏都够你演80集连续剧。所以,这真的是一笔财富。不能拿金钱衡量。(对,哈哈我是指,作为浩浩荡荡的留学生中的一枚分子,你最好不要在出去之前抱着回来以后几年能收回留学成本的奢望。)如果你有过留学经历,可以看看这本书,虽然和名著大师什么的相比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会勾起你的回忆,引起你的思考。如果你没有留学经历,可以看看这本书,虽然看完以后会有种惆怅孤独,但是也不失为一种间接的,异国他乡的体验。(是的,我在结尾吆喝了一下,这不是畅姐的意思。但是在这个浮躁的快餐年代,我真的佩服一直坚持在用心写作的人。也衷心地希望,这条路,还走得下去。)
  •     说起困兽,我想起了里尔克那首著名的《豹》的前几行: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 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觉得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里尔克在巴黎动物园见到了笼中的豹,写下了这首诗。那么,本书的作者张畅则是见到了留学生活中的“囚笼”,而写下了这本《困兽手记》。对于我这种土包子而言,留学经验为零,只能以一种想象之心去看这本小说。在土包子眼里,可以留学,跟随世界上著名的教授,与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这无论如何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然而,和萨冈那句有名的话一样“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梦想着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留学中的人,因为生活的孤独,对于异国文化的难以融入,不被理解,甚至产生抑郁,或许他们会更加想念着故乡,想念着亲人和朋友在身边的日子。生活就是这样矛盾的。就像此刻正在写书评的我,羡慕张畅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安稳的生活,还能一本接一本地出书,而此刻正在办公室埋头工作的张畅,却又羡慕一个可以自由安排作息、可以游玩、可以无所顾忌地看电影、阅读和写作的我。但其实无论别人看起来是怎样的生活,活在其中的人,却常常有“困兽”之感。七情六欲、生老病死、贪嗔痴妄,谁可逃脱呢?逃脱了趣味又何在呢?人生就是一边享受一边折磨。或许也就是这样一种和我类似的心态,让张畅一边在斯坦福大学忍受着日子一天天庸常而孤独地过去,一边静下来,探索自己的内心,化成文字,要把这本小说写完。张畅曾经告诉我说,她十岁开始写作,以为早就会有所大成,没有想到......我一方面惊奇于她写作的早,另一方面却并不为她遗憾。所谓“出名要趁早”,我并不把它当作金玉良言。出名趁早,或是天赋极其过人,或是天时地利人合地融到时代中去了。但天赋极其过人的作家很容易陷入中晚年的才华耗尽和虚无中,而那些完全融到时代中去的人,我们有时候都不好意思称其为作家,不如叫他们明星吧。名气,对于作家来说,于生活的舒适或许有用,于文学,却几乎都是打扰。文学是一个需要等的过程。马尔克斯曾说:我写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东西,是直到四十岁为止,我从未拿到过一分钱的作者版税,尽管我已经出版了五本书。卡佛在《火》里写:这种不看成功与否的方式几乎持续了二十年。所以,急什么呢?写,写它个五年。不行的话,就写它个十年。再不行,就写它个一辈子。人生都是一抔黄土,那还不如索性歇斯底里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我觉得,我所写的这样一种决心,正是抵抗《困兽笔记》那种心态的利器。当你愿意终身投入一项事业之后,一个人的生活是益事,孤独也不可怕,甚至抑郁症,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来说说《困兽手记》里的这些人。以普通人视角来看,他们其实在出身、学历、修养、见识等各个方面都是出众的。他们中的大多,都有着文学、酒、音乐等安慰着。然而面对生活,同样会过得一团糟。“我”和小优,都是心怀理想,却又陷于生活泥淖的人。我从家乡来到美国,来到利兰大学,和一些陌生的人做朋友,和陈一峰在醉后睡觉,又时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又想起以前家乡和大学本科的时光。而小优,想过一种诗人一样的生活。我和小优接触的那些人,各有各的生活困惑。苏晴每天花两个小时穿衣打扮,不停地展示自己的美,不停地换男朋友,她又是快乐的吗?她的结局只能是引得室友艾文琪的嫉妒,然后室友艾文琪将她杀死。事后,我和小优看到了艾文琪所写的日记本:《困兽手记》。在这个笔记里,艾文琪记录了自己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苏晴,所产生的心里的转变,以致最后的崩溃,成为灾祸。这些人,在异国他乡,都面临着生活的困惑。书中的这些人的情绪打动我,却并没有深刻地打动我。一方面是我对于这种体验的缺失,而我又铁石心肠,要完全代入难度太大,另一方面却和这本小说的写法有关。私以为,这本小说更倾向于散文化,一些小的篇章,一些情绪,就这样交杂其中。它们像是依着作者的内心或者回忆而出,但他们并没有一根明确的线将所有的这一切串联起来。当然,书中的“我”可以说是主线,但这个“我”的自传性质太重,而且极不安分,“我”什么都想做,“我”要经历,“我”要见证,“我”还要把一切疑惑和感受都说出来,于是,连这个“我”的个性也不是很明显了。小说有其内在规律,比如小说中的感情是由小说中的人物的行为举止来展现出来的,而不是由写作者来不断抒发的。在这本小说中,这种直抒胸臆的抒发太多,以致显得太散。比如我和小优找到艾文琪的《困兽手记》之后,如何去写艾文琪要将苏晴杀死?好好写她的日记就可以了,或者再加上一点罗子鹏的故事和反应,而不需要“我”(给读者的感觉就是作者本人)来解释很多艾文琪杀死苏晴的原因。如果把原因写好了,读者一下也就读懂了。而解释越多,或许越困惑。这样的解释会切断小说中感情的连续,而使读者突然被拉出来,从而使读者获得的感动要减少很多。所以,写小说是写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正确的。一个作家所要表达的一切,是可以由他所写的故事来传达的。《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百年孤独》等等伟大小说莫不如是。张畅在后记里写,这是她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我也于是想到了我自己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我的南方女郎》。一个要写长篇小说的作者,内心里一定藏了太多东西需要表达出来,于是他像找到了发泄口,要在第一个长篇小说里蓬勃而出。而这些东西,其实很多都只是作者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和一些文学上哲学上的思考。这种没有节制的书写,让作者一吐为快,却让读者四处茫然。于是后来,我将《我的南方女郎》由18万字删减为了11万多字(但仍旧不满意)。所以,写作需要克制。写作也真的是个需要不断坚持不断磨砺的手艺。所以张畅才写:“我对于文学的追求,大概就像一个小孩扯桌布一样,太幼稚太没有经验”。所以我也才说,不要急,你挚爱文学,文学也一定会回馈你的。张畅怕自己写得不好,为了卖书又不得不在朋友处吆喝一下。她的这种心态我当然知道。我也不愿吆喝,但也无奈。我们曾笑说,我们都脸皮薄。但我安慰她说,你要为你的真诚和才华感到骄傲。她笑着回答说,我当然是骄傲的啊。哈哈哈哈。虽然张畅在后记中解释小说中的“我”并非本人,但我仍旧相信这本小说参杂了很多她留学斯坦福的经历和感受。我希望那些灰色的日子终于是要过去了。我希望她更加勇敢一些。而对于写作,只要真的热爱,就一定会永不停歇地写下去。我们一起加油。
  •     周末,在咖啡馆里看稿子。作为一个不那么勤奋的编辑,不管平时加班到多晚,我都不会在周末工作。有时候,把生活和工作分开很有必要。不然,每次逛街逛到书店,都免不了一场疲惫的脑力劳动。打开书稿,没读几页,就看到了熟悉的名字——Ronald Egan,早期翻译过钱锺书的《管锥编》。差不多两年前,我选修了他的一门“志怪小说”课。从南宋洪迈的《夷坚志》讲到唐朝长安城里流传的鬼怪故事,从名不见经传的《广异记》讲到众所周知的蒲松龄,引经据典,思路清晰。Professor Egan的古文功底极深,上课时时而用文言文、时而用英文。尤为汗颜的是,作为一个汉语母语者,古文的知识和他相比却极为浅薄。他讲起那些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的字词,如数家珍,旁征博引。讨论课只有十几个人,在教育学院的黄色建筑里。教授讲到兴奋处,就一只脚踩到椅子上。讲到那些和他远隔时空的古人,好像在聊一个早已相识的朋友。窗外阳光明媚,强光从百叶窗的缝隙中间透过来。我挠着头,绞尽脑汁想自己的学期论文到底写什么。那个场景,现在想起来,怎么会那么宁静祥和呢?咖啡店的小哥端来一杯冰拿铁,我一大口喝下去,小哥笑说:要搅一搅才能喝呢。留下我一个人,满嘴都是苦味。我犹记得当年听Professor Egan讲到苏轼时,读到他的那句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以至于哽咽。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两句翻译过来就是: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什么呢?就像那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雪地的某处落脚。我继续读书稿,读到后面,看到了李欧梵三个字,又停了下来。两年前的夏天,我到香港城市大学参加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举办的世界文学研讨会,选修了李欧梵老师和张隆溪老师的课。课上,李欧梵老师讲到诗歌,把法语、英语、中文、日文和西班牙语的译作放在一起,让教室里懂这些语言的学生分别朗读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体会诗句之间的感觉,哪怕是这些语言的门外汉,还是能略微体会到语言本身的韵律感,像是进入到一个挂满风铃的森林,一阵风吹过,叮叮咚咚,特别美妙。当时,我刚刚在斯坦福完成第一年的课程和论文,下定决心做文学批评,看了许多闲杂的理论书,什么都不成体系,也不知道要往哪里走。但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一直在我脑子里晃啊晃。怎么都忘不掉。在美国的第二年,我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路,经历了从来没有过的迫切和焦虑。对文学理论的兴趣逐渐减弱之后,博士申请毫无头绪,好像一切都停滞了,不给出答案,也没有回应。可能是自己走错了。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就是:怎么办?我开始准备硕士毕业论文,到图书馆查资料,每天读那些估计这辈子都用不上的理论。一边担心自己能不能毕业,一边用剩下的时间写小说。与此同时,我患上了抑郁症。先是昏昏欲睡,然后是幻听,接着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感觉到快乐。很多人都喜欢劝抑郁症患者:高兴一点儿,挺一挺就过去了,往好的方面想。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抑郁症不是不快乐,而是没有办法感受快乐;不是单纯消极,而是疲惫,对所有事情感到厌倦。一个月的心理治疗没有任何作用之后,开始接受药物治疗。好在我还有几个能聊天的朋友。易难就是其中的一个。她这个人刀子嘴、豆腐心,人格分裂有点儿分裂。她也是为了写作这个愿望来美国读研的,但走到这一步,我俩都明白,写作和文学研究是两码事,热爱和事业是两码事,我们想写的东西和能写的东西是两码事。所以平时,我俩不聊作品,不谈文学,不说论文,我们聊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电影啊、书啊、演员啊、家庭啊,就是对我们心底的困惑和疑虑避而不谈。有一次,我问她,要是有一天,咱俩又到了一个城市,你会想见个面吗?她头都不抬:不想。她说:在路上认识朋友,别把朋友带上路。那时候我俩每天都混在一起,上课、泡图书馆、写论文、考试、买菜、吃饭、练习日语。我暗地里偷偷读她的小说,看她的文章,惊异于她的风格多变、语言丰富、灵感丰沛。羡慕,但是学不来,那是她与生俱来的。我俩聊的那些话,放到现在,一文不值。但在那样一个自由、封闭、迷茫的环境里,特别可贵。我的新书《困兽手记》出版之后,我跟易难说,给我写个书评吧。她就写:“你应该充满英雄气概地一头扎进这个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社会。”毕业了,我即和那种生活一拍两散。等我回了国,面临糊口的问题。需要找一份工作,拿薪水,在房租高贵的帝都生活下去。而在此之前,除了帮人写剧本、给杂志撰稿、当编辑、写书评之外,我从来没做过任何拿报酬的工作。在面试场上,依然有诸多质疑铺天盖地。他们质疑我的学历,质疑我的经历,质疑我的经验,质疑我的能力。到最后,只说一句:我们的职位有调整,没有这个职位了。而前一天,他们还在面试我。用易难的话说:“那些过来人或者没过来的人,会认为我们拿着天之骄子的本钱,作着无病呻吟的戏,叹着为赋新词的苦,直到被这个社会磨掉最后一点意志,终于成为他们口中被父母国家堆钱养出来的不学无术的败类。”可惜,我们是不会让他们得逞的。虽然,我们的本领不过就是在文字的世界里,向绝望和痛苦的根源,挥起利刃,剖开囚笼,让每一个卑琐又灰暗的灵魂都站上祭台。我们的信念很简单:痛恨世俗意义的成功,厌恶循规蹈矩的生活。终于,我还是迎来了这一天,在饭桌上,在日常那些简单而粗糙的交流里,无论是工作,还是行走在街坊里弄,大家谈论的,无非是如何生存,如何赚钱、办户口,如何买车、买房、结婚、生孩子,谈论化妆品和肥皂剧。再也没有人和我说:“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什么呢?就像那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雪地的某处落脚。”“你听诗句之间的感觉、韵律,多美啊。”“你应该充满英雄气概地一头扎进这个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社会。”我挺同意那句话,人活于世,为了不坠入虚无的深渊,必须要牢牢抓住一点东西。对我而言,是写作。抓住它,就像在激流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从此不知道“正常人”都是如何生活。然而之后,我们再没谈论过那件事。我想。我喝完了那杯咖啡。合上电脑。像是和自己的一个时代告别。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已退。挺可惜的,作者有经历,但是缺才气,没有足够的沉淀就落笔下来了。作为博文看待的话还好,作为小说,无论情节还是其中一些哲思都显得稚嫩。。。
  •     不喜欢青春小说,字里行间都能闻到年轻的荷尔蒙的气息。用优美词句堆积起来的青春故事唤不起我的共鸣。和大多数青春小说一样,没什么营养。
  •     平凡或不平凡生活中自己曾有的无数心绪,那些感触细微得自己都把握不住更难以言说,却在这书里再度体味,它们顺着作者的笔触流淌得无比自然真实,人的抑郁不就是这么回事么。 敬佩学姐准确细腻的文笔。
  •     文风独特,有很博大的一面,同时有很浓厚的中性色彩,看到青春文学和西方文学的一种直接结合,感受力极强。是哲学思想的这类写作,很惊叹。
  •     赫恩曼尼不应该写小说的。不过也许这一切无关体裁,而是关于年纪,青春期的优柔、琐碎、无意义的自卑茫然与自问自答,画地为牢,困兽笼斗,都是放的太大的自我、戏剧女王的独角戏。在文字上是如此的稚嫩与任性,甚至不如同期的新概念
  •     很不错,很真实
  •     P193页的米德安是故意这样写的吗? 小优是不是作者的赫尔曼呢?
  •     二十岁出头的年纪都曾经历的人生危机,说不清道不明的茫然惶惑,写得很真实很细致~~
  •               卖逼的书贩子……哦,不,孔           装逼犯死绝之时,鲁迅自然失去意义,不再伟大。 乙         装逼犯依然卖逼,鲁迅就永远最牛逼,最牛逼! 己,又特么 出 来 装逼,卖弄,教人写回字了?
  •     作者驾驭一本书的能力,还有些欠缺啊
  •     经历了两年时间,我的这本书终于出版了。在经历了抑郁症的折磨、学术道路的波折和终结之后,终于得以重新面对25岁的自己。希望这本书能给还在困境中的人以慰藉。希望每个人心里的火,都能熊熊燃烧。
  •     很好的ヾ ^_^♪
  •     不要制造垃圾
  •     朋友推荐我的一本书,对于不屑于鸡汤的我起先不以为然。但开始读这本校友写的书时,不由的认真起来,不断的换位思考,强烈的代入感。使我正襟危坐的思考起自己走过的路。无论是在哪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难处,绝非表面上的光鲜。要妥协还是迎合,被动与主动,其实就在一念之间。
  •     在这个冷漠的世界,如果你在抑郁,在莫名的难过,你觉得道理你都懂,可你还是莫名的难过。那么,我们读《困兽手记》吧,作者用坚定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好有理想的一面。告诉你,你做的并没有错。纯洁、简单,像个诗人一样。哪怕头破血流,在日后无比庸俗的身不由己 的为生存挣扎的日子里,这是活的最像自己的一段时间。因为天真。不妥协。
  •     青春少年的彷徨和思索 总能打动我
  •     花了一个下午看完。对于情绪比较控制,没有流于常见的做作,但是还是少不了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文学系学生的自怨自艾。可读性在于语言,最大的问题在于声称是一部小说,在小说结构上却完全失败,零零散散,后面的类似老鲁那些篇章,免不了有点滥竽充数的感觉。by the way,里面提到的作家都是我喜欢的,朱天文,史铁生,黑塞,鲁迅等等。
  •     大概生命四分之一的时候总会突然长大,质疑起自己前二十年所付出努力的意义,质疑教育的结果,质疑优秀的定义,质疑那条撒满鲜花众人艳羡的道路。更痛苦的是渐渐发现:现实并不高贵、自己不过庸常、抵抗如笼中兽般无力。故事轻了,情感沉沉可共鸣。喜欢黑塞。
  •     想写“90后反反鸡汤文学”
  •     看到书中的的部分文字 会停下来想想自己 我们都是情绪的个体 同是自我的困兽
  •     故事从我和小优的留学生活开始。可是接下来的剧情太分散了,串不起来,没有主线,吸引不了人看下去。最打动人的是小优患了抑郁后的心理描写,特别准确到位。
  •     作者文中的感情,不光是留学,漂泊过的人都多少能共情。一些留学时工作后的自己难以表达的想法都被作者一点点拨开。其实不想自己那么被感情主导。
  •     一段冲突的心灵史化成好多个人的对话。作者加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