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5周年民生往事

出版日期:2014-9-1
ISBN:9787501998086
作者:陈煜
页数:368页

内容概要

陈煜

书籍目录

一、1949年:一张白纸 百废待兴
二、“九二米”和“八一面”
三、户口本控制“盲流”进城
四、潮人参加“周末舞会”去
五、温情脉脉的互助储金会
六、京城“四联”与公共澡堂
七、做广播体操很害臊
············
书摘
1949年:一张白纸 百废待兴

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
《中国生活记忆》,着力于反映这样的点滴进步。在结构上,1949年共和国起始之年和2009年实行“计划单列”,将其中的时光按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新千年依次展开。每个年代的开篇,都有一个概括性的年代特征和生活记忆关键词;每个年代的结束,都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语。这是为了给读者提供阅读便捷。
书中选取的,都是那些能够触动人们记忆深处的生活中的小事,比如50年代的“列宁装”、“布拉吉”、粮票和上海弄堂里的给水站,60年代的红宝书、弹弓、斗鸡,70年代的八个样板戏、小人书、36条腿和“三转一响”、爆米香、鸡毛换糖和喇叭裤,80年代的红裙子、假领子、迪斯科、邓丽君和“大哥大”,90年代的“一步裙”、踏脚裤、“菜篮子工程”、生猛海鲜、股票、超市和甲A联赛,新千年的“肚兜”、唐装、房奴、“人造美女”、超级女声和“动车组”……希望这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点滴,能让经历者感叹,重新拾起对过去生活的记忆;能让后来者了解,生活原来是这样。
谨以此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给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中国人民。
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81中国经济年鉴》上曾公布中国在1949年国民经济主要数据,其中有:
1949年中国的总人口为5416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平均寿命为35岁;
工农业总产值为466亿元;国民收入为35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40.5亿元;原煤为0.32亿吨;发电量为43亿度;原油为12万吨;钢为15.8万吨;布为18.9亿米;糖为20万吨;粮食为11320万吨;棉花为44.5万吨;油料为256.4万吨;水产品为45万吨;
1949年的工业产品中:缝纫机2000台,收音机4000台,自行车14000辆。
可以轻易得出年人均数据,从中不难了解1949年中国社会的落后状况和贫困程度:
1949年,中国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只有86元;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原煤只有59公斤;年人均发电量只有7.9度;年人均原油只有0.2公斤;年人均钢只有0.29公斤;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年人均油料只有4.7公斤;年人均水产品只有0.83公斤。
再算细一些,就会得出:
生活在1949年的中国人,每人每天只能得到0.572公斤粮食;0.013公斤(13克)油料;0.017公斤(17克)肉;0.0023公斤(2.3克)水产品。
1949年,全国各地旱、冻、虫、风、雹、水灾相继发生,尤以水灾最为严重,被淹耕地约1亿亩,灾民约4000万人。
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进行“战后经济恢复工作”,国家十分贫穷落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
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就是当时新中国的真实写照。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就在这一张白纸上,用他们的双手和汗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经济,重建家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

作者简介

本书紧紧围绕民生主题,从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流行变化角度切入,选取了留存在记忆深处,着实拨动过人心的与生活有关的那些民生往事,全面反映中国民生从1949-2014间65年的时代细节变迁,展现了共和国65年的社会成长史和流行进化史。本书图文并茂,收集了民间大量珍贵、生动的老照片,是向建国65周年献礼,是一本向广大读者呈现的最美好、最精彩、最通俗的社会类文化读本。


 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5周年民生往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时间翻页,记忆永存——评《中国生活记忆》文|杜子腾一直以来我就想读这样一本书:它不必承担文以载道的历史使命;也不必凭借哗众取宠的噱头招徕读者;既不必歌功颂德,也不必一鸣惊人,更不必教诲世人;我只需要它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平平淡淡的记录我们的生活。有人说,历史是英雄铸就的;还有人说,历史是人民铸就的。我是折衷派,我相信历史需要英雄开启,但历史更需要人民的谱写。所以,点滴的生活印记都是人民历史的活的部分。离开这些生活气息的历史将索然无味,而展现生活变迁的历史将使历史充满温情、怀旧与暖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这是伴随着生活一路走来烙下的共同印记。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属于哪个民族,时代的性格就在你的衣食住行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你的精神气质。五十年代的理想与热情、六十年代的狂热与辛勤、七十年代的科学与知识、八十年代的文学与诗意、九十年代的商业与新潮还有新世纪的流行与多元,每个时代序幕下,我们都呈现着一定的同质性。正是这样的共同经历让我们不再孤独。历史,是我们共同分享铸就的,有你,有我,也有他。《中国生活记忆》这本书记录了中华人民国和国建国65年来将近165个片段往事,几乎涵盖了65年中发生的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所有细节。虽然我不是共和国的见证人,这本书也仅有接近六分之一的生活片段是我所熟悉且有切身经历的,但是我从我的爷爷、奶奶那里,父亲、母亲那里经常听到那遥远却亲切的事物。我经常会想像着姥姥进入识字班、姥爷穿着中山装的样子,但由于没有任何经历,也想不出个究竟来;我还老想像着老爸穿着喇叭裤,老妈跳着disco画面是该有多美,但苦于时代的进步总是那么悄无声息却又瞬息万变。可喜的是,在这本书里我竟然翻阅到了中山装,看到了布拉吉,认出了粮票,知道了“三转一响”,明白了“五讲四美”。在不解的笑声里看到昨天,今天,明天;在唏嘘的叹息中识得天堂、人间、地狱。时间就印在了一本翻动的书页上,一页过去便是一段记忆,一章过去就是一个时代。过去的种种,当下的种种,未来的种种似乎都会因着这条线缓缓流淌,在未可知的地方引起波澜。这是一本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书本了,文字将你拉回曾经的片段,图片给你尚留的温存。给你感动与怀旧的不再是文学与艺术,而就是生活本身。手捧这卷书,虽然时间在翻页,但是记忆却永存。
  •     收到书一直没有看,光把精力放在复习应付考试了。这周腾出时间,大致地翻了一遍,感触很多,在此与各位同好一起分享,同时,也算是给想看好书却不得法的一些书友一个新的思路,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说的:“步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条小径就是为大家准备的。个人来说,看书看得比较杂,算是“杂食性动物”,但是,需要一生中反复看的,不断咀嚼的,或者说是反刍的(说的比较重口味),不过读书就是应该如此,看完就扔的书充其量只能帮白云黑土糊墙纸,有真正内涵的“精神食粮”应该是,你看完一遍:意犹未尽。过段时间,又看一遍:加深记忆。人生中剩余的日子,再看无数遍:不断反刍,汲取营养,应用于自己在适应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孙武的《孙子兵法》总所周知,被用于了战争、商场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小日本和美国人,基本上烂熟于心。《战国策》被用于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与打交道,也有用于个人社会关系的人家交往,当然我们再此,应该呼吁一下,拣其精华、抛其糟粕,所谓“扬弃”,于丹可谓是近期的炙手可热的人物,其实说到底,她或者是一些有学问的人群,只是把我们用于看IPAD上的韩剧、TVB,或者是手机里的电子书,换成平心静气、与香茗同在的一番书香盛宴罢了。我小时候脑海里有这样一幅画面,那些“大家”、“名家”,都是坐在自己家中花园的藤椅上,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套茶具,一杯香茗,热气腾腾,一本爱书,放在自己面前,闻书香、品茶味,品人生,是为“人生三品”,那是相当惬意的事情啊!可惜,时光荏苒,快如闪电,一转眼自己就步入“而立之年”,这样的“不亦快哉”不知道能否实现,不过身边有呵护的人儿,我也同样的“不亦快哉”。建国65周年,中国的民生变化其实都在百姓的心里,记得我奶奶在世的时候,就喜欢穿书中的那种“假领头”,我呢儿时的嬉戏依旧历历在目,母亲托人去船厂给我做的“贱骨头”(我们无锡人叫做“打不死”,很形象吧!),至于书里面更多的东西,我就不獒述了,相信翻看这本书的人们,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认同感,如果你们能够“会心一笑”,那我更加的“不亦快哉”了。最后,感谢出版社的辛勤劳动,为大家,以及这么多需要时代认同感和爱回忆的年长者献上的这份精品,希望再接再厉,多出好书。
  •     一个人一生将创造多少记忆?而一个国家呢?从建国到而今65年的时间里,又经历多少风雨?抛却那些具备深刻历史意义的瞬间,普通百姓们心中的记住的又是哪些片段?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那些日常生活的缩影,有可能会比那些离自己遥远的国家大事要更多的留存在普通人的记忆中吧。我有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站在她老家小溪里的石头上,穿着“的确良”衣服,笑容羞涩而明媚,那是她年轻时第一次照相,她那一身花衬衣蓝裤子也是80年代青年最为普通的穿着。《中国生活记忆》这本书就是从国民生活的小事入手来记录建国65年以来的中国记忆,从中山装开始讲,记录国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从穿着上改变,从而引发出历史不断变迁时各种记录在史册的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小事件。从衣食住行入手,将与百姓生活切实相关的各种政策新闻事件一一记录在案,用数据事实照片记录着这个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那些离90后的我有些遥远的记忆,再一次从书本中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心中的感叹也是无法一一道明的。我的外婆总是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是“这个世道越来越好了。”虽然她这一辈子都窝在深山小村庄中,这辈子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是不超过两小时车程的县城。但她总是想起十多岁从一个山村翻过很多座山头走了整整一天嫁到另外一个山村时的光景,她说一边走一边要拿着镰刀开路,茅草比人还高啊,她爹爹拿自己的外衣包着她,不然一不小心就会被割伤,从天未亮走到日暮,她一双小脚都走出血泡来。然而现在,她回去老家坐车翻过一座一座山头也不超过两个小时了。我还想着哪天带她坐次飞机,让她体验一下什么叫日行千里。而我的母亲总说起生产队的工作完成以后她会在田里捡稻穗,或者花生红薯成熟的时候在地里捡落花生挖红薯的事情,还常说起她跟老爸相亲时的事儿来,说当时媒人给说了两个人,当时她就是一眼相中还跟父母住在烂木房子的父亲,现在说起来还时常开玩笑的说起来当时真是瞎了眼,如果选了另外一个,现在就不要那么辛苦了。而我爸总是笑着说这是你命啊,你上辈子造了孽这辈子才要跟着我吃苦。80年代自由恋爱虽然已经盛行了很久,但是相亲还是两个人结合最为普遍的形式。而我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变化,是从家到外婆家的那条道路上的不断变化来判断的。我记得小时候过年去外婆家拜年,爸爸总是担着箩筐,一边放着我一边放着妹妹,然后还有少数的腊鱼腊肉酒水,从家里吃了早饭出发,走上三两个小时的泥泞小路,到外婆家吃中饭。慢慢的路便宽了,有了拖拉机,我们就坐上别人的顺风车,坐在没有斗篷的拖拉机在冬天里呼啦啦颠簸一个多小时到外婆家。碰上天气不好,车子打滑或者卡在泥巴里,我们就不得不下来帮忙推车,有时还很可怜的耽误好几个小时。然后就有大巴开通,一路上遇人招手就停,把整个车挤爆都还要硬塞着,在泥路上歪歪斜斜一个小时到外婆家。直到现在,水泥路面修上很多年,去外婆家开车只有半个小时了。而我也一下子长到24岁,记忆中最深刻的电视剧是《还珠格格》,坐过了最慢的绿皮火车,现在最坐高铁出行成为了常态,去了很多外婆在电视里听过的地方,每次打电话,她总记不住我在哪,我说我在广州啊,她就说广州好啊,人很多啊。我说我在长沙啊,她就说长沙好啊,有好多演电视的人在呢。好像说哪里她都不觉得陌生,最后挂电话的时候总是会说你一个人在外面要好好照顾自己啊,我不要你担心,现在世道好啊,我每天在家就看看电视舒服得呢,你不要担心我。当然我还记得03年的非典,记得高中地里课上汶川地震时教室的震动,记得很多与我自己看似无关却又休戚相关的事件。这个世界正在飞速的变化发展着,百姓的生活记忆也越来越丰富起来。《中国生活记忆》这本书,将建国65周年以来的民生记忆一一记录起来,165个生活片段,让我们翻看到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切实感受到生活水平的越发提高,我甚至一再觉得以往很多离我遥远的东西都在慢慢的变得容易得到了。比如高一时的第一部手机,大一时的第一台笔记本计算机,大四时的第一部微单,去年买的平板.....这些小时候跳房子捉迷藏玩过家家时还不存在的事物现在成为了生活中的必须。而这本浓缩了65年以来的生活记忆的书,突然让我生出了一种我随着共和国一起在成长的感觉。虽然我参与的部分实在很少,但是书中的各种记录不得不让我的思绪一再纷飞回不同的时代里。而外婆回家的道路,和我去外婆家的道路的变迁,在记录我的成长的同时,也记录着这个国家的不断变化与强大。2014年9月13日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还好吧,走马观花梳理一遍,麦乳精的经历就是干吃。在阅读之余,还得考虑下我们的生活历程为什么这样
  •     不值一读。
  •     40年代至今,每一个标志,每一种生活。
  •     父母长辈看着我们长大,我们也应该了解他们生活的往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