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非偶然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213051012
作者:Elliot Aronson
页数:24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父母总爱向别人讲述自家孩子的故事,但他们并未觉察到孩子们也在竖着耳朵听。记得最早有关我的一个故事发生在我一岁左右。母亲经常不厌其烦地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们听。某个大冷天,母亲放我在婴儿车里推去公园玩。“其他宝宝的脸颊都浮现出健康红润的颜色,”她说道,“可埃利奥特却冻得脸色苍白,嘴唇发青。他就是这样一个一脸病容的孩子。”每每听到母亲提及此事,我都能感受到她的尴尬,因为我没能像其他母亲的宝宝那样漂亮,这让我心生歉意。 出生贫民区 1932年我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切尔西。这是个贫民聚集的城市,隔着米斯蒂克河,与波士顿遥遥相望。切尔西城里布满了垃圾场、二手衣店和储油罐。我三岁时全家搬到邻近的里维尔,那里也是一个贫民聚集地。由于坐落在萨福克·唐斯赛马道和万德兰赛狗道之间,里维尔市里随处可见小本钱的赌徒、赌马人和形形色色的粗鄙之人。这里的主要产业就是赌博。但里维尔的优势在于它是一座海滨城市,拥有一个不错的浴场和一条木板道,还有一个货真价实的木质过山车。我对年轻人的建议是,如果你不得不住在贫民区,务必选坐落在海滨的地方。 喜剧演员山姆·莱文森(SamLevenson)回忆他在布鲁克林度过的孩提时代时,对埃德·沙利文说:“那时我们其实很穷,但我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句感人肺腑的话语却与我的经历不符。我们贫穷过,而且完全知晓。对那段经历,我有着栩栩如生的记忆:没有供暖设备的严冬,为了驱除寒意,我们饿着肚子早早上床,用毛毯和大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没钱修补鞋底的破洞,我只能把硬纸板塞进鞋里;没钱买新衣,总是穿哥哥嫌小的旧衣服。我记得有一次因为拖欠房租,我们被迫半夜搬家。我还记得因为经济拮据和父亲无力养家糊口这类问题,父母声嘶力竭地争吵。 我父亲名叫哈里·阿伦森,1909年他8岁时全家从俄罗斯移居美国。13岁时他辍学了,在波士顿推着一辆手推车沿街叫卖袜子和内衣。后来他挣到了足够多的钱,开了一家小服装店,改在柜台后兜售袜子和内衣。我母亲叫多萝西,在10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他们都出生在美国。母亲的父母也是俄罗斯移民,其父本·范戈尔德是个裁缝,靠着经营一家名叫“范戈尔德店——最棒!”的男式晚礼服出租店,逐渐跻身中产阶级。母亲的几个弟弟靠着努力工作摆脱了贫穷,分别成为医生、牙医、手足病医生和小业主。 我父母在1927年结了婚。从两方面来考虑,母亲都觉得自己下嫁了:一来,父亲连小学五年级都没念完,母亲却一向以自己的高中毕业学历为傲;二来,父亲是新移民,而母亲出生在美国。不过当时母亲已经27岁了,那年头这种年纪很难找到丈夫,况且哈里还是一位家底殷实的服装店老板,还开着一辆新款轿车。婚后不久,父亲就买下了第二家店面。那段时间他们过着富足的生活。对于从手推车叫卖起家,到拥有自己店铺的奋斗经历,父亲倍感自豪。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贾森出生于1929年,时值美国股市大崩盘后不久。我出生于1932年,6年后有了妹妹葆拉。 1935年经济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候,父亲的商店倒闭了,银行没收了我们抵押的住所,我们变成了穷光蛋。直到美国参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贫困中挣扎。伴随着物质匮乏,我们也成了精神上的穷光蛋。父母对任何观点或思潮都提不起兴致,他们从不讨论政治、音乐、艺术、历史或时事。尽管母亲自恃高中毕业,我却从未见她读过一本书。家里仅有的书籍是《圣经·旧约》(OldTestament)和一些希伯来语祈祷文。母亲的主要消遣是收听日间肥皂剧广播,特别是《海伦·特伦特的罗曼史》(HelenTrent)、《女孩桑迪》(OurGalSunday)和《凡人比尔,哈特维尔镇的理发师》(JustPlainBill,BarberofHartville)。父亲的主要消遣则是赌博。不幸的是他赌瘾很大,什么都赌,赌马、赌狗、赌棒球赛,甚至还赌三分钟内将有多少辆轿车经过雪莉大街和北肖尔路的拐角。 母亲一直不能原谅父亲让全家沦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她将之归咎于父亲好赌以及缺乏经商才能。商店已经赔钱了,父亲还不肯解雇员工,而且依然习惯性地赊账给好赖账的顾客。“一旦这些家伙挣了钱,就会到别家商店购物,根本不用和你打照面!”母亲斥责父亲道,“况且自己家都三餐不继,你哪有钱给员工发工资?” 父亲则将家境贫穷归咎于经济大萧条,他的蓝领顾客们丢了饭碗,所以不得不赊账。我10岁那年,父亲曾试图向我解释他的观点:“我还有别的选择吗?他们是我仅有的顾客。他们真的没有钱!如果我不允许他们赊账,我就会失去所有顾客。再说,我怎么忍心解雇那些为我工作、依赖我过活的员工啊?”父亲认为是这些原因导致他没钱付租金,所以才丢了商店。我不能确定,父亲到底是不是那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的受害者,如果他不嗜赌,又会做生意,没准儿就不会变得一贫如洗。 明星哥哥与木讷弟弟 无论儿时还是少年时代,我都特别腼腆。在学校我从不主动发言,若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我总是结结巴巴,面红耳赤,很少能回答上来。小学三年级的一天下午,老师被惹怒了,罚每位同学抄写50遍“我再也不在课堂上喧哗”,然后才准回家。写了大概30遍后笔尖突然断了,我吓得半死,根本不敢问老师是否可以削铅笔。眼见其他同学交了作业纷纷离开,我仍然一声不吭地坐在位子上。 我害怕自己会一直坐在那里,脑子里浮现出一幅画面:母亲用力握着双手,在厨房里烦躁不安地来回走动,猜想着我到底去了哪里。最后我终于坐不住了,绝望中居然试着用牙齿咬铅笔头,但还是不行。我鼓起所有勇气走到讲台旁,举起铅笔,怯生生地问老师:“我可以用一下削笔刀吗?”老师一把夺过铅笔,仔细观察过后对我厉声喝道:“果然不出我所料,你居然咬断铅笔头来气我。”我呆呆地站在那儿,窘迫得无法替自己辩解。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现在想起来仍不禁感到一丝战栗。 相反,哥哥贾森则是家里的明星人物。范戈尔德家族里的舅舅和姨妈们对于第一个外甥的出世充满了期待。他们清一色是年轻人,还没准备好生儿育女,因此贾森很快成为大家的特殊玩具。他是个惹人喜爱的小孩子,漂亮而健壮,浑身洋溢着活力和欢乐,简直是天生的讨喜宝。关注他的人越多,他就越发开心和自信。我记得大家得意地逗他说:“贾森,唱个歌吧!贾森,跳个舞吧!贾森,让利奥舅舅看看你的画!我们要发财了,他简直就是诺曼·洛克威尔!”一家人把小家伙从头到脚夸了个遍。 我讨厌哥哥吗?当然啦。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在操场上玩乐,只要我们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他总是魅力四射,映衬出我的暗淡无光。1939年我7岁,那年夏天,范戈尔德家族在马萨诸塞州东部组织了一次周日湖滨野餐,所有的姨妈和舅舅都去了。我和贾森把一只棒球抛来抛去,互传高飞球和地滚球,玩得正开心。此时几个舅舅过来说打算租一条小船去钓鱼,邀请贾森一同前往。他们非但没邀请我,还抢走了我的玩伴,令我郁闷不已。于是我怯怯地问是否能跟着一起去。麦克舅舅带着歉意对我说,船太小坐不下,而且我年纪太小,肯定不喜欢钓鱼。我的眼里霎时噙满泪水,千方百计想拦住他们,但却是白费力气。纳特舅舅见状只得说:“还是带着他吧,我们挤一挤。”于是我就跟着去钓鱼了。 我们在船上待了两个半小时。钓鱼的确很无聊,但至少我和哥哥待在一起。上岸后赫比舅舅问:“嗨,埃利奥特,玩得开心吗?” “很开心。”我答道。 “看来你没白哭。”艾迪舅舅在一旁说。 “哎!快别逗他啦。”利奥舅舅说。可惜这份敷衍的好意来得太晚了。我沮丧万分,早知道就不跟着去钓鱼了。 我讨厌自己在家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是也无法否认。一个周六下午我去看电影,那个月正在播放根据一本漫画书改编的系列电影。片中的主人公神奇小队长平日里叫做比利·巴特森,是个唯唯诺诺、书呆子气十足的少年。不过一旦危险降临,比利就高喊咒语“变!”随着一阵轻烟飘过,比利变身为一位高大健壮的超级英雄。与超人克拉克·肯特不同,比利·巴特森并非天生的超人。他不能轻轻一跳就跃上高楼,也并不比火车头更有力量。如果朝他开枪,子弹不会弹飞,只会要了他的命。但这恰恰吸引了我:比利只有变身才能成为超级英雄,而且他只能拥有短暂的超能力。 看完电影回家,我满脑子都是比利·巴特森和神奇小队长。我将旧浴巾当做披风往脖子上一系,然后登上屋前门廊的第三级台阶,右臂笔直地伸向前方,左臂伸向后方,大喊一声“变!”,随即勇敢地跳下门廊,结果落地不稳扭伤了脚踝。见我一瘸一拐地进屋,妈妈数落道:“这次又干了什么坏事?”几天后去参加家庭聚会。见我跛着脚进屋,一位姨妈问:“埃利奥特怎么啦?”一位舅舅回答说:“他当自己是超人,从台阶上跳下来,以为自己能飞。”“埃利奥特……超人?”不知是谁发出的声音,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我想辩解说自己并不想当超人,只想做神奇小队长,但没人听我说话。 贾森本来就是任何弟妹都难以企及的榜样,何况像我这样的笨孩子,更加没法跟他相提并论。上学时我比贾森低三个年级,当老师们得知我是贾森的弟弟,就立刻认定我和他一样优秀。其实我在小学和初中表现很好,但缺乏老师期待的那种明星气质。一年级时老师就发现我并没有贾森那么机敏、迷人、聪明和自信,按学校的行话说,我缺乏像他那样的“领导才能”,我能够读出老师脸上的失望。 当然这不是贾森的错,我从未有意归咎于他。不过有时我也嫉妒他的魅力,想着自己要是没有哥哥就好了。但自小我就强烈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别人无关。即便没有哥哥,自己身上的不足依然存在。光彩照人的贾森仿佛是笼罩在我头顶上的阴影,但我知道,就算移走了这片阴影,露头的也不过是个资质平平、腼腆无趣的小子。 入门考验实验 学期论文事件后,费斯廷格的课还是一如既往地令人兴奋不已,但我不再畏惧他那咄咄逼人的教学风格了。课上他多次对我做出那些吓人的表情,我都视其为挑战而非威吓。研讨课上的六名同学都认为自己身负重任。认知失调理论正改变着我们对人类思维和社会影响的思考视角,而对于这个即将改写社会心理学的理念的发展,我们正有所贡献。 认知失调理论在社会影响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作为一名学者和作家,我之后50年的思想都被该理论引领着:人们的态度改变之后,行为会随之而改变;但如果想让态度发生巨大的变化,首先要设法激发人们在行为上的改变,态度自然会随之改变。当时这一理念对普通大众,甚至对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而言,都是完全违反直觉的。比如你想请别人帮忙,你必须先让对方相信你是一个好人。这个方法没错,但效果欠佳。正如后来我学生的研究所阐述的,若要获得显著的效果,你要先请他帮忙,于是他就会说服自己认为你值得他帮忙,因此认定你是一个好人,他以后就有可能帮你更大的忙。 失调理论是吹进心理学界的一股清风,涤荡着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激进行为主义。20世纪50年代,几乎所有的行为都被心理学家以酬赏和惩罚的概念来解释。行为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喜欢食物、喜欢打高尔夫、喜欢母亲,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人们从食物、高尔夫和母亲那里获得了酬赏。因此如果我们看到一只老鼠、一只鸽子和一个人,一直做着无法获得酬赏的事情,行为学家就断言是我们的观察不够仔细,他们肯定获得了这样或那样的酬赏,否则就会停止这种行为。 失调理论承认强化原则的重要性,但指出人的思想远比奖惩原则预料的复杂。亚伯拉罕·马斯洛也曾指责行为主义的局限性,但他的观点表述含糊且未经证明。当得知是马斯洛最先培养出我对心理学的兴趣时,费斯廷格说道:“马斯洛?那家伙的观点烂得不值一提。”失调理论孕育着许多可以证实的观点,其中一些后来影响十分深远。 下半学期时,我们开始提出这些可证实的假说。那时候我正巧在读一本约翰·怀廷(JohnWhiting)的著作,是有关非洲和南美洲土著部落成人礼仪式的研究。怀廷描述了两种仪式的差别,但没有对其起源和目的给予理论化概括。我在费斯廷格的研讨课上联想到这本书,忽然领悟到,这些对加入者进行考验和磨炼的入会仪式也许能够发挥一种作用:形成一个更有凝聚力的群体。这就好比新入伍的海军士兵经过严格的基础训练后,会培养出对军队的强烈忠诚;预备会员经过数周的磨砺后,会培养出对兄弟会的深厚感情;我在汽车里睡了一学期后,便开始喜欢布兰迪斯大学。 由失调理论可以预测,认知“我千辛万苦加入这个群体”与认知“却发现这个群体没啥意思,其成员也甚是无趣”不相协调。为减轻心理失调,大多数人就会故意忽略这个群体不好的一面,而侧重其好的一面。但自愿参加海军的人以及刻苦学习考进布兰迪斯大学的学生的行为都属于自我选择。在接受入门考验之前,他们也许已经出于喜欢的原因,选择参军或就读布兰迪斯大学。因此在检验假设时,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充分。我需要设计一个实验项目,将被试随机分配到重度入门考验情境和轻度入门考验情境,检验是否前一组被试比后一组的更喜欢一个没有吸引力的群体。 某一天从利昂的课堂上走出来时,我把自己的假设说给贾德森听,他对此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我们花几天时间设计了一个实验项目。我们的实验研究需要建立一个虚假的研究背景,设计一个人们甘愿竭尽所能成为其会员的组织。然后随机将1/3被试分配到重度入门考验组,1/3分配到轻度入门考验组,另外1/3分配到无入门考验组。最后我们将询问被试对自己所加入组织的喜爱程度。 眼下我们面临一个难题:什么样的有趣组织才能吸引大学生们为加入其中不惜经受烦人的入门考验?我和贾德森突然想到了性。我们认为几乎所有年轻人都有兴趣谈论性。一旦小组讨论的主题确定了,实验程序便开始按部就班进行。 我们到处宣传说要征集几组学生进行几场有关性心理的讨论,结果大多数志愿者都是女性,于是我们决定只征募女性。我们跟被试电话联系,每次安排一位被试来实验室进行一个小时的一对一访谈。访谈中,我对每一位被试表示欢迎,告诉她自己是正在学习群体动力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生。我强调说,具体的讨论内容对实验而言并不重要,选择性话题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志愿者。“但这个话题也有不利因素,”我补充说,“害羞的学生在群体情境中特别不敢谈论性话题,而任何阻碍讨论顺利进行的因素都可能导致研究结果无效,我得知道你是否能在小组讨论中无所顾忌地谈论性话题。”听到这里,每位被试都表示没问题。 至此,我们给每位被试提供了相同的指导语。如果一位被试被分配到无入门考验组,我就告知她已经成为讨论小组成员了。对于分配到重度入门考验组和轻度入门考验组的被试,我会对她们说,由于我需要绝对保证每个人都能对性话题畅所欲言,所以设计了一个筛选环节,需要她们参加一个有关难堪程度的测试。这个测试就是入门考验。重度入门考验组里进行的测试令被试甚为难堪,女学生得给我背诵包括操(fuck)、阴道(cunt)和吹萧(blowjob)在内的12个淫秽词汇,以及选自《查泰莱夫人的情人》(LadyChatterley’sLover)一书中的两段色情味很浓的文字。在那个年代大声读这些文字,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我而言,都是相当难堪的。轻度入门考验组的被试则要背诵一组跟性有关但不带淫秽色彩的词,比如阴道(vagina)、阴茎(penis)和性交(sexulintercourse)。 接下来,每位被试将听到一段有关性行为的讨论录音,我告诉她们这就是她们刚刚加入的小组的讨论内容。每位被试听到的录音一模一样,是一段被我尽力处理得缓慢、乏味而冗长的讨论。最后贾德森(他不知道被试属于哪一组)访谈每一位被试,让她们从多个维度对这场讨论和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比如小组对被试的吸引程度如何、小组成员的才智和口才如何等问题。实验结果与我们的假设完全一致:重度入门考验组的被试认为小组讨论相当有趣,而轻度入门考验组或无考验组的被试认为小组讨论枯燥乏味(确实如此),有几位甚至立刻要求退出讨论小组。 审视重度入门考验组的被试为减轻心理失调而形成的独特认知是相当有趣的。例如,录音里有个家伙结结巴巴地咕哝说,他还没有阅读有关某种稀有鸟类求偶方式的必读材料。轻度入门考验组的被试听后觉得此人很讨厌:“不负责任的笨蛋!连最基本的阅读都没完成!把整个组都搞砸了!谁想跟他做组员?”但重度入门考验组的被试却认为小组讨论十分有趣,组员富有魅力,才思敏捷。他们对那位不负责任的笨蛋很是宽容,认为他坦率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谁不想跟这位诚实的组员共事呢?我简直不敢相信两组人听到的是同样的录音。 得出结论时的欣喜若狂至今记忆犹新。我兴奋地意识到,自己在人类思维的研究中有了全新的发现:如果人们经历千辛万苦才赢得某物,他们就会更加珍视它。我发现,虽然人的行为相当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我的任务就是发现人类行为的规律,将其提炼成可被验证的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关键部分。入门考验实验的完成也揭示出,我可能有某种天赋,能打造研究方法之匙,开启人类行为的神秘大门。多么出乎意料啊!我想人生中没有比这更令人激动的事了。理智点说,这是我进行的第一个实验研究,同时也成为一个经典的实验,是失调理论的一个代表性实验。

前言

读大师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再版以后,又被拍成了电视剧,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轰动,也让更多的媒体对他产生了兴趣。有一天,一位英国女记者好不容易才打通他家的电话,恳请钱老让自己登门拜见。钱老一再婉言谢绝却没效果,于是就对那位英国女士说:“你看了《围城》后,可能会像吃了一只鸡蛋那样,觉得不错,但是,你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虽然礼貌地拒绝了女记者的探访,但是很明显,这种拒绝并不能平抑民众对名人那颗“八卦”的心。文学界这样,心理学界亦如此。读到弗洛伊德惊世骇俗的性本能理论,谁不想知道一下理论背后的传奇故事;看完马斯洛充满温情的高峰体验解读,谁不想了解一下效应背后作者的心路历程?反过来,通过对研究者真实人生的了解,亦可以提升我们对其理论观点的认识。还记得那部反映弗洛伊德与荣格关系的影片《危险方法》吧,看过影片的人明显复习了一遍精神分析最初的发展史。当然,更多的心理学家的人生不像弗洛伊德和荣格那样充满传奇色彩,但他们的经历依然对后来者充满启示意义,埃利奥特•阿伦森就是这样一位值得你了解的当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是典型的好老师教出的好学生。他本科时的导师是马斯洛,硕士时的导师是麦克莱兰,博士时的导师是费斯廷格。当然,阿伦森最后的成就也丝毫不逊于他的几位导师,他的研究是经典社会心理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他也是美国心理协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全部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著作奖。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他是如何与名师结缘、如何研究、教学和著述,又如何屡屡获奖的?是他人好,还是命好?他在自己的个人传记中给出的答案就如同本书的书名:绝非偶然。笔者在教学常常提及一个引发大家思考的心理学观点:伟人的小缺点让他更招人喜欢,庸人的小毛病让其更招人厌恶。这个观点其实就源自阿伦森的一个经典实验:他让一些人评价访谈录音中的人物,结果发现,相对于一个毫无缺点的人,人们对一位优秀但却笨拙地打翻了咖啡的人评价更高。而这一研究的缘起,正是因为当时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肯尼迪总统决策失误,但民众对他的评价却提高了。可见,与众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躲在实验室”的心理学家不同,阿伦森是位研究内容关注社会、研究设计基于现实、研究结论超越常识的心理学家。他的研究及他本人受人喜爱毫不奇怪!除了经典的研究之外,作为教师,我更推崇阿伦森的一点是他的文字表达。他的作品好读、易读,不愧为公认的“教学名师”。我第一次阅读他那本经典的教材《社会心理学》时,就惊讶于他竟能用一种讲故事的笔法,将心理学的精彩发现娓娓道来。这对于已经习惯了国内教材那种千书一面的笔者而言,无异于当头棒喝:心理学教材竟然可以如此贴近大众!教材都能这样写,自传的可读性更是毋庸多言了。虽然由于两种文字表达的巨大差异,译文不一定能百分百信达雅地传递阿伦森教授的本意,但《绝非偶然》依然可以让你读起来爱不释手、兴致盎然。当前国内出版的心理学家传记,以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者为多,他们的人生经历往往也迥异于常人。此外,由于成长背景的差异,他们的奇情奇遇,对于一个普通的心理学爱好者的个人成长难有更多的借鉴意义。与此不同,在《绝非偶然》这本书中,阿伦森用轻松愉悦的笔调,描述了一名实验社会心理学家是如何紧随时代背景,感应内心的召唤,与时俱进地读书、研究和生活的。他的故事,就是一名普通的、“正常的”学生成长为伟大的心理学家的故事。因此你可以:读大师的故事,学经典的研究,想自己的人生。

名人推荐

社会心理学是现代社会科学中最富有魅力的学科之一。鉴于社会心理学家既是人类社会行为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又是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社会心理学家既是一种现代职业或谋生手段,又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正如阿伦森所言,每一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都生活在社会的激流之中,他们醉心于研究每个人是如何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改变的,而他们本身也最为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影响和改变,这使得他们的人生对普通人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对人类行为的关注,使得他们本人的行为看起来尤为浓墨重彩、特立独行。感谢埃利奥特•阿伦森,不仅感谢他发行千万册的畅销著作《社会性动物》,以及堪称鸿篇巨制的《社会心理学手册》对这一学科的卓越贡献,而且感谢他平凡但却精彩的人生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和人生启迪。就像自传标题《绝非偶然》一样,在80年的人生岁月中连续经历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麦卡锡狂潮、人权运动、性解放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恐数历史之偶然,但从这一系列事件中汲取文化之养料成其大业,则是世上少见的历史弄潮儿才能够把握的人生之必然;在短暂的求学生涯中有幸师从马斯洛、麦克莱兰和费斯廷格三位心理学大师恐数人生之偶然,但在大师的肩膀上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则是精神进取者目标之必然。事实上,社会心理学领域有无诺贝尔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功者都有和诺贝尔一样甚至胜过诺贝尔的精彩人生。——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 周晓虹先读其书,再寻其人。因读了《社会性动物》和《社会心理学》而知道了阿伦森,因知晓他是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而想了解其人生。我喜欢读心理学大家的自传,从中解读他们的人格。《绝非偶然》这一书名将其一生的成功做了很好的概括。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聪明人就是比别人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机遇的人,阿伦森就是这样的人——具备成功者的智慧、勤奋、坚韧、乐观的人格品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 许燕一切绝非偶然,阿伦森的人生注定是伟大的,与命运无关。——美国心理协会前任主席 菲利普•津巴多如果社会心理学界有诺贝尔奖,我相信埃利奥特•阿伦森一定是第一位获奖者。——《社会心理学手册》主编 加德纳•林齐埃利奥特•阿伦森以他一贯的风格,在跌宕的人生故事中沉淀出深刻的人性感悟。——畅销书《影响力》作者 罗伯特•西奥迪尼

媒体关注与评论

社会心理学是现代社会科学中最富有魅力的学科之一。鉴于社会心理学家既是人类社会行为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又是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社会心理学家既是一种现代职业或谋生手段,又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正如阿伦森所言,每一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都生活在社会的激流之中,他们醉心于研究每个人是如何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改变的,而他们本身也最为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影响和改变,这使得他们的人生对普通人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对人类行为的关注,使得他们本人的行为看起来尤为浓墨重彩、特立独行。感谢埃利奥特·阿伦森,不仅感谢他发行千万册的畅销著作《社会性动物》,以及堪称鸿篇巨制的《社会心理学手册》对这一学科的卓越贡献,而且感谢他平凡但却精彩的人生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和人生启迪。就像自传标题《绝非偶然》一样,在80年的人生岁月中连续经历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麦卡锡狂潮、人权运动、性解放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恐数历史之偶然,但从这一系列事件中汲取文化之养料成其大业,则是世上少见的历史弄潮儿才能够把握的人生之必然;在短暂的求学生涯中有幸师从马斯洛、麦克莱兰和费斯廷格三位心理学大师恐数人生之偶然,但在大师的肩膀上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则是精神进取者目标之必然。事实上,社会心理学领域有无诺贝尔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功者都有和诺贝尔一样甚至胜过诺贝尔的精彩人生。——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 周晓虹先读其书,再寻其人。因读了《社会性动物》和《社会心理学》而知道了阿伦森,因知晓他是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而想了解其人生。我喜欢读心理学大家的自传,从中解读他们的人格。《绝非偶然》这一书名将其一生的成功做了很好的概括。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聪明人就是比别人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机遇的人,阿伦森就是这样的人——具备成功者的智慧、勤奋、坚韧、乐观的人格品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 许燕一切绝非偶然,阿伦森的人生注定是伟大的,与命运无关。——美国心理协会前任主席 菲利普·津巴多如果社会心理学界有诺贝尔奖,我相信埃利奥特·阿伦森一定是第一位获奖者。——《社会心理学手册》主编 加德纳·林齐埃利奥特·阿伦森以他一贯的风格,在跌宕的人生故事中沉淀出深刻的人性感悟。——畅销书《影响力》作者 罗伯特·西奥迪尼

内容概要

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美国心理协会12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著作奖。
●师从马斯洛、麦克莱兰和费斯廷格三位大师级导师,在认知失调、个人吸引力等多个领域取得影响整个心理学界的重大研究成果。
●他所著的《社会性动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已更新至第11版,被翻译成14种语言。
●晚年双目失明,依然坚持心理学写作和教学工作,将毕生奉献给社会心理学事业。

书籍目录

第1章  不被看好的笨小子——童年时期的自我觉知
无论儿时还是少年时代,我都特别腼腆。在学校我从不主动发言,若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我总是结结巴巴,面红耳赤。相反,哥哥杰森则是明星人物,总是魅力四射。光彩照人的杰森仿佛是笼罩在我头顶的阴影,但我知道,就算移走这片阴影,露头的也不过是个资质平平、腼腆无趣的笨小子。
第2章 一次难得的自我肯定——我是谁
亚伯·肖走出办公室,询问助理喧闹声从何而来。“好像是艾略特把客人吆喝进来了。”助理报告道。“让那孩子当话筒男!”亚伯说。于是我开始从事招徕客人的工作,薪水提高到一小时1.5美元。这次经历让我肯定了自我,也让我倍感困惑:什么才是真正的我?也许有朝一日,我也能成为哥哥那样的人。
第3章投入心理学的怀抱——自我实现的渴望
一天下午,我陪一位迷人的女孩上课,无意中走进了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课堂,他正在讨论种族偏见的心理学特征。我听后震惊万分,他提出的问题正是十年前就困扰我的那些难题,此刻我才知道原来有一门学科能解答这些疑问。我着迷了,放开身边女孩的手,开始记笔记。那一刻,我失去了女孩,却找到了天堂。
第4章 毕生都想从事的事业——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卫斯理,我受邀为“心理学导论”课程做一次客座讲座,我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备课。学生们听得甚是愉快,讲座结束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位善解人意的同事直奔薇拉的办公室对她说:“你丈夫的表现太出色了!”几分钟后我走进薇拉的办公室,拥着她说道:“这就是我毕生都想从事的事业!”
第5章 发现天赋的实验之旅——无处不在的认知失调
我兴奋地意识到自己有了全新的发现——如果人们经历千辛万苦才赢得某物,他们就会更加珍惜它。入门考验实验是我的第一个实验研究,也成为失调理论的一个经典实验。这一实验的完成也揭示出,我可能有某种天赋,能打造研究方法之匙,开启人类行为的神秘大门,我想人生中没有比这更让人激动的事了!
第6章 哈佛园中硕果累累——难以改变的自我认知
我本来只想对失调理论进行少许修正,最终却起到重要的完善作用,将失调理论从有关态度的理论转变成有关自我的理论。有关自我的信仰是人们最重要的认知,当我们的行为或态度与自我认知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最痛苦的心理失调,这种失调促使我们通过改变态度和行为来维持自我观念。
第7章 永失至亲,偶得密友——为什么人们会彼此喜欢
我们的研究成果在社会心理学家中影响很大,被称作“失态效应”。从那以后,每当我的研究生在实验室里搞砸某些事时,总会狡辩说:“我是故意这么做的,这样你就会更喜欢我了!”我则会回答说:“那敢情好,但在犯错之前,你最好确保一开始做的是近乎完美的。”
第8章 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种族偏见可以消除吗
拼图教室效果显著,不同种族学生之间表现出更多的友爱,少数族裔学生自尊心增强,考试成绩也有提高。这一研究表明,偏见可以消除,不同种族的孩子可以学会相互喜欢。小时候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犹太人被人歧视,如何才能让他们喜欢我……今天,我终于用科学的方法,给了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第9章 最后的风波与华丽退场——如何诱导他人自我说服
预防艾滋病的措施从医学问题变成了社会心理学问题:如何说服人们在性行为时使用避孕套。我们成功研究出虚伪范式,并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假设。但我想让其他学者来验证这些假设。一旦虚伪研究完成,我将华丽地退出江湖,就像资深棒球手梦想着打出最后一个全垒打,以此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
第10章 人生犹如过山车——如何对待人生中的不完美
我已经坐了78年过山车,每一段历程我都喜欢。有骤然坠落,比如在失明和有所失时;也有欢欣,当自己获得重要的科学发现时。如果非要我选择最喜欢的一段,我会说,此时此刻。

编辑推荐

《绝非偶然: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自传》编辑推荐: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作品。埃利奥特•阿伦森是美国心理协会12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著作奖。阿伦森的著作《社会性动物》自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被翻译成14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已更新至第11版,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阿伦森教授唯一一部自传,经典研究背后的故事。作者用温暖而幽默的笔调,讲述了自己如何克服个性和能力上的不足,从出生贫民家庭的“笨小子”成长为影响整个社会心理学界的大师级人物。书中还详细讲述了入门考验实验、认知失调理论、阿伦森效应、拼图教室等一系列经典实验和理论,既是一个男人不断超越自我的奋斗史,也是一位学者学术成就的忠实记录。国内外知名学者感动推荐。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周晓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感动推荐,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迟毓凯倾情作序。美国心理协会前任主席菲利普•津巴多、《社会心理学手册》主编加德纳•林齐、《影响力》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联袂推荐。

作者简介

●《绝非偶然》的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曾荣获美国心理协会全部三项大奖:杰出教学奖、杰出著作奖、杰出研究奖。他所著的《社会性动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
●一个性格腼腆、资质平平的小男孩,在无财无势的家庭中长大,如何成为举世闻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年少时哈佛大学望洋兴叹的“笨小子”,十年后竟成为哈佛大学教授?在《绝非偶然》一书中,阿伦森用自己的经历阐明了社会心理学的真义: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可以不受儿时不愉快经历和个性缺陷的束缚,通过自我完善成就可能的自我。
●此外,作者在书中详述了社会心理学许多最具代表性的实验,从理论假设到实验过程再到最后的结论分析,每一步都清晰可见。如果你对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理论感兴趣,这本书无疑是一顿饕餮大餐。

图书封面


 绝非偶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9条)

  •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阿伦森教授成长的历程,和他对生活的态度,文章最后一段那句“其实如果非要选择最喜欢的一段,我会说此时此刻”是最好的诠释吧!我们从阿伦森教授在这本人生回顾的书中可以看出,只有活在当下的此刻,努力去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机遇来临时,很好的抓住机遇,并将机遇做为跨越的平台。他还教会了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可以接受,可以放弃,但不要抱怨。因为抱怨总会让人处于一种不当的情绪中,从而在更多方面影响你,我们应坚信即使自己手中拿到的是最糟糕的牌,只要我们想办法将其以最佳的方式打出去,如果打法得当的话,再烂的牌也能赢。
  •     绝非偶然,那应该是什么呢?——读《绝非偶然-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自传》(一) 绝非偶然,那应该是什么一本书的题目,应该是高度概括书中内容的。这书是一本关于自我改变的书。前言的题目也是“成就可能的自我”。作者坦诚地写道:“依我之见,写自传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把所有好运都归功于自己的不凡。第二种方式是认定凡事取决于命运的安排,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我都碰巧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这两种路径都没错。就我而言,大部分降临到我身上的好运,恰好是我在正确的实际那做了正确的事---选择了正确的职业、找到了合适的人生伴侣、结交了有益的朋友和同行。同时我也善于把握机会。” 中文题目“绝非偶然”,似乎是把运气给排除掉了。还是英文题目“Not by chance alone”更准确一点。承认运气,但不仅仅是运气。看看Aronson的求学机遇。作为学生,他遇到了三位(马斯洛、麦克莱兰、费斯廷格)都位列20世纪100位最杰出的的心理学家排行榜上前15位的导师。如果单凭运气,一位学生能和三位如此优秀的导师共事的概率是极小的。机遇明显偏爱Aronson,但Aronson同时爱上社会心理学和人类潜能开发并非偶然。他认识到,人格和能力并非一成不变,人们能够成长并提升自我。笃信改变和自我完善的力量,相信工人的儿子可以成为教授,人们能够克服根深蒂固的偏见,现实并非一成不变。这一信念不但成为Aronson研究的中心,也主宰了他的人生。(二) 认知失调对不太了解社会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书还是一个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窗口。在这书里,我认识了认知失调理论,对一些事,比如《小王子》里的“驯养”关系有了更透彻的认识。认知失调,是费斯廷格提出,Aronson调整的一种理论。是指由于持有两个或者多个不一致的认知而引起的不舒服的感觉,以及因为做了一件与自己正面的自我概念不符的行为而产生的不舒服感觉。认知失调,实际是一个有关自我的理论。有关自我的信仰是人们所持有的最重要的认知,于是当我们的行为或态度与我们的自我认知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最痛苦的心理失调,因此最有可能引发行为的改变。而且,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和中心性使人们抗拒改变自我概念。因此,可以这样来表述自我意志:心理失调的存在,促使我们通过改变态度和随后的行为来维持我们的自我概念。认知失调,解释了人如果经历千辛万苦才赢得某物,就会更加珍视它;解释了《小王子》里狐狸的“驯养”关系;解释了为什么《了凡四训》里把“从心上改”作为改过三法的最深层次最有效方法。认知失调,也是古典在《拆掉思维的墙》里说的心智模式的更深层次原因吧。“仁者见仁而得仁,智者见智而得智”,自我认知和行为态度就这样相互作用着、“鸡生蛋蛋生鸡”般地让人可以改变自我提升自我。认知失调,还解释了拖延的一种成因。通过拖延,让自己知道是因为我没尽力所以事情才做不好,骗自己“如果我尽力,那事情肯定可以很完美地完成”,这样来掩饰自己的缺点而维持自我的优秀感觉(即良好的自我认知)。这也是《拖延心理学》里的一种观点。改变自己,俺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强来上一只鸡或者一个蛋吧!这就是为什么“先做起来,事情就会变好”的原因吧。当然,也可以先洗脑灌输一种思想,建立一种强烈的自我认知,进而影响行为。这也正是Aronson所说的除了偶然之外的那些东西吧。(三) 工作时间Aronson证实了工作任务会被拖沓到占满一个人所有的可用时间,而且证实了从事该工作的人会就此将工作设定为需要额外时间才能完成。Oh, My God! 这不就是活脱脱的我在“赶论文”、写基金、准备报告PPT时候的写照嘛!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定稿!刘瑜也在《送你一颗子弹》之《被搁置的生活》一文中,调侃自己“三年来,我慢悠悠地在图书馆、家、河边公园、咖啡馆之间晃。左晃晃,右晃晃,一天写几个字了事,跟给公社干活挣工分似的。虽然晃晃悠悠,可是三年来,我不辞辛苦跟人宣称我在‘赶论文’。每当有人问我,‘忙什么呢?’,我就理直气壮地说‘赶论文呢’。”......“我把自己全部的爱好、愿望、梦想,或者说,生活本身,都给推迟到了‘论文完成之后’。我的论文简直就是一个一病不起的亲人,把我牢牢地拴在一个小黑屋子里,哪儿也去不了。”对这被搁置的生活,刘瑜问:“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是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沉重的、抑郁的、不得已的,总是被叫做生活本身。”现在看来,刘瑜还是错了。这原本就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关于工作时间的心理问题。如果将此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可能,我们就像Aronson一样,原本需要五天时间准备的一份报告,其实只用两天就可以准备好了。(四) 关于家庭很不幸,Aronson出生在一个并不和睦的家庭中,以至于对婚姻留下了阴影(这似乎是个挺普遍的问题。电视剧《好大一个家》中的优优也如此),对家庭生活中的冲突矛盾不知怎么处理。“从小到大,我几乎没见过美满的婚姻。我的父母自然算不上恩爱夫妻,除了利奥舅舅和莉莲舅妈,其他姨妈和舅舅的婚姻中都不曾见到浪漫相爱的画面。当时犹太中产阶级家庭很少离婚,我认识的这些年长的夫妻们彼此拖累,过着单调乏味的日子,就像一对老牛拖着一辆沉重的马车。”“从小到大,我只学会了一种处理家庭矛盾的方式:提高嗓门并拍案而起。而薇拉的家人总是平心静气地讨论各种家庭争端。她父亲温和内敛,从来不会粗门大嗓地发飙,事实上他宁可让步也不愿意大吼大叫。我和薇拉应对家庭争执的方式如此截然不同,很快我就发现自己的粗鲁举动把薇拉吓坏了。”幸运的是,Aronson的工作,他积极参与的T组,最终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结婚初期,我发现薇拉受不了我一生气就提高嗓门的做法,更不用说摔门走人了。可我又找不到其他表达愤怒的方式,只能极力压住内心的愤怒。T组则教会了我以平静但有力的口吻表达自己的愤怒感受,既没有责备,也不含敌意,薇拉听后就不会觉得难过。”......“我们知道不能让一次争吵持续很长时间而不着手解决问题,要探讨争吵的原因,想出今后如何避免的法子。”
  •     上班琐碎时间花几天细细阅读了这本评价很高的自传。对我印象最深的有几点:1.明白了什么样子才是真正搞学术的人和环境:时刻思考着自己和人生规划,对自己喜欢什么就全身心的投入去做,家庭、生活和工作全部围绕自己的兴趣展开,心无旁骛,怎么能不出大师呢?2.如何有效的开展沟通和交流,避免做出毫无根据的武断判断被极权主义利用,营造出民主萌芽的氛围,提高民众参与事件讨论的公众素养,迸发出思想火花而不是铲除异己、言语暴力。3.书中提到阿伦森被性骚扰谣言困扰的阶段,似乎这位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对这种事件也无能为力,他说”让人们报告无中生有的谣言是极权主义的做法,容易散步恐惧心理,后制异己人亡,殃及无辜“。所以别老骂自己黑或别人黑。只要有人,就有江湖。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心理学著作。内容很吸引人,我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看完了。里面是阿伦森的自传,提到很多心理学的内容,如果是想了解心理学,可以好好看看这本书。
  •     看过社会性动物,那么自传也是一定得拜读的
  •     与薇拉的爱情天造地设。毛孩子终于逆袭成神奇小队长 …活在正轨上的人生(但这本书是来黑哈佛的吗……哈哈
  •     “……终于,我发现选择最喜欢的一段其实是很愚蠢的,因为每一段都是过山车行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上下起伏、爬上去、落下来,缓缓地转弯,又骤然扭转,这些都是过山车行驶中的一部分。”社会性动物是我大学最美好的阅读体验之一,致敬大师。
  •     他着迷了,他放开了身边女孩儿的手,开始记笔记。用阿伦森自己的话说:“那一刻,我失去了女孩,却找到了天堂。”
  •     当了妈转行的心理学博士推荐的书,对我来说有点治愈。
  •     社会心理学家的自传,确实值得好好看看。看别人的传记,注重的是记叙方式,传达的思想。
  •     为啥我总觉得入门考验的研究还有其他解释呢…
  •     流畅的storytelling,生命中不同阶段所经历的重要或平常的事,结识的形形色色的人,突然领悟到的道理洞察到的人心,有些通过实验变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里举足轻重的部分。唔,not by chance alone. 哥哥贾森和妻子薇拉都是很棒的人,而且也可以说是作者自身吸引到身边的那群优秀的朋友和学生。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描述也都非常有趣。总之很有启发。
  •     很棒 爱情 亲情 职业观都很正
  •     写的比较简单吧;也比较世俗吧;还有很惋惜贾森的死
  •     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一本优秀的个人传记。心理学的科学训练为作者审视自我以及反思个人成长经历提供了过滤与还原,少了过分的内部归因,在取得卓越学术成就,完成不凡人生旅程之后,多了一些感恩,而对诸如个人素质禀赋等等则淡化了。好的传记不一定要让人热血贲张,而是在看似平静的叙事中,体会做为人的传主有着哪样的经历煎熬取舍权衡。作者有着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也能有自我祛魅的豁达大度,好运之外,对人生的指导启发,则是任何人生境遇下的一份投入认真,有所期盼,但是也能欣赏享受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
  •     “人生有多少是由运气,即偶然的机遇决定的?有多少是由遗传决定的?又有多少是我们自己把握机会得到的?“ -阿伦森 "命运是一种回头的结果,是一种回味,一种回顾,不是一个前瞻的东西"。- 李安 大师的思想总是相似的。如果不努力,又怎么能把一手烂牌打成一手好牌? ”你笑什么吗?“ 你去问费斯廷格。“ -- 认知失调梗好好玩,人呐,总是明知故犯。但也只有先意识到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
  •     一个性格腼腆、资质平平的小男孩,在无财无势的家庭中长大,如何成为举世闻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年少时哈佛大学望洋兴叹的“笨小子”,十年后竟成为哈佛大学教授?在《绝非偶然》一书中,阿伦森用自己的经历阐明了社会心理学的真义: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可以不受儿时不愉快经历和个性缺陷的束缚,通过自我完善成就可能的自我。
  •     看看
  •     人生就像打牌,努力把一手烂牌打好,也许结局就会变得不一样
  •     之前自己没有看清楚,还以为是心理学的书籍,不过特价购入,品相完好全新,内容还没有细读,不过想来还是很不错的,赞一个
  •     “永远不要抱怨手里的牌,如果打法得当,再烂的牌也能赢”。阿伦森通过个人对机遇的把握和积极的人生信仰,从一个内向自卑的孩子成长为学识渊博的知名心理学家;自传记录了作者在奋斗路上的心路历程,介绍了诸多心理学理论。哥哥贾森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既是可亲的兄长,也是人生路上的导师,有很多启示都是哥哥的亲身体验。
  •     知道阿伦森是因为看《社会性动物》,这是我看的最爽的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后来在微博上知道他写的自传出中文版了,果断出手买了!目前还只读了两章,感觉很不错,语言幽默,简洁。
  •     前半部分写的确实精彩,后小半部分就有点普通了
  •     花了两天时间读完此书。当当发货很快,包装完好,快递给力。书的纸张类型、文字大小、篇幅设置都还不错。书的内容通俗易懂,非心理学专业的人看起来也不累。
  •     阿伦森的人生很好的印证了什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即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此喜欢上了社会心理学,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研究这门科学。(他和对象的爱情故事也是美轮美奂,叫人钦羡)。
  •     以自身实例结合扎实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主要解析后天环境和主观能动性对原生家庭作用的抵抗力… 讲述方式是朴实及有趣的,通读下来实用层面心力得到加持。
  •     kindle下单即买即读。三个晚上一口气看完。看过他的《社会性动物》收获匪浅,再看他的人生经历更是值得学习。正如阿伦森坦诚自己的原生家庭一塌糊涂,从大学开始才明白自己要什么,而他跟随的三位导师都是心理学界响当当的大拿,是运气还是实力?阿伦森自己说,绝非偶然。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他都碰巧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
  •     很有指导意义的一部自传,作者给我们很大的影响。
  •     心理学老师推荐的,还没看
  •     还是先看社会性动物之后再看这本。更有趣味些
  •     书不错,值得好好研究,推荐大家购买
  •     阿伦森是当代最受欢迎的社会心理学家,他的教科书可以当做小说一样的畅销书来读,这本书是他的一本自传,写的挺生动有趣,可以作为一种了解作者思想和学术历程的参考读物,如果能在读他的两部心理学名作《社会心理学》和《社会性动物》之前阅读,就更容易让你对社会心理学这门科学有更好的理解。
  •     这本书很记事,通俗易懂,讲述了作者的每个人生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整篇叙述中夹杂着一些人生道理,读来益匪浅。要是这本书再便宜点一更好了。。。
  •     喜欢阿伦森,轻松诙谐的笔调慢道80载的人生,正如推荐序中写的“读大师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
  •     觉得这本书蛮有趣的,不仅是作者本人的经历,还有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感觉很奇妙。一些事情的发生,联想作者说的和自身的经历,其实是刻意为之甚至加上了一些偶然。
  •     阿伦森自传 我发现选择最喜欢的一段其实是很愚蠢的,因为每一段都是过山车行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上下起伏,爬上去,落下来,缓缓地转弯,又骤然扭转,这些都是过山车行驶中的一部分。
  •     阿伦森的经历告诉我们成为“在世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绝非偶然,小时的成长经历塑造了阿伦森的性格,但个人的选择也影响了个人成功很大的一部分。
  •     有些道理,但未必全对,我总觉得人之所以为人,还是有区别与动物,但为啥有区别,说不清楚,可能中国古书里有答案,可惜自己还没通,慢慢感悟吧。
  •     找到人生方向,寻得人生导师,遇到人生伴侣,是偶然吗?人生就像过山车,是不是要把艰辛努力轻描淡写,所得的成就才能显得那么顺其自然。ps他也提到了把家安在风景优美的地方长大了的孩子才会愿意回来。
  •     绝非偶然,世事本无常,看在社会性动物作者购买了此书,不错的。
  •     自传体,有心理学的发展史,并结合作者的研究过程,很有意思。
  •     最近有促销入手的私奔心理学书籍都匪巢不错。我都已经不知道再用什么语言来夸这本书了。
  •     既是阿伦森的个人经历传记,也是心理学尤其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同时穿插着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歧视、反战、女权等历史事件,故事引人入胜,知识也深入浅出。 阿伦森的自我定位,从一个羞涩的犹太小伙子,到成为一个誉满心理学界的学术泰斗,其个人经历的关键选择与人生的重要事件,都娓娓道来。 涉及的心理学概念和知识包括:认知失调、自我定位、自我实现、失态效应、偏见消除、诱导他人自我说服等!受益匪浅!
  •     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写的书,内容丰富,感情真挚。
  •     这个商品不错,喜欢作者的语言风格,初步了解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特点,值得推荐阅读。
  •     冲着阿伦森来滴,社会性动物还在阅读中,感觉不错!
  •     我本来要买社会性动物的,被书签误导了。不过买错归买错,这本书评价也很高哦,是作者的自传!
  •     这本自传既可以了解社会心理学,又可以了解这位心理学大师的人生经验和对心理学的不断追求和探索。写作风格风趣幽默,编排合理富有趣味。强力推荐的自传!
  •     很有意义的一本书,出身于贫寒破损家庭的作者成为伟大心理学家的真实经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应该如何努力选择自己的人生
  •     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命定的。
  •     学点心理学,很不错。拿到书后,爱不释手。当当,很好很强大,赞一个!
  •     读着停不下来
  •     我之所以没法享受剩余的路程,是因为我只等待那一时刻的到来。
  •     人生的际遇到底是努力还是运气?虽然书写得不错,不过看完了我还是没有答案
  •     凑合。文中提到的作者发明的拼图教学法,似乎有效地改善了少儿教育的种族歧视问题,并且在全美大范围下应用,也印证了他所说的,社会心理学这个科学其实可以一定程度应用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
  •     低调的阿伦森,绝对让你爱不释手
  •     之前没看过社会心理学的书,现在一折入手,好好看一下。
  •     收益良多。我的学术梦强于昨日,略匮明朝。
  •     非常值得读的书,故事非常流畅,同时了解了非常多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如果认真研究,很多内容都对生活有很多帮助。
  •     20170308: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自传,人生犹如过山车。
  •     流畅精彩,相见恨晚。书中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长师生情谊的描写和心理分析,对事业对人生的态度和感悟都让人受益匪浅。对书中提到的“认知失调”理论特别感兴趣。
  •     第一次看这种传记的文学,本来觉得一般,可总是放不下,想一直看。作者的经历是一部奋斗史,不乏幸运,但也有自己的努力。每个人都是在一个个经历中不断的成长。看着别人的经历,从故事中体会自己的人生感触。同时,书中的心理学实验也很有意思,了解到很多观点。羡慕可以有那样一个睿智的哥哥,在人生中给了自己那么多辅导,虽亦兄、亦父、亦友。
  •     非常好的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也用实例做了解释,翻译也好。
  •     阿伦森的书不错 推荐大家看一下
  •     选择哪有对错呢?往前走吧
  •     失败的父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但幸好他有一个靠谱的哥哥,既是他的阴影,也是他的守护者。如果没有他哥哥的介绍,他得不到第一次自我肯定的打工机会,如果没有他哥哥在家庭会议上的坚持,他就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不错。
  •     心理学著作推荐大家都看看
  •     自传体哦,内容很好,还有心理学术语的解释!
  •     这是一本自传,如果对这个心理学家很感兴趣,推荐好好品读一下。这是我专业老师的推荐,我们班不少同学在看,它告诉大家,这位心理学家是如何选择学习心理学,如何走上这条路的。
  •     不错的一本书,可以学习到平时很少了解到的心理方面的知识。
  •     心理学 绝非偶然
  •     感觉阿伦森一个人经历,参与或主导了那么多最有名的心理学理论的实验,身边随便出现一个熟人都是大牛,也是厉害了。哥哥英年早逝真是可惜了。欣赏过山车的每一个阶段和打好手里的烂牌,能有这种积极心态真厉害。
  •     人的动物性即使是在现在的社会和今后 永远不可能消除
  •     不只偶然 对心理学有兴趣的朋友大都听说过《社会性动物》这本经典教材,我曾读过两遍并大力推荐,还买过几本送给朋友。照常理,经典教材应该是潜心写就的,可是最近读了《社会性动物》作者阿隆森的自传《绝非偶然》,才知道写作这本书的初衷,竟然是作者对当时的心理学教材不满意,在同事半开玩笑说“你自己去写一本嘛”的刺激下,抱着“我是科学家,可不是写书的”心态,随便写的几篇随笔。
  •     热泪盈眶! 美国梦的杰出代表 “如果非要我选择我最喜欢的一段,我会说:此时此刻” (阿伦森的哥哥贾森也是很重要的人物)
  •     生动有趣的小书,得以一窥社会心理学,高中生读了估计要去报考了
  •     开阔一下视野和思想,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够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     很好的书,正在阅读,强烈推荐。
  •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一个人的一生组成了一个学科的重要部分,真是美好啊~
  •     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好书,值得大家读的!
  •     穿插一些心理学理论,是个比较有意思的写法,所以其实更想看的不是传记,而是更浅显一些的心理学理论书籍。
  •     人类完美社会的标志之一,一定是很多像阿伦森一样的人。 今天飞呼和浩特的飞机延误了6个多小时,难得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五星!
  •     作者的自传,也是了解心理学发展的好书。真心绝非偶然,一步步都有迹可循。
  •     心理学的必读书目,好看,让你更加了解人心。
  •     当时买这本书是冲着99.3%满意度来买的,拿到手,真的很不错,之前看过他写的社会性动物,很好,这次拜读“绝非偶然,希望从中能得到收获,支持当当网,送货速度快,货是正品!
  •     阿伦森的经历就象一面镜子,告诉一切都有可能。
  •     细腻流畅,生活/工作/友谊和社会心理学这个伟大的事业交织一起,煽情而动人~
  •     喜欢心理学所以买了这本书,作者讲了他在心理学这个专业是如何达到现在的成就,正在阅读中
  •     读过阿伦森的《谁会认错》,原来其中一些例子真的发生在阿伦森身上,如购买独木舟后而产生的认知偏差。这次了解下阿伦森如何走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道路的,很有启发,更难能可贵的是,阿伦森将研究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无缝连接在了一起。建议心理学学生阅读。另外赞一下译者,好久没读过这么流畅的译文了。
  •     读完了这本小书 感慨万千 觉得自己实在是又不努力又没有天赋 终将一事无成
  •     e 无感
  •     喜欢作者的人生经历,文笔流畅,引人入胜,强烈推荐!
  •     自传中插入了很多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用自己的经历阐释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很有趣,容易读。适合非专业的学生,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人阅读。读完决定要去看他的《社会性动物》和书里提到的别的著作。
  •     非常好,翻译的也很不错!推荐!
  •     刻意轻描淡写了人生,也许是上了年纪后的自然看淡。感觉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能量,唯一感触是人生的过山车里,分析自己想要的,做到当时能做的最好,其它就交给偶然吧。过去的事要坦诚接受。
  •     阿伦森的教科书早就看过,读他的书像读一本饶有趣味的故事书,比国内的教科书精彩太多。这次看了《绝非偶然》,感觉是在和一个非常真诚的人聊天,听他讲自己人生的历程,而这历程中又有着同为人类的所有人的心路痕迹,尽管远不可及,但他真诚的表述让人感觉就在眼前。
  •     非常喜欢··了解了阿伦森的一生··
  •     社会心理学大师自传
  •     传记体小说,适合心理学的学生和老师看看
  •     确实社会不同,意识形态也不同,很多东西你不看看自己是体会不到的
  •     读完啦。
  •     作者详细的写了自己的一身,无论是工作还是学术都让人感觉到温暖,最终从一个小孩走到学术领头人的角色,语言很贴切,翻译的也很好,既学术又生活,大爱!
  •     大风大浪都被作者自己有意无意间轻描淡写地略过了。老爷子的一生该比这本书厚重太多。 他这一生其实也就是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史,从观察和解释以及抽象地概括出理论,到通过高影响社会心理学实验来探究人的行为和态度来得到结论并可证实或证伪,这是心理学从民科变成科学分支的标志吧。 最后提到的《错不在我》,可以重新看一遍了。
  •     也许很多人都对心理学家的自传不感兴趣,但这本书就是为了给我们一些同感和共鸣的,相关专业学生特别需要这样的鼓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