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抑郁多才俊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6
ISBN:9787542624673
作者:[美]朱立安·李布,D.杰布罗·赫士曼
页数:315页

内容概要

朱立安·李布(Julian Lieb)医学博士,私人执业的精神病医师,艺术家和小说家,曾任耶鲁-纽黑文医院的达纳精神科门诊部主任。
D.杰布罗·赫士曼(D.Jablow Hershman)与朱立安·李布合著有《暴君的手足之情——躁狂抑郁与绝对权力》(A Brotherhood of Tyrants:Manic Depression & Absolute Power)、《天才的奥秘——躁狂抑郁与富于创造力的生命》(The Key to Genius:Manic Depression and the Creative Life)等书。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剖析天才  第二章 躁狂抑郁症  第三章 牛顿  第四章 贝多芬  第五章 狄更斯  第六章 梵·高  第七章 减弱创造力  第八章 增强天才  结语  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躁狂抑郁多才俊》阅读本书,可以直接让人深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体会他们的狂热与悲哀、得意与痛苦、自大与困惑、无畏与辛酸,让人感同身受,暗自警醒。

作者简介

《躁狂抑郁多才俊》一书,是一本深入探讨躁狂抑郁与创造力二者之间关系的著作,本书作者所做出的努力,应被看作是提醒和规劝人们认知自我、善待自我以及发扬自我的性格特质的一次有益尝试。区别于通常的医学和精神病学著作以及其他以专家姿态自居而做出的论述的是,本书更多地将躁狂抑郁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审视,并且试图通过大量鲜活生动的事实来让规律性的认识浮出水面。作者深刻地指出,“天才是一种关系。”作者认为,天才一定是被社会认可了的、具有超卓能力的人们,而尚未得到认可的所谓“天才”,只能被认为其是具有“禀赋”而已。正如作者所言,“天才不是一种属性,而是天才潜力拥有者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关系。”天才是一种应运而生而又应运而起的、人的禀赋与社会关系高度契合的产物。换成我们熟悉的叙述方式,这种关系则可以表达为:时代呼唤天才,而天才则回应了社会的呼唤。没有呼唤,就构不成应答;没有龃龉,就彰显不出契合。本书的作者是两位美国人,因而,他们的研究对象集中于西方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集中于身处其中的精英们。而对于西方精英群体的研究,就不能不涉及到大量的西方社会和文化现象,这一特点和诉求,既增加了译者忠实和贴切地表达原著意义的难度,同时,又为翻译过程本身带来了西方社会和文化之旅的愉悦。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满足阅读书籍时对其背景必要的“知情”的权利,译者对本书所提及的大量人名、地名以及少量的物品名和事件名酌情添加了尽可能兼顾全面与趣味的注释。尽管过多的注释会影响阅读的快感,但译者坚信,更多的信息应该会给予阅读这一追求快感的行为以更为充实的满足。本书是一本关于精神疾患的专业著作,同时,它又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著作,此外,它还是一本引发人们阅读人物传记之浓厚兴趣的向导书籍。正是因为西方社会人物传记品种和内容的丰富,才为本书的成就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而对于本书所引领的对于人物传记的初步分析解读,则又会让人因“窥一斑”而产生“见全豹”的冲动。也就是说,当你吃到一盘好菜的时候,有时难免会想要见一下做菜的厨师,以便进一步讨教佳肴的奥妙。相较而言,中国的人物传记则大多重大体而轻细节,重评价而缺探究,即便是有少量的生活细节描写,也殊少多视角的审视和小心求证式的因果关系探索。这样的疏漏和不足,恐怕有时难免是故意的。其中原因多种多样,很重要的,包括“为贤者讳”之类的文化回避,也包括“为尊者讳”之类的现实考虑。因此,读来就更加让人痒不可止又触不可及。阅读传记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启迪,恐怕更有获得安慰、寻求共鸣甚至直接“拿来主义”般地模仿榜样人物一言一行的需求,在这一点上,西方的传记读物普遍达到了上述有关实用性的判断标准。而《躁狂抑郁多才俊》一书,则同样具有人物的“精神传记”的特点,阅读本书,可以直接让人深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体会他们的狂热与悲哀、得意与痛苦、自大与困惑、无畏与辛酸,让人感同身受,暗自警醒。

图书封面


 躁狂抑郁多才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http://life.jrj.com.cn/news/20070824/000000157175.htm第一财经日报 2007年08月24日云也退  现在的人大概都有个共识:天才多少总得有点毛病,一路正正常常走到底的人要么不够天才,要么只是例外。  《躁狂抑郁多才俊》中的四个临床研究对象,贝多芬、牛顿、狄更斯和凡·高,他们“有毛病”的事实实际上已经路人皆知了。尤其最后一位,那是艺术史上有名的疯子,有名到连艺术的门外汉都能一眼认出《向日葵》里混乱的质素。  那么重弹这些老调有什么用呢?两位作者有种野心,就是试图把各种天才的奇怪举动都纳入到“躁狂”、“抑郁”这一对精神病理性范畴中去,也就是说,提出一个可以一揽子打尽的解释框架。闭塞、孤僻、乖戾、暴躁、嫉妒或排挤同行、贪恋权力、强烈的焦虑乃至深度失眠,所有这些,都可以归于这对范畴的名下。  李布和赫士曼的叙述勾起了我们的一些童年记忆。还记得牛顿牵马的故事吗?它可是和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地板上留下的那对传说中的“脚印”齐名的动人事迹。牛顿牵马翻山坡,一边走路一边思考问题,马半道跑了他也不知道,愣是提着根缰绳回到家里。这个故事当年如雷贯耳,牵连着中国孩子根深蒂固的科学家崇拜,好像是个伟人都得废寝忘食,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但从来没人告诉我们,牛顿为了当这位千年一遇的天才不得不付出的代价:精神“入定”的时候丢马是小事,喜怒无常,疑神疑鬼,乃至丢掉最好的朋友,这就严重了。  大概是励志传说听多了的缘故,读到这些情节总有些难以接受:他跟莱布尼茨争微积分的发现权;他无法容忍惠斯顿在学术上与他意见不一,把这位被他一手提携上来的后起之秀打入冷宫;他一次次树敌——罗伯特·胡克、莱布尼茨、法兰西科学院——容不得任何人爬到他头上。“伟人的另一面”本就是许多传记小品作者写来得心应手的题目,但《躁狂抑郁多才俊》的作者还想走远一步,告诉读者:这“另一面”源于一种宽泛的病。  要不是有大量医学方面的分析,《躁狂抑郁多才俊》会让人想起保罗·约翰逊的名著《知识分子》:狄更斯热火朝天地搞他的戏剧创作,却置奄奄一息的父亲和精神崩溃的妻子于不顾,这般行径怎不让人想起既写了《爱弥儿》、又亲手把自己孩子送进孤儿院的卢梭?所不同的是,约翰逊笔下那些知识分子——卢梭、罗素、萨特、布莱希特的“另一面”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的,而牛顿、贝多芬、狄更斯、凡·高的“变态”事迹,更多地是以客观史实的名义编织进一个研究性框架的。《躁狂抑郁多才俊》的作者有个良好的愿望:通过重写四位先人的人生简史,指点后死者反省自身,扬长避短,用苏联哲学家彼得利斯的话说,总之就是“发挥你的潜能”。正是这一点限制了两位作者个性的发挥,名人轶事在他们手里成了几份超长的病例报告。  “疯狂天才”,一个何其模糊的群体,以此为研究对象,不啻是种自我挑战。虽然得益于一位百科全书式的译者的详尽注释,我们得以在《躁狂抑郁多才俊》享受到正文内容之外的增值服务,但这项研究本身的学理说服力仍可以打个问号。只有两个结论不难得出:其一,读八卦所得的快感总是重于科学知识带来的憬悟;其二,离那些“才俊”远点,除非你也想被吸收入他们的行列。  
  •     可爱美女求购,我弄丢了图书馆的《躁狂抑郁多才俊》,有没有好心的哥哥姐姐可以卖给我,谢谢,位置,江苏常州。帮丐帮忙,万分的感谢万分的感谢,万分的感谢。可爱美女求购,我弄丢了图书馆的《躁狂抑郁多才俊》,有没有好心的哥哥姐姐可以卖给我,谢谢,位置,江苏常州。帮丐帮忙,万分的感谢万分的感谢,万分的感谢。可爱美女求购,我弄丢了图书馆的《躁狂抑郁多才俊》,有没有好心的哥哥姐姐可以卖给我,谢谢,位置,江苏常州。帮丐帮忙,万分的感谢万分的感谢,万分的感谢。可爱美女求购,我弄丢了图书馆的《躁狂抑郁多才俊》,有没有好心的哥哥姐姐可以卖给我,谢谢,位置,江苏常州。帮丐帮忙,万分的感谢万分的感谢,万分的感谢。
  •     在2008年春节未来临之前我真正读完并反复翻阅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中,对我震动最大的是D. Jablow Hershman所著的《躁狂抑郁多才俊》(Manic depression and creativity)。前几天看到陈丹青老师和洪晃老师在共同的访谈中说过一个观点——很多年轻人敬仰他们如今的影响力和成绩,都期待着某天早晨起床,自己就成为陈丹青了。而绝大多数想成为他的人并不愿意去承受丹青“出来”之前的经历,那漫长等待微光逐步求索的过程,比如在公园或者路边为行人作画。“或许,一种无伤大雅的夸夸其谈,一种任人非议而依然故我的信念,其对于一个人坚持不懈而取得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创造家和智识先驱们都有过不被欣赏、不被理解、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的岁月。有的时候,这些挫折岁月甚至贯穿了这些人的一生。支撑着他们度过暴风骤雨般的批评或者无人关注的漠然岁月的,可能是他们的自负。”《躁狂抑郁多才俊》的作者曾如此猜测。而我不得不说,因躁狂而坚持,因抑郁而专注,让艺术家的形象在我面前褪去了光环,露出了其自然的一面,还原了立体完整的形象。在简短的从精神病理学角度阐述了躁狂抑郁症的概念和表现后,书本最精彩的便是以名人为例,解说了我们并未真正意识到的他们承受的痛苦与欢欣:这种痛苦,和思考相关;这种欢欣,以著作和万古流芳的盛名为外衣,内里呢,最值得快乐的成分是创造性带来的。常态与异态并不是泾渭分明,尤其涉及到脑内细胞化学内分泌相关的问题,如果你试图归类划界限以示正常或不正常,那我劝你还是趁早打消念头吧。很多天才往往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在旁人眼里是疯子一名。随着躁狂和抑郁的轻重程度不同,各自时代背景差异,有些人的成就在在世时期就得到了公认,有些人则超前于其所处的时代,有些人甚至到现在依然不为人所知,即便我们生活、制造业的今天起源于其天才般的发明。掩卷深思,我并未觉得贝多芬、牛顿、狄更斯、凡高等伟大艺术家的天才来自于天赐,或许,天才伴随着“天谴。”长时间将自己全部的精力用于艰苦工作对于取得最高层次的成就来说,是重要的能力。当处于躁狂的状态下,人往往有更多的耐心、更大的决心、恒心和毅力去完成一些浩大的工程。牛顿的秘书记录到秋天的时候:牛顿的创造力会达到巅峰:“他很少在两三点钟之前上床睡觉,有的时候,他五六点钟才睡觉……不管是晚上还是白天,他都活力似火,几乎不会熄灭,他做实验的时候,极为精确、严格、精密……使我认为他的目标是某种超越人类艺术和生计的东西。”躁狂还使得牛顿不知饥饿,没有耐心坐下来吃一顿饭。来看看狄更斯顺利开启作家的职业生涯后的几年吧,《雾都孤儿》完成之前,查尔斯开始了他的第三部小说:《尼古拉斯 尼科尔贝》。1841年,他又写了《老古玩店》和《巴纳比 拉奇》。同时,为了创办和编辑他自己的杂志,查尔斯离开了《本特利杂文集》出版社。日常工作完成后,他还会常常去贫民窟,尽其所能地为穷人家孩子的教育和福利做事情。最为让人惊叹的创作状态来自凡高。书中描述着1886年疯狂般多产在巴黎的夏季——“他在痉挛似的狂乱中工作着。他像用泥铲挖泥一样挖起颜料,颜料从画笔上滴下来,滴到他的手指上,粘粘乎乎的。当模特休息的时候,他还在不停地画。”当文森特外出写生的时候,他的兴奋势不可挡,以至于他会跟自己指手画脚和大喊大叫。可能你立刻会想到,当抑郁来袭时,凡高所经受的折磨也最为剧烈。发疯与心智健全的交替出现,得不到认可的努力、精神疾患以及自杀行为,他是少数具备全部三种悲剧因素的艺术家典型中最著名的一位。他的作品似乎是精神线条的裸露和脑海中浪花的翩然,被其所关注的视觉世界所吸引,并在画板上涂抹灵魂的诗意。抑郁是透明的肿瘤。读关于抑郁的理论时,我常常对照自己,多多少少我的年龄阶段就处于一个抑郁多发期。更何况我是如此敏感锐利,猛然发现经验都失效,定律被改写,人生的结局莫不被被困时,抑郁转化为焦虑接着消沉,那往往是疯狂地听歌或是望着天空,对着好友不停地诉说的表征。 现在当我再遇到类似的境况,我会深呼吸,尝试着去室外散步,或者想想这本书, 因躁狂而坚持,因抑郁而专注,激励中也有警惕,成功者的半个灵魂都是浓缩在疲惫和忧愁的墨水里,平平淡淡一生也未必是叹息的理由。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如果作者能够给出统计数据那就很不错了,因此才不会对中文标题的“多”字产生怀疑。另外若由现在的药物来控制躁郁症,天才们的结果又会怎样呢?
  •     认准病根儿〜
  •     我觉得写的概念很乱,当然我能理解作者的用意,就是躁狂抑郁是一种普通的生理现象,且常常与才华相关。但我还是觉得,首先“天才”就是一个不明的概念。。
  •     挺到位的
  •     比坊间各种坑爹书好多了
  •     毒火心魔
  •     一句話總結:“天才與瘋狂,相隔如紙薄。” 個人認為狄更斯那一段很有意思。英文標題manic depression and creativity的manic 更是傾向一種褒義或是中立的說法,狂熱和執著,狂躁抑鬱的翻譯反而只體現了病態。天才式的人物必有極高的專注力和信念,但是隨之而來的精神折磨也是巨大的,思考帶來的痛苦讓他們瘋狂但是也因此取得成就。各位狂躁抑鬱的友鄰們,請繼續堅持你們的理想吧親!
  •     前边的介绍写的特别棒,后面可以当传记看。
  •     躁狂是创作力的暴发,抑郁是燃烧过后的沉寂
  •     好吧,才看到第2章就确诊轻度躁狂症鸟,哈喽邱志杰,哈喽跨媒体,我来挑衅你啦
  •     当八卦书来读,仍感觉逻辑有点问题:是躁郁成就天才,还是成就之后转回去寻找到的共同点?那些躁郁而没有成为“天才”的人怎么办?那些不躁郁却非常有成就的怎么办?天才终究还是一个社会的产物和概念。
  •     读过之后很平静,这种方法写名人传记也很有趣。也可以理解自己。
  •     简称就是,躁郁多才俊……
  •     陕图R749.4/29 2013.09.24选读于陕图 待细读 暂无笔记
  •     书中堆砌了太多的人名,太多的情绪,太多的悲哀;关键还是要活的长。了解自己,然后好好的生活。
  •     大略看了一下 一般没啥意思
  •     这是一本终极答案书。。
  •     非常喜欢。
  •     原书名是《Manic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creativity》,中文名翻得实在是噱头外加有悖逻辑。并不是躁狂抑郁多才俊,而是才俊多躁狂抑郁。
  •     能忍过前两章的理论部分,后面传记部份读起来会轻松很多。
  •     副标题可以叫做,“为什么文青不靠谱?”——反正觉得自己情商正常的都放弃在科学界和艺术界被标榜为天才成为翘楚叭。最后两页像儿童抗抑郁药的软广告(可是不是十八岁以下不能吃么)。总之文献收录做得很不错。
  •     超级好看,我的让人家借走就再也没还,妈的。
  •     喜欢梵高看的这本书
  •     这书名看了会有对号入座的嫌疑,真的。
  •     没有在黑暗中匍匐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看到太阳照常升起时的狂喜。
  •     鲍鲸鲸和小王吵完架后,小王出去买了这本书给小包。看完后,我就觉得小王太可爱太有才了。那么多人,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的人,被称为天才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躁狂抑郁症,躁狂让他们创造出非一般的成就,却往往随之精疲力竭,陷入抑郁的困境,可悲的是在为人类文明做出如此杰出的贡献之后都不能拥有最平凡的幸福。
  •     疯子和天才只是一线之隔。当人觉得周围的人都无法理解自己的时候,不妨把自己看做天才。
  •     感觉有点乱 在作者的逻辑里好像杰出人物都有精神疾病才促使他们干出异于常人的伟业 我初中时很向往拿破仑每天睡3,4小时依然神采奕奕打个小盹就能恢复精神 高三时终于实现了 ,可作者却说这是躁狂症 希特勒 拿破仑 都有这病 令我哭笑不得
  •     超级有趣。【对了,关于高更那章,即使是渣男,也是因为有病wwww
  •     通过前后四章叙述了解概念。中间四章描述四位名人的躁狂抑郁对于生活和健康的严重影响。遗憾的是对于形成躁狂抑郁的原因没有用太多篇幅描述(书中所举人物多为家族遗传)。治疗方面未提及不使用药的方法(也因为书中人物情况比较严重)。
  •     所以还是把人的性格往病态上去归结 伪心理学
  •     呵呵哒,只看看标题就够啦
  •     我就不懂当年我妈送我这本书什么意思/ 三分吧
  •     哈哈哈历时将近两个月终于看完了。.小小的磨难可以养成严肃的人生观。Manic&Depression leads to creativity. 最近常常从历史和更宏大的视角观察入微的所有事情。读史、传记和奇怪侧面的研究真是灵药中的灵药。无论如何也要保持思考和输出的兴趣与本能。没有比读书更酷的事情了。
  •     【常读书-16】 1、若你一度表现得备受煎熬最后却好了起来或者没有死掉,别人的结论会是你疑病而不是你扛住了。2、虽然很讨人厌,但还是……想要好好拥抱他们。3、明白为什么自己玩起了三次元神隐——见到朋友也会无话可说,而且不想让朋友看到他现在的样子——答案并不乐观呢。 ——20160923
  •     高机能反社会每天过得像个精神病
  •     上帝若想使人孕育伟大,必先赐予其狡黠的疯狂。我的躁狂期来了,我下楼跑个十圈先。
  •     搜集了这么多名人案例挺不容易的,但是整本书就一个乱字了得,条理也不够清晰,关于躁狂抑郁的特点前后重复累赘的太多,有些地方貌似还缺乏逻辑性。一个劲地推广锂剂是怎么回事?不过还是可以一看的,自我分析一下,躁狂少抑郁多。梵高那一章快看哭了,以前也读过一些梵高传记,了解越深入越喜欢,但我也只能坦言放到现实生活中会远离这样性格的人。
  •     序写的很野,可是全书其实就是还是那个意思。
  •     一般般吧
  •     好看
  •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看的好煎熬,换这本缓解一下,挺好玩的一本书。
  •     感觉并不是很好看,历史上的名人都是躁狂症,,感觉也太“巧合”了吧。不过感觉躁狂症患者确实很可怜,尤其是不能控制的抑郁部分发作时。
  •     狂躁抑郁者摆脱了社交的纠缠,所以获得了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但他们无法从社交中获得快乐,因此是孤独而痛苦的。说实话,本书脱离生理泛谈心理,格调不高。
  •     世人眼中天才的A/B面。
  •     李善友老师推荐的书:但躁狂抑郁的不一定是才俊~比如自己
  •     gmwtamt
  •     真正的人生赢家里,很少有按步就班、顺应规则的理性主义者。
  •     讲各种天才的变态行径,是我的,教科书哈哈哈哈
  •     真的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