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皮娃娃兵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1月
ISBN:9787800403385
作者:阿列克西耶维奇
页数:460页

内容概要

阿列克西耶维奇是白俄罗斯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主要是以类似我们的报告文学方式出现,但她更少一些文学,更多一些报告,用她的话来说,叫“文献文学”。

作者简介

这本书包括《锌皮娃娃兵》、《切尔诺贝利的祈祷》两种,都是作者“文献文学”的作品,前一部以阿富汗战争中俄罗斯一方的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为主,基本没有作者的描述;后一部则以谈话录的形式,记下了作者走访三年的成果。


 锌皮娃娃兵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上个世纪的一本书了仿佛是99年因为在看希特勒时代的孩子联系到一起的同样是对历史的思考,对历史中人们不能左右的命运的反省这本书写得更直接、更震撼作者(白俄罗斯)斯·阿列克西耶维奇以纪实文学的形式把它一些年采访的所得汇成一本书来描写人类的苦难书中的背景是苏联描写的是苏联和阿富汗的战争以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不是描述、不是空洞的分析、或是官方的陈述而是以另一种眼光来看待这段历史以普通的、个体的眼光他们是战争中普通的士兵、军官、士兵的母亲、妻子……核爆炸中的消防员的妻子、救援的士兵、核电站的所长……他们是渺小的个体他们可能不懂得政治他们甚至没有机会了解后果一条条生命就付出了再一次回头看时这一段的往事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是历史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却是像天一样大的悲剧在个体痛苦那么的锥心刺骨、肉体的精神的好像刀尖滑过玻璃一样的让人难受(原谅我无法更好的比喻……)我们总在说的真相总有很多人在不断的探寻着的各种各样的真相什么样的真相是谁的真相对于平凡的个体这一段历史在他们的眼中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是一本在看后足以让心灵震撼的书真诚地希望这样的痛苦永不再现……以下转贴* * *刺眼的真实“人世间的悲痛有百种反映。”——莎士比亚《理查三世》  阿富汗是苏联的近邻,面积比英国、法国都大。它有丰富的尚待开发的矿藏,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非同一般的军事战略意义。早在沙皇时代,俄国就觊觎这块土地。近几十年里,苏联当局总以阿富汗的“真诚朋友”自居,扶持亲苏势力,派去专家,供应武器,目的就是全面控制这个国家。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逐渐结成联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了游击战争,战火转瞬燃遍了阿富汗。  阿富汗噩梦   士兵的叙述:无论我怎么聚精会神,我只能听到声音,爆炸后我被切开了颅骨并用螺钉把左手联接起来,在医院里躺了两年,从此再也嗅不到香味。我们19岁的小伙子们,往往在莫名其妙的战争中死亡,可是国内报纸上写的却是我们来阿富汗筑桥、种树、修友谊林阴路。能经常听到子弹射入人体的声音,轻如击水。一个人刚刚还接过别人递给的香烟,转眼间他便从这个世界消失掉,只有嘴里的香烟还燃着。五脏六腑暴露在肚皮外,熟悉的人的粪便和鲜血的气味久久不散。旁边烧焦的人头在被滚热的弹片烫得沸腾的脏水坑里龇牙咧嘴仿佛他们临死前在这儿一连笑了而不是叫了几个小时。而报纸上照旧报道,某某人被授予红旗勋章或某架直升机完成了演习飞行。我总想干点什么,如去什么地方演讲演讲。可是我母亲老阻止我说,得了,我们已经这样过了一辈子了……  我有时在琢磨,倘若我没有参加这场战争又将如何呢?我会是个幸福的人,我会对自己永远不会失望。在战斗中我们从来不考虑把人打死不打死。总想听东西,睡觉,总有一个愿望——快快结束。那天,我们沿着村边小路回营地,突然窜出一个阿富汗老太婆,她对我们边哭叫边挥拳头。她儿子被打死了,她在诅咒我们。可是她的举动只能唤起我们一种感情,就是送她上西天。现在我双目失明了,没有了眼睛,我想回国后净化灵魂,清除身上的一切污秽。可是有谁能理解我们?   军官的叙述:我很走运,至今有胳膊有腿。我们是奉上级的命令顶替第一批进驻阿富汗的军人。命令是不允许讨论的,只有服从。恩格斯曾说过,士兵应该像子弹,随时准备射击。没有人考虑正义与非正义,我们的头脑中只有敌人。停尸房里,一口袋又一口袋炸成碎块的人肉,其中还有你的朋友,可是战争还要继续下去,又一队新兵将会前来接替他们。大路上埋着地雷,房子里埋着地雷。工兵总是首当其冲。我又踩在最前方。当那次轰隆一声时我还觉得天空晴朗,醒来后才发现大腿被割掉了,眼球缝了又缝。我需要跑到孩子们的前面去……我奔跑,我又有两条腿,我发现我的眼睛又能看见东西了……不过,这只是在夜里,在梦中。我醒了……战争就是战争,应当杀人。难道把武器发给我们只是为了让我们做游戏。我们遭到枪杀,我们也杀他们。我们总是听说匪帮在杀人放火,我们可以成为英雄,会得到所有人的感谢一类话。我们会看到很多招贴画,如,军人们,让我们来加强祖国南方的边界;我们不会让兵团丢脸。我从那边归来,对着镜子一照,不认识自己了——不,是另外一个人在看我,新的眼睛,新的面孔。   妻子的叙述:是我第一个选中了他,小伙子站在那里,高个子,好长相。他是个忠于军职的人。他常说,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我有回在街上碰到一个混账女人,疯婆子,她笑嘻嘻地停在我身边说,等着他们把你丈夫装在锌皮棺材里运回来吧!我好恐惧,预感到一定有事要发生。有一天我打开大门,发现有几个军人站在门口,我立刻混身瘫软……这场战争对他来说是结束了,但对我却没有结束,对于我们的儿女来说这将是最长的战争。妈妈曾告诫我,不要嫁给军人,你会变成寡妇的。可那时我只有真情与幻想。真是的,我只24岁果然当上了寡妇。那时,几乎家家有啼声,户户有伤悲,失去亲人那个痛啊。当我第一次从电视上听说阿富汗是我们的耻辱时,我恨不得把电视屏幕砸了。   母亲们的叙述:尤拉是我的大儿子,我爱他甚于其他孩子。他小时候,我按着书上的理想模式来教育他,如保尔·柯察金、列格·科谢沃依、卓亚·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我一刻也离不开他。可他却说,妈妈,是你把我培养成了这样的人,现在休想改造我了;你对我的教育是正确的,我去阿富汗是为了向那些败类们证实生命的崇高!我对自己的儿子能说什么呢?我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当时只知道哭诉、哀求。很快,不幸的消息传来了。是我把尤拉交给了上帝。我的死亡已经延续两年了,虽然没有任何疾病,可是我知道自己早就死了,因为尤拉死了,我的心也死了。沙沙少年时代一直想成为音乐家。可是看来他是天生的军人,继承了父亲作为军人的一切。他温柔,男孩子像他这么温柔的不多。他总是亲吻我拥抱我,说,妈咪,好妈咪……有一日,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茫茫原野有什么东西在燃烧。我的沙沙在奔跑,在疯狂地奔跑。我跟在他后面,可是怎么也追不上他,我的心要爆炸了……大门响了一下,丈夫进来了,在我面前跪下了双膝,说,咱家发生了不幸……3年过去了,我至今不敢打开他的箱子,那里面装的东西是和棺材一起运回来的。15块弹片打在他身上。当时他只来得及说一句,妈咪,我疼……我急急忙忙向墓地奔去,如同赶赴约会,我仿佛在那儿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头几天,就在那里过夜,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向军委会了解过我儿子是怎样阵亡的。军委会的人火了,竟至对我申斥起来,说,此事禁止张扬,可是你竟敢到处乱窜到处乱讲!……我真的不知道我哪个环节出错了。  1986年4月26日1点23分58秒,连续的爆炸毁坏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反应堆的建筑物。切尔诺贝利灾祸成了20世纪最大的工业灾祸。对于小小的白俄罗斯(人口1千万),它是一场民族的灾难。伟大卫国战争年代,德国法西斯在白俄罗斯的土地上毁灭了619座村庄,连同它的居民。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白俄罗斯丧失了495座村庄和居民点:其中70座已经永远埋藏到了地下。白俄罗斯人曾有四分之一死于战争,今天有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受污染的地区。这是210万人,其中有70万儿童。  魂丧切尔诺贝利   消防队员的妻子:我们结婚不久。逛大街时还要手拉手,我对他说,我爱你。但当时还不知道我是怎样爱着他的。有天夜里,我听见喧哗声,他安慰我说,继续睡吧,站上发生了火灾,我很快就会回来的。爆炸声我没听见,只看到了火焰,老高的火苗,落着黑烟子,热得可怕。总不见他回来。早晨十点,操作员希尔诺克死了,他是第一个死者。我们听说第二个死者没从废墟中弄出来,被水泥封住了。我的丈夫被送往医院,不久因受到严重辐射死去了。我们电站的人有好些都死了。有人坐在公园长椅上,突然倒了,有人出门等公共汽车,也倒了,他们一个个地死去。我终于知道自己有多么爱瓦西里,然而他却感受不到了。  女记者:几个人,仅仅是几个人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千百万人的命运!他们是核电站的普通工作人员。可是他们在爆炸前几分钟已经有所感觉,按了机组遇险求救信号钮。信号钮不灵,爆炸发生了。操纵员葬身火海。他们是罪魁祸首吗?为了在魔鬼的窟窿上面建造一座“石棺”究竟用了多少吨钢材和水泥?被疏散的村民:我们不太怕这个辐射,要是没看见的话;看见了,也已经不觉得怎么害怕了。民警和士兵到处插牌牌,土豆不能吃了,干活要裹上纱布,戴上橡皮手套,水井上了锁。全村人都要疏散。一个军官喊道,大娘,我们马上要把一切都烧了,全埋了,快出来吧!我们都不想离开,牲口叫,孩子哭,跟战争时一样。可是好好的太阳还在天上照着……   救援士兵:我们团是紧急出动的。奉命去发电站进行疏散工作,阻止居民进入已经迁离的村庄。我们是军人,命令我们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为祖国服务一直是神圣事业。我们都签了不泄密保证书。可是我们不理解,切尔诺贝利需要的是专家,而不是人海战术。可是军事装备数量之大令人吃惊。重型直升机、米-24武装直升机……年轻小伙子们都是从阿富汗回来的,仗打厌了。这回可好,仗是不打了,可是部队驻扎在反应堆附近的森林里,大家都足足地吸收着伦琴射线。所发生的一切,我们不全明白,但全看到了。   斯拉戈罗德区委书记:我是属于自己时代的人。现在我们得为一切负责,甚至为物理定律。上级建设一些低劣廉价的原子能发电站,而不考虑人的生命。对于他们,人是沙子,是历史的粪便。可恶的问题是,怎么办和谁之过?这肯定是永恒不变的问题。你明白不,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引起切尔诺贝利爆炸的,那儿本来是不会爆炸的。我不听信神话。   科学院核动力研究所所长:对切尔诺贝利,在将来的某一天,是要有人承担罪责的。当时我已经向上级汇报说发生了严重事故。据我估计,放射性气柱正向我们移动,向白俄罗斯……可是他立刻截断了我说,我已得到了报告,那里发生了火灾,但已经扑灭了。我忍不住了:这是欺骗,青天白日之下的大欺骗!……两个灾难凑到了一起。社会的灾难阿富汗战争;宇宙的灾难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两个灾难叠加在一起,令人倍感窒息。我们的历史是一部苦难史,苦难是我们的藏身之地。苦难使我们进入催眠状态。唯一使我们面对现实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人生的意义,我们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仝飞舟摘自《锌皮娃娃兵》  昆仑出版社出版  (白俄罗斯)斯·阿列克西耶维奇著  定价:22元
  •     我想从他口中听到做出开枪还是不开枪这一选择时的痛苦心理。对他来说,这事似乎不是什么悲剧。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为社会主义杀人”是好?军令已经为这些孩子们规定了道德的规范。依然是那些问题: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往哪里去?到了这时我们才弄清楚,我们对待任何事务甚至对待人的生命,也没有像对待有关自己的神话这样关怀备至。我们是最优秀的,最最正义的,最最诚恳的—这种看法灌入我们的头脑,已经根深蒂固。谁若是敢于对此有所怀疑,此人立刻会被扣上违反了誓言的罪名,这在我国被视为大逆不道。当我们从战场归来后,我才明白我们不为人们所需要。可是没有人打听过:我们19岁的小伙子们,怎么一个个会突然死亡?是伏特加喝多了,还是患了流感,或者吃橙子撑死的。只有亲友啼哭,其他人生活如往常一样,这种事还没有轮到他们头上。报上写的是我们的士兵在阿富汗筑桥、种树修友谊林荫路,而我国的医务人员是在为阿富汗妇女婴儿治病。阿富汗治好了我的轻信一切的病,过去以为我国一切都正确,报纸上写的都是真事,电视中讲的都是事实。“怎么办?怎么办?”我反问自己。我总想干点什么事……总想到什么地方去……演讲,说一说……我母亲阻止了我:“我们这样已经过了一辈子啦……”在学校里,一位老教员一再说:“你们成了政治错误的牺牲品……把你们变成了罪行的同谋者……”“当时我18岁。您那时多大?您那时多大?我们在那边热得连皮肉都晒爆了——您默默不语。当他们把我们变成黑色郁金香时,您也没有说话。军乐队在各地公墓上演奏。当我们在那边杀人时——您没有说话。现在你们异口同声地大谈特谈什么:牺牲品……错误……”“他是我惟一的亲人,甚至沙皇时代征兵也不征惟一的养育人。可现在派他去打仗。”人家把他们往战火里扔,他们还以为那是给他们的荣誉。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的人生
  •     十七年前高二寒假买的,扉页上还歪歪斜斜写着“购于庆春路书店”,盖了自己的章。好端端一个“醉心于苏联文学”的少年读者,读到三观尽毁连声说怎么会。(而当年的作者和读者,想必都不会料想到作者多年后的诺奖命运吧。)
  •     纪实文学
  •     谁为读者写书,他的精神就臭了。诺奖虽然有很强的政治关联,可至少让这些不为取悦读者的文字传播。看到诺奖得主的时候,我已经忘了她的名字。原以为只有思想深刻了,笔尖才能划出血来,遇到她,才知道平实叙述的血泪却更加刺痛。大二那年,着迷于不同视角的阿富汗战争,有熟悉的热闹片:第一滴血3,有俄国人自己的反思:第九突击队,有阿富汗人自己的视角:追风筝的人......唯有她记录的是大多数的--沉默的--''侵略者''的--血泪。
  •     风格不喜,看多了审美疲劳
  •     这本书包括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两部小说《锌皮娃娃兵》和《切尔诺贝利的祈祷》,记载了两个苏联,乃至世界历史上的灾难和悲剧:阿富汗战争和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与俄苏文学巨匠,或是其他俄语文学诺贝尔奖得主相比,阿列克谢耶维奇都不能比肩,她的作品文学性太少,纪实性太多,就连她自己也承认,她的文学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纪实文学,这也奠定了她只能是俄语文学界的二流作家。但不可否定,她的作品是有现实意义的,它们使读者注意到当权者想要掩盖的一段历史,这些灾难究竟是谁之过,以及灾难到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灾难中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可一以概之的,有多少个亲历灾难的人,就有多少对种灾难的不同看法,但苦难是相同的。虽然诺奖颁给阿氏政治因素占了主要原因,但她作品中的光芒却也是不容抹杀的。
  •     还可以,不喜欢风格,大部分都是后悔,做了什么写的很少,缺乏在阿富汗生活战斗的细节,如果作者根据采访经历,写出一篇苏军在阿富汗的战斗小说或者纪实就好了
  •     这种纪实性文学,再创作空间很小,况且以采访报道式引言,也没有什么主观文字表达。对于战争,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并没有直接的体验,我们只能通过文字符号和新闻媒介中一闪而过的图像去想象,这种经验的空白恰恰吸引我们去填充和满足个体的视野。在局部战争成为热点的现时,战争双方都出自自我道义,对于这些有两种展示,一种是亲身经历者,一种是被迫回忆者,后者往往是那些罹难的家属,特别是好几位母亲对儿子的回忆,那种人去楼空,此地空余恨的非惨烈的战争外场面,充满了一丝一缕无法割舍的母爱,它更让人动容。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却能感同身受那些出自爱国主义,被舆论宣传所欺骗的家破人亡的心理痛楚,战争的异化让所有人怀疑人的自我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兼爱非攻是不是大同世界的理想。
  •     分为两本书——《锌皮娃娃兵》和《切尔诺贝利的祈祷(未来的记事)》,按照作者阿列克西耶维奇的话来说,两本书都属于“文献文学”。 阅读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次经历心灵和身体双重痛苦的艰难的过程。 阿富汗那些呼啸的子弹仿佛直接打在了我的胳膊上、腿上、肚子上、胸口上甚至是太阳穴上,我因此变得血肉模糊、残缺不全,也因此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想到了死亡。 切尔诺贝利那“黑色的往事”也仿佛明天就要发生在我的身边,那些看不见也闻不着的铯、钚、镉、铍等放射性核素就将要沉降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污染我吃的水果、蔬菜和我喝的水和牛奶。我像是得了麻风病或者鼠疫的病人一样,被周围的人鄙视和驱赶。那种感觉带给我的折磨甚至超过了死亡。 所以有的时候,单纯的记录反而拥有更为强大的感染力。 于库尔勒,10:37
  •     直视战争的力量几乎让我崩溃
  •     斯.阿称自己的作品为“文献文学”。此书包含《锌皮娃娃兵》和《切尔诺贝利的祈祷》,高莽代序,翻译上要比凤凰出的好多了,由于刚读过凤凰出的切尔诺贝利,所以本次只读了娃娃兵。母亲、妻子、战士,战争的目光与灾难不同,只有亲身亲历者及其亲人才能有切身的伤痛和体悟。依然是通过采访的形式,以一个来信者的内容分为三天,开头由作者自己的日记作为总结观点开篇,中间不再插入心理分析,纯以客观呈现,带给人不一样的真实体验。阿富汗战争与越战一样,是披着外衣的入侵,作为士兵,只不过是莫名其妙地做着莫名其妙的事,莫名其妙地死亡和屠杀,在莫名其妙中怀疑人性....痛苦、折磨、撕裂的自我、价值观颠覆.....
  •     战争唯一的功效便是创造无数的苦难,但人类却永远没有办法消除战争,该来的总是要来,而且困难日益空前。
  •     为这个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点赞。战争是人性无可拯救的原罪与恶果,所以人生就是这样苦短。
  •     翻译有些许瑕疵
  •     我读的是高莽先生的译本,很感动,又很悲伤。喜欢这样的纪实作品
  •     看不下去
  •     她的纪实作品技巧可能不是最好的,但题材够狠,写在最实在,揭露得深刻,风格也多样。
  •     当年就看过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锌皮娃娃兵》了,就是1999年昆仑出版社这个黑封银字版。。。哎,80斤青蒿素白买了,逼格还是低了!!!
  •     我相信作者沒有刪改過她收集的原始素材。關於阿富汗戰時經濟那部分完全正確。切爾諾貝利那半本沒空看。
  •     感觉还不如村上的《地下》。采访对象略单一,不过也映了标题,作者自己的论述也很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