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诊断》书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07
ISBN:9787532716388
作者:[加]阿瑟·黑利
页数:394页

最后诊断

  这是作者早期的作品,现实性非常强,但预测性不足,甚至没有对医疗行业的深入揭露,也没有提出问题,只是一部现实性的医疗作品,适合拍成医疗剧。  以前看得少,不太能够理解作品中关于病理医生的情节,如今才明白一些,这应该是医生中比较了不起的一科,没有这个行业,怕是对病理的研究将迟迟不能进行,也就会有许多人失去性命。  当然作为现实性的作品,丑恶面还是有的,不过似乎不涉及体制性问题,只是观念性,即老年的医生们固步自封,结果害死了患者。但是又有着无可奈何,毕竟医生行业过于专业,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经验,如何新陈代谢怕是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整体来说不如作者的其他作品。

讲故事的高手,黑利

在潘家园看到了这本书还有《大饭店》等共三本,都是精装本,很新,从一个人手里流出来的,因为都盖着一样的章,签着一样的字,可惜我已经有了另外两本了,只拿了这一本。回到家里,就迫不及待的开读,我这样写是不是很俗啊,似乎那个我看到过这句话很多次了,“迫不及待”这几个字已经用的太滥了,可能会给人一种枪手的感觉。但是毫不夸张的说,我一口气读了大半本,没有读完,因为时间不够用,我也没有估计夸大自己读书的速度,虽然照一般的情节来说,应该是一口气读完。第二天读完了。我在买书日记里写了,黑利特别擅长讲故事,并且将故事浓缩在几天最多几个星期之内,非常的紧凑。并且通常有几条线并行,让你欲罢不能。虽然大部分时间你能够猜到故事的结局,但是还是放不下手,没有亲眼看到结果总是不放心。这篇故事,最后很意外的是断腿的姑娘的爱情收到了伤害,那个医生没有发挥人性的光辉,抛弃了她,有点不符合黑利的一贯大团圆的结局。不知道这个故事有没有拍成电影,但我总觉得如果没有拍成电影的话,真是一种损失。 黑利的书我也不知道国内到底出了多少种,反正我现在是见一种收一种,赶个时髦,不为别的,就当对作者的一种敬意吧。

诊断 生死攸关的问题

阿瑟黑利的小说,一度被选为课本,MBA教材,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但就把故事讲到如此程度,已令人惊叹,况且他被予为行业小说大师,试想求职的大学生们每人腋下夹着简历和一本阿瑟黑利的小说,倒有几分乐趣。《最后诊断》刚读完,未及消化,刚进到这个豆瓣读书的页面, 发现此书介绍上赫然写着:本书通过对一家医院所发生的事件的描写,反映出西方医院在表面现象下隐藏着的黑暗。无语……差一点凝噎了!阿瑟黑利是八十年代初进入中国的,最早的译本应该是上海译文,1981年。大概其上的介绍就出于那个版本。《最后诊断》的核心故事是由于医生的误诊而导致婴儿死亡。说到行业,其中必有权利政治,人事纠纷,也自是黑暗的一面,但其上的介绍,“在表面现象下隐藏着的黑暗”语义十分含混,在如何的表面现象下?对应的既是黑暗,那么表面是光明的?细读章节,并没有所谓表面和对应的黑暗。小说是平铺直叙的,三郡医院是个小地方的二流医院,设施陈旧,资金匮乏,新组的领导班子雄心勃勃,医生们各有自己的脾气秉性,所有问题都摆在明面,要实现治病救人的根本理想,开展科研,钢举学术,目的和手段都光明磊落。那么那段介绍,有混淆视听之嫌,是针对西方去的?西方的就一定黑暗?亦或另有他图,我只觉得,诸如此类的译者或出版社的“导语”不客观,不厚道,或者会将读者引入歧途。三郡医院的董事答应给三郡医院捐款,数额巨大,条件便是让那个最终误诊使婴儿死亡的老家伙皮迩逊继续留在医院做他的病理科主任。皮迩逊衣冠不整,待人粗暴无礼,骄横自大,在解剖室吸雪茄,但他的医术和经验是无以伦比的。而随着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一个老家伙的知识结构显然日渐落伍,最终误诊的原因其实是医疗体制的问题,老头子有直接的重大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无损他的医德。院方虽考虑到大笔捐款的重要,但并没丧心病狂到完全依循交换条件,还是按照初衷,在病理科注入新鲜血液。医生们有互相妒嫉,不过一切都是明里就交换了彼此的不满,没有任何人在私下搞任何动作。说到黑暗,或许,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医疗系统虽然技术落后,但医德尚存,比之西方,真的不那么“黑暗”。不过如今掩卷《最后诊断》发现的只是人性的光辉,职业道德的伟大和对医疗事业及科学的美好期许。看看国人的医疗,不说也罢,既然是行业小说,《最后诊断》该给所有医护从业人员,人手一本。


 最后诊断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