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际实践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2-6
ISBN:9787108016294
作者:刘禾
页数:504页

内容概要

刘禾,199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1990-2001年任伯克利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系跨系教授及讲座教授(Magistretti Distinguished Professor),现任由执根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亚洲语言文化系跨系教授及讲座教授(Helmut F.Stern Professor)。1998-2000年任全美文学理论书奖(韦勒克奖)和文学史书奖(列文奖)两项大奖评委,现任美国比较文学协会董事。1997年获美国学界、艺术界最高荣誉之一的古根汉奖。英文学术著作有Translingual Practice(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5年),Token of Exchange(杜克大学出版社,1999年),即将出版有Semiotics of Empire哈佛大学出版社),中文著作有《语际书写》(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持灯的使者》(编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跨文化研究的语言问题
Ⅰ民族国家与个人之间
第二章 国民性理论质疑
第三章 个人主义话语
Ⅱ跨语际表述模式
第四章 “经济人”与小说现实主义问题
第五章 欲望的叙事:现实与梦想的争辩
Ⅲ民族建设与文化建设
第七章 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第八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制作
第九章 反思文化与国粹
附录
文献目录
编后记

作者简介

跨语际实践的研究重心并不是技术意义上的翻译,而是翻译的历史条件,以及由不同语言间最初的接触而引发的话语实践。总体而言,我所要考察的是新词语、新意义和新话语兴起、代谢,并在本国语言中获得合法性的过程。


 跨语际实践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放弃了
  •     与萨伊德的对话有些启发,与东西方对抗的简单模式相比,应该更注意到不同话语之间的复杂互动。对老舍,萧红的解读也很有收获。
  •     思想有新意,但是只从语言出发,并将言语做为根本解释,是不负责任的,尤其对具体文本的分析,片面而且武断,是这本书最大偏颇!
  •     这本书我看起来很吃力。不是看不懂内容,是弄不清联系。她怎么安排的章节,什么是跨语际实践?我看来看去,怎么是一头雾水啊。
  •     正宗标题党。这本书的历史再次证明,取一个好的名字比写一本好书要重要无数倍。另外,中文本改英文本改得非常多。
  •     不努力真的不行啊
  •     复印本送陈诚。
  •     看得好辛苦…
  •     这本书本身就和作者前面说的问题有种有趣的关联:书是用英文写的,译成中文。不知道作者自己觉得中文版怎样重构了她的作品?作者左而女权的程度到了使人怀疑她过度诠释的地步。不过对我来说这些观点太新鲜了。另外顿时对萧红肃然起敬啊!
  •     gender as class, rape, women body (thesis theory)
  •     对萧红作品分析得极好,略有遗憾的是第二部分的跨语际表述模式有些混乱和牵强。
  •     惊叹啊
  •     文笔犀利而流畅,思路清晰。第一章哲学层次探讨让人血脉喷张。对于中西之文字,语言,文学之比较,大可抛弃本质论决断,而只是追寻和查证历史社会情境下的实践。
  •     over-hyped. 理解大家都要为稻粱谋,不过现在的“理论”之泛滥,也正因稻粱之紧缺而恶化了。
  •     写的还是不错
  •     劉禾所做的努力,至少讓現代文化討論具備一個新的視野:不再簡單理解“自我(self)和他者(the other)”這種可置換的立場,不再尋求同化,不再專注于各種主義之間的差異和身份認同的概念糾葛。我們發現了以歐洲為中心,將引發自我的“他者化”,構成了“東方主義”;而一味堅持自我文化的不可破譯,不可替代性,又將遭遇“想像西方”之墻的杯葛。那麼在中西之間真正造成了多元性、交匯性的元素或者土壤究竟是什麽,是否真正存在這種製造差異的空間,或許它正在顛覆以往的翻譯,甚至背道而馳?如果如此,又將如何進一步達到交流的可能性,如何重新編碼我們的翻譯體系?因為,有些閾值,或許真的存在不可翻譯的局限和盡頭。
  •     无论"个人"或者"国民性", 一切概念均是在翻译中创造出来的. "翻译"的能动作用被如此强化, 原因可能在于它作为一种中介, 有效地搅动了诸多稳固的二元对立关系, 如东方/西方, 传统/现代, 个人/国家等等. 她似乎一直在强调, 要寻找权力争夺的场域. 于是, "翻译"让二元对立飞起来.
  •     有启发
  •     15PEAC005, S2W4。一天讀完直接爆炸,對這種術語密佈的書愛不起來。討論中國文學話語是如何“現代”“西方”的合法化的,以及現代話語建構是如何在翻譯中生成的(翻譯毀了,應該需要重讀)。#壹柒讀#019 #SOAS#
  •     对我的研究启发很多
  •     编排像是合集而非专著。前面谈及翻译创造有自身的历史话语空间,对等词/对等关系从无到有的生成以及其中实践与权力,还有对“跨语际实践”的题名说解(p125),把语意从词典意义放回历史和语境中,试图以“主方语言”“客方语言”来建立阐述模式等内容尚有启发,但以此来解释民族文化建设等问题未免过于武断和轻率。对跨语际的翻译的自觉确有必要,而且能打开被遗忘来源而变为“神话”的反思场地,但这个理论不具有那么大的解释效力,换言之,套用它来做研究(书的影响力与理论的可套用不可分),只能是假新奇理论而偷懒并唬人。
  •     很好的书,佩服
  •     十五年之后看,仍为其犀利的问题意识折服
  •     外包群译渣到家了。哪个谁会想到把“betrayer”翻译成叛逆者啊??译者你们一群叛徒也好意思说这是叛逆。。
  •     文字在翻译的过程中,其内涵的变迁给文学和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汉语文学实践中“现代”的合法化过程,文学话语中“现代”与“西方”的合法化过程是本书关注的焦点,而在这种跨语际的视角对于几部作品的分析显得很有洞见。
  •     PDF
  •     相比叙事学理论而言,读起来稍微舒服一点。但是还是满吃力。不觉得有传闻中的那么好。
  •     2011-02-24;翻了一遍,太专业了,不想读。
  •     果然作为老师指定读物,图书馆被翻烂了。刘禾啊“刘后主”,作为学术圈人应该有规矩,总该个写个中译本序言,感谢下宋伟杰等同志辛苦努力,翻译精准,语言流畅,很好地表达了本书作者刘禾所认为的语言无法真正互译之类的”本意“嘛,嘿嘿
  •     迟到的必读
  •     刘禾和孟悦 都很犀利 在论述上的风格也很从容 (但我读到的是中文本,在翻译之中同样存在误读 本书的书名和内容同时又反身自我指涉 对于他种语言的读者来说是一种双重的漩涡
  •     : H059/0429
  •     非常深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