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2-11
ISBN:9787561724521
作者:(英)艾森克
页数:1334页

章节摘录

  生物学是关于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是对动植物及其在自然界中如何活动的研究。你可能会纳闷,这是让我学另外一门学科吗?本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在两个学科之间建立稳固的桥梁,心理学家需要研究生物学,而且只有如此才能对行为产生深刻的认识。  心理学家进行生理学研究,被一些理论家称为还原主义。即通过考查低一级水平(如神经系统),来解释高一级水平(如行为)。在极端情况下,还原论者认为,所有心理学都可以还原为生理学。在这里,我们并不赞同这种观点。相反,目前的讨论仅仅在最朴素的意义上使用生物学,即通过从生物学角度看待行为,来获得一些启发。生物学中发现的任何信息,都需要在心理学条件下得以理解。本书有意地从生物学角度开始论述,并不是为了说明只有生物学才能为心理学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  本章将讨论运用生物学来理解行为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考察事情此时此地发生的原因,即引起行为的直接原因。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一个人踩上荆棘(原因)之后,马上就会痛苦地大喊大叫(结果);我们躯体内部的变化(原因),如体温降低,会引起外部行为活动(结果),我们会去寻找食物、水和温暖之处,来维持机体平衡。从生物学上讲,我们是一个不断繁殖的物种,彼此相互吸引,对自身内外事件作出反应。因此,行为是我们躯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行为的探索需要考虑身体生理状况和外部环境情况,观察人行为的变化。当然,并非所有行为都能像理解踩荆棘和体温降低那样简单地去认识。大量的行为背后隐含着复杂的原因。在解释行为上,生物学的作用显得更微妙。  第二部分是遗传。我们从父母那里获得遗传基因,基因在决定我们身体的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这些结构,主要是神经系统,基因对行为产生影响。第三部分是从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来理解行为。进化论的基本假定是,人类是从—个更简单的物种经过数百万年进化而来。它不仅用来解释人的生理结构之形成,而且也论及我们的行为。通过考察行为如何受进化的影响,我们能够对行为产生更深的认识。  对行为最完整的描述涉及三个平行的层面:(1)引起某一特定行为而不是其他行为的直接的原因;(2)基因对躯体及产生行为的作用;(3)行为作为进化过程的结果,它是如何产生以及动物如何利用它保持生存。在下面三节,我们将介绍这三方面的基本知识,然后针对一些具体行为,用这些知识更细致地予以说明。      最基本的语音单位称之为音素,不同语言在音素的数量和性质上有所不同。英语大约有46个音素,它们结合在一起组成500000个单词。就音素的生成而言,我们有必要区分清楚辅音和元音。辅音的发音有以下三个特点:  (1)发音方式:要么是完全爆破,要么是不完全爆破。例如,“fix"的第一个辅音{就是不完全爆破;“bat”的第二个辅音t就是完全爆破。  (2)发音位置:气流在声道中爆破的位置,可以是从嘴唇到喉结产生变化,b的发音位置在唇部,h在喉结。  (3)嗓音:气流爆破的同时,声带发出振动(如“bas”中的b),或者它们先后振动(如“pas”中的p)。  元音的发音有不同的音素,因为它们不涉及气流中断。元音的发音不同取决于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  听者在理解言语时常常会表现出分类知觉,即差别小的声音被当作同一音素。利伯曼等人(Liberman et al.,1957)报告了分类知觉的证据。他们呈现了14个辅音,如b、d和g,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明显的音素界限:物理刺激的细微变化如果产生在音素界限范围以内时,它们对语音辨认只有很小或没有影响,但当它们跨越界限时,则影响很大。  言语知觉的复杂性  言语知觉比人们想象的要更重要。用光谱仪获得的证据可以证明言语知觉的复杂性。光谱仪原理是:由麦克风进入的声音被转换成一种电信号,通过一系列过滤器产生光谱图,即对声音频率的一种可视记录。经过光谱仪分析,声音模式不如我们正常的言语知觉那样清楚明了。  言语知觉的主要困难之一是语言分解问题。言语由相对连续的声音气流构成,我们必须把它们划分成一系列单词,在说话中我们会自然地知觉到词与词之间的依赖关系。但是,如果听别人讲一种你不太熟悉的外语,你可能发现不了声音气流中的间断。  言语知觉的另一困难是非不变性问题(non-invariance prob-lem),即对任何音素来说,其声音模式会因它前面或后面的音素而产生变化。辅音的非不变性问题比元音大,因为它的声音模式受后面元音的特征影响。为什么存在非不变性问题呢?言语产生的速度大约是每秒10个音素(Liberman et al. ,1967),结果导致同时要发出不止一种音,这就是混音现象,它负责音素生成中的可变性。  运用上下文信息,我们可以解决分解与非不变性问题。波罗克和皮克特(Pollock & Pickett,1964)发现,用录音机单独呈现一个一个的单词,只有47%的单词能够被识别。但是,如果呈现的是言语片断,结果就会好得多,因为被试能够运用语义以及上下文来帮助识别言语。  霍克特(Hockett,1955)在—个类比中表明了言语知觉的复杂性:  想象一下,传送带上放着一排复活节鸡蛋,它们的大小和颜色都不同,也没有煮熟。在某一点上,传送带把鸡蛋运到压碎机的两个轮子之间,这样就造成挤压和鸡蛋破裂。滚动的鸡蛋代表一系列音素刺激,压碎机出现的混乱代表言语传输的结果。接下来,我们用一个检验器检查鸡蛋压碎的变化。根据鸡蛋有没有破裂,可以知道流出的各种蛋白,各种颜色的蛋壳以及先到达压碎机的鸡蛋的性质。      在普通心理学中,抑郁理论一直依赖于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或看待事物的方式。习得无助概念的发展就是如此。一开始,它是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后来在认知范式内得到修正。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和他的同事发现,当狗面对一个不能逃避的压力时(被电击),它会表现出类似于抑郁的一种状态。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后来相似的但可以逃避电击的情况下,狗却不再企图逃避。塞里格曼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无助。它可以用于解释人的抑郁。当人们面对一个压力源,而又对它无能为力时,人就会产生抑郁状态,无精打采,看不到积极的可能性。1978年,这个模型得到了修正,考虑了人对不可控制的结果做出的解释(Abramsonet al.,1978).即抑郁不仅仅在消极的、不可控的事件发生时产生,而且取决于人是否把它归为自身的内部特征(相对稳定),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总体的)。例如。一个学生将他或她的考试成绩差解释为自己缺乏能力,这是一种内部的、稳定的整体归因。与将成绩差归因为没有好好念书的人相比,内部归因更容易导致抑郁。近来,这个模型又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可用于解释更具体的抑郁(Abramsonet al.,1989)。  在理解抑郁方面,贝克(AronBeck)的认知模型最具影响力。贝克起初是一位经过精神分析训练的精神病学家。他发现,他的病人在报告中常常歪曲现实,充满自我批评和悲观思想。这使他十分震惊。由此,他提出,抑郁是一种思维障碍,和情绪障碍差不多。抑郁不仅仅表现为消极的思维方式(认知),正是这些认知才是障碍的原因。更进一步说,这些认知是一个人的持久特征,是未来产生抑郁的易感性因素。  贝克的抑郁认知模型有什么证据吗?大量证据表明,抑郁的人的确消极地思考问题。抑郁症患者是自我批评的、悲观的,并且沉溺于失败之中(Gotlib & Hammen,1992)。然而,这个理论的另一些方面却没有得到多少支持。过去检验这个模型通常采用两种方法。首先是抽取一个当时并不抑郁的被试样本,测量他们的认知,通过一段时期的跟踪,看他们是否表现出消极认知。那些最初不抑郁的人,后来可能变得抑郁。这种方法的问题是,研究需要使用测量。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必须长时间跟踪大量被试,以保证有足够多的人变得抑郁。与此相关的还有,那些已从其他症状中恢复过来的人们有消极的认知。  尽管测量存在一些问题,莱文松(Peter Lewinsohn)和他的同事在美国的俄勒冈州还是进行了一项研究(Lewinsohn etal.,1981)。他们招收了一千名志愿者,分两个阶段进行抑郁水平测量,间隔时间为12个月。在第一次测量时,对被试的认知也进行了评估,包括对未来的正面和反面的期望,对控制自己生活的看法,以及那些对抑郁重要的各种非理性信念。对认知模型来说,令人感兴趣的是,一些在第一阶段没有感到抑郁的被试,在随后的跟踪观测中却变得抑郁了。那些在第一阶段有更多消极认知的被试,在研究过程中变得抑郁了,我们能这样说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些在研究开始时有更消极认知的被试,已经是抑郁的被试了。  莱文松等(1981)的成果不支持认知模型,能够得到的结论是,当人们抑郁时,人们会消极地思考问题,但在抑郁之前他们并不消极地思考。另外一些证据表明,当人们从抑郁中恢复以后,以前的消极认知——信仰、态度、感知和记忆,都恢复到了正常状态(Barber & De-Rubeis,1989)。明显的解释是,认知消极并不是造成抑郁症的原因,消极认知只是人们得了抑郁症之后,在思维上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一些研究者认为,答案并不这么简单。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文版序  中国心理学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迄今已经走过八十余年的曲折历程。进入90年代,心理学在中国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成绩。中国心理学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世纪第一个国际心理学大会将于2004年在我国北京举行。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时代呼唤创新精神,呼唤对自身的认识。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系一直呈现增加趋势,已经从1981年的4个增加到2000年的16个,翻了两番;大学所在地遍布全国各地,心理学系的学生数量也大幅度增长,心理学正逐渐成为大学中的一个热门专业。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逐渐对心理学发生了兴趣,迫切希望了解心理学,如医学、司法、体育、企业、政府部门等等。心理学的重要作用正迅速得到全社会的承认,成为一门广受欢迎的学科。鉴于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和已取得的成绩,我国已将心理学列为一级学科,还被指定为全国大专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在这种形势下,全面、详实、公允、深入的普通心理学教材的出版就十分必要了。  目前国内出版的心理学教材,尤其是翻译的教材大都源自美国。当然,正如本书作者英国心理学家M.W.艾森克教授所讲,美国教材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与良好的产品价值,然而,这些教材对非美国的心理学工作者的贡献甚少述及,这对于青年学者广泛学习各国心理学家的先进经验、拓展知识领域显得不足。此书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此书是在M.W.艾森克教授主持下由众多专家参与下编写完成的,与以往的普通心理学教材相比,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此书更全面地反应了国际心理学发展的整体状况,尤其对于欧洲心理学的发展与贡献做了详细的介绍,从而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其对心理学的理解更为全面,也更为客观。  其次,此书的撰写遵循科学、严谨的写作规范,深入浅出。本书各章的作者都是欧洲该领域最杰出的专家,各章节的设定与编排都经过严密的系统设计。它不仅反映了各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与观点,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前后呼应,理论联系实际,使读者能够切身感受到心理学领域的博大精深和心理学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再次,这本书既不是那种堆砌“陈年旧事”的典籍,也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引导读者步入心理学殿堂的手册。整部书的各章既相互独立,又有机地连结为一个整体。各位作者在全面论述各个专题的同时,深入介绍了该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也进行了说明。反映了作者们科学、求实、严谨的作风。  作为一本教材,本书还具有很多优点,值得大家一读:  第一,此书区分了两种事物:科学事实与观点。前者是研究者通过科学研究得到的结果;而后者是研究者对现象和事实的解释与看法,不同的观点需要通过科学的程序来验证。正确区分科学事实与观点对我们认识与解释心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此书将大有裨益。  第二,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已经超越了以前狭隘的定义,已经从关注实验室中的人转化到了研究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心理学的范围已扩展到了人类生存的几乎所有领域,从关注人的身体、生物学意义、基本的生理与认知过程转化到了关注人的整体心理感受,乃至与之密不可分的社会组织。此书包含了与心理学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本微缩的心理学“全书”。研习此书对于读者全面了解心理学是大有助益的,也可以说是个捷径。  第三,本书内容语言流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实验与事实,能够引导我们加强科学素养,教会广大读者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总之,此书以全新的视角全面地反映了心理科学的发展,客观地介绍了各种重要的发现与原理。所以说,这是一本优秀的心理学教材。  2l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也是属于年轻人的世纪,心理学的发展与兴盛取决于年轻人的努力。希望广大年轻读者充分利用这本书,打下坚实的基础,早日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厚粲  2000年10月于北京

书籍目录

总序
中文版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导言与学习技巧
第2章 行为的生理基础
第3章 学习和条件化
第4章 感觉系统
第5章 知觉和注意
第6章 记忆
第7章 语言
第8章 思维和推理
……
名词解释
名词索引
译者后记

作者简介

近年来国内翻译出版的心理学著作品种繁多,内容庞杂,要么是那中堆砌“陈年旧事”的典籍,要么是治标不治本的“万金油”,反映现代心理科学发展水平,注重理论论述和方法介绍的专著并不多见。在众多的心理学读物中,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这本书由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主持编写,每一章的著者都是所在领域的一流心理学家,不仅全面反映了国际心理学发展的整体状况,而且对各自领域的成果作出了卓越的说明。各章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在全面论述各个专题的同时深入介绍该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也作了说明;将深奥的理论和冗长的实验与一个精巧的设计框架相结合,为读者全面理解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鼓励读者为自己而思考。

图书封面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没看完……
  •     工作读。好像不错?
  •     这书好!!
  •     专业科学心理学读本.系统地阐述了当前心理学的科目.当然我觉得这本书不适合非专业用户阅读.
  •     略严肃。多人合著。版本需要更新。
  •     比较浅显但也很专业的心理学概论
  •     这是心理学入门书籍中专业性和学术性最强的一本。每个字句背后都讲述着心理学家们的实验和研究。非常好的一本书!
  •     曾经想做心理医生,开自己的诊所。
  •     没什么有用的,繁杂的案例太多,没有解决方案
  •     : B84/4444-1
  •     下本好似没看完
  •     我居然把这个书读完了,虽然并不太记得清楚里面写了什么
  •     翻得不好,华东师大这一套就没一本翻得好的,白糟蹋东西
  •     很多地方翻译有问题。
  •     图书馆的必备书,哎,越看越枯燥
  •     大多内容都挺枯燥。。
  •     大一的时候应该看的,后悔没早点发现
  •     有点忘了,也不会再看,华东在黑名单上。
  •     呵呵 这个看过~~~
  •     很详细 适合对心理学流派和基本方向有所了解的人看
  •     我不认为这是本好的心理学入门教材 我认为北师大的普通心理学还是不错的 阿
  •     十五年以前的课外书,跑遍北京西单图书城购入,最近拿起来研习,感触颇深。
  •     14/7/12-14/9/21(72天。。上下册。。吐血。。。)
  •     新思路,棒棒哒~
  •     一般
  •     说实话这本书翻译得不太好,当时花了100元,现在挺心疼的,那时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300元吧。
  •     对耳朵可以做傅立叶变换,印象最深!哈哈
  •     第一章附录:如何治拖延症……= =
  •     虽然我十分欣赏津巴多的监狱实验,但对于他的心理学教材十分无爱。这一本在目录编排上与大多数普心or心导并无大异。由于不是教材,不必考虑在教学考试与学生接受能力上的折衷,所以能够写的更加科学与真实,处处流露出大师风范。另外,各种细化分支心理学写成教材的读过的也都气场不合。而艾森克主编的另一本认知心理犹如当年学电磁一样,我看到第二章已经为自己低昂的智商感到拙计了。
  •     好书!
  •     编的一般
  •     英国的大家风格呀。比美国的普心似乎深得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