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神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2
ISBN:9787208058880
作者:朱莉·霍兰
页数:178 页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厕所的文化史,讲述了厕所的历史以及与之相连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作者甚至认为人类的文明并非从文字开始,而是从厕所开始的,因为只有有了厕所,人类才不必为了躲避自己的排泄物而东奔西走,从而从游牧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当然这是一种有趣的解释。此外,本书还介绍了手纸的历史,以及与厕所有关的委婉语,有趣的奇闻轶事,比如,早期欧洲人直接把夜壶倒向窗外;伦敦桥最初是公共厕所,污物直接落入下面的泰晤士河;路易十四有坐在马桶上接待客人的癖好;启蒙时代的欧洲城市还是污秽连天,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文笔幽默轻松,令人捧腹。


 厕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莫扎特(Mozart)给他的表妹写了些奇怪的求爱信。其中一封的结束语为:“好了,祝你晚安,不过先得在床上拉屎,让它无处不在。”……同样,罗马人都尽量避免开罪于他们的皇帝。有个腹痛不已的人在皇帝克劳多斯(Claudius)跟前忍住没有放屁。按照医师的说法,此人绝佳的礼仪加速了他的死亡。获悉其死因后,体贴周到的皇帝立即颁布了一道诏书,宣布任何腹痛的人在他跟前放屁都将被免咎其责。 中世纪的巴黎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典型。一道宏伟的城墙阻挡着外部侵袭者。巴黎城中堆积起来的粪便被倾倒到城墙外侧,减少了城内的些许污秽。不幸的是,随着巴黎的繁荣昌盛,其粪堆也日渐庞大。最后,粪堆的规模扩大到了如此地步,以至于人们出于安全的考虑而不得不将围墙筑高,以防敌军可能从粪堆顶部攻击巴黎城。神学家马丁·路德代表了上帝子民的那颗富于思想而又极度苦恼的心灵。路德有名的“九十条”(Ninety Theses)谴责了罗马天主教,认为后者并未以一种晴天霹雳般的方式进驻他的灵魂。事实上,路德对教堂所起作用的诸多思考来得既缓慢,又曲折。由于经常受到便秘的困扰,路德有充足的时间细数教会的黑暗。在生活不太便利,饮食不规律的时期,通便顺畅可能是一件幸事。然而,苏格兰的布鲁斯国王(King Bruce of Scotland,1274—1329年)发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方面保持规律都会招致险情。国王每天都早起“蹲坑”。听说这一常规后,国王的三个敌手候于厕中,伺机杀之。幸而布鲁斯在如厕之行中仍佩戴着剑,在他蹲下来解决生理问题之前,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入侵者。 1183年,在一次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故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一世(Frederick Ⅰ)丧失了其中欧地区王国的领导者。八位皇子和不少骑士聚集在阿尔福特(Erfurt)城堡的大厅里等候一次餐宴。事实证明,在场人员的体重总量超过了木质地板所能承受的重量,木板噼里啪啦地断裂了,将整个贵族团抛进了城堡下方好几英尺深的粪坑。众人都被淹没在满是粪便的深坑中,无一幸免。苏格兰的詹姆斯一世(JamesⅠof Scotland,1394—1437年)则体验到了“在贵族头上撒尿”给自己带来的恶果。……叛国者们搜遍了整个寝宫,仍未发现国王的行踪,他们于是退回到其他地方继续搜查。国王听不到头顶有任何响动,便大声叫嚷,让王后的侍女们把自己从粪坑中拉上来。侍女们奋力拯救硕大的国王,其中一名不慎跌入坑中,到了国王身边。差不多这个时候,格雷姆斯的人也想起便坑可作藏身之所,所以又回到了寝宫。他们在粪坑中发现了詹姆斯与那名女仆,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笑不已:国王在便坑里正与妻子的女仆做爱!接着,一名杀手跳进坑中,要刺死国王。但是詹姆斯与之进行了顽强决斗。他非常地强壮。另一名杀手加入了战斗。最后,罗伯特·格雷姆斯屈尊跳入粪坑,亲自用一把大剑在国王胸部刺了16次,将其杀死。尽管17世纪时凡尔赛宫约有274只封闭式马桶,但久居宫中的勋爵和贵妇们仍随身携带各自的马桶。国王路易十四将端坐于马桶之上迎宾会友的做法发扬光大。而鲜有外国使者能受用观赏路易一本正经地坐在马桶上谈论公事这一“特权”。朝臣蒙塔涅(Courtier Montaigne)对路易十四在马桶上处理国事颇有怨言,“就好像那是个宝座似的”。路易十四死后,尸检表明,此人腹部肥大,肠子的长度是普通人的两倍。或许他不同寻常的身体构造可解释其在“宝座”上花去的冗长时间。人类对于屁的迷恋始于现代之前的欧洲,或者更早的年代。1645年,一位作家在《妙语与幽默》(Wit and Drollery)中戏言:“掌声不过是一群无常俗人放了一阵赤裸裸的、粗制滥造的屁。”莎士比亚也大肆嘲弄那些俗不可耐的庸才。17世纪德国爱侣们对于性顾虑重重,他们当中很多人带着成堆的问题去求助村里的接生婆。对惧怕婚礼当晚圆房不顺者,安抚的处方通常是,穿过结婚戒指撒尿。显然,倘若男士能够瞄准结婚戒指中间那一小孔,他一定是个中好手。如果女性想草草完事,又不愿与他直接对质,她就得暗地里在这个不中意的爱人鞋子里抹一点儿自己的粪便。如此一来,在他的潜意识里,该女子的气味与臭味有了某种抹不掉的关系,这种气味会使他无心逗留。   大夫们都靠检验尿液来诊断疾病。16世纪时,一位意大利医师宣称自己能通过小便洞悉他人的诸多信息。佛罗伦萨大公爵去问询这名医师,想验证其未婚妻是否仍为处女。那位法国未婚妻答应在一个水晶夜壶里小便。医师仔细审视了这泡尿。他宣布该女士是处女,说她的尿液就如初生婴儿的那般清澈。“美洲”这一名称起源于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加·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此人于1504年穿越了加勒比海。首度出航,韦斯普奇便在群岛中的一个岛上登陆了,并在信中向佛罗伦萨执政官索德里尼(Soderini)描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跨文化的体验使韦斯普奇对当地人的卫生习俗十分好奇:   他们在,(请原谅),排清肠胃时,竭尽所能地避免被人发现;他们的着装大方得体;至于小便,则顾虑较少,也不那么讲求体面(不论男女)。因为,与我们交谈的过程中,他们会任那些浊液飞流而下,从不转过身子或面露愧色,对此他们毫不客气。 韦斯普奇记录道,为了避免村民感染疾病,当地人每隔8至10年就迁徙一次,将污物抛在身后。如同新殖民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农庄那样,便坑数目也与日俱增。便坑实为地里的粪坑或洞穴。它们通常被挖在水井下游,一旦塞满,便被掩盖起来。人们会在便坑的位置放一株果树,作为标记。 18世纪晚期是“正宗”现代卫生设备的发端。对简陋抽水马桶的改进为下一世纪现代马桶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始于亚历山大·卡明斯(Alexander Cummings)的发明物,终于约瑟夫·布拉马(Joseph Bramah)所作的调整,17世纪末已预见了一个抽水马桶不再恶臭难挡的远景。 1775年,伦敦钟表匠亚历山大·卡明斯获得了第一个抽水马桶专利。他的构思极大地改善了200年前约翰·哈灵顿勋爵那一尚很稚嫩的发明。卡明斯吸取了哈灵顿利用重力使水流加速的做法。更为重要的是,卡明斯构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用水阀来确保座盆与向外输出管道之间的那个地带也不留污渍。封闭的系统可减轻臭味。乔治·杰宁斯设计了一种虹吸管状的下冲式马桶,极大地加强了进入桶盆内的水压。较之先前的样式,奔流而下的水将桶盆洗刷得更为干净。托马斯·克拉普尔发明了一种可拉开无阀水箱的链条,既减少了噪音,又节约了用水。托马斯·杜艾福的功勋则见诸于马桶的外观。杜艾福去掉了覆盖在抽水马桶金属部件上的木制座椅,将整个装置用瓷器包裹起来。向瓷器跨出的这一步,赋予马桶全新的审美及功能值。瓷器马桶使冲洗变得方便多了。不仅如此,杜艾福设计的马桶还个个雅致大方。有狮子、海豚及花卉等各种造型。维多利亚时代马桶粗糙的设计和通风设备的缺乏,使得修理管道变成一份颇为危险的差事。即使侥幸熬过上工期间染上的病痛,管道工也极可能死于爆炸。如今已名满天下的托马斯·克拉普尔响应了改进抽水马桶这一呼吁。1884年,克拉普尔发明了“无阀节水器”(the Valveless Water-Waste Preventer),完善了马桶的阀门系统。如名所示,无阀节水器能防止阀门松弛时水箱漏水。克拉普尔这一发明的新颖之处在于,水可以在没有滑阀的情况下自动重新装满。拉链系在水箱上方一圆形便壶上,一拉此链,水便流出。水沿着管道往上流,取代了管道里的空气。水流运动产生的力量排空了水箱,将水送到冲水桶中。该发明以“拉放”(Pull and Let Go)系统著名,因为用户无需一直拽着拉链,直至槽中的污物被彻底清空。其成果在卫生领域的重要性为他赢得了女皇授予的爵士身份。不过,由于其专利涵义混杂不清,托马斯·克拉普尔并未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号。为此我们得感谢美国军队,是他们令克拉普尔这一名字变得“臭”名昭著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英格兰境内的美国兵留意到伦敦城抽水马桶上的一种图案。多数抽水马桶上都贴着“托马斯·克拉普尔公司” 的邮票。战后从英国重返故里的美国大兵们带回了一个新词儿:“克拉普”(Crap),或是“克拉普尔”(Crapper)。这种低俗的遣词方式来源于年轻人的说法:“我要去克拉普尔。”(上厕所) 创制抽水马桶过程中所用的试错法(trials and errors)可能会令那些视这一装置为理所当然之物的现代读者瞠目结舌。只有不断试验新的发明,马桶的质量才会得以提高。为测定马桶冲洗污物的力度,人们将大小、重量各异的物体置于其中冲洗。杰宁斯用10只苹果、1块扁平海绵和4张纸来试验自己的“底座瓮”(Pedestal Vase)。试验大获全胜。其底座瓮在1884年的保健博览会(Health Exhibition)上获得金奖。一位名叫申克斯(Shanks)的马桶业者创制了一种比杰宁斯的发明成本更为低廉的底座瓮。有必要对这个便宜马桶进行测试。他抓起自己助手头上的帽子,扔进马桶里冲洗下去,并大叫道:“成功了!”巴黎人对新建的下水道工程这一功绩的迷恋程度可与古罗马政治家阿格里帕相提并论,阿格里帕曾游览过马克西姆下水道全程。政府希望能增大下水道的效用,于是鼓励人们前来观光旅游。葡萄牙国王游览此地后,它便成了上流社会的一处旅游胜景。游客们可乘坐马车、小船或用来清理下水道的车辆观赏隧道。灯光照亮了昏暗的地下通道,由于水的流速较快,通道内的臭味也微乎其微。  《欧也尼·贝尔格朗历史颂词》 的作者贝特朗(J.Bertrand)认为,巴黎下水道一小时游的感觉难以言喻:“乘坐一叶扁舟,观览气味已被冲淡的下水道的魅人之处,并不似传闻所言那般宜于消遣。”一位贵妇补充道:“美丽可爱的女士则为下水道增添了一笔重彩。”亲临现场观摩下水道系统非凡魅力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今日到巴黎观光的游客仍可游览其下水道。19世纪也流传着不少关于贵族使用马桶的趣闻轶事。其中有的故事略显荒诞离奇。  与普通人毫无二致,皇亲们也患上了阴茎妒忌症。一位朝臣讲述了当时担任威尔士亲王的英国的乔治四世(George Ⅳ,1820—1830年)的这段趣事。“他(威尔士亲王)的故事之一是关于其皇兄粗大无比的阴茎的。乔治在某晚与其兄乘坐马车同行途中发现了这一事实。其兄要小便,他直接从马车窗口把尿撒出去,尿仿佛从喷泉里涌出似的奔流不止,车夫则快马加鞭,以躲避他料想中的一场暴雨!” 大多数家庭都一代代传递着父辈的教诲。英国皇室家族中因放弃王位而名满天下的爱德华八世(Edward VIII)曾回想起父王的谆谆教诲:“永远不要拒绝他人为你减轻重负的盛邀,并抓住一切可乘之机进行排泄。” 现存电动装置中一半以上是日本人创制的。他们将其专长用于提供更为舒适惬意的盥洗用品也就不足为奇了。与史上有名的、使用马桶时完全可以不动一根手指的“幕府将军”如出一辙,现在日本人可购买到照顾到各种需求的马桶。马桶边的墙壁上安装了一块控制板。按下其中一个按钮,马桶座圈便会事先为使用者暖热。用完后,按动另一个按钮,便在他屁股上喷射一股热水,将其冲洗干净。跟着一股暖热的气流又把臀部烘干,无需使用手纸。 茅房(outhouse)这一名字取自其相对于房屋(house)的位置。茅房位于距离主屋足够远的位置,以防井水遭到污染,但夜晚时分很难寻觅到它。电力时代来临前,乡间的夜晚漆黑一片。为帮助人们尽快找到茅房,房主会拴一根长长的绳子或带子,从主屋一直通往茅房。如夜间想上茅房,只需抓住带子,跟随其指引,就可找到它。这一装置的附带效用就是,可以用带子来晾干衣物。泰国曼谷的驾车者和纽约城的司机有很多共同点,而不仅仅是阻塞交通。这两个城市的男性驾车者滞留于交通时都倚赖便携式“尿壶”出恭。近年来曼谷的人口急剧增长,引发了可怕的交通堵塞状况。曼谷加油站会在塞车高峰期出售红色的小型尿壶,供有排便之需的顾客使用。纽约城没有公用盥洗室。由于吸毒成癖和无家可归之人常逗留于此,市政府关闭了所有的公共厕所。出租车司机们只得在车里携带一个玻璃缸四处游走,以备“休息时间”用。
  •     所有的人都与屎有关,但与屎有关的书却寥寥无几,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件几乎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却很少有人诉诸文字,似乎大家都害怕“屎臭”会玷污了“书香”。好在我不是什么“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的“正人君子”,也没有精神上的“洁癖”。生老病死,吃喝拉撒在我看来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那种对吃与喝津津乐道,对拉和撒避而不谈的观念,我视之为“知行合二”——一种根植于文化的虚伪。我于茫茫书海中泛舟,尽管用心打捞,有幸钓到的“屎书”也只有区区四本,分别是日本作家寄藤文平与藤田纮一郎合著的《大便书》;法国作家多米尼克•拉波特的《屎的历史》;美国作家朱莉•霍兰的《厕神》和美国作家霍丁•卡特的《马桶的历史》。四本充斥着“大便”、“屎尿”、“厕所”和“马桶”等字眼的书,不仅没让我心生厌恶,反而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这要感谢几位作者风趣的文笔;也从中学到了许多必要的常识,这要感谢几位作者渊博的学识。虽说都围绕着“屎”和“马桶”,四本书却各有侧重。四本书里真正乐此不疲地谈论“屎”本身的是《大便书》,生动的文字配上活泼可爱的漫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体消化的过程;大便的形成;不同颜色、形状、气味的大便意味着什么以及摄取不同的食物时大便里细菌的比例如何等问题,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总之,这是一本借屎谈健康的书,有必要推荐给每一个人,尤其是孩子们阅读。让大家,从小开始,从“屎”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迈向优质便便的幸福生活”。《屎的历史》是以“屎”为工具和切入点,批判国家权利,揭示公权对私权的干涉和遮蔽。作者从1539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的两条法令入手:“一条法令规定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国家行政和文书的语言;另一条法令规定巴黎所有市民都必须在自家修建粪坑,按规定处理垃圾、污水和粪便。”围绕着权利和话语,展开论述。以“屎”为线索,涉及的话题相当广泛,包括弗洛伊德的“肛门人格”、萨德为代表的“SM”现象、“屎”在农业时代的农用和医用价值、中世纪神学争论中的“圣体消化成粪论”等等,文字幽默中透着辛辣。应该算是四本书里最学术的一本。两位美国同行的书,内容也略为接近。《厕神》的副标题是“厕所的文明史”,作者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一部人类厕所的进化史,从公元前33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一直到20世纪末的今天,便器的改进从未停止,时刻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同时,在行文过程中,作者还不忘旁征博引,收集了大量的与屎和厕所相关的逸闻趣事,读起来令人捧腹,适合做茶余饭后的消遣。《马桶的历史》的作者把目光伸向城市的“下水道”,结合个人体验,最终得出了“管子工拯救文明”的结论。这可不是什么“故作惊人之语”,读完此书,相信你会对此深表赞同。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除了内容,还有笔法。不生硬堆砌概念,不简单罗列知识,不说教,不是导游式的介绍,而是深入其中的体验与感受,让人读之身临其境,与作者一道在波士顿、伦敦的下水道和印度的厕所里往来穿梭,乐而忘返。最后,我们至少应该记住这两句话:第一,“人,生于屎尿之间!”;第二,“文明并非从文字开始,而是从第一个厕所建立开始。”
  •     这本书逻辑不清,既不严格按时间顺序,也不严格按发展顺序,总体来说就是对西方(主要是西方)曾经或正在主要使用的便器作个介绍。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超级多的逸闻趣事,作谈资是不错啦。

精彩短评 (总计78条)

  •        所有的人都与屎有关,但与屎有关的书却寥寥无几,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件几乎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却很少有人诉诸文字,似乎大家都害怕“屎臭”会玷污了“书香”。好在我不是什么“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的“正人君子”,也没有精神上的“洁癖”。生老病死,吃喝拉撒在我看来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那种对吃与喝津津乐道,对拉和撒避而不谈的观念,我视之为“知行合二”——一种根植于文化的虚伪。
       我于茫茫书海中泛舟,尽管用心打捞,有幸钓到的“屎书”也只有区区四本,分别是日本作家寄藤文平与藤田纮一郎合著的《大便书》;法国作家多米尼克•拉波特的《屎的历史》;美国作家朱莉•霍兰的《厕神》和美国作家霍丁•卡特的《马桶的历史》。四本充斥着“大便”、“屎尿”、“厕所”和“马桶”等字眼的书,不仅没让我心生厌恶,反而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这要感谢几位作者风趣的文笔;也从中学到了许多必要的常识,这要感谢几位作者渊博的学识。
       虽说都围绕着“屎”和“马桶”,四本书却各有侧重。四本书里真正乐此不疲地谈论“屎”本身的是《大便书》,生动的文字配上活泼可爱的漫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体消化的过程;大便的形成;不同颜色、形状、气味的大便意味着什么以及摄取不同的食物时大便里细菌的比例如何等问题,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总之,这是一本借屎谈健康的书,有必要推荐给每一个人,尤其是孩子们阅读。让大家,从小开始,从“屎”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迈向优质便便的幸福生活”。
       《屎的历史》是以“屎”为工具和切入点,批判国家权利,揭示公权对私权的干涉和遮蔽。作者从1539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的两条法令入手:“一条法令规定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国家行政和文书的语言;另一条法令规定巴黎所有市民都必须在自家修建粪坑,按规定处理垃圾、污水和粪便。”围绕着权利和话语,展开论述。以“屎”为线索,涉及的话题相当广泛,包括弗洛伊德的“肛门人格”、萨德为代表的“SM”现象、“屎”在农业时代的农用和医用价值、中世纪神学争论中的“圣体消化成粪论”等等,文字幽默中透着辛辣。应该算是四本书里最学术的一本。
       两位美国同行的书,内容也略为接近。《厕神》的副标题是“厕所的文明史”,作者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一部人类厕所的进化史,从公元前33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一直到20世纪末的今天,便器的改进从未停止,时刻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同时,在行文过程中,作者还不忘旁征博引,收集了大量的与屎和厕所相关的逸闻趣事,读起来令人捧腹,适合做茶余饭后的消遣。
       《马桶的历史》的作者把目光伸向城市的“下水道”,结合个人体验,最终得出了“管子工拯救文明”的结论。这可不是什么“故作惊人之语”,读完此书,相信你会对此深表赞同。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除了内容,还有笔法。不生硬堆砌概念,不简单罗列知识,不说教,不是导游式的介绍,而是深入其中的体验与感受,让人读之身临其境,与作者一道在波士顿、伦敦的下水道和印度的厕所里往来穿梭,乐而忘返。
       最后,我们至少应该记住这两句话:第一,“人,生于屎尿之间!”;第二,“文明并非从文字开始,而是从第一个厕所建立开始。”
      
  •     以前的厕所真的好恶心啊,我还知道了可以用玉米棒子擦屁股,汗
  •     非常赞,很棒的睡前读物
  •     必须鼓励啊。很难想象今天马桶的基本构成竟然在1890年左右才完成。珍惜现代生活的便利安全清洁!
  •     阿呀 果然還是西方視角呢 11區和天朝的誤解還真明顯 就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描寫如何了
  •     学了一个名词:“粪石学”,考古学专业课吗?:)
  •     扯的很有趣
  •     各位,感谢我们生活在不用每天处理自己便便的时代吧~
  •     有意思的历史小段子合集;斯特库蒂乌斯是罗马的粪神。
  •     治疗穿越臆想症
  •     大致按时间顺序编撰的与厕所公共卫生相关的轶事集,严谨程度和翻译质量上并不完美,但毕竟是能找到的相关题材书籍里较全面的,至少值得厕上一读。
  •       话说写论文,越是有意思的话题,研究起来越带劲儿,我本科论文写了德国人为什么擤鼻涕那么响,写的时候爽了一逼,因此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心情。我们青春期的时候看国外的那些爱情片,都是快进着看,看到最情深意浓之时,停下来慢慢品,作者这个粪便控,发遍中外文献,就为那些许有关厕所粪便的描写,也是一份情趣。
      王小波说读小说就是为了好玩,不用什么思想境界,开心就好。我把这本书当小说来读,寻寻它的开心。
      
      “刚刚被蹂躏过的少女的尿液是治愈眼疾的理想用药。他建议人们将其洒到患者眼中。”——不知道希罗多德有没有在书中说清楚,是少女对着眼睛直接尿进来呢还是先尿到一边在洒进去,如果是前者的话,我也会睁大眼睛仔细看。
      “语言学上的记录表明,香肠已取代人的粪便,成为愚人庆典仪式餐点。”——没有比语言学家更爱意淫的了。
      “撇大条”——翻译啊,要不要那么台,我冻味条啊!
      “在美国发现的另外一种手纸的形式便是sears and roebuck的商品手册。西尔斯商品手册悬挂在厕所旁边,它主要有两个用途——作为阅读材料和作为擦屁股的东西。这种商品手册是如此的受欢迎,以至于当出版商把纸换成蜡光纸的时候,读者们都表示反对,他们害怕这种纸吸收性不是那么的好。”—— LOL
      “1902年斯科特纸品公司:硕士或博士学历的人当中,有2/3喜欢在厕所里面看书;大学毕业生中56%的人和高中程度中一半的人承认上厕所时看书。”对比一下如今学生上厕所时看书/手机的频率,就可以知道一个多世纪之后,硕士博士文凭比起之前水分有多大了。
      “然而只有章鱼才能同时紧抓火车扶手,有宽衣解带呢”——一看就是台湾同胞翻的。
      “通过从人尿蒸馏液中提取硝酸钾,南方联盟火药生产得以维系下来。妇女们则“捐献”她们的尿液,为战争略尽薄力”——哦耶,回头在家DIY火药。
      "一匹马一天能拉出8磅重的粪便,能够将四个人的粪便焚烧干净。"——朋友们多吃蔬菜,这才有机啊。
      “德国人的大肠要比通常的长9英尺”——吃什么,补什么“
      “用屁给火箭提供动力,使太空舱返回地球””——。。。
      “有个老人上厕所总是屏住呼吸,直到他听见粪便落地的声音才喘气,石油公司把洞挖的太深了,老人在等着落地声音时已经窒息而死了。”——过年听外面人放鞭炮,听到声嘣,就期待声啪,如果听不到啪,会揪心一年。
      “真正的穆斯林是蹲着小便”
      
      
      
  •     2005年就將這本180+頁的書定價18元,上海各大出版社在黑心程度上一直站在全國前列。
  •     翻了个开头
  •     网上有电子版看
    http://gb.chinabroadcast.cn/9223/2006/01/18/1725@866735.htm
  •     逸闻小段子集合吧。。。
  •       这本书逻辑不清,既不严格按时间顺序,也不严格按发展顺序,总体来说就是对西方(主要是西方)曾经或正在主要使用的便器作个介绍。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超级多的逸闻趣事,作谈资是不错啦。
  •     直觉这是本囧书,果然是本囧书,然而边看又边忍不住庆幸自己没生在书里列举的时代,足证它不全是囧书orz 以及:“19世纪皇族们钟爱的马桶则是‘奥普提马斯’(Optimus)”……………………
  •     厕所故事多
  •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     *中国人的竹柱也是醉了。回头想想不对,茅房去哪儿了*
  •     搜索奇趣的历史片段是件有意思的事,不过这本书脉络不清晰,当作乐子一看吧。比如英国女王为了怀念亡夫,保持官邸原样,包括厕所……
  •     好纸,其实三联也买了一些^^
  •     西方人讨厌用人粪便做肥料,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       讀這本書,最大的理由是因為「廁神」這書名!世上神明何其多,作者連「廁神」這名號都抬了出來,就算我明知這很可能只是本把「古今廁事」東拼西湊的書,打從第一眼看到這書名,就馬上想捧在手上於廁裏廁外好好拜讀。
      
      書中的確介紹了古今中外的廁人廁事,但畢竟如作者所說,歷史典籍只記大事,不取小節,所以羅列出來的故事資料難免瑣碎。在說到「古埃及廁史」時,作者經常引用希羅多德《歷史》的第二章,其實希羅多德對古埃及的記載,一直不為史家所信,絕大部分的古埃及學學者只會視希羅多德的描述為古希臘人對古埃及文明的好奇與嚮往。與此相反,在記述「古羅馬廁史」時,因為時期較近與史料充裕,該章節非常紮實。此外,關於東方廁文明(包括中國),可見作者選材廣泛、理解準確,值得稱許。
      
      除了選取有趣的題材,作者於行文時不失幽默,從以下兩段文字可見一斑:
      
      「漱口的次數取決於其行為引起反感的程度,婆羅門小便後需漱口4次,大便後8次,進食後12次,房事過後則要漱口16次。對上述規則的任何違反都足以將這些神職人員送進地獄。」(108頁)
      
      「火車的律動往往催人入眠,不過蹲下身子排便就不那麼方便了。扶手可輔助人們完成這一舉動,然而只有章魚才能同時緊抓火車扶手,又寬衣解帶呢。」(137頁)
      
      當然,跟很多內地的譯作一樣,書中不少的譯文跟古人處理穢物一樣,看起來令人咋舌:
      
      「這一做法的愚蠢在一場暴雨之後就變得顯而易見了。」(147頁)
      
      「然而,今天的士兵對不講衛生可能招致的後果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150-151頁)
      
      以上兩段字字對譯的痕跡非常明顯。而「在哈布巴卡柏(Habuba Kabir),現屬塞爾維亞的一個美索不達米亞城市……」(3頁)一句更顯示了譯者的大意——句中所提的國家根本不是塞爾維亞,而是「敘利亞」。至於在〈致謝〉一章,也出現了「我要感謝自己的家人和親朋好友,他們忍受了餐桌上不計其數的有關馬桶歷史的對話。他們的忠誠和食欲都遠遠超出了職責所需。」這樣的謝辭,看着譯文,幾乎可以「還原」成以下的句子:
      
      "I would like to thank my own family, relatives and friends, who have tolerated the countless conversations related to toilet history on the dinning table. Their faithfulness and appetite far exceeded their required responsibilities."
      
      最後,這世上當然沒有(或許還沒有)「廁神」這神祇,但書中提到古羅馬神明中有一位名叫「斯特庫蒂烏斯」(Stercutius)的「糞神」,熱愛神話的朋友大概又可在自己的神龕上多添一員吧?
  •       
      
      西方人做起学问来可谓无孔不入,什么乳房,镜子,洗浴,大小物件,不一而足,皆成为研究对象。相较而言,前些年见到过的研究人类排气的书,更觉奇怪了,这种生理现象虽说极为正常,然而实在大不雅,人家研究起来竟也津津有味,娓娓道来。堪与此一研究相媲美的,怕是所谓粪石学了。
      
      第一次看到“粪石学”,是在《厕神——厕所的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这本小书中,当时顿觉新鲜,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学问!顾名思义,研究粪便化石的学问,或许可算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吧?研究古人的粪便,或许可以管窥丰富的人类文明,对于这门学问,亦不可小视。
      
      这本叫做《厕神》的小书提到,“19世纪末期统领美国骑兵的约翰·伯尔克上尉(Captain John G.Bourke)在旅居美国土著生活区时充当了一个业余的人类学家。他撰写了一部关于粪便在西方和非西方文化中扮演的历史角色的令人着迷的书”,书名叫做《世界各国的粪石学习俗》(Scatologic Rites of All Nations)。不得不说,那位骑兵上尉的兴趣很是独特。作为一名人类学家,即便是业余的,亦少不了田野考察,尤其是研究这种学问的,想来需要苦心搜罗不少实物,回到家里还需要细细地观摩研究,放大镜和口罩或许是必备工具。这位上尉应该是费了好多功夫,方才写出了那本“令人着迷的书”,他在书中记录道:“公元前1200年,特洛伊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大便”。
      
      看来,业余爱好者也不妨碍成为厉害的专门家,荷兰高罗佩即是其中之一,他是位外交官,业余兴趣是研究古代中国人的绝秘私生活,后来写成《中国古代房内考》一书,不意成为一代汉学与性学的大家,倒也显名于世。这提醒我们,有业余爱好是好的,而好人所未好,没准会在秃山怪石间开出一条阳关小道,供人通行游览,把玩个中风景。
      
      回到《厕神——厕所的文明史》一书,作者为一名美国女性,名叫朱莉·霍兰, 她在书末的“致谢”中说:“我要感谢自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他们忍受了餐桌上不计其数的有关马桶历史的对话。他们的忠诚和食欲都远远超出了职责所需”,这话说得很是中肯与坦诚!此书10多万字,讲述了从远古直至今日与如厕这一生理现象关联的器具、习俗、 文学、传说、城市制度等等,一个个或趣味横生或啼笑皆非的故事,宛若展示了一幅别具一格的人类文明画卷。
      
      此书译者许世鹏,文字相当不错,可见上海人民出版社还是比较严肃的大社。
      
      
      
      随意摘录一二:
      
      1418年,一位名叫博岱的男子遭到了巴黎政府的驱逐,原因是他将一只夜壶打翻在一名女士头上。
      
      留宿宴请客人时,主人会以极低的价格租便壶数个。宾客们喝得烂醉后,尿壶在笨拙粗野的重压下轰然迸裂。一场快意飨宴的标志之一就是打破了满地的夜壶。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便因宴后必须重新购置夜壶而声名远播。
      
      女皇总是受到万人的蒙蔽。与阿尔伯特亲王成婚后不久,维多利亚女皇便发现了手纸。建造下水道之前,各种污物和手纸都被直接丢弃到河里。1843年,女皇访问剑桥大学途中,在伦敦三一学院院长怀威尔博士的陪同下、沿着河岸走了一圈。维多利亚女皇瞥了一眼桥梁,问道:“这些顺流而下的纸张是怎么一回事?”怀威尔不想让女皇难堪,遂答曰:“那些,夫人,是禁止在此游泳的告示。”
      
  •     标准厕所读物
  •     毁三观,承受能力不强的别看。
  •     超级无聊的一本小。册。子。
  •     这算是本非常有趣的休闲读物,内容也丰富(若用汁多料足形容这本粪石学的小书相必会有人觉得重口吧),插图配得亦相得益彰。应该不会有谁把上面记载的段子全数当作信史吧。翻译存在一些颇低级的错误,印象深的一处是“盖着crapper的戳”生硬地翻译成了印章,不过读起来还算流畅。小时候在我老家旱厕还是随处可见(至今也没有绝迹),无非就是一个大粪坑上架上木板,使用时务必小心翼翼,偶尔还听到小孩子或醉鬼跌进去淹死的恐怖传闻。粪车是木头做的,好似玉米棒子装了轮子,走过之处撒一路绿色浆液,又脏又臭,令人避之不及。初中毕业去新疆旅行那次,看到圆鼓鼓的中年维族女人穿着件裙摆宽得夸张的黑色裙子,据说那就是她们的移动厕所,找个偏僻旮旯就地蹲下,裙底藏一两个人都毫无问题,这也几乎完全解决了我关于某些童话里类似情节的疑问。
  •     我想哭……只是迟疑了一秒就没有翻那本书,天啊~
    强烈谢谢楼上的
  •     我最近也在看 好有意思的
  •     去哪里买呢?
    网上没看到哪里卖的哦~~
  •     高一的时候偶尔淘到的小册子,只是借出去以后再也拿不回来啦。
  •        在人类主流价值评价体系里,科技、制度、GDP……都充当过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历史学家也一直以其为主线来编写人类文明史。而粪食学爱好者则认为人类文明史应从马桶开始,因为人类对排泄物的处理方式的改进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事实上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多方面的,其评价标准也应是多方面的。当然在人类文明进程的某个阶段由于科技、制度等因素在那个阶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致史学家以此为主线来叙述人类的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评判人类文明的历史时可以抛开其他因素。而令人痛惜的是,人类走了极端,人们不愿意关注那些被大众认为不具有紧要作用的领域,学者的眼光大都被人类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宏观领域所吸引,某个具体的微观领域总是像封建时期的宫女一样等着皇帝的宠幸。即使为了使一本书显的全面,适合一定的场合,比如教科书,而不得不涉及一些人类卫生领域的进步时,学者们往往以高度概括的:人类卫生事业取得显著进步……鉴于上述缘由,朱莉•霍兰收集史料可不是易事,作者在序言里说明了史料的来源,有些资料可能因为来源的性质而显得不甚准确,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本书的兴趣,因为它所关注的是一个人类很少涉及但对人类极具影响的领域。当然在翻阅此书时你也许会对书中的某些内容甚是不解。比如19世纪之前人们曾称如厕为“去采一朵玫瑰”,名号是够优雅的,不过那时人们对排泄物的处理方式却和原始时期没有多少差别,人们得 实际行为和行为修饰却有极大差距。当你看到19世纪的人类居然能忍受走在大街上一不小心就被“夜壶”咂到的处境。
       也许朱莉•霍兰是处于个人兴趣写出此书,但在我看来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快感。我们习惯了关注所谓的社会重大领域,沉浸于物欲的享受,无视自己的排泄物,直至21世纪,我们处理人类排泄物的方式仍然采用原始的河流排泄,人类可谓是眼不见为净。当然在关系人类享受方面是卓有成效的,比如马桶技术。作者试图以厕所这一人类社会必备系统的发展历程来书写人类文明的进程。除涉及传统家厕、公厕的描述外,还述说了战时厕所、厕所讳称等特例。今天当我们从纯GDP评价转向综合评价体系时,史学界是不是也能开始超越“社会经济制度史学”的模式呢!我们拭目以待。
      
  •     呵呵,我也想看一看喽。
  •     蛮有意思的
  •     挖~~厕所也有文明的历史啊``,那我是不是应该在俺家厕所弄个供桌``~`
  •     人类文明史始于第一个厕所的出生?;p 感谢发明和改进厕所的各位古人,使我们基本不需要担心走着走着被便壶扣脑袋上或是如厕时失足坠入粪坑淹死,又或是海水退潮期秽物滞留甚至堵塞河道...读此书真是一番历险啊~ XDD
  •     饶有兴趣,资料周全。
  •     牛津伯爵在面见伊丽莎白一世时不小心放了个屁,为此逃往了7年。7年后当他重新见到伊丽莎白一世时,女王说,伯爵大人,不用担心,我已经忘掉那个屁了
  •     某对作者的某些内容的来源可信度表示保留态度。也许西方的部分要准确一些,大概。对了,本书不宜饭前阅读。
  •     在搞学术的时候,我们得有一点扯淡精神,同样,在恶搞的时候我们也得拿出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来
    好,属于后者
  •     据说还有大礼帽的发明也和粪便有关……
  •     士兵在战场上怎么上厕所?宇航员在太空中怎么上厕所?在有手纸之前人们拿什么擦屁股?这本书可以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     比挖鼻史正经多了
  •     论据比较轻佻,文化之间,跟排泄物一样,也是近臭远香的着笔
  •     挺一般的,不过作为飞机读物,还行。
  •     这部书有点好玩w
  •     李零的《花间一壶酒》里面有篇文章说的就是中国的厕所文化,可以参照来看。
  •        记得是零六年四月某日,我和老友孙鸭子一起逛书店,发现了一本叫《厕神》的书。鸭子同学本着他一贯的学术恶搞的研究旨趣,坚定地把书买下了。 我向来以为智力是一种弹性,如果一直绷得很紧,天才也会变成一个蠢货。所以在搞学术的时候,我们得有一点扯淡精神,同样,在恶搞的时候我们也得拿出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来。在蹭阅完《厕神》之后,我深深地认为这一本值的推荐的好书。
       在《厕神》这本书中第一次见到了粪石学这个词。我不太确定那书中用词是否准确,但是在那本书中很明确,它指一门研究与人类排泄行为与历史的学问。注意,是学问,不是扯淡。显然在这儿我要谈的也是这个解释,不然我不会如此兴致勃勃。
       从鸭子去伦敦参观tower of london时拍到的照片上,我见到了传说中城堡里的厕所(《厕神》中说:“欧洲城堡外围的护城河,因为积满了城堡主人的粪便,倒是真正起到了防止外敌入侵的作用……” 看来情况果然是这样的,那个玻璃罩子下面确实没有任何处理排泄物的装置,当一些东西从体内排出的时候,它们顺着一个略有坡度的槽口滚动几十厘米,然后直接掉在了原本是护城河,现在是草坪的地方。我想我有理由相信由于护城河的存在,城堡里夏天一定有很多蚊子,而且太阳直逼之下附近的气味应该也不太乐观。
       我们看到,这些东西在欧洲不怎么值钱。大家都在为如何处理它们犯愁。我记得书中说法国得到了17,18世纪城市中才有专职的粪便清洁工。这本来也没什么,但是问题是排泄物都是直接从窗口泼向街道的。于是“男士们为了显示绅士风度,走在女子的左侧,从而可以随时挡去凌空而至的脏雨。长此以往,便形成了男士走在女士左侧的习俗”。这真是个奇妙的理由。
       由于《厕神》作者的局限性,他并没有意识到粪便在古代,乃至近代中国有相当大的价值,甚至是可以换钱的。《笑林广记》里有个笑话就是说某道观卖粪,为价格争执不下,说这些修行者的排泄物都很敦实,用水泡开了一担可以抵两担用,所以价格当然得高点。
       似乎这玩意儿在中国可以入药,王小波指出这东西的叫做“人中黄”,一个很形象贴切的名字,我对它的用途知道得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我见过有用这个治晒干碾碎,吹入眼睛治白内障的用法。不过显然,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还是被用在了农业生产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西方高出不少。即使用于战争,以上面提到排入护城河消极防卫相比,中国用大锅在城墙上熬啊熬,然后将滚烫的“金汁”泼向攀墙的敌人,我相信这还是相当有威力的,有兴趣的可以熬一锅试试。
       粪便在中国如此金贵,以至于小孩都知道回家的时候把尿憋到家里的田再撒,这也是俗话“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来历。《笑林广记》里还有个故事(这真是本好书啊,买到全本的不容易,要电子版的问我要),某人为了积肥,就在自家田边盖了个路边厕所,路人万一有需要,又撑不到家显然就只能便宜他了。可是对面别人也起了一个路边厕所,这不明摆着抢生意吗?就象小肯和麦当当一样。这哥们就躲在旁边,看行人一有这个意图就抢先跑到对面的厕所解裤蹲下,于是行人只能去他的那个厕所方便。某次行人小解,如法炮制时该兄台放了个P,带出点东西(太e了),于是大叹因小失大。
       《厕神》中还记载了不少死在马桶上的故事,恰巧我知道中国也有一例,找出来作为结尾,大家千万也要小心谨慎才好,别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搜了下,原文是这样的:“将食,涨,如厕,陷而卒”。故事的主人公是春秋的晋景公姬獳。
       另有一篇是:“遇新春,街道巷陌。官府差顾掏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顾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人家有泔浆,自有日掠者讨去。杭州户口繁伙,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去,谓之‘倾脚头’,各有主顾,不敢侵夺;或有侵夺,粪主必与之争,甚者经府大讼,胜而后已。”
       以上描写的是南宋时期杭州人民的粪便处理方式:对于粪便的“侵夺”说明所谓的“出粪人”这个行当本身就是有利可图的,而且该行业很可能是自发,而非官府指派或特许,否则不太可能在出现争执时再诉讼官府的情况。
       如果出粪人这个行业依靠势力或者传统来划分各自的范围,那么依照我的理解,这个圈子中也会出现类似码头,赌场中的黑社会组织,如果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兼并,那么这整个行业就会被一个强有力者把持,或者由若干寡头各控制一定区域,由此,“粪霸”,“粪头”就产生了。显然这些个“粪霸”,“粪头”本身不能顾及所有的势力范围,让他们自己去挑粪忙不过来啊。于是比较合理的设想是他们脱离或半脱离了劳动生产,成为了纯粹的管理阶级,在他们通过分包的形式再把势力范围划分给手下,然后抽头。
       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看成地主和雇农,但是两者间还有一点疑问。地主拥有法律保护的地契,而粪头们什么都没有。这个行业的性质决定了“粪霸”,“粪头”是属于平地抠饼类型带黑社会性质的头目。
      另外再就上面的扯淡做几点理论归结:
      1.谱系学研究都非常欧洲中心论,这本书也有这毛病。
      2.FS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说明在保持卫生方面,人类同动物相差无几,由此免除传统考古学用先验性的理性真理统摄历史真实的弊端。所以,我把话题拐到了中国人对粪便的重视上去,似乎是有悖题旨了。当然没准我是想另辟蹊径,为FS学研究重新定位啊。嗯虽然我还没想好。
      
      最后我不得不指出,粪石学研究领域目前还是块魅惑的处女地,有研究意向的同志可以和我或者联系.您可以登录网站www.时传祥.com,也可以用移动或者小灵通编辑短信FSX发送至xxxxxxxx。我将尽快和你联系,谢谢。
  •     翻译太差, 大长句都可以字对字的还原成英文。
  •     果然不能饭后看。
  •     “那种对吃与喝津津乐道,对拉和撒避而不谈的观念,我视之为‘知行合二’——一种根植于文化的虚伪。”
    古人讲“食色性也”而非“屎色性也”,今人饭时也不会谈及屎溺,这源于人们千百年来的习惯,亦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而非“根植于文化虚伪”。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可以理解,但动辄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判断何谓真、何谓伪,却显出井底之蛙的眼界。这个世界并非二元,宽阔的视野是人类文明研究的应有之意,为“屎”做记也没什么不妥当或者不正确。只是作者以“非此即彼”的架势贬斥人们惯常的观念为“伪”,来凸显自己的“真”,实际却早已在二元陷阱中拔不出脚来。使人生疑的是,作者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
  •     正在找这本书~最近对便便相关领域的研究兴趣大增。
  •     其实,里面的故事还是蛮烂大街的
  •       一个小胖子,
      戴个扁帽子。
      你想揭他的盖子,
      他就脱你的裤子。
      
      这个谜语,我们小时候也许都猜过。没错,谜底就是“马桶”。别小觑了此物,专家们就认为,人类文明并非源自文字的发明,而是第一个马桶。千万年来,人类像发展饮食文化一样发展了排泄文明,从而把自己和兽类真正区别开了。美国学者朱莉·霍兰的《厕神——厕所的文明史》,就是这样一部为厕所、马桶、便壶以及手纸作传的有趣的书。
      
      在中国文化里,司厕之神叫作紫姑,但她的职责主要不是司人家之厕,而是代卜人事的吉凶以及与人游乐。中国的传统素来是“民以食为天”,如厕之事,往往不登大雅之堂。但是宋人欧阳修不就说过吗,自己读书构思是在“三上”:枕上、马上、厕上,才有所悟。“太阳王”路易十四则认为“去洗手间”而中止一段对话很不合时宜,因此特地坐在夜壶上接见来访者。可见君子能远庖厨,却绝对不该远茅厕。
      
      读读《厕神》一书,我们才会明白,厕所不仅不该是文明的忌讳,它本身就是文明的象征。厕所、马桶、便壶、手纸等等,从原始粗陋的资材,到现代复杂的高科技产品,一路走来,无时无刻不体现了人类和自己的排泄作斗争时的韧劲和智慧。排泄,最大的苦恼或者尴尬是臭味。为了除臭,为了把“五谷轮回之地”转变为“芳香之旅”,人类绞尽脑汁。
      
      在古代的罗马,上流社会的妇女常常服用松节油,以便使自己的小便散发出玫瑰的香味来,结果许多贵妇因此而丧生。抽水马桶的发明,是人类战胜臭气的巨大的飞跃,因而被视为文明的巨大进步。1796年出版的一幅题为《国家厕所》的漫画展现了英格兰人对抽水马桶的无比自豪,以及对欧洲其他国家的鄙夷之情。漫画中,英格兰人坐在自己的马桶上,苏格兰人伏在马桶上,法兰西人蹲的是茅坑,荷兰人则在池塘里排便。
      
      既然人人不得不经常上厕所,就没什么理由不把自己弄舒服一些。因此战胜臭气只是第一步。清末的康有为在他著名的《大同书》里,曾经充满憧憬而又无限神往的这样描绘未来厕所:“以机激水,淘荡秽气,花露喷射,花香扑鼻,有图画神仙之迹,令人起观思云,有音乐微妙之音,以令人科平清静”。如今的厕所,自动化之高,恐怕远非康有为能想像的了吧。据《厕神》介绍,日本人在高科技的马桶上世界第一。1985年,日本就组建了卫浴协会,致力于推进马桶业的发展。
      
      当然厕所文明,人人有责。我想,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世界上有两个“WTO”,一个是众所周知的世界经贸组织。另一个,就是带着马桶盖的“WTO”: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 “世界厕所组织”! 而11月19日就是世界厕所日。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目前世界上有40%的人口无法享用合理的公共卫生设施,使得传染病肆虐,每年因此要夺去200万条生命。
      
      读读《厕神》,你才会知道,人类为了和自己的下半身作斗争,曾经付出怎样的努力。
  •     《厕神》这本书可绝对没什么书香。全书讲的就是厕所的文明史,一点都不优雅。但这却是跟人们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相关、也最少诉诸文字的事件。文明的开端,不仅是文字的出现,更是从第一个厕所的出现算起。只有解决好这一迫切的生理问题,古往今来的人们才能文明地继续生活,才能安居乐业,而不怕水源受到污染、或者疾病的传播。
  •     真·厕所读物
  •     段子集。关于屎与厕所。
  •     中文组的奇书好多!
  •     屎的历史
  •     沉默的真相……感谢谱系学
  •     大抵上我觉得大小便跟吃饭和爱情一样, 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
      
      在读这本书之前,喜欢看电视特别是少年时代喜欢看有中世纪法国衣着繁华如云的美女漫画的同志们,肯定想象不到中世纪的美女们是如何在T型架的帮助下解决这迫切一生理问题的;喜欢罗马的同志们肯定也想象不到,罗马的英雄们也曾经在"公共厕所"里和无数人共用同一块湿润的海面来擦屁股;喜欢剑客的同志们肯定也想象不到剑客们如何利用粪坑的特殊构造来完成他们的大业……
      
      如果稍微有点想象力,这本书会更加有趣。
      
      想象一下,晨曦初露的恒河,2000英尺的悬崖上你抓着摇摇晃晃的竹竿,观察坠落物的完美入水;在某一场异常艰苦的攻城战中你游过满是排泄物的护城河;某一天早上你发现自家马桶浮出来75支圆珠笔;在急驰的马车上奔向好客的庄园大门,地面裂开将你吞没,原来那是一个万年粪坑……
      
      或许在阅读间歇中你会回顾童年至成人的入厕史,这个时候你会不得不承认,这本书不仅仅是带给你一些可能值得怀疑但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谈资,更是给你提供了另一个追溯事物本源的视角。
      
      For example,让我们从罗马人往街上倾倒马桶开始重新思索一下关于侵权中坠落物伤人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吧~
      
      最后,入厕愉快,and……注意角度。
      
      后记: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由于地域广阔,在悠久的历史中也有着一部“灿烂”的厕所文明史。作者在这本书中着重描述了西方的厕所史,有兴趣的同志们不妨在翻阅古籍时对照一下同时代中国的厕所文明。我们是一直在进步着么?
      
      http://buggy.blogbus.com/logs/2006/02/1889227.html
  •     本以为厕所的演变,无非是开放式,封闭式桶,然后抽水马桶就没啥了,作者竟然写了一本书,佩服额
  •     有本《厕所大不同》好像是日本人写的
  •     前半部分很有意思。
  •     这是拿金山词典翻译的吧,太他妈过分了啊。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7013152.html。这有原版对照一下,真是够了。
  •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的老师提到的……我一直好奇支撑自己读下去的动力究竟是猎奇心理还是兴趣
  •     读起来蛮好玩 消遣佳品
  •     厕所进化史
  •       莫扎特(Mozart)给他的表妹写了些奇怪的求爱信。其中一封的结束语为:“好了,祝你晚安,不过先得在床上拉屎,让它无处不在。”
      
      ……同样,罗马人都尽量避免开罪于他们的皇帝。有个腹痛不已的人在皇帝克劳多斯(Claudius)跟前忍住没有放屁。按照医师的说法,此人绝佳的礼仪加速了他的死亡。获悉其死因后,体贴周到的皇帝立即颁布了一道诏书,宣布任何腹痛的人在他跟前放屁都将被免咎其责。
      
      中世纪的巴黎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典型。一道宏伟的城墙阻挡着外部侵袭者。巴黎城中堆积起来的粪便被倾倒到城墙外侧,减少了城内的些许污秽。不幸的是,随着巴黎的繁荣昌盛,其粪堆也日渐庞大。最后,粪堆的规模扩大到了如此地步,以至于人们出于安全的考虑而不得不将围墙筑高,以防敌军可能从粪堆顶部攻击巴黎城。
      
      神学家马丁·路德代表了上帝子民的那颗富于思想而又极度苦恼的心灵。路德有名的“九十条”(Ninety Theses)谴责了罗马天主教,认为后者并未以一种晴天霹雳般的方式进驻他的灵魂。事实上,路德对教堂所起作用的诸多思考来得既缓慢,又曲折。由于经常受到便秘的困扰,路德有充足的时间细数教会的黑暗。
      
      在生活不太便利,饮食不规律的时期,通便顺畅可能是一件幸事。然而,苏格兰的布鲁斯国王(King Bruce of Scotland,1274—1329年)发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方面保持规律都会招致险情。国王每天都早起“蹲坑”。听说这一常规后,国王的三个敌手候于厕中,伺机杀之。幸而布鲁斯在如厕之行中仍佩戴着剑,在他蹲下来解决生理问题之前,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入侵者。
      
      1183年,在一次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故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一世(Frederick Ⅰ)丧失了其中欧地区王国的领导者。八位皇子和不少骑士聚集在阿尔福特(Erfurt)城堡的大厅里等候一次餐宴。事实证明,在场人员的体重总量超过了木质地板所能承受的重量,木板噼里啪啦地断裂了,将整个贵族团抛进了城堡下方好几英尺深的粪坑。众人都被淹没在满是粪便的深坑中,无一幸免。
      
      苏格兰的詹姆斯一世(JamesⅠof Scotland,1394—1437年)则体验到了“在贵族头上撒尿”给自己带来的恶果。……叛国者们搜遍了整个寝宫,仍未发现国王的行踪,他们于是退回到其他地方继续搜查。国王听不到头顶有任何响动,便大声叫嚷,让王后的侍女们把自己从粪坑中拉上来。侍女们奋力拯救硕大的国王,其中一名不慎跌入坑中,到了国王身边。差不多这个时候,格雷姆斯的人也想起便坑可作藏身之所,所以又回到了寝宫。他们在粪坑中发现了詹姆斯与那名女仆,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笑不已:国王在便坑里正与妻子的女仆做爱!接着,一名杀手跳进坑中,要刺死国王。但是詹姆斯与之进行了顽强决斗。他非常地强壮。另一名杀手加入了战斗。最后,罗伯特·格雷姆斯屈尊跳入粪坑,亲自用一把大剑在国王胸部刺了16次,将其杀死。
      
      尽管17世纪时凡尔赛宫约有274只封闭式马桶,但久居宫中的勋爵和贵妇们仍随身携带各自的马桶。国王路易十四将端坐于马桶之上迎宾会友的做法发扬光大。而鲜有外国使者能受用观赏路易一本正经地坐在马桶上谈论公事这一“特权”。朝臣蒙塔涅(Courtier Montaigne)对路易十四在马桶上处理国事颇有怨言,“就好像那是个宝座似的”。路易十四死后,尸检表明,此人腹部肥大,肠子的长度是普通人的两倍。或许他不同寻常的身体构造可解释其在“宝座”上花去的冗长时间。
      
      人类对于屁的迷恋始于现代之前的欧洲,或者更早的年代。1645年,一位作家在《妙语与幽默》(Wit and Drollery)中戏言:“掌声不过是一群无常俗人放了一阵赤裸裸的、粗制滥造的屁。”莎士比亚也大肆嘲弄那些俗不可耐的庸才。
      
      17世纪德国爱侣们对于性顾虑重重,他们当中很多人带着成堆的问题去求助村里的接生婆。对惧怕婚礼当晚圆房不顺者,安抚的处方通常是,穿过结婚戒指撒尿。显然,倘若男士能够瞄准结婚戒指中间那一小孔,他一定是个中好手。如果女性想草草完事,又不愿与他直接对质,她就得暗地里在这个不中意的爱人鞋子里抹一点儿自己的粪便。如此一来,在他的潜意识里,该女子的气味与臭味有了某种抹不掉的关系,这种气味会使他无心逗留。
      
        大夫们都靠检验尿液来诊断疾病。16世纪时,一位意大利医师宣称自己能通过小便洞悉他人的诸多信息。佛罗伦萨大公爵去问询这名医师,想验证其未婚妻是否仍为处女。那位法国未婚妻答应在一个水晶夜壶里小便。医师仔细审视了这泡尿。他宣布该女士是处女,说她的尿液就如初生婴儿的那般清澈。
      
      “美洲”这一名称起源于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加·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此人于1504年穿越了加勒比海。首度出航,韦斯普奇便在群岛中的一个岛上登陆了,并在信中向佛罗伦萨执政官索德里尼(Soderini)描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跨文化的体验使韦斯普奇对当地人的卫生习俗十分好奇:
      
        他们在,(请原谅),排清肠胃时,竭尽所能地避免被人发现;他们的着装大方得体;至于小便,则顾虑较少,也不那么讲求体面(不论男女)。因为,与我们交谈的过程中,他们会任那些浊液飞流而下,从不转过身子或面露愧色,对此他们毫不客气。
      
      韦斯普奇记录道,为了避免村民感染疾病,当地人每隔8至10年就迁徙一次,将污物抛在身后。
      
      如同新殖民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农庄那样,便坑数目也与日俱增。便坑实为地里的粪坑或洞穴。它们通常被挖在水井下游,一旦塞满,便被掩盖起来。人们会在便坑的位置放一株果树,作为标记。
      
      18世纪晚期是“正宗”现代卫生设备的发端。对简陋抽水马桶的改进为下一世纪现代马桶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始于亚历山大·卡明斯(Alexander Cummings)的发明物,终于约瑟夫·布拉马(Joseph Bramah)所作的调整,17世纪末已预见了一个抽水马桶不再恶臭难挡的远景。
      
      1775年,伦敦钟表匠亚历山大·卡明斯获得了第一个抽水马桶专利。他的构思极大地改善了200年前约翰·哈灵顿勋爵那一尚很稚嫩的发明。卡明斯吸取了哈灵顿利用重力使水流加速的做法。更为重要的是,卡明斯构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用水阀来确保座盆与向外输出管道之间的那个地带也不留污渍。封闭的系统可减轻臭味。
      
      乔治·杰宁斯设计了一种虹吸管状的下冲式马桶,极大地加强了进入桶盆内的水压。较之先前的样式,奔流而下的水将桶盆洗刷得更为干净。托马斯·克拉普尔发明了一种可拉开无阀水箱的链条,既减少了噪音,又节约了用水。托马斯·杜艾福的功勋则见诸于马桶的外观。杜艾福去掉了覆盖在抽水马桶金属部件上的木制座椅,将整个装置用瓷器包裹起来。向瓷器跨出的这一步,赋予马桶全新的审美及功能值。瓷器马桶使冲洗变得方便多了。不仅如此,杜艾福设计的马桶还个个雅致大方。有狮子、海豚及花卉等各种造型。
      
      维多利亚时代马桶粗糙的设计和通风设备的缺乏,使得修理管道变成一份颇为危险的差事。即使侥幸熬过上工期间染上的病痛,管道工也极可能死于爆炸。
      
      如今已名满天下的托马斯·克拉普尔响应了改进抽水马桶这一呼吁。1884年,克拉普尔发明了“无阀节水器”(the Valveless Water-Waste Preventer),完善了马桶的阀门系统。如名所示,无阀节水器能防止阀门松弛时水箱漏水。克拉普尔这一发明的新颖之处在于,水可以在没有滑阀的情况下自动重新装满。拉链系在水箱上方一圆形便壶上,一拉此链,水便流出。水沿着管道往上流,取代了管道里的空气。水流运动产生的力量排空了水箱,将水送到冲水桶中。该发明以“拉放”(Pull and Let Go)系统著名,因为用户无需一直拽着拉链,直至槽中的污物被彻底清空。其成果在卫生领域的重要性为他赢得了女皇授予的爵士身份。不过,由于其专利涵义混杂不清,托马斯·克拉普尔并未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号。为此我们得感谢美国军队,是他们令克拉普尔这一名字变得“臭”名昭著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英格兰境内的美国兵留意到伦敦城抽水马桶上的一种图案。多数抽水马桶上都贴着“托马斯·克拉普尔公司” 的邮票。战后从英国重返故里的美国大兵们带回了一个新词儿:“克拉普”(Crap),或是“克拉普尔”(Crapper)。这种低俗的遣词方式来源于年轻人的说法:“我要去克拉普尔。”(上厕所)
      
      创制抽水马桶过程中所用的试错法(trials and errors)可能会令那些视这一装置为理所当然之物的现代读者瞠目结舌。只有不断试验新的发明,马桶的质量才会得以提高。为测定马桶冲洗污物的力度,人们将大小、重量各异的物体置于其中冲洗。杰宁斯用10只苹果、1块扁平海绵和4张纸来试验自己的“底座瓮”(Pedestal Vase)。试验大获全胜。其底座瓮在1884年的保健博览会(Health Exhibition)上获得金奖。一位名叫申克斯(Shanks)的马桶业者创制了一种比杰宁斯的发明成本更为低廉的底座瓮。有必要对这个便宜马桶进行测试。他抓起自己助手头上的帽子,扔进马桶里冲洗下去,并大叫道:“成功了!”
      
      巴黎人对新建的下水道工程这一功绩的迷恋程度可与古罗马政治家阿格里帕相提并论,阿格里帕曾游览过马克西姆下水道全程。政府希望能增大下水道的效用,于是鼓励人们前来观光旅游。葡萄牙国王游览此地后,它便成了上流社会的一处旅游胜景。游客们可乘坐马车、小船或用来清理下水道的车辆观赏隧道。灯光照亮了昏暗的地下通道,由于水的流速较快,通道内的臭味也微乎其微。
      
        《欧也尼·贝尔格朗历史颂词》 的作者贝特朗(J.Bertrand)认为,巴黎下水道一小时游的感觉难以言喻:“乘坐一叶扁舟,观览气味已被冲淡的下水道的魅人之处,并不似传闻所言那般宜于消遣。”一位贵妇补充道:“美丽可爱的女士则为下水道增添了一笔重彩。”亲临现场观摩下水道系统非凡魅力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今日到巴黎观光的游客仍可游览其下水道。
      
      19世纪也流传着不少关于贵族使用马桶的趣闻轶事。其中有的故事略显荒诞离奇。
      
        与普通人毫无二致,皇亲们也患上了阴茎妒忌症。一位朝臣讲述了当时担任威尔士亲王的英国的乔治四世(George Ⅳ,1820—1830年)的这段趣事。“他(威尔士亲王)的故事之一是关于其皇兄粗大无比的阴茎的。乔治在某晚与其兄乘坐马车同行途中发现了这一事实。其兄要小便,他直接从马车窗口把尿撒出去,尿仿佛从喷泉里涌出似的奔流不止,车夫则快马加鞭,以躲避他料想中的一场暴雨!”
      
      大多数家庭都一代代传递着父辈的教诲。英国皇室家族中因放弃王位而名满天下的爱德华八世(Edward VIII)曾回想起父王的谆谆教诲:“永远不要拒绝他人为你减轻重负的盛邀,并抓住一切可乘之机进行排泄。”
      
      现存电动装置中一半以上是日本人创制的。他们将其专长用于提供更为舒适惬意的盥洗用品也就不足为奇了。与史上有名的、使用马桶时完全可以不动一根手指的“幕府将军”如出一辙,现在日本人可购买到照顾到各种需求的马桶。马桶边的墙壁上安装了一块控制板。按下其中一个按钮,马桶座圈便会事先为使用者暖热。用完后,按动另一个按钮,便在他屁股上喷射一股热水,将其冲洗干净。跟着一股暖热的气流又把臀部烘干,无需使用手纸。
      
      茅房(outhouse)这一名字取自其相对于房屋(house)的位置。茅房位于距离主屋足够远的位置,以防井水遭到污染,但夜晚时分很难寻觅到它。电力时代来临前,乡间的夜晚漆黑一片。为帮助人们尽快找到茅房,房主会拴一根长长的绳子或带子,从主屋一直通往茅房。如夜间想上茅房,只需抓住带子,跟随其指引,就可找到它。这一装置的附带效用就是,可以用带子来晾干衣物。
      
      泰国曼谷的驾车者和纽约城的司机有很多共同点,而不仅仅是阻塞交通。这两个城市的男性驾车者滞留于交通时都倚赖便携式“尿壶”出恭。近年来曼谷的人口急剧增长,引发了可怕的交通堵塞状况。曼谷加油站会在塞车高峰期出售红色的小型尿壶,供有排便之需的顾客使用。纽约城没有公用盥洗室。由于吸毒成癖和无家可归之人常逗留于此,市政府关闭了所有的公共厕所。出租车司机们只得在车里携带一个玻璃缸四处游走,以备“休息时间”用。
  •     于是“男士们为了显示绅士风度,走在女子的左侧,从而可以随时挡去凌空而至的脏雨。长此以往,便形成了男士走在女士左侧的习俗”。这真是个奇妙的理由。
    ___________
    历史的真相啊……感叹
  •     掌声不过是一群无常俗人放了一阵赤裸裸、粗制滥造的屁。
  •     挺有意思的
  •     恶趣味历史小段子合集
  •     有趣而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