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内克论哈内克》书评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19205452
作者:米榭·席俄塔,菲利浦·胡耶
页数:326页

【拾光书屋(书评)】卸下光环的哈内克——评《哈内克论哈内克》

一位拍摄了十一部由国际知名演员担纲的剧情片导演,他多次荣获国际大奖,包括两次戛纳影展金棕榈奖,分别是2009年的《白丝带》和2012年的《爱》。其中在2000年,凭借电影《未知密码》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01年,凭借电影《钢琴教师》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5年,凭借悬疑惊悚片《隐藏摄像机》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他,就是奥地利著名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一位享誉全球的伟大导演。哈内克作为一个享誉全球的著名导演,他的电影通常以都市为中心,将电影的镜头对准中产家庭,通过关注那些独立个体的残缺人生,从而表现出现代文明压抑下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哈内克电影的核心就是透过影像手法和声音的重视,触碰存在与环境的真相。在众多的电影导演中,哈内克以独特的手法将悬疑片、多线叙事的群戏电影、悲剧片融入在各种类型的电影里,他驾轻就熟的展现出电影最真实的部分,从而造就了他鲜明的个人风格。以他2012年的电影《爱》为例。这部电影的主题既不是死亡,也不是衰老,而是如何处理你挚爱的人的痛苦。电影以消防员破门而入的刹那为开始,故事向我们徐徐展开。公寓的一间房里躺着一位死去的老妇人,她手里握着花朵鲜花洒满了她的枕头。在某个音乐厅里,乔治和安这一对年老的老夫妻在等待着音乐会的开始。在音乐会结束后二人回到所在的公寓时,发现家里的门锁被撬。乔治丝毫不把这事放在心上,而安接下来在第二天早上精神恍惚的表现,给我带来了恐慌的感觉。情况不会如此的简单,随着电影镜头的推进,看到乔治推着轮椅,而轮椅上坐着的是安。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安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在不停的改变,不愿会客、也不愿去医院和养老院的安,越来越依赖乔治的护理。曾经那么优雅、善解人意的她,被病痛、岁月折磨得失去了人形,时而清醒,时而胡言乱语,让人揪心。在她清醒的时候,安越来越不能忍受自己现在的样子,她试图自杀。死亡是人生的终点,爱情是人生的巅峰,生活迄今为止很美。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在慢慢的变老。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能躺在床上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一步步的到来,慢慢的拥你入怀。直到有一天,乔治跟安说起了自己的童年往事,然后,乔治抓起了枕头,他用枕头捂死了安。看到这个镜头时,我居然深深的呼出了一口气,有种解脱的感觉。就像我在前文说的这部电影的主题既不是死亡,也不是衰老,而是如何处理你挚爱的人的痛苦。相濡以沫的爱情,我不愿也不想她忍受身体上无休止的痛苦。可我在感觉解脱的同时,同时又有深深的遗憾。当丈夫走进房间时,是否就知道他会杀死自己的妻子?我作为看故事的人我希望他知道,又希望他不知道。通过当时他用枕头捂死自己妻子的镜头,你可以看到他把自己的头也整个的埋了进去。我不知道他当时是不是泪流满面,但我能感受到他的无能为力。哈内克电影难以得到一致的认可,在于有很多人认为他的电影太过于激进。在网上搜索资料你会看到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作品,以“残忍、赤裸的叙事风格”著称(网易娱乐评),擅长以冷静到几乎冷血的利落影像风格,处理人性黑暗面(中国新闻网评),他的个人风格基本上可以用简约、节制、冷静来形容,而思考的命题则更多侧重于现代人心理。对于这样一位导演我想说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哈内克。而本书《哈内克论哈内克》这部访谈录则是了解他的最佳途径。这部书以对话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卸下光环的普通人,他谈论他的妻子,他的观众,他钟爱的配角。他对电影的态度,以及电影镜头的处理,情节的安拍,以及当时作为一个导演的心理状态。这是一部走近哈内克导演的佳作,要想了解一个真实的哈内克莫过于读这本书。读这本书的同时建议你可以观看哈内克导演的作品,因为他对电影的处理和当时的心态,在这本书里都有披露。这本书记录的不单单是哈内克,更是他对电影的追求。艺术没有国界,请拭目以待哈内克的新作品!

一代大师哈内克

随着现在网络的普及,看电影已经变得异常的方便。可是当一部部电影获奖,走上大众视线的时候,它们身后的导演却没有电影那样的走进人们的视线。迈克尔·哈内克,奥地利编剧、导演。惊悚片《荧光血影》获得第6届欧洲电影奖费比西影评人奖;剧情片《未知密码》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剧情片《钢琴教师》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悬疑惊悚片《隐藏摄像机》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等。这个有着众多大奖的获得者,他所拍摄的欧洲股市市场反射出这些国家自身的历史命运,打动了各地的观众。而他的有些作品却没能让编辑委员理解,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产生,在本书中将以问答的形式将他的电影和作品解刨展示给读者眼前。《哈内克论哈内克》一书是用对话的访谈的形式讲述了他从少年岁月到后来的各个作品产生以及电影细节。在书中读者可以和参访者一起与哈内克交换讨论他的生活,他的电影和其他的艺术类型,特别是音乐一块他特别着迷。书中也写了一些他的私人生活以及一切觉得有意义的食物。不仅让读者知道他创作欲望的来源还有灵感的来源,也讲述了他走上编剧和导演的过程。哈内克以残忍、赤裸的叙事风格著称,擅长以冷静到几乎冷血的利落影像风格,处理人性黑暗面,他的个人风格基本上可以用简约、节制、冷静来形容,而思考的命题则更多侧重于现代人心理,这可以追溯到他另一位崇拜者卡夫卡的影响上。透过影响手法和声音的重现,触碰存在与处境的真相——是他挂念的,也是哈内克电影的核心。他的电影,有的讲对暴力的省思退到极致,有的则将显示生活的再现切割成零碎的 片段,以求更佳地呈现多方面向。有的则是质问无人能闪躲的罪恶感。不管是悬疑片、多线叙事电影还是悲剧片,他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让人看了有不由的就能记住。一代大师哈内克不仅获得了众多奖项,有过多么脍炙人口的电影,他更是将电影创作的细节在本书中和读者进行分享。用对话的方式,仿佛和好朋友在来一次促膝长谈。你想知道电影、细节,都可以在聊天中找到答案。同时,哈内克还和读者分享了快乐,比如一杯酒、一顿晚餐,又或者是一次维也纳夜间散步。充满亲民色彩的哈内克访谈,让大师的形象变得更为亲和,也让他的作品让人有再次观看的感觉。

哈内克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给自己订了一个50年的计划,就是到2066年看完2万部电影。迈克尔哈内克是我意料之外的导演,他曾说:“我总是坚持要得到所有我想要的。”所以,每一部他拍的电影按照他所想要的结果去拍摄,便形成哈内克风格。他的电影便是如胡耶说:人物在感情表达上的无能,对日常用品的强调,静态或动态影像的魅惑、简洁,画外(hors-champ)的功效,对配乐的注重。这些特色往往不是将情感判处与外,而是让情感包藏于一个既优美又含蓄的形式里。这便是他拍电影手段。因为如果什么行不通的话,最后还是会无可避免落回自己的肩上。所以在朝着自己想要的路上走着,不管遇到多大的行不通,也要自己扛起来。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然后找到最佳方式,通过最适合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所想表达的,一切外界的诱惑变为虚无,便拍出了自己心中那个模样的电影。2012年哈内克凭借影片《爱》再度摘得第65界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这部影片看起来很平淡,不花哨。取景也基本是两位老人的房间。却在短短不知不觉中的127min中诠释了爱。影片讲述两位年过八旬的退休的音乐老师,一直过着幸福生活。直到妻子遭遇一场疾病,两个人的爱情也开始面临最大的考验。妻子二度瘫痪,已失去求生意愿。丈夫从最开始对妻子一心想死的心境不理解心态中慢慢感受到妻子的感觉,于是,在妻子喊疼的某日讲完自己小时候夏立营发生的趣事后,用枕头闷死了自己的妻子。你可能看完觉得这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但是,专心致志看完这部影片我却只感觉到爱。丈夫对妻子瘫痪期间无微不至的爱、两位老人吃饭的言语动作无不让人羡慕、夜晚各自躺在座椅沙发上的阅读time......一切的一切让人知道沉淀到八旬这个阶段的爱是多么香醇和回味。年岁增长所带来的身体衰弱及耻辱,爱人之间的羁绊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诠释。看完电影,我的感觉便是如此。而当我看完书中哈内克与访问者的一问一答中,变更进一步的理解。Q:那位年轻的钢琴家亚历山大在疾病时,也不是很自在......A:以前,年轻人因为时常跟老人家接触,因此知道他们的困难在哪里。然而在现今的社会里,老年人虽然比过去更多,但他们大多在自己的角落里生活。由于缺乏经验,以至于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和年长的人共同生活。我想这个问题是如今也很普通的,老人的日渐衰老,老人活在自己的角落里,老人的子女愿意出钱却不愿意花费时间陪老人。电影中,最幸福的莫过于,两位老人,一直陪伴着彼此,仍旧活在彼此的温柔中,所以直到最后丈夫闷死妻子的那一幕,我也深深的感动于他们的互相理解和互相成全以及丈夫那份非常理解妻子的心情。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浓越好,要恰到好处。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

如此阴暗:不等于美的美学艺术

对话录的形式,展现导演本人是如何剖析影片的拍摄手法,讲解细节处的隐含喻义。看着还是挺有意思的。毕竟关于电影的表现手法,非专业人士的确很难看出个一二来。任何一个导演对镜头画面都有他自己的一套诠释,将文字的描述转化成图像的视效,色彩搭配、光线明暗及镜头的角度距离,等等这些都不是由编剧规定的。遗憾的是并没能在大导演的作品里见到此君所声称的其在拍摄中始终抱持的怀疑、反复锻造真理的态度,不过哪怕圈子里的人大肆吹捧其人作品创作中充分体现了电影美学,极富艺术探索与创新,也难以掩盖他将“电影拍得如此阴暗”的现实。舞蹈真正的美在于节奏和韵律,而图形的美则在于结构和数列,或许这些对于缺乏相关知识的人可能差不多等于天书,可美之所以是为美,不正是因为它本身能够被人的视觉所接受和倾倒。然而,看了这本书我才第一次知道,原来美学、艺术居然不是就等同于美的么。哈内克的电影,啧啧,这可不会是父母长辈们乐于掏钱让孩子们看到的东西。拍的是剧情片,总在实验使用新的电影表现手法,……导演倒是玩得开心了,那么观众们看得开不开心呢?啊哈,谁在乎!或许那些所谓“有深度”的电影的确能够触及到道德遮掩下的人性阴暗面,但所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尖锐,正常人多还是更青睐于那些充盈着和平、梦想、希望等正能量作品。相较之下,这位导演的作品无疑是个异端。不是自毁,就是丧失,甚至还以爱为名~充满着阴森奇诡的风格,再也用不着稀奇为啥有些片子只能落得个“叫好不叫座”的下场了,谁让它们净赶上一些个自命追求艺术的真谛,以体现人性深刻的导演呢Σ(っ °Д °;)っ老实说,正常人还是挺难理解这些“艺术家”的思维模式的,不知在这些人看来,是否,唯有黄暴才叫艺术?是否,唯有黄暴才能体现人性?倘若如此,那么我这样的普通观众,还是会更乐于将时间消磨在一些更无趣但三观正确的作品上的。我所说的“三观正确”,不是指的那种父母欠了大笔外债,无力偿还,便要出卖儿女,而儿女撕心裂肺的闹过一场,再怎么不甘心,终究还得屈服于孝道的压力,总不能看着父母去死的荒唐闹剧;而是,即使人们都过着平凡的日子,也少有去思考法律问题,但总体上仍旧遵循着法律或道德的准则行事,或而于细枝末节的选择之中得见“恶意不足以犯法,善意不足以挽回”的真实性而非戏剧性,才真正得以体现人性之悲哀!世道之悲凉!至于哈内克,此君一贯所偏好阴暗氛围,强调暴力,性欲的重要性。若仅此还不足以让那些不肯放任自流的父母辈们为之列为拒绝往来户,那他的镜头语言中所展现给观众们的淋漓尽致的“人的复杂毁灭性”,总该够格了。……没错,大导演自来着力于表现迷失的人生,伤感与暴力交杂的激情,无可逃脱的人性罪恶感等与正能量绝缘的东西。很怀疑他自己拍出来的东西敢不敢让自家没成年的孩子去看。我想,换一部不那么深刻的片子,还能让我安安心心的陪着孩子,消磨一段闲适的时光,哈内克的作品、可给不了我这个。

就是要让你不舒服

哈内克的电影不好看,这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奥地利著名编剧、导演哈内克的电影既不容易被读懂,又往往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在大多数的电影分类中,哈内克的作品都被归类为惊悚片、悬疑片或暴力片,我想他一定很不满意。因为大多数的惊悚或暴力电影,虽然吊足人胃口,并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但观众在影院散场灯亮起时,早已脱离了电影的剧情,开始谈论是去喝杯咖啡还是选择小酌。而哈内克则会让人对刚刚经历的恐惧与痛苦,长久地难以忍受,只想一个人静静待着。有人认为哈内克的叙事风格过于残忍与赤裸,有人不喜欢他总将镜头瞄准人性的阴暗面,我觉得这都过于片面。当然,我自己看完以后也连呼“不舒服”,但我认为这种不舒服正是哈内克想要通过数字胶片传达的感觉。在《哈内克论哈内克》全书近三百页的篇幅中,无一遗漏地通过访谈录的形式,回顾了哈内克一生中执导的所有23部电视电影,让我逐渐走入这位奥地利导演的内心深处,开始理解这种不舒服是从何而来的。这本书虽然以具体的电影访谈为编排方式,但在每部电影的交流中,均包含了以下三个部分:首先,本书描写了包括关于影片的主题背景、与原著作者的交往、拍摄计划的酝酿、演员的选取和合作等制片前后的过程。让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电影团队的敬业与执着,不仅仅是因为演员对角色的投入——为了拍戏学琴半年、反复几十遍的重拍、哭上半小时才产生的红眼圈效果,还有摄影师、灯光师、造型师、化妆师、道具师等这些平时只出现在片尾滚动名单里的人物,都因为他们对于影片的具体贡献和对于细节近乎苛刻的要求,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其次,文字真实又完整地还原了哈内克在片场的指导过程。当你欣赏着哈内克对于自己剧本创作、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场景调度、情节安排、演员指导的详细描述时,就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这位年过半百的导演,在认真画着平面布景图与摄影机位图,选取合适的配乐、灯光与特效,亲自为演员示范,然后目光专注又紧张地在片场与取景框中来回切换。导演近乎严厉地对待拍摄中的点点滴滴——诸如为了让道具狗跌落时不显僵硬,要求用米填塞狗皮——只为呈现出精益求精的绝美艺术品。沿着书中一行行文字的指引,读者如同从显微镜观察一篇树叶叶脉的分形结构开始,逐渐认识到树叶、树木、森林浑然一体的完美统合。最后,如果说电影只是一系列技术手段的汇总,那么它就只能成为一时的畅销,却难以让人在心中留下经典的回味。这也是哈内克比众多导演高明的地方——他借助电影作为诠释人性的形式,希望通过他的作品,唤醒观众麻木内心对于存在的恐惧,撕破虚无与冷漠现实的面纱,探索与思考人类的生命课题。此时,如何解释情节已好不重要,《隐藏摄像机》让成人各种合理化的谎言与难以启齿的罪恶感在上帝视角下显露无疑,《钢琴教师》直击物化时代中冰冷面具下难以抑制的情感冲动,《趣味游戏》未直接出现在画面中的施虐气氛、演员对着摄像机如同对着观众的挑衅、以及剧情大功告成后的时间反转,让观赏电影的人们因无法忍受已成为施虐者的共犯而如坐针毡。虽然哈内克声称拒绝解释自己的电影,但在阅读完对应影片的文字后,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理解哈内克的电影。此外,本书还花了两个章节为读者呈现了哈内克的整个成长经历,这对于理解这位特立独行的导演以及他与众不同的作品,提供了更多可供思考的素材。尽管哈内克自认为没有一个悲惨的童年,但显然从小由阿姨带大、并在5岁时被送到陌生的外国家庭三个月的经历,并未让他获得温馨的关爱,反而独立地开始接触真实的世界。从青少年起,哈内克就很叛逆,不愿受到学校和权威的束缚,并曾离家前往巴黎寻找心中的自由。在他的青春期中,家庭的音乐与艺术氛围、大学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着迷、以及1960年代各式的抗争运动,为哈内克后来的电影主题埋下了伏笔。而他的职业历经电视戏剧顾问、影评人、电影系教授到剧场导演的一系列工作,待哈内克46岁开拍第一部电影前,大量的宝贵经验早为他做好了一切的准备。正如哈内克所坚持的——“要学会拍电影,唯有先拍一部”,他强调最重要的是实践。因此,你还在等什么,赶快行动起来,和这本书一起走进真正的哈内克世界吧。文/卢育涛 2016.07.02

【拾光书屋(书评)】哈内克与电影

1895月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铺辛路十四号的“大咖啡馆”地下室中第一次公开售票播放电影,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电影业更加成熟,已然成为普通人的娱乐放松的方式,每年都能看到诸多优秀的国内外电影作品。这些作品无疑不凝结着导演、编剧及演员的心血。《哈内克论哈内克》全文用全新的访谈的形式展现了奥地利著名导演、编剧迈克尔哈内克对电影的看法,以及对自身导演或编剧的作品的理解和细致的解读。哈内克曾经拍摄了众多由国际知名演员主演的剧情长片,也多次获得过国际性的大奖,包括2009年的《白丝带》和2012年的《爱》两座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本书虽然不似以往的传记形式,安排解读某一位导演的生平及著作,但却用对话访谈的形式更加真实、直观、简洁、有趣的向世人展现著名导演哈内克的少年岁月、舞台剧年代的经历和一生当中指导或拍摄的多部电影作品的手法和技巧。通过亲自挑选剧本,保证品质;帮助演员改进他们的表演,类似于中国的因材施教,每个人的表现方式都不一样,指导演员依据的是个别情况;从舞台灯光到省略式、重复式、对比式的音乐方法等有所把控,尽心尽责;在电影镜头运用方面诸多创新,在各幕之间插入标题,一镜到底的镜头拍摄,侧面推轨镜头,三合一摄像机的协助等对以后的电影拍摄技巧做出突出贡献。哈内克注重电影实践,并通过摄影手法和声音的重现,触碰存在与处境的真相。在《班尼的录像带》里展现了暴力的省思维,在《巴黎浮世绘》强调了乌托邦的友爱之限制,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然而用聋哑孩子击鼓音乐会暂时让所有人结合在一起,也体现了其本身的乐观主义。《隐藏摄像机》是一部以“谎言如同人类生存起源”为题的电影,人类不能逃脱也无法抗拒人性的罪恶感,通过中性、散漫的光线营造不安的氛围,用电影语言表达主角思想,建立个人谎言与国家谎言之间的对照,留下人道主义者印记。在厚重的本图书当中,在不经意的访谈对话中穿插着影片镜头的分镜头,演员的精彩表现,以及海量的珍贵剧照。每一部分都有影片的一些精彩片段描述,围绕着影片开展的访谈虽然历时较长却有的放矢,不枯燥无趣,勾勒出最接近哈内克本人的艺术家形象。阅读本书能够让热爱电影的人更加了解和喜爱哈内克和他的影片。


 哈内克论哈内克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