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300179629
作者:李宗泽,黄以明,寇秀兰

内容概要

李宗泽,艺术家,从艺30年。1999年的摄影《静物》、《人体》系列,阐释了“关于摄影二维平面的伪空间问题”。近年主要对“关于无意义视觉形式的价值判断”进行验证。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由美国摄影家罗伯特•赫希(Robert Hirschzh)撰写的摄影史《摄影传(第4版)》(2013年11月出版发行)主编。
寇秀兰,作家,对中国古典诗词及小说有独到见解,著有《词的故事》、《微观红楼》、《大力神•赋》等,新作《诗说》即将出版。本书内文图片文字均由寇秀兰先生撰写。
黄以明,书法家、艺术评论家、诗人。开创自然精神学术思想的领袖。曾出版诗集《空间》,主编中国当代思想档案《思潮》。

作者简介

“国民性”长期以来被等同于柏扬〈丑陋的中国人〉所谈到的民族劣根性。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中国人不仅仅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上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同时即便在边远的、还不富裕的地区,中国人仍然以特有的精神品德创造着生活中的奇迹。人们从新发现自己,发现民族精神之特质,重建民族精神之自信。本书作者用平和的文字,客观冷静的影像,展示现代中国城市与乡村人的精神风貌。


 国民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9条)

  •     也许是对这本《国民性》有些过于期待了,所以拿到手里后,略感失望。并不是期望这本书能够真的改变自晚清以来众多名家对国民性的定义,却也只是希望有些新的亮点。然而,开篇处编辑的宏论,明显是在引导读者:你应该想得再深一点,再深一点你就能想到“国民性”了。恕我愚钝,我真不知道如何从一幅幅照片想到国民性的问题,所以我所谈的未免文不对题。也就是说,这种过于宏观的抽象思维,给这本摄影集扣上了一顶硕大的帽子,然而本着“有图有真相”的原则,我宁可只想相信我所见到的照片中所蕴含的的东西,而不愿意做过于形而上的思考。而对图片旁边的文字,我只能甘拜下风了,因为同样看不出图片和这些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便你不能像小泉八云那样分辨日本人的美丑,也不应该把自己的国家和国人阐释成一片片雾霾呀。基于上述的原因,我决定舍弃每幅照片旁边的解说,直接看来个看图说话。这本题词为“谨献给母亲”的影集中,呈现的是处在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状态,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人像(单人像、群像)、景象、工作照。黑白的照片更让人能专注于照片上的内容,目光呆滞的男子,空旷的空地,专心于制作棺材的木匠,模糊不清的身影,杂乱的椅子,捡拾垃圾的老人……沉重而令人窒息的感觉扑面而来,然而其中也不乏笑容灿烂的儿童,安详的沉思者,面带微笑的老妈妈,以及享受生活的开心者……平淡中又有给人以温暖和希望。在图片中,我们能看到行色匆匆的背影,能看到那相似的童年,能看到那以前熟悉现在却面目模糊的“官老爷”,看到在残败家园中的生活场景,看到虚幻神话与现实生活的反差,看到拥有信仰的老人发出无限欣喜的笑容,看到几只为凸显人类疏离而抢了镜头的狗狗……海德格尔曾经从梵高的画作《一双鞋》中阐述了画面中这双鞋所蕴含的存在的意义,我当然不如海氏远矣,我无法完全揭示这些图片中人、物、景的全部的存在意义,然而我却可以选择面对这些图片的存在以及那些无法言说的生活经历。生活就是如此,艰辛而乏味,但人却无法逃离。有的人在镜头面前僵硬了,是意外?是抵触?还是麻木?不得而知。有的人在镜头之前自然了,是放松,是真实,还是欢愉?同样难以知晓。然而无论是僵硬还是自然,镜头前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存着,这是每一个活着的人的伟大之处!
  •     “小人物的背后”——写在《国民性》出版前/任黎华亚杰(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后来李亚杰改名李宗泽了)的画册《国民性》快要出版了,他给我发了一个PDF文件,让我先睹为快,并嘱咐我为他的新书写上一篇“废话”,我俩是哥们,不好拒绝,而且画册里的拍摄有许多场景我还参与其中,好像还有我本人的影像,为此要说上几句。作为摄影人,对于影像的阅读不会有停歇的一刻,影像的存在并非是一种封闭的逻辑。在我记忆的不少摄影家,他们大多都懂一个普通的道理,摄影会回避用文字来解释说明它的照片,因为文字是从图像中演变出来的,为了能更准确的传达人类情感反应,智慧的人类就有了音乐、图像、建筑等各类语言相互交汇和特有的介质情绪。那么人们自然的选择他们擅长的介质和方式来宣泄情感,所以摄影师的画册也仅仅只是一幅幅照片了。打开《国民性》,画册中许多的照片都是作者远在家乡母亲需要照顾,从北京回到家乡安康拍摄的一些扫街的图片,而且拍的比较辛苦。一边要料理身体受损行动不能自理的母亲,一边抽出时间深入成长过“东关社区”,拍摄他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由于他真正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采用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地再现真实的情景,几乎是“白描”,许多触手可摸的影像感人至深。画册里作品其本可以分为三类类,从横向看,一类照片拍摄于大巴山腹地的重庆渠县农村小镇。一类是秦岭南麓的城乡结合部汉水旁的安康。还有一类就是令人关注的北京了。这样的跨度,为作者完成《国民性》省了不少力。首先,解决了切面的完整性,从中国最上层社会生活场景到中国的最底层普通老百姓生活缩影,其次解决了《国民性》的代表性,采用不同阶层人物和生活状况,把决定性的瞬间贯穿其中为全书概括铺垫了许多伏笔。画册署名《国民性》自然与人有关系。拍摄人物和人与环境的场景,肯定是首当其冲。人像摄影在摄影里属于高端,亚杰在摄影上属于另类,他不可能去遵循人像摄影的惯例,特别是在拍摄过程中反其道而行之。拍摄的题材在摄影通俗讲叫“扫街”,他却使用大画幅相机仙娜P1和过期的柯达黑白片,拍完就在家里用简陋设备进行手工冲洗,许多事情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亚杰靠聪慧大脑,敏锐的小眼睛,很轻松的摆平。他在摄影上已经脱离了题材的羁绊,技术的障碍,游刃有余驾驭摄影,而他的影像往往又是普通老百姓生活中值得保留的和他感兴趣的场景。有时从他的影像中,让我想起中国另一个用大型相机拍摄纪实作品的摄影家欧阳星凯的《洪江》,但是两人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异。亚杰的镜头平静、自然、却富有哲理,后者讲究用光、用色、布局,但缺失灵气,被情节化所困扰,所以不时有电影剧照式的场景出现,同时直接影响到作品现场感和视觉的内涵。在画册中的人物大都是“小人物”,可以说中国平民的众生相,不管场景的环境,不管地域符号是乡镇还是首都,作者尽量的使用随机即拍的情绪,创造了许多意外的瞬间,更重要的是在不经意中的意外,把“自己”的印记在意外画面之中,甚至有些画面中的人物简直就是作者的自拍像,只不过是用别人的形象取代了自己而已。罗兰·巴尔特说过:“我觉得最准确的字眼是意外,有的照片让我觉得意外,有的照片不让我觉得意外。意外这个要素使我得以为照片的存在留下一席之地,反过来说,没有意外,也就没有照片。”当然这些意外瞬间的照片与作者多年起起伏伏的人生和坎坷的经历不无关系。看似意外其实有言不由衷的主动和潜意识的支配痕迹,用一种简单的影像来借物喻物借力打力而已,给读者作一个总结式人生发言。许多人物的背景都是作者曾经熟悉和生活的地方,许多场景符号选择看似随意,但联系起来有着清晰的轨迹,这可能是本能,也可能是“蓄意”,只有作者本人清楚这一点。作者是拍人像出身,后来从事广告,再后来又当编辑……对于摄影,他可以是专业中的专业,但是他不枉为专业中的规矩和专业的标准,在他眼里,摄影技术成分扮演已经不是他唯一的标准,一切只要画面的可有阅读性,可以将拍摄的随意性、可掌控性,或者破坏性交织在一起时,图像专业标准已经不重要了,特别是他用仙娜P1专业的相机拍出几乎是非常虚化的影像,让许多专业成功人士大跌眼镜,作者似乎在暗暗窃喜,他的目的可能要达到,我这样直接的“揭露”他,是给读者找回一点明白,给专家找到一点理由。轻轻判断是种快乐,隐隐预见是另一种快乐,如果不能歆慕这两种快乐,知识便是愁苦,然而只宜轻轻、隐隐,逾度就滑入武断,流于偏见,不配快乐了,这个“度”,摄影家知道,因为不知道就不是摄影家。其实点破,并非是事实。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辩已忘言,西方文化精神的整体表现是忘言犹欲辩。为了显示形,故意无视质、消退质、以立新奇。20世纪末的现代艺术大抵都是这样,偏巧这一时期的艺术家本身先天性乏质,也少有求质的愿望,于是纷纷顺势投入求形的潮流中。在数码肆意横行的今天,还有人坚持使用仙娜P1,还有人不为影像的虚实而取舍,就是他能判断“质”的力量、质的外延。就像美国摄影理论家苏姗·桑塔格在《忧伤的物件》中指出的那样:“在创造一个复制的世界中,在创造一个比我们用自然眼光所见的现实更狭窄但更富戏剧性的二度现实中。愈少修改,愈少明显的技巧,愈稚拙——照片就愈有可能变得权威。” 其实影像到了最高的境界,只不过是现实的切割,瞬间的回闪,隐喻的再现而已。《国民性》即将出版,不知为什么,隐隐预感可能会给当前的摄影界带来一点冲击。现在到处都是书,特别是摄影画册更是汗牛充栋,但是让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的书不多,甚至很少。在拜金时代和数码时代的今天,有一部别样的影像和文字,并去寻找更多的思绪和声音,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大家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市场经济花言巧语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所蒙骗,这就需要能真实咀嚼百姓生活艰辛瞬间,清晰过滤人生流逝的轨迹记录,假如没有这样的回顾和思念,没有真情实感的循环往复的浸洗,将是多么的可怕。所以要谢谢《国民性》真诚待人的文字和感动人性的影像。
  •     对于这本书,我是被“国民性”,这一有点犀利的字眼所吸引。但拜读一遍之后不得不说,也许是我的思想太肤浅,也许是我的生活阅历不够,纵览全是百余张图片并看不出其背后太多的东西,难道我现在的感觉是作者所说的,他在七十年代看《中国(1972)》时的那种感觉?也不太准确。相机是很适合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用来体现“国民性”的。我想摄影师是可以归为艺术家一类的,作为有水平和有能力出书的人,如何更艺术、更有代表性的展现“国民性”这个主题,读者的期望值高一些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但看过之后着实有些失落,与精美的装帧设计相比,平淡的内容着实容易让人产生买椟还珠之感。全书全部是黑白图片,看后压抑的很。这一点到恰如序中所说,在当下中国一提“国民性”往往和“劣根性”一类的灰黑色的负面字眼联系到一起。我虽不是五毛党,但总认为中国的文艺圈中,总有一种不提、不展现甚至不暗示社会黑暗面,好像就不够艺术和国际化。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特色,以前的黑白片,如今看别有一番风味正是因为照片不论色调还是记述内容都反映了当时的特色,从而历久弥新。而书中的黑白效果和传统黑白还是有差别的(由于我不是搞专业摄影的也说不太清楚,好像是灰度什么一类的术语),面对当今这个丰富多彩的花花世界,用着当今先进的数码相机却非要调到黑白模式,这种刻意而为的反其道而行之是一种脱节和混乱。看罢此书也我对国民性的了解虽然不多,但对自己的拍照情结却有所回忆感悟:小时候希望有个相机,等有能力拥有后,新鲜过一段时间便束之高阁,时光就这么不经意间匆匆流过,很多值得记忆下的时刻一去不返,只留存于偶尔的回忆之中,有些模糊和失真的东西再难以找回。另外,即便身为八零后的我,在小时候拍照也是有种仪式感的,要穿新衣服、要站好、要笑……而今拍照在生活中已太过方便,各种设备诸如手机、相机、摄像头……不一而足,以致我们记录了太多的东西,而物以稀而贵,返回头来想找其中的珍贵时刻,反而难以找寻了。看过这本影集,突然感觉普通人摄影,不需要太多花哨的技巧和高昂的设备,镜头中的画面才是最主要的。起初看罢此书准备草草拟就一篇文章应付了事,但看到网上一篇篇颇有深度的好评,我又犹豫了,生怕自己的水平不够,贻笑大方是小,枉费了作者的辛劳就有些太不厚道了,于是我又认真的看了一遍,本想恭维着盲从大众,但又有点小小的不甘心,于是认真的瞎扯几句,说点自己的真实看法。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镜头里的人事物,文字里的真情意。
  •     連夜看完了。寫得還是挺隱晦的,畢竟是在天朝。不過廢話有點多
  •     看一本摄影集很容易看到作者观察角度,用中国人的角度看中国。 珠海 王坚
  •     图文关系不大。图看完读文,各是各的味
  •     拍的照片有没有花掉……有的时候真的不重要…… 感觉这本书内容和国民性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     这本书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国民性,国民性不是我们以为高大上的东西,是我们百姓的衣食住行,最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才是这个国家的状态;当然这只是国民性中的一部分;第二个是,指出了近年来中国摄影的问题,人民对“美”的迷茫;对“好坏”的武断;对“曾经”的抛弃……冷静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是一个摄影人需要做的;中国很多摄影人的悲哀在于自己掏钱印画册,打通关系送画册,到头来土豪可以满足下自我虚荣,穷人技术咬牙坚持了,最终也是人财两空……马上这本书出版就要1年了,一年近万册的发行量,在国内摄影画册里是属于很热销的,证明了不会因为你看不懂或不理解,而影响了文化本身的传播。不是鼓吹这本书,是想说这本书用照片说了些实话;在这个满世界大师的年代,需要这种镇静剂一样的作者和作品来证明中国文化进程的一瞬。
  •     这么严肃一个名字,打开竟然是画册。可惜里面的照片跟文字都不太得我心。
  •     文字配图赞,只是两不干
  •     文案是些什么玩意儿
  •     所有定格的影像仿佛都自有其内蕴与外延,端看如何解读了!
  •     我承认,我不懂得摄影艺术,所以我不太看得进去。
  •     花了3个小时读完,感觉不到实质内容。图片和文字不搭,很别扭,反倒感觉序言写的不错。
  •     2014.05.16.嘛……图片嘛嘛……文字……不懂。
  •     完美主义者总是失败者。
  •     鞭辟入里。
  •     老师的作品,承蒙指导,正踏进纪实摄影的道路
  •     为学习怎么跟爷爷奶奶拍照
  •     这你妹的是个标题党。
  •     如果照片不够好,讲再多背后的故事都没意思。
  •     这本书打破了几个国人固有思维,一个是“国民性”的定影,不是高大上,不是土豪的生活,而是底层百姓的衣食住行,人民的状态才能叫做国民性;第二个是摄影的本质,真实摄影,不是矫情,不是情绪,当今中国摄影被误导,直到现在距离这本书出版l两年之后,主流导向才开始发现这个问题,才开始讨论这个问题。这本画册意义是划时代的,50年以后再看这本书,又会是什么情景…
  •     在图书馆被书名吸引了,今天停电的几个小时把它看完。看完之后对内容没有什么感觉,照片也挺普通的,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各种景象,只是我们没有记录。
  •     于浮躁的社会中,读直指人心的图像——有些我们看似平常的东西,经过时间的洗涤便沉淀了不同的意义。也许,我们都该问自己:我们还能看到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