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普世文明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44271595
作者:(英)V. S. 奈保尔
页数:608页

内容概要

V.S.奈保尔// V.S.Naipaul
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
50年代开始写作,著有《米格尔街》、《斯通与骑士伙伴》、《自由国度》、《游击队员》、《大河湾》、“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印度】
中途
从贾姆希德到吉米
第二次访问
阿杰梅尔的选举
【非洲与大流散】
爸爸与权力之集
六千海上难民
最后的殖民地
拥挤不堪的奴隶营
权力?
迈克尔•X与特立尼达黑权运动谋杀案:安宁与权力
刚果新王:蒙博托与非洲虚无主义
亚穆苏克罗的鳄鱼
【美洲记事】
哥伦布与克鲁索
雅克•苏斯戴尔与西方的衰落
诺曼•梅勒登台的纽约
斯坦贝克在蒙特雷
阿根廷与伊娃•庇隆的幽灵
空调气泡:达拉斯的共和党人
紧急状态下的格林纳达
一把尘土:切迪•贾根与圭亚那革命
后记:我们的普世文明

作者简介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最重要杂文集 中文版首次出版
★ 其实两百年来,没有谁真的想要这个岛,也没有谁知道该拿它怎么办。这个地方是 一个错误。
★ 人们整天在俱乐部里谈论政治。言论自由,选举也自由;实实在在的权力却遥不可及;政治是人民的鸦片。
★ 他们为古 老的、历经 劫难而幸存的文明感到骄傲。他们其实是这种文明的牺牲品。
★ 我期望遇见大度、根性与自信,但找到的却是种种自我怀疑的殖民地心态。
★ 政府部门的臃肿始于国家还很富有的时期,掩盖了失业问题和都市生活的无意义。
★ 他们追赶革命的脚步就像追赶剧院的潮流,这些革命者会奔赴风起云涌的革命中心,但兜里都揣着返程机票。
本书所收录作品是奈保尔创作40年间在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地带的观察与思考。从出生地特立尼达到祖辈的家乡印度,再到美国和其他更远的地方,他关注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鲜明的奈保尔式报道。通过描画一个个被历史、经济和文化敌对破坏了的混乱世界,他探究了从印度到美国的各地社会在应对现代化挑战时的不同反应 。
奈保尔描画了一个混乱无序的世界,同样揭示了将你我相连的人性。机敏中带有刻薄,通透又直言不讳。一旦读过这本文集,就再也无法用从前的视角去看世界了。


 我们的普世文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学习者 读书人 观察家 ——我的读书心得 原载:《光明日报》2015年1月6日第10版作者:陆建德我国的图书出版业最近十年真是突飞猛进,每接到新书单,就像走在山间,美景不断扑面而来。刚刚过去的2014年,值得一提的好书实在太多。我的本行是英语文学,先从这方面说起。奈保尔写过不少游记加时评的作品(可归入我们说的报告文学一类),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是非常有名的,如《拥挤不堪的奴隶营》《迈克尔·X与特立尼达》《亚穆苏克罗的鳄鱼》《阿根廷与伊娃·庇隆的幽灵》等等。2002年,他将这些颇具规模的文章汇集出版,书名是《作家与世界》。这本书由新经典文化公司引进,中文版的书名是《我们的普世文明》。奈保尔在1992年到纽约作了一次演讲,题目为《我们的普世文明》。演讲词收入《作家与世界》,是该书的后记。我以为原来的书名很好,似乎不必改动。推荐这本书,是想请大家注意一下我们阅读兴趣的局限。对所谓的“第三世界”各国的历史和时势,我们是不甚了了的。奈保尔这本书收有20篇文章,分“印度”“非洲与大流散”和“美洲记事”三个板块,创作于1962年至1992年。现在经常说“走向世界”,但是兴趣却是集中在自身,文化的活力往往取决于该文化的中上阶层对外部世界的浓烈兴致、充分了解和自觉的比较意识。写小说其实不难(一般而言,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又当别论),写出奈保尔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才是难的。我以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精髓往往体现在这种叙事能力上。我们的新闻界、外交界乃至政界中一些人士也要一改慵懒的作风,使自己变成如饥似渴的学习者、读书人、观察家。出使外国,必须深入社会,而不是在使馆的孤岛上享受中餐。要想“引领时代”,还需要从奈保尔的叙事方式中学到一些本领。我国读者的潜意识还是比较以西方为中心的,书名带个“哈佛”“康桥”就比较抢眼。即使有人史识与文笔兼备,写一篇两三万字的长文分析第三世界某国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却未必能吸引多少读者。几乎所有的所谓“传统”,都有一个建构的过程。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他的《传统的发明》一书里举出了好几个例子,读来不仅让人长见识,也有助于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心习”(严复用语)。最近读了施爱东的好书《中国龙的发明: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应该是十分高兴的,但心里却有点沉重。施爱东曾利用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网上谣言和当代神话,有其独到之处。其实,谣言与神话的传播,有的路径还是差不多的。龙也有一个生成的过程,其性质和意义并不是固定的。大自然里的条状物如蛇、虫、蜥蜴都曾被理解为古代龙的原型,可见龙并没有超越历史的本质。龙还是沟通天地的媒介,与马一样,也是一种交通工具,受人役使。我国古代的诗人如果境遇不好,也会以“潜龙”自比,这又说明龙不一定是帝王的专利。后来的故事就不必介绍了。进入民国后,龙彻底失去了它的威严。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大的人来说,龙在现实生活或阅读经验中毫无地位。可是在1980年前后,一首《龙的传人》竟然复活了龙的图腾崇拜。民间传说、王权话语被当成信仰与认同的象征,这是一个值得细查的话题。严复自号“尊疑”,对百年前国人读书缺少探求、批评的精神,深有感触。他在1906年就推荐一种“教授新法”。他从《论语》和《史记》各取一例,指出求道问学,最忌“苟而同之”,而国人迷信古人,不善探求,动不动就说:“圣人云然,我辈当信”“太史公其书号为实录,所载自宜不差”。严复接着指出:“由此二者推之,我辈所读一切之书,所传一切事实,莫不如是。……凡皆以枯骨朽肉之定论,主张我辈之信心。……至若其事经皇帝所折中,昔贤所论断,则唯有俯首受教,不敢有违。违者或为荒经,或为蔑古。荒经、蔑古,皆大罪也。”压制这种探求的精神,实际上就是扼杀创新的活力。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严复全集》,无疑是学界大事。严复对社会改革的难处,有极为深刻的见解,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探讨,可惜他理智的声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喧天的锣鼓和口号盖过了。(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     V·S·奈保尔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人给的评语是:“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敍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到了诺奖作家这个层次,洞察力几乎是必备的素质,而奈保尔的不同是他的移民身份和多文化的背景。身为印度裔的特立尼达多巴哥移民,在加勒比这个种族熔炉成长,到英国求学、写作、成名,这样的经历和背景让他天然地关注殖民地文化以及独立之后的那些殖民地发展的问题,由此,他被戴上了一顶“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的帽子。奈保尔的矛盾之处在于他的移民后裔身份与其所浸润的西方文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尤其反映在他去自己的祖国印度的寻根之旅中。我产生阅读奈保尔的冲动,起因也正是他的印度三部曲。另一位诺奖得主,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曾经在印度担任外交官多年,写有一本《印度札记》,其中对印度文化的深刻洞察和细腻的描写让我心动。然而在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中很难看到这样的描写。相较于诗人帕斯,小说家奈保尔是粗犷的。或许,是奈保尔的印裔身份阻碍了他对印度的观察深度,他太关注自己同胞的生存现状,反而不如外人帕斯能够对印度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观察。在印度之旅中,奈保尔是矛盾的,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这就是自己的同族,另一方面又对印度的落后和人们的愚昧、贪婪、官僚主义深恶痛绝。非虚构创作对于奈保尔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觉得,他的非虚构作品甚至比小说更为出色。他写的随笔、纪事、旅行札记不仅是其小说的素材来源,更为这些小说做了注解,诠释了他的小说,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小说作品。奈保尔的思想脉络和关怀焦点在另一部非虚构作品《我们的普世文明》中得到了比较完整的、清晰的展现。这部文集的英文原名为The Writer and The World, 作家与世界。中译本以《我们的普世文明》为题,那本是奈保尔的一篇演讲题目。此题虽然没有忠实于原著名,但我以为是更好地概括了奈保尔这部作品的主要意旨。记得季风书讯推荐本书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在我们这个敏感的时代,敢于以这个题目为名,本身已经反映了一种勇气。这本书收录了奈保尔关于印度、加勒比、非洲、南美的若干文章。这些地方的共同点,它们都曾经是殖民地。奈保尔游历之时,正是这些国家先后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之路的时候。摆脱宗主国统治之后的殖民地,没有如人所愿地走上自强之路、顺利实现现代化,反而不同程度经历了混乱失序、经济崩溃、残杀、内斗、政变、独裁等等惨痛的记忆,许多国家地区时至今日仍然难以自拔。《大河湾》中写到的刚果(金)就是典型例子,独立之后经历了残杀、政变等一系列的混乱之后,军事强人蒙博托建立独裁统治,在《大河湾》出版之后,蒙博托仍统治刚果(金)达20年,直到1997年下台。数十年的独裁统治的结果,刚果(金)至今仍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刚果(金)的人均GDP为450美元,排名全球倒数前列。后殖民地国家欠发达的原因,常常被归之于帝国主义、殖民者对殖民地的长期掠夺和压迫,造成殖民地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独立以后西方国家依靠不合理的国际分工继续从经济上压榨发展中国家。这是我们的教科书上的标准解释。奈保尔的作品揭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在《刚果新王:蒙博托与非洲虚无主义》一文中,奈保尔记录了他在1970年代旅行刚果的观感。当其时,在历经动乱之后,独裁者蒙博托似乎给改名扎伊尔的这个国家带来了希望,他致力于引进西方技术,国家建设似乎方兴未艾。然而奈保尔注意到蒙博托主义的问题。他写道:“ 蒙博托实现了和平,建立了王权,这是他的巨大成就,但他的王权是荒芜的,对国王的个人崇拜窒息了这个民族刚刚获得的一点智识进步,‘本真性’问题引发的智识混乱让人们产生了对强盛的严重幻觉,再度关闭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将人们引向未来更深的绝望。”当国家屈从于某一个强人的意志,这个国家的未来可想而知。一个人意志的变化可以随意主宰国家的发展道路。1973年,蒙博托开始搞国有化,没收外国人的企业、资产,收归国有,这是以国家的名义赤裸裸地抢劫。那些企业在一年后就被洗劫一空。奈保尔说:“蒙博托主义就这样简化着世界,简化着责任和国家的概念,简化人民。扎伊尔通往强大与荣耀的道路似乎一马平川。洗劫比利时政权的遗产,没收,国有化,大肆安排形同虚设的职位,一切都轻而易举。”奈保尔将这种现象称为非洲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不仅存在于扎伊尔,而且弥漫于整个独立后的非洲。殖民统治的长期对立,让非洲人民在取得独立后陷入了一种怨恨的情绪中。他们对长期在非洲实行殖民统治的西方文明抱有极度的对立,试图找回自己的非洲,却要么陷入神秘主义的原始信仰,酿就部族之间的冲突与争权夺利,要么发展为反智主义,建立愚民的恐怖统治。无论哪种情况,非洲虚无主义都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立足所在,想要回归非洲,而非洲文明还是前现代的原始文明,非洲原本就是不存在的虚无。身为殖民后裔,奈保尔不无悲哀地注视着非洲的种种怪象。作家更多地是记录、描述,而非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奈保尔的立场是清楚的,那就是拥抱现代文明,用智识来替代愚昧,允许个人的发展,追求个人的幸福,承担个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创造能够让个人得到发展、拥有选择的环境。奈保尔将其称之为,我们的普世文明。这种文明,肇始于西方,奈保尔承认,“它并非从来就是普世的,……欧洲的扩张让它至少在三个世纪都染有种族主义色彩,并且知道今天还在制造痛苦”。奈保尔自己原本也是种族主义的受害者,但结果是这种普世文明帮助奈保尔从边缘走向中心。这样的经历让奈保尔对这种文明有更深刻地体会,更相信这种文明的可行性,它的力量:“它隐含了特定的社会形态,特定的觉醒精神。……这是一个广阔的人性概念,无法被缩减成固定的体系,也不会激发狂热。但人们知道它是存在的,而正因为如此,其它那些更为僵化的体系最终将会烟消云散。”可以说,奈保尔的所有作品,都暗含了这样的理路。会有很多人质疑他的这种立场,质疑他依然站在西方文化与经济霸权的角度,为殖民者背书,质疑所谓的普世文明是否存在,普世文明是否发展中国家的救命稻草。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质疑显然已经越来越微弱。奈保尔的眼光是开阔的,从加勒比的小岛,到英伦,到印度,非洲,南美,他注视着这些后殖民地国家人民的生活,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思想,用冷静的、近乎坚硬的文字,非虚构的文字、虚构的作品,记录下来,寄寓了自己深切的人文关怀。万户千门开闭时,人类能够互相交流,就一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作为交流的基础。文明的碰撞、冲突,同时还有文明的交流和融合。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社会交往的不断增多,这种共同的东西会越来越扩大,人类的共同价值会越来越多,普世文明也将不再是个梦想。(《我们的普世文明》,【英】V·S·奈保尔 著,马维达、翟鹏霄 译,南海出版公司,2014年8月。)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囫囵吞枣 不明觉厉
  •     看看
  •     在读第二遍,读懂奈保尔和奈保尔重要虚构类作品的必备图书。作为一个观察者,特别是对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独立国家,奈保尔的洞察总是那么一针见血,不过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只负责观察与书写,并不负责寻找出路。
  •     在这个夏天很耐心的看完了本书
  •     一个国家需要具备哪样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英,平民才能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有多少必然性有多少运气成分。了解了一些上世纪中期到后期的殖民地情况,他们徘徊在殖民文化和传统文化间,独立后走得磕磕绊绊。前进停滞还是倒退,面对的都是未知的,一切皆有可能。ps很想知道如果作者来过中国做调查,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
  •     阿根廷那一篇真见功夫了,不服不行。
  •     不知是翻译的关系,还是文章的关系,看不进去。看完孙仲旭的翻译后,别人的翻译有些不够精确的感觉,多了些译者的个人文字习惯。
  •     奈保尔:“我不打算去定义这种文明,只想以一种个人的方式谈论它。首先,是这种文明让我有了关于写作这种志业的概念。也只有在这种文明当中,我才能成为作家。“
  •     很有参考价值 但成也文学性 败也文学性
  •     一个两百年的错误
  •     多是奈保尔六、七十年代的随笔,由于年代久远,对那段历史缺乏了解,所以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即使存在着尘土与污秽,有文化的心灵也能将其涤除。“
  •     理解了何伟。一类书,一类人。
  •     从印度到非洲再到南美,奈保尔以一个世界公民的眼睛观察着这些文明的曲折。作为一位理性的记者,他只是记录这一切,也正因如此这文明的无力感丝毫无损他的真实。在翻开书之前,我以为会是一本对落后之地愚昧的哀叹,但其实好像并不是这样。奈保尔没有自以为是的给出道路,但是通过他的文字我分明又感觉这些千百年来连绵不绝的文明正变得荒芜,过去的辉煌和传统如同灯塔却又好像枷锁,让被其哺育的人民茫然无从,而各方人马在风起云涌中带来了责任、民主、创造力、政权这些诱人的理念,但这一切在与这些个古老文明的碰撞中好像变成了对牛弹琴他们没有回应人民内心的渴望,说到底这只是一群过客。而对于这些土地上的生命而言,旧的传统已经破碎,而新的还不知何处。突然发现,所谓悲伤,不就是你在荒原中,祈求着不存在的东西吗?PS我更喜欢英文原名。
  •     如作者本人所言,作为从特立尼达这一边缘之地出发前往伦敦——世界之中心的作家,他看待世界自有其独特的视角。于是,在他那手术刀一般的笔下,非洲、美洲等各地的小国,其荒诞性得到了更高的文明标准的检验。奈保尔证明了他可以成为一个非凡的新闻记者。
  •     真实,讽刺,对文明的探寻来源于内心。
  •     写非洲的段落比美洲的要好得多,但是,毕竟血液和文化不同,没有带入感,隔靴骚扰而已。
  •     不明觉厉
  •     读奈保尔一定要读的书。
  •     被殖民过的地方获得民族觉醒,继而取得民族独立,却发现被殖民时代的民主和种种好处,斯德哥尔摩症候?
  •     翻译的太差,没能读下去
  •     本来是去借<米格尔街>的。刚好最近看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看书名很有兴趣。 简单而言讲述了除东亚中欧外第三世界国家的概略。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意识。。。。 倒是能了解到一丢丢各种文化的一角。作家笔力是在很高。觉得自己非常之井底之蛙。(不过本来就是对其他第三世界的文化不感兴趣,不过完全的孤陋寡闻真的还挺羞愧呢。) 6.25
  •     我竟然读完了!
  •     开头第一部分读完了,很好。后面读不下去了。形容印度的假洋鬼子很到位。
  •     由边缘步入核心,奈保尔用所谓“第三世界”的政治推导人类的普世文明。不是同心圆式的文明进化论,而是怀着“哲学上的不自信”,跨文化思考。当一个人透过繁复杂乱的政治表象发现了“追寻幸福”的简朴人性共识,他才是一个有大情怀的观察者,注视者。
  •     奈保尔!!他对印度爱恨交加 洞见深刻 痛彻肺腑 鬼才一枚
  •     一个不了解东方的人凭借臆想去批判另一个世界,简直了,从来没读书读得这么气愤过!
  •     普世文明与多元主义
  •     本来想五天读完的,结果晚上睡不着觉+上午想补觉了邻居突然开始装修了……于是两天就刷完了……就想问一下,既然全书本来就分了印度、非洲和美洲三部分来写,为什么出版的时候,不把这本600页能砸死人的书分成三本来出版……
  •     翻译的不行
  •     非常值得一读,加深对世界的认知。
  •     奈保尔叙述议论毫不留情,如同骄傲的造物者,深谙人情世故的我们看了,只好连连佩服。另一方面,由于他笔下的人世太过真实,带来无可挽救的荒诞感,文字就难免透露出一股子冷幽默。他的态度是可爱的。
  •     这本书以我的阅历还理解不了,过几年再看一遍!
  •     这个书名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见识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感觉到自己好无知~
  •     《阿根廷与伊娃·庇隆的幽灵》写得极好,有空还想再读一遍~
  •     正在读,
  •     一如既往的精彩
  •     生活中的小人,文学上的巨人
  •     语言、视角、环境、历史,各种阅读障碍。虽然在浮光掠影的表层似乎捕捉到了种种相通之处,但文本深藏的内涵却难以窥见。
  •     普世文明是西方人的政治发明,自由民主和平,这些观念散落到非洲南美印度东亚后展现出别样的光彩,或徒有其名,或内外混杂,几乎全都是后殖民政治时代的汪洋沼泽,奈保尔这个由第三世界攻入英国牛津大学的后进,带着他的敏感与后天的教化冷酷地观察着其余不幸的黑暗版图。
  •     读了这个书比较能够明白奈保尔的写作意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