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15510935
作者:杭小婧
页数:264页

内容概要

杭小婧,90后白羊座女生,学新闻,爱古典文学。
喜欢文字的爱宠人士,在颠簸迷离的人生道路上用文字来追寻自己的梦想。
“第一次,我站在离自己梦想如此近的地方。我 怀揣着忐忑却又激动的心走进去,我为之奋斗,是不懈的,就算败了,至少曾经我为了我 的那个包装精美的水果糖,深深付 出过。”
------------------------------------------------
她喜欢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每座城市的感情,在她看来,那些文字都是自己送给这个世界最真诚的礼物。
作为媒体人,她的作品多次刊登在各大媒体上,并多次获奖。文笔细腻唯美,有着安意如的古典情怀,又有白落梅的唯美诗意。
新浪微博:杭小婧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vickij47/

书籍目录

1、长安篇:长相思,在长安
帝王宫·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燕山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八景色·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霓裳舞·红颜多薄命春尽杨花落
2、成都篇:花重锦官城
芙蓉锦·繁华盛丽天下无
骚客祠·斜行小草密复疏
品川味·人生得意须尽欢
3、杭州篇: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西湖景·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人·江山也要伟人扶 神化丹青即画图
倾城恋·薤边露眼啼痕浅 松下同心结带稀
4、开封篇:无情汴水自东流
逐退群星与残月·颂英雄
诗情弛骋大江北·颂文人
无恙年年汴水流·颂经典
5、洛阳篇:春去也,多谢洛阳人
诗花香·风起洛阳东 香过洛阳西
大荒谣·上古神帝记 仙灵恋洛阳
酒乐欢·洛阳酿酒香 典故醉人心
6、南昌篇:秋水共长天一色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7、南京篇:金陵夜寂凉风发
六朝金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诗话金陵·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美人策·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
8、苏州篇:姑苏城外寒山寺
楼台阁·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
聚宝盆·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迷楼花情·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9、扬州篇:烟花三月下扬州
弱水三千·两情若是久长时
小家碧玉·桃叶眉长易觉愁

作者简介

★来自史上最负盛名的九座城,那些很遥远的故事,穿越古今的悲欢离合。
★一首诗唤醒一座城市,诗词、命运、城市三者合一。
★每一首诗,都有心事,或关于人,或关于城
★每一个人,都有情事,念念在兹,不敢相忘
★每一座城,都有故事,看不尽,醉不醒,这恋恋风尘
------------------------------------------------
诗是一把钥匙,打开整个古城的历史,重新开拓诗词解读视角。
既有安意如的古典情怀,又有白落梅的唯美诗意。
世间情已筑成诗,成为一座永不磨灭的城,虽然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只要有人还在读着那些诗,那些美好的相遇美好的故事就会重现,永暖人间,用诗唤醒了沉睡的城,带领读者看情景重现,感受几多风雨几多情。
------------------------------------------------
本书精心挑选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九座古城,从秦汉到明清,从金陵到洛阳,由一首诗展开,牵引出一段发生在此城的动人往事,或是才子佳人或是文人墨客。整部作品的文笔细腻唯美,适合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
在历史与诗意中享受无限美好的意境。
------------------------------------------------
本书是专门针对都市白领、小资和文学青年所写。
古典诗词配上古韵古香的散文,回到古城的繁华,欣赏一段佳话,赏心悦目缓解压力,还能徜徉在历史中,享受穿越时空的旅行。
中国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本书正是这样一本集时尚与优雅于一体的精美读本。


 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欣喜,首先,封面是我喜欢的油画。而且还是风景。本书主要是由一首诗所引发的心事,关于人关于一座城市。我们总会遇到这样一个人,然后来到他所在的城市,怀念。甚至不敢相忘。我爱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意境,感谢小婧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我爱过的那个人,你可还好?一定要幸福。
  •     书一拿到手,就非常喜欢,很漂亮的装帧。因为在上班,所以草草翻了一下,是的,是我喜欢的书,对古代诗歌的解读。诗歌有着谜一般的美感,非侵淫其中者不能为外人道,而我的古文本就是弱项,加之是个理科男,所以对古诗歌的理解没有那些专家深。我一直很喜欢这类书,对古诗歌进行解读的书。 以前买过两本此类的书,一本解读唐诗,一本解读宋词。思路都是类似,以一首诗为起点,生发开来。这本《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的思路与以前的不同,是板块状的思路,以城市为结构。这样一来,虽然起始看似拘束了,但是其实反而更加自由了,因为一座文化名城里诗人词人很多,再加上彼此联系、学习和师承,可说的就更多了。一座城市包含的素材很多,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多,虽然纵横不过十数里,但是贯通千百年,其间有多少余地! 作者果然不负我的期望,写的非常精彩!不负这个书名《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并且作者的思路比较自由,诗—人—城市的线路并非一定就是诗人。开篇第一个城市是西安,第一个人竟然是秦始皇!老实说,让我是有些小小的吃惊的。但是回头想想倒也合情合理,西安--咸阳,要说到这座古城怎么能绕开这位千古一帝呢?不管是赞许还是批驳,都不能不提始皇帝嬴政。而且开头就拉出这位有分量的人物,很有一种开贴“镇楼”的作用。不过,也许因为作者是个女人的原因吧,接下来结结实实地八卦了始皇帝一把,作者扒尽材料,觉得始皇帝有一个最爱的女子。其实我觉得秦始皇要创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未必有时间去想这些情爱之事,起码不会是他生活的重点,不过那样的话,历史就太无趣了,作者从史料、传说中摘出这些有趣好玩的东西,让我们眼中的历史色彩斑斓五光十色,不也很好吗? 我还有一个感觉,作者是一边旅行一边写下这些文章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此书以城市为结界,另外在每个城市都是以古建名胜为重点展开的。比如南昌城就是先写滕王阁,千古名文《滕王阁序》写的就是这个古建筑,接下来就到了百花洲,在百花洲又有许多的名人诗词趣话。读着这本书,放佛自己也背着包,跟着一个精通古诗词的导游在城市里徜徉。我甚至要建议,要是去书中所说的九座城市旅游,应该带着这本书,这样才知道为什么要来这座城市,来到这座城市应该去哪些名胜古迹。
  •     工业时代的技术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以前的人通常是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除了走商和考官,基本上很少能有离开故土的机会。但是现在的人,可能会出生在一个地方,然后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在另一个地方长大,到大了再考去别的地方读书,工作的时候又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了。所以,和没什么交通手段可选择的古代人,讲究个“重土安迁”不同;在各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的帮助下,现代人无需再被困缚于固定的土地上,以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也不再会有什么“人离乡贱”的说法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吾心安处是故乡”的去留无意。或许是为了感念这样今昔不同的情怀,书中搜罗了中国历朝历代中最负盛名的九座文化古城,以每座城市独立成篇,每篇下又细分出若干部分,均可独立成文。比如,开篇的长安篇下就分为四个部分,帝王宫、燕山月、八景色、霓裳舞;“花重锦官城”的成都篇下又细分为芙蓉锦、骚客祠、品川味这三部分;像开封篇下则分为颂英雄、颂文人、颂经典这三部分;南昌篇就只简单的分为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两部分了。好吧,从书中那些大量的古诗词来看,作者对古代的诗词倒是涉猎颇多,相信也有为了相关的文章专门下了功夫查找的关系。至于这书的内容嘛,就是见仁见智了。没错,反正我现在就一个感觉,完全是被这个书名拐来,真心好坑!别看这书名起的极美,读来令人总觉得有许多纷繁思绪涌上心头似的,呵呵,只是看了书名期待而来,再看了这书的内容、就,好比是闻香而至的食客结果找见的居然是个卖油炸臭豆腐的┭┮﹏┭┮这真是完全不能忍好嘛!诚然,是有爱这口爱的要死要活的,但问题是更多的还是不好这口的,甚至是对这玩意完全的无爱的呀。只能说,感觉作者做的最对的事儿,就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在内容简介中注明了——“本书是专门针对都市白领、小资和文学青年所写”的;要不就是托了出版社编辑那边的慧眼吧。反正相对于更广大的读者群体而言,这类型的写作风格受众面的确不大,不过单就该书所针对的读者群而论的话,作者写的也算不得太差了。应该说该书属于现在满世界都在批判的(由安意如开先河的)诗词赏析的“新鸳鸯蝴蝶派”风格,但是,除了文章的内容空洞了些,辞藻堆砌了点,让人读来空洞无物,感觉矫揉造作腻味了。行文方面也还真没什么太大的毛病。要说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也就属那大段大段的排比句了,偶尔看到几次还觉得写的真美,可问题是隔三差五的就来上这么一把,是作者想显摆自己很会写排比句还是怎的?很不凑巧的,个人的欣赏口味更偏向于汪曾祺那样平实素丽的文风,再看到这文中那些个华丽堆砌的辞藻和大串大串的排比句,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   长这么大了,恕我孤陋寡闻,除了年幼无知的时候在红袖看的脑残萝莉文之外,还真没见过这么大面积使用这种语言风格的文(ToT)/~~~再者看看书里那些被作者注水到面目全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真的,一个个的在作者的笔下,完全就是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了。除了原故事的架构没变,人物的名字没敢动,几乎就等于是作者从头至尾再创作了一遍。简直不能更佩服作者的努力,只是多少有点想不通的是,这样的‘再创作’过后,故事的戏剧性倒是有了,但是原作的真实性呢?不得不说,作者真真是屈才了,有了这份才具,干嘛还来写这样的东西,何不去写小说更妙!闲情上来了,写写那些个痴男怨女的爱恨离愁,也不拘长短,大长篇咱先干不了,至少也能混个短篇故事集出来的。总比现在,一门心思的用在了架构那些个历史传说上,结果给扭曲成了一个个的不知本来面目的臆造的爱情故事,来的、少招人骂好多啊喂o(≧⌒≦)o尤其是书中为作者所欣赏的那些个历史人物,委实没法不令人怀疑作者的三观。不说其他的,就像作者形容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为人正义,敢说实话,却偏偏因此得罪了不少的人”,但是综合这个人的经历来看,与其说这是一位敢想敢言秉性刚直之人,倒不如说他那是性情中人的任性放诞罢了。得承认我小的时候也是很尊重这位蔡老先生的,但那只是因为他不是和董卓或者宦官是一伙的。这很自然不是吗?人们多会有一个误区,即:不和坏人一伙的就会是好人了。但实际上,这种看法只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式划分,甚至谈不上是合乎逻辑。人的行为和心理是很复杂的,不可能会“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那么简单。话说,也就是这位老先生开启了昭君“和亲”之先河。史书有载,分明在此之前提及此事的记载中,都说皇帝认女儿或者给宫女的都叫“赐”,结果到了他老先生笔下可好,“赐”成了“和亲”Σ(っ °Д °;)っ自然到了后来他的女儿也这么‘被动的’去和人匈奴“和亲”了一把。(暗搓搓的想,真的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啊。)再看这位,“崔颢在政坛的失意,也是和他多年的作风有关。早前的崔颢好美色,他身边妻妾成群,却无一人是他的真爱。因为他只爱年轻貌美的女子,但凡身边妻妾有人不随他意,他便休之另取。于是乎,崔颢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不满和鄙视。只是他依旧不畏闲言碎闲语,在流言蜚语中活出了他的真我。”(原字照搬)真是令人想不明白,有些作者的“真爱论”思想到底都是打哪里冒出来的,合着在这种人的眼中好像一个‘真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了似的!无论负情薄幸,还是抛妻弃子,怎样的私德有亏,只要在真爱的面前就能解释一切喽!特坦然的因为不是‘真爱’,遭殃了也是你活该倒霉的口吻,想想也真是醉了好嘛~特别好奇这位作者的心态,怎么就算是在古代的男权社会的形态下,人们都会觉得不负责任够烂够渣这位,到了现代社会下成长起来的作者这儿,就成了“活出了真我”了呢。这、这这实在是让人不知道说啥是好了。不知道作者说的这些话,敢不敢对那些个清清白白进门,被摧残成了残花败柳扫地出门的女孩子们再去重复一遍了呢?要知道,对古人来说,妾通买卖。就是说假如他只对家里买来的妾婢这么干的话,当时的人顶多是觉得这人不修私德罢了,问题是他不独对着买来的婢女歌姬啥的那么干,他对家里的妻妾可是一视同仁的啊=_=不管是不是门当户对三书六礼聘娶回来的正妻,只要年华不再一概扫地出门,……当然,如果单看这个不管女方身份如何都能一概而论的劲儿头,倒不算被白赞上一句“真性情”了。这种人也好意思说是“好美色”,别让人笑掉大牙了,像我以前看过的某本小说里有个人物,也是顶爱好颜色的,于家中也颇搜罗了一些美人做侍婢。但是和崔某某不同的是,在他搜罗到了这些美人之后,会让人细心的照顾教导这些美人,想方设法的增进这些美人的美色,然后在她们年华未曾逝去之前将她们嫁出去,还要附上份厚厚的嫁妆。这期间,他连她们的一根头发丝儿都不会去动。只是纯欣赏,这种爱美,或者人以为痴,我却以为诚,至诚至善!毕竟,这种对美色的向往,和辣手摧花之流,可是完全不同的了。就像王阳明先生曾经曰过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没错,看这书就给人这种感觉,你没看这书时,就算内容再恶心也恶心不着你;但是,你自找苦吃的看了,恶心到了也是怨自己活该了吧?可惜哪怕书评区下面骂得再怎么狠又能怎样,谁让现在不仅是个审美的时代,更是个审丑的时代,……还不是骂的人越凶,看的的倒越是多起来!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不要问我为什么读完了,虽然每次作者一感慨我都有种回到高中被迫读满分作文的感觉……因为,因为我把它当百科全书科普了,比如说:长安,阿房宫为啥叫这个名字?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成都,为啥叫蓉城?为什么有条青莲街?杭州,找了平湖秋月的琵琶曲来听,徐文长的藏头诗也算是有趣吧…… 所以说,万事不能求完美……
  •     作者在自己喜欢的道路上一直坚持着,现在在这条路上终于看见了曙光。
  •     已想读很久了
  •     读过这些文字,又有一种旅行的冲动。有些城市因为自己曾经的身临其境才觉得作者的写作更加真实。
  •     给五星,成都、杭州、苏州、南京……待我一一随作者领略,为我单薄的文学修养雪中送炭。
  •     题材好,文笔嫩,不深
  •     蜜汁尴尬
  •     结合的还不错, 有诗,有情,有城,有故事… 唯独写的浅显
  •     言辞之间流露出杭作之高笔,细品润物无声,润泽心声。
  •     永远支持你,我的爱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