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者》书评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305121982
作者:(爱尔兰)约翰·班维尔
页数:225页

粉丝即杀手,魔鬼即朋友

文/夏丽柠我不知道以约翰•班维尔的风格写小说,吸引了多少读者,又伤害了多少读者。对于偶像,我们俗人的做法通常是恨他的人恨不得让他下地狱,爱他的人爱到要捧他上天堂。想想约翰•列侬,便知粉丝即杀手。我第一次读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的小说,这本《诱惑者》让我有了那种想做杀手的冲动。就像评奖委员会对于约翰•班维尔获得2005年布克奖的评语:《海洋》这部小说有着漂亮的散文手法,“足以代表班维尔写作的高峰”,并称该作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写作风格之一”。那年,他击败了朱利安•巴恩斯和石黑一雄,被喻为“黑马”而获此殊荣。没错,班维尔就是以“形散而神不散”的方式写小说。所以,我们读到的基本是破碎。不连贯的情节,梦一般的语句,还有走马灯似上场的人物,以及迅速转换的场景。你觉得班维尔把你扔进了浩瀚的海洋,而这海洋便是生活本身。他把生活打碎了,细腻地描述捡拾到的每块碎片。这些碎片有的暗淡,有的阴郁,有的伤害你,有的你失去,可它们终将是你生活里的过客。就像郑愁予的诗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们也都是生活的过客啊,而本书就是一本过客之书,班维尔没有写明归处,可我们却不言自明。生活走过我们,我们也走过它。本书是班维尔的“科学四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三部分别为《哥白尼博士》《开普勒》和《牛顿信札》。《诱惑者》的译名挺有意思,直译应为梅菲斯特。与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里的大恶魔同名。这个恶魔具有否定的力量,被歌德称作“为了成就大恶而行善的力量”。我们的生活里大概常常会遭遇梅菲斯特,每个人心中都隐约住着一个魔鬼,它或许代表胆怯、代表迷乱、代表自私……,代表一切的自我否定。我们在这种内心的纠结与挣扎中迎接日升即日落,迎接成长即衰老,我们在不断地接受魔鬼的诱惑。班维尔试图在书中将这种混乱的意象通过一个年轻人的叙述表达清楚。我们读到的不仅有恐惧,还有顺其自然,有时甚至有点小小的愉悦与兴奋。必须承认,我也是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下读完全书,就像在作者的引领下做了场梦,下一个情节永远是未知,而身处其中也未必真正读懂。班维尔以诗意的文字带来逼真的画面感,而文字中夹杂的各种暗喻即是他的拿手好戏,也为阅读带来了无穷的困惑与乐趣。盖布里埃•斯旺是数学天才,与家族生活在一个小镇上:“小镇有一万二千人,有三座教堂和一座卫理公会礼拜堂、一条狭窄的主街、一座废弃的无烟煤矿井、一条小河南一个淤塞的海港”。班维尔并未流俗于类似的小镇故事,沉默的索菲、贪心的卡斯帕尔和为魔鬼代言的费利克斯构成了小镇的另一道人文风景。斯旺成长其中。书中反复出现的“木偶”恰是他被魔鬼操纵的象征。一场大火结束了斯旺的小镇生活,受伤的他被费利克斯引诱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即小说的第二部分“天使”。他遇见深爱的女人阿黛尔却是个吸毒客。他想以数学的思维模式解答生活,“从一开始,世界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方程式”。他得到的答案却是:“无穷大就是不可能的事会发生的地方。”他不断地否定自己,打碎原来的生活,把复杂划归简单。“今后,我将把事物,我将尝试着把事物顺其自然地交付给偶然性”,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它即像斯旺逃离内心魔鬼的誓言,又像他决定向魔鬼妥协的内心独白。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是本不太好懂的小说。可我觉得可将全书总结为一句话:粉丝,即杀手; 魔鬼,即朋友。这才是活着的生活。转载请告知


 诱惑者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