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47507298
作者:陈正宏
页数:290页

内容概要

陈正宏,祖籍浙江海宁,1962年生于杭州。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在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法国亚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版本目录学、文学文献学、美术文献与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沈周年谱》、《史记精读》等,主编《法国亚洲学会图书馆沙畹文库汉籍善本图目》,与人合编《古籍印本鉴定概说》、《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

书籍目录

东亚汉籍版本学序说——以印本为中心
东亚汉籍印本鉴定概说
雕版研究在东亚汉籍版本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所见中日汉籍书版的比较为中心
宋本书根字纵题杂考
从写样到红印——《豫恕堂丛书》中所见的晚清书籍初刻试印程序及相关史料
从单刻到全集:被粉饰的才子文本——《双柳轩诗文集》、《袁枚全集》校读札记
东亚出版文化中越南本汉籍的意义——以两种日本藏越南本为例
越南汉籍里的中国代刻本
朝鲜本与明清内府本——以印本的字体和色彩为中心
琉球本与福建本——以《二十四孝》、《童子摭谈》为例
日本庆应大学图书馆藏朝鲜铜活字本《史记》初探
中国早期金属活字印本散考——以三种明弘治间无锡华氏会通馆印本为中心
乾隆庚戌辛亥朝鲜燕贸活字考——兼探朝鲜著名活字“生生字”及《生生字谱》之来源
红与黑:汉籍套印本里的穿插之美
京都所得《芥舟学画编》套印书版零片考
套印与评点关系之再检讨——以几种东亚汉籍双色印评点本为例
附录:琉球故地访书记
论文初出、外译及增订情况一览

作者简介

本书是第一部探讨东亚汉籍版本学的著作。论题涵盖前现代时期中、朝、越、琉、日五国汉籍,并十分注重其关联性。书中既有对各国汉籍版本鉴定方法的系统梳理,也有对东亚地区套印方式、活字交流等具体问题的细致考辨。作者提出的东亚汉籍版本分层理论和“小交流圈”概念,为古籍版本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本文原载《中华读书报》2014年11月19日的第10版汉籍版本之学,迄今三变。其初诸家就闻见所及,记录细节特征,较异同而考源流,是为札记时代,以传统书目题跋为代表。后受现代科学影响,辨明概念,条比义例,构建理论框架,是为教科书时代,以各种“版本学概要”为代表。今则开拓视野,精确还原,在深入分析新见个案的基础上探讨未来的研究路径,是为技术史时代,陈正宏教授的《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以下简称《初探》)当可视作第三阶段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初探》的学术价值,首先在于跨越版本学研究中的国别界限。其既可用中国印本来解释他国印本的版本特征,如《朝鲜本与明清内府本——以印本的字体和色彩为中心》,也可藉他国印本来印证中国印本的演变轨迹,如《宋本书根字纵题杂考》,而《越南汉籍里的中国代刻本》、《琉球本与福建本——以〈二十四孝〉、〈童子摭谈〉为例》等文则充分证明国家的界限并未阻断出版行业的交流,以“小交流圈”(相邻地域)为单位来研究汉籍印本,所得之结论往往比局限于一国的研究更为准确。在版本学研究中超越国家的界限,不仅有利于个案问题的解决,对于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建设来说也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东亚各国密切而复杂的历史关系,以何种态度看待存在于各国的版本材料,常常成为横亘在学者面前的不便明言又不能忽略的关键问题。“天朝上国”式的固步自封当然应该批判,为彰显邦交友好而刻意强调异国印本价值的陈述也是空洞乏味的,《初探》则为我们揭示了正确的道路:就书论书,一切以满足研究需要为准绳。全书所引用的大量版本史料,无论是得自中国还是域外,其间均紧密关联,对问题的解决来说必不可少,而无生硬拼凑之嫌。它向读者传递了一条重要的原则:一国汉籍的文献价值之高低,与其国家的大小强弱绝无关联,我们研究某国汉籍的版本,并非要凸显自己眼光的广阔,而是因为它确实有助于探索许多过去未得确解的真问题。这种平和而客观的态度,才是对邻国历史最好的尊重,也终将使版本研究收获丰盛的成果,正如《初探》所展示的那样。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初探》的另一个亮点。汉籍的版本学大致可分为文本版本与实物版本两途。过去研究者多侧重于文本版本的考察(主要是校勘异文),但由于印本流传的复杂性,仅靠文本比对所得出的结论不免出现逻辑上的破绽,比如有学者曾提出以作者所见书校作者所著书的研究思路,持论甚高,践行则难,因为从文本角度出发无法指实作者所见书为何本,当然也就不能实现以所见书校所著书的目的。《初探》则主要致力于实物版本学的研究,将相对抽象的版本概念具象化为明确的特定的实物材料,然后通过对实物材料版本特征细致入微的考察,还原其形成过程的真相,或提出合乎逻辑的推论。这种研究方法虽然在搜集材料时要花费极大的心力,但一旦构成完整的证据链,便近乎铁案,几无被推翻的可能,如《宋本书根字纵题杂考》模拟书根题字验证其与装帧形制之关系、《从写样到红印——〈豫恕堂丛书〉中所见的晚清书籍初刻试印程序及相关史料》利用各阶段印本推衍当时刻书的刊印过程。类似的精彩案例在《初探》中还有许多。传统的汉籍版本学,以文本比勘为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实物层面的考察,但这种观风望气式的考察在今天看来仍然较为粗疏、偏于主观。《初探》的实物版本研究与前人相比,则呈现出科学化、精密化的转变。集中所引用的版本材料,无不详注来历、数据,配合图像加以说明,故其推论之过程、所得之结论,读者皆可反推覆核,绝无模棱两可之弊。而研究结论的可验证性,正是文献学者与现代科学其他领域的学者展开平等对话的基础条件之一。纵览《初探》诸篇,行文皆明白畅达,材料则泰半公藏,却一篇有一篇之新解,且其理论价值不止于版本一门。在学生们常常抱怨选题艰难、创新不易的今天,《初探》无疑具有更深层的现实意义。如何用易于理解的形式发表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学习与积累固不可少,然而更重要的是对研究对象(东亚汉籍)保持尊敬和兴趣,而非功利地将其物化为写论文的辅助工具。古人常谓善本如有鬼神呵护,当然不免迷信色彩,但在我们看来,汉籍真是有灵性的东西,只要对其倾注感情,总会在书与人之间发生一些奇妙的互动,指引研究者发现并解决新问题。《日本庆应大学图书馆藏朝鲜铜活字本〈史记〉初探》结尾所说的“传奇中的传奇”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初探》的编纂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所收论文虽然都是独立成篇,且发表时间先后不一(早至2005年,晚至2014年),但论文之间常常可见观点、材料的关联之处,如《套印与评点关系之再检讨——以几种东亚汉籍双色印评点本为例》、《京都所得〈芥舟学画编〉套印书版零片考》中关于《芥舟学画编》版片的探讨,又如《东亚出版文化中越南本汉籍的意义——以两种日本藏越南本为例》、《宋本书根字纵题杂考》中所涉及的书根题字的问题,都使读者有触类旁通之感,阅读时竟仿佛生出看连续剧追寻线索的乐趣来,这大概也可算作论文结集出版的意外之喜吧。任何学术著作都不能臻于完美,《初探》亦然。笔者拜读受益之余,也感觉到些许遗憾。一是讨论套印的部分篇章在破解旧说后未能进一步发挥新义,正看得兴起时戛然而止,对读者来说不免“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惆怅,二是关于实物版本的探索已做得如此精彩,对其在文本版本学中的应用却着墨甚少,亦极可惜。笔者跟随陈正宏教授访书时曾听其谈到藉印本早晚之判断显著提高文本校勘效率的方法,可见未来关于实物版本与文本版本的结合研究,还有更多值得期待的革新。书题《初探》,顾名思义,再探、三探亦不远矣,世有好旧籍如余者,当日日引领而望之。
  •     其实没啥要说的,因为要说的实在太多了。这本书里面值得注意的知识点极多,按道理应该再仔细看一遍消化一下,但还没有下决心来看。因为我害怕被它拉走………………现在手头没做完的事已经很多了,不能再节外生枝了。总结一下,视野极其宽阔,是不同于别的版本学方面著作的一部好书。说实话,一般来说,熟人的书我很少推。说好吧,有时候难免违心;说不好吧,那不是作死的节奏么!而这个书,却是来主动推荐。确实很好。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有赠书了,后记还感谢我。可我啥也没做啊?真是愧不敢当!
  •     页14有朝鲜谚问译本附汉文原文《红楼梦》书影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藏书阁藏
  •     实际是论文集,但串在一起并不违和,非有过人的见识与视野写不出这样的著作。
  •     陈先生的学问,听朋友说过很多。读了这本书,才有更直观的感受。前面有关东亚汉籍版本的文章,高屋建瓴,可惜我并不涉及相关研究。个人最受启发的是《从写样到印红》《从单刻到全集》《朝鲜本与明清内府本》三篇。
  •     新见迭出
  •     如此精彩
  •     先膜后读
  •     彩图极多,内容美富,对于一个版本学的门外汉来说(仅有的一点版本学知识来自黄永年《古籍版本学》)真是大开眼界。就我自己所思考的问题而言,《从单刻到全集:被粉饰的才子文本》最能引起我的兴趣,做硕论时也思考过姚鼐诗类似的问题,对于清代诗文研究来说,这应当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除单刻之外,作家手稿真迹(包括影印本)以及其他资料中作保存的诗文早期面貌(譬如友朋别集中所附唱和之作、日记中保存的作品等等)也是考察这一问题的宝贵资料,部分手稿或其影印本资料甚至保存了其修改的痕迹。当然,这一问题并不始于清代,唐宋时已有相关的记载或者删改作品的资料,浅见洋二近年来的一些论文就以此为题,我个人在博论中也做了一点探索,值得深入的地方还很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