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中的“中国男孩”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208114302
作者:[美]卜励德
页数:371页

章节摘录

9月16日,江青出席观看了费城交响乐团的访华演出,由姚文元、吴德、乔冠华、黄镇(他作为顾问回国)陪同。每当乐曲演奏完毕,江青都会鼓掌,并最后带头起立致敬(后来证实是她要求演奏这一乐章)。她聊个不停,在演奏《罗马的松树》整个过程中写纸条给同事,礼貌性地专注凝听巴伯的弦乐慢板,似乎也很感动于中国钢琴家殷承宗演奏的黄河协奏曲。我和希拉坐在她与戴维•布鲁斯的后两排,像老鹰一样盯着舞台欣赏演奏。殷以浪漫手法演绎的《牧场是我家》和奥曼迪昂版本的《长征交响曲》将整个演出推向了高潮,为音乐会画上圆满句号。江青身穿一件黑色真丝正装礼服,和她在6月观看篮球赛时穿着的灰色礼服是同一款,脚蹬一双露趾白凉鞋,手提一个白色小包,戴着一个晚宴腕表,表上像是镶着稀有宝石,全国电视台和新闻媒体都对她的出席进行报道,大厅外面还悬挂着“中美人民友谊万岁”的横幅,以及“欢迎费城交响乐团中国巡回演出”。在招待晚会上,江青致词欢迎大家,她说她记得在看中美篮球比赛时见过我。她给奥曼迪(编者注:时任费城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展示一本自己收藏的1870年版的五线谱,是一首古老的中国歌曲,曲谱上有传统的乐谱标记符号,她说,这些看起来像“豆芽”。她赠与奥曼迪夫人一大包决明子花,这是她从自己的花园里亲手采摘的。她建议,为音乐家准备的酒和蛋糕,可以用这些花瓣调味。这个想法逗乐了希拉和我,不过这却是一种姿态,让人想起她在6月送给我们女运动员的礼物。在对两国人民以及艺术家之间持续发展的关系祝福后,晚会到了集中合影留念的阶段。江青坚持同所有107位表演家握手,这时奥曼迪更震惊地看到曾在布达佩斯工作的黄镇夫人,走上前与她用匈牙利语交谈。费城交响乐团在上海的表演更是轰动一时,上海观众的活力远超北京观众。在两场座无虚席的音乐会上,他们热烈回应奥曼迪的终场曲——激情澎湃的《星条旗永不落》。我们参加了更多的宴会,并游览了黄浦江,中国音乐家为我们表演了中国传统乐曲。离别令人伤感,登上泛美航空的飞机,迎着上海的夕阳,代表团结束了十天难以忘怀的旅程。(编者注:1973年费城交响乐团访华演出,在北京上海共演六场,成为第一支到中国访问演出的美国交响乐团。)

前言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此书讲述的是两个紧密交织的故事,一个是历史性和分析性的宏大叙事,另一个是我个人职业生涯的点滴记录。美中两国普通民众之间不同寻常的互动构成了这两种叙事的交叉点。在此后的40年中,他们摸索着交往的方式,构筑起21世纪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双边关系。    作为一名外交官,我目睹了美国的对华开放,接受了中文培训并熟稔研究中国的各种技巧。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博士已为他们所做的那些伟大决策著书立说,而我将在此书中向人们讲述那些工作层面的专业人员如何将领袖们的宏大愿景转变为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关键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周恩来总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注意到他为保证尼克松访华成功所付出的卓绝努力:他亲自审批《人民日报》关键版面;在上海非正式会见美国国务卿威廉·罗杰斯,以确信美国代表团内部没有因为《上海公报》在文字上的分歧而产生矛盾。周甚至还在北京为尼克松举行的宴会前征求我对祝酒词的意见。他知道我是美国代表团级别最低的官员,仍然向我征求意见,这令我感到十分惊讶。次年,我陪同美国首任驻华联络处主任戴维·布鲁斯会见周恩来,周甚至还记得我们曾经见过面。    六年以后,美国正谋求对华拓展军事关系。那时我近距离接触了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他正致力于终结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离开美国政府后,我担任了亚洲协会会长,有幸先后受到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习近平和李克强等领导人的接见。    本书的真正英雄,与其说是美中两国的领导人,倒不如说是美中两国的普通老百姓。正是他们在贸易、投资、科技、教育、体育、传媒以及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实际联系,铸就了美中关系今天这样辉煌的局面。当初共同对抗苏联的战略需求促成了尼克松访华。这种战略需求已被人民之间的纽带所替代,并逐渐形成永久性的压舱石,避免了美中关系被历史和政治事件的风暴吹离航道。评论人士常常把目光局限在两国之间的摩擦和竞争,却往往忽视美中两国人民之间这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恰恰是这种互动令两国紧密联系、相互依赖,以至于双方根本无法发生冲突和对抗。    我毕生致力于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的开启和发展,我还将继续这样做。许多重要人士和机构向我提供了帮助,其中包括上海社会科学院、美中两国的一些主要的大学、外交人员、智库、博物馆、交响乐团,以及运动员和商务人士。此书的中文版将献给所有为美中关系添砖加瓦的人。特别感谢亚洲协会的王一迅女士,她是我这些年最亲密的中国同事。

名人推荐

这本书以详实的、宝贵的亲历说明了40多年来,中美两国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的相互补充是推动两国关系前进的最重要的力量。时代需要更多的像卜励德大使这样全身心地贡献于两国友好的人士。——赵启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外事委员会前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卜励德大使通过生动的叙事、敏锐的洞察和戏谑的智慧,引领读者穿越美中关系40年的友谊、冲突和挫折,为今天美中关系的各种争论提供了富有价值的观点和背景材料。——麦健陆(James McGregor) (美国财经作家 华尔街日报前驻中国首席记者)西方应当如何应对已经崛起的中国?在你做出判断前,请先看看卜励德引人入胜的回忆录。——杰罗姆•柯恩(Jerome A. Cohen)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著名中国研究专家 纽约大学美国亚洲法学院院长)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书以详实的、宝贵的亲历说明了40多年来,中美两国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的相互补充是推动两国关系前进的最重要的力量。时代需要更多的像卜励德大使这样全身心地贡献于两国友好的人士。    ——赵启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外事委员会前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卜励德大使通过生动的叙事、敏锐的洞察和戏谑的智慧,引领读者穿越美中关系40年的友谊、冲突和挫折,为今天美中关系的各种争论提供了富有价值的观点和背景材料。    ——麦健陆(James McGregor) (美国财经作家 华尔街日报前驻中国首席记者)    西方应当如何应对已经崛起的中国?在你做出判断前,请先看看卜励德引人入胜的回忆录。    ——杰罗姆·柯恩(Jerome A. Cohen)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著名中国研究专家 纽约大学美国亚洲法学院院长)

后记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翻开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创造了历史,改变了冷战时期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力量对比,对于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产生了深刻影响。以此为发端,中美两国的关系渐渐地从政治上的对立到合作,进一步转化成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相互依赖。基辛格博士早在1975年就预言了这一趋势:“我们正在进入新的时代。旧的国际格局正在崩溃,昔日的标语不再具有启示意义,过去的解决办法也不再奏效。在经济、传播和人类共有的期望等层面,世界早已变得相互依赖了。”    在尼克松访华这一重大事件背后,有很多默默奉献、从事具体事务工作(Nuts and Bolts)的幕后英雄,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然而正是这些幕后英雄,不仅使中美关系的破冰成为现实,也在此后的岁月中为加深两国间的相互依赖付出了关键性的努力。本书作者卜励德大使,就是这样一位值得称道的英雄。    本书英文版原名《中国男孩,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的开启与发展——卜励德回忆录》,讲述了卜励德这位美国外交官、中国通的成长经历,披露了中美关系发展中不为人知的点点滴滴。作者虽不是事件的决策者,但的确是历史的亲历者和推动者;虽然没有站在舞台的中心,却能提供近距离观察的独特视角。    卜励德大使是美国的资深外交官,有34年职业外交生涯,曾在美国驻北京联络处工作,并先后担任美国驻菲律宾大使和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1972年作者跟随尼克松总统访华,由于作者通晓中文、熟悉中国事务,被尼克松总统亲切地称为“中国男孩”,而这也正是本书书名的由来。    英文版《回忆录》面世后不久,卜励德大使即签名并亲手将新书赠予了译者本人。2012年,也就是尼克松访华40周年之际,作者将本书中文版的翻译和出版等事宜一应全权委托给本人,并专门来信介绍此书。    卜励德大使几十年来数十次访问中国,每年都来上海,特别喜欢住在锦江饭店,那是《上海公报》的诞生地。他还应邀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名誉研究员,多次举办中美关系的讲座。    本人与卜励德大使是20多年的忘年交,本人向他学到了很多国际关系知识和外交实践经验。在中美1972年历史性外交活动的现场,两人虽然当时互不相识,一个是美国的青年外交官、一个是中国的小男孩,但均有共同的深刻记忆,都在不同的层次上参与了这一重大事件。    本人认为这是一部难得的中美关系的教科书,对于中美关系研究者很有意义,对于年轻人构建面向未来的历史观更有意义。本书中文版的面世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中美关系发展历程,有助于让中美友好世代相传。于是计划请多位年轻人来参与翻译,翻译的过程便成了一项既大胆又极具意义的尝试。本书的译者绝大多数都是“80后”的一代,也有更年少的“90后”和稍年长的“70后”,他们对于中美两国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不会有什么记忆,但却对中美关系感兴趣。他们生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有很好的机遇接触西方语言和西方文化,他们当中将不乏新一代的美国通。中美两国前辈对于发展两国关系的坚韧毅力和果敢决断,年轻的一代应当好好学习。卜励德大使对于教育身体力行,他长期担任亚洲协会的会长和名誉会长,亚洲协会的宗旨就是教育美国人民和亚洲人民互相了解和理解。卜励德大使非常赞同这样的尝试。    本书的出版是集体努力的结果。感谢本书的每一位译者。第1、2、8、9、10、11、13、16、17、24、25章由樊慧慧翻译,前言及第18、19、20章由黄河翻译,第4章由程孝通翻译,第5、6章由李丽翻译,第3章由樊慧慧、袁瑞茜翻译,第7章由李丽、樊慧慧翻译,第12章由郭莎翻译,第14、15章由张薇翻译,第21章由黄河、樊慧慧翻译,第22、23章由樊慧慧及张森翻译,第26、27章由黄河及钟玮翻译。    感谢本书的译校者,他们为本书翻译的精准和语言的流畅,投入了大量精力。樊慧慧译校了全书,张蓓参加了前言、第1至20章的校对,金彩红参加了第21至23章的校对,并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    郭欢瑜、李葛、李力非、葛起翔、顾玮、钟玮、王圣佳参加了部分章节的初译、初校、注释等工作。樊慧慧、张森制作了人名对照表。    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舒光浩先生、关沪民先生及审读室张利雄先生的专业和敬业,确保了本书按时付梓。    感谢苏颂兴教授通读了最初的译稿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特别要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樊慧慧,她通读本书并与本人一起统稿,与作者和出版社编辑多次沟通,为尽可能完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原意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本书翻译不当之处敬请读者包涵并指正(联系邮箱:uschinaboys@gmail.com),以便再版时改进。    李轶海    2013年5月9日于红廊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卜励德 译者:李轶海 等卜励德(Nicholas Platt),出生于1936年,1957年毕业于哈佛,1959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SIAS)硕士学位。美国外交家,中国、亚洲问题专家,精通中文、德语、法语和日语。在长达34年的外交生涯中,卜励德曾在北京、香港和日本东京从事外交工作,出任过亚、非多国大使。他曾于1972年陪同尼克松访华;1973年作为美国驻北京联络处(美国驻华大使馆前身)首批官员之一,出任联络处的政治部主任;1979年在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访美期间负责中美军事关系正常化的谈判。随后,他又依次出任美驻赞比亚大使、美驻菲律宾大使、美驻巴基斯坦大使。此外,他还曾担任过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负责美国与日、韩、中以及东南亚的政治军事关系,代表美国政府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进行中美军事关系正常化的谈判)、联合国事务助理国务卿、美国国务院行政秘书、美国国务卿特别助理等。1992年至2004年,卜励德还担任美国亚洲协会会长,现为美国亚洲协会名誉会长。

书籍目录

中文版前言前言第一章 选择外交第二章 选择中国第三章 学习中国人第四章 观察中国第五章“文化大革命”第六章 迹象与信号第七章 国务卿的管家第八章 为访问中国做准备第九章 尼克松抵京第十章 美国代表团内部的分歧第十一章 布鲁斯使团的由来第十二章 联络处开始工作第十三章 体育代表团的“牧羊人”第十四章 熟悉中国第十五章 收藏中国第十六章 等待,观察与迎接第十七章 音乐中的政治第十八章 基辛格来了第十九章 飞来横祸第二十章 在日本复活第二十一章 成为亚洲通第二十二章 军事接触开始第二十三章 中国军事代表团访美第二十四章 佩里访华第二十五章 公园大道上的“最佳大使馆”第二十六章“中国男孩”回来了第二十七章“扭抱”时最安全附录 人名对照表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中美关系中的中国男孩:卜励德回忆录》这本书以详实的、宝贵的亲历说明了40多年来,中美两国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的相互补充是推动两国关系前进的最重要的力量。    卜励德大使通过生动的叙事、敏锐的洞察和戏谑的智慧,引领读者穿越美中关系40年的友谊、冲突和挫折,为今天美中关系的各种争论提供了富有价值的观点和背景材料。

作者简介

本书为卜励德大使的个人回忆录,作者从1948年遇到第一个亚洲人说起,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纽约上东区的年青人成长为一个年轻的中国问题专家。他以中美建交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中美关系发展历程中一些不为世人所知的、如今已被遗忘或者误解的重要事件的内幕,及一系列中美关系史上重要时刻。书中可以窥见中美两国如何一步一步排除障碍,建立联系,并通过各种途径的交流往来,逐步把21世纪最重要的中美两国关系提升到目前的高度。


 中美关系中的“中国男孩”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让人看到中美关系起伏的路线图,独特的视角,细致的描述,中肯的意见。
  •     翻译必须扣一星 波本威士忌硬是翻成百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