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程票

出版日期:2016-9
ISBN:9787513322112
作者:[法] 迪迪尔·范·考韦拉尔特
页数:192页

内容概要

迪迪尔•范•考韦拉尔特(Didier Van Cauwelaert)
法国文学界的天才高产作家。8岁就能写出完整的侦探小说,22岁出版处女作,34岁凭借《单程票》获得法国文学界的最高奖项龚古尔奖。至今仍保持每年创作一部新作品的节奏,且作品一出即热销,广受法国读者好评。

作者简介

■ 法国龚古尔奖获奖作品。
■ 畅销二十余年的经典,在法国,它比家书更温柔。
■ 终有一天,我们会启程,离开童年最初的家。故乡终会沦为故去的家乡,父母终会变成另一户人家。纵使再不舍,都只能告诉自己:走吧,别回头!人生只能买到单程票!
■ 这是一本只要读了个开头,就能让读者沉浸其中的故事。——《书目》杂志
出生于炼铁小镇的青年皮埃尔独自来到巴黎打拼,终于成了优秀的外交官。但改头换面的他,却因此和故乡的家人有了隔阂:父母依然是一副炼铁工人的做派,当他们在巴黎的火车站与儿子相聚的时候,无论是不合时宜的穿着打扮,还是粗俗无礼的言行举止,都让皮埃尔不能接受。原本应该是幸福的家庭团聚不欢而散,父母直接搭乘着回程的列车离开了。而这一刻,皮埃尔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与父母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家人,那个落后的炼铁小镇只有在回忆中才会显得美好。人生就像拽着一张单程票,从前都是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单程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如果伤了心,还评定五星,是不是有种“你这个B装的漂亮,我给满分”的嫌疑。毕竟读的是翻译,或多或少不会有法国人读原文那么震撼,有如《茶之书》中谈及翻译犹如只欣赏到刺绣的背面,虽有原来的形,却少了细节的美。我没有想到小说三分之二后的那几篇日记及围绕钢铁小镇的剧情发展,会夺走大部分读者的眼球,为皮埃尔惋惜。可我依然认为,阿孜才是主角,如果这部小说是阿孜单程票的人生列车中的一段,那么皮埃尔,只是众多这一段上上下下的旅客之一,只是,与皮埃尔同行的这一段路,让阿孜明白了自己也买了“单程票”。手握单程票,回不去的终究回不去了!皮埃尔天真的相信了阿孜的谎言?一个外交官,不会分辨故事的不合理性吗?“幸福的时候会让人自私。”皮埃尔是自私的,为了挽回失败的婚姻,他急于找回妻子爱他时的模样,他需要创作文学,他渴望一个素材,哪怕这是谎言,他自私地相信并抓住他“想要的素材”。异国他乡的公务,俨然已成为他已略微疯癫(离婚已使他极度焦虑)的冒险,旅途中,有两种情感浮现出来,一是“爱情”,二是“回家”。然而,他头脑中浮现的爱情,是纯洁的爱情,竟然问轻浮的向导是否是第一次,现实中,皮埃尔的初恋,以及妻子,都已不属于他。在帮助阿孜回家的过程中,皮埃尔一定会联想到自己的家,他有很多年幼美好的回忆,钢铁小镇,初恋,父母,而现实中呢,那年火车站的经历成为这个软弱的外交官心中的最痛。皮埃尔疲于巴黎世俗的工作,放弃了写作,丢掉了梦想,失去了自己。他33岁,奋力追逐着世俗的标配,耻于自己的过去,却可能连婚姻也无法握紧,是的,他是真真实实的一个普通人。看看镜子,是的,你我都是。在身无外物的冒险中,他拿起了笔,开始面对自己,这时,他才把内心的反思流露于几页纸张中。若皮埃尔健康顺利返回巴黎,我猜测,他依然挽回不了婚姻,依然不会回故乡面对亲人,因为,焦虑的皮埃尔完成小说创作的冲动,是像性欲一样,来的快,来的很猛烈,一旦消退,内心只会绵软无力。他的死,很偶然,很悲惨,阿孜帮他完成心愿,也很偶然(只会法语的阿孜无处可去)。阴差阳错,用一种巧合的方式解开了皮埃尔亲人的心结。故事结束了,阿孜的前程呢?他知道了自己的单程票列车已开,而且是这么艰辛的一段旅程(如果他在中国,顿悟了后还可以去做僧人),再回顾前面的三分之二,阿孜的马赛故乡,也是回不去了,比起皮埃尔的轰轰烈烈昙花一现,阿孜的平淡无奇的孤儿小混混生活,到底算什么?点燃了他内心好奇心的老师和《世界传奇》,给了他温柔爱情的未婚妻,到底又算什么?那错误的家乡的冒险和皮埃尔的死,到底又算什么?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么多的过往,能算的了什么?!人生只有单程,道路弯弯曲曲,没人知道终点在哪里,没人知道什么时候下车,就像时间的流逝,这就是人生,无法回去。
  •     我并不想剧透,但是读完本书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龙应台的《目送》和余光中的《乡愁》,这两个关键词,基本能概括本书的主旨了。写乡愁的人很多,写的好的人也很多,《单程票》并不单单满足于此,法国龚古尔奖也并非无端青睐,一口气读完之后,回头再看看封面上赫然印着的“新星出版社”,感觉被作者和出版社共同调戏了一把,本该小心陷阱的,还是一不小心掉了进去。能把乡愁写成悬疑的,恐怕也是不多见了,《单程票》就是这么不按常理出牌的书。阿孜,身份来历不明的马赛居民,职业小偷,全书的前三分之二,都是这个野孩子以第一人称在讲述他的奇幻历险。他的来历,他的爱情,他的倒霉故事,他的无端被遣送出境……还蛮符合简介上乡愁的字眼,只是有个问题,他的故乡在哪里?或者说,他认定的故乡是哪里呢?我们可以理解,一个小混混也有感情,有其是阿孜这样爱读书、爱幻想的小混混,他的《世界传说》不仅让他自己上瘾,相信所有读者跟着他的故事都想一睹此书的风采,但是说到底,除了《世界传说》,最让阿孜动情的只有丽拉——他最终也未能得到的未婚妻,爱情离乡愁还是有段距离的,问题就出现在这里了。现在想来,几乎能够想象作者决意采用如此不同寻常的写作手法时流露的狡黠的微笑。“单程票”三字在文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就是在施耐德专员的口中,作为谋划中的作品的名称。太狡猾了,也相当精致的设置,对吗?他提醒过我们了,只是我们心甘情愿的跟着阿孜的脚步继续走。如多数人所言,前半段阿孜的故事像极了《泰囧》,从他们在摩洛哥落地开始,画风就急转直下,到后来阿孜带着专员回到故乡,魔幻的色彩越来越浓,然而,少有作者能把魔幻与如此醇厚深沉的乡愁联系在一起,还结合的如此天衣无缝。专员的《单程票》本是写阿孜的,不曾想,主角竟成了自己。阿孜和专员眼中的彼此,和他们心中差异巨大的瓦勒里,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与他们的为人相关,更重要的是跟他们的经历相关。不论是专员的写作,还是瓦勒里映照下两人的差别,对专员来说,都极具讽刺意味,与他失败的家庭和婚姻相互辉映,一个典型的卢瑟。我们为什么要读一个卢瑟的故事?简单而直白的说,因为这才是多数人的人生,有最大的共鸣。同时作为女儿和母亲,我不能去评判专员和其父母的行为和情感,这也是为什么我首先想到的是《目送》,读一部作品,我们难免会有自己的立场和偏见,但是说到底,任何涉及感情的事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伤害和抚慰,这是感情区别于事件的核心,也是这部作品能够打动龚古尔奖评委和读者的原因。
  •     # 一故乡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或者是魂牵梦萦地希望回到自己成长的沃土,或者是想方设法逃离那片不堪回首的地界。在《单程票》这本书中,还设想了一种新的可能,就是没有故乡的人。当然,所有人都有出生、生长的地方,不过不是所有的那种地方都称得上是故乡。如果从小生活在北京朝阳、上海虹桥、广州天河,这些人恐怕就不会有什么故乡的概念。他们的一生都是在差不多的土地生长生活,他们的所有的时间都是与这片土地紧密的相连,没有任何的断层。这种情况下,对故乡的感觉就会失去了很多。所以,故乡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在物理上,这片土地始终是存在的,但是在概念上,却是只有当事人离开之后,这片土地才会称之为“故乡”。故事里面的主人公“阿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被异乡人收养的,但是他的所有的生活都在马赛,不管是求学也好,不管是偷盗也好,始终没有离开这座城市。他的所有的生活都是与这座城市结合在一起的,他的生活的舞台只有这一座城市。所以,当他要返回“故乡”的时候,整个故事就开始走向荒谬了。# 二故事的前提当然是法国的移民政策。这个政策究竟是好还是劣,并没有太大讨论的必要。但是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前提就在于,人的故乡并不是各自的“根”。阿孜是异乡人,不是真正的法兰西人。但是他的面貌就决定了他的“根”不在法国,所以,他就被要求离开这个他一直生活的国度。回去摩洛哥,找寻那个从未生活过得所谓“故乡”。这种跨种族的情况,也许在中国不太常见。但是身边发生的许多农民工二代必须回原籍参加各种考试,就是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情况了。阿孜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去面对自己的“故乡”,书中有非常多的描写,饶有兴趣。他的这种心情,我倒也是可以理解。从小是在城市长大,而父亲也是,所以,户口本上的籍贯,对于我来说只是有特别含义的两个汉字而已,和其他地方并没有特殊的地方。如果现在要让我回到籍贯地寻根,我一定会把这个政策当作是空气。故乡这个东西,有肯定是有的,但是真的未必是真的那么重要。起码对于很多人来说,确实是这样。# 三与阿孜这种面临着没有故乡的人来比,皮埃尔则是更为典型的形象。他面临的问题就和现在很多人面临的精神困境一样,从乡村来到都市,如何安放自己的精神焦虑。故乡对于皮埃尔来说,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清晰的地点。但是却是他始终无法再回去的地方。回不去的原因有很多,最为重要的,就是皮埃尔自己已经在社会身份上脱离了原来的限制。他已经是一个公务员,已经不再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他的身份已经不同于父母,也不同于村里的很多人。他读过大学,在大城市生活,这些经历已经将他打造成另外的一个人,一个与他过去的生活格格不入的一个人。当然,故事的最后皮埃尔还是回到了家乡,当然,他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只有当他抛弃了世俗加在他身上的无关紧要的种种的限制之后,他作为一个最纯粹的人,才能够毫无障碍的被家乡的人接受,才能够毫无困难的重归故里。# 四这本书能获龚古尔奖,绝不仅仅在于他塑造了有关故乡的最典型的形象。更重要的一点是,在结构上的美妙。小说里的两个男主人公,始终在不断的对比。阿孜和皮埃尔在社会权力上,很显然是属于不同的地位;但是在与家乡的关系上,两者则是恰恰相反。阿孜因为没有故乡,所以能够很坦然的面对这个问题,没有产生有关乡愁的焦虑;而皮埃尔则始终被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出身问题所控制,成为他所有焦虑的根由。两者的地位,与两者对于乡愁的做法,始终是一种纠结。在表面和暗里互相冲突,促进着两个人感情的融合,也是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也让整个发展越来越紧张。就当两条线纠葛在一起无法解决的时候。更加深刻的事故出现了。最后是死亡,将两个人的乡愁的问题一并解决,深化了故事的主题。这种联系非常直白的写出了作者对于现代人乡愁的看法,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或者只有死亡才是唯一的出路。不应该将死亡的出现视为“人工降神”,更好的理解,是将其视为唯一的一种解决方式。只有“死亡”可以将人的一切外来的附加都予以消除,恢复到出生时候的样子,回复到出生时候的所在。除了对比之外,故事的叙述还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如果是推理小说,就是“叙事性诡计”。和电影《菊次郎的夏天》类似,书名的《单程票》,看似是以“我”为中心展开的故事。而在实际上,讲述的却是皮埃尔的故事。在篇幅上,“我”——也就是阿兹——的更多一些。不过在对主题的升华上,皮埃尔却是更加的重要。也是这个技巧,让读罢这本书之后难免会心一笑,轻轻赞赏这个巧妙的诡计。而除了制造诡计之外,也像是所有运用第一人称的小说,让人更有浸入感。在阅读的时候,看着阿兹内心的不安和焦虑,非常容易投入进去,为这个漂泊在马赛的异族人感到烦恼和同情。# 五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故乡逐渐是一个面目模糊遥不可及的名词。但是不管对于故乡是何种认识,在读过这本《单程票》之后,都会更加的感受到自己与故乡的羁绊。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小说很短,精彩的回味无穷
  •     算是先抑后扬吧,读到后半部有感触
  •     很小的一本书,很快就读完,故事情节好才能一气呵成吧。封面的文字很容易误导人,读着读着觉得读的是一本和封面介绍无关的书……
  •     其实,讲真,书名及封面上的小简介比书内的内容更打动我!当然,整体感觉还是不错的
  •     很小的一本书,相当于一次旅行,最后的作者有点反转
  •     有点怪怪的
  •     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     谁都回不去
  •     序和跋都比正文长系列。(又名你以为的主角真的是主角吗系列)。。。
  •     简介写得比内容好,如果之前试读过,不会买
  •     我们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     一本看到最后四分之一才会觉得不错的小说 结构设计很奇异 前面一半让我莫名想起霍尔顿 有些语句读着别扭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     你以为离家只是一个动作,却忘了还有回不去这一结果,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     开头部分的熟悉感竟然让我想起了《局外人》,读到三分之一的地方就没这种感觉了。后半部分有大大的反转,但不知是翻译原因,还是原作如此,感觉没有稳住,匆忙把所有的反转都抖完了。装帧和书名都非常好!
  •     吓了一跳。吓了一大跳。并没有起承转合,却令人惊叹不已。而关于离去与回归和无法忘却和虚无缥缈的梦想及光怪陆离的现实,它们纵横交错又戛然而止。谈不上是美好还是不美好,没有办法一刀两断,读完只是纯粹地感到惊愕,惊愕了一小会儿后,不知为何难过起来
  •     周末一口气读完,难得!
  •     生动 活脱 人生何不就是一张高铁的单程票 不能倒退也不知未来
  •     这是一个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套路,值得一读!
  •     畅快
  •     2016.96 请勿回望。
  •     读起来挺快没压力
  •     《单程票》昨天看完了,是一个关于离乡的故事 ,刚开始觉得故事平平,但是在小说进入2/3章节,你以为要结束了,多么无里头啊,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主人公瞬间变成了另一个人,也许被震撼的是那些远离故乡的人,一生都在渴望解开自己心里的梗,以求谅解过去对看似不高贵的出身背景厌恶的种种忏悔。
  •     一个边哭边笑的好故事,越荒诞越贴近主题本质,在最后一部分抒发到了高潮。故乡还是远方
  •     简介,腰封和封底确实很好看,比小说都好看!
  •     最近读过最精彩的小说
  •     意料之中的出乎意料
  •     现在过的不好才回忆往昔的幸福。
  •     没读出啥…
  •     城乡如何统筹?还是永远是两级。抑或好比是静脉血和动脉血一样,永不交汇?
  •     故乡是游子心中永远愈合不了的伤,回去的路只有一条。笑中带泪,好书!
  •     看到皮埃尔死那一页,我还以为我看的是《瑞士军刀》。阿孜部分我觉得皮埃尔是个傻逼,皮埃尔日记部分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傻逼。不过是让自己相信罢了
  •     在地铁上一口气读完,整个故事的描写情节跌宕又一气呵成,语言翻译得可能差强人意,故事的某些内容也让我有点难以接受,但确实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外国文学。#人在感受幸福时通常特别自私#
  •     腰封和封底的欺骗性简直了,看到一半我都以为我买到了假书。作者的文风我很喜欢,平平淡淡的叙述,中间又掺杂一些幽默感,而且不是很长,一口气就可以读下来。但是也许是我之前的期待太高了?总觉得离我的预期还是有一点距离的,于是扣一星
  •     人在自己感受到幸福的时候,就会变得特别自私。
  •     没有感觉有多好
  •     书里提了几次 “康德拉·洛伦兹的《攻击性》”。 这位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奖的奥地利人叫 康拉德(Konrad) 不是康德拉。我相信原作者不会这么无知。那也就是译者和出版社编辑太囫囵吞枣了。
  •     20170319。比马克李维偷懒多了。
  •     很容易就看完了,相比同时间看的《2001太空漫游》,真是简洁易懂,但好像也没有留下什么
  •     一路以为主角是第一人称阿孜,感觉故事很平,后来后来才知道主人公是专员。他的作家梦,他的妻子,他的初恋,他的父母,他的故乡。泪点在最后几页。阿孜替让皮埃尔回家,他写他的故事,他写他的故事。伊尔吉士是捏造的故乡,幸好,于康格这个地方还是存在的。//是否回到家乡,已经想了好几个月了。每次抉择的时候我更倾向于逃离,但也不知道要留下来死撑或者挣扎什么,一路兜兜转转终要停止漂泊。/在家蹲一个月又觉流浪是回家的一种方式
  •     也许那个目标根本就不存在,但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去追寻。
  •     翻译糖里有屎
  •     其实日记才是本体,令人意想不到。 有时候,人离开了家乡,在某种程度上就切断了与它的联系,正如一张单程票一般。
  •     被书名Un aller simple吸引,人生就如单程票,没有回头路可走。故乡,谁又说得清呢。
  •     传说中的,你以为是这样?哦,对不起,是这样。写作手法比较惊艳,内容嘛,讲真,这脑洞,可以的。冷幽默很难get到,但是每章节的序言倒是觉得好极。
  •     好久没有给一本书五星了,命运交错的两种人生,在寻家之旅中碰撞出令人惊奇感动,无力的展开。
  •     父母在不远游 有家才有远方
  •     伊尔吉土很美。最后他们没走到,但是达到了。一路的风景写给了我们
  •     小说短小而简练 却已是包含一切 是一本书亦是一生 人生只有单程 沿途的我们会因家人的陪伴而幸福 因理想的实现而喜悦 也会因距离 离别 挫折等事情而忧伤 会时不时地感到孤独 感到无人知遇的郁闷 无论我们有何不同 终点一样 人生的方向一样 人生的轨迹也总会有相互交错的一刻 不必执着于过去的事情 有时放开 享受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此时的风景只有此时才能欣赏
  •     曾经抛下的一切,都回不去了。人生只有单程票,最终会死在幻想的回程的路上。这本书优点和缺点都是太短了,没有厚重的悲壮感,但却结结实实的刺痛了你的情感神经。(PS:人道主义专员靠吃麦子胚芽抗抑郁)
  •     我觉得输在翻译上了,这种形式很出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