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表 就出局

出版日期:2016-10-1
ISBN:9787562070059
作者:李连江
页数:264页

内容概要

李连江,1963年生于河北沧县农村,五谷能分,四体不勤。手无缚鸡之力,少年常为生存担忧。幸好遇到大学重开,得以跻身78级之列。此后38年,辗转五所大学,五次变换身份,十年前落户香港中文大学,兼职华政、南开与浙大。专著半本,论文十数篇;译文三百万字,“三分尘土,七分流水”。近几年受虚荣心驱使,偶尔侈谈治学,奉行启功先生的良心话哲学,不弄玄虚,知有不言,言必有据。

书籍目录

第一讲  学术期刊的审稿标准
理解“不发表,就出局”的第一步,就是要洞悉学术期刊的行规,“有的是明确的规则,有的是隐含的规则。”学术期刊的审稿标准,最核心的有三条,“选题重要”、“研究原创”、“写作清晰”。不出局,很重要,谋求发表有技巧,但不要因此忘记投入学术生涯的初心。“所谓学问好,就是对其他学者做的东西非常清楚。所谓学风严谨,就是诚实对待其他学者的成果。”凡此种种,且看作者如何为我们诠释一幅“术道结合”的“不发表,就出局”图景。

引言:不发表,就出局
《中国季刊》的投稿指南和审稿标准
另外几份期刊的审稿标准

第二讲 选重要课题
做研究要选择重要的题目,是为了发表,但又不只是为了发表,“因为只有重要的题目才能给你学者身份”;“选不重要的题目是浪费时间”。本章的字里行间,有些做学问的人生经验是写给“青椒”群体的:“资深学者好像有当狐狸的特权,年轻学者当狐狸可能会遇到问题”;“有些事情决不能碰,有些诱惑必须拒绝”;“决不浪费写的东西”;“投稿被拒是常态,千万不要因为投稿被拒了就很沮丧”。共勉!

引言:两篇审稿报告
课题是否重要的两个裁判:政治顾客与学术同行
怎样找课题:三个场所与权衡一与多
结语:问题意识与市场意识

第三讲 研究是原创
“学者是知识的生产者”,但如何创新?如何通过自己的研究“创造新知识、新见解、新概念、新理论”?关键的挑战在于连接起两个基本点,从“经验事实”出发,完成“概念分析和理论建设”。在本章中,作者以他的signature piece(代表作)为例,讨论了他是如何找到自己作为独立学者的那团“泥巴”的。依法抗争(rightful resistance)这个概念的提出,绝不仅仅只是“什么成功故事”,而是“有点像钻一个很长的山洞,钻的过程中不知道那边有没有出口,不知道能不能走得通,很长时间都是在黑暗中”。作者的这一讲引领我们进入学术研究的深水区,一睹学术研究的价值和魅力。

引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基本点之一:经验事实
基本点之二:概念分析
原创点:一连串问题
使用文献:从突破个人的极限
到突破学术共同体的极限
结语:学术生态

第四讲 表达要清晰
“我们各有天赋,无法改变,但研究技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通过实践提高”。定性研究讲求“推己及人”;定量研究以统计方法检验假设,要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和“良心决断”。“写文章时要有underlined sentences(重点句子)”,也就是那些别人读到时会画线标注的句子。对于每一个学者来说,写作过程都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一方面,“写作是个很辛苦的过程”,“只有写的时候你的头脑才是主动的”;另一方面,学者要“多睡觉”,“没什么事情值得你牺牲睡眠”——诚哉斯言!

引言:方法与思维
定性方法:推己及人
定量研究:有技术支持的证伪思维方式
期刊选择
写作习惯、读者意识、文章结构
对两段话的赏析
结语: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第五讲 期刊投稿
“没尽到百分之百的努力,稿子是不应该投出去的,否则可能给你造成很大的伤害。”稿子投出去后,“我们一定得像革命年代常说的那样‘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在学术界活下来的人,每个人都伤痕累累,关键是你怎么看这些伤痕。在我看来,每道伤痕都是个鞭策,是过去的鞭策留下的记录,也是继续前进的鞭策,在我突破极限的过程中,遇到自己走不过的坎,一道鞭子下来,我就过去了。”我们不是天才,做学问,尤其是向期刊投稿,要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引言:如何学英语
匿名评审:把关与奉献
和主编打交道:投稿
和主编打交道:修改后再投
和审稿人打交道:学徒心态
结语:信心、耐心、恒心

第六讲 学者生涯
学者的使命有两个:“创新”与“承传”。学者生涯是“一种有使命的特权”,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很多以前认为过不去的困难其实很容易过去,很多心结很容易解开”。对于在极限处工作的学者来说,“选题就是自讨苦吃,材料永远繁杂难解,文献总是半生不熟,分析必须挖空心思,写作始终惨淡经营,发表永如万里长征”。在最后一讲中,作者讲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心里话”,“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及时行乐,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把它变成最高贵的时间”。

引言:谋定生存之后
有使命的特权
自我管理
自我怀疑
学者的三讲
研究经费申请
自我实现
结语:学术生涯是一场漫长的比赛

附录从师三十年散记
后记

作者简介

做学问、搞研究离不开发表。但如何发表?有没有标准、有没有方法呢?著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李连江教授针对年轻学子在学术发表、学术研究与学者生涯等方面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全书分为六讲,分别从学术期刊的审稿标准、选题、原创、表达、投稿、学者生涯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有术、有道,术道结合。对于年轻学者以及即将走上学术道路的青年学子助益良多,尤其在当下学术体制考核的大背景下,本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不发表 就出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一声喝破琉璃罩,且把金针度与人。种种学术误(wu)区(dian),身边比比皆是,又何言哉。
  •     既是对年轻学者的个人劝导,也可以看成是对国内整体学术环境的含蓄批评。有些问题真的不好说,即使是发展挺早拿了不少诺奖的日本,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也很有限。中国会怎样,只能看将来了
  •     非常值得一读!
  •     做学问的苦涩谁能知晓?作者满怀诚意,充满了对后学的谆谆教诲与提携。
  •     太棒了。不管是学术内容还是做人态度都值得学习。应该反复参考查阅的一本书。
  •     2017.01.07:看了160多页,李老师在人大演讲稿改成的。很受启发,对文献的阅读,如何投稿,如何做学问,行动起来。2017.04.11:今天终于看了借来多日的这本书,第二次看,所以很快的浏览了。其实,更深切的理解了“发表”和“出局”的意涵,李连江老师并不是一味地鼓励学生或者学者不断地不停地发文章,他是在讲一种学术的态度,一种学者的应有的治学精神。如果没有尽到100%的努力,就不要去发表这篇文章。毫无疑问,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只有不断地发文章才能谋求一份教职,然而,发文的质量和所选的主题却决定了以后的学术道路。虽然我现在还没有什么文章,但是知道应该以怎样的要求来对待自己和对待学业。最初给了4颗星,再读一遍更受启发,给5颗星吧。
  •     好书,但是充满了学者的优越性,所以评为四星。
  •     难得
  •     李老师的小小粉~
  •     针对有志于学的中人之材的学术经验谈。李连江老师说的很实在,方法具体,又不失理想的指引,十分难得。但读毕也更加明白法学这一学科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差别,虽然有方法论层面的指导,但很多具体内容是无法借鉴的。
  •     随便翻了翻,确有不少真知灼见
  •     讲治学 也讲做人 受益匪浅
  •     在社科学界的生存指南
  •     属于“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的那种学术研究和发表经验,受益匪浅。可以作为社会科学新人的案头指导手册。正在写political participation的毕业论文,竟在这本书里有意外发现,excited!
  •     憨厚老爹,娓娓道来。三要素:题目重要,内容原创,表达清晰。
  •     买的书。个人力荐。虽然他谈的是英文期刊的发表。但是对发不了英文或者不需要发英文的应该也有帮助。说的很有道理,应该经常性的翻一翻。我还是没有在31号前看完30本……
  •     作者诚意十足,道尽学术研究和发表背后的秘辛。但对于作者调侃量化研究那一段以及对后现代那些研究方法的嗤之以鼻,我不太赞同,不过也让我想起一位社会学海龟博士笑政治学除了民调以外,根本没有自己的工具来做量化研究。一般人看了这本书也没办法完全照做,除非你也有一个欧博文那样的老板兼合作者,否则还是要自己继续找学术生命的出口。
  •     对西方学术的意识形态盲目掩盖不可取。其他可说是诚意之作。
  •     李连江老师的书,据说某老师一口气买了四本。确实有很多亮点。而且这本书与RUC还挺有渊源,因为这是李连江老师2015.10在人大公管学院所作系列讲座的讲稿。行文中也屡次提及RUC,读来分外亲切。 李连江老师是南开哲学系78级(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王太庆的弟子车铭洲老师),现在在港中文从事政治学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农村问题尤其是农民上访与政府信任问题。 Philosophy&Politics确实不一般。李连江老师还特别推崇Doug McAdam、周雪光和黄亚生的文章,认为写文章首先要逻辑严密,还推荐我们去读金克木、启功和张中行三位先生合著的《说八股》。
  •     字字肺腑之言,对于正处于迷茫期的青椒们受益匪浅。强烈推荐。
  •     I'm very happy to give the book to anyone interested in academic writing and publication. Please send me a message.
  •     看完这本书,觉得大学者对一些学术和做人的基础问题都有相似的看法!真的受教了!谢谢敢于说真话的李老师。真正认同自我价值感,有坚定自尊的人才敢自嘲,也才能做到真的谦虚。在成长过程中,适当怀疑自我,努力达成自我实现!一个人只有真正从伤痕里成长了,才有可能有一点作为!
  •     李老师说的都是良心话实在话啊。此时看到,真乃醍醐灌顶,受益匪浅,推荐每个做研究的要做研究的都来读一读。
  •     研究做得好不好是一码事,用什么心态对待自己的事业以及眼界格局的大小是另一码事。曾经许多次引用过李老师的论著,这本书有机会一定找来读读。
  •     格外诚恳,丰富的技术细节,对从事学术工作的内涵与挑战也有很深的见解
  •     2.15读完 名字颇具误导性,其内容增进了我对学术界和学术研究的认识,技术性的东西反而不多。
  •     这本书博一就应该看,而不是现在。
  •     “天才没办法告诉你,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体会,他一步就跨过去了”
  •     李连江 青椒 研究方法 如何做学问
  •     签名本。
  •     相当平实的语言,难得的过来人语。对于学者的工作和定位我很赞同,但不一定适合国内,特别是国内的人文学界。社科出身的人,似乎脑子要更清醒一些,也更少文饰。
  •     可以对照着和《不发表就死亡》来看。另,此书读后,收获颇多,对于年轻学人受益良多,次之,附录写的尤为精彩!
  •     蒙亲友赐讲课版。。非常受启发。。
  •     作为一个学经济的人,孤陋寡闻,从未听过李先生。这本书是在逛知乎的时候偶尔瞄过一眼,买的。读完之后对于论文发表,学术圈,学者心态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读到最后特别欣喜,想不到李先生也爱叔本华。总之,对于任何一个读书人,不发表论文也罢,李先生的治学态度的都值得我们去读读这本书
  •     奇妙之处多多,一口气看完,想到了很多这半年张老师跟我提及的体会
  •     我这种废柴读这本书,感觉就像街边一个摊煎饼的,连鸡蛋都打不匀,却在看Noma的后厨操作守则,对不住作者的诚意。推荐给周围同学。
  •     学术江湖
  •     一开始被书名惊到,今天花一天时间读完之后,觉得李老师是真的在用心讲实在话。书里内容都是非常务实的发文和治学经验,值得一看!
  •     学术圈子是个江湖,江湖有江湖的规矩。这本书于我的主要启发有二:其一,要突破自己的极限。我写论文,总是写到80%就不想写了,想写新的题目;常常一个问题还没想透,就匆匆投入新的问题。这可能与我现阶段还在学习知识有关系。但是这不好,须改之,踏实做好一个题目,做到山穷水尽,突破极限之时,才能罢手。其二,要有原创性,要通过写论文建立自己的学术地位。此外,因为我不是政治学系的,也不是社会学系的。作为研究法学的,这本书里的很多“方法论”我没办法借鉴。但是透过这本书(第六讲值得反复翻阅),看到了老一代的学者是怎么做研究的,信心、耐心与恒心,这是很值得我努力学习的。
  •     所有立志在社会科学做研究的学者都应该读读
  •     莫要以顺为逆
  •     今年看完的第一本书
  •     一句话概括全书:一位长者的一点人(学)生(界)经验。#微小的贡献#
  •     值得一读,难称完美
  •     持之以恒。上手功夫。
  •     真是且把金针度与人。学者的生涯可以用六个关键词来总结:求职、讲课、开会,信心、耐心、恒心。前三项乃学术生涯“是什么”,后三项乃“怎么样”才能在学术界站稳。#壹柒好讀#013
  •     很多大实话,适合我等中人之资的进阶。“中人之材而有志于学,听听实话,或许有助于增强耐心韧性,少受以顺为逆之苦。"
  •     有缘在臧老师退休前修了他的最后一门课《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和本书讲的很多东西不谋而合,读来格外亲切。臧老师也是拿自己开刀,展示他的文章投稿、改稿的整个历程,对我们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心理建设。学术生涯是一场游戏,个中规则,需要适应;但又绝不只是一场游戏,人生大道,尽在其中。
  •     读得太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