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分裂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11261817
作者:[德] 席勒
页数:289页

内容概要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作者简介

本书是席勒唯一一部写作完成的历史著作,描写了1618年至1648年欧洲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国际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书中主要围绕德意志民族英雄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描写,并着力展示了三位当时的风云人物——斐迪南二世、瓦伦斯坦和古斯塔夫二世。


 帝国的分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对三十年战争的了解,始于早先看的一篇网上文章,名字是《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的绝代双雄--古斯塔夫•阿道夫和华伦施泰因》,名字够长的!但是文章写得挺吸引人的,使我对德国有过三十年战争有了初步认识,后来又了解到三十年战争是全欧第一次大战,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入了这场大战,有正在崛起的英国、意欲称霸的法国、正在衰落的霸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的强国奥地利、成长中的俄国、北欧霸主瑞典、东欧强国波兰……主战场是诸侯林立的德国。那么多国家卷入战争,应该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历史吧,这促使我想对三十年战争了解多一些,于是就我买下这本《帝国的分裂》。另外,这是和德国大作家歌德齐名的大家——席勒的作品,当时就想应该对战争会有详尽的描述,史实不会有太多出入吧。但是,拜读本书之后,实在让我大失所望,由雨轩编译的这本书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因为,读过这本书之后,不但没有让我解惑,而且疑虑丛生,这本书前言不搭后语,互相矛盾的地方实在太多,没有办法,我只好找别的版本来参看,好在笔者手头有一套英文电子版《三十年战争史》。英文译者是Rev. A. J. W. Morrison, M.A.。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翻译的错误之处可以说千疮百孔,这样的书能初版,也是一个奇葩了。错误实在太多,这里只举几例明显的关键错误。本书第一章002页,有这么一段“德意志的首领腓力二世首先带领整个民族反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残暴,由此产生的宗教改革不但引发了教会的分裂,也改变了以往的政治格局。”这句看得我云山雾罩,德意志的首领中有腓力二世吗?而且英国女王有什么样的残暴行为呢?我印象中,英国女王叫伊丽莎白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多铎王朝的一代英主——伊丽莎白一世,一个就是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显然,这个伊丽莎白只能是前者。而腓力二世又是谁,上网查了一下,德意志首领中没有这个腓力二世,同伊丽莎白同时代的倒有腓力二世,他是西班牙国王,两国的海军在海上大干了一场,结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击败,英国从此成为海上强国。史实清楚了,去看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吧。于是我去查找英文版。在英文版中找到的是这句:And as to England, all the evils with which Philip the Second threatened Elizabeth, were mainly intended in revenge for her having taken his Protestant subjects under her protection, and placing herself at the head of a religious party which it was his aim and endeavour to extirpate.笔者试着翻译一下:“至于英格兰,由于伊丽莎白将腓力二世的新教臣民置于自己保护之下,而且成为了他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一个宗教派别的领袖,腓力二世干尽坏事来危及伊丽莎白意图报复。”原来所谓的坏事或者说“暴行”,是腓力二世干的,而非伊丽莎白,雨轩把这句“编反了”。至于“由此产生的宗教改革不但引发了教会的分裂,也改变了以往的政治格局。”我没找到这句,起码是在讲英国的事,没有这句,要么就是雨轩编的,要么就是张冠李戴了,因为接下去席勒就去分析德国的局势了。第71页,背景知识是瑞典的王位争夺,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登基之后,引起了有些人的不满,其中就有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因为他也是前国王之子,有权继承王位。于是就有这段:“在波兰,继承了王位的西吉斯蒙德国王,为了报复古斯塔夫•阿道夫,尝试过千百种阴谋鬼计。他鼓动瑞典臣民反对古斯塔夫•阿道夫,朋友也冷淡他,敌人与他势不两立,所有人都拒绝与阿道夫和解,因此,阿道夫无奈地拿起武器来和波兰作战。”按我的理解,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雄才大略,不会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啊,怎么“敌人与他势不两立,所有人都拒绝和解”呢?看看了英文版的说法吧:In the meantime, Sigismund of Poland retained against the son the same sentiments of hostility which the father had provoked, and left no artifice untried to shake the allegiance of his subjects, to cool the ardour of his friends, and to embitter his enemies. Neither the great qualities of his rival, nor the repeated proofs of devotion which Sweden gave to her loved monarch, could extinguish in this infatuated prince the foolish hope of regaining his lost throne.笔者的试译是:这时,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把对父亲的敌意转嫁到儿子身上,为了动摇瑞典臣民对国王的忠诚,熄灭朋友对国王的热情,刺激国王的敌人,他耍尽阴谋诡计。但是对手的高贵品质,以及瑞典人对他们爱戴的君主一再表现出的奉献精神,都无法扑灭这位头脑发热的亲王的愚蠢想法,他仍想夺回王位。原来“朋友也冷淡他,敌人与他势不两立”都是波兰国王的诡计,实际上都没有实现,而拒绝和解的是西吉斯蒙德,不是所有的人。这本书妙就妙在是编译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雨轩漏译了不少东西。就我引用的英文那段,雨轩就删除了“把对父亲的敌意转嫁到儿子身上”,还删除了第二句,前引英文版后面还有一句,因为译者删除了,并且对理解影响不大,所以我没有抄上来,之后才讲到古斯塔夫不情愿地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战争。编译者雨轩完全弄错了席勒的意思,因为根据英文版本,瑞典国王是受人爱戴的,人们并没有受到西吉斯蒙德的挑唆。第136页,前文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和帝国的军队在莱比锡大战,帝国军队打败,帝国军队统帅悌利受伤,书中对悌利的处境有一段描写:“对悌利来说,死亡和创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这次败仗,皇帝剥夺了他的一切,只因这一次败仗,他便成了千古罪人。悌利失宠了了,幸运之神也离他而去,他想戴罪立功,可是皇帝再也不给他机会。”这段似乎没有问题,但是到了本书第147页,问题就来了,这里清清楚楚地写着“悌利伯爵之前吃了败仗,收集残部之后,皇帝在下萨克森驻防部队也赶来加入了他的阵营,令他信心大增。为了一雪前耻,他希望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为自己赢回荣誉。”皇帝不但没有贬斥悌利,而且给了悌利增援,继续让他带兵打仗,这哪里有“剥夺了他的一切”,“再也不给他机会”。问题出在哪儿了呢?我们看看英文版是怎么说的吧:But more grievous than danger or wounds was the pain of surviving his reputation, and of losing in a single day the fruits of a long life. All former victories were as nothing, since he had failed in gaining the one that should have crowned them all. Nothing remained of all his past exploits, but the general execration which had followed them. From this period, he never recovered his cheerfulness or his good fortune. Even his last consolation, the hope of revenge, was denied to him, by the express command of the Emperor not to risk a decisive battle.笔者试译一下:比危险或伤痛更令人痛苦的是英名受损以及一天之内毕生心血化为乌有。从前所有的胜仗都一风吹了,因为这场比以往都重要的战役中,他(悌利)没有获胜。他过去的战绩没有留下一星半点,留下的只有随之而来的普遍的诅咒。从这一刻起,胜利的喜悦和好运气再也没有出现。即使最后的一丝慰藉——希望复仇也被否决了,因为皇帝快速传令,不要冒险决战。皇帝没有剥夺他的一切,而是惨败使悌利一无所有,幸运之神确实离他而去,但是并不是他想戴罪立功,皇帝不给他机会,而是他以后一败再败,始终没有恢复元气。他想复仇,但是被皇帝否决了,怕的是冒险出战。皇帝仅仅是否决了这次作战,而不是全部。这样看来,第147也才顺理成章,皇帝并没有对悌利完全丧失希望,所以才会给他增兵。我的疑惑解开了,但是依赖这本书了解三十年战争的别人呢,他们如何解除这里的疑惑呢?第206页,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战死,死讯传来,“他们(笔者:指瑞典士兵)为了把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尸首从敌人那里抢过来,又发动了一场血战,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尸体就草草地葬在埋尸的山丘下。”但是到了210页,分明出现了这样的字眼:“尊贵的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跟众多身份地位低微者混在一起躺在战场上,人们好不容易才找到他的尸体。被发现时,他浑身是血,被马蹄踏得面目全非,凄惨地躺在一块大石头旁边,……”。奇迹出现了!难道激战中有掘尸人把国王从土里挖出来了?为了解惑,我又求助于英文版,找到了这一段:They rushed madly forward to rescue his sacred remains from the hands of the enemy. A murderous conflict ensued over the body, till his mangled remains were buried beneath a heap of slain.试译一下:为了从敌人手中夺取国王神圣的遗体,他们拼命向前冲。一场惨烈的战斗随之在尸首旁展开,最后国王残缺不全的遗体被埋藏在死者堆中。原来国王的尸首是被堆积如山的尸体掩埋了,这也表现了这次战斗的惨烈,但是“草草地葬在埋尸的山丘下”这句,不知道雨轩从哪里找到的字眼,从德语中吗?可惜我没有德语版,不知道。但是英语版足够为我解惑了,因为诈尸的诡异事件没有在英文版中出现,所以,第210页才能发现古斯塔夫的遗体躺在普通士兵旁边,和前面才没有矛盾。这里列举的仅仅是几例明显错误,而且是关键细节错误或前后矛盾之处,这样的明显错误,译者都敢犯,可见该书的粗制滥造。至于其他,把英国国王翻译成雅各布,实为詹姆斯,把“Captain Deveroux, an Irishman,”“爱尔兰人德弗罗上尉”翻成了“德弗罗上尉和一个爱尔兰人”这种低级错误,实在太多,不一而足。纵观全书,错误奇多,可称为错译误译集大成者。哎,这样的书都能够出版,可见翻译和出版界的乱象了。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总算找到的一部关于德国30年战争的书,带有点小说的笔法,但具体史料很是很按历史来写的,德国三大帝国中关键一环圣神罗马帝国的瓦解弥补了这方面寡人的不足。。。
  •     虽然翻译地不够好,一些地方容易产生误解,但还是很好地描画这场混论的战争,对瑞典国王,蒂利,华伦斯坦等名将的刻画极其生动入微。
  •     席勒的兴趣明显只在阿道夫王和瓦伦斯坦上,瓦伦斯坦一死,就草草收尾了。这个译本某些地方的翻译确实比较糟糕,关键是翻开第一页就是什么腓力二世反抗伊丽莎白恶行这样的脑残错误。
  •     任何改革/变革/革命的背后都是利益~什么宗教、信仰、理想,到头来还不如说利益来的透彻,唯一的差别就是受益人的多少。感觉不是大陆翻译的,很多地名都不是大陆正式的译法。
  •     就是席勒的精简版
  •     个人感情是不是夹带的有点多?
  •     翻译很差……不了解地名的我被弄得团团转。作者添加了很多自己的感情,书本的重点感觉像在写人。。席勒唯一一本完整的历史书,但不是很成功
  •     翻译不佳。瓦伦斯坦就是德国的袁世凯。
  •     已中毒,怀疑就是商务印书馆的翻译稿子,还不如买商务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