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的十年:一個繁華盛世的興衰啟示錄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5-12-12
ISBN:9789864176052
作者:史迪格里茲 Joseph E. Stiglitz
页数:370页

内容概要

以信息不对称市场的研究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2001年)的史迪格利兹,1993年至1997年间先后担任美国克林顿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及主席;1997年至2000年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及资深副总裁。现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身为美国政府官员,他挺身批判美国政策的勇气令人敬佩,展现出顶尖经济学者犀利的思辨能力、知识分子经世治国的热情,以及对社会均等正义的人道关怀。

书籍目录

叢書系列:財經企管
規格:軟皮精裝 / 370頁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17944
導讀   「選擇」決定成敗--讀《狂飆的十年》 高希均 001
自序 009
謝辭 025
第一章  景氣的榮枯興衰 毀滅的禍種 038
(從生產商品轉而生產創意的「新經濟」,號稱能終結景氣循環,為何卻仍然掙脫不了榮枯興衰的魔咒?)
第二章  削減預算赤字 奇蹟工匠,還是幸運的錯誤? 063
(咸認削減預算赤字是柯林頓傲人經濟政績的主因。但是,削減預算赤字真能挽救經濟衰退嗎?半世紀來的主流總體經濟理論要改寫了嗎?想如法炮製的財經決策者可要當心了,這其實是柯林頓政府當時所處特殊時代背景下的例外。)
第三章  萬能聯準會 090
(美國聯準會以打擊通膨為首要之務的思維,讓經濟付出了什麼代價?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道出「非理性繁榮」一語,聯準會為何反而推升非理性泡沫?聯準會真的「獨立」嗎?本章,作者剖析聯準會在泡沫中的角色。)
第四章  自由化脫序 120
(政府當為而不為,市場就變成企業貪婪的俎上肉。歷經一波波的危機,自由化絕不是經濟政策的萬靈丹,政府過度放任市場,常常會帶來超乎想像的災難。)
第五章  創意會計 148
(會計業的誘因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會計師要幫著企業做假帳?)
第六章  銀行與泡沫 173
(銀行業如何成為企業弊案的幫凶,為泡沫煽風點火。)
第七章  減稅 火上加油 204
(小布希的減稅政策助長泡沫擴大,加深社會不均。)
第八章  冒險過日子 213
(經濟泡沫破滅時,也殃及投資股市的退休基金。這個老年保障的缺口,讓我們重新省思,社會保障制度的本質應該是什麼?作者又為何反對社會安全體系民營化?)
第九章  全球化 235
(美國處理國際事務的雙重標準以及霸凌它國的本位主義。)
第十章  細說安隆 276
(安隆在海內外的諸多惡行。)
第十一章 破除迷思 303
(戰爭能刺激經濟嗎?市場到底有沒有「那隻看不見的手」?政府大就無當嗎?要成為民主社會的明智公民,要提升財經政策解讀力,就先從破除似是而非的經濟迷思開始!)
第十二章 邁向新民主理想主義 316
(作者闡述他心目中的「第三條路」──新民主理想主義。這幅願景強調政府要扮演均衡的角色,以及個人與國家的責任意識,以期在全球以及地方等各層級,都能實現繁榮與正義。)
跋    深入經濟管理失當的課題 355

作者简介

在狂飙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成长强劲,景气繁荣的盛况为一个世代以来所仅见。新闻报导和专家信誓旦旦宣称,我们已进入新经济(从生产商品转而生产创意,以网络业为象征),从此没有经济衰退,在全球化浪潮下,全世界的景气都将欣欣向荣。
但是,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原本看似新纪元的发轫,却愈来愈像经济活动的短期冲刺,或者所谓的景气过动,景气低迷势必随之而来,这也是两百年来资本主义的特征。只不过,这次经济活动及股票市场的泡沫,规模更大,后遗症也更严重。所谓的新纪元同时适用于美国及全世界,因此,这波景气低迷不仅造成美国经济不振,全世界大部分地区也受到波及。
在向我们自己与全世界解释我们九十年代的成就时,我们引用的一连串说法,大体上都是必须破除的迷思。这些迷思或是塑造、或是误导我们的经济政策。如果我们不能从错误中记取教训(这项错误,民间与政府都有责任),下一次我们或许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狂飆的十年:一個繁華盛世的興衰啟示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们大部分人每天看着各种不知道是真是假的新闻和评论,看着快要赴易中天后尘成学术快男的郎咸平和一把年纪的张五常在博客上骂来骂去,而从来不能够真正地走到那些事情的背后看见真相。而真正能看见真相,真正有权利作出结论的人,现在可能正在中南海的某间密室里,对着胡锦涛爷爷说着悄悄话,至于他说的是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也许当真相浮出水面的时候,我们已经七老八十了,对着自己的孙子说:“看,奶奶年轻的时候他们都说……,现在才知道原来是这样的……”由于获取信息渠道的局限性(因为我不可能去五角大楼和中南海),写这篇东西的时候不免有点忐忑不安,想着自己得到的信息、观点是否全面到可以供自己做一个结论。金融学作业要求我们对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发表点自己的看法。我想说说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是这样的:“创新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在进一步规范发展信贷资产重组、转让市场的基础上,允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发展以中小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贷款等为标的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适度分散信贷风险。”对于近几个月来各种国内的专家学者对于次贷危机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看法颇多,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发现国内的专家们有一个很普遍的观点:引起次贷危机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金融衍生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监管的问题。另外,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中国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衍生产品,说明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应该开发出来,至于风险问题,他们认为只要监管得当就可以了。在看完中国专家学者的言论之后,我又看了这本书,竟发现中国和史迪格利兹的看法竟然大相径庭。先来看中国专家的言论:市场交易商协会秘书长时文朝2007年的时候,在“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创新产品论坛”上说,我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不能因为有风险而止步不前,因噎废食。在市场上有大量基础资产存量的情况下,要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就必须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对于发展金融衍生品可能带来的风险,时文朝说,作为规避风险的工具,如果没有杠杆作用,金融衍生品不会放大任何风险效果。因此,在金融衍生品发展初期,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限制清算方式,比如只能用实物作交割等手段来控制杠杆效应。2007年财资市场高峰会上,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进一步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推出信用衍生产品等工具,对于中国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因为次级债危机发生,因噎废食。吴晓灵表示,近年来在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逐渐暴露出缺乏规避信用风险的工具。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市场的参与者日益广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投资者对金融风险敏感度日益上升,缺乏有效的风险避险工具,不利于定投资者信心,将制约金融市场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进一步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推出信用衍生产品等工具,对于中国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当然,现在全世界都面临着信用衍生产品的考验,就是次级债危机。这个产品出了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认真总结它的经验教训,这样才能使得这个市场更好发展,而不是因噎废食,一个产品出了问题就停止发展它。曾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周正庆在他的一本《证券知识读本》里说到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时候这么说了一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对于以上言论,我暂且先不发表什么看法,咱们先来看一下美国专家的看法。史迪格利兹在《狂飚的十年》(这本书写于2003年,主要是从九十年代的美国的经济辉煌和二十一世纪初股市大崩盘的因果关系入手,讨论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全球化的诟病等问题。我看的是台湾版,大陆至今还没有出版。)里这么说:“…我们明知金融衍生产品是乱源,却还要进行下去…”,“…但是美国人应该面对一个事实,每一次经济荣景都种下若干毁灭的祸种……我们并非故意种下这些祸种,我们甚至不知道祸胎已结,反之,我们认为自己正在为可长可久的经济繁荣打下基础……”跟周正庆的“减少行政干预”完全相反的言论的出现让我觉得忍俊不禁,史迪格利兹说:“狂飙的一九九零年代及其后经济衰退的病因,是规范不足,而非法令太多。”我不知道该相信哪一方说的话。但我想用下面这个故事表明一下我的看法。一个名叫小明的小朋友跟在一个叫汤姆的小朋友的屁股后面旅行,大概相隔有两百米左右的距离。汤姆在旅途中看到了一袋棉花,说:这个棉花有用,要带着。于是汤姆就绑上了那袋棉花。小明看汤姆绑着棉花,觉得很好,想着一会儿到了前面也拿上一袋。走着走着,汤姆不小心掉进了一条河里,棉花进了水,变得又重又沉,让他爬不出河里了。汤姆正在那里想把棉花解掉的时候,小明走到了棉花堆那里,想着:棉花是个好东西,只要拿的方法正确了,就不会像汤姆一样掉进河里了。这个故事是自己编的。现在我要说,那个叫小明的小朋友是我心中的中国,汤姆就是美国,棉花不言而喻就是这个金融衍生产品。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得当这个道理看上去似乎非常简单,简单的就像交通安全法一样,有车祸,那么就有法律,有了好法律,车祸就没有了。但金融市场,它就真的和西关十字一样,有了几盏红绿灯以后,就能运行正常了吗?中国学者在这里说什么我们只要建立了监管体制就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那么怎么判定监管体制真的“完善”了呢?完善没完善,事前看不出,但要真的事情结束了,出了事情可就大了。真正运行的时候,发生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美国在这件事情上已经开了个先河。他们自然也知道这个事情需要良好的监管体制,谁都知道有风险,谁都知道管理体制很重要,但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们开发次级贷款的时候就以为自己的监管体制很好了(要是自己觉得不好,怎么可能还冒这个险呢?),这些人还打好了算盘,那个时候房地产发展不错,到时候贷款人还不了钱,也能拿房子抵押。当时谁会料到之后的事情发展把他们的算盘归零了呢?中国现在却还在棉花对旁边徘徊着,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也不知道真要是拿了棉花,后面过河的时候又会发生的什么事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二十一条,明显是对应对金融市场风险的小算盘之一,这一条所说的“分散风险”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谁也不知道。先创新了产品,再去创新个管理工具约束它,听着挺不错。但为了创新而创新,是否已经失去了创新本身的含义?而变成了政府妄想建功和跟上全球化步伐的另一种体现?回到题目,因为信息不对称,我们黑漆漆的眼睛还是啥也看不见,我们看不见真相,也看不见未来,我们不能做出准确的结论。就像张五常说的:就算偶尔蒙对了,也只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罢了。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我们的眼睛看不清现在,也看不见未来,至少我们还有历史可以读。但我也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历史真的可以借鉴,同样的悲剧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难道真的像所罗门在《传道书》里说的那样:“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