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美洲狼

出版社:聯經
ISBN:9789570830804
作者:麥克‧康納利
页数:428页

作者简介

最後的美洲狼,ISBN:9789570830804,作者:麥可·康納德


 最後的美洲狼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2007-06-21 20:22:34: Matthew
        呵呵,看过马修·斯卡德系列的人,要么完全没有感觉,要么特别喜欢。没有中间状态。
    虽然过了那么久,还是非常赞同这句话……
  •       以前不太爱看迈克尔康奈利,觉得稍微有点“俗”,那种讨好的、流畅的俗,情节紧凑但不过火,每一个铺垫想起来都不算太过刻意,又没有累赘的部分,感情也不算洒狗血。但你看,这样过分标准的“好看的畅销书”,总让人觉得若有所失,觉得可读可不读,反而比不上卜洛克那种闷,闷到你很好奇为什么还要看下去?却不得不看下去。
      
      康奈利的好处是,他并不需要玩那些花哨来吊住你的胃口。近年来最常见的有:两条叙述线,一章隔一章并进。(《达芬奇密码》虽然是个中典范,但我看到95年之前比如JUDITH FREEMAN都这样写)他甚至很耐心地在一个章节结束前就告诉你新推理出来的线索。
      
      翻旧案往往比“现在进行时”更好看,在于太多传说和时间的隔阂,造成了更多破案上的阻碍。当时的证人死了怎么办?证物丢失了怎么办?血迹无法化验了怎么办?指纹模糊到无法辨认怎么办?因为新的利益产生新的交易怎么办?甚至是,当年那些不起眼的小喽罗成长成一代枭雄了又怎么办?
      
      这种“命悬一线”的推理,会让人常常忍不住感叹“还好还好”,多一点曲折环绕。我有时比较好奇作者动笔前如何考虑情节的推进,是否从结局往前一步步设置,然后再倒过来逼近那个结果。
      
      其实我觉得“郊狼”这个比喻多少还是做作了点,包括地震后的洛杉矶这个大场景。但是最后的真相——并不是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一起走江湖同生共死的人的嫉妒,不免恻然。说起来,真正黑暗的斗争固然让人心寒,但社会本来如此,无论是否有意被卷进去,都属于无可奈何的范围;所谓“社会孤独”,因为身边最亲密的人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出卖、陷害甚至一刀子结果了你,才是最无形而压抑的恐怖。
      
      不过这似乎是康奈利的一个套路。我看了他三本小说,都是一个早已出现在你视线范围之内、百分百根正苗红友人LOOK、甚至为你提供了极大帮助和线索的人,最后是幕后BOSS。其实一个小说家很难打破自己的一个框架——也不需要真正去打破,这或者才是他未表露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没有用任何一句“金句”点出的悲剧感。
  •     爱马修·斯卡德系列,也爱哈里·博斯系列
  •     "忧郁而沉着,正义而冷酷,屡屡对现实充满失望却又绝不放弃,孤独的马修是最懂得在脆弱的时候坚强,在感性的时候理智,在压抑的时候放纵的那一个。"
    上面这个评价我喜欢。
    喜欢一切悲观又坚持原则的人。
  •     康奈利的小说偏向于畅销书,适合拍成爆米花电影来看。作为文学来看,确实比较速食一些。
  •     实在太喜欢马修,都没心情喜欢别人了,哈哈。
    不过诗人还是不错。
  •     确实有越来越畅销的倾向了╮(╯▽╰)╭
  •     几篇评论里就你的稍显上路
  •       钟情于马修•斯卡德,意味着被自己心灵深处最微妙的那个层面所打动——即使还算不上最深刻的那个层面。忧郁而沉着,正义而冷酷,屡屡对现实充满失望却又绝不放弃,孤独的马修是最懂得在脆弱的时候坚强,在感性的时候理智,在压抑的时候放纵的那一个。
      喜欢哈里•博斯,是为一个充满激情与理想主义的好莱坞式人物所吸引。聪明、英俊、热烈、强悍、快意恩仇、我行我素,哈里是洛杉机城里最后一匹郊狼。
      不要以为好看的侦探小说就一定有个充满个性、令人喜爱的侦探。我就不喜欢马丁•贝克,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我读完“马丁•贝克刑事档案”之《罗斯安娜》与《大笑的警察》后——我对这个超级警察还没有任何超出佩服之外的感觉。
      因为马丁•贝克太像一个警察了。一个老派的、无懈可击的警察。
      
      “孤独感就如同垃圾箱里燃起的火焰,是他借以取暖的东西。” 哈里•博斯看见那只越来越难得出现、苍凉行走于城市边缘的郊狼,觉得异常失落和悲伤。
      我喜欢哈里为一只终将为城市所消灭的郊狼而感怀,胜过惊叹于他又神勇地破获了一桩谋杀案。因为后一件事不过是他的职责。
      我也喜欢他在查出杀害自己母亲的凶手后,记得回去找那个热衷于绘画却从不出售自己作品的可爱女人。那次邂逅结束的时候,她问哈里,你会回来找我的,你会吗?
      哈里回去找她了。如他所答应的那样。推门进去,他看见墙上挂着一幅新的油画。画里是一个阴影中的男人。那双深邃的眼睛是他照镜子时看到的眼睛。
      “我想了,要是我画你的话,你就会回来的。”她走到他跟前,开心地说。
      我为什么会感觉似曾相识呢?莫明其妙。或许,只是因为我喜欢这样的恶俗情节?
  •     马丁.贝克真的是不好看……
  •        康奈利有明显的救赎情节,从《黑色回声》和《诗人》中对兄弟之情的救赎,到《血型拼图》中对救命之情的救赎,再到《最后的郊狼》对母爱亲情的救赎。康奈利你到底有多内疚啊?差不多行了。我想克林顿喜欢你是因为作为一个政客,他总要说谎,内疚应该是他的常态。可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读者,我想看到一个硬汉,体会那份孤独,共鸣那份不服输,而不是婆婆妈妈的娘炮救赎者!
      
       可能是自已也觉得救赎的有些娘炮,无奈之下,康奈利的小说都极力将女性人物刻画成一个背叛者,以此来掩饰自己娘炮。不是我脆弱,是这些蛇蝎女人太狡猾。康奈利,BE A MAN!
      
       《最后的郊狼》文字节奏和意境控制的差强人意。哈里的形象刻画还是有些单薄,相比马修和马洛,哈里怎么看都是一介莽夫,少了那份硬汉的深沉。
      
       当然,康奈利唯一没有让我失望的,就是他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他自己津津乐道的那个意料之外结尾依然弥漫着画蛇添足的臭脚丫子味道。
      
      
      
      
      
  •     呵呵,看过马修·斯卡德系列的人,要么完全没有感觉,要么特别喜欢。没有中间状态。
  •     嘿嘿,还说没有激情写不出好东西。骗人骗人...
  •     情节跌宕起伏。不过对于犯罪题材貌似我还是更喜欢电影这样的艺术形式
  •       书里面提到一首歌叫“世界真美丽”,本来还在疑惑阿姆斯特朗什么时候唱了这歌,想了一下应该是“what a wonderful world”。
      一直猜男主是不是叫“Boss”,后来发现他叫“ Bosch”。不喜欢他的性格,太犟,这书里写了多少句“怒气从他心里慢慢升腾起来”,案子办的这么曲折,大部分都是男主自己找的麻烦。
      打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口,脑子不够用才会想到拳头。
      这本书整个写的像部无聊商业电影,应该有的元素都有,硬汉、阴谋、悬疑、官场勾结、泡妞、打架、千钧一发命悬一线、happy ending...要是找个肌肉帅哥来演,说不定卖座,但是这都不能掩盖这书很无聊的事实。案子不吸引眼球,结局有个小反转,母亲的死原来是妓女之间的争风吃醋,终极大boss挂掉的太容易,两个有枪的男人被脑袋被打裂的男主用一个台球搞定,警匪枪战乱打一通之后男主平安无事坏人中枪身亡,坏人跳楼的跳楼自尽的自尽,连无关的庞兹警官都被写死了(叫你跟男主作对!)这就是主角光环,扯淡不扯淡?
      有心理医生的部分通通不喜欢,这个人物空白的像个符号。至于这本书跟郊狼有什么关系...估计作者都喜欢他们孤独而深沉的背影...
      书的最后,女画家说:
      我想了,要是我画你的话,你就会回来的。
      我挺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够天真。
  •     读过简体版《最后的郊狼》
  •     总觉得这人离我还是那么远 那么远
  •     2007-06-21 20:22:34: Matthew
      呵呵,看过马修·斯卡德系列的人,要么完全没有感觉,要么特别喜欢。没有中间状态。
    谁说的 我就属于你所谓的“中间态度” 挺有感觉 但并不十分认同和欣赏
  •       犯罪推理小说家们都喜欢塑造一个固定的侦探形象,不断地丰满他,加固他,变化他,并投射自己。于是侦探们也总是在不同的故事里头拥有了不同的化身。这次对于博斯来说,他的化身是蓝色烟雾里的最后的郊狼。
      
      比起布洛克,我显然更钟情于康奈利。之所以后者的名声似乎不如前者,我想大约是因为康奈利的作品部头总是很大,无论是《诗人》,《黑色回声》还是这一本《最后的郊狼》。两者的不同,恰如两者所生活的城市,纽约vs洛杉矶。但因为康奈利犯罪专版记者的出身,他的作品往往更注重细节,不过多地沉溺于自己,即使主角身上凝聚着所有的矛盾,并有着浓墨重彩的情感戏。
      
      最后的郊狼与诗人的相似之处在于,主角身上都背负着血亲被杀的仇恨,而他们对待这一命案的情感逻辑也是很相似的,即要为这个生命找回其存在的价值和尊严。诗人中的主角恰是一个报纸犯罪专栏记者,所以康奈利把握起来格外得心应手。
      
      和日系的推理作家们不同,美国的硬汉侦探作家们喜欢纠缠案件和推理之外的问题,个人情感,城市史,美国梦之类。康奈利这次更是好好地秀了一把对洛杉矶的感受,地震,绝望的人群,官僚科层制,还有仿佛熔岩流动于其上的天空。洛杉矶的硬汉最后爱上了佛罗里达阳光海滩下的美女。但他们的心一样支离破碎。
      
      为三十三年前母亲之死的悬案翻案,这大概是精神分析学派最喜欢的故事了,再加上“最后的郊狼”这一符号,更加让人兴奋。父亲缺席,母亲被杀,童年的禁锢,重复的梦境,以及后来选择的警探职业生涯,都充满着弗洛伊德式的谶语,康奈利甚至还运用了蒙克的话来展现人的内心——他时不时会展露一下自己对音乐和绘画的修养,比方形容呕吐后内脏的感觉,甚至会用“五脏六腑仿佛达利的画”。但我总觉得康奈利并没有可以地用精神分析者的调调来统一全书,他有意识地利用了这一切,但在案情本身逻辑的推演上回避了这种调调。他和西娜若思之间的医患关系并不显得那样专业而神秘,而且我要坦白,我一度以为他们之间就像无间道里头的花瓶心理医生和重压下喘息的警察,会擦出什么火花。
      
      我是第一次阅读哈里博斯系列。但是我并不喜欢书中的跨书恋情,这里头带有一种轻视女性的意味,她们作为调剂出现了,跟“垃圾箱里的火焰”地位相当。也许下一次,茉莉花同学又会因为某种原因从博斯的生活里头离场,然后来了一位新墨西哥州或是亚利桑那的美女,谁知道呢,加州以西,天高地阔。但这就是美国作家们的方式,他们大约都上过那些写作班。但最让人叹服的是,这些写作班虽然传授了种种铁则一般的技巧,却似乎从未扼杀过创意。
      
      回到侦探的化身,郊狼。这种并不美好的动物,却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成为了不少作家青睐的对象,不光成了洛杉矶一位硬汉警探的精神慰藉者,还在德国那位著名的喜欢写狼的浪漫主义骑士 黑塞笔下留下了大名,只不过,黑塞就刻薄多了。
      
      
  •     挖!!!!!!!!同好,握个手先~~
  •     好像在这里找到组织了,爱马修。更爱劳伦斯的写作风格。也爱迈克尔的故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