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9
ISBN:9787532522156
作者:章太炎
页数:88页

章节摘录

书摘    中国自古即薄于宗教思想,此因中国人都重视政治。周时诸学者已好谈政治,差不多在任何书上都见他们政.治的主张。这也是环境的关系:中国土地辽广,统治的方法,急待研究,比不得欧西地小国多,没感着困难。印度土地也大,但内部实分着许多小邦,所以他们的宗教易于发达。中国人多以全力着眼政治,所以对宗教很。    自汉分古今文,一变而为南北学之分,再变而分汉、宋学之分,最后复为今古文,差不多已是反原,经典的派别,也不过如此罢。    什么是文学?据我看来,有文字著于竹帛叫做“文”,论彼咋法式叫做“文学”。文学可分有韵无韵二种:有韵的今人称为“诗”,无韵的称为“文”。古人却和这种不同。《文心雕龙》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有韵者文也,无韵者笔也。”范哗自述《后汉书》说:“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政可类工巧图绩,竟无得也;手笔差易,文不拘韵故也。”可见有韵在古谓之“文”,无韵在古谓之“笔”了。不过做无韵的固是用笔,做有韵的也何尝不用笔,这种分别,觉得很勉强,还不如后人分为“诗”“文”二项的好。    明有“前七子”、“后七子”之分。“前七子”(李梦阳等)恨台阁体;“后七子”(王世贞等)自谓学秦、汉,也很庸谷。他们学问都差于韩、苏,摹拟不像,后人因此讥他们勾伪体。归有光出,和后七子中王世贞相抗敌,王到底不指不拜他的下风。归所学的是欧、曾二家,确能人其门莛,因此居伪体之上。正如孟子所说:“五谷不熟,不如荑卑”的了!  书摘1    金华派传至明初,宋濂承其学,也只能说他是博览,于“经”于“理”,都没有什么表见。宋之弟子方孝孺(正学)对于理学很少说,灭族(按明成祖为燕王时,兵入南京,方不肯为之草写登极诏书,被杀,并灭十族——九族及方的学生,死者达八百七十馀人)以后,金华派也就式微。明初,陆派很不流行,已散漫不能成派,这也因明太祖尊朱太过之故。    明白永乐后,学者自有研究,和朱、陆都不相同,学说也各有建树。且列表以明之:    永乐时,薛、吴二人,颇有研究,立明代哲学之基。薛碹(敬轩),陕西人,立论很平正,和朱文公颇相近。明人因为于谦被杀时,他居宰辅地位,不能匡救,很有微词,并且因此轻视他。吴与弼(康斋),家居躬耕,读书虽少,能主苦学力行,很为人所推莺,后来他由石亨推荐出什,对行亨称门下士,士流又引以为耻。    薛的学问,很少流传。吴的学问,流传较广。胡居仁,娄谅和陈献章三人,是他的学生。胡自己没有什么新的发明,叫人对他也没有反对。娄的著作后来烧毁净尽,已无可考,不过F阳明足他的学牛。陈在胡死后才著名,时人称为白沙先生。    明代学者和宋儒厘然独立,自成系统,自陈白沙始。宋人欢喜著书,并且有“语录”之类。陈白沙认著书为无渭,牛平只有诗和序跋之类。他的性质,也和别人不同。仞时在阳春坛静坐三年,后来只是游山赋诗,弟子从学也只有跟他游山。陈生平所最佩服的,只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这些话。对于宋儒都不看重,就是明道也不甚推重。他自以为濂溪(按濂溪即周敦颐)嫡派,终日无一时不乐的。白沙弟子湛若水,广东人,本“体认天理”一语,他以为无论何事,皆自然之规则。王阳明成进士时,和他交游,那时他学问高出王之上。后来,王别有研究,和他意见不甚相合。他自己讲学,流传颇广,知名的却很少。    王守仁(阳明)本是欢喜研究道教的,曾延道士至家,再四拜求。后来从娄谅游,成进士后又和湛往来,见解遂有变更。贬龙场驿丞(按王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官)以后,阳明的学问大进。他看得世间别无可怕,只有死是可怕的,所以造石棺以尝死的况味;所主张的“致良知”,就在卧石棺时悟出。在贵州时有些苗民很崇拜他,从他讲求学问,阳明把知行合一和他们说。阳明的“知行合一",和明道有些相同。明道以为曾经试行过,才算得“知”,没曾试行过,不能称为“知”,譬如不知道虎之凶猛的人,见虎不怕,受了虎的损害的,就要谈虎色变了。这类主张,渐变而为阳明的主张。阳明以为知即是行,也可说“知的恳切处即行,行的精粹处即知”。不过阳明的“知行合一"主张,是在贵州时讲的。后来到南京,专讲静坐;归江西后又讲“致良知”了。《传习录》是他在贵州时的产品,和后来有些不合。    阳明自悟得“致良知”以后,和朱文公不能不处于反对地位,井非专和朱反对,才有这些主张的。有人谓“致良知”的主张,朱胡宏在“胡子知言”已有讲起。阳明是否本之于胡,抑自己悟出,这是不能臆断的。阳明讲“良知”,曾攀附到孟子。实在孟子的“良知”,和他的殊不相同。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可见他专就感情立论。阳明以为一念之生,是善是恶,自己便能知道,是溢出感情以外,范围较广了。孟子和阳明的不同,可用佛法来证明,《唯识论》里说:一念的发生,便夹着“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四项。且把这四个名词下一解释:    一、相分“相分”就是“物色”,就是我们所念的。    二、见分“见分”就是“物色此物色”,也就是我们所能念的。    三、自证分  念时有别一念同时起来,便是“自证分”。譬如我讲了后一句话,自己决不至忘了前一句话。便是“自证分”在那里主之。    四、证自证分“自证分"的结果,便是“证自证分”。    再用例来说明:譬如,想到几年前的友朋,想到“他姓张或姓李”,后来忽然断定他是姓张,当时并不曾证诸记录或书籍的,这便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连合了。依此来判良知,孟子所说是指“见分”,阳明是指“自证分,证自证分”的。可见阳明和孟子是不相关连的,阳明所以要攀附孟子,是儒家的积习:宋人最喜欢的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苏氏兄弟也尝说这话。实在《中庸》所说是专指感情的,宋人以为一切未发都算是中,相去很远了。还有“鸢飞鱼跃,活泼泼地”一语,也为宋人所最爱用,陈白沙更用得多。在《诗经》原意,不过是写景,(按《诗经·大雅·旱麓》第三章: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中庸》中“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一节也不过引用诗文来表明“明”的意思。“察,明也”,鸢在上见鱼,很明白地想要攫取;鱼在下见鸢也很明白,立刻潜避了。就是照郑康成的注解,训“察”为“至”,也只说道之流行,虽愚夫愚妇都能明白,用鸢鱼来表示上下罢了;其中并没含快活的意思。宋人在“鸢飞鱼跃”下面,一定要加“活泼泼地”四字,和原意也不同了。——这些和阳明攀附孟子是一样的。    阳明“致良知”的主张,以为人心中于是非善恶自能明白,不必靠什么典籍,也不必靠旁的话来证明,但是第二念不应念,有了第二念自己便不明了。人以为阳明的学说,很宜于用兵;如此便不至有什么疑虑和悔恨。    晚年阳明讲“天泉证道”,王畿(龙溪)和钱德洪(绪山)是从游的。钱以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为致知,存善去恶为格物。”王和他不同,以为一切都是无善无恶的。阳明对于这两种主张,也不加轩轾于其间。     阳明的弟子,徐爱早死,钱德洪的学问,人很少佩服他。继承阳明的学问,要推王艮和王畿。王艮,泰州人,本是烧银的灶丁,名“银”,“艮”是阳明替他改的。他见阳明时,学问已博,初见时阳明和他所讲论,他尚不满意,以为阳明不足为之师,后来阳明再讲一段,他才佩服。他的学问,和程明道、陈白沙颇相近,有《学乐歌》:“学是乐之学;乐是学之乐。”从他游的颇多寻常人,间有上流人,自己真足自命不凡的。王畿是狂放的举人,很诽议阳明的,后来忽又师事阳明了。黄黎洲(按即黄宗羲)《明儒学案》对于二王都有微词。他佩服的是阳明的江西弟子。    阳明的江西弟子,以邹守益,欧阳德,聂德,罗洪先为最有造就。罗自有师承,非阳明弟子,心里很想从阳明游,不能如愿,后来阳明也死了。阳明弟子强罗附王,他也就承认。罗的学问比他弟子高深得多;自己静坐有得,也曾访了许多僧道。他说:“极静之时,但觉此心本体如长空云气,大海鱼龙;天地古今,打成一片。”黄佐对于罗的论调,最不赞同;以为是参野狐禅,否则既谓无物,那有鱼龙。实在,心虽无物而心常动,以佛经讲,“阿赖耶识”是恒转如瀑流,就是此意。罗所说“云气”和“鱼龙”是表示动的意思。罗洪先自己确是证到这个地步,前人没有及他。    ……

前言

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为义理之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义理之学即哲学,考据之学即史学,词章之学即文学。这是举其大略,详言之,词章之学包括文艺学、文字学、修辞学等。义理、考据、词章之外,尚有经世之学,即政治经济学说,以及军事学、农学、治水之学等。现在已到21世纪,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术研究、参加世界学术论坛;但是对于本国的学术传统亦应具备明确的认识,要正确全面地了解本国的学术传统,对于本国的学术成就有一定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为义理之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义理之学即哲学,考据之学即史学,词章之学即文学。这是举其大略,详言之,词章之学包括文艺学、文字学、修辞学等。义理、考据、词章之外,尚有经世之学,即政治经济学说,以及军事学、农学、治水之学等。现在已到21世纪,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术研究、参加世界学术论坛;但是对于本国的学术传统亦应具备明确的认识,要正确全面地了解本国的学术传统,对于本国的学术成就有一定的理解。要想在参加世界学术竞争的同时对于本国的学术亦有明确的理解,研究本国的学术史,还是必要的。近百年来,许多学者对于本国学术的成就有较详的论述,写出一些关于国学的著作,这是值得注意的。其中一些学有所成的专家,将自己的所得融会贯通,写成内容深入浅出的小书,方便有兴趣的初学者,是青年学生研究国学很好的入门书。中华书局将这些关于国学的小书汇编为“国学入门丛书”,有助于引起青年对于国学的兴趣,并为有志于研究国学的读者提供了方便,这是值得赞扬的,中华书局编辑部同志邀序于余,于是略述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向读者推荐。                                                                张岱年                                                            2002年12月于北京大学

内容概要

章太炎(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汉族,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书籍目录

《国学概论》导读
小识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国学的派别(一)——经学的派别
第三章 国学的派别(二)——哲学的派别
第四章 国学之派别(三)——文学之派别
第五章 结论——国学之进步
附录
一 志疑
二 讨论白话诗
三 政治制度与政治精神
四新诗管见(一)
五新诗管见(二)

编辑推荐

《国学概论》的多次再版,正说明它是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的。

作者简介

《国学概论》讲述章太炎早年潜心“稽古之学”,对中国古籍研读至深,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卓越的创见。他讲授的《国学概论》,比较系统地将我国的经学、哲学、文学进行阐述,中含不少真知灼见,可称之为中国经学、哲学、文学的简史。

图书封面


 国学概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六經》遭秦火,秦代遺老就所能記憶的,用當代語言記出,稱爲今文(章太炎講演. 曹聚仁整理. 湯志鈞導讀. 國學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1)“語言”當作“文字”黃以周(著《禮書通古》)等人(章太炎講演. 曹聚仁整理. 湯志鈞導讀. 國學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9)《禮書通古》當作《禮書通故》惠子和公孫龍子主用奇怪的論調,務使人爲我所駁倒,就是希臘所謂“詭辨學派”(章太炎講演. 曹聚仁整理. 湯志鈞導讀. 國學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1)“詭辨”當作“詭辯”楊氏駁孟子“求放心”和《大學》“正心”的主張說:“心本不邪安用正,心不放安用求。”(章太炎講演. 曹聚仁整理. 湯志鈞導讀. 國學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9)“不放”前蓋有闕文比前人都高一著(章太炎講演. 曹聚仁整理. 湯志鈞導讀. 國學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7)“一著”當作“一着”親屬名稱應仍《儀禮·喪服》、(《爾雅·喪服》)、[《爾雅·釋親》]之舊(章太炎講演. 曹聚仁整理. 湯志鈞導讀. 國學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7)不明()[]何意子平:檢四庫本《慈湖遺書》不見此文,或四庫未收《爾雅》無“喪服”篇,《爾雅·喪服》當從《儀禮·喪服》訛據“親屬名稱”,整理者或改“喪服”作“釋親”余猜,小括號意刪原文,中括號意整理者乙惟有范石湖、(劉復村)[劉後村]自有氣度,與衆不同(章太炎講演. 曹聚仁整理. 湯志鈞導讀. 國學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5)聲注:“(劉復村)”爲小字   本書作“[刘后村]”,愚臆原系“後”字,故與“復”形近致訛據此,子平所言甚是(小聲不讀《爾雅》,慚甚)()內蓋系1922年曹氏整理稿抑上海泰東圖書館排印本原文[]則爲泰東圖書館或上古出版社之校改然則,57葉“(《爾雅·喪服》)”後“、”當刪也高青邱的詩失之靡靡(章太炎講演. 曹聚仁整理. 湯志鈞導讀. 國學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5)“青邱”當作“青丘”
  •     章太炎《国学概论》读书报告余近日选修文新学院美学课程。该课老师将其授课重点放诸西方美学。余课外参阅宗白华先生之《中国美学史论集》,发现中西方美学的巨大差异,进而恍惚于中西方文化及文明差异之鸿沟,惶惶不得所终。遂欲归其本源,欲探国学之究竟,以浇心中之块垒。遂取章太炎先生之演讲记录稿《国学概论》一读为快。一. 章太炎其人章太炎,字枚叔,名炳麟,浙江余杭人,少入杭州诂经培舍从俞樾学经史。是革命元勋,亦为国学大师。其政治生涯经历相当传奇。其弟子许寿裳先生精辟地将之概括为:“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之门,大诟袁世凯之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不挠者,并世无第二人;与孙中山同谋革命,其于缔造民国之力,孙中山之外,并世无第二人” 。兹辑录几条同时代大家之学术评价。胡适:“清代的汉学家,最精校勘训诂,但多不肯做贯通的功夫,故流于支离破碎…到章太炎方才于校勘训诂的诸子学之外,别出一种有条理系统的诸子学。” 这一点,章太炎先生自己也很强调,他在《国学概论》第五章里说道:“因前人治经,若宋明的讲大体,未免流于臆测妄断。若清代的订训诂,又仅求一字的妥当,一句的讲明,一制的考明,?绩补苴,不甚得大体。”钱穆:“章太炎文章最有轨辙,言无虚发,绝不枝蔓,但坦然直下,不故意曲折摇曳,除其多用僻字古字外,章氏文体最当效法,可谓论学文证宗。” 梁启超:“少受学于俞樾…中年以后究心佛典…既亡命日本,涉猎西籍。以心知附益旧学,日益闳肆。” 许寿裳:“于考据训诂,从小学入手以朴学为基,以玄学致广大。对古今东西学问,识其流变,观其会通。穷其指归,清代三百年学术中,并世无第二人。” 二. 何谓国学既谈国学,则何为国学?《国粹学报》主编邓实:“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 国学之范畴《民报》之《国学讲习社广告》:“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章氏将上述六种列入国学,即把“经、史、子、集”均算入国学,即传统的固有的学术、文化都是国学。三. 《国学概论》其书本书分为五章。一章为概论,二、三、四章为经哲、文、之派别,五章为结论。一章又分为两部。甲为国学之本体,有“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和“历史非小说传奇”。乙为治国学的方法,分以下五点:一,辨书籍之真伪;二,通小学(通古韵,明训诂,辨形体);三,明地理;四,知古今人情的变迁;五,辨文学应用(即辨文与诗)。二章为经学的派别。恕余浅鄙,自大学听中国古代史课程始知“经学”一词,也仅知“今古文之争”,于是该章,余读来颇为棘手。因《国学概论》一书未有专门论述史学之处,余颇感遗憾。但章先生于二章开头处便说明:六经皆史也。章先生谓:“《六经》里面,《尚书》、《春秋》都是记事的典籍…《诗经》大半都是为国事而作…《礼经》是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乐经》想是记载乐谱和制度的典籍…《易经》和近代‘社会学’一般,是蕴着史的精华的…因此而见《六经》无一非史。”再者,章先生于该书考镜揭橥经学、哲学、文学的源流及其流变,本亦为专门之经学史、哲学史、文学史,足以弥补此憾。章先生指出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派别,并简要地叙述东汉、三国、南北朝以至隋唐、宋、元、明、清的经学历史。并于章末总结道:“自汉分为古今文,一变而为南北学之分,再变而为汉宋学之分,最后复为今古文。”可谓将经学的发展与演变摸清看澈。三章的哲学的派别。章先生对先秦诸子分析较详,秦汉以降的哲学发展,也有较多叙述。余近日选修哲学系黄云顺教授中华文化(哲学)一课,于先秦诸子颇有了解,遂读来顺心。兹仅录几句精彩总结性话语以共享:七国、六朝之乱,是上流社会的争夺。五代之乱,是下流社会崛起,所以五代学术衰微极了。北宋诸学着,周子(周敦颐)浑然元气,邵子(邵康节)迷于五行,张子(张横渠)偏于执拗,二程以明道为精深,伊川殊欠涵养。宋代的哲学,总括说起来:北宋不露锋芒,南宋锋芒太露了。这或者和南北地方的性格有关。明代学者和宋儒厘然独立,自成系统…这受礼教和不守礼教,便是宋、明学者的大别。四章为文学之派别:汉代厚重典雅,晋代华妙清妍…一是刚的一是柔的。唐文主刚,宋文主柔。宋人的诗,是合“好对仗、引奇字、考据”三点而成,以此病入膏肓。五章为国学之进步。分别阐述经学以比类知原求进步,哲学以直观自得求进步,文学以发情止义求进步。纵观全书,详略得当,既有一般智识,又颇有发前人所未发的新观点。可谓国学入门极好之书。四. 思考及问题1. 章先生在一章概论中提到:经史非神话。“经史所载,虽在极小部分中还含有神秘的意味,大体并没神奇怪离的论调。”这使我联想到上学期所读徐南洲先生所著《古巴蜀与<山海经>》一书中《<山海经>——一部中国上古的科技史书》一文。该文旨在说明:《山海经》中记载的自然科学数据构成了一部中国上古的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先民们的创造发明,也记载了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比如,徐先生认为“夸父追日”是上古先民探索太阳运行规律的一次生动写照,并推测出“这活动大约发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必须靠天文来确定季节以利耕种的时代”。 又如,徐先生认为“精卫填海”实质上是人类探索航海的反映。不过,徐先生也特别强调说:“要剔除其中的神话色彩,方能恢复它的历史内容。” 2. 章先生在《哲学的派别》中指出:“韩昌黎见道不明,《原道》一篇,对于释、老只有武断的驳斥。”余以为,此为章先生对韩愈之“武断的驳斥”。史家陈寅恪解释道:“今所宜注意者,乃为退之所论实具有特别时代性,即当退之时佛教徒众多,于国家财政及社会经济皆有甚大影响。” 再者:“退之排斥道教之论点除与其排斥佛教相同者外,尚有二端,所应注意:一为老子乃唐皇室所攀认之祖宗,退之以臣民之资格,痛斥力诋,不稍讳避,其胆识已自超其?辈。二为道教乃退之前或同时之君主宰相所特提倡者,蠹政伤俗,实是当时切要问题。” 三者:“则退之之论自非剿袭前人空言,为无病之呻吟,实匡世正俗之良策。”由此可见,韩愈对释、老之驳斥绝非武断,实属必要之举。章先生又谓:“韩后来事大颠…韩贬潮州以后,意气颓唐,不得已而习佛法的。韩习佛法,外面还不肯直认…儒家为自己的体面计,往往讳言韩事大颠,岂不可笑!”章先生此语不免偏颇了。饶宗颐先生于此持相反意见。“韩愈贬潮州以后,与大颠禅师相处甚为投契,他在《答孟简书》再三强调,未尝信奉其法,以求福田利益…韩愈一意孤行,力辟异端,毫无妥协的余地…他的排佛立场非常坚定,和他的《原道》、《谏佛骨表》所陈述的道理前后是一贯的!” 余以为,实乃自六朝以来,儒释交融已久。故唐时之文士自觉或不自觉,其意识中无不具有禅宗思想。而后,宋代理学家阳儒阴佛,乃司空见惯之事也。定要咬口韩愈习佛法而不肯承认,余谓无必要也。五. 总结阅读《国学概论》一书,余以为收获颇多。然终不能揭示中西方文明巨大差异这一终极问题。余遂决定实施进一步阅读计划。一为章先生所著《国故论衡》,以求更深智识;一为法国著名年鉴学派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所著《文明史纲》,欲从全球视野出发,一窥中西方文明各自之起源、发展,异同及历史上相互之影响。附录:敬答先生问先生问余如何看待章太炎不信甲骨文一事。因思考时间短促亦或记忆浅白,余当时仅谓:章先生先疑后信。自觉不满,课余重新翻阅相关资料,于此做一更为完满、稳妥之答案:章先生初甚怀疑,认为“骸骨入土,未有千年不坏,积岁稍久,故当化为灰尘。龟甲,其质同耳,朽骨何灵,而能长久若是?” 章先生晚年见孙诒让、王国维于甲骨文之研究创获,亦改变前说,认为甲骨文是可靠的。甚为遗憾的是,未及写出此意,章先生即仙逝。余以为,初,章先生不盲目跟风,后,大胆修正,体现了一代宗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真可谓“其气可以抗浮云,其诚可以比金石”。
  •     我知道说太炎先生遗老不无冒失了。但在几场讲座中处处流露的对国学沦落的担心显示出,至少在文化上讲座人是不自信的。就内容来说创新不多,毕竟是面向大众的普及型讲座。但涉及全面,值得入门一读。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这方面知识太少,无法评论。
  •     小书一本,对国学相关书籍大家都做了评论归纳,知之甚浅,不敢妄评
  •     好书,学国学的不可错过
  •     經典重讀 #馬上學術#014
  •     很久很久前看的書。
  •     书很好。
  •     真正的国学大师,刚看几页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大爱!
  •     太炎先生学问很大,不过很多成见也很深。总的来说挺好的。
  •     经学和理学师承部分。
  •     因国学底子薄弱,对书中所述人物及其思想不甚了解,使得第二到第四章论经哲文之派别中较多地方读得懵懵懂懂的。附录的文章以充分的论证指出太炎先生的谬误,态度十分恳切,极具可读性。
  •     四篇短文,普及之用,经、哲、文三项,不讲史略有遗憾,或许三讲已把史包含于内~
  •     和中华书局出的跟大师学国学版本对比了下,感觉中华书局的要好一些。当然纯属个人喜好。
  •     薄薄一本,用心颇深。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     经史阐论皆精,言理学一段似过于大言磐磐,文学一段则见仁见智了
  •     章老大论
  •     一番梳理,几多论证,国学全貌基本齐全。虽然偶有新奇之语,细想却也在情理之中。能将六略诸书读得这样薄这样条理分明,真是神人啊!
  •     一般人不要看到章太炎的名字纳头就拜,可能没读出什么书就完了。
  •     我承认,我是文盲
  •     翻过即忘
  •     初读,感觉思路清晰,有条理。非常适合作为概论,见解有独到但也受时代所累,偏狭在所难免。
  •     前半本好理解,后半本牵涉音韵学知识,读懂不太容易
  •     整理出的讲稿,没什么新东西,好在小书一本,读完也不消多时。章老是有性情之人,不似那些所谓持重的学者,谁都不想得罪,最后便和了稀泥。章老是敢于提起枪和那些看不顺眼的人打上一架的,如此,便有了趣味。书中最好玩的莫过于章老说:「现代白话诗不用韵,即使也有美感只应归入散文,不必算诗。日本和尚娶妻食肉,我曾说他们可称居士等等,何必称作和尚呢?」接下来可好玩了,这讲稿的整理者约莫是个新诗爱好者,听完这话便受了老大的委屈,于是便在文末,请来找来一帮新诗爱好者,壮大声势前来说理:你就和我说说新诗怎么就不叫诗了,没有韵就不能叫诗吗?不要和我说什么日本和尚,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看看,看看,就像是一帮小媳妇在哭哭啼啼地要讨一个名分,叽叽喳喳,好不聒噪。看来诗的名号在他们看来,可是比贞节牌坊还要重要呢!
  •     太炎先生的演讲颇带有个人私情好恶,整个体系较为完整,但未将史学单独列出论述,比较可惜。
  •     有些处过于细碎,有些又陈冗
  •     钩玄提要,简洁明了,大师风范。
  •     哲学和后面讲诗的部分有点意思。他认为西欧的哲学都是空谈,而相比宋的理学能实证,这是不同的。诗的话,批评了很多诗只是一日一作,或者到一处写一首,跟前人比没有真情。
  •     太炎先生造诣极深厚,对国学史演进脉络归纳得很是清晰透彻。同时整理出一批学习国学的必备书目与法门,非常实用。不过作为入门书而言,门槛偏高。此外先生对西方文学及白话文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以致这篇讲演稿出现明显的前后矛盾。或许是彼时外语译本匮乏,先生难舍传统观念不屑喜新厌旧的缘故吧。
  •     觉得有点太空泛,无趣味。
  •     应该是下学期选修课教科书吧……
  •     一般般,沒覺得很特別,很親民。
  •     章学诚说,高明多独断之学,沉潜多考索之功,《概论》几乎都是论断,而尤难能可贵者,在其独断竟多出于考索,以此精悍无比。其中引而未发者,随处可见,实在是胜义纷纭。又汤志钧谓《国学概论》没有将史学单列,以此经史子集似缺一角。其原因,一在太炎先生持六经皆史之说,欲合经史为一,二则史学无门派之别,自读即可。且即便另设史学一目,也与经史子集不同了。太炎先生虽古文经学家,实已近于史家,虽近于史家,仍为古文经学家。以此结论“国学之进步”一章已现开新气象,然而对白话诗仍嗤之以鼻,此曹聚仁所谓自相矛盾处。又哲学部分以佛解庄等,盖深明百致而一虑,殊途而同归之理,亦李二曲“宝物出于异国,亦可采取”之旨。唯儒释道虽有可以合之处,终不得不分,而亦不可只知其异,不知其同。又48页赵大州,似当作赵大洲,即明人赵贞吉。
  •     “经典非神话”,有道理。
  •     一些观点不认同,比如说“元明清三代诗甚衰,一无足取”,比如说孔子轻宗教。。。
  •     1.经史不可分。 2.不能直观自得者,并非真正的哲学。 3.治文学,应发乎情而止于义。
  •     断断续续读了有半个月,言近旨远。读过之后确有大悟。
  •     小册子,蛮不错。两天可看完,当然完全消化得一辈子否?
  •     读到后面发现自己见识太短完全读不懂了
  •     不太喜欢章疯子。
  •     道行太浅,看不太懂。。
  •     那么短篇幅,那么高屋建瓴的讲国学,成竹在胸的指点江山,也就他那一辈的人了。。。
  •     章氏大家。
  •     对学国学很有帮助。很薄的书,随时可以拿来看
  •     豆瓣上找不到1965年香港学林书店版。
  •     在整个新文化的浪潮之下,太炎先生可以做到“濯青莲而不妖”的心态去正视国学,实属不易!其中有一“矫枉过正的青年,以为古代的道德是野蛮道德”说得实在贴切,也是对那些持全盘否定观点的“爱国青年”最大的鄙视与讽刺…
  •     惜在不少地方过于偏颇.
  •      2014-09-03 文盲表示中间三章只有文学部分是看得懂,哲学部分先生说的浅显多处引佛理算是明白一二。幸好附录还能看懂。《志疑》用太宗之后女祸相踵而起质疑李二是不是个治国的好皇帝倒让人觉得有点好笑,况且把则天皇帝定义为女祸我也呵呵了。对白话诗的讨论很有趣。
  •     章太炎的說法可取與否其實在於個人的意見,只是章先生做學問的方法以及為後進指出的道路是絕對的。這才是本書的重點。
  •     明晰。 只是有些话真的不能张口就来 即使是章太炎这种大师
  •     简而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