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2-1
ISBN:9787501946976
作者:Keith E.Stanovich
页数:348页

书籍目录

前言
--
第一章 充满活力的心理学——在科学阵营里还干得蛮好
弗洛伊德盛名之累
现在心理学的多样性
在科学上达到一统
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
心理学与世俗智慧:“常识”问题
作为一门新兴科学的心理学
小结
--
第二章 可证伪性——如何阻挡脑袋中的鬼精灵到处捣蛋
理论与可证伪性标准
科学中的错误:逐步接近真理的途径
小结
--
第三章 操作主义及本质主义——不过,博士,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科学家不是本质主义者
心理学中的操作性定义
小结
--
第四章 见证和个案证据——安慰剂效应和神奇兰迪
个案研究的价值
为什么见证叙述是没有价值的:安慰剂效应
“鲜活性”问题
见证为伪科学打开方便之门
小结
--
第五章 相关和因果——烤面包机与避孕
第三变量问题:古德伯格和糙皮病
方向性问题
选择偏差
小结
--
第六章 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聪明汉斯的故事
斯诺和霍乱
比较、控制和操纵
小结
--
第七章 “但,真实生活不是这样的啊!”——“人为性”的批评与心理学
自然性有时不是必需的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小结
--
第八章 别了,爱因斯坦综合症——证据集中的重要性
关联原则
证据集中:在缺陷中进步
科学研究的共识
对绝望的劝喻
小结
--
第九章 别相信有一枪即中的“魔弹”
——多样原因的问题
交互作用的概念
做单一因果解释的诱惑
小结
--
第十章 人类认知的死穴——概率推理
“张三李四”的统计学
概率推理以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
有关概率推理和心理学研究
小结
--
第十一章 偶然性在心理学中的作用
试图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
偶然和心理学
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临床式与精算式预测
小结
--
第十二章 让人瞧不起的心理学
心理学的形象问题
心理学和大众传媒
心理学和其他学科
我们是自己最坏的敌人
每个人不都是一个心理学家吗?行为的内隐理论
抵制科学心理学的来源
--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书介绍了心理学研究的本质、内容、科学方法和社会意义,它以深入浅出、充满睿智的论述去纠正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帮助读者了解心理学的真相。可以说它是一本引导“消费者”认识心理学“文化产品”的指南,故定名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本书对揭开人们对心理学之误解的面纱做了很大的贡献,让读者看清心理学的真面目。强力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想知道心理学是怎么样一回事以及心理学知识是如何累积起来的读者。它指出心理学虽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是却拥有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因此人们对它的误解也很深,以为对心理学研究所累积的知识,可以不用现代“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及评价。
本书则告诉我们,判定心理学知识的好坏,是和其他的科学一样,一定要用“科学”的标准。书中用了许多精彩的例子说明这些标准是什么,以及要如何用之来分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知识与迷域大众的伪科学心理学常识。

图书封面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2条)

  •     本书简单描述了“心理学”这门和人类心理相关的,有着纷繁复杂内涵的学科的内容构成,指出心理学与数理化等学科之间的区别。但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解释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原因是相关研究所采用的一致的“科学手段”。本书可以作为学习心理学入门阶段的一本优秀的泛读材料,帮助读者在震惊于许多心理学实验设计/结果的同时,不至于迷失和忘记其科学的本质。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在现阶段应该有很好的社会意义--如果大家都有机会读到该书,那么目前在媒体上出现的各种神乎其神的药品、保健品、精神产品的广告就不至于这么猖狂而被那么多人所误信。我对本书的体会是: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其被推崇,不是因为利用“科学”手段后,结论总是“对”的(伪科学常常利用这点,有意识地通过说自己是“科学”而误导人们相信自己是对的)--事实上,站在科学发展的纵向角度从后往前看,科学的道路上第n个新理论必然是对第n-1个理论的批判和否定--而是因为“科学手段”本身,它使用一种逻辑简单的,自洽的方法去解释,去探索,去预言,人类因此而有恃无恐,不再迷茫,不再因为感到神秘而害怕,人类因此而进步。
  •     正如本书的英文书名以及翻译版的副标题一样(尽管汉语版书名有点山寨),本书的目的就是通过介绍正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向读者证明心理学的科学性。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一个心理学理论的诞生和完善过程:通过实际观察或者一定程度的个案研究,提出一个假设理论,再通过实证研究(实验、控制)验证理论并不断地进行修正,从而得到一个有效的理论或者对该理论进行证伪。同时,为了纠正人们对心理学的偏见,作者对人们普遍接受的大众传媒所宣传的关系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批判(比如星座、通灵等),指出这些理论在心理学中已经被证伪,纠正了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心理学内容。另外,对于江湖骗子所擅长使用的不可证伪的伎俩,作者也提出了尖锐的批判。指出科学结果在与共享,对于那种祖传秘方式的东西予以坚决的否定(不禁让人想到中医的各种祖传秘方)。总之,不同于书名,本书是一部非常学术的书。他对我们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非常有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心理学的神秘感,让我们能过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心理学,也更好的了解我们自身。
  •     重新认识心理学——《与“众”不同的心理学》(《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Keith E.Stanovich著范照、邹智敏等译    面对质疑   心理学是不是一门科学,这是一个经常被提出的问题。我自己也曾这样问过自己,我也曾在心理学是不是科学中疑惑,我曾经一度认为心理学是可以凭借主观臆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一套系统,并且如果你的想法足够极端,它还可能成为经典的理论,流芳百世。   也许由于心理学和我们自身结合的过于紧密,我们期待它力大无穷,帮助我们解答身边的疑惑,而心理学总是以这种现象不能解释来回应我们。于是,我们就开始质疑它。有时,也许真的是我们的要求太高了。试想:要给人类的心理这个复杂的体系内的所有内容其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虽然在宇宙中人就相当于一粒沙子,但就是这比沙子还小的人脑却在思考整个宇宙,其实关于人的问题并不简单。换个角度,我们都熟悉数学、物理学、化学,公式让我们对他们刮目相看,在某公式的引导下,完成了我们的预期目标,验证了我们的假设,我们便对其深信不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认为自己找到了原理,能够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对不可知的明天似乎多了一份把握。此时,让我们停下来静静想想,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我们仍然无法解释,我们仍旧在努力探究,努力寻找,以期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世界。   为什么心理学难以量化?我想也许是源于他的难以测量,虽然像血压、心跳这样的明确指标在心理学上有所应用,但有时一些指标仍旧依靠于我们的报告,比如阈限之类的问题,判断起来似乎就存在一些困难了。数字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但面对态度和情感,他们仍旧无能为力。      对科学的思考   依照波普尔的观点,科学需要有可证伪性。   心理学在这方面倒是做得不错。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人们似乎并没有从中看到心理学的发展,而是对心理学产生了更多的质疑:这门学科提出的观点怎么总是出错,怎么总是在修正?也许换一个角度,我们的理解就不一样了。不断地证伪是对理论的不断完善,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一个理论如果不断被修正也是其生命力的体现。在经历“磨难”后,它会变得更加熠熠生辉。   被证伪并不是一种坏事,反而反映了科学的进步。可证伪性原则最有用、最具解放性意义之处在于他不认为在科学上犯错误是一种罪过。被证伪的假设也能够为科学家提供信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理论做出调整,从而使之更加符合观察得来的数据。哲学家Daniel Dennett说过,科学的本质在于“在公众面前犯错误”。当收集来的数据与理论不一致时,科学家可以通过不断修正理论,最终建构出一个更大程度上反映世界本质的论断。   这是本书对于心理学的思考,试图让改变大众的一些认识。的确,我们经常质疑心理学的准确性,认为许多理论不够靠谱,有待商榷,不过还好,细心的人们一定能够发现它在不断更新,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慢慢前行。当然,我仍旧看到了对于科学的思考,类似一种简单的科学哲学。对于科学,我也曾经有过思考——科学是我们对于世界的一种解释,来源于人的建构。当一个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人们便认为它是科学。尽管被大多数所接受,它仍旧是我们人为进行的归纳,真正的世界是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不一定是,也许和我们所想的内容相差很大,也许我们很幸运的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无论是不是事物的本质,我想说,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我们在和外物做游戏。我们试图在和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去认识他,我们希望能够改变它,有时为了更好地改变,我们也学会了适应。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与其说我们在追寻本质,还不如说我们在寻找一种最合理的解释,一种让自己最满意的解释。因为找的人多了,相互补充的人多了,我们所坚持的想法和真实渐渐地统一,我们说我们发现了真理。      新奇总是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总是被新奇的所吸引,正因为如此,新闻工作者为他们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感到骄傲,人们需要他们。每当我们打开电脑,接入互联网,经常遭遇新闻弹窗,我们不由自主地点击查看,一种猎奇心理让我们有时成了网络新闻的奴隶。   新奇的事情往往更容易获得并占据我们的注意资源,我们有时就轻易地相信此类信息,所以面对新事物时,除了有一份兴奋,我们也应当保持一份理性,判断它的真实性。   有时一些人喜欢提出新的观点,这些观点较为极端,对现有理论造成很大冲击,人们一般会为此振奋。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就对科学界的理论发出了请战书,牛顿的经典物理地位有所动摇。在这里,我们应当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实则具有一种“关联性”,在低速运动是,与牛顿经典物理学上得出的结论一致,而当物体高速运动时,事情就发生了改变。眼下,一些人为了哗众取宠,丝毫不考虑与前人的理论联系,美其名曰不迷信权威,但他的许多观点与经验事实相违背,这有如何解释呢?      放大与缩小的悖论   在科学研究时,我们经常喜欢放大,把一些相关的联系看做是因果关系,这经常让我们陷入泥潭,难以自拔,因为我们过分相信自己,很难从中找到问题。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看起来联系紧密的两件事,可能不存在直接关联,即A不会导致B,B也不会导致A,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潜在的变量C。比如,鸡叫和天亮不互为因果,真正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所以,我们的任务也很明确——找到关键的中间变量C。   有时我们放大结果,有时我们却被自己的思路限制。当我们发现一个影响因素时,经常就认为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没有考虑到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一个结果存在多个原因,研究应避免有意无意地夸大单一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某些场合存在聚合效应,多个因素的合力,比单一因素的影响大得多。比如,恶劣环境和人格缺陷的双重作用比单一因素作用导致犯罪的概率要大得多。 也许我们在研究中得到了眷顾,查找到了主要矛盾,也许我们引以为傲的,仅仅是一个次要的点缀因素,无论如何,我们都被自己所蒙蔽,只看到了一部分的风景便见好就收。一个是相关性,一个是多样性,它提示着我们对待每一个论题,要做仔细的思考,不要轻易下结论。   概率的辩驳   概率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老实说,书中的许多经典例证都把我“调戏”了一把,虽然直观的数据没有欺骗我的眼睛,但欺骗了我的大脑。主观臆断是存在严重问题的,我们必须考虑到样本容量的规模问题,意识到两个独立事件之间没有联系等类似的问题。   很多理论的结论都是基于概率的,不能保证100%准确。当然,承认错误是为了降低错误,100%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好事情,没有了可证伪性,理论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我相信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永恒不变只是一个美妙的神话。而且,任何妄图追求更高的准确率,但不基于统计概率的预测方法,都可能使预测准确率降低。   在概率中,我们也会通过个案进行研究,我们倾向过分看重个别事件所提供的证据而忽视统计学的信息,对大多数人来说,个案证据好像是抓得住的,具体的,而概率证据则好像是抓不住,不确定的。但个案研究忽视概率信息的意义,经常得出错误的判断,我们不否认它所具有的一些实践价值,在个案研究中,我们常常寻找到一些启发。但我们要提醒自己,这些价值不是“安慰剂效应”。   最后,我还想说,世界有时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复杂。有些事情的发生,有时也许真的出于偶然。当我们说一件事决定于偶然性时,并不必然表示它是不确定的,而只是说它当前是无法确定的。例如,抛郑一枚硬币,抛币的角度,硬币内的金属含量以及许多其他变量,都能决定其结果。但是,在每一次抛郑前,我们没有比较简易快捷的方法来测量这些变量,所以才将之视为一个偶然事件。它不是具有不确定性,而是在当下无法确定。 我们没有必要对所有的现象都下定义、作解释,习惯于概念化的我们看来得控制自己的“强迫症”了。      在读完此书之后,我对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当然对于科学也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当下的一些色彩分析,心理情感访谈等节目混淆了大众的视听,真正的心理学有它的逻辑和内涵。我想,当初若是早些接触这本书,也许不会在一开始对心理学有所抵触,希望对心理学有兴趣的朋友能够翻翻此书,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认识一个真正的心理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超级棒!超级棒!超级棒! 与其说是心理学扫盲书籍,不如说是科学扫盲书籍:如何鉴别科学/伪科学。 书中对科学的认真专业让人击节赞叹,拍手称快。 在“人人都是心理学家”的时代,在媒体甚喧尘上娱乐至死的年代,有人清醒且坚持科学精神,这是怎样的一种励志。 世界吊诡的地方在于,有专业意见的人不敢妄断,而无能“专家”言之凿凿。 所以,“多谢世间险恶,才显得你们分外难得”。
  •     区别伪科学与心理学的方法在此。
  •     绝对不可以光看书名,虽然主要是说心理学,可是也论述了许多,思维,方法论,思考误区,非常棒!
  •     /20160215/ 看完才知道《对伪心理学说不》是此书的第八版,以后再看时,便直接看第八版了。后及,现在新版叫《这才是心理学》人民邮电,已标记。
  •     (有些地方的翻译有点繁琐) 同行评审制、可证伪性、操作性定义、证据集中、概率性结论
  •     翻译实在太晦涩,希望看看另一个版本的
  •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 还有概率知识 hoho
  •     第一次知道了 可证伪性。一步一步走进COGNITIVE SCIENCE.
  •     可证伪性、概率推理(人类认知死穴)、相关不代表因果……这些概念很实用。
  •     和老弗爷挥手再见
  •     对科普心理学很有帮助!
  •     非常好的心理学入门书。心理学与生活那本太厚了
  •     读的版本名字叫《这才是心理学》,讲的是怎么样才能算科学,为什么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     心理学的入门书籍,心理学专业同学推荐的。还是看不懂
  •     一版一个译名,真是醉醉的……
  •     其实和心理学关系不是很大,主要讲的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15.12.1
  •     略受启发
  •     这才是真正的心理学,拒绝伪科学!
  •     告诉你什么是“科学”
  •     自己的第一本心理学课外读物,对我影响很大,作为女生喜欢各种占卜、星座,自从看完这本书取关了各种星座的微博,也因为这本书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的路!虽然是讲科学方法论的,但是并不枯燥,各种生活例子很生动的诠释了作者的观点!虽然已经读完快一个月了,但是回想起来依然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     不得不说,由于媒体的宣传和市场上充斥大量伪心理学书籍,使得大众对心理学普遍有一种抵触甚至是鄙视的情绪。这本书正是来纠正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从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讲起,并且介绍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试图让人们了解真正的心理学与我们认识的“心理学”的差距。
  •     带有怨妇感的一本介绍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科普图书。
  •     读此书,增强判断力,对媒体的喋喋不休和吸引眼球都可理性对待。诸如韩春雨老师事件等等,都可一笑了之。
  •     说是心理学。结果一翻开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实践性科学入门书籍,只不过举的是心理学的例子。因为之前看过类似讲述科学的著作以及批判性思维,逻辑等方面的书籍,所以惊喜不够。但是从内容上来看确实很扎实。
  •     falsification.科普性读物,言浅意深
  •     大脑这部机器,不是为了理解他自己的,而是为了延续他的生命。
  •     了解心理学的入门书籍
  •     纠正了对心理学的一些错误认识。
  •     还好,其实就是让人用数学逻辑和分析方法看有些心理结论。
  •     信仰科学,带有立场
  •     科学思维大众读物
  •     越往後越精彩,值得我反復品味。
  •     学好统计的思维绝对是研究心理学的基础。通篇都在阐释“科学”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保持理性,隔绝情绪与经验的干扰,才能窥见“科学”之门。研究人类(必然包含感情)的学科却要完全摒除感情的干扰,这可能也是让大众误解的原因。
  •     要是早几年看到就好了,就不会去傻乎乎地看那么多错误的东西,还想那么多
  •     第一遍只是快速读了一遍,仍然有所收益。如今啊!太能三人成虎了。抽空再读一遍
  •     大部分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没有读到想要的内容
  •     实在是太棒了
  •     挺不错的科班心理学入门书。方法论讲的多一些,心理学现象讲的少些。然而现象都是有应用范围的。
  •     与其说是心理入门,不如说是人人都应该读的科普读物,特别是大爷大妈们。
  •     和大多数学科一样,心理学研究所得出的是概率式的结论——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生,但并非任何情况下都发生。
  •     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
  •     這本書就是在說為甚麼心理學是科學的。對專業生作用不大。
  •     说得很清晰,心理学是科学,可以证伪。惊喜的是,心理与统计联系紧密,学好统计,涉猎心理,挺好。
  •     心理学的科学体系介绍。特别对我有价值的是临床式与精算式预测,别认为这次有所不同。
  •     心理学入门读物 充斥着医学物理学等大量科学知识 完全体现了心理学的关联性 但阅读体验并不愉快
  •     心理学是科学,等同于物理等其它学科。
  •     这才是科学,像某神棍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以及催眠师手记就是个笑话,然而国内大部分的人就是相信笑话也不愿去理解科学
  •     不错的科学方法论
  •     不限于心理学的好书,在中国,居然出一版就绝了。每个人都需要批判性思维~
  •     心理学与物理医学等科学比起来,常常会受到些“不公正”的待遇,本书就是为了说明在思维上研究方法上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心理学。里面有些例子蛮有趣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