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与危机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
ISBN:9787217000405
作者:金观涛,刘青峰
页数:336页

作者简介

《興盛與危機》的作者大膽地將系統整體研究方法運用到歷史研究中,從中國封建社會延續兩千餘年與每兩三百年爆發一次大動亂之間的關係入手分析,提出中國社會是一個超穩定系統的假說,並用這一套模式去解釋中國社會、文化兩千年來的宏觀結構變遷及其基本特點。由於本書觀點在中國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海內外學術界也普遍受到關注,一般認為是中國十年改革時期重新詮釋中國歷史的最重要理論著作之一。


 兴盛与危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在我看过的书中,能够称之为“带来震撼”的书籍不多。板着指头数数,不过波普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则》和这本书——《兴盛与危机》。建议大家都读读,你不会后悔的。
  •     【摘引自亚马逊tigerdh1980网友】曾经的历史课本都是骗子,后来看了无数有趣的故事以及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猜测理论,如《明朝的那些事》、《狼图腾》等。《剑桥中国史》、《黄仁宇系列》等下了苦功夫的专业研究,也难以让我信服。金观涛,是我至今为止感觉最深刻、最准确的科学历史学家。看到此书是80年代出版,可叹我到21世纪才在网上看到,现在才第一次买到实体书。中国科学的种种阻力,可见一斑。金观涛在历史方面的代表作有三部:《盛世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前2本比较容易阅读,而且见解极为精炼,足以评6星!可惜卓越没有啊O(∩_∩)O~——第三本的主题对普通人相对陌生,加上专业性的术语比较多,看起来挺费力,也就5星吧。建议先买前2本,逐渐理解“系统历史学”的思维方式之后,再买第3本。
  •     from: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650&BigClassID=28&SmallClassID=71&SpecialID=44 作者:熊燕军金观涛《兴盛与危机》是国内外较早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历史的著作。在该书中,作者提出了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作者将整个社会分为三个子系统: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作者认为,在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之间,通过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官僚网络的联接,存在一个自发的调节力量,保证社会趋于统一稳定,由于中国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所以他将其称为宗法一体化结构。作者认为,在宗法一体化结构之外,还存在一个无组织力量,即“某种社会结构在维系自身稳定的调节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对原有结构起瓦解作用,其本身又不代表新结构的那种力量”(第78页),具体就是土地兼并,官僚机构的膨胀和腐化及思想日益混乱,官方意识形态渐渐失去指导力量。作者认为,这种力量通常很强大,并且总是增长的,往往需要高踞金字塔顶端的皇权进行强控制才能加以平衡,作者将这种强控制称为超级组织力量。他认为,在王朝前期,由于皇帝励精图治,无组织力量发展受到遏制,势力有限,但到王朝后期,随着皇帝渐趋耽于政事,贪于享乐,对无组织力量的控制越来越松,无组织力量迅速壮大,开始威胁系统平衡,一旦已有的调节机制如宗法一体化结构或超级组织力量对无组织力量束手无策,另一重调节机制就会自动起作用,那就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彻底涤荡系统内部的无组织力量,促使系统重建平衡。为了限制无组织力量的壮大,系统内部还穿插着一系列的变法运动,但这些变法都遵循着效率递减的规律,即越是王朝前期,变法越能成功;越是王朝后期,变法越不能成功,也就是说由于积累效应,王朝后期系统必然崩溃。不过作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具有自我复制的功能。经过农民战争消除了无组织力量后,在宗法一体化结构的作用下,系统很快又会重建,因此作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   金观涛的《兴盛与危机》出版于八十后代初,出版后在社会流传很广,影响很深,极大的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给呆板的学术氛围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是当时所谓的学术启蒙的一部杰作。但是在九十后代初,该书却遭到猛烈抨击,认为是一部假科学的范本,本质上是反唯物史观的。这些指责概括起来有:   1、借用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子系统相互调节、互为因果的关系来否定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论。因为金观涛说:“终极原因是没有意义的”。   2、社会动力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的斗争推动社会发展和变化。而金观涛认为,任何一种社会结构都依靠自身的调节机制来维持有序状态,但同时这种调节作用的异化会产生“无组织力量”,系统重建,否定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原则,否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3、超稳定系统是一种历史停滞论。金观涛说:“由于存在着不断消除和压抑内在不稳定因表演的振荡机制,所以总体上看结构长期不变。”(第13页)否认历史是前进的。   4、不考虑外部因素对社会结构演化 的影响。金观涛反复强调,他的社会结构演化模式“是在不同文明相互隔离,不考虑它们的相互影响下导出的” (第300页),是在没有外来冲击条件下的演化 ,结果系统成为一个封闭的循环。   5、“三论”是在非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直推出的,不适于社会主义的历史研究工作。   6、史实和概念错误。   以当代人的眼光看,上述指责除第五点明显站不住脚外,其余都不无道理。但笔者认为有两点需要指明:①超稳定系统不是一种历史停滞论。笔者认为,结构是标识事物属性和性质的关系或关系和,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在不断发展,但并未突破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迈入资本主义社会,称“总体上看结构长期不变”未为不可,也是正确的。②作者同样强调外部因素对社会结构演化的影响。该书第七章第十节就是专门讲外来冲击的影响,作者之所以没有强调外来因素,主要是因为:外部因素有相当部分是偶然因素,不适合在共质性的研究中出现。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研究范围,因此即使地理环境等长期对社会结构产生作用的客观因素,一旦引入也将打乱整个叙述体系,毕竟该书着眼点在社会结构方面。由于宇宙的无限性,联系的广泛性,目前尚无一种方法自夸能根本弥补这一缺陷。   笔者认为,对于一部具有学术启发价值的书,采取全盘否定,一棒子打死的态度是极不负责任和极不正常的,在历史就要迈入21世纪,进入一个崭新千年的时候,如果仍然将政治因素同学术成果的评价挂上钩,结果不但不利于学术的进步,反而有害。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金观涛的《兴盛与危机》和超稳定系统假说重新评价。笔者认为,超稳定系统准确概括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特征,这一概念可以接受,不过笔者所认同的超稳定系统无论内涵、外延均与金先生有所不同。   首先,从立论的出发点看:金先生主张“脆性说”,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脆性结构,缺乏弹性,只要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三个子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偏离适应态到某种程度就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瓦解”(第51页),他认为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每隔两三百年就出现一次王朝更迭的根源。这是作者立论的出发点。而笔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极具弹性的社会,“超稳定”本身即意味着具有极大的伸缩性。这涉及到超稳定系统在时间上的界定,下文还将详述。笔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是弹性的、流动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中国在经济结构上是弹性的。中国不存在一个长期的地位固定不变的经济集团。由于土地是封建社会最大的财富,所以开放主要体现于获得土地的方式上。这又有两点:①土地自由买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中国的土地私有化缘起很早,春秋战国时就已开始。在封建的中国,“强弱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千年田换八百主”是常见的现象,任何人只要有钱就能购买田地,上千为地主。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存在一段国有制历程,但土地国有制不代表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它只能暂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况且国有制从来没有从根本上禁绝土地买卖,也不可能禁绝,比如,唐均田制下,就有出卖永业田和口分田的若干规定。②中国实行“诸子分户析产”的财产继承制度,即使是田连阡陌的大地主,几代以后也不免贫困。   2、中国在政治结构上是弹性的。中国拥有一个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官僚体系。中国是最早废除“世卿世禄”,从知识分子——士中选拔人才的国家。先是自荐,接着是征辟、察举,然后是九品中正选人,最后是科举,地区阶级包括平民百姓,只要学识渊博、德行出众,就有可能脱颖而出,进入官僚体系,成为特权阶级一员。另外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为了对抗强大的贵族势力,也为了政权的巩固,皇帝不断破格提拔出身低微的士人典掌机要,这些都有利于保持整个官僚体系的活力。   3、中国在意识形态(文化)结构上是弹性的。儒家学说虽然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它是不断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此过程中,儒家学说大量吸收法家、阴阳家、道家的学术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一些佛教禅理也融入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的一部分。除儒家思想外,其它学说都存在,并没有消失。   其次,就超稳定系统的时间界定看,作者是以一个个的王朝为区分的,将王朝作为考察系统运行的基本单位,作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亚稳态,这无疑会削弱封建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的价值,给人一种误解: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两种结构,超稳定结构和非超稳定结构(亚稳态结构)。笔者认为超稳定结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特征,不存在所谓的亚稳态结构,因为即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是分裂的,但各个国家内部的系统运行情况跟其它时期毫无二致。   再次,就超稳定系统的内涵实质看,作者认为是大一统,这是作者将魏晋南北朝独立为亚稳态结构的原因。而笔者认为超稳定系统的实质是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并不仅仅是大一统,同时也包括分裂割据,分裂割据事实上即孕育着大一统,因为每个割据政权内部都是统一的,都以统一全国为己任,或至少为统一创造条件。   最后,在系统运行的动力方面,作者认为“终极原因是没有的”,而笔者认为,经济结构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虽然,经济是同政治、文化等子系统共同起作用的。为叙述方便,仅选取地主制与中央集权制的关系为例进行说明。   地主制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发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使中国既出现了田连阡陌的豪强地主,也产生了许多拥有少许土地的自耕农,一方面,虽然土地仍是财富的象征、地位权势的体现,但_159;I01;于地主制,政治统治权同土地占有权分离,占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并不一定具有实际的政治统治权,地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保护自己的土地和财产,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保障封建剥削顺利完成。另一方面,为保存自己的小块土地,使之免遭大土地所有者的兼并,自耕小农也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这样就使得中国比较容易而且也很自然一开始就走上了中央集权道路,并不断强化。   但是,地主制下,无论中央集权统治强化到何种程度,都始终摆脱不出两种发展前途。第一,严厉打击限制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大土地所有制是地方势力的基础,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对立面,必须打击限制;但是大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打击它无异于自杀。第二,放任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听凭大地产兼并自耕小农的土地。但是在中国这样由地主制产生的中央集权型国家里,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通常由自耕小农承担,因此,大量自耕小农的存在又是国家稳固存在的前提。放任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听凭其兼并自耕小农的土地同样也会动摇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引起社会动荡。无论哪条道路最终结果或者是中央政权遭地主阶级抛弃,失去他们的支持;或者被农民起义推翻。每一次以为朝换代都伴随着生产关系特别是土地关系的调整,土地关系调整像减震器一样,将长期积蓄在人民内部的对封建制度的不满释放,缓解基于土地关系紧张产生的尖锐的社会矛盾,避免出现大的社会变动,使中国封建社会呈现超稳定结构。           (作者系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八十年代的学术氛围远非现在可比啊,观点新颖独特。
  •     2013年阅
  •     我并不看好将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引入人文学科,至于范式的构建,更是持怀疑态度。但此书能在分析框架上自圆其说,写的非常精彩!去香港的时候与此书的修订版擦肩而过,现在倍感后悔……
  •     看完这本书我迫切的想看欧洲史。历史真迷人!
  •     大约说来,自秦以降的中国便进入这超稳定结构中...至今仍难看清
  •     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
  •     看了这本很激动,毕竟跨学科能够给人带来很大的启示
  •     值得去看,不值得细看。
  •     从结构上说,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体化结构,它具有发达的地主经济,大一统的官僚政治,意识形态结构是儒家正统学说。
  •     从系统论和控制论分析,地主经济/儒家意识形态/儒生官僚集团三个子系统的“一体化”相互作用。宗法社会与上述系统的互相配合。一体化内部无组织成分的必然成长以及周期性震荡的重新洗牌。
  •     读了前四章,论述的内容基本是历史常识了。浏览了后面几章的标题,似乎有意思的在后面。
  •     谁说中国没大师?
  •     比很多语焉不详的分析文章好多了
  •     看CPA之余,在图书馆无意翻看到的。然后就一个晚上没看CPA,罪过呀~~~系统论与中国史
  •     :无
  •     实在是一本很有开创性的书籍,不过我觉得豆瓣后面的评论是经过大量删节的,怎么可能只有这么点
  •     最好的历史学专著之一!通过严谨的理科思维方式解读中国古代史,确实别出心裁,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大历史”作品,一本书顶半个文科图书馆,大量观点令人耳目一新(80年代真是中国的文艺复兴额),部分段落过于学术化略显枯燥,有些论据稍嫌牵强,但整体的前卫创新性绝对不凡,最强力推荐!
  •     挺好看,尤其是最后数学模型一段,颇启发
  •     用科学解读历史规律再辅以例子~~那个时代缩影
  •     读史必读此书
  •     有点理念还是有点不明白,先读到这吧,有机会回头再读一遍。
  •     八十年代的书,思想很超前!
  •     感人的70年代学者
  •     中国历史解读
  •     很早以前读过,那个时候是在文曲星上读的。现在想起来,突然觉得应该推荐这样的书
  •     由于刻板印象和偏见,看到“唯物主义历史观”这几个字,不免满腹狐疑。文中提出很多问题,可是解释只能让我半信半疑。
  •     金观涛,当年《河殇》总顾问,以复杂系统思维思考社会问题,但用到的科学方法太陈旧,毕竟80年代的著作,90-00年代复杂系统有重大进步,比如SFI。且缺乏近代经济学思维,但可读
  •     用控制论,系统论,数学模型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宗法一体化的外适性,和内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调节作用构成的超稳态的封建社会。
  •     泛化的封建论,中国的古代社会形态和西方的封建差的比较远。
  •     查阅履历竟然发现金老师曾是所里的研究员。从系统论,控制论的角度来看待历史还是蛮新鲜的,虽然会感觉有些不靠谱,尺度不好把握。
  •     数学模型对社会学的又一次入侵
  •     国内作者的历史书,读完感觉没浪费时间就算不错了
  •     研究方法很新颖,但是论证的还是原有观点,吧中国社会看作一个系统,这很好,但是个别史实论据不准确。
  •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士农工商) 政治系统:中央集权+科举选士 经济系统:土地私有,且可自由买卖;财产继承“诸子分户析产” - 结果是大地主和自耕农并存,二者均要求强大国家政权,但二者诉求天然矛盾,政权在两个利益群体间平衡,土地关系的调整如同减震器,改朝换代都是生产关系(土地关系的)调整 意识形态系统:儒学 金先生主张“脆性说”,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脆性结构,缺乏弹性,只要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三个子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偏离适应态到某种程度就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瓦解
  •     穿凿附会,一家之言。
  •      - 3/5/2013
  •     今天再读这本在八十年代轰动一时的书,觉得也不过如此
  •     锐气可嘉,文史功力不足,且有主题先行之嫌。宏观的心灵史学确实应该是这样的思路,再深化一百年肯定会好很多,再说现在也有computational sociology approach了。
  •     我想尝试着用作者的控制论方法来分析当今TG体制什么时候会崩溃鸟。
  •     不仅仅是研究模式化,例证选取随意的问题,全书更充斥着大量无逻辑无实证的臆断。
  •     从经济、政法、意识形态这三体系统来分析兴盛与危机。在宗法一体化已消失的社会中,超稳定结构转为普通稳定结构,一旦无组织力量积累到结构无法承受时,会是什么样的新结构取代呢?阿米巴系统?
  •     当年很热
  •     旧版古籍三楼还剩一本,欲购从速。
  •     不读此书,不懂中国史。
  •     过时了?
  •     此书实在太精彩,极富创见,难得一见。不过多数人认为不宜以自然科学理论来解释人类历史。也有人认为这是伪科学。
  •     对思维的开阔真的很有好处
  •     中国封建社会何以存在数千年?小农经济下的低下生产力决定封建社会地主与雇农这类生产关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