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2)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1-12
ISBN:9787020015252
作者:鲁迅
页数:481页

书籍目录

彷徨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野草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一)
希望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朝花夕拾
小引
狗 猫 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故事新编
序言
补天
奔月
理水
采薇
铸剑
出关
非攻
起死


 鲁迅全集(2)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鲁迅是圣人!完毕。第二卷是我最爱看的。短篇中的鲁迅可谓东方的詹姆斯·乔伊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也就是徐志摩醋溜溜的“曼殊菲儿”)。曼斯菲尔德和鲁迅一样,都受契诃夫的影响,所以算是同门师兄妹,社会切片做的很好,很细。但是最好的,还得是《野草》跟《故事新编》。前者把尼采的精华带回来了,虽然很多神经衰弱的人会说过于愤世,但我看其实还是大有格局的。(地火在奔突的话说得多确切!)后者,第一流的政治讽刺。我们民族现在仍然在吃乌鸦肉的炸酱面,依然在理水,依然在出关,所以读来依然清新有趣。说他是圣人,没有抬举他。那样的文字功底,那样纵横捭阖的思维,不是圣人是什么?现在只有在听巴赫的时候才能找到以前读鲁迅的那种震撼感。
  •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闲庭轩居士(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09517021/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但是说实话,我不大喜欢读鲁迅,并且我猜想应该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都不是很喜欢读鲁迅。粗略想了一下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点,第一,鲁迅没有长篇,短篇碍于篇幅有限,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津津乐道的故事。第二,鲁迅是白话文的先驱,那是的白话文文学尚不成熟,间杂很少量的文言,今天的读者读起来虽然不存在理解问题,但终究有些隔阂。第三,可能就是鲁迅的文章并不浅显易懂,虽然不是诘屈聱牙,但也需要深刻体味,现在的人处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只能被称为文字而不能被称为文学的东西充斥了整个社会,碎片化阅读称为阅读的主流,易获取的阅读材料称为阅读的主要内容,那么像鲁迅文学这样需要大家动脑子去思考的文学作品自然就被人们所遗弃。还好文学不像电影电视那样以收视率为最重要的标准,只知道一味的媚俗,文学是有气节的,纵使读者群不大,他的经典地位依旧不可动摇,或许销量式微,但依旧有后继者孜孜以求。最近突然关注起话剧,今天傍晚在豆瓣上看了一个话剧导演的访谈,这是俄国的列夫•朵金导演,话剧是根据前苏联作家阿伯拉莫夫的长篇巨著《普里亚斯林一家》改编的《兄弟姐妹》,而且朵金导演似乎在多年前已经拍过这个话剧,这一次的是在之前的基础上的一次改进和探索。很可惜,书和话剧我都没有看过。但是从这次的访谈中,我对话剧更是多了一分尊敬,我记得当时有人提问,问道朵金导演怎样看待俄国的《古拉格群岛》一书,朵金导演说他看这本书的时候看的还是手稿,传抄版的,当初不允许出版,而且作者索尔仁尼琴的处境也因此十分危险。而他们这些已经读了这本书手稿的人当时都很震撼,都非常盼望着这本书能够出版,觉得如果能出版,那真的是应该所有人都买来读。后来,果然出版了,但是读它的人依旧不多,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读,不愿意去了解这段黑暗的历史。他很心痛。中国的很多经典的著作也是这样,本身就命途多舛,好不容易出版了还不被读者所喜爱和接纳,与其说文学经典的命运令人堪忧,不如说国人这种懒惰不愿思考的思维令人担忧。近日重读鲁迅,一来是打算将现当代文学的大家一家一家读来,二来也是记得钱理群先生说过鲁迅适合在人失意的时候去读。是的,鲁迅似乎从来没有过得意之时,不管他身处何方,面临什么,他总是忧心忡忡,反思国民性,拷问他自记。从来没有过“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刻。这一点和胡适完全不同,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写的是胡适,当时我非常敬仰胡适,且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当时甚至在一个我心仪的论文指导老师(他是做鲁迅研究的)的面前说过鲁迅远远不入胡适,只不过胡适的心力大部分花在了政治上了且在政治上还站错了队,没有留下很多传世之作,才致使鲁迅名气更大一些。今日想来,这也许是当时那位论文指导老师后来没有要我的缘故吧!当时的我就是一个不爱读鲁迅的懒于思考的人,对鲁迅及鲁迅文学根本没有理解而且还敢口出狂言的人。近日再读鲁迅也是因为近日的失意,钱理群老师说失意的时候读读鲁迅,这两天粗略读了一下《呐喊》《彷徨》,果然读出许多平常心态读不出来的感受。这两本集子也不知道是读了第几遍了,里面的许多名篇更是读得滚瓜烂熟了。就在说说那几篇名篇吧。《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阿Q正传》《伤逝》《铸剑》……《狂人日记》第一次读似乎还是在中学课本上,唯一就记得最后一句“救救孩子……”,当时的印象感觉真的通篇是一个疯子的日记,虽然也知道其中有许多隐含的意义,比如在“仁义道德”中看出满是“吃人”二字,比如“救救孩子……”,粗浅的知道这是反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去年有幸听过一次某杨老师为研究生上课,我去旁听,当时正讲的是《狂人日记》,老师提到文言文的序和白话文的正文是一种什么关系等问题,被老师这么一启发,才发现这么多年出于各种功利目的读了这么多遍鲁迅似是白读,竟然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近日再读倒非常留心。文言小序的作者是作为正常人的“余”,而白话文正文的作者是狂人“我”,这样,不仅文言和白话形成一种二元对立(当时正处于白话文运动时期,推广白话文),而且正常世界也与狂人世界形成一个对立。鲁迅的小说有“看/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狂人日记》也是一样,日记里的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狂人,是因为他们觉得狂人是一个非正常的人,他们已将狂人从他们自己这个群体里剔除出去,而狂人站在自己这个“正常世界”来看待众人,觉得众人都是非正义的,“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狂人与正常人之间存在交叉的“看/被看”。而将这些日记抄录并发表出来的“余”,应该是第三层视角来“看”狂人与正常人之间的“看/被看”。但是狂人在回忆妹子的死的时候,得出结论认为“妹子是给大哥吃了”,并且狂人自己也许也吃了妹子几片肉。狂人在发现大哥也是密谋要吃他的人中的一员的时候说“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可见“狂人”与“正常人”之间并不是绝缘的二元对立关系,还存在包含和属于的关系。鲁迅果然深刻!《阿Q正传》中也有许多情节值得深究,记得大学的时候,班上就有一位同学将阿Q摸小尼姑的脑袋,以及“和尚摸得我怎么摸不得”这句话深究了许久,还作为课堂作业为大家讲述了他的探索成果。可惜当时他的高论并没有给我什么启发,到觉得很牵强附会,以至于现在根本不记得他曾经发过怎样的高论。这篇我此次读来,新的体悟倒是最后的结尾,摘录如下:“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阿Q的革命投机性、愚昧性就不再讨论了,这是研究本文讨论的最多的。但是结尾这一段我看出来两个问题。第一,未庄人评判阿Q坏的标准竟然是因为他被枪毙了。想想这逻辑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正常的逻辑应该是因为他坏,所以才被枪毙,而不是如文中这样“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这反映的也是两个问题:1.虽然中国自古以来的法律都不是那么公正,与法律相关的官员都不是那么正直,但是古往今来的百姓确实对法律和法律机关有着一种盲目的相信。永远相信被杀的都是坏人,也才有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这样的话流传。2.自古以来那么多的冤案都没有地方申诉,所以才有了“报仇”“父仇子报”这样的词语,才有了农民暴动、陈胜吴广起义。这都是因为没有正常的途径可以申诉冤屈。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杀人”并不一定都是贬义的坏事,也有为了正义而“以暴制暴”。去年的聂树斌案平反,一些人认为是法律的进步,一些人说“迟到的正义非正义”。是啊,几千年的法律都没有过承认自己错了,就像古代的皇帝一言九鼎,不会轻易收回成命一样,这次终于“认错”了,平反了,人们似乎就看到了法制的进步,看到了希望,觉得值得称颂。这就像一个孩子,他本应该在3岁的时候就能理解1+1=2,但是他到30岁才懂1+1=2,而我们还要表扬他聪明,有希望。“希望”真是一个好词,就像一颗裹满糖衣的药,让你心甘情愿的相信他,不管他是良药还是毒药,我们都愿意吃下。迟到的正义确实非正义,聂家孩子都死了,而且背了这么多年的骂名(想想今天的百姓和鲁迅那是估计也没太大区别,估计也认为被枪毙的就一定是坏人)。可怜天下父母心,聂妈妈这么多年来四处上访申诉,只为还儿子一个清白。我们看到二十年前的审判结果和二十年后的翻案结果,以及中间聂妈妈上访时常的上了新闻头条,但是我们没法想象着二十年来日日夜夜聂家人是怎样熬过来的,没法想象这位母亲在这二十年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唯一能慰藉聂家人的是他们的儿子终于洗刷冤屈了,唯一能慰藉我们的是希望此事之后能少一些冤案。第二,这国民性已经愚昧麻木得没有人性了。记得鲁迅弃医从文就是因为他在日本留学学医的时候一次看电影,银幕上在杀中国人的头,中国学生却无动于衷的鼓掌喝彩。鲁迅发现学医能治身体的疾病却不能治精神的顽疾,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也许正是因为他早早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终身的文章都充满愤懑和忧虑。一生没有过一刻“得意”之时,中国人的精神顽疾没有根治,如何有成就,如何能得意?阿Q已经将这种国民愚昧、麻木的劣根性演绎到了极致,他自己在囚车上被押往刑场时,他醒悟到“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蚂蚁似的人……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看杀头的人是为了看死囚在临死前唱几句戏,被杀头的人也羞愧自己没能在游街的时候唱几句戏。果然都是同一时代的人。《伤逝》。这是昨晚睡前看的,看完后流着眼泪许久睡不着。本来在微信上和男朋友说晚安的时候说了一下我看这篇文章时的伤感,但旋即又撤回了,这样的日子说这样的文章,总担心应了子君和涓生的命数。这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记录了涓生和子君的死去了的爱情。写道他们沉浸于爱河的时候,是那样的浓情蜜意,“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顺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翻了十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只是耳朵却分外的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来往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渐临近,——但是,往往又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我憎恶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儿子,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擦雪花膏的小东西!”谁也不会怀疑他们的爱情的真挚,谁都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到这一刻不见的相思之苦。他们在一起时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想想是多么快活的日子啊。两人冲破重重阻碍,终于不顾一切地在一起了,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比涓生还透彻,还坚强得多。为了爱情,子君已经是众叛亲离,她只要和涓生的爱情,抛弃了一切阻碍他们在一起的力量,甚至是和她叔叔断绝关系。涓生的求爱也是仔细研究许久,研究过表示的态度,排列过措辞的先后,可是临时似乎都无用,在慌张中,身不由己的还是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单膝跪地。子君接受了求爱之后他们便同居了,虽然房屋破败简陋,但是于他二人而言只要有他们的爱情就够了。他们住在租来的破屋子里,涓生筹了钱,子君卖掉了所有首饰,开始了他们幸福的生活。同样是爱情遇到生活,让我想起欧•亨利的短篇《麦琪的礼物》,生活如此窘迫,妻子为了给丈夫买礼物而卖了自己一头的秀发,用换来的钱为丈夫买了表链,丈夫卖了自己的手表为妻子买了一把梳子作为礼物。在送礼物的时候发现丈夫已经没有了手表,妻子已经没有了长发,他们典当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为对方买了礼物。虽然看起来是一场空,但是爱情依旧在,而且愈加浓烈。子君和涓生的爱情要是能有这般坚强,我们这些读者也就不会叹息了。涓生的失业使这个小家庭面临巨大的灾难,外来的打击虽然振作了他们的精神,但是这刚振作的精神也立即被现实所秒杀。涓生开始埋怨,埋怨自己为了子君疏离了以前的朋友,埋怨生活条件太差自己不能有一间独立的书房来写作谋生,埋怨子君喊他吃饭打断了他写作的思维,埋怨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是为了子君,因为他觉得他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涓生是被生活压垮的,子君大约是被涓生压垮的吧……她当初放弃全世界来选择了与涓生的爱情,现在眼看着爱情也要没有了,再怎样坚强的人也支撑不住了吧。子君也不是全没有错,他们的生活经济来源主要在于涓生,所以涓生失业,家庭就面临这大厦之将倾,子君全部的心思都在料理生活上,每日想着筹钱来过生活,日子就在筹钱,吃饭,再筹钱中度过,涓生责怪子君“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也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边是岁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涓生觉得新的希望只在他们的分离。在涓生和子君说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是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的做事……”是啊,在涓生说出“已经不爱你了”的时候,子君应该是在这个世上都了无牵挂了吧。后来,子君的父亲来将她带走了,子君将他们剩下的所有事物和银钱都留给了涓生,在不言中,教他借此去维持生活。“子君以后所有的只是他的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子君如我意料的一半,死了。涓生说“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的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但这恐怕是我错误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每个人将爱情摆在生命中不同的位置,爱情于子君而言是全世界,没有了爱情她就是被全世界所遗弃,那些曾经这撑着她与全世界所斗争的勇气和无畏现在也变得虚无,那她的生命就没有了继续下去的意义,活着的每一秒都是煎熬。而对于涓生而言爱情显然没有那么重要,他最重要的是生存,爱情只是生活的装饰,就像他家里养的那条叫做阿随的狗,日子过得快活的时候就逗逗狗,家道艰难的时候就丢弃它。在艰难的生活中,他想的是这一切苦难都是为了子君,如果他一个人会更容易生活,所以认为“新的希望只在他们的分离”。子君对于涓生的意义可能也只是生活的附丽,日子过得好的时候有她是锦上添花,日子艰难的时候分离是在所难免,他爱的都只是他自己而已。不管怎样看,子君自始至终都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这篇文章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女人料理家务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如果男人能赚钱养家,那这样的模式也还算平稳,不会轻易崩坍,但是一旦男人事业那女人就很被动,一方面女人被要求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维持生活,另一方面,女人还要因为没有出去工作而被男人埋怨其寄生性质,第三方面,男人还要埋怨女人不读书。但是,我也不是要涓生继续勉强的和子君一起生活,他们的生活没有了爱情,那再牵强的在一起也只不过是靠谎言来维系,即使不说破,日子久了,心了凉了。没有经济来源,他们这样的性格迟早也是导致爱情走向灭亡。鲁迅写的这是一个无解的故事。子君涓生相爱——不顾一切的在一起——平淡的生活——涓生失业、家庭危机——分手——子君死。要化解这最后的悲剧恐怕只能寄希望于涓生不失业,但是一方面即使涓生不失业,这个家庭也会有其他的矛盾。比如涓生一直想请个女佣来使子君从家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子君已经没有时间和心力看书了,但是他微薄的薪水实在不能维持。再比如同居之后涓生基本上将以前投入爱情的心力完全抽离出来了,再也没有那样恳切的思念,那样热情的爱慕,一切归于了生活的平淡,但涓生不是一个惯于平淡的人。另一方面,失业这个问题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这是一个不可控因素。没见涓生多么有才华,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抄写员,似方鸿渐之流的人物,而且还不知道是否留过学,他的朋友中也没有什么有头脸的人物。也没见涓生有多大的抱负和多高的志气。这两个人本就是芸芸众生中最平凡的人物,是活在我们当中的人物,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的人物。有人说鲁迅写这样一个平凡的悲剧故事,是要讲述在当时那样的时代,自由恋爱的青年人的悲剧。第一,我们无权去责备那个时代。朵金导演在接受访谈的时候说道“我们喜欢动不动就将责任归结为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当我们这样去责备的时候,我们是将自己从这个社会中剥离开来,站在另一个世界去进行批评这个世界。又或者我们认为社会如此全是政府的原因,我们的批评是针砭时弊。但其实我们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这个社会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组成的,社会的问题也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无法将自己剥离开来不去承担责任。”第二,鲁迅这篇文章我没看出来是歌颂自由恋爱或者惋惜自由恋爱在畸形时代下产生的悲剧。相反,到觉得他是揭露了子君和涓生自由爱情的不成熟和欠考虑,这个故事怎么写都是一个悲剧,永远到不了大团圆的结局。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好,外部因素不佳,而且他们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爱情要想长久也并不是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奋不顾身就能永远,况且他们的爱情也没有当初决定同居时所料想的那样坚定、勇敢和无畏。再者,他们的性情中都有懦弱的一面,实在无力抵挡社会的压力,一旦外部压力过大,内部会率先崩塌。爱情,这真是一个常说常新而又没有定论的话题,我们没有办法定论古代的父母之意,媒妁之言就一定比今天的自由恋爱更容易产生悲剧,也没有办法确认自由恋爱就更高明。人的感觉是极易变化的,是极不稳定的因素,所以这种大部分由人的感性因素来构成的爱情,也是没有固定模式可以探讨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大量抄录
  •     原来豆瓣还有单本的鲁迅全集,哈哈,我之前一直没添入豆单是因为整部全集我一直没读完。
  •     什么叫做似曾相识?
  •     完美
  •     《野草》很精彩,《奔月》的后羿和嫦娥很像灰太狼和红太郎的原型.....
  •     值得一读再读,沉潜往复。
  •     重新读啊!!!!
  •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     有时间会在看得。
  •     全集中最喜爱的一册
  •     ··
  •     不管是童年的故乡、古老的历史还是目睹的时事,都凭借苍劲的笔力化作了绚丽之中时见荒寒,荒寒深处奔流血气的奇境。上上见识上上文字。PS 小时候看只觉得满纸奇怪、晦暗甚至恐怖,现在再看才看出满满的热气和好。这大概也是耐读的一种表现。
  •     彷徨中经典很多,尤其忘不掉吕纬甫、涓生、魏连殳。。还有《兄弟》。 野草依旧很难懂。
  •     斗士也有忧郁时
  •     整理爷爷家的书柜拿回来的,包了书皮因为时间而变得发黄,但保存的依旧很好。我奶奶最喜欢这本。
  •     愤青
  •     最喜欢的还是《野草》
  •     永不消逝的先生
  •     经典重读
  •     先生是这样的战士
  •     果真是出门易读书,在机场的几个小时就复习了大半。小时候读鲁迅其实真是没啥用,这种东西是随着阅历越咂么越有味道的。鲁迅其人是很有趣的,刻板印象要不得。
  •     这是一个开始
  •     先生的短篇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最独特的,不喜欢先生文字的人有两种,一是除却课本上的文字便再也没读过其他的人;二是看不懂的人。尤其是小说,无论从结构、语言、故事、立意等方面,先生都做了积极的尝试,很多作品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     彷徨。野草。朝花夕拾。
  •     太深
  •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     这一本全集里收录的几个集子真的都很有深度,也很有可读性。野草与朝花夕拾代表了他散文的两个角度,彷徨 与 故事新编 又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鲁迅作为文学家更主要是艺术家的一种气质与水平。 或者说这本集子的意义不是像他更多的杂文那样体现出来他作为战士被动的战斗的一面,而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去雕琢去创造小说的那种感觉。 可以感觉到,在酒楼上 和 孤独者 都是非常棒的小说。
  •     彷徨和故事新编都不是特别喜欢的,却特别喜欢祝福和非攻两篇。尤其非攻,真是百读不厌,不论是这篇还是墨子原文。
  •     故事新编最好
  •     《彷徨》里的每篇都非常精彩,寓意深刻,嘲讽意味浓重;《故事新编》则更是诙谐幽默的还原历史故事,又再现当时社会的弊端;散文更不用说。先生的文章真是无可挑剔的。
  •     蔡元培在《鲁迅先生全集序》中说:“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文字之正确,他人苦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了,这是何等的天才,何等的学力。”
  •     故事新编没看完
  •     里面那个打油诗是神马啦!!笑死我了冷笑话吗
  •     3252
  •     大一时读完,《野草》的诗性令人沉醉,《朝花夕拾》感觉温暖,《彷徨》让人深沉。
  •     少年轻狂识鲁迅
  •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么么哒。
  •     补记
  •     无需多言,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
  •     当时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来着
  •     2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