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海棠树

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00226178
作者:史铁生
页数:230页

作者简介

《老海堂树》由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


 老海棠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浅谈史铁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再次翻开史先生的文章,是学了郑老师一学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也是在史先生离世六月后的夏天,生命沉于终极安宁而后重新生气的夏天。听着校园内悠长悠长的蝉鸣声,看到鸟雀叽叽喳喳跳跃于枝头上,是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生的热情的。当我了解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命运在历史进程中的坎坷,也是感到当代文学创作的不易。翻读史先生的文集,从民间纪实的《奶奶的星星》《老屋小记》《午餐半小时》走向精神守护的《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透过纸背感到先生对生活的怀想,对现实的反思,对生命的沉寂思考,进而深入到人的内心,追问人的精神力量,关注着人类生存的普遍性问题。想到他用手滑动轮椅在宁静的地坛里叩问生命时,纸上的文字是让我安于沉静的。而这个时候,也是感受到他的文章在80年代创作时,带着伤痕,反思与寻根。1·知道了历史,也是知道了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不易只是欢喜随意而至,文学不外乎如此。“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文学本该是人们精神的栖居地,也是人们内在得以表达的原野。对现实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文学本身就是人们意识启发的精神沃土。在自由的空间下,人们的思想才得以开阔与活跃。而中国当代,50年代的文学是政治社会的效用,在毛泽东的文学思想核心问题中,毛泽东不承认具有独立品格和地位的文学的存在,“在现在世界,一切文化和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对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刚刚成立的大背景下,文学被规定了该写什么,应该怎么写,它的现实主义是歌颂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建设,赞美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现实主义。殊不知,规定了一个花瓶的框架,也就限制了思想的空间,即使充满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也只能是往瓶子里塞的政治口号,而现实主义文学又岂只有政治口号?50年代也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如果说,“十七年”小说的主题是歌颂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建设,赞美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现实主义,那么这时期的“百花齐放”则是一种难得的补充,他们使社会主义精神得以深化,使现实主义文学迈向了又一高度。可惜,反“右”斗争扩大化,“百花齐放”的作品统统被打成“大毒草”。直到80年代,文学才稍稍可以写点人们内在意识的东西来。史先生作为“知青作家”的一群,在“文革”中经历了从“革命主力”到接受“再教育”对象的身份上的急遽改变,经历了国家发展的变迁,从土改,大跃进,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在生活基点上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写成了文章。这是他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是他对于“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当我知道了这些历史,我才能进入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背景;知道了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不易,才能感受到作家无不走在探索的路上的艰辛;翻看他们写下的文字,便是感到精神积累的漫长。便是如柴静所说的,“我到了三十出头之后,其实才明白了我是谁。我不是我自己,我是我的这个国家从千百年以来慢慢,慢慢,慢慢的,文化积淀。所有的基因,其实都潜伏在我自己的身上,我身上带有他们的基因,我也是他们的孩子。但是前提是说,我们能不能够去思考他们所经历的东西,并且能够继承他们的意愿。” 2·从民间纪实走向精神守护的现实主义文学翻读史先生的文集,从民间纪实的《奶奶的星星》《老屋小记》《午餐半小时》走向精神守护的《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透过纸背感到先生对生活的怀想,对现实的反思,对生命的沉寂思考,进而深入到人的内心,追问人的精神力量,关注着人类生存的普遍性问题。想到他用手滑动轮椅在宁静的地坛里叩问生命时,纸上的文字是让我安于沉静的。而这个时候,也是感受到他的文章在80年代创作时,带着伤痕,反思与寻根。《奶奶的星星》,让我在读着奶奶的故事的同时也看到奶奶经历的背景,也是中国的历史进程。当“我”看到奶奶难看的小脚时,奶奶会说,“唉,你妈赶上了好时候,你们都赶上了好时候……”她会叹口气:“我妈妈那还是为我好呢。”又会叹气说,“要不能到了你们老史家来?“到你们老史家来,跟着背黑锅。我妈还当是到了你们老史家,能享多大福呢……”“奶奶不会看戏,唯一看得懂的是《祝福》。“那时候可不就是那么样儿。可不就那么样儿。”奶奶直哭,眼睛都红红的。“最惨的不是祥林嫂最后摔倒在雪地上,而是她捐了门槛,高高兴兴地回来的时候……””“就在这时候,我忽然听清了讲台上那个人讲的话:“你们过去都是地主、富农,都是靠剥削农民生活,过的都是好逸恶劳,光吃不做的剥削阶级生活……”什么?!再听。“……地、富、反、坏、右,你们是占了前两位。今后呢?你们还是要认真改造自己……””“我在学校里也想当红卫兵,可是我出生不是红五类,不行。我跟着几个红五类的同学去抄过一个老教授的家,只是把几个花瓶给摔碎,没别的可抄。后来有个同学提议给老教授把头发剪成羊头,剪没剪我就不知道了,来了几个高中同学,把非红五类出身的人全从抄家队伍中清除出去了。我和另外几个被清除的同学在街上惶然地走着,走进食品店买了几颗话梅吃,然后各自回家。”……读着这样文字,是会感到生活本身的沧桑与艰辛的。课堂上看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拍的纪录片<<中国>>(Chung Kuo - China)(1972)时,也是如此。70年代的中国,老百姓安安稳稳地过着日子,单纯赤诚想着为世界革命做自己的贡献。可是,光洁的镜头下隐隐泛带着的,却是青一色的苍凉感。人们的存在仿佛只是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跟着一部大机器在走,的确,知苦,简朴,没有个人私欲,可是个体内在的声音及其微弱,完全没有个人价值,这就使人们仿佛被集体催眠一般,只能跟着洪流走,只能跟着国家的政治口号走,当这一切被现实打破,人们醒过来之后却又没有自己真正的支撑。这让我想起米兰昆的来所说的,“青春是可怕的。”而在那样一个荒诞年代,他们的青春就是这样无知无觉地被利用了。然而史先生的文章不会只是表现现实,他是带着自己的思考与感受的。“不断地把人打倒,人不断地明白了很多事情。打人也是为革命,骂人也是为革命,光吃不干也是为革命,横行霸道、仗势欺人,乃至行凶放火也是为革命。只要说是为革命,干什么就都有理。理随即也就不值钱。接着是上山下乡。抡镢头的为革命而抡镢头;养妾选美的为革命而养妾选美;饥寒交迫的为革命而饥寒交迫;挥霍无度的为革命而挥霍无度。革命有时为了什么呢?” “历史,要用许多不幸和错误去铺路,人类才能变得比蚂蚁更聪明。人类浩荡前行,在这条路上,不是靠的恨,而是靠的爱……”这样的文字,是带着细腻的感动的,能够层层感受着故事里层层叠叠的细腻,是能够让人带着感受,带着思考的。这也是我认为好的现实主义该是引发我们深刻地去思考一些问题。现实主义又不仅仅只是现在,因为现在实际上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也不仅仅只是反映现实,它也是反映人们外在的行为举止,是特定人物在特定环境里作出的反映,因为人们往往在特定的境遇中做出非常态的行为,那也是人们内在无意识的一种表达。它也是反映人们内在的心理、情感、意识变化,因为行为与心灵也是反映现实的。它给人以感动与启示,敢于直面人生,去深刻地思索。而现实本是人与人之间的回馈,那么它也是带着悲天悯人的感动的。这便使后来史先生的文章走向精神守护的《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透过纸背感到先生对生活的怀想,对现实的反思,对生命的沉寂思考,进而深入到人的内心,追问人的精神力量,关注着人类生存的普遍性问题。3·现实主义文学中,形式与内容互为照应,形式是为更好地服务并表达于内容的据史先生写的《答自己问》中,先生是觉得:“一切形式,都是来自人与外部世界相处的形式。你以什么样的形式与世界相处,你便会获得或创造出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当你感到人与世界是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存在乃是主客体的共同参与时,你就看到“形式即内容”了,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内容出于相关的结构,出于主客体的不可分割。”“有意味的形式不是像玩七巧板那样玩出来的,它决定于创作者对世界的态度,就是说你与世界处于什么样的形式之中,就是说你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同样,“美是主观的,美是在于人道主义的。”我是赞同先生的。文学的现实主义,形式是为达到审美要求的,为你而造成的视觉,心里感觉的不同,它带你进入内容,当然,他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它是为了让读者在各种不同的呈现中,让读者也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形成自己的效果,在被触动的感觉中,引发自己的思考。所以,你再看看史先生的《奶奶的星星》开头一节:“……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含泪的烛光……”是不是,也把你带进先生娓娓的叙述中,在故事里,你也身临其境般感受着奶奶生活的命运? 中国当代文学课2012年6月20日
  •     花一天的时间,坐在图书馆将一本并不厚的《老海棠树》看掉。书的一角上冠名“人文精品”,阅罢,确实不愧此评价。它带给我的感受,并不汹涌,很安静渗透至我的骨髓,没有强烈的震撼,但却刻画极深,或许,今生都不会忘却。人文,注重人还是注重文?在我眼里,应该是人吧。在这些薄薄的纸页中,贯穿的却是抹不去的情。对奶奶的思念,对上山下乡那片清平湾的怀念,对人生中大大小小事情的那些记忆,都融进了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中。并不浓烈,但让人记忆深刻。许,自己亦是这般抛不开那些淡之若水的点滴事物与感情,故,在这些朴素的文字中间找到了共鸣罢!窗外是灰蒙蒙的天,和这本书的基调略有相似之处,但此浓厚的灰色中间,夹杂亮丽的惨白,以及无数鲜艳的色彩。感情也是,灰色的,但不乏炽热。想起上午的涂鸦,满目黑色,添上略显鲜艳的紫色和蓝色以及红色,我的世界,其实很多灿烂。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每个人都将是一朵亮光
  •     病中拜读史铁生,让我充满勇气。
  •     不可抑制的想起童年,想起医院,想起病房,想起母亲,泪花洒满眼眶!
  •     再看那段时间与岁月,恍若隔世。
  •     我爱这个调调! 奶奶啊,奶奶,那些跟奶奶一起长大的日子,忽然也在心里活络起来,眼泪一滴一滴的流下来,流到心里,干涸的内心深处也觉得温润起来了。 在这遍布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行尸走肉,没有爱,没有关怀,只有往前跑的行动,所以不快乐,我们强迫自己忘记了那些曾经的快乐!
  •     朴素的感动
  •     对奶奶的回忆虽然有风波有反思,但是仍旧带着门前的老桥流水,屋口的古槐苦茶的旧时情怀。“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严肃的结局”
  •     人文精品——不愧此评价
  •     死是一件不能急于求成的事,它是生命中必然降临的节日
  •     史铁生独特的语言风格,娓娓道来,真实又不絮烦,地坛处景物描写的一段堪称完美
  •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     细腻 娓娓道来的童年 奶奶 亲情 和生命~~ 让我也想起了自己模糊的童年 里面有些对奶奶的些许悔恨 也写了关于童年逝去的那某一刻.....让人回味久远
  •     中學時只讀過《我與地壇》,現在覺得有必要好好讀一讀史鐵生的作品。
  •     要是不死,应该可以和莫言竞争。还有感觉太细腻了,好像女性的作品。
  •     史铁生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作家没有之一。从他的文字间可以看到生命。
  •     2010,3,图书馆的书
  •     《我的二十一岁》,《往事》……往事这一篇,让我想到inception。
  •     教科书只收录了我与地坛。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一切悲哀与有幸。
  •     我崇敬史铁生以及他的作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