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 1902—193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8-12
ISBN:9787108011879
作者:黄育馥
页数:211页

内容概要

黄育馥1945年7月生,北京市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方面的情报研究,在美国的社会化问题、性教育问题及中日妇女比较研究方面做了开创性研究。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1978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作。1982~1983年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1989年12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92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主要代表作有:《西方性教育》、《人与社会:美国的社会化问题》(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优秀社会科学图书二等奖)、译著《社会学》(上、下册)、论文《论促进第三世界的性教育》(获联合国国际社会科学组织联合会第九次会议优秀论文奖)。此外合著《社会学史》(美国史)等3部著作,撰写论文16篇,翻译文章85篇,编审工具书3部,各类成果总计约168万字。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导言
1.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2.研究的背景
3.论证的依据
第二章跷:奇异的京剧道具
1.缠足与跷
2.京剧行当的性别和个性分析
3.跷的定义和分类
4.硬跷
5.软跷
6.国外研究中对跷的误释
小结
第三章跷在京剧中的应用
1.京剧只才跷功的引进
2.京剧史上踩跷角色的变化
3.跷功的训练
小结
第四章跷的功能分析
1.京剧的戏鞋及其社会内涵
2.跷的技术功能
3.跷的象征功能
小结
第五章跷的废弃:王瑶卿对《儿女英雄传》的改革
1.跷功大师余玉琴
2.王瑶卿在《儿女英雄传》中的改革
3.舆论对于王瑶卿改革的反应
小结
第六章从跷看京剧中女性形象的变化
第七章从跷看京剧中性别结构的变化
第八章结论和今后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通过剖析京剧中的道具———跷在本世纪的兴衰过程,分析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成因。为运用现代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 1902—1937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者研究的“跷”比较偏,看完书算是对这个曾大放异彩的东西知道了大概。我喜欢看书中的资料性内容,对我来说是常识的了解与积累。书整体粗糙,作者没有沉下去的天赋与敏锐感受。她将京剧演员的踩跷归于对现实生活中女性缠脚的摹拟,并提出了跷的技术功能(显然不是主要的)和象征功能(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女性性别),但仍无法解释的是:跷为何独在京剧安家落户,而被其他剧种拒绝(昆曲的“永不许用”简直有点咬牙切齿的味道)?对跷的消退,作者探讨得相对详细些,并将之归纳为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比如新思想的传播和缠足禁令的颁布,对新女性形象的要求)、京剧性别结构变化(女性演员及观众的增多)及演员个人(王瑶卿的改革和四大名旦的继续改革)选择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影响,不失为一种可被接受的结论,虽然这样的方式简单、机械(王瑶卿的个案处理非常潦草,另外我奇怪的是为何没有对荀慧生的解读,他以跷名又放弃跷在这个过程中显然具有代表意义)。事实上,本书的关键句在我看来是作者在对京剧舞台用鞋做分析后所说的“对于京剧中的女性人物来说,穿什么样的鞋…最重要的是她们的性别属性”,跷的产生与使用当然不仅仅限此因素,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压制成具有浓烈性象征的符号和工具,讽刺的是男演员却在舞台上踩着跷体验到现实中女性的苦难。
  •     从小处着眼,以小处收尾,这是我的感觉.我没看过正儿八经的京戏,跷这玩意儿更没听说过,根据作者介绍,大致是块实木削成,一端削成古代妇女的三寸金莲小鞋状,一端伸出片长舌,脚踮起来几乎跟地面成90度跟这长舌绑在一起,类似跳芭蕾舞的那双脚;但是芭蕾舞演员还能不时的双脚平方落地,但对于踩跷的京剧演员来说,在戏台上,这放松的机会几乎没有。跷是在梆子戏传入北京后,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被京剧所吸收,一直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后几经改革,到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对新女性的呼唤,特别是四大名旦的身体力行,创造出花衫戏压倒青衣和花旦戏,跷渐次被废除。对京剧有所了解的都知道,京剧最初全是男演员,小脚就成为旦角特别是花旦和武旦为了显示自己的性别身份的一个重要符号;而且在男性的想象里——须知那时的京剧剧作家也全为男性——女性是阴柔的,身段招式也须婀娜多资才是,而这些又全靠一双小脚才能更为生动地表现出来,于是跷作为小脚的象征成为很多男旦必学的功夫。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从小处着眼,以小处收尾,这是我的感觉.
      
      我没看过正儿八经的京戏,跷这玩意儿更没听说过,根据作者介绍,大致是块实木削成,一端削成古代妇女的三寸金莲小鞋状,一端伸出片长舌,脚踮起来几乎跟地面成90度跟这长舌绑在一起,类似跳芭蕾舞的那双脚;但是芭蕾舞演员还能不时的双脚平方落地,但对于踩跷的京剧演员来说,在戏台上,这放松的机会几乎没有。
      
      跷是在梆子戏传入北京后,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被京剧所吸收,一直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后几经改革,到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对新女性的呼唤,特别是四大名旦的身体力行,创造出花衫戏压倒青衣和花旦戏,跷渐次被废除。
      
      对京剧有所了解的都知道,京剧最初全是男演员,小脚就成为旦角特别是花旦和武旦为了显示自己的性别身份的一个重要符号;而且在男性的想象里——须知那时的京剧剧作家也全为男性——女性是阴柔的,身段招式也须婀娜多资才是,而这些又全靠一双小脚才能更为生动地表现出来,于是跷作为小脚的象征成为很多男旦必学的功夫。
      
      
  •     我觉得要是把我搁当年,对废跷我至多是个折衷派。艺术的路径终归为社会发展进程所决定;但几废几立,其成功者,不知是大师方能为之、还是顺大势成就大师呢?
  •     这本书内容不多,容易读;作者从跷里看出的学问亦不难理解,不必赘言。
    我想借机讨论的是,各地的地方戏中其实应该都有性别意义的戏剧。
    拿我的家乡山东吕剧来说,多反映的都是刚毅不屈的女子,有的是替老爹打官司,有的是抗婚;建国后一些新剧里,又有李二嫂改嫁等喜剧形式表现出的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女性。
    就此看来,水浒传出自山东真一点不虚,也只有山东有这些勇武果敢的女性。
    但是,话又说回来,山东女人也是受三纲伦理之害最深的。
    因此,我真的有些疑惑,为什么戏剧所表现的性别文化竟与实际情景有如此之大的出入??
  •     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有志青年而已,胡扯一本书出来,有啥稀罕,现在出书,只要给钱,谁都可以,出版社不在乎作者是人是猪
  •     好多八卦啊
  •     这本书里恰恰没有性别关系,作者这一部分用力最少,文献积累最弱,她提到的性别关系,是貌似常识的刻板印象,她的努力就是用各种材料来大战风车,这种女性主义思路很有趣,倒是大有可挖掘之处。anyway,还是不错的,还用了口述史的方法,工作也够仔细,值得学习。
  •     感觉这本书说是要反映社会学、人类学的意义,但是“跷”所反应的社会学意义似乎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即该书所预设的问题没有最终得到解决呢。
  •     系统完整,像是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
  •     里面有老艺术家的回忆,通过这些讲述,发现跷有比我想象中还要高深的技术含义
  •     这书写得很有架势,但实际上内行不认,因为作者毕竟不是梨园中的事,呵呵
  •     富于日产论文的风味。但是“性别关系”的范围还是太大,显得最后两章论述不够充分。
  •     我同意LZ的观点。。
  •     很难得的研究文章。难能可贵有出版社出,哼哼。
  •     视角很有趣,不错的研究成果
  •     看完就想,练跷功!练跷功!改筱派!改筱派!
  •     末尾有一个关于程砚秋的访谈很不错
  •     云山雾罩,牵强附会。
  •     读过,挺有趣
  •     京剧中又一项变态层的审美。文人爱看戏不是没有道理的,戏里有好些形式大过意义许多的规矩,这规矩本身造就了戏剧的变态美,有时和内容无关。
  •     为跷作传 学术而不失趣味
  •     附录里的访谈记录比正文有意思。
  •     解读分析的部分写得比较草率,但是对我来说京剧(而且只有京剧)演员上台要踩跷来扮小脚这个事实简直就是新世界的大门!还蛮有意思的就……
  •     恩,论文都这样搞也挺好玩
  •     关于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