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主义

出版日期:2014-8-1
ISBN:9787564908467
作者:[美] 安迪·沃霍尔,[美] 帕特·哈克特
页数:440页

内容概要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 1928 - 1987),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同时也是电影制片人、导演、作家,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其代表作包括《玛丽莲·梦露》、《金宝汤罐头》等画作今天在全世界已经随处可见。同样广为人知的是他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初 设立的工作室 “工厂”,堪称整个60年代流行文化圈的一大枢纽。1987年2月22日,58岁的沃霍尔死于一次外科手术。

作者简介

波普艺术,迷幻药,鲍勃·迪伦,地下电影制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场文化风暴以纽约为中心爆发开来,横扫了整个六零年代,当时处于这场风暴之眼的人便是安迪·沃霍尔。他的工作室,那个以 “工厂”之名为人所知的曼哈顿敞间,正是整个六十年代文化圈的枢纽。在这里,他不仅创作出了定义 波普艺术的汤罐头和众多文化偶像的大幅画像,还拍摄出《切尔西女孩》及其他沃霍尔经典;从卢·里德和“地下丝绒”到伊迪·塞奇威克,那个年代每一个人的身影都在这里出现;沃霍尔自己亦置身其中,旁观着那段不可思议的时光。《波普主义》以幽默坦率的爆料,为那改变世界的十年留下了一份终极的内幕记录。


 波普主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二〇〇九年八月,我在电话里给女友念《安迪•沃霍尔的哲学》中的段落。她听了很高兴,为我高兴,她说这就好像“一个怪物找到了另一个怪物”。一一年七月,我打算把POPism译为中文,我觉得如果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我们这儿就能多些有趣的人,多些有趣的事。一二年动手时,本来想着一边译一边放到网上,以译此书为试验,推广赞助人模式,看看最后能有多少人赞助我、能赞助多少钱,为“免费下载”时代的文艺创作者生计另谋一途。那时我想着反正今日内地译酬如此之低,又要被国家克以百分之二十的重税,走赞助人一途,再不济也不会低过译酬。但是最后为了避免版权纠纷,还是改为找出版社出版的寻常路数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以此书来尝试赞助人模式的可行性。具体而言,如果你觉得这本书译得还不错,请赞助我,帮我弥补在译本书的机会成本和实际译酬间的差额。如果差额弥补得上,我会继续从事翻译工作。这样,因为你的慷慨,中国就多了一个过得去的翻译持续从事译介工作。在过去,有皇室赞助文艺,有贵族赞助文艺,有宗教团体赞助文艺,有大企业赞助文艺。今天,则如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也可以赞助文艺,或者不如说,在这个民主的时代,正应该由你我来赞助文艺。详细情况,请见我豆瓣页面:http://www.douban.com/note/367398724/说到本书的出版,我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周昀先生,他在收到我的译文后,表示了出版意愿,并在查知此书中文版权已被别家出版社买走后,告知了我此书版权代理方的联系方式。怀利代理英国有限公司(The Wylie Agency (UK) Ltd.)的卢克•英格拉姆(Luke Ingram)先生告知了我此书中文版权下落,并在晚些时候帮忙核查了一处原书的编辑失误,他专业而高效的工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河南大学出版社买下了安迪•沃霍尔五部作品的内地版权,不仅使得本书的正式出版成为可能,而且待到五部作品尽数面世后,中文世界就有了一批关于沃霍尔的一手文献,关于沃霍尔、关于波普艺术的顾左右而言他、支离破碎、似是而非、错漏百出的“专家”言论殆可休矣。我要特别感谢纽约州立大学的瑞娃•沃尔夫(Reva Wolf)教授,她与我就我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她的学识、热情、坦率和诚恳,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另外,我曾通过豆瓣向孙仲旭先生请教过翻译合同事宜,又曾向豆瓣网友请教过翻译疑难,那些回应了我的网友,网名是邓莹、zhuth、兰德麟、潘、悟空;另有一位在豆邮中谦虚地表示自己爱莫能助,在这里我向以上各位一并致谢。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还有我的女朋友,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这项工作将难以完成。本书翻译过程中,我听到朱青生老师讲罗斯科(Mark Rothko),讲他如何以生命作画,忽地怀疑起自己翻译的这本书是否太轻——虽然波普本就意在“轻”。我想也许沃霍尔自己的辩解也可以用在这里:“我认为人们绝对应该看到一切,然后自己做出决定——而不是让其他人替他们做决定。不管工厂起了其他什么作用,它肯定帮助了许多人做决定。”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今先王之义胜,故肥。”见过,才谈得上选择。“你们跟我,日子最短,底子最干净。走什么路,你们自己挑。”寇淮禹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号
  •     本文原为《波普主义》一书译者序,后外文版权方希望把中文版做成和英文版一样——除了书的内容翻译为中文,所以译序、译后记都要拿掉。现在把译序发在这里。本来文章有注,所有引文有出处,因为豆瓣不方便添注释,暂时略去。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希望你可以通过百千万赞助人计划(http://www.douban.com/note/367398724/)赞助我。当然,在大众传播的时代,点击“推荐”,让更多人看到,也是一种赞助——这就好比过去卖艺的说的“捧个人场”。转载请保留此部分,谢谢!——————————————————————————————安迪•沃霍尔的波普概念寇淮禹在《波普主义》一书前再写一篇文章谈波普,实在无甚必要,读者只需自己读书,读完自会有一番认识。我下面做的,无非是提供一点儿信息,为读者理解波普艺术扫清一些语言和思想上可能会有的障碍。另外,安迪•沃霍尔的波普概念的最后一层含义,即他如何把这一概念从艺术推展至生活,我只简单提一下,其余的留待读者在阅读本书中自行体会,我想那样会更有意思。一.波普艺术的字面含义“波普艺术”(pop art)这个词在中文中难免让人觉得无从索解,但在英文中却并不那么困难。Pop一词本有“流行的、大众的、通俗的”之意,譬如pop culture,意为流行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pop music,意为流行音乐。 所以pop art也就是流行艺术。在中文中,“流行艺术”可以被理解为“流行的艺术”——虽然说起来,波普艺术确实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艺术风格,而且很可能是现代艺术诸运动中,在一般民众的范围里波及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艺术运动——为免歧义,约定俗成音译为“波普艺术”。就pop art这个词原初所要表达的含义而言,无非是说“这些艺术家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作画”而已 ,如安迪•沃霍尔的创作中最广为人知的《玛丽莲》系列,即是以玛丽莲•梦露的头像这一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为题材进行的创作。画抽象,就叫做抽象艺术,画流行文化中的形象,就叫做流行艺术,两者的命名原则是一样的。Pop art音译为波普艺术,固然避免了歧义,但是一般读者,不了解波普艺术的,难免要觉得无从索解了。上面将波普艺术简单解释为“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作画”,留下了一个困难。波普艺术家的创作主题,另有一重大构成部分,即商品。如安迪•沃霍尔的《金宝浓汤罐头》系列,以金宝浓汤罐头形象进行丝网印刷,即为使用商品形象进行波普艺术创作的一个例子。我们恐怕难以将汤罐头纳入到“流行文化”这一概念里去,汤罐头的形象当然也就不能算是“流行文化中的形象”,所以像《艺术术语词典》(Dictionary of Art Terms)和《简明牛津艺术和艺术家词典》(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Art and Artists)的相关词条下,都将波普艺术定义为利用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中的形象进行创作的艺术 。也就是说,将消费主义与流行文化并置,同时将二者作为波普艺术创作的形象来源。与此有别的是,有学者将消费主义视为构成流行文化的一个部分或者促成流行文化的一股力量,这样自然也就可以将消费主义纳入到流行文化这一概念里,进而把商品形象囊括到“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中去 ,从而消解“流行文化中的形象”无法涵盖商品形象这一困难。《企鹅艺术和艺术家词典》(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Art and Artists)说波普艺术是“对人工制品、大众广告和传媒、现代生活的产品(亦即流行文化)作为有效的艺术形式的接受和使用” ,或者可以视为接受上述看法而对波普艺术加以定义的一个例证。当然,我们也可不必在辨析流行文化/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关系上大费周章,安迪•沃霍尔在一次访谈中,这样回答“什么是‘波普艺术’”:“‘波普…艺术’…是…使用…随处可见的(popular)…形象。” 商品如可口可乐是随处可见的形象,电影明星如梦露是随处可见的形象,摇滚歌手如猫王是随处可见的形象,他们都可以成为波普艺术创作的题材。沃霍尔在谈到他于一九六三年十月乘车横穿美国大陆的旅行时说:“我们越往西开,高速路两旁的景象就越波普。……尽管波普到处都是——正因如此才称得上波普……”,也是同样的意思。现在我们再来看“波普”这两个字,就能体会这不仅是简单地对pop的音译,还有“波及普遍”这样的意思在,也就是说把“流行的”、“大众的”这样的意思涵盖其中了。 二.波普艺术是经济民主化 时代的美学为什么要拿商品形象入画?为什么要拿它们来作创作主题?以沃霍尔常用主题可口可乐为例,这个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无个性商品,这个很多人眼中无足轻重的廉价饮料,在沃霍尔眼里却是民主美国的象征。他说:“美国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一个传统: 最富有的消费者和最贫穷的消费者基本上买的是同样的东西。你看电视,看到可口可乐,你知道总统喝可乐,伊丽莎白•泰勒喝可乐,而你想上一想,你也可以喝可乐。可乐就是可乐,花多少钱也买不到比街角的流浪汉正在喝着的可乐更好的可乐。所有的可乐都一样,所有的可乐都很好喝。伊丽莎白•泰勒知道,总统知道,流浪汉知道,你也知道。” 他说:“美国这个概念好极了,一样东西越是平等,它就越是美国。” 沃霍尔的另一个创作主题,金宝浓汤罐头也是一样:批量生产、标准化、售价低廉,人人皆可享用。在一九六二年的一次访谈中,当被问及他成排的金宝浓汤罐头作品有何意味时,沃霍尔答道:“它们是我小时候有的东西。” 在一九六三 年的一个访谈中,当被问到为什么要画金宝浓汤罐头时,沃霍尔回答说:“因为我过去喝它。我过去每天都吃一样的午餐,有二十年吧,我想。” 在同年另一个访谈中,在被问及为什么挑选金宝浓汤罐头而非其它的人工制品作画时,沃霍尔答道:“为什么,我喝金宝汤,嗯,有二十年时间我都是一个三明治一罐汤。” 沃霍尔是斯洛伐克工人阶级移民的孩子,家境并不富裕。这使得他尤其能体会到批量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好,体会到这个经济民主化时代的好。所以他要拿商品入画,而且并不改换它们的形象。他希望你在画布上看到的,就是一直以来都环绕在你身边而你却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商品形象。在这个意义上,波普艺术无所创造,沃霍尔说:“波普艺术拿了里面的放到外面,又拿了外面的放到里面。”波普艺术家做的,不过是把超市里的商品放到画布上面去了。然而当你在画布上遭遇过这些商品形象之后,你再去超市时就无法再以过去的眼光看待它们。波普艺术提供了一副新眼光,当你从美术馆离开,你身边所有的商品都改换了它们的模样。“一朝波普,你就无法再以从前的眼光来看一块儿招牌。一旦波普,你就无法再以从前的眼光来看美国。” 三.波普艺术欢呼文化民主化时代的到来与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商品一样,流行文化/大众文化也意味着平等。所有人都听着同样的流行音乐,去影院观看同样的热门电影,每晚坐在电视前收看同样的节目。“有钱人也看不到更为傻里傻气的《问答或后果》,或者更为恐怖的《驱魔人》。你可以像他们一样被恶心到——你们会做同样的噩梦。” 过去莫扎特为贵族作曲、弹琴,今天猫王为每个人作曲、唱歌。过去贵族请画师为自己的美人儿作画,然后挂在自家墙上,现在文化工业从全国遴选了美人儿演电影、拍照片供你赏玩。文化成了众人享用之物。这样的文化也许肤浅,但沃霍尔拥抱这种肤浅。“我想到美国不再有两个分离的社会了——一个官方的、重大的、‘有意义的’,另一个肤浅的、波普的。人们过去假装孩子们每年买的数百万张摇滚唱片无足轻重,是可以不算数的,但哈佛或者类似哪儿的一个经济学家说,算数。所以这次的美国展就像是来自官方的承认:比起别的什么来,人们更愿意在媒体上看名人。” “每个人现在都是同一个文化的一部分了。这种拿流行文化来比照的做法让人们意识到文化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不必读一本书来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他们需要做的仅只是把它买下来(或是把一张唱片、一台电视、一张电影票买下来)。” 在一九六三年的一次访谈中,当被问及波普艺术离开了公关人士还能不能存续时,沃霍尔回答说当然可以,“因为我觉得那些来看展览的人明白得更多。他们不非得思考。他们基本上就是看到它们,然后喜欢它们,他们明白起它们来更容易。我觉得人们正在变得不愿思考,而这样事情就要简单得多了。”访谈者紧跟着确认道:“我想你在这样的趋势里看到了某种正面的东西。”沃霍尔说:“对,没错。” “如果你想要知道安迪•沃霍尔的一切,那么只看表面就好了:我的画和电影还有我,那就是我了。没有什么在表面的后面。” “我觉得我很大程度上是我的时代的一部分,是我的文化的一部分,就像火箭和电视是这时代和文化的一部分一样。我最喜欢美国电影,我觉得它们棒极了,它们是那样地清楚明白,是那样地真实,它们的表面非常美。我喜欢美国电影想要表达的:它们基本上没什么想要表达的,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它们是如此地美好。我觉得一件事物越是没什么要表达的,它就越是完美。欧洲电影里则有着更多需要思考的东西。” 流行文化里没有深刻和复杂,沃霍尔也不需要深刻和复杂,表面的美好就挺好了,干嘛那么沉重呢?“至于说用那么强烈的颜色画梦露是否有什么象征意味,我的回答是:那样很美,而梦露她人美,如果说有什么是美的,那就是亮丽的颜色了,就是这样。” 《百变星君》里有句台词,“男人中的男人,三重刘德华”,沃霍尔的梦露大概也要比梦露还梦露。波普艺术摄取了流行文化的特质,把它更其夸张化了。时代流转,沃霍尔的朋友,艺评人大卫•鲍登曾以“浮夸、尖利、近于粗俗”来形容的彩色《玛丽莲》 ,在我们今天看来刚刚好,我们觉得那就是梦露,那才是梦露,反倒是梦露的那些电影剧照,看起来像顽皮女孩儿多过性感偶像。四.波普:从生活到艺术,从艺术到生活波普艺术是艺术家对于民主化进程在艺术上的确认、表达、拥抱和赞颂。波普艺术引导你观看你身处期间的生活,发现其中的美。波普艺术主动摄取这一民主时代的文化特质,加以夸张扩大,用以进行艺术创作。大众厌恶深沉、躲避崇高、追欢逐乐、钟情俗艳,波普艺术提供欢乐、俗艳而不要求观众深沉、崇高。这里当然有着对于传统的审美倾向的叛离,乃至潜藏着对于传统行为导向、价值规范的拒斥。然而沃霍尔在其间看到的是解放的力量。这是富足社会的民众心态:有吃有喝有玩儿有乐,干吗还要想那么多?等级社会已经被推翻了,社会壁垒已然不存在了,轻松点儿,去做你想要做的随便什么事,去做你想要做的所有的事。“亨利生活的主要关注点仍然是艺术,而我生活的主要关注点是波普——波普任何事情。” 教皇保罗六世造访纽约,在一日的行程结束后,登机时记者问他最喜欢纽约的什么,他回答道:“一切都好。”沃霍尔说:“这正是波普哲学。” “波普的想法,归根结底,是随便谁都可以做任何事,所以很自然我们尝试去做所有的事。没人想呆在一个领域里,我们都想尽其所能地伸入到每一个有创造性的领域里去——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在六五年底遇到地下丝绒时,我们也全都乐意踏足音乐圈。” 沃霍尔也许是最早有意识地以波普的态度生活的人之一,但是当本书的叙述来到结尾,面对着新生的一代青年,沃霍尔如此说道:“波普对于这新的一代人来说不再是个问题或是选项:它是他们所仅知的东西。”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一日——————————————————————————————————————————————欢迎关注公众号“康复记”:愿你在现实世界中的折损,在这里得到康复。2015.11.25补
  •     在六十年代,你无须买东西。你几乎可以免费得到任何东西:一切都是“促销”。人人都在推销着什么,而他们派车来接你、喂你、款待你、给你礼物——如果你被邀请了的话。如果你没被邀请,情况也差不多,只是他们不会派车来。金钱在流动、流动。一个搞市场推广的人有次问丹尼·菲尔茨:“我怎么才能把工厂的那帮人弄来这个开幕式呢?”丹尼告诉他:“这没什么难的。你甚至都不必跟他们说是什么事。直接派辆加长型豪华轿车过去,再告诉他们下楼。我敢保证车停的那一刻他们一准儿鱼贯而入。”确实如此。我还记得那年春天萨姆· 格林不得不在一日之内一分不花把他的整所公寓布置一番的事。当时他对于乔迁新居倍感兴奋,以至于在邀请了数百宾客于第二天晚上来他的新住处开派对后,才想起他没有供宾客落座的任何东西。所以他跑来工厂打了一整天电话。我听到他打给一家又一家的幼儿园,绝望地说些诸如“但那些小宝宝在上面小睡的垫子呢? 我就不能租一些吗? 因为你看,我第二天下午就能把它们还回去……”之类的话。他挂了电话,悲鸣道:“我有什么办法? 我支票账户里只有五十六美元!”我告诉他他会想到办法的。“但是听着,”他说。“我已经给所有的地方都打了电话——包括赫兹垫子出租铺(Hertz Rent-A-Cushion), 可全都太贵了。”我告诉他,“你在犯傻,萨姆。如果你乐意付钱,他们就知道你没钱:有钱人不付钱。告诉他们你要免费的。别跟个废柴似的,要像有钱人那样想事儿。打给帕克·贝尼特(Parke Bernet),打给大都会博物馆!”萨姆想出了一个更好的点子。他打给了一位他在前一周的派对上结识的知名皮草设计师, 自报了家门, 然后直奔主题道:“明晚我会搞一个派对…… 什么? …… 哦,不,不,我不是要邀请你,我只是被点儿生意上的无聊事儿缠上了——为了几个艺术收藏家,不过《生活》会派摄影师来报道这个派对,他们想要派对有某种主题、一点儿特点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他们看过了沃霍尔的银色工厂,他们觉得他们想要某种铺天盖地的效果,所以我就告诉他们我会为他们把我的公寓弄成塑料的、皮草的或者什么的。要看起来‘上相’,你懂的……”第二天早晨,一辆货车停在了萨姆位于西六十八街的新居门口,车上满载着价值四万两千美元的皮草,连带一纸保险合同,他签收了它们。他把它们扔得到处都是——甚至铺到了庭院里。那天晚上,所有人都躺在貂皮、猞猁皮、狐狸皮和海豹皮上,周围是数百只燃着的蜡烛和壁炉的火光——那地方看起来绝了。(摘自《波普主义》原书,#六十年代的生活哲学#) 文|安迪·沃霍尔译|寇淮禹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安非他命,velvet underground,地下电影,皮夹克,牛仔裤,银色的Andy,camp ,factory,被人诟病的波普,背后是浮华而真实的年代,哪怕造作都那么美。popism, 喜欢。
  •     有时候觉得当今的创业热就跟60年代的波普热一样:年轻人以不睡觉为荣(安非他命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免费压倒一切,追求特立独行与不拘一格……
  •     “在未来人人都有十五分钟可以成为明星。”
  •     极其有趣
  •     译者
  •     我们都活在60年代的后果之中,未曾亲身体验,却不断可怜地玩味着60年代落幕后的失败主义
  •     安迪喔吼童鞋实在是太聪明了
  •     看沃霍尔的画,猜到他的来历了。
  •     一部精选的流水账
  •     大部分在飞机上看完的,除了了解安迪沃霍尔娘娘腔,其他没记住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感觉翻译有点问题啊!
  •     安迪沃尔的冷漠而执着让人着迷,可是其招领下的一代年轻男女没有他深刻而节制的智慧,肆意妄为绽放自我后很少能够回归俗常而平静的生活,放纵的虚浮之后还是无法解脱的现实的沉重,整本书读完,对波普的理解深刻了好多,但也感觉曾经那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解放自我的时代里,有着让人无所适从的慌乱和迷茫。
  •     文艺界混圈子指南
  •     看起来和电话黄页一样,都是人名哪个都不认识,看不下去
  •     美国的六十年代一如天堂一般。
  •     六十年代大法好
  •     六十年代是我心中的黄金时代
  •     朋友们来猛击想读:)
  •     私人六十年代史 虽说他们的交游经历简直像菲茨杰拉德的小说 但这部分是最无聊的;反倒是涉及地下丝绒和妮可、地下电影的寥寥数段最有趣 特别是他对《午夜牛郎》的纠结态度(好莱坞通过吸收地下电影反文化内容而加以纯熟、易于接受的包装从而获得成功
  •     2016年第4弹。比那本所谓唯一自传的《波普启示录》更逻辑清晰也更有感情。他是纪录癖,他记录下了一个疯狂但迷人的年代。一个没有美图秀秀、人人还不是十五分钟名人的时代。
  •     安迪·沃霍尔的六十年代观察记。感觉翻译难度挺大。但是如果不是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就会觉得这本书挺枯燥的。
  •     1960-1963的记录,记录认识的人、发生的事、办展。挺有意思的,可以通过里面的名字去搜索更多的作品等,但内容只是看看就好。
  •     另外一本吸毒指南,安迪的六十年代对他来说可能是最好的六十年代,各种派对迷幻药迷幻乐队,除了不再画关于波普的画之外一切都很爽,这很波普。翻译感觉一般,看过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是看得很顺的,“安男”“玻璃”这些词看起来很不顺。建议看原版。
  •     通过安迪的口讲述了他的60年代,一位当代艺术家
  •     适合一边听着Motown一边看的时代写意
  •     时代只有被最烂漫的人记录才会完美
  •     一定要找本原文 再读一遍
  •     迷恋
  •     迷人的六十年代
  •     静静合上28万字的书本,再看一遍安迪与伊迪笑靥如花的脸,这是“工厂”最美好的1965年!
  •     如果我有一个偶像的话,那就是他了
  •     百花齐放的60年代
  •     奇幻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     “我从来没有不在状态,因为我从来没有状态”丝网印刷作品,摩登迷你狂乱,迷幻药,地下电影,迷幻乐队……从安迪•沃霍尔回望的生活里,了解六十年代纽约波普文化,和他。
  •     “动作片都是一帮人打另一帮人,不同的动作片只是细节上的不同。流行文化就是它们看起来不同,实质是一样的。我不喜欢这种实质是一样的东西,我喜欢的是一模一样。”引领潮流的人都是用技术把哲学玩得飞转之人
  •     又名社交花的风流韵事 黄金年代 谁也回不去
  •     太欢乐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