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邀请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301234037
作者:(美)威特(WittJ. )
页数:297页

内容概要

乔恩•威特(Jon Witt,1962— ),芝加哥罗耀拉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中央大学副教授,主讲社会学入门课程。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社会学视角
第1章地位的重要意义
第2章社会学的想象力
第3章寻求答案
第二部分社会学的大观念
第4章汉堡是一个奇迹
第5章劳动力+树=书桌
第6章我思故我做
第7章自我与社会
第8章“是”的含义
第三部分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9章联结纽带
第10章教育
第11章保持信仰
第四部分差异性的后果
第12章等级之差
结语社会学是个动词

作者简介

我们为什么会按照我们想的那样去做呢?我们为什么会按照我们做的那样去做呢?社会学旨在对这两个问题提供答案。尽管其他学科也试图做出回答,但社会学提供的分析视角,既有更大的包容性,又有更大的密切性,它比我们在许多其他领域可能找到的观点更为基本、更为明确。社会学可使我们洞悉“全景”。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涵盖广泛、通俗生动的社会学入门书。
编辑推荐:
1.
这虽然是一本社会学入门读物,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学内涵和想象力。。
2.
作者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人们把握社会学的核心观点。通过此书,为读者认识和了解社会提供新的方式,从而使每个人获得更多的社会学知识。
3.
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阅读此书,不是仅仅记住那些现成的东西,而是去实践,去行动,即去做社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建立美好的社会。
4.
社会学同时在个体和集体两个层面上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现状,以便可以就我们人类将走向何处、我们应该如何实现目标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社会学的邀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一句话概括:社会学是一条在常识之外寻求日常生活新意的自由之旅。读后感:如果我们足够好奇与真诚,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日常事物都不像表面那么简单。——唐诺相对于其他学科,社会学仿佛具有一种更强的穿透性,穿破日常事物或软或硬的表层,抵达更加深层的原因。关于社会学的思考,有时候会显得很有趣。比如,福塞尔的分析着装的易读性准则很有趣:阶级越高,穿印有文字衣服的人会越少。“穷人把自己与某个全球公认的成功企业联系起来,于是在那一小段时间里获得了一种重要性……一旦穿上可读衣饰,你就将自己的私人身份和外部的商业成功地合一,弥补了自身地位的无足轻重,并在那一刻成为一个人物。”在后现代生活中,消费成为了我们选择的主要方式,品味折射出处境。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之后,就是尊重需要。在现代生活中,尊重需要之前的层次容易满足,成就感的获得比较难。我们往往处于一种成就感饥渴的状态,在人群稠密而又陌生的环境,我们更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同。因此,我们通过曲折的方式隐晦的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不仅通过消费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我们还通过其他方式——各种主义的选择。民族主义者,通过将自己融入到一个更大的共同体——亘久存在、宏伟的民族,于是自我作为民族的一部分将成为永恒。个人主义者,通过将自己区别于他人,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从而获得某种”珍稀“式的成就感。然而,细细想来,这两者都没有道理。民族主义者,所寄托的民族并非是亘久的存在,只是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个人主义者,自以为的”独一无二“,只是这个星球早就过剩了的商品——是的,你很独特,但每个人都很独特。共同体和个人,其实是一种事物不同层次的表达,当我们强行区分它们,赋予它们实体的性质,我们会发现种种悖论。我们会发现,共同体很虚幻,什么是共同体存在的实际标志呢?完全独立的个人不现实,每个人都是网络中的一份子,”单子“不存在。在这个普遍成就感缺乏的社会,为了满足和食欲、性欲一样的成就感,我们无形之中扭曲自己的认知,赋予共同体或个人过高的比重,这值得警惕。
  •     第一章:地位的重要意义本章将重要分析我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影响我们所做抉择的一些方式。处于类似地位的人往往具有相近的洗好,并会做出类似的选择。1、我们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我们是谁· 我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着我们对资源的获取,也决定着我们能否做出切实可行的选择。·社会学就是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差异性后果的系统研究。·只有正确认识到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由我们所处社会地位决定的程度,认识到我们不是完全自由的,我们才能对改变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世界做出更加贴合现实的选择。a、世代:婴儿潮一代、X 一代、新千年一代· “社会”这一术语的意思太过模糊,在解释社会成员的特征上不会对我们有真正太大的帮助。社会学家更喜欢分析那些更具体的群体范畴,诸如性别、社会阶级、收入类群、教育类群、部族、宗教团体等,以便更好地去理解影响我们所做所想的因素。·“世代”=“年龄同期群”,指仅仅因为出生在差不多同一时代而具有相近年龄并因之而具有相似经历的一群人。·历史事件会以我们通常不能理解或不能欣赏的方式塑造不同代人看问题的态度。·社会学家通过跟人交谈、倾听来搜集有关世代差异的信息,分析其生活模式,然后再推而广之涵盖更多类别的人。·“世代”这一概念相当宽泛,并因此而会忽略世代内的许多重要差别。这种世代研究往往会过分提现那些属于主流文化者的爱好,而忽视了整体中群体间的显著差别。b、年龄与社会性别:人口统计学因素和电视爱好· 我们的选择模式还受到其他因素(如性别、种族和民族、收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可以很明显地通过分析人们喜爱某些电影、歌曲和电视剧的程度来加以说明。·Nielsen Media Research 2005 尼尔森媒体研究所的电视收视率调查。·关于“世代”的影响,我们也可以通过年龄来对照其喜好的不同。·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广泛的社会类别,的确会影响电视观众的洗好。·我们选择观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反映了我们生活所处的不同流行文化世界,由此也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c、生活方式簇:人口统计学因素和消费·社会研究者把年龄、社会性别这些群体特征跟受教育水平收入和其他方面都结合起来,得出关于人们生活方式的结论。其结果就是亚群体。·“亚群体”=“生活方式簇”:是根据人们的消费偏好、群体成员身份、品位、价值观和态度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群。·人口学家韦斯(Michael Weiss,2000)通过聚类研究绘出了62个类群的消费地图,以说明不同消费者喜好高低不同的集中程度。2、社会生活的象征意义:作为标志的都市传闻·尽管我们可能没有察觉到我们的偏好在何种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塑造,但社会学家进行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揭发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他们除了分析我们的喜好模式外,还要去分析我们所做和所说事情的象征意义。·都市传闻研究者提出,这些传闻使我们面对现代生活时所关注的事情。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发现我们社会性别、性、社会变迁等事物的态度。·歌曲和其他流行的表现形式,比如小说和电视节目并非仅仅反应我们所关注的东西,他们同样塑造我们。·通过分析都市传闻、消费选择、电视节目喜好模式和社会生活世界中的其他现象,寻找里面隐藏的模式,我们可以识别我们的个体偏好为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所促成或塑造的方式。3、权利、特权和地位·社会学不只是描述社会,说明我们的偏好是如何形成并具有模式性的。它也可以对我们如何确立这些模式及其原因提供批判分析,并能帮助我们对是否希望维持这些模式提出问题。·阶级、社会性别这些人口统计因素不仅体现着不同的社会世界,还因为他们能塑造社会地位,并影响我们可能拥有的机会和可能遇到的障碍。·我们是基于自己的社会地位而继承了优势和劣势。我们关于平等和机会原则的信念,可能与因群体特征而限制人们获得机会的现实是相冲突的。·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坚定持有的新年、我们所获得的资源,都是我们所处地位的结果。 第二章:社会学的想象力·游戏中我所占据的地位塑造了我的认识,甚至决定了我的感觉。放在社会学上讲,我们的所做所想,甚至我们如何感觉,都不仅仅是我们自己个性特征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有重大关系。 ·社会学提供了一种工具,让我们能够理解我们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以及为何会这样想和这样做的。1、社会与个体:历史和人生·“社会学的想象力”by 米尔斯 美 1959·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分析作为个体的我们与塑造我们生活的更大的社会和历史力量之间关系的意愿和能力。·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历史”不仅意味着我们所处的时空,还意味着我们从中发现自己并获得资源的相应地位。 ·正如社会学的想象力提醒我们的,我们是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中(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历史”中)行动的。2、生活机会·处于相似地位的人们拥有获得相似资源的提劲,这意味着他们面对相似的障碍和机会,从而会做出相似的选择。·资源的划分方式:a、物质或经济资源:你拥有什么(金钱、资产与土地)b、社会资源:你认识谁(社会网络与声望)c、文化资源:你知道什么(观点、新年与价值)。·韦伯的“生活机会”:个体所能获得的成就是以所处的社会地位与其所能得到的资源为基础的。3、社会问题:私人问题与公共问题·米尔斯:基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区别,我们应该区分个体作为个人所面对的障碍(私人难题)与处于相似地位的个体所共同面对的障碍(公共问题,社会学家则常称“社会问题”)。·我们作为个体的选择有助于解决我们共同面临的难题。·探索与失业有关的更大的模型——换言之,将它作为一个公共问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它对个体的影响,从而帮助个体与社会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4、社会学是……·将要定义的对象与其他对象区分开。·结成同伴过程的研究、与群体有关的……·社会学是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差异性后果的系统研究。a、系统研究·社会学知识建立在经验信息或者以经验或以观察为基础的信息上。·社会学系统研究包括两个维度:①方法,涉及应把哪些东西算作资料和如何收集资料:定量法:强调用数学或统计学的方法计量与分析数据资料,收集这类资料最常用的方法是调查;定性法:重视倾听和观察人们,并允许他们解释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收集这类资料最常用的方法是参与观察,与所研究对象交流互动。②立场,涉及到社会学家与其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科学的社会学:观察行动被假定为被动的,不会对所分析的事物产生任何影响;改革的社会学:社会学家主动参与、主张社会变迁。b、个体·个体有选择和行动的自由,被称为能动性。·我们通常会遵循“阻力最小路径”原则,其含义是为他人所接受和期望的行动和信仰。c、社会·社会有三个密切相关的要素:①结构:包括关系与社会网络模式,包含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源的组织。总体结构的主要因素称为“制度”,最普遍的五中制度是经济、家庭、教育与宗教。嵌入制度中的是群体、子群体以及我们所占据的地位。最终产生的结构,为我们提供了行动的环境。②文化:包括我们人为构建的与身外世界的关系。文化的三个主要部分包括物质文化(涉及填充我们周围世界的物质材料)、认知文化(包括语言、思想、知识与观念)和规范文化(行为的准则)。③互动:包括我们的结构地位内部文化资源的交换。我们身处的结构提供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网络,但是这些关系必须以我们的互动去激活。社会必须通过行动的个体才得以确立、具体化。“结构”与“能动性”是通过互动同时产生的。d、差异性的后果·社会学不仅描述我们的文化结构与互动;它也要分析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是如何分配的,并根据他们为个体所创造的机会与障碍讨论分配的结果。 ·我们应特别关注对社会权力的分析。社会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揭示和分析不同社会地位带来不同的资源的不平等的程度 。这是我们关注差异性后果的原因所在。5、社会学的呈现方式·多重范式学科。·社会学应该关注微观层面的问题(即与个体和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还是应该关注宏观层面的问题(即与诸如社会和制度等更大的社会结构有关的问题)。·社会学家应该以更科学客观的立场,还是更积极改革的立场来披露数据资料。a、微观分析法与宏观分析法b、科学社会学与改革社会学c、历史背景·19世纪的工业革命、知识革命、政治革命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学家试图补救并帮助人们去应对新的环境。d、孔德(August comte)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孔德和实证主义,基础基点:稳定和变迁。e、马蒂诺(Harriet Martineau)对改革社会学的贡献·关注对道德(我们认为什么是恰当的)和行为方式(我们实际所做的)的观察和分析。·社会批评作为社会学的核心。6、社会学作为一种工具·
  •     定不负邀请——读《社会学的邀请》感而发你的生活背景中有什么因素促使你对社会学观点产生了兴趣?这是看完整本书后,作者留下的一个思考题。涉及了观念的起源,包含了许多社会学的图景。我对社会学的兴趣,得追溯到我对物理学的兴趣。首先是初中的时候,看了关于相对论的一些科普书,让我觉得日常的世界并没有那么普通,而实际上充满了神奇,对于一个年少的(中二的)人来说,这真是充满诱惑。接着,我对物理学的兴趣拓展到对这整个世界的兴趣,我试图去理解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怎么运作起来的,为什么地球精准地绕太阳在转,生命又是怎么一回事,人类又是多么不可思议地能到外太空,登上月球。接下来我的兴趣又转向了哲学层面,从形而上学再到道德伦理学。接着我的兴趣很自然地拓展到了社会学,也就是人类社会是怎么组织在一起的。在以前,我总有这样的观点,研究清楚了底层的东西,由底层建筑起来的上层自然而然就可以搞明白,物理学的研究可以搞清楚化学的,生命科学的问题。而关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可以自然而然地拓展到一群生命的研究。然而,这或许非常不对。高二的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了三体问题。大一上学期的时候,力学老师说“More is different”。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知道了物理学前沿有个分支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由超多原子形成的凝聚态体系的物理性质。在经典物理中,即便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运动满足的方程,但是当三个物体以万有引力作用下一起时,我们仍然无法给出精确的物体运动方程。更不用说由大量个体组成的群体的性质了。在大二寒假的时候,我读了《复杂》这本书,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有意思的现象,一个种子如何知道它将长成的形状,一群蚂蚁如何知道分配工作,一群神经元又是如何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智慧结构。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个体与由个体形成的社会,则又是一个更复杂的体系,其中的个体是复杂的,而由个体组成的体系则是复杂的复杂。在这复杂的复杂中涌现出的精妙的分析,框架就是社会学的魅力所在吧。书中是这么描述的,社会学是一条在常识之外寻求日常生活新意的自由之旅。这个表达我喜欢地不得了。我们为什么会照我们想的那样去想呢?我们为什么会照我们做的那样去做呢?那么这条自由之旅就是通向这样的问题的。它能让我们再更大的视角下去看待我们的选择,我们的行动,正所谓一个Big Picture吧。而这条路的另一个效果是,让我们平静地接受不平等,所谓人与人的差异。在之前我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论述方式,然而正如书中所说的,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效的分析方式,不管它会带来怎样的负面效应。我们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的选择,我们对资源的获取,继而决定我们成功的上限。另外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概念就是,社会建构。一个是建构文化,我们创造出各种工具,从语言,观念,到信仰,行为准则来让我们建立秩序,让我们在生物本能之外处理与其他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也就是建立意义。第二个是建构自我,这个表达比较玄,我们成为我们创造的世界的产物,我们被由我们建构出来的文化束缚影响,在这个文化环境下建构出个体的意义。第三个是建构社会,我们分享我们与他人共同创造的文化。书中还介绍了像生产力,社会整合等社会学的大观念,在这些大观念之下,作者介绍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非常重要的三样东西,联结纽带,教育,信仰。这里关于信仰,也就是宗教的功能等价物的观点非常有意思。作者介绍了这样的观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会以现代生活的形式存在,比如体育运动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功能等价物。在我理解里这里的功能指的是超越生物性,建构生活的意义。书中也说,不管是什么,只要它能给我们提供意义体系并能超越我们的生物性,它就是宗教。这样一般化的定义,让我比较轻松的可以接受宗教,而不是将其与科学对立。我想科学提供对世界的图景,也是这样的一种意义体系吧。作者提供了一种思考方法,用于寻找这样的功能等价物,询问你自己“我的时间和精力主要花在什么上面,我们狂热追求的是什么?”从集体的角度而言,这样的宗教可以增加我们的社会团结感,我们因为相似的信仰而组合在一起,歌迷,科学共同体等等等等。看完全书,我有了一副社会学的图景,一群个体,每个个体在整个图景中有个势能,在整个社会提供的动力/束缚下做出行动,而社会中由个体建筑而成的宏观物体,则又类似于个体,但是以另一种不同的规律发生运动。在这样的视角下,有个核心问题,人与人是不平等的,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非常大的不同,在成长过程中又继续积累着不同的教育,最后带来非常大的差异。在正常的情况下,这样的看法很容易带来悲观,负面的情绪,让处于劣势的一方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在书中的最后,作者说,社会学虽然提供了这样的分析,但是它能让你洞悉促使你的观念和行动形成的因素,并找出你的优势,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之中。而我想到这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以浪漫主义的方式。首先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问题的前提人与人应当是平等的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并不成立。因为如果有了这个前提,就会暗示我们去比较不同人的不同。然而不同人是如此的不同以致于那种比较丧失了意义。这里,我有一种人生态度。就像游戏一样,如果从游戏一开始你就是游戏中最牛逼的存在,你可以轻轻松松的把其它怪物甚至boss干掉,这样的游戏就完全丧失了乐趣。我曾试图在即时战略游戏中用作弊器把我的资源调成无限,使得我可以一下子领先其它玩家,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一点也不好玩。于是,可以想象,无论我们的初始条件如何,这是我们的影响范围之外的事情,作为一名有趣的玩家,你应当可以把人生的困难当做挑战,就像游戏一样,去攻略,去想办法,去把游戏玩得精彩!一旦转换到这样的态度,资源的差异就变成游戏的乐趣所在了。这大概也就建构社会的一种方式吧,哈哈。定不负邀请,用新的视角和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沐浴新意!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扫盲。
  •     以美国为背景 写给学生们;真诚 清晰 平实;作者来自西部中等城市工人和新教
  •     深的看不懂,浅的嫌没味
  •     深入浅出,最后关于知识的三种分类很有启示作用。我们太注重第一种知识了
  •     合格的通识读物,优秀的社会学入门辅助。按照敝系的课程特点,感觉更适合放在社概之后国社之前阅读。遗憾啊,当年的所谓入门课社会学概论简直就是名词解释课,倒是社会学专题讲座真正呈现了些社会学的学科气象,然而15级已经停开社专了,哎...
  •     入门的读物,但是一点都不浅显。我明白文化研究为何要建立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之上了,可能这些学科本身所带的关怀和同理心让我们无法回避。
  •     涂尔干、马克思和韦伯讲得很精炼。总得来说逻辑鲜明有层次。其他部分如果适当精简语言并把讨论更深入些一些可能会更有趣吧。
  •     社会学的入门,比较通俗易懂,讲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烦恼,个人选择,个人自由,和社会的关系……
  •     有意思。
  •     看着很过瘾,深入浅出。历史学界什么时候能撰写一本《历史学的邀请》?
  •     非常好的社会学入门书。第一部分讲社会学是做什么的,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社会学三巨头涂尔干、马克思和韦伯的思想,介绍了“后现代”这酷炫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社会三个重要部分:家庭、教育和宗教;第四部分讲到革命味道比较浓的词汇“社会阶级”。本书被评为本人阅读年度好书,哈哈
  •     第二本社会学书。开头问了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那么想,我们为什么那么做?结尾给出了答案: 我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内化在头脑之中,形塑着我们的需求、希望和梦想。看这本产生了几个问题,解决了几个问题:年龄同期群、生活方式簇、生活机会、“你是谁?”、“你是做什么的?”、“子非鱼”、为什么学习、高中分班制、教育的不平等、跑步也是宗教?、文化资本的力量。
  •     最后说阶级那里稍嫌啰嗦。。明明前面字字珠玑
  •     隐形的条件限制,你之所以成为你并不只是靠自己的意志。
  •     非常棒的社会学入门书籍,社会学的价值和观察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学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三巨头、马蒂诺、杜波依斯、彼得伯格等、以家庭、教育、宗教举例(五部分之三)举例,差异性后果是作者对社会学的最后一部分定义,以及最后社会学的实践价值。十分清晰明了,事例中穿插着概念,要是生活在美国或许还会有共鸣。正如作者所言,我们并不知道多受制于社会。美国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的观点十分有启发。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叙述让我怀疑到底有多少伪马克思主义。
  •     本书是一本对初学社会学者的极好的入门读物,说是入门可并不过于浅显,条理清晰。本书开篇讲了社会地位与社会学的想象力,在第二部分介绍了社会学的三巨头,涂尔干、马克思、韦伯的相关理论,以及诸如自我与社会文化、后现代等相关的理论,在第三部分讲了家庭、教育、宗教。最后讲了差异性的后果。本书可读取很强,翻译流畅,结构清晰。要提醒的是这本书具有美国社会学的特色。
  •     好啊,深入浅出,适合入门
  •     太有意思了,早点看就好了,获得很多新的观点。比如谈到的社会分工与共同体的解体,以及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等。推荐
  •     较为浅显的初级读本 对自我和社会的分析研究比较有启发 有些不感兴趣的就跳过了
  •     地位,阶级,经济基础,权利,文化资本,知道什么,决定怎么想怎么做
  •     “相互依赖性比个人主义更重要,文化和结构对机会的选择有重要影响,我们有改变文化和结构的责任。”
  •     叩门
  •     社会学不仅是个名词,更是个动词。它教会我们认清自己的地位,所处的环境,尽管不可避免却总要面对的社会限制,了解到我们既贫穷又富有,必须依赖他人而生存,以及强制选择。我们有必要看清社会的本质,它的建构。了解这一切,同时意味着担下了责任:在常识之外寻求日常生活新意,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工作后读,感觉不一样了,不是阳春白雪的象牙塔学术,而更深刻,更真实。「我们都想把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手中,但却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们自己的抉择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我们有时能控制有时则不能控制的资源的限制。」
  •     思路最清晰的社会学科普。
  •     总体上来看写得不错
  •     我都看进去了
  •     灰色,並不必然具有一種顏色上的意义,但却只有灰色是必然的。因為它是混合的、困惑的、结块的、不纯的、未经高温消毒的。
  •     。
  •     “社会学无论是在我们作为个体试图更好地理解自己这一方面,还是在我们作为集体努力建设美好的世界这一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社会学吸引我的地方啊(˶‾᷄ ⁻̫ ‾᷅˵)结构和条理较为清晰的社会学入门书~
  •     虽然读起来更生动一点,毕竟作者努力用了大量生活的例子和文艺的语言,但是还是感觉作者叙述得有点乱,深浅不一。社会学入门不如直接去学《社会学概论》。
  •     奇特的观点
  •     终于看完了,非常有趣!如果说法学是界定并争取个人自由的话,社会学就是让我们知道我们何以不自由而争取自由,告诉我们不顾社会联系的自由主义为何行不通。正如作者所说,社会学是在常识之外寻求日常生活新意的自由之旅。
  •     社会建构:教育再生产、阶级决定视野。文化建构:宗教。个人建构:语言学。三者互动反馈。作为科普不错,但社会学宽泛,难深刻。
  •     虽然是标签是社会学入门,但真的推荐无论是不是对社会学感兴趣,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     很不错的社会学入门书,深入浅出,作者本身也是改革派社会学家。给四颗星是因为翻译差点意思。
  •     相见恨晚
  •     社会学的入门读物,值得再读!对宗教、阶层、社会结构、生活机会都增加了理解。不仅是理解社会学,而是理解社会。
  •     很有用的社会学入门书
  •     看这本书前确实得先看一本中规中矩的社会学教材。从写作布局方面看:此书详略不当,略处篇幅不足,就像说话飞快的谢耳朵。详处又对不紧要的例子废话连篇。从内容方面看:看的第一本社会学,没有对比,倒真不知道内容处于什么水平。
  •     写的很好,但略显繁琐,有趣点较少。
  •     四星。前半部条理清晰,内容详实,后半部有点乱,可能是阅读状态不好。很有一些刷新我原有知识点的理论,比如汉堡奇迹,宗教观念等,对后现在有了更深的认识,激发了对马克思资本论的兴趣,整体很不错。翻译非常烂,尤其是后半部,好多句子都要读几遍才知道是什么意思。
  •     喜欢社会学,可以认识自己的生活。
  •     社会学入门必备。深入浅出,很好看。
  •     就像知道当初学物理没有光的反射所有的东西都是黑色的一样
  •     2017年第1本书。人是社会性动物,当我们谈论自我,我是大学生,我是安徽人、我爱看动漫……都是一种建构在社会性之上。 这是一本社会学导论,概览了社会学的理念,读完也能搞懂很多貌似高深的抽象概念到底是啥意思?比如资产阶级、后现代等等。 翻译减一星,比较拗口,内容还是很不错的。
  •     打开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更新了我的思维模式。让我重新理解了社会的定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我认为掌握这种“实践理性”知识是个体真正成熟的第一步。
  •     高屋建瓴的将什么是社会学阐释的很朴实,很容易理解,这个对于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很管用
  •     不断在重复地位,阶级。 现代社会物品的生产需要集体的力量,但是我们又限制在个体的思想中。 劳动分工,资本,教育,觉得很多概念好像是和经济学重复的。 好像没有眼前一亮的事物,我们的认识受我们阶级、文化、社会地位、性别的影响。我们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就算我们希望成为独立的个体其实那是集体文化是这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