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101092349
作者:费孝通
页数:112页

书籍目录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作者简介

该书是由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辑录而成。在此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而“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乡土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我在故乡农村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忆里满是对那人、那物的眷恋,再加上对社会学的兴趣,所以《乡土中国》就成了绕不开的必读物。童年至今留给我的是和小伙伴们追逐在一片片桔园里的难忘回忆。我们在春天守着门前向阳渠里的蝌蚪慢慢长大,在夏天里盼着老爸能带上自己晚上去田里扎泥鳅,在秋天里等待橘树上满是黄彤彤的橘子,在冬天里比赛谁家的雪人堆得最好看。对于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自我到城里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在心底慢慢生下根。这份感情流淌在每一个从故乡走出来的人,每到清明、过年、老人大寿,村里远居他乡的游子都会回来,我也参加过几次那样的村里集会,大人们那份浓浓的家乡观念让我深受感染,村里大人们早就约好,大家老了就都回来养老,种种菜、养养花,吃完饭就从这家聊到那家。家乡对于大人们来说就是叶落归根的地方,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在那更令他们感觉踏实的了。长大后我开始冷静观察我这篇梦里故乡。满是疑惑,为什么宗族要每年聚在一起“开会”?为什么村里的老人要花费那份精力来修订族谱?为什么村里有什么大事都会把老人家请去商量?为什么给祖宗祭拜时村里的女人都不会去?这一切疑惑开始充满我的脑袋。《乡土中国》给我初步解开了这一切。这本书虽然写于上个世纪那个战乱时代,但是观点依然鲜活,对于农村有了更加本质的认识。 中国千年的农耕文明已经决定了国人骨子里的乡土味,至今农村依然占到这个国家最多的区域。我们的祖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土重迁、注重经验、长幼有序,这些都已经潜移默化的融入我们的生活里,它带给我们所有的好与坏只能接受再后天加以教化。中国农村一直是统治的重心,自古以来的重农轻商代表当权者的统治策略,得民心者本质上是得农民的心,但是古代的科技、交通决定了王权并不能对基层有多大的控制力,更何况农村还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经济体,所以就有了“王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所以农村便成了一个带有血缘性、区域性的松散小群体。中国从上往下到最后都是一个个最小的家族单位,依靠最原始的血缘联系加以维系。看完《乡土中国》以后,心中有一个疑问尚未解决,费孝通将中国农村传统人际关系网定义为“差序格局”,这已是毋庸置疑的绝妙发现,但是我却在想为何中国传统社会选择了人伦“差序格局”而不是“团体格局”呢?因为中国也早在战国时由墨家提出过“兼爱非攻”的博爱思想,但是却并没有为中国传统社会所接受,这让我疑惑。此外,我对中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所引发的“公德与私利”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墨家的博爱观,现在看来也许太过于超前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养成了一套固有的伦常规则,老人和长老一般都集中了几辈人的经验、智慧,而古代农村社会由千百年都少有变化,所以这些经验对于后辈们生存相当可靠,所以尊老其实是种生存的取舍。而墨家的观念正好打破这一切,这对于注重经验的农耕文明无疑造成巨大危机,所以被孟子骂作“无父无母的畜生”。好吧,物质决定意识。其次,对于中国人自古少有“公德”心的问题,我觉得还是一个社会安全感的问题。一个社会法治完备,人们安居乐业,自然会道德上水平上升,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但是中国古代往往难以给底层老百姓以安全感,人们在政府和暴力的压迫下只能退而求次,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而要想活下去就得抓住一切救命稻草,“穷则独善其身”,自我中心观念自此形成。当下中国正朝着工业文明大步迈进,这是与传统农耕文明大相径庭的。当下所有问题其实都是在于传统社会的农耕思维与工业文明的难以适应造成的。社会需要发展,但是却不是将农耕文明赶尽杀绝。纵观各国发展,在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开始厌恶冰冷的钢筋水泥城市,向往山清水秀的农村,美国的“田园牧歌”运动就是发生在工业突飞猛进时。中国现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社会躁动不安,矛盾此起彼伏,就是长期的工业发展所引发的的社会并发症,这时就需要农村这幅镇定剂。现在政府开始引入“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在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怎么保留好生态已经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什么时候中国农村能有日本那副样子,社会每个个体在现实中能走进这样一个的“梦里故乡”,相信中国社会一定会大不一样。
  •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还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起的集团为单位的。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就漏不过去。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人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伦: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波纹的差序。自我主义(非个人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道德观念: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团队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群。(中国)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育实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么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需“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做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维持礼治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身内的良心。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孩子捧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中受到社会指摘的次数。文化像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就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
  •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谈到了中国人际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其实,这里把水换成酒似乎更贴切一些。与亲朋好友超量发挥,与一般朋友点到为止,求人办事时酒满杯干,端起架子来浅尝辄止,国人喝酒好像在红白喜事上随礼一样,酒量和款额随情谊深厚而上下波动。有朋自远方来,自然得换得樽酒旧醅,陶然共醉;朋友即将远行,那也需置酒临长道,下马喝一杯。杜甫见到十余年未曾见面的卫八处士,感慨着光阴荏苒,白驹过隙,远隔山岳,世事茫茫,酒量也在这种感慨中发酵,一举累十觞,而且还没喝醉。觞是古代酒器,容量多少不太清楚,但人们谈论自己的酒量,往往酒前谦虚、酒后夸张,所以杜甫既然在事后说自己一口气喝了十觞,还写到诗里流传下来,那肯定和当时的主流酒量相比,还是很大的。李白在终南山农家院斛斯融处留宿,话语相投、相见恨晚的时候,自然需要美酒佐餐了。喝到尽兴了,找不到KTV,就伴着山间的松涛唱歌,一直唱到银河星稀、东方发白。李白没有明确自己喝了多少,却说自己喝了一宿,这从气势上直接就将杜甫压了下去,仙和圣的境界高低、级别差距从喝酒上也就一目了然了。《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也就导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很不容易找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以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这也使得孔子用来与天下相配的“仁”,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上。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变化,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一见如故往往只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酒却如同时间机器一样,在路人与朋友、朋友与兄弟之间的情感升华中,发挥出催化剂的神奇效果。人们好像蜘蛛一般,抛出一股股酒所凝结的网丝,编织成彼此交错、相互勾连的人际网络。酒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使人得到了那种道德或法律上的伸缩。在某本书上读过,酒最早发明出来的时候口感十分苦涩,难以下咽,主要用于宗教活动,祭司或巫师喝了以后,酒劲上来后,便自认为具有了超自然力量,距离神灵近了一步。所以,可以说酒也是为了走关系、拉感情而发明出来的。但酒毕竟是穿肠毒药,一千个喝酒的人中,就能耍出一千种不同的酒疯,而且伤肝伤胃伤脑伤心。记得看过一个有关老鼠喝酒的笑话,三只老鼠每只干了一瓶二锅头,一只躺下大睡不起,另一只趴下狂吐不已,最后一只低头捡起块板砖,大喊:“猫呢?”尽管如此,中国酒文化依然不衰,为了适应国人以酒量论英雄的风俗,很多酿酒厂家将38度的低度酒作为主流产品,甚至啤酒厂家还生产出与国外迥然不同、国内独有的低度啤酒,以换得饮用者酒量日涨的成就感。国人面对健康的威胁,依然以义无反顾的姿态杯筹交错,把酒言欢,应该就有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提到的长老统治的因素。乡土社会是靠近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标准的,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而“文化中很多与人类生存条件无关甚至是有害的”,传统是长老手里的法宝,“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从祈福祭祀到请功欢宴,从甲骨青铜到诗词曲赋,从皇宫内院到山村茅屋,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所以,想改变中国酒文化,靠疾病的恐吓、税收的调节、家人的管制常常是难以做到的,而是应该按照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面对长老权力所提到的办法,“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慢慢转变这种传统所存在的根基,比如,改喝芥末汁。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对乡土社会的洞察很深,整本书的体系似乎不够完整。
  •     经典。几十年过后,中国社会还是这么个结构。
  •     从土里来,因为生在乡村,对这片土地却那么陌生,惭愧
  •     大一看完写的论文还拿了90+,怎么现在完全想不起来都看了什么_(:_」∠)_
  •     很喜欢这样的书啊,大家小说的感觉。换个角度看所处的社会也是很有趣,还能从中发现一些语言和文化的东西,蛮好~
  •     读了两遍,后半部分说理较多,很难理解,有空读第三遍
  •     通俗易懂,字字珠玑。
  •     虽然是七十年前的书,但放到今天的社会来看,依然极具启发性。尤其是“差序格局”那篇,看看我们周围的人,真的是感触良多。【12/27】
  •     “悠然见南山”的情境尽管高,尽管可以娱人性灵,但是逼人而来的新处境里已找不到无邪的东篱了。
  •     似乎有点松散
  •     很经典、很透彻。
  •     在推己及人的波纹里,我也是其中之一环。
  •     4.0 社会学的有趣之处就在于 有些现象看懂了 却很难用语言精准地表达 或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阶段。而费孝通这样的大家的厉害之处 便是能用朴素的语言将现象剖析得深刻又透彻。
  •     简而言之也可将决定社会结构的中心力量比拟为个人经验之恒与公共知识之变,其间“注释”是很重要的内容。有两句话印象深刻:1,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2,一个只有生产他生存必需的消费品的人并没有资格做奴隶的。
  •     太棒!值得反复阅读!
  •     中国社会源自农业源自乡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社会结构格局导致不同的道德观念。 这本书是了解中国农村社会最大的捷径。
  •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嗯!
  •     虽然很难懂 但是还是感觉有收获
  •     16038(0708-0709)。
  •     看社会学,可以明白很多东西。作者写着写着还是偏于理论化了,还是更希望能深入浅出一些,像炖熟的肉,好消化,也贴近心理
  •     是建国后也是当代以及也是未来会继续并长时间存在的,乡土社会中的社会规范,在此,法律的作用不及它。
  •     科普读物,字字珠玑。需再读 / 2016.12.18 10:00pm #贝塔书屋#
  •     没想到那么薄。费老的文字真的很有意思,很有个人的特色,举的事例也很浅显易懂。不过真不敢说自己读懂了,总觉的还需要在回味一下。
  •     通俗易懂
  •     虽然和这个时代距离太远,但有些东西依旧不变
  •     很好的书,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入门读物。
  •     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思考深入。读罢,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确,乡村社会是一个有着差序格局、依靠家族维系、男女有别、礼治而非法治、奉行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的社会,而社会的变迁是一个从血缘到地缘,从欲望到需要的过程。乡村社会生动细腻,有利有弊,对它的剖析对指导现代人如何更加从容地面对和应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村里人都听得懂
  •     年轻而勇敢的探索。同时看到了儒家的些许特质。
  •     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实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和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     70年前的作品,放在现在中国依旧不过时。中国经济上飞跃并没有带来社会制度的变革,就如经济体制改革的如火如荼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空喊口号相对比一样。当然变化是有的,但是为什么如此缓慢,又是一个可以思索的社会学问题。
  •     我说想看乡土中国,于是从下午的地铁开始,翻着翻着也就看完了。用学术语言描绘了一个乡土中国,我不能说自己完全看懂了。经典的意义在于经久弥坚,我一定还会再看的。
  •     以前看社科类的书,最怕作者用太多专有名词和语言晦涩,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问题,感觉很平易近人,内容也有趣。
  •     虽是名著。很想解构。
  •     社会学经典著作。字字珠玑,十颗星。
  •     经典在回响
  •     [礼治的崩塌和法治的尚未确立使我们身处一个有史以来最为“无主体”的时代,无怪乎我们每个人的社会体验都在不断反复地告诫彼此:一切向钱看齐!]
  •     通透 有趣,中国国民性的根基。
  •     将想当然的事情分析得很透彻
  •     与其说是乡土社会的写照,不如说是社会初源结构的剖析。着眼点在乡土,却是以起源和发展的视角看待问题,比起平白的记述更深入一层。乡土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萌芽,承载着太多原始的本能般的社会形态。总感觉这本书还可以写,还没完。
  •     关于四种权力的分析特别有意思,尤其是时势权力,唔想到了什么……社会在不断变迁中啊,希望那什么要跟上才行。时势权力引申出的思想控制,这个解读放在人的心理来讲也能对应呢。这本书讲社会的同时,也让我不断想起人,人啊人啊。
  •     乡土中国,中国社会,作者国学底蕴深厚,分析鞭辟入里。
  •     这本书从乡村的结构,文化和政治等角度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并且把这些特点跟儒家思想联系起来一起分析。篇幅很短,语言平实,值得阅读。中华书局我买到的这本的缺点是有些纸张没有分页...
  •     乡土社会的世代续替和差序格局。
  •     现今土气逐渐消散,我们这代人不可能充分占有第一手的经验材料,所以对于费老已成的结论,不易查证、还原——但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变化,而看完这本书后,翻到背面立刻就能写出一本《乡土变迁》或者《都市中国》的小册子,这得归功于他的比较研究法。《乡土中国》一书的叙述语言和章节逻辑实在感人,难怪是中国社会学书籍的典范,更何况费老还能把“破坏乡土社会的传统结构”的立场掩藏在文字之下。有一个疑惑:作者喜欢引证儒家的话,但他似乎没有先行澄清一个前提,即孔孟之流与乡土社会的现实的联系。
  •     以社会结构为基点,讨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家庭、婚恋、礼法、政治等等多个方面。通俗透彻,五星好书!
  •     应该算费老的乡土社会学的随笔集,费老自己也说了只是自己提炼出来的观点,还没有调查证实。但是观念的种子还是非常的经典,短短100页,比作家写的随笔小说信息量来的精华的多。
  •     久闻大名 却从未深入了解 乡土中国不愧其名 寥寥数字 却将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 道德差序结构 长老统治 男女关系 简洁易懂
  •     鄉土社會結構講
  •     读来十分有趣 考完试打算做一下读书笔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