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尼拔與坎奈的幽靈:羅馬共和最黑暗的時刻

出版社:衛城
出版日期:2013-5-9
ISBN:9789868884274
作者:羅伯特‧歐康納
页数:464页

内容概要

羅伯特‧歐康納(Robert L.O’Connel)
任職於美國國家地面情報中心(National Ground Intelligence Center),是《軍事史季刊》(MHQ: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的撰稿編輯,最近則是擔任美國海軍研究所(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訪問教授。
歐康納的著作有:
《武器及人員:戰爭、武器及侵略的歷史》(Of Arms and Men: A History of War, Weapons and Aggression),
《神聖的載具:對戰艦的崇拜以及美國海軍的崛起》(Sacred Vessels: The Cult of Battleship and the Rise of the U.S. Navy),
《第二位騎士的馳騁:戰爭之誕生及死亡》(Ride of the Second Horseman: The Birth and Death of War),
《刀劍之魂:從史前到現在的武器及戰爭圖說歷史》(Soul of the Sword: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Weaponry and Warfar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以及小說Fast Eddie。
譯者簡介
翁嘉聲
目前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 教授西洋史課程 專攻希臘羅馬古典文明以及古代教會史

书籍目录

地圖清單
人物角色表
一 戰爭的痕跡
二 羅馬
三 迦太基
四 漢尼拔選擇的路
五 狐狸與刺蝟
六 坎奈
七 餘震
八 復仇者
九 喚醒鬼魂
尾聲:坎奈的陰影
誌謝
註釋
拉丁文、軍事及技術名詞詞彙
索引

作者简介

一場地中海霸主之爭、一位軍事奇才的復仇之戰,一段歷時17年的征戰、一群
忍辱15年的老兵洗刷冤屈最後的機會─漢尼拔之戰。
迦太基戰爭是兩種文明的交手,因為軍隊的組成與戰鬥方式是社會體質與思想的極致表徵。
前後歷時118年、分為三次的迦太基戰爭,是義大利羅馬與北非迦太基的戰爭。一方是以農家子弟、羅馬公民的軍團加上臣服羅馬的盟邦提供的「輔助軍團」,另一方是自己專注從事通商貿易發財而廣泛使用僱傭兵的迦太基。雙方第一次的交手讓羅馬從陸地走上海洋,而第一次迦太基戰爭(西元前264─241)結束後的23年又爆發了第二次戰爭,這第二次戰爭是由9歲便立志復仇的漢尼拔在29歲那年發動的(西元前218年),他帶著多國聯軍與大象跨越冬季的阿爾卑斯山、宛如天將神兵般的殺進義大利半島。他在坎奈一役(西元前216年)所創造的戰術神乎其技,不只以寡擊眾而且是壓倒性勝利,此戰役已是軍事史經典範例,後世多少將領都想從中取得靈感,特別是在一戰及二戰期間。
堪稱軍事奇才的漢尼拔縱橫義大利16載所向披靡,可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是為何最終漢尼拔無法贏得這場戰爭呢?這一直是歷史上值得探討的重大事件。(就像當初他跨越阿爾卑斯山的路線,軍事史家至今依然沒有共識)
最終漢尼拔為了拯救祖國、回師北非,並且在查馬一役敗於西比奧與坎奈老兵之手,含辱15年的「坎奈的幽靈」贏了、羅馬贏了。ㄧ度面臨存亡危機之秋的羅馬,不僅絕地逢生逃出了漢尼拔的虎口,而且在長期對抗漢尼拔的過程中羅馬體制被焠鍊的更為強大。漢尼拔一死,地中海世界已無人是羅馬的對手了,帝國之路已無攔阻了。第三次迦太基戰爭不過是羅馬人的圍城之戰,是強大的羅馬已經容不下富裕的迦太基。
但是羅馬為了打敗漢尼拔也種下了軍閥崛起的條件,後來羅馬人自己打了2次內戰─羅馬人父子兄弟舉起刀劍刺向對方─才能達成和平,這是否可以說是漢尼拔死後的復仇呢?
作者歐康納傑出的研究並以機敏和博學支筆寫出,《漢尼拔與坎奈的幽靈》是這場在歷史中餘波盪漾之戰爭的定論作品。
譯者翁嘉聲教授特別撰寫了「漢尼拔的遺產」使得本書更見豐富、更加完整。


 漢尼拔與坎奈的幽靈:羅馬共和最黑暗的時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這本書的內容,基本上它一出我就非買不可了。讀完之後,雖然納悶翁老師出書的速度,但不得不對他選書的眼光感到佩服。國內西方上古史的著作有稍微增加,但關於漢尼拔的書印象中當屬麥田的那本最知名,只是它已然絕版,要去圖書館尋找了。至於那三部曲的小說更是知者少之又少了。如果有所謂的西方四大名將,那麼漢尼拔是其中知名度最低的,應當也不意外才是。這本書也許可以填補上這個空白,在台灣來說。整部羅馬千年史,基本上個人認為最迷人的,還是莫過於第二次布匿克戰爭及共和末到帝國初這兩個時期,特別是前者,幾乎可以說是一場張力十足,精采萬分的“歷史劇作”。以棒球比賽來說,羅馬在一開局就被漢尼拔這個投手兼第四棒壓制,然後局局丟分,最後第三局(坎奈)更是被打了支滿貫,定下大局。但敗者一方卻沒有放棄,依然慢慢努力的追比數,終於在第七局上半找來了救援投手(法比烏斯)壓住失分,然後九下再由代打(西比奧)敲了支再見滿貫紅不讓(查馬會戰)逆轉乾坤。這在現實中的比賽也是極為罕見。而在這精采故事的背後,隱藏著改變後來地中海世界走向的因子,這是筆者之前閱讀所不曾有的,也是筆者大力推崇本書的原因。羅馬人能夠成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原因有很多,除了武力之外,一般共識在於他們的擴張型態的與眾不同。比起其他國家的征服後徹底毀滅,或者是本書作者所稱的“希臘化大遊戲”(僅限於威望的角逐而非戰略上的征服的大國鬥爭),羅馬早期即以一種緩慢但有計畫性的方式在擴張,他們把所有被征服的敵人都收編上自己的戰車,培育成利益的共同體,致力於“羅馬化”。這是非常不同的一種擴張方式,在上古時代恐怕只有亞歷山大的短命帝國堪差比擬。但羅馬本身還是那個時代的城邦的一員,非職業化的軍隊體系,使他們的擴張只能是緩慢的步調,直到漢尼拔的出現。當然,第一次與迦太基的戰爭,那種長期性的僵持即以展露出羅馬如果想要持續的擴張,必須要有點改變。而跟這個擋在他們稱霸路上最大的敵人的對決是一種必然性,顯而易見,但在第二次布匿克戰爭後,老加圖持續堅持非要滅亡迦太基不可,根據某些史家的說法,則有階級上的利益衝突之關係了。但不管如何,被拔掉武力後反而憑藉著商業而更加繁榮的迦太基,會招惹羅馬更深的忌恨是不難想像的,大家只要回想一下八零年代美國人怎麼看日本人就可知道了。但在這之前,點燃第二次戰火的,卻不是羅馬人,而是來自於巴卡家族的漢尼拔。很少有像這樣由一個家族對於一個國家的怨恨而開啟戰端的其他例子,或許是筆者孤陋寡聞,但平心而論,這場戰爭稱之為“漢尼拔戰爭”其實也是一點也不為過的說法,迦太基到比較像是剛好被綁上了戰車而已。畢竟它也是作者所說的“希臘化大遊戲”的其中一員,對於角逐自己利益所在的土地是很有興趣,但對於徹底征服羅馬則就意興闌珊了。這或許就能解釋為何迦太基始終不曾給予漢尼拔最大支持的原因。可是戰端一開,尤其是對羅馬人來說,就不是隨便可以了局,特別是這個民族只跟被擊敗者和談,不然就是接受毀滅而已。當然,這種“異態”也是漢尼拔本身始料未及的,這從他所採取的戰略中分析即可見端倪。到底漢尼拔是從何處穿越阿爾卑斯山,這只有觀落陰才有辦法解釋,但經過兩千年的變化,只怕當事人現在也恐怕找不到當時的痕跡了。而且那也不重要,關鍵在於它確實是一招絕妙好棋,把戰火燃燒到義大利本土,讓羅馬人焦頭爛額,至少有十幾年內都沒辦法打迦太基的歪主意。而漢尼拔的戰略意圖,正如學界共識的,是企圖藉由百戰百勝來削弱羅馬的威望與實力,進而分化其內部的聯盟,最終達到逼上談判桌。從這點上看來,實際上漢尼拔本身的觀念也沒有跳脫迦太基的那種“大遊戲”。這或許就能解釋,為什麼他不在坎奈之戰後,立刻馬不停蹄的衝向羅馬的原因吧。但可惜的是,歷史證明了漢尼拔錯失了唯一可以戰勝宿敵的機會。*1聯盟並沒有如想像中那樣崩解,但漢尼拔卻帶給羅馬自己想像中之外的改變。首先,這是一場堅苦卓絕的長期戰爭,對敵我雙方都是。前面我們說過,羅馬的軍事體制在過去基本上是城邦公民兵,不跳脫那種依照農業收成週期的方式運作。但與迦太基的作戰嚴重破壞了這種模式,士兵們的服役時間拉長到影響其根本無法顧及田園財產的地步。再加上與漢尼拔的對抗中的破壞與焦土戰術,南義大利的所謂小農經濟結構被徹底打亂,導致很多士兵就算平安退伍,也無法回到過去的日子。而本書作者歐康納一再提到的“坎奈的幽靈”更是羅馬人最令人省思的地方。相對於迦太基人把戰敗的將領毫不留情的處死,他們顯然對於法羅相當的寬大,但是呢,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們卻對坎奈的倖存者極為嚴厲。或許是認為他們違背了戰前堅守崗位的誓言,但羅馬人卻也不願意把奮戰到最後被俘的人贖回,或許真的是時空背景的差異吧!不論如何,這些遭到殘酷對待的老兵,唯一的解脫之道,就是等待一位救主出來帶領他們平反,與此同時,他們也將向那人宣示,從此進入軍閥的時代.....*2羅馬的體制是軍政不分家的,執政官短暫的任期中,一旦出外領兵,往往需要顧及時間,而影響其作戰的判斷。這在早期還沒發生太多致命的事件,但對抗漢尼拔時就暴露無遺。於是乎,羅馬人不斷的被迫延長一些優秀的指揮官的任期,賦予更多領兵的權限,甚至,再證明漢尼拔只能被跟他同等級的人所打敗時,當西比奧出現,他們也只能放任這位年輕人不斷的打破羅馬的傳統,建立起個人的權威,最終成為後來出現的馬略、蘇拉,甚至是龐培、凱撒的先驅。特別是那些流離失所,得不到共和國善待的士兵,更只能依賴這些野心勃勃的明星人物後,羅馬內戰的因子就已經伏下了。這就是漢尼拔給予羅馬人最大的報復。本書原文大約至此結束,譯者翁嘉聲老師自行再撰寫了一份文章補充關於“漢尼拔的遺產”。迦太基毀滅後,羅馬很快就進入到格拉古兄弟改革,這個共和末期的先兆上。基本上這個事件也是建立在在之前戰爭中遭到破壞的小農經濟跟士兵流離失所的社會問題,而且這些都因為羅馬的征服戰車嚴重脫序的加快,而超乎元老院所能控制跟政治體制改革所能追上的範圍內。當然,這往前追又可以說到因為公民兵制度的破壞導致馬略正式的職業軍化使征服步伐加快,而制度的破壞則始於漢尼拔戰爭.....最後蘇拉的登場實際上只是徹底脫序版的西比奧,在那個時代已經不是一個老加圖就可以活活把他氣死,當大格拉古的鮮血流下時,即代表早期那種共識型政治的完結,而蘇拉企圖以暴止暴的結果反而是樹立了典範,真正的補了共和國一刀。套句之前某句經典的台詞:「但是蘇拉,我們回不去了。」本書的作者歐康奈是位軍事作家,他的背景使他在撰寫一些戰爭場面跟制度與細節上,顯得額外的細膩,特別是對於坎奈之戰戰後的那些描述上,更是讓筆者為之驚艷。他的論點有幾分原創,不得而知,但他確實是引用了不少學者的觀點,而且整體邏輯上都很有條理跟說服力。在國外就算了,在中文著作中本書可以是高度推薦的作品,甚至暫時找不到堪差比擬了。翁嘉聲老師的翻譯大體上是令人滿意的,除了某些句子的結構上有點詭異跟不通順外,沒什麼好挑剔的,尤其是筆者在被簡體書訓練腦補的功力到爐火純青的境況下,不用動到這技能實在太美好了(喂)。廣場的裝訂也是如過去幾本那樣的水平,當然,校訂上也是....(汗),封底就兩個錯字,內容上也有四五個,倒是還可以接受啦,算是有相當進步了。最後,筆者還是要大力推薦本書,不管是對羅馬史感興趣的,還是熱愛戰爭史的,都應該看看這本難得的佳作。*1:不過,筆者有理由相信,如果是漢尼拔來指揮打蘇德戰爭,結果就大不相同了。當然這只是一種異想天開,我只是想表示他的策略沒有錯誤,只是倒楣碰上羅馬這怪胎。*2:作者歐康奈說:「任何國家都該好好對待自己的老兵。」絕對是至理名言。馬基維利對此也多有批評。勘誤:Pag. 110:“附”出→付Pag. 143:“趕”到→感Pag. 219的地圖:“旗”兵→騎Pag. 250:“特”使→將Pag. 301:馬謝勒斯傳“28”→多字?Pag. 354:“合”約→和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通过分析各类资料,分别从迦太基、罗马的政治、社会、精神、军队建设等方面搭建背景,详细叙述坎尼之战。此书译文有问题。
  •     “敘述的魅力”之體現。本書在開篇即講明了坎奈之戰和布尼克戰爭的結局,即使不講,這些對於買這本書的人來講也是常識。但對於一件已經發生寫定的事,依然能敘述的如此跌宕起伏,實在了不起。作者對古代軍事非常了解,因此對史實的詮釋角度很全面,有許多角度非常新(比如作者在坎奈戰役的高潮處花了一頁多的篇幅探討在8小時作戰時間內屠殺五萬人是否可能,以及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作者特別提到,屠殺進行到後期時,屍體以及血液造成的濕滑地面會是主要障礙)。在全局上,作者基本上述及了三次布尼克戰爭各戰場的全景,而譯者翁嘉聲在書後附上短文(坎奈的遺產)解釋地中海爭霸戰給羅馬帶來的政治轉型,篇幅短而內容紮實,是不錯的補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