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北京还好吗》书评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511357601
作者:陆禾
页数:352页

带着心里那头庞然怪兽一起活着

写的是北漂的故事,应该是同类小说中很有质地的,关于北京,关于青春和理想。但我更喜欢的是爱情部分,尤其是云间和宣宜的爱情。隐忍,克制,痛苦。写爱情时,作者的笔调始终是忧伤而克制的。可能也正是这种内敛的写法让情感引而不发,更加令人压抑。对云间来说,爱情似乎永远不是全部。无论他多么爱她,都不足以抵抗他对这个世界的愤怒。相反,对他来说,爱是一颗必须拔除的肿瘤,所有的渴望未出口就已成灰。他就这样在矛盾纠结中一次次放弃宣宜,直到最终失去。我更偏爱宣宜的故事,只是这部分对于整个小说过于内向了,有点跑题。就像一个通俗故事中讲述一个纯心灵的故事,很分裂,也不太和谐。我觉得作者并没有把她写得很完整。她内心潜藏着黑暗的东西。相比云间,她对这个世界的敌意似乎更深,也更复杂。她的孤独无可救药,最终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出路。毕竟,不是所有的期望都能获得满足,也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获得救赎。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似乎就是人生本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痕,只能独自背负着这些活下去。再纯粹的爱情都无法代为解决这些。像小说里云间所说的那样,如果无法赶走心里那头庞然怪兽,这辈子带着它一起活着就是,还可以经常伸手摸摸它的脑袋。

最难的事,就是与自己握手言欢

书中展现的故事,发生在人来人往的北京。曾在北京的朋友家住了半个月,每天早晨在挤成大饼或油条在地铁里穿行,漠然看着同样行色匆匆的人群;作为游人穿梭于景点之间,年代久远的大院木门上是一对生锈的手环,门口的石狮子还守着大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变迁;远处,崭新的鸟巢与798艺术园区总能让人们看到满满的活力;就像每一座城,光鲜仿佛触手可及,而真正的蓝天尚在别处。总有一股灰色,如幽灵般萦绕在这座城市的上空,溜进人们的心里。翻开此书,便喜欢上作者的叙事风格:言语凝练,感情描述得恰到好处,人物刻画,性格清晰明了,入木三分。故事读来具有节奏感,抓着人心不断往下读。也正是如此,读来才更感同身受。都是要在大城市生存博得一席之地的人,几个一起在北京读书毕业的青年在往自己的梦想靠近,然而现实狰狞,事业与感情,分崩离析,几乎到了支离破碎的地步。故事有两条明显的主线,事业发展与情感变化相互依偎,不甘落后地追赶着。事业上,萧颂可算是其中代表,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成为了一个财经记者,在纸上记录是非黑白,然而理想岂非一如人意?若非有人替他收拾了烂摊子,不洒点血他也不会回头。谁的心里不是藏着一个梦想呢,都欲使它闪闪放光。若说大学是知识的象牙塔,那职场便是不见硝烟的竞技场。一旦要独立,就连柴米油盐都要在心里拨拨算盘,要经过好几年的奋斗,当我们渐渐享受到物质的富足,学会如何享乐,再回首才惊觉当年的那一腔热情,早已在心里燃成灰烬,再难拾起。如幕后黑手冯思源,难以想象他当年作为记者时的样子,是走过怎么样的一条曲折之路,才甘愿沦落到如今心狠手辣的样子;又如不甘在体制内挥霍年月的陆衡,翻过创业这座大山,迎面又是一个个问题横亘在他面前,他要跨过多少山海,才能达成心中的梦想?在这条路上,有坚持更有困惑,更甜头更有酸楚,更自负更有打击。实现理想的道路上,真是彼处喧嚣,而我心寂寥。爱情上,叶哲朗极富代表性。青年人的爱情,热烈、奔放,处处皆见真性情与冲动;婚后的感情,激情归复于一滩平静之水,仅仅是为了维持表面的和平。想走出围墙,却发现已被婚姻捆绑住,动弹不得。这似乎成为了许多人最真实的情感写照,梦想之后,这是又一记无声冷箭。这样的故事,实在不适合深夜阅读,当真是,每读每心酸,每读每惘然。但我仍爱这样的故事,哪来的事事大圆满?正是作者陆禾巧妙地选取了记者这一行业入手,将社会中种种的不完善、潜规则等等一一揭露,借由人物口舌与曲折境遇,批判了当今社会制度下的阴暗面。是否也正如每一个读者之所遇,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熔炉里兜兜转转走一遭,历经得意失意场,大概才能重拾理想,与自己握手言欢,真正地成为“我自己”。——嗨,那个人海中就要消失的你,还好吗?——我很好。你呢?

那时,我们虽然穷……

那时,我们虽然穷……读《你在北京还好吗》文/方木鱼想起好多年前,宋丹丹和黄宏演的小品里的台词:北京是啥,首都的心脏,那都往心脏走,不得心脏病啊?看到书名《你在北京还好吗》,很容易让人想到一首歌名:《你在他乡还好吗》?印象里是在一个优点低俗的东方斯卡拉的VCD里,听庄妮深情唱这首歌,如今想来,当时的深情不过是商业运作上一贯的煽情,但那娇小的身体和身在异乡拼搏的草根艺人的种种心酸,想来应该是有几分真性情在里面的。古人说读书要马上枕上厕上,所以,不小心养成了在早晨上厕所的间隙里读书的习惯。随意拿一本,便读到这本《你在北京还好吗》。是本小说,有点小失望,费时间。试着读,却放不下。云间所在的公关公司倒闭了,自己和朋友又被租住的小区治安人员驱逐,在追逐房东的时候,好友聂非被车撞,两万块的医疗费,云间拿不出,于是跟着老周去赛车,赛车赢了钱,却被富家子弟设局敲诈,要赔二十万。于是遇到黑公关冯思源,才知道云间是因为替人家考英语六级而开除的学生。在新闻发布会上,遇到老同学萧颂和宣宜,后来才知道,云间和宣宜是曾经的恋人,但现在,宣宜和萧颂似乎有点暧昧。几个老同学相约在曾经读书时的一家餐馆小聚,人物骤然丰满起来,一个个粉墨登场……最让人感触的是这样一个桥段:前面一台红色跑车前,孔嘉抓着一个风衣男子的胳膊,念叨着:“你跟我说清楚……”后来,几个人冲出来,孔嘉说:“他骗了我。”然后陆衡怒不可遏,冲上去,一拳打在风衣男子的脸上。书未读完,不想提前看结局,云间应该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吧。想起《致青春》,包贝尔演的老张去给人写传记,郑微长成一个干练的女秘书,陈孝正学成归来……那时我们虽然穷,可我们没有长成大腹便便的腹黑大叔,我们没有成为当时我们深以为耻的不屑的别人的小三,怨妇,那时我们穿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鞋子,我们虽然穷,但我们青春、阳光、有朝气,我们没有在杀人不见血的社会里低头哈腰,韬光养晦,我们没有躲在一个暗自无人的角落琢磨权谋,心里盘算着谁会给自己穿小鞋,自己又要给谁穿小鞋。当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也没有成为开着红色跑车的风衣男子,只是,在冷漠的大街上,我们不再是成群结队吊炸天、不可一世的混世魔王,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都是靠边走,生怕平日里不小心得罪了谁被街上的一个意外伤了自家性命。那时我们都想去各地转转,现在,随便一片青春的笑声,一段热血的文字,就让我们想起我们的那些花儿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那时,我们不会想到,我们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分歧和差异,我们再度重逢,坐在一起,只是尴尬地打着哈哈,或者沉默地端起酒杯,干、干、干,我们不会想到我们之中不起眼的那个飞黄腾达了,那个胆小的误入歧途了,那个爽朗的会丢了卿卿性命…… 很想吟一句诗,来自颠沛流离的北岛: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那个,那些花,那些草,你在北京还好吗?你在异乡还好吗?后来,我们……书里的世界是一个江湖,是一个爱情的江湖,更是一个利益和权利的江湖。后来我们都进入江湖了。我们也行走江湖,我们被人追杀,当然,我们也杀人。云间找到宣宜,宣宜说:“如果你是回来找什么冰清玉洁的洋娃娃,那你来晚了,我两年前就跟萧颂在一起了。”抛开作者的思绪,以电视剧画面的角度揣测,宣宜说这话的时候,内心里是有几分懊悔的,更有几分对云间埋怨,也许,还有报复后的快感,但更多的,是痛苦吧。聂非是个苦命的孩子,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把聂非过早地安排死掉了。一个贫苦的农村孩子。大一大二打工挣钱,大三大四,打工玩游戏,后来延期毕业,补考。聂非说,有一天,她在地铁口摆摊,看见前女友,旁边站着她的现任男友,她拿起一个发卡,问他多少钱,然后又扔下,装作不认识他,走掉了。聂非说,我也会想为什么,每次想出来的原因都不一样,不过最根本的还是穷,因为穷,所以更穷。后来,聂非知道云间因为他欠了二十万,自己在抢劫了二十万后,又劫持了一个女孩儿,然后,聂非跳楼了,他远在农村的父母来给他收尸,交完6000块钱的火化费后,没钱只能住在窑洞里。想起前几天看过的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大学男生,赌球,欠了六十多万,自杀死掉。每所大学里都有这样的学生,他们从遥远的贫穷的农村考出来,读书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机会。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大都市,在看上去都是学生,每个人都睡宿舍,一日三餐,实际上有些人随便拉出来的都要比你吃进去的有营养的时候,他们心里失衡了,就像那句,到最后,你发现你努力的终极目标,不过是王思聪的随随便便练手的开始。这个世界,如果你脆弱,你就绷不住了,聂非没绷住,马加爵没绷住,药家鑫没绷住。看到大反派冯思源圈萧颂:在国内,记者差不多就是吃青春饭,等你四十多岁,你还能四处出差,熬夜写稿吗?唉,现在都有点吃不消。熬夜越来越困难了。后面还有他写自己刚来报社时,一篇文章反复改,送到主编那里还是被删得满篇红,几乎留不下一个完整的句子。想想,自己总算平衡了些,不再在心里怨那些让我改稿子而嘴上不敢说的编辑。云间是个有担当的人:如果爱她又失去她,就等于失去整个世界。唯一的选择是,不再爱她。可是这种担当在爱情里,值得提倡吗?如果他知道宣宜为了她自杀,流了半脸盆的血?如果一个人真的爱一个人,哪管他是贫穷、富有,疾病、健康?就像是西式婚礼上说的那样?如果是因为房子、金钱、地位在一起,那该是多么可悲的门当户对?云间赛车的时候,作者写:加速到某个极限,车仿佛处于绝对的静止。读到这里的时候,忽然很像开车出去转一圈,就绕城一周,仿佛身体里有些东西无处发泄,想起韩寒,那个在车手里作文写的最棒的同龄人,也想起舒马赫,被热情来得快也退得快的媒体忘记的昏迷的车王,你现在好些了吗?倒是他的不离不弃的妻子。常常想,也就是车王吧。因为车,挣得了足够的金钱,因为车,落得今天的局面,因为车,还能撑到今天的局面。就像很多事情,你分不清该去怨谁。萧颂和云间各为其主,萧颂要坚持一个新闻人和媒体人的正义,郑铁山说:“自命清高的人向来容易被人利用。”这话,说给自命清高的人听,无异于拿刀杀人。还是大反派冯思源的厚黑学最有趣,或许是因为自己最为欠缺吧:有的人一辈子活在别人制定的规则里,还误把规矩当道德。有的人则有能力用自己的脑袋把所有规矩都想一遍,看清楚哪些东西值得追求,哪些追求是愚蠢的。书中夹枪带棒地谈到了腐败,书里说,在一个高度专制的国家里,腐败和贿赂未必是一件坏事,至少,它在这个铁板一块的地方掰下了一个角,尽管方式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写到这里,不知怎么就想到乡村里那些计生办的人渣们。他们一个个趾高气扬的样子,还真的一位自己是可以主宰别人命运的神,仿佛让不让一个人生下来,是他们无尚的权利。他们全然忘记了权利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他们一边自己在晚上和见不得的阴暗里偷偷地坐着超生的龌龊事,一边又坐在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利的椅子上,装模作样,这个事情不好办,那个事情不好办,当然,如果有懂事或者老实的村民交些罚款或者送些礼钱,事情则又是另一个样子。人在做,天在看。人口政策,这个最荒唐无知的政策,当初为了打仗要求多生,后来人口过多又计划生育,计划过了头再放开二胎。想起一句电视剧国民党官兵的台词,是骂蒋介石政权和他的智囊集团的:凡是从这里发出的指令都是愚蠢的。为了利益,为了权利,人和人之间可以这样地争夺,甚至超越生与死。有时候你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可只不过挤出来一个屁。你把自己身边的人看得无比重要,可在别人眼里,不过就是一只蚂蚁,一但他需要利用你,或者威胁你,可以随时将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对于本身不够牛逼的人来说,那种无助与苍凉,让人绝望,对于牛逼的人来说,他总会发现会友一个更牛逼的人,是他也无法摆脱的。皇帝够牛逼了吧,可当他发现他面对的是整个文官集团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无奈。想起电影《老炮》里冯小刚收到的那封信:我们的生活,不是你们小老百姓能够理解的。想起多年前一部的电视剧:《都市放牛》,只记得三个细节:剧名,剧中的女主角叫安然,剧中的男主角忘了名字,好像是他在城市里打拼过后,小有所成,发泄似的喊了一句话:“如今,我终于在都市里放起了牛。”如果这个故事能拍成电视剧,应该很好。书少有地看了一半,窝了很多角。对于一个每天要写作三五千字的人来说,已经足够堕落和奢侈了。终归是没忍住,看了下结局,不想剧透。和我希望的不一样。但这样的安排,似乎又并无不可。知道了结局,就再没心思看前面的细节。想起儿子那晚想看动画片,儿子的愿望未被满足,满脸是泪:爸爸,我不大开心,反正是躺床上也睡不着。才不过四岁,都学会用“反正”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愿望和不满了。对于结局,反正是不开心,但似乎没有不接受的理由,是不是很憋屈,很窝火?就像一个单纯的愿望没被满足的孩子。不过是个故事而已,主角什么结局,还不全在作者一支笔?但似乎,结局又早已注定,就像各自的命运,即使今天不发生,明天不发生,即使作者不写,早晚还会是走到那里。又何必自己骗自己?本来想套用一首诗作结尾的,比如高晓松那句,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是实在是想骂人,又觉得不雅。最后,折中,套用书里的一句话吧:早点睡吧,晚上觉得沮丧的事,也许早上醒来就不一样了。对了,睡前忍不住替云间问最后一个问题,那个谁,你在别的男人臂弯里,睡得还好吗?附:简介上这样介绍书的作者:陆禾,80后,生于浙江,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不改一字,简介果真简洁。有机会,真相请他喝顿酒,这么好的故事,怎么想出来的。那么真,又那么假。

从现实到理想的距离

年轻时的梦想和憧憬就像透过水晶球看到的美景,让人向往也无比脆弱,破碎以后,有的人捡起碎片重新拼凑起幸福,有的人手中的碎片渐渐消失,用来填补的只有苦难与不幸。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但没有哪一种是轻而易举的,也无法用好与坏下定论,只能说为了跨越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每个人都在做不同程度的妥协,至于这种妥协在他人眼中是否值得并不重要,这本来就是一条独行的道路。《你在北京还好吗》展现的正是这群北漂青年的人生选择,不仅充斥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因为彼此价值观不同造成的激烈摩擦,他们的友情、爱情、理想、生活都变得岌岌可危。云间、萧颂、陆衡三人本是大学同寝好友,但云间中途退学,之后不断地换工作,出了车祸,又背负着巨额债务,走投无路之下想靠地下飙车解决金钱问题却陷入更深的泥潭,成为黑公关的云间面对身为财经记者的萧颂引发了更多冲突。而原本志在当记者的陆衡却在网站上卖化妆品,每个人距离心中的理想人生似乎都遥不可及。作为一部城市青春小说,陆禾并不避讳描摹社会的阴暗面,这也是让我觉得看最过瘾的地方,人性的挣扎一展无遗。萧颂是一个正直的、一心只想揭露真相的财经记者,但不可避免地,他会遇到报道内容被人为操控的情况,在各方压力下他的坚持难能可贵,也因此他对云间用权钱压下新闻的做法颇为不齿,然而他的坚持真的有意义吗?有时萧颂会发现他所以为的真相只是别人故意为之的结果,或者他的铮铮铁笔并不能改变行业黑幕,有时隐下真相未必不是一种良策。萧颂不甘心,但他仍在坚持,这时就能看出他与云间的不同,云间以结果利益为导向,行走在灰色地带中,而萧颂接受不了云间的不择手段。陆禾将这种冲突的紧张感水到渠成地刻画出来,看他们大学后的生活轨迹就不会奇怪两人性格弧线的发展,云间历经坎坷,了解人性的阴暗,而萧颂一路顺遂,身上还带有股理想主义气息。除了小说整体的流畅性之外,细究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也耐人寻味,我们究竟该奉行哪种人生信条呢?萧颂的执着让人钦佩,但我也会觉得这种清高于事无补,而云间看似面面俱到,其实站在更危险的地方,如何守住自己的底线至关重要。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陆禾其实在书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的反面人物冯思源是个社会成功人,他一开始是个穷小子,因此对贫富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钱能让人心平气和、优雅礼貌,而穷人要生存就得凶猛冷酷,不如此不足以谈论自尊和理想,换句话说,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云间不同的是有对朋友的情谊和道德底线,这也让他在做事方法上与冯思源有着本质的区别,最终他也选择了与冯思源分道扬镳,成功的定义千差万别,但最重要的是问心无愧。除了价值观上的针锋相对外,感情线也是这本书不能忽视的地方,真实得让人觉得一团乱麻难自理。云间与萧颂中间还夹着宣宜,宣宜的原生家庭给她带来了很多痛苦,她对云间是像依赖阳光那样简单深刻的,因此就算云间离开,就算她和萧颂已经在一起,云间对她还是有莫大的影响力,如果说这三人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陆衡的感情生活要更有意思一些。他在晏洁和孔嘉两人的游移不定其实是他不懂得距离与分寸,要知道感情上的老好人是让人生厌的。孔嘉心灰意冷之下和叶哲朗的种种纠葛也很真实,我相信叶哲朗对孔嘉是有真心实意的,但这不足以让他抛下自己的金钱地位,于是之前的捧心相对就变成一出讽刺剧了。北漂青年们充满理想与希望,他们被打击,再站起来,努力在这座城市里留下自己的印迹。如果说聂非的死亡是现实给理想的沉重一击,那么云间三人的成长就是希望,是涅槃之后的重生!

无处安放的青春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说其特别,因为书的设计“前无来者后无古人”。开篇就是小说主体,结束就戛然而止,没有序也没有跋。我拿着书反复看了几次,确定是什么也没有,只有一本厚重的小说。简洁的设计透着编者,或者更应是作者的自信,作者的简介也是寥寥几字,没有透露更多的信息。就算如此,丝豪不影响小说的可读性。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中间几处,还落了泪,虽然在不同的城市,也处于不同的年龄段,但是真诚的文字总是能打动心底的某个柔软的部分。这些文字穿过纸背,来和心底的某处握手。一位朋友曾经短暂北漂过。他说,那时租住在一个地下室,有半个窗户可看到外面的亮光,屋内仅有的光线也来自这半个窗户。白天他出去做试验,晚上回来睡觉,房间仅能放一张床,再转身就显局促。一天休假,这是他第一次白天在家里,在那一屡光线的映照下,房间里细细碎碎的灰尘时起时浮,光线之外就是黑暗,他孤坐在床上,除了床哪里也不能坐。他说他永远忘不了那个时刻。拿到学位后,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北京。但云间、宣宜们的梦想是在北京。这个城市弥漫梦想、青春与爱情,它太大了,大到可以包容到一切情感、伤痛与喜悦。小说设计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形象,云间应是作者最为着意的一个。云间毕业前替人考试,被学校开除。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如何在北京生存?注定要开始得艰难。把云间定义为我们经常用的二分类中的一个——好人或坏人,显然不能,人是复杂的,人性也会在各种际遇中闪出不同的色彩。有时明亮,有时暗淡,有时甚至带着险恶。所以,在这里无意指责云间为了利益出卖最好的朋友,甚至选择放弃最爱的女人。云间的个性是复杂的。他为了朋友而欠下巨款,又为了利益而出卖朋友,但作者似乎为他设计了一条底线,这个底线使读者看到了云间个性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同情他、可怜他、厌恶他、憎恨他,但同时又有些喜爱他,五味杂陈。面对心爱的女人,他那么爱,又那么游离不定。对于宣宜,这个自大学起就爱上了云间的女孩,在他与萧颂之间徘徊。她在心底为云间留了一个重要位置,尽管萧颂是全心地爱她。爱情就是这样,不在于一方投入多少,而在于双方的化学反应。最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聂非的死去。毕业证无望,家里也窘迫,把生存的空间挤压得无以为继,他能想到的就是走上绝路。然后在他的身后,他的父母因不小心失手打坏了记者的相机,就不得不违心地爆料儿子的事,任记者去写。现实的无奈此时犹如洪水猛兽,残酷欺压在猛兽前的人们。读到这里,泪水奔涌而出。这也是云间性格转变的关键点。书中的几位主人公,大多代表着一定群体。他们有来自单亲家庭,有的自小就是孤儿,还有的家境贫寒,也有的家境稍显殷实,在每次与现实的交锋中,小时候的生长印迹犹如一块隐形的伤痕,不时地裸露出来,这让前进的路上更加沉重。云间是如此,自小生长在矿区,如果不留在北京,就要重复着父亲一个煤矿工人的老路;宣宜是如此,父亲突然去逝,母亲一时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将所有的悲愤与残忍都压给了她,最后仍把她独自留在世上;萧颂亦是如此,自小与父亲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大家客气得都不像一家人……童年看似远去,实际根本没有走远。萧颂寄托了作者的梦想。正直、善良,还有正义感,在诱惑面前,不放弃底线,不向权势屈服。但这样的人,也最容易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萧颂几次身处险境,却未让他放弃对真理与事实的追求。作者对萧颂的偏爱,还体现在他的爱情上,终于,他用真心打动宣宜,让宣宜彻底放弃过去,愿与萧颂共谱爱情之曲,这一刻,苦尽甘来。青春真好,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去犯错,也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选择与徘徊,不管怎样,都不能忘却当初的誓言,也不能忘却出发时的初心,走得再远,更不能扔掉手中那只风筝线。

生活和写作一样,重要的是选择和坚持

陆禾说:“据说每一个坚持写下去的人都会后悔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我也是。”这么说,或许是觉得自己花费那么多心血写出的作品暂时还没有得到太多的回响,也或许是因为一本书的结束就意味着另一本书的开始。其实,每个写作的人都会有这种时候,觉得孤独,刻骨铭心,无人可诉,但又无法停笔。因为写作就像是一种使命与责任,催促着你去写下那些故事,让你别无选择。而第一本书,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你在北京还好吗》最初在豆瓣阅读发表,名字是《北京青春》,298,000 字。成书后字数增加到430,000。小说描写了云间、萧颂、宣宜、孔嘉、陆衡五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的漂泊生活,他们为了工作、爱情、友情、事业,在北京这座偌大的城市中不断努力,不断打拼,得到过、失去过、误会过、释然过,最终与生活、与自己、与他人握手言和。小说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写细致,贴近生活。似曾相识的地名、风景、食物,能迅速唤起北漂一族的共鸣,而五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和奋斗经历更令人关注。作者用聂非的死作为开端,引出云间曾经退学的遭遇,被迫赛车、进入公关公司,以及与宣宜之间的爱情,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小说中云间是现实派,他极其渴望有尊严有安全感的生活,所以跟随了不择手段的冯思源,去争取正常途径得不到的利益。而萧颂身为记者,执拗地追问真相,不畏强权与威胁,他对宣宜有八年守望的执着,是不折不扣的理想派。陆衡创业艰辛,最具奋斗精神,唯有爱情上略显懦弱,差点失去孔嘉,是个实干派。男人们面临的两难选择在女人这里具体表现在感情的抉择上。宣宜在云间和萧颂两个男人之间摇摆不定,孔嘉和陆衡的分分合合,她和叶哲朗之间的所谓爱情,其实女人们看似两难的选择,映射的正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追求不可企及的幸福,还是接受生活中柴米油盐的平凡爱情,是每个女人需要叩问自己内心的问题。陆禾的文笔细腻,叙述流畅,在人物塑造上也下了些功夫。作品情节融言情商战于一体,既有揭露社会现实的无情残酷,也有感情世界里予与予求、求而不得的种种虚幻与无奈,更有着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但是,正是由于作者希望兼顾感情与现实两条线,而大大稀释了小说主题的独立性。当成言情小说来看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商战部分枯燥冗长,当成社会小说的读者又觉得矛盾冲突不够尖锐集中。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事无巨细的描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只苍蝇,一杯水,都被统统纳入“镜头”。或许从作者角度考虑,这部作品有改编为剧本,拍摄影视剧的可能,因此需要更加细化每一处场景与动作。但是对于读者来说,那些和小说主线及人物塑造无关的内容,其实可以适当精简。如果为了剧情而不得不读,就格外令人痛苦了。当然,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评论一部作品好坏要综合考虑。写北漂生活的小说不胜枚数,作者能凭一己之力创作如此长篇巨著实属不易。漂泊无望的青春,流离失所的理想,为了留在大城市而每天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年轻人。陆禾想写的,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正能量的、引人向上的治愈系作品。相反,一旦打开这本书,现实的冷酷,生活的无奈,感情的飘摇,都被赤裸裸地推至读者面前,令你不得不正视。北京的生活很美好吗?不,那只是少数人的天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梦想依旧遥不可及,选择留下来,很可能就是一次又一次面对失败与打击。不过,在作者看来,这些年轻人的失败,并非是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健康,或者人格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一些东西要坚持”。而坚持,难免遭遇失败。没错,生活和写作一样,正是因为有了内心的坚持,才会变得甘于忍受,忍受孤独,忍受寂寞,忍受贫穷,忍受别人的不理解。不过,当我们走过青春,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现实的时候,或许会改变主意。正如北京有她的好,苏州也有她的妙,离开北京并不代表低头认输,选择其他城市也许反而柳暗花明,不去尝试就不会知道。关于生活,我们永远都是在学习的孩子,永远还有成长的空间。希望身在北京、离开北京、正要选择北京的年轻人都能明白自己的选择,正视自己的坚持。而远在异乡的朋友们,也能偶尔问候自己的北漂朋友一句:“嗨,你在北京还好吗?”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温暖,一定会吹散他们心头的阴霾。毕竟,这年头谁都不容易。

一场深刻的恋爱就像一场治疗

看这本书最初是被书名打动。你在北京还好吗?令人不由自主地在心里回答:唔,还好,呃,其实不太好,不过也不坏,怎么说呢,唉!拿到手厚厚一本,很快看完了,小说的故事主干是几个大学时代好友在北京的奋斗,很多情绪和细节非常有共鸣,我更喜欢爱情的那部分。但不知为什么看完以后总觉得有一腔怒气无从宣泄。至于我感到愤怒的原因,如果以客观理智冷静的文字来表达,那就是:我讨厌女主角!我讨厌女主角!我讨厌死女主角了!不过冷静下来,不得不承认:我们极度厌恶的东西往往是内心真实自我的镜像。不记得谁说的,每个人活在世上,都至少有一个补不起来的漏洞,终其一生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在努力缝缝补补。大多数人可能过得不错,因为忙于应付生活的繁琐,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也就习惯了漏洞的存在。然而,总有一些人过于倔强,过于严肃,活得太认真,以至于用力过猛。小说女主角宣宜就是这种人。因为被母亲抛弃,从小寄人篱下,她一直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空心人。她对这个世界充满敌意,仿佛永远游离在这个有家有爱的世界之外。当遇到明亮如太阳、热烈如野生动物的男主角云间,她立刻被吸引了。不过她的爱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太健康,接近痴迷。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又时刻担心对方离开自己,极度缺乏安全感,总是被爱恨、渴望怀疑、眷恋忧虑等种种矛盾的情感撕扯着,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所以,她会在两人分开的四年时间,固执地守在原地等待,甚至特意寻找他常用的廉价洗发水,只为闻一闻熟悉的气味。她的爱就像一张由种种敏感、焦虑和不安全感织就的蛛网,束缚的只是她自己。在小说最后,她最终放弃了一直痴恋的云间,选择了与她经历相似、一直深爱她的萧颂。尽管略感失望,我还是宁愿相信宣宜最终还是爱上了萧颂,虽然她的爱略显平淡,总有点不那么令人信服,却是更加健康平和的感情。这大概要归功于之前那段痴狂的爱恋。正是那个与她截然相反的人,让她更懂得自己。但萧颂显然更能和她相互理解。乾陵山顶表白那段,很让我感动。两个心里各有无法修补的漏洞的人,最终在难以言表的孤独中相互依偎。一场深刻的恋爱就像一场治疗。对另一个人的依恋,往往能反过来帮我们看清自己:我们缺乏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我们渴望什么。最终,在经历一场漫长的跋涉,穿越内心的泥淖之后,方能和原初的自己和解。爱,说到底,与其说是和另一个人相处,不如说是与自己相处。

悲伤的故事,看得很压抑

悲伤的故事,看得很压抑。整本小说弥漫着一种精致而逼真的氛围,带着淡淡的忧伤,很有北京冬天那种荒凉萧瑟的气氛。所有的人物、故事都沉浸在其中,好像所有东西都被涂上了一种灰蒙蒙的颜色。那种情绪说不清道不明,又很吸引人。喜欢小说的文字,朴素,直接,有种如在眼前的画面感。看下来,觉得每个地方都写得细致动人,但是要想挑出几个好句子,又似乎挑不出来。故事很长,比我想象的庞杂,涉及新闻记者一些东西,资本和舆论的较量,但这不是我的兴趣点。幸好作者似乎志不在此,也没花太多笔墨,更多的笔墨都放在细微的情感和心理上了。故事情节更像一个容器,在其中慢慢积蓄情绪,时不时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小说中所有感情都隐忍而克制,加上整个小说忧伤荒凉的气氛,看得非常压抑。不管怎样,很享受小说营造的又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让人能深深沉浸其中。看完小说就像经历了一趟漫长的旅行,去往完全陌生的新鲜世界,最终又在其中发现依稀熟悉的自己。

北漂,一场盛大的青春记忆

文/爱啃骨头的猫咪很久都没有读过青春故事小说了,当时读这种类型的故事小说应该还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候读的韩寒、郭敬明、饶雪漫、张悦然等等一堆青春系青年作家,描写疼痛的青春和操蛋的现实,然后让身处大学的我感动的一塌糊涂,时不时还以一种忧郁的腔调诉说青春的放肆控诉现实的无奈。就跟自己真经历过什么让人伤心欲绝可歌可泣的爱情和友情一样。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就是个傻逼。作为北漂的一员,能在《你在北京还好吗》书中找到大量熟悉的地名,那些在天通苑住过的群租房,永远不被阳光照进来过的狭小的地下室,永远人山人海的被挤成纸片人的13号地铁线......好的小说是会让人入局的。即便你知道那只是作者叙述的故事,但是你仍然会不由自主的深陷其中,跟随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或悲或喜。很喜欢作者在书中大篇幅的细节描写。河堤的路灯,天空的云朵,死掉的苍蝇......大段的细节描写,我不谈论写作技巧是否在用什么隐喻暗喻之类,就我个人而言,非常喜欢注重细节描写,能让别人从你的文字中就能在脑子里勾勒出来的一个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场景。或者是有意在写剧本一样?【云间】因为好友聂飞的自杀而对现实的痛恨,但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顺从现实,接受冯思源的条件,做着可能之前并不会做的事情,但是被现实逼到一定的份儿上,就算心理痛苦也得忍着。对宣宜的感情,应该是真爱吧,只是他当初难道真的是因为太穷才会选择替考?为什么会丢下宣宜不告而别?我不懂。【萧颂】我还是喜欢萧颂的。或许他是一个真正的彻头彻尾正义感爆棚的人,或许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敢于挑战世间一切丑恶不像现实低头,多么正直的一个新闻人,从学校毕业怀揣新闻道德的理想主义者,在经历过被利用被陷害之后的现实世界,是低头妥协还是玩命抗争?主编董立言说过一句话“没有理所当然的幻想,知道边界在哪里。自由,就是知道自己的笼子有多大”。他应该也是真的爱宣宜的,8年的感情,从克制压抑到细心守护,他永远都是被动的等,等她追上来,等她想明白,我不懂,有必要吗?爱情既然这么痛苦,干嘛还要呢?【宣宜】最不喜欢的女主。在两兄弟之间不断的跳来跳去,世界是有多小啊,怎么就非你不可呢?【冯思源】应该算是一个反派的人物吧,违法犯罪的事儿干的得心应手也丝毫没有什么负罪感,与叶哲朗相爱相杀的斗争,无非是因为既得利益和未得利益,商场上的都是炮火连天,斗智斗勇谁胜谁负都是活该。冯思源最后也没什么现世报应之类,依旧活的高高在上,这就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小说才会在最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皆大欢喜大结局呢。一个曾经怀抱过新闻理想的,被现实无情的抹杀掉了关于道德、底线、原则等等,每句话都是认清现实并且遵守游戏规则后获胜的彻悟和了然。最后。那些大学时期的理想主义也快被世态炎凉磨的光亮圆润,曾天真的以为你怎么想的别人就会怎么想,但当你看到职场上为了升职加薪不惜抹黑对方落井下石,你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和内心坚持的东西是否真的正确。人,生来自私,多为自己着想并无可厚非。虽然现实残酷,社会不公,努力也不一定会有成就,心存良善是我告诉自己从未改变的底线。北漂,是我青春时期一场盛大的、不可忘却的记忆。

人生最大的公平

人生最大的公平在于,它对谁都不公平。前几日和朋友聊天,讲到某个同事是拆迁户,传说中的拆二代,每个月光是房租就好几万可以收,他感叹生活真是不公平,有些人衔着金汤勺出生,做什么都比别人少费力气,我们赚钱还着房贷,他们刚出生就满世界的长见识。没有钱的生活,确实有时候会感到捉襟见肘,然而我们并非一贫如洗,温饱绰绰有余,甚至可以偶尔小奢侈一下,这样自怨自艾,反而觉得可怜。北京,一座藏着许多人梦想的城市。以前听一位网络红人讲述他初到北京的遭遇,从躺了一夜的长凳到慢慢的扎根立足,当时是颇为感动的。一个人放弃了很多,来到这个城市,因为这个城市更能接纳梦想,宽容待人。但追逐梦想的人多了,路本由他们走出来,却因为走的人太多,又将一座大城走成了窄道。云间与萧颂之间,可以说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单纯,萧颂对于新闻的热爱与付出,云间为了帮助聂非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单纯的,都是一种奉献,而结局也是如出一辙。受制于环境、受制于社会的因素,萧颂无法做到表达真正的自我,将事实一一铺于纸面。而云间呢?聂非对他是感谢的,但他牺牲了那么多,也没有从根源上帮助聂非走出阴影,是哪里错了?是谁的错呢?云间那种出于本质的善良,是让人特别感动的,在现实社会下的赤子之心。但云间也是矛盾的,他同样会出于利益权衡,想方设法劝萧颂停手。这两个人,可爱也有点可恨。如果你是宣宜,要怎样选择呢?感情是一回事,泥足深陷是另一回事。相信爱到深处才会让人更加理智,每个人都在经历这个爱的过程。宣宜在云间与萧颂之间徘徊不定,或许是他们两人身上都有她喜欢的部分,却也有患得患失的存在,所以才这样不能坚定。在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写萧颂意识到自己与宣宜的性格太相近,而云间与宣宜的性格正相反,所以宣宜会喜欢云间而不是自己。但最后真正与宣宜走到一起的是萧颂,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性格相近,他才能带宣宜走出过去的阴影,一起走向未来。而陆衡与孔嘉之间,似乎更加轰轰烈烈。这样浓烈的感情里,出现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叶哲朗,结局似乎扑朔迷离起来。但隐约也可以看出,孔嘉对陆衡是一种宁为玉碎不求瓦全的爱,爱到如此,岂是一个区区第三者可以剥夺的。故事里诸多人物,性格也多有不同,相当适合拍成一部都市感情戏。哪怕是配角冯思源,也充满人性的复杂。读完整个故事,回忆起柏泉这个小配角时,也觉得是个可圈可点的人物。相信做一些适当的改编,会是一部引人眼球的电视剧。故事讲到了结局,但生活还在继续。在北京寄托的,终会在北京得到,也会慢慢失去。重要的是,人生千万不要计较得失,因为所有你所以为的不公平,都是对所有人的公平。所有失去的会有其他回报,得到了也未必是一种惊喜。

终有弱水替沧海,且将热血寄孤城

在来北京的第十个年头,读到这本小说,有太多的感慨。年轻的主角们,他们的故事发生在人生的廿字头,台词用力又矫情,就如同他们别别扭扭的人生。一边读一边叹气,因为这些情绪和感受对我而言,是如此似曾相似。云间、萧颂、陆衡……男孩子们不管是野生动物还是阳光型男,永远会在该慎重的时候选择草率,该果断的时候选择优柔。在该仔细聆听的声音前快步逃开,在该牢牢抓住的事物前轻易放手。双手空空时觉得太痛,有所承担时又觉得太重。对整个世界捏着拳头,却在又时刻渴望坦诚和干净。宣宜、孔嘉、晏洁……女孩儿们不管是女神还是女汉子,寻找真爱的过程中总是移开视线闭上嘴唇,手上心里却停不下试探和关心。精巧美丽是她们的财富,也是她们的武器。明明可以绕近路登顶,却偏要踏遍爱的荆棘,只为找一个人来守护自己。然而,这傻气又笨拙的故事却让人读得心神恍惚,30万字里记载的光阴,带来一个心情如潮水般反复涌起又退却的下午。当云间在河畔的夕阳中微笑目送宣宜的背影而去,我也仿佛过完了我的一生。谢谢作者写出了我们的时代,在岁月的不断翻篇中我已经越来越充分地认知到我们的傻,但唯有看了这个故事,我才知道我们傻得多么珍贵。

现实总是不忍直视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不在北京,但是每一次我重回故地,依然能感到那功利与纸醉金迷弥漫的氛围,那不是北京唯一的东西,但却是不可忽略的。我不知道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融入了多少个人的经历和情感,有时惊讶于她能够如此纯熟地使用亲身经历和其他见闻。如果你觉得里面的男女主人公都太优柔寡断,在感情和事业的十字路口一再下决心又一次次反悔,直到走投无路,这也许不符合小说的结构,但却更接近真实的人性。生活中少有一锤定音的幸福,也少有一锤定音的不幸,大部分时候,我们在两者之间摇摇摆摆,甚至终生如此,所以最终获得的,也是一份庸常。我们无法像话剧里一样指着对方说:你变坏了!大家都只是变复杂了,而感情也并非在世俗中低头这么简单。也许我们不想在戏剧和小说中看到的,恰恰是最真实而软弱的自己。

北漂青年们的“梦想”和“爱情”

北漂青年们的“梦想”和“爱情”-评《北京青春》文/信实的精灵小说开头的题献“我们的理想在那里吗,我们的爱情在那里吗”确实深深扎到了我的内心。我,同样是一个北漂,在北京已经过去五年半的时光里,见惯了太多的世态炎凉和尔虞我诈,可我依然相信并且坚信,我有自己美好的梦想和爱情。这条路,走下去会很艰难,但是我知道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无怨无悔。如同作者陆禾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一样,每个人都在自己追求梦想和爱情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挣扎着,奋斗着,执着着,放弃着,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秤,称量着自己将来的分量。如同小说的结尾,“青春像一场热病。烧退了,病痊愈了,青春也结束了。”这场青春的奋斗里面,有所谓的人生赢家萧颂,他得到了自己的爱情,却失去了自己坚持的工作岗位;也有所谓的人生失败者云间,他为了完成自己的有钱人梦想,在追求金钱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最终了失去了自己的爱情。一个人,十年光阴;一座城,瞬息万变。又有谁承载得起梦想和爱情的重量?与作家刘同在他的作品中《谁的青春不迷茫》中所写到的奋斗小青年刘同在十年内的人生逆袭故事不同,这部作品同样也是写给那些都市中焦躁不安、困惑迷茫的年轻人的一部作品,这里面的人有成功,有失败,完全展现很真实的一代人的奋斗历程。北京这个鱼龙混杂的大都市里面,每天有人背着行囊、带着雄心壮志走出火车站,也有人拖着行李箱、带着爱人或者独自一人离开这里。有人出车祸,有人被抢劫,有人得绝症,有人跳下地铁——还有人先去抢银行,再跳楼自杀。一个拥挤、热闹、让人热血沸腾的城市。一个空旷、孤寂、令人绝望的城市。这里面承载着多少年轻人想要一夜暴富的梦想,也打压着多少年轻人骄傲膨胀的心。作者笔下的云间,内蒙古大草原上赤条条的一个汉子,因为自己代替别人参加六级考试,而被学校开除。自此人生开始一个大反转。自认为对不起自己的初恋女友宣宜,他选择默默无闻离开,留下宣宜孤独地等待四年多的时光。云间在北京尝试过各种工作机会都无果后,他选择去参加地下赛车,虽能为他赢回来一点点钱财,却始终不能保证他的正常生活。在一次赛车后,他赢得两万元,可是同室友聂非却因为大学毕业考试没有通过而被延期,最终被天通苑区的清理群租房的物业们赶出来。在大街上漂泊的那一刻,他们觉得他们的这一生不能这么碌碌无为,所以最后聂非选择先去抢银行,然后跳楼自杀。这一点深深刺激到了云间。在云间的生活理念中,“萧颂把打球当作自娱自乐;而对我来说,快不快乐不重要,赢才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子,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谈不上好坏。”所以他穷其自己的青春就是为了挣得所谓的成功,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也包括爱情的成功。他通过冯思源的关系进入一家公关公司,负责帮助大企业处理危急时刻的公关问题,甚至于包括删除和勒索一些负面新闻等。云间他太稚嫩和年轻,对于友情和爱情,他有割舍不掉的牵绊,才导致他不能如同冯思源那般“心狠手辣”,在最后他失去自己的人格的同时也痛失自己的挚爱宣宜。或许对于宣宜来说,她太渴望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可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男人,而不应该是云间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野性子的男人。宣宜孤独绝望地等待了云间四五年的时间之后,终于转身接受了一直默默等在自己身后、保护自己的正直男人萧颂。云间在工作的过程中,为了挣钱,为了让自己在北京有一个可以安歇的窝,他走上了所谓的灰色地带,在背后进行着一系列不为人知的交易,最后,他差点儿葬送萧颂的生命,也赔上了自己的爱情。云间以自己极高的悟性快速掌握住了在北京奋斗的“潜规则”,“人刨矿,就有人夹带,有人运输,都成流水线作业了,免不了四处裹挟。你却要求我置身事外。照你的标准,有谁是清白的?洗那些钱,要经过多少人?知情的,假装不知情的,谁能置身事外?”“如果有种规则让大多数人没办法正直,那就是规则的问题。这个世道就是这样,根本原因在哪里,你做媒体的,应该很清楚。有什么样的机器,就有什么样的问题,何况都是监守自盗。我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环,我不做,有的是人做。再说,窃钩者贼窃国者侯,说到底是偷是抢、合法非法都是相对而言。”他甚至于嘲笑萧颂,“只有你这种有精神洁癖的人,才会这样理直气壮,指责那些身不由己的人。”岂不知他在奋斗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变得跟冯思源没有任何两样。一个人如果开始没有自己的人生底线的话,那就是他的失败之日到来的时刻。关于宣宜,自小成长于浙江沿海的一个小镇,幼年的她就喜欢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海边,望着大海发呆。因为他的父亲死于一次海上出行,母亲因此将悲伤用最恶毒的话语发泄在她身上,“为什么死的人不是你呢?”母亲在几年后也自杀追随父亲而去,就剩下了孤儿一般的小女孩一个。来到北京上大学,她认识了阳光、活泼、开朗的云间,她眼前为之一亮,终于抓住了爱情中的救命稻草,她误以为云间可以给她一个家,然而云间的突然不辞而别成为她挥之不去的伤痛。她选择毕业后就住在她和云间经常约会的通惠河边,一年以后,萧颂发现了她。萧颂在大学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就深深爱上了这个跟自己一样有着落寞眼神的姑娘,然而碍于自己兄弟云间的面子一直默默爱着。这个时候,他愿意承担起照顾宣宜的使命,他在隐忍的爱着宣宜,即使明明知道宣宜心中还给云间留着位置。他的爱,更加博大,更加隐忍,是一种爱就像给予对方幸福的爱。萧颂作为一名财经杂志的记者,在毕业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出淤泥而不染,坚持秉承着自己对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态度和观点——“真相。”“所谓的事实就是事实,不是暗箱交易的砝码。”罗奕作为记者中他们第一批接触到的“牺牲者”,似乎仍然动摇不了萧颂的信念。众所周知,任何触犯刑律的公民行为,法律绝不会因为触犯者情有可原就网开一面,更不会因为其惩治的对象也是罪犯就免于处罚。以恶报恶,谁能说得清手段的边界设在哪里?以罪治罪,难道不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萧颂不愿意去触碰地雷,然而云间义无反顾地走了上去。对于爱情,萧颂说:“只要宣宜她愿意给我一点点机会,我就会用尽一切去爱她。你云间能吗?你只会一声不吭地扔下她。在你眼里,钱比她重要,自尊比她重要,输赢比她重要,几乎所有东西都比她重要。随便找一个理由,你就可以舍弃她。她还可怜巴巴地爱了你这么多年,你是不是很得意?”萧颂最了解宣宜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不管是在爱情上还是自己的工作上,萧颂始终是那个坚持自己的人,他不愿意愧对于自己的心,所以他不愿意在新闻报道作假,面对有势力人的威胁他毫不畏惧,宁愿舍弃生命,他才是真正生命中的勇士。宣宜也在经历云间所谓的“失而复得”之后,发现云间早已经在灯红酒绿的北京大都市中迷失了自己,她和云间之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思维方式,无法走到一起。而在经历生活中的种种磨难的萧颂依然跟宣宜一样,葆守着人性中最原始的那份善良和宽容,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意被社会的大浪潮冲的丢掉了自己的本性。这里面还有一对爱情“悲剧”一样的人物,陆衡和孔嘉,还好,他们最后都明白自己心中对于爱情和生活的态度。陆衡作为一个男人,他不能同时对两个女人心软,女人原则上都不能容忍自己的男友同时在照顾着自己的初恋女友。孔嘉自始至终对待爱情是抱着排他的态度的,尤其是对于晏洁,她不希望看到陆衡同时在照顾着两个女人,所以她会赌气,会选择暂时离开陆衡,甚至于选择跟叶哲朗短暂地在一起,可是无论跟谁在一起,她都找不到跟陆衡在一起的快乐感觉,因为陆衡给予她的是真正的爱情,是无上的快乐和尊重。这本书里面关于爱情悲剧的两个女人,一个是叶哲朗的妻子许景庭,她爱上了一个穷小子,穷尽自己的一生扶持他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集团公司。然而如同《蜗居》中的宋思明一样,人到中年以后,叶哲朗赫然发现自己年轻时候不曾好好爱过一个人,所以孔嘉成为他的救命稻草。他用自己自私极端的爱去“爱”着孔嘉,其实是孔嘉的束缚。男人的本质都一样,得到了就不会那么珍惜,一旦男人没有自己的事业,他就会如同丧家之犬一样。同样狼狈的也是他的结发妻子许景庭,她一直在维持着貌合神离的婚姻,在外面她风光无限,回到家里却是失败的女人一个。“哲朗,你还想要怎样?这么多年,我让你难堪过吗?我要求过什么?索取过什么?现在我要的无非是维持现状、相安无事。这个要求过分吗?”另外一个爱情的悲剧人物是陆衡的初恋女友晏洁,她年轻、美丽、刁蛮、任性,对待爱情,她不曾懂得用真心去经营,总是为所欲为,所以最终她注定失去的爱情。她在纠缠着陆衡的同时差点儿让陆衡失去自己的挚爱,还好,经历过生活中的大风大浪之后她也开始变得成熟起来,这才是成长的代价。关于年轻人在北京奋斗的梦想之类,云间想得过于灰暗,在他的想法中,经历过生活种种挫折的他,开始体会有钱可以带来的片刻欢愉。“以前我也以为有些东西是钱买不来的,结果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钱,尤其是一大笔钱,自有其力量。钱能让你心平气和,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优雅、修养都是这么来的。谁也不能要求每天在四惠挤地铁的人优雅礼让,或者要求在街头摆摊发传单的人关心晕倒的路人。长期的贫穷会磨损人的爱心、耐心、毅力,损坏人心几乎所有东西。爱情会变味,亲情会淡漠。没办法,穷人要生存就得凶猛冷酷,还会疲惫,会惊慌。而疲惫又惊慌的人是谈不起理想的,连尊严都顾不上。”如果云间非要像冯思源一样这么认为的话,“在中国,一个人能有多少尊严,完全取决于他有多高的地位,或者有多少财富。同样,面对恶意的规则,你有多少能量,你就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自己。在这里,恶法自有其刚性和柔性,对穷人越铁面无私,对另一些人越温柔谄媚。一个普遍没有羞耻心的社会就是这样。再没有哪个地方比这里更加无耻。你只有掌控了钱,钱才不重要,你才能打败它,才有为人的尊严。有些人一辈子忙着在地上爬,四处赔笑,也不过是从别人的手里讨点剩菜冷饭。他们心满意足,还粉饰为安贫乐道,一边小心翼翼嘲弄有钱人,一边向天真的年轻人兜售。”所以,最后,他终于在跌跌撞撞中学会了何为生活的真相。2012年初上映的一部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道尽了一带北漂人的辛酸和孤独。电视剧讲述了一帮青年在北京恋爱与爱情的现代爱情片。讲述了一群“流浪”在北京的年轻人面对情感、物质诱惑和现实所做出的选择。三个不同阶层的年轻人,在遭遇了“四季美女姐妹组”后,发生了一段段电光火石般的感情,展开了一段掺杂着友情、亲情甚至“灰色地带”的红颜情谊的真情之旅。作者显然跳出了电视剧的局限,以更宽阔的视角来展开自己的故事。乍一看书还以为有点儿类似于当年这部电视剧的原版剧本一样,后来才发现,作者已经超越了当年的电视剧的范畴,有自己独特的立意角度和故事的展开方式,不同的是人物的名字,相同的都是年轻人在北京奋斗的“梦想”和“爱情”的故事。并且作者将几个年轻人的工作都摆在了一个我们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触碰到的敏感领域,恰恰是这样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本性。想要让某一个人彻底信任你,那就跟他一起做一件坏事吧。毕竟大家都是同一条绳上的蚂蚱而已。云间在所谓的奋斗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单纯,无论他给自己找来什么样的借口。他用“穷怕了”来解释自己后来所犯的错误,其实,面对他,我内心是复杂万分和矛盾的。他却在迷失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只能用冰冷的现实来刺激他的本性。面子观念真是害死人,人一旦爱面子过了头,往往容易做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傻事,喜欢玩虚弄假,在人际交往中变得虚荣和虚伪。当面子成为人们遮掩和粉饰自身缺点和错误的藉口时,就必须对它加以涤荡和摒弃。陆禾的这本书让我看得很是愤慨,扼腕叹息。故事在我所熟悉的北京城娓娓道来,不同阶层的青年男女不甘平庸的生活,坚硬的现实,脆弱的人性,卑微的理想,坚韧的奋斗,困惑丛生的情感,如影随形的挫败,在一个相当广阔的视野上展开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让自己的青春荒废在北京这个大城市中。PS: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你在北京还好吗》:当我们谈论北京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辛波丝卡有首诗,名字就很奇怪,叫做《三个最奇怪的词》。这三个词分别是“未来”、“寂静”和“无”:“当我说“未来”这个词,第一音方出即成过去/当我说“寂静”这个词,我打破了它/当我说“无”这个词,我在无中生有。”一首诗可供解读的角度往往有很多,而对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显眼的角度,大概就是话语的吊诡。事实上,语言与事物本身的关系,从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清晰可辨。当我们用一个自以为恒定可靠的词语描述一件事物时,这个词汇本身却可能会僭越事物本身,使整个描述过程产生全新的意义。所以就像是雷蒙德•卡佛式的追问“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其实将“爱情”换成其他对象也都可以适用。比如北京。《你在北京还好吗》是青年作家陆禾的一部作品,记述了“几个北漂在北京的生活与失败”。作品最初在“豆瓣阅读”平台以“北京青春”为名连载,收获不少好评。而比起平实的“北京青春”,“你在北京还好吗”作为正式出版时所用的书名,则更显温情。但两个名字同样都以“北京”作为关键词,而读过作品的读者也不难发觉,倘若不是这座独一无二的城市,这“宛如热病的青春”,恐怕也不会如此迅疾、令人错愕,最终即便烟消云散,也难免让人低回不已。在这部逾四十万字的长篇作品中,作者展现了极好的人物塑造能力。尽管像这样容纳了多人物的,颇有“群像感”的小说很容易出现人物之间顾此失彼、性格塑造不够鲜明等问题,但作者的处理还算是不错的。再加上同样不俗的叙述能力加持,整部作品的叙事线索错杂但不凌乱,为作者积蓄的有关“北京”的真挚而深切情感表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所在呢?在书里,三个男生在大学时便是同寝好友,但大三时的一次意外,使得好友中的一位不得不离开相对安逸的校园生活,早早开启“北漂生涯”。而四年后,当他们都已经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漂泊时,他们又一次重逢了。重逢时他们身边有了不同的女孩,有的彼此熟悉,因熟悉而尴尬;有的不曾相识,但命运却尽自己所能,演绎着俗套却现实的分分合合。而因为是北京,这座聚集也埋葬了太多梦想的地方,终究令人失去太多而神伤。可是失去,不也正是得到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吗?因为渴望得到,人们聚集到这座拥挤的城市,可是除了遇见,除了分离,除了得而复失,人们经历的仿佛只有事与愿违。可是得到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人终究是一无所有的,除了记忆,除了幻想,除了一地鸡毛,以及豪言壮语和用勇气换来的老成与坦然。于是成长,也不只是个生理意义上的词语。每一个人的每一天,都在以自我审视和旁顾他人的方式,尝试改写自己的存在方式。这终究是一场无尽的寻找,我们找到彼此,遇见彼此,又离开彼此,最终找到的,却是那个原本熟悉,却可能早已面目全非的自己。而在这样一座偌大的城市,任何离别与重逢又都显得是那样的理所当然。这或许也是它让人留恋的方式吧。对于人们来说,“北京”大概是所有城市形态中的一个极端代表。它并不美,却令人向往;并不残忍,却令人总想逃离。可到底,如果你的青春曾在这里演绎,那势必是个不错的故事,可以佐酒,也可以时时伤怀。即便此刻你正在这里经历迷失,其实也不必慌张,因为这座城池足够大,大到可以容纳所有的矫情与煎熬。而且终究,我们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或者继续漂泊在这座故事太多的城市,或者离开,去写不那么颠沛的情话。

你在北京还好吗

北京是个蚕食梦想、消磨锐气的地方。人们的一腔热血,对北京来说什么都不是。但它却总能给人希望。我们带着一身孤勇来到这里,却没有勇气离开。看着霓虹闪耀的城市,望着迷雾缭绕的远方,我们留下的,只有青春。---陆禾01你在北京还好吗,这是一本书的名字,作者是陆禾,一个生于浙江,漂在北京的80后。她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奋斗,梦想和爱情的疼痛青春故事。云间,萧颂,陆衡是大学时的寝室好友,他们的共同理想是当一名调查记者,结果却是云间失学,陆衡经商,只有萧颂得偿所愿。公司倒闭,失业,被驱出群租房,云间对这一切早就习以为常。四年前,他为了一千块钱替人代考英语六级而被开除后,躲在北京的某个角落,过着艰辛的生活。这四年,他开过货车,当过快递员,他自己都忘了这是第几份工作。他和好友聂非在路上遇见房东,想去追回房租,聂非却惨遭车祸。云间没有存款,为了给聂非准备手续费,他央求老周带他去东坝赛车,遇到一个不羁的富家少爷柏泉。云间赢了他2万块钱,第二晚,柏泉又来找云间赛车,并用老周威胁他,云间无奈接下挑战,谁想却中了柏泉的圈套,撞坏两辆车,欠下20万修车费。故事从这里开始了...这一切不是偶然,倒像是一个蓄谋已久的圈套。云间偶遇四年前他狠心抛弃的女朋友宣宜和好兄弟萧颂,此时,宣宜已成为萧颂的女朋友。四年未见的寝室好友终于重逢,这一切好像都变了,但那种感觉还是那么熟悉,陆衡和孔嘉分手,跟宴洁在一起。他们似乎都过得很好,只有云间,工作一直没有稳定下来,却因为这欠下的20万,更因为他是萧颂的朋友,冯思源把他留在了公司。云间的这份工作与萧颂,陆衡,宣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结。萧颂和云间各为其主,萧颂坚持一个调查记者的正义,将郑铁山的事实查到底,而云间任老板之命想尽办法去阻止萧颂的调查。云间也没错,他深知社会的冷酷无情,他也知道自己的老板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所以他劝萧颂放弃。萧颂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哪怕差点被车撞死,他也依旧在背地里调查。陆衡的公司也因为一次意外不幸卷入云间和萧颂的纷争。他们是没有地位,没有背景的北漂族,就像是棋局里的棋子,任人摆布,他们被迫跳进一个又一个圈套,在里面纠缠不清。他们三人之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冲突,误会,而后分道扬镳。02还有一个配角,聂非。面对北京的种种压力,他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一切痛苦。他的选择是有迹可循的,从被赶出群租房的那一天,被车撞,住院,家教工作因为他是延期生而被辞,家境贫穷的他只能去摆地摊却被抓进城管所,云间花了1000元把他带出来。然后他去陆衡公司做兼职,不小心弄错订单,导致网站出现危机。这一点一滴的困难让他感到无助,最后的导火索是毕业考试,他深知自己考不过,觉得愧对父母,直到他知道云间因为他而欠下20万的时候,他去抢银行,未遂,挟持人质走上高楼。此时,云间已经跟陆衡借来20万想要跟冯思源撇清关系,但是,他已经挽不回聂非,他还是跳下去了,对他来说,这是一种解脱,他苦苦挣扎却看不到希望的解脱。他带着对云间的愧疚,纵身一跃。这个情节的设定不禁让我想到近年来的跳楼事件,学生因为考试不理想跳楼,因为被爸妈骂而跳楼,因为工作压力大而跳楼的,比比皆是。难免让人心痛,社会给人类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心理承受能力差,难道就不该有其他反思吗?好在云间的人设是个充满阳光的大男生,同样是来自贫穷的农村,他也为穷所困,包括他当年替人代考英语,都是因为穷,他曾经说过,如果重新回到过去,他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即使他知道这样会失去宣宜。他的内心是强大的,他并没有被穷吓到,哪怕是欠下无力偿还的20万,他也没想过要轻生。03故事里,“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纠缠在云间,陆衡和宣宜之间。当初云间不告而别,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宣宜找他找到快要疯掉,直到她在公寓里割下手腕的动脉,后被救活,她才真正的死心。她接受了萧颂,但是,她无法像爱云间一样爱萧颂。也许,她只是贪恋被爱的感觉,她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让她缺少一份爱和温暖,她真的太缺爱了,长大后,她还是没办法走出小时候的阴影。萧颂和她一样,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他们的性格是相似的,所以,在大学的时候,宣宜选择了云间,因为云间身上有着她需要的阳光,和温暖。可云间还是不告而别了,宣宜像当年妈妈不肯为她留下一样,两件事重叠在一起,她怀疑自己是没人愿意要的小孩。云间不在的这四年,她依旧保留着很多以前的习惯,手机铃声没换,用着云间喜欢的洗发水,甚至一直守在北京,住在惠通河对岸的公寓,她的心里是一直在期待着云间的忽然出现,她担心某天他回来找不到她。宣宜和萧颂之间有着一道她想要努力却跨不过去的鸿沟,萧颂也能感觉到,哪怕宣宜就躺在他身边,他也感觉不到她的存在,他觉得宣宜离他好遥远,他时刻担心她会忽然离开...云间的忽然出现,彻底打乱了宣宜伪装出来的不在乎,她的一颗心还是会为他扑通扑通的跳动。04孔嘉爱陆衡,但是他们之间横着一个宴洁,宴洁仗着陆衡高中时对她的暗恋,恃宠而骄,利用这份爱使尽心机。孔嘉始终对她充满敌意,她觉得她就是“从小被宠溺,喜欢洋娃娃,也乐于把自己当做洋娃娃,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漂亮和可爱”的人。虽然孔嘉有着一张不输宴洁的漂亮脸蛋,她却对自己缺少自信。大概是因为一直以来宴洁对陆衡的使唤和陆衡对宴洁随叫随到的态度吧,让孔嘉厌恶。跟陆衡分手后,孔嘉尝试过跟很多人交往,但是,她根本忘不掉陆衡,她太爱他,以至于当叶哲朗出现的时候,她无法拒绝他对她的好,虽然她知道自己并不爱他,他们只是各取所需。她只爱陆衡,但是她也恨陆衡,恨陆衡心里始终放不下宴洁。纠缠不清的感情让他们陷入一种很深的痛苦之中。05幸好,陆禾没有把结局写成悲剧。云间带着一份对陆衡不利的秘密资料一路驱车南下,像亡命逃亡一样躲避冯思源的围追堵截,却在武汉被砍掉一只手。宣宜知道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赶来武汉,这时,她已经答应了萧颂的求婚,并像萧颂许诺等云间好了就回到他身边。在宣宜的精心照料下,云间渐渐好起来了,他们回到北京。萧颂,陆衡,云间三兄弟也解开了误会,他们和好如初,一起经营一家网上生鲜果蔬店,过着平凡快乐的日子。他们的感情也终于理清,宴洁离开北京回老家接受父母安排的工作,兜兜转转,陆衡终于看清楚自己爱的是孔嘉,而孔嘉也怀上了陆衡的宝宝。宣宜放下了对云间的感情,选择了最爱她的萧颂,她愿意跟萧颂重新开始。云间心里的那场病也终于痊愈了。整个故事的色调是阴沉,晦暗,寂寥,忧伤的,刚开始读的时候总感觉有一块石头压在心里很沉重,那是一种不管怎么努力也看不到希望的绝望。不过,他们都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工作,对爱情都是,他们小心翼翼的爱着,努力的修补裂缝。在所有角色中,我最喜欢的是云间,喜欢他心里的阳光,那是一种力量,可以带给人希望,我想这也是宣宜对他念念不忘的缘由,即使生活让他摔了无数次跟头,他仍旧能够爬起来继续往前跑。正应了陆禾的那句话,“我们那么年轻,贫穷和漂泊又算得了什么。”【 end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轻小描”


 你在北京还好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