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想之年》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7-1
ISBN:9787513324077
作者:[美] 琼·狄迪恩
页数:232页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98页 - 9

我始终都有所恐惧,因为我生而忧患,担心人生中的某个事件会超出我的掌控和处理能力。有些事情只能任其发生。你坐下来吃饭,你所熟知的生活就此结束。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13页

我并不总是认同他的观点,他也不总是认同我的观点,但我们信任彼此。我们的投资或利益之间没有任何分歧。由于有时候是我,有时候是他,会得到更多好评、进步更大,所以许多人认为我们必定处于某种“竞争”关系之中,我们私底下的生活必定会是一片布满职业嫉妒和愤恨的雷区。这番见解离真实情况非常遥远,对这种见解的普遍坚持表明大众对婚姻的理解存在某种局限。
而这也是我们曾经讨论过的问题。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113页 - 10

追忆往昔,只能令你深受重击。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153页 - 12

生者回顾往事,会看见预兆,会看见他们错失的信息。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60页

你坐下来吃晚饭,你所熟知的生活就此结束。 只用一拍心跳的时间。 或者在心脏停跳的一瞬间。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225页

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让死者活下去:我们努力让他们活下去,是为了让他们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也明白了如果要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在某个时刻放手,让他们走,让他们死去。让他们变成书桌上的照片。让他们沉入水中。可是明白这一切并没有用,我并不能因此而让他沉入水中。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23页

我明白他们的离世无可避免。我一生都在等候 (担心、惧怕和预期) 这些死亡。可当它们发生时,却与我有所隔阂,和我正在进行的生活远远隔开了。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188页

丧恸是一个我们实则并不了解的境地,只有在真正抵达后,了解才能达成。我们可以预测,我们甚至可能知道那些亲近的人会在何时死去,但是对于这一预想中的死亡,我们并不会预想到紧跟其后的那几天或者那几个星期。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44页

‘一年之后,我才能读懂新闻标题’,一位朋友这样告诉我,她的丈夫已经去世三年了。他们会失去所有的认识能力。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24页 - 2

我的父亲过世了,我的母亲过世了,过不了多久,我也该留意自己的死期了,但我依然会在早晨起床,把脏衣服送去洗涤。
我依然会为复活节午餐准备菜单。
我依然会记得我的护照延期。
丧恸则不同。丧恸没有隔阂。丧恸像海浪,像疾病发作,像突然的忧惧,令我们的膝盖孱弱,令我们的双眼盲目,并将抹消掉生活的日常属性。基本上每一位体会过丧恸的人,都会提及“海浪”的症状。埃里克林德曼曾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主持麻省综合医院的精神病科室,他采访过许多位“椰林夜总会大火”事件的死者家属,并在发表于一九四四年的知名研究成果中,以绝对的特异性定义了这一症状:“躯体不适的感觉像海浪一样袭来,持续二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喉咙发紧,因为透不过气而窒息,总想要叹气,有空腹感,肌肉无力,以及强烈的主观不适,通常被描述为紧张或精神痛苦。”
喉咙发紧。
窒息,总想要叹气。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190页

妻子和母亲这两种角色的本质却非常个人化,我在这两种不同的体系中找到意义,并不感到矛盾;于我而言,这两种系统平行共处,偶尔互相交错,尤其是发生地震时。在我的脑子里,始终有一个未经核实的想法,约翰的死期和我的死期,这两条轨迹会在最终的那个时间点交错。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24页

喉咙发紧。 窒息,总想要叹气。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188页

丧恸是一个我们实则并不了解的境地,只有在真正抵达后,了解才能达成。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23页

在那段被他们称作哀悼的含混时期,我们也许正像是身处潜艇之中,沉默地躺在海底,意识到周围的深水炸弹,时远时近地用回忆对我们实行打击。丧恸则不同。丧恸没有隔阂。丧恸像海浪,像疾病发作,像突然的忧惧,令我们的双眼盲目,并将抹消生活的日常属性。基本上每一次体会过丧恸的人,都会提及“海浪”的症状。躯体不适的感觉像海浪一般袭来,持续二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喉咙发紧,因为透不过气而窒息,总想要叹息,有空腹感,肌肉无力,以及强烈的主观不适,通常被描述为紧张或精神痛苦。最后一段话让我想起以前看优秀的言情小说时,每每到高潮的煽情部分,我总会有产生这种轻微的症状,可能算是全情投入吧,喉咙发紧后说不出话来,那是使劲憋住想要咽下去的呜咽。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166页 - 13

“妈的,”约翰合上书,对我说道,“以后别跟我说你没有写作的才能。这句话是我送你的生日礼物。”
我记得泪水涌上了我的眼眶。
我现在还能感受到它们的湿润。
回顾往事,这便是我的预兆、我的信息,那提早而至的降雪,那份没有其他人可以送我的生日礼物。
约翰的生命还余下二十五个夜晚。泪目。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74页

在有些死亡之梦里,做梦的人始终在等待死亡,他被无情地判了死刑,却仍然没有抵达死境,但我的梦里却没有恐惧。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226页

花环会变黑,地壳板块会移动,深层洋流会涌动,岛屿会消失,房间会被遗忘。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5页

意义本身居于词语、句子和段落的韵律之中,我还掌握了一种写作技巧,将我所有的思考和信念隐藏在愈发无法穿透的文字虚饰背后。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53页

你在现场吗? 你没有。 你也许能帮忙换算一下体温计的读数,但你不在现场。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43页

主观上讲,失去亲人的人们也许会觉得他们像是被包裹在虫茧或毛毯里;在别人看来,他们的表现像是能够挺得住。实则这是死亡的现实尚未穿透意识,令失去亲人的人们表现得仿佛尚且可以接受亲人的死亡。于是我们就有了“特别冷静的未亡人”效应。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197页

你是否在为金色丛林的落叶而丧恸不已?以及人类生而向死,玛格丽特,你为之丧恸的正是你自己。我们是带有瑕疵的凡人,终有一死,即便将这个想法推开,我们还是会意识到这个问题,况且人的复杂性也会逼迫我们这样想。当我们哀悼逝世的亲友时,我们多少也在哀悼自己。哀悼我们的曾经。哀悼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哀悼我们终有一天也将不在人世。谈到死亡,很多人都是大段大段的鸡汤,但那是不负责任的逃避,只存在表面的慰藉,是看不清人生真相的。很欣赏这个女作家的做派——真实裸露,不近人情般的理性思考,却是那样让人喜欢,疼痛着喜欢着。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1页

人生突然改变。人生在一刹那改变。你坐下来吃晚饭,你所熟知的生活就此结束。自怜自哀的问题。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2页

在某个时间点,为了铭记这个事件最令我惊异的部分,我考虑过要添加如下字眼:“那一刹那稀松平常。”但我立即明白,“稀松平常”这个词其实全无添加的必要,因为我绝不会忘记:这个词从未离开我的脑海。正是大事件之前周遭一切稀松平常的本质,不断阻挠着我,令我没法理解它、接纳它、渡过它,乃至不能真心相信事件已然发生。如今我确认这一现象其实是普遍存在着的:遭遇突发灾难,我们关注的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时,周遭的情况是多么平凡。飞机坠落时湛蓝的天空;汽车燃起大火时正在办理的例行差事;孩子们像往常一样荡着秋千,而响尾蛇钻出常春藤咬了他们一口。一位精神科护士的丈夫死于高速公路上的一场车祸,我在她的描述中读到:“他正行驶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开心、成功、健康,然后就没了。”一九九六年,我采访过一些人,他们都亲历过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檀香山的那个早晨;无一例外,他们对珍珠港事件的讲述都以如下措辞开头:那是个“稀松平常的星期日的早晨”。多年以后,当纽约居民回忆起美航第十一次航班和联航第一七五次航班撞向世贸双子塔的那个早晨,他们仍然会说“那不过是九月的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子”。即便是“九一一事件”调查报告,开篇也是这常常带有预兆性,却依然令我们瞠目的说辞:“二〇〇一年九月十一日,星期二,美国东部破晓的天空万里无云,空气温暖而湿润。”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1页


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让死者活下去:我们努力让他们活下去,是为了让他们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也明白了如果要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在某个时刻放手,让他们走,让他们死去。
花环会变黑,地壳板块会移动,深层洋流会涌动,岛屿会消失,房间会被遗忘。
你必须感受潮水的变化。你必须与变化相随。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72页 - 5

那些新近丧亲的人会有一种特别的面容,也许只有自己脸上目睹过这种面容的人才能辨别出来。我在自己脸上见过这种面容,现在也能在别人的脸上将其辨别出来。这是一种极端脆弱、赤裸与坦诚的面容。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227页

你必须感受潮水的变化。你必须跟随这些变化,他们曾告诉我这些。无人看顾麻雀,可他确实曾告诉我这些。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188页 - 17

丧恸是一个我们实则并不了解的境地,只有在真正抵达后,了解才能达成。……在我们想象出来的丧恸中,我们最终将得到治愈。……我们被包裹在他人的关怀中。我们迎头撞上了无意义的体验,它以无情的姿态步步紧逼。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72页 - 5

我第一次明白殉夫这种行为的意义。寡妇并非因为丧恸才跳上烈火熊熊的木筏。烈火熊熊的木筏实际上是一种准确的表现手法,它正是她们的丧恸(不是她们的家庭、社区、习俗,而是她们的丧恸)将她们带去的地方。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23页

我一生都在等候这些死亡。可当它们发生时,却与我有所隔阂,和我正在进行的生活远远隔开了。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72页

那些新近丧亲的人会有一种特别的面容,也许只有在自己脸上目睹过这种面容的人才能辨别出来。我在自己脸上见过这种面容,现在也能在别人的脸上将其辨别出来。这是一种极端脆弱、赤裸与坦诚的面容。一个被眼科医生命令睁大眼睛,检查结束后从诊室走进有明亮日光的地方的人,或者一个平日都戴着眼镜,却突然要把它摘下来的人,他们脸上也有这种面容。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153页 - 12

生者回顾往事,会看见预兆,会看见他们错失的信息。
他们记得枯死的树木,他们记得跌撞在车顶上的海鸥。
他们的生活遍布着象征符号。他们会从各种地方读出意义。

《奇想之年》的笔记-第196页 - 17

在我们的想象中,我们知道对方所思所想的一切,即便我们并不一定想知道。可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对于那些应当知道的事情,我们反而一无所知。


 奇想之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