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书评

出版日期:2014-9
ISBN:9789863441376
作者:張戎
页数:432页

引领改革开放的“慈禧”,颠覆了教科书的印象(一)

今年2月在诚品书店买到了这本畅销书,一开始以为会看不下去:大部头加上直板繁体,没法在地铁上看,不过还是会每天睡前翻几页。读张戎的《慈禧》,作者凭10年前的老毛传记闻名,对于史料把控确有独到之处。从小对慈禧的印象是奢华无度,心狠手辣和专横跋扈。前者的罪证是挪用海军衙门购舰银子修颐和园(其实多几艘速射炮快舰也无法改变甲午战败的结局:一个中世纪的组织有了坚船利炮,也会让其烂在船坞里),后者却是每个独裁者的通性,套在好多人头上都适用。和教课书里“顽固守旧”的标签相反,慈禧是一个开明和务实的人,且好奇和好学。从和英法合作铲除荼毒长江中下游十多年的太平天国开始,到同治中兴打破祖制任用曾胡左李等一干汉族名臣任封疆大吏,再是二十多年的洋务运动...... 一个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独夫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慈禧当权让清王朝多活了50年,不然咸丰的儿子就可能是末代皇帝:太平天国捻军和英法联军的南北夹攻,经济上的困顿多年,天朝只能破产。看看康雍乾盛世声望最高的乾隆干的好事:1757年开始的海禁直接让闭关锁国的政策毒害了他的子孙。英国无法贸易,法国无法传教,百年后的鸦片战争因此而起。康熙常在承德猎虎,乾隆能滞留江南猎艳,咸丰同治光绪只能在内忧外患中拜拜祖庙。“皇上考虑的是怎样治理他的帝国,关上门来当然容易的多。” 可能在朝鲜的教科书中,日成正日正淫祖孙三代就是康熙雍正乾隆的转世,因此可以整天歌颂宇航员登上太阳或者主体思想永不倒。慈禧晚年的污点一是囚禁光绪杀六君子,二是对八国宣战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前者只能怪光绪政治经验不够,凭几个军机行走走秀,拉几个巡抚点赞只能吸引点口水和眼球,距离夺权之路太遥远。后者就是自卑和盲目自大的传统思想作祟:以为靠几堆被袁世凯从山东逐出的神汉痴婆就能天下无敌,那么每天在家烧香和拿针扎小人就足矣了。本书才看了四分之一,对于恭王也提起了兴趣。2015.04.17

引领改革开放的“慈禧”,颠覆了教科书的印象(二)

继续读《慈禧》,此时同治已崩,同治的堂弟光绪也已十六岁大婚,到了亲政的年纪。3岁起登基,慈禧垂帘听政13年后,光绪的亲政并非课本给我的印象“万民欢呼,恭迎少年天子”云云,反而诸重臣李鸿章为首忧心忡忡,连光绪的父亲醇亲王都知道自己的儿子不是块料...... 要知道光绪同治两代帝师翁同龢对于光绪的评价是很高的,从小勤识苦读,通晓四书五经儒家经典,熟练掌握汉满蒙语,还经常作诗体恤民间疾苦,好俭忌奢。简直就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皇帝!相比他的前任同治不学无术,上课打瞌睡,熬到下课就溜,光绪显然被保守派视为推翻慈禧为首“开明派”的希望。没错,教科书中的老顽固慈禧才是引领中国改革的先锋。她任命英国人赫德执掌海关总税务45年,位居一品,贡献了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1867年,慈禧派遣美国人蒲安臣为首个外交使节领使团访欧三年,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曾纪泽等驻外公使有Home Leave之类的津贴,待遇优厚...电报开矿铁路这些洋货都是她顶着压力引进来的。慈禧的“改革开放”功绩应该在百年后的邓公之上。光绪虽然能读书,但是他的老师翁同龢不识洋务,且找机会就对开明派口伐笔诛。经典史籍上面能教你如何应对红毛国,蓝毛国,绿毛国?一个关外刀马民族之后的皇帝,不会骑马,只在御花园骑木马;不愿出游,喜欢把自己关在紫禁城内;他宠幸的珍妃喜欢打扮成美少年......好吧,这样的怪怪小鲜肉要是能成就10年后的“戊戌变法”,我才不信。况且戊戌变法的起因中日甲午战争赔款两亿,就是赢弱光绪在主战派翁同龢鼓吹下打起来的。如果光绪从未亲政,那么清朝的中兴会延续,说不定真的可以在1905年君主立宪:如果光绪也像同治一样荒淫无度死于梅毒,对政事毫无兴趣,让职业政治家慈禧持续掌舵,还会不会有“庚子之乱”的四亿五千万赔款?

慈禧在西安

本文是转来的,看了这本书西逃一张,作为西安人对慈禧在西安的故事感兴趣就找来看看了。也许不该发在书评,喜欢的您就看看,不喜欢的就绕道吧!慈禧太后在西安  文/家住未央  庚子年闹义和团。扶清灭洋,杀洋人烧教堂,八国联军就杀进了中国。晚清中国腐败软弱。没有几天就叫这帮王八蛋打进了咱的首都,慈禧带着光绪皇帝就滑了点。经怀柔到怀来进了山西。到太原住的是晋祠,听说八国联军还不得完,非要到太原寻慈禧的麻达。慈禧和光绪就奔了西安。出北京的时间紧迫,就领了几十个人,从太原往西安走时就不一样了。陆续到太原各衙门官员,护驾勤王的部队就有四五万之众。慈禧光绪就领着这四五万人浩浩荡荡的奔了西安。史称庚子事变,两宫西狩。  母亲的老家是山西人,先祖为晋军参将,从军太原府,护驾勤王,就保着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奔了西安。那时的军队也没有想象落后,已不是大刀长矛的冷兵器时代,部队里用的全部是抬枪,抬枪是什么样的?现在已经不知道了,查了许多的书也没有搞明白。据说是枪管特别的长,两个人抬着打,估计就是土枪吧。先祖们就是抗着抬枪保着慈禧到西安。慈禧太后也算是国家领导人,过去的人尊敬她,不叫名讳叫太后。后来慈禧和光绪隔了一天都毕了。宣统就上了台,隆裕也就成了太后。为了区别把慈禧就叫了老太后。隆裕以后就清家就完了蛋,再无太后。老太后的称呼就这样一辈一辈的叫了下来。到今天母亲说起慈禧太后还是叫老太后。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要到西安的消息传来的时间,西安城轰动了。满西安府咸宁长安两县不论是官员衙役,普通百姓就如过年一样的兴奋。想想也是,自从唐以后,紫气东移,长安成了废都以后,这是不得了的事。皇权无上的年代,能见天颜他先坟地都冒青烟。就如秦腔戏里唱的:我爷见过皇上的面我婆跟娘娘吃过饭,这都是光宗耀祖的事情。那边太后出了太原,西安这边就开始打扫卫生了,收拾地方。黄土垫道净水泼街,一口气就整了半个多月。慈禧太后到的那一天,从灞桥开始陕甘行省西安府还有西安府下辖15县,据说乡已上干部全部到位。在灞桥就开始接了。老百姓人山人海看热闹。慈禧太后慈祥站在马车上频频挥手致意。老百姓欢呼跳跃,现在一般都是说同志门辛苦了,也不知那时间说的啥?  出太原,离战火纷飞的京城是越来越远了。老太后的心也按了下来,车到灞桥看着两旁夹道欢迎的老百姓,心里十分高兴,就停车下轿来到了灞桥街道上。那是10月的天气,关中道上的农家正是收了包谷种过了麦的农闲季节。四乡八镇的人都来看热闹。做小买卖,卖吃喝的聚集在此。老太后下了车看见路边有卖荞面饸硌的,看着奇怪?这是个啥万货?老太后出宫时穿的汉家的老太太的衣服,大襟的蓝袄,朴素的就如一个农家老太太。与重不同的就是一双大脚。满清时汉人的女性缠足,满人不缠足。西安人就没有见过大脚的女人。卖荞面饸硌的姓王,是个中年人见个赶紧招呼:老嫂子吃一碗,聊的很。老太后问:这是什么?老王说:饸硌。陕西话生硬。老太后没有听明白:呼噜,打呼噜?话没有说完自己倒笑了起来。大家也跟着笑了起来。  从临潼出来已经走了半天,肚子倒真的饿了。就坐到摊子上。老王就给调了一碗,许是真的饿了,许是山珍海味吃的多了。老王当时还不知道这就慈禧太后,穿的也不咋样,估计是皇上他妗子吗啥。就边谝边给调了一碗,调和给搁的美。一口吃下去酸辣香,味道香是饸硌筋。特别的和胃口,一碗吃完了不过隐,又要了一碗。两碗吃完说:与重不同。老王说:要是味道好你住到西安城了咱就是乡党了,没事就过来吃。俗话说: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老太后爱抽烟,抽的是水烟,跑的时间仓促,烟袋没拿,一路光着急了,就没想起来。吃饱了饭见老王抽着旱烟就犯了隐。问你抽的啥烟?老王说:咱自己种的旱烟,你也尝一口。老王装了饱饱的一锅子就递了过来,李连英打了火镰点了烟,老太后一抽过隐的很:你这味道比云南上贡的烟丝味道都好。陕西人爽快,老王便说:你在感觉味道好你拿去抽去,说着就从腰里解下了烟荷包。老太后没有客气,就拿上了。  吃了饭抽了烟就继续走。老太已走,咸宁知县一头的汗跑到老王跟前:你胆子大的很,把圣母皇太后叫老嫂子。把老王吓了一身的水:我还当大不了就是皇上他妗子,原来这就是慈禧太后呀,看这人聊的很呀,朴素的跟个咱乡里的老嫂子一样。老太后进了西安。老王的烟袋就再也没有还给他,据说在西安一年的时间,老太后一直抽的是灞桥老王的那一把旱烟袋。半个月后西安府敲锣打鼓的把老太后手书的一个金字大匾挂到了老王的铺子里,上书:与重不同。自此灞桥的荞面饸硌就出了名。老匾早已不知去了那里,但现在灞桥王家的荞面饸硌后人还在经营着,据说味道不错。  过了桥经柳巷到梆子井。老太后就跟李连英谝了起来。都说八百里秦川民风淳朴。你看到底怎么样?小李子说:我看是不假,刚才你吃饭,我去给钱人家都不要,您想抽烟人家连烟袋都送给您了。太后说:那也不一定,两碗饭值不了几个钱,他知道我是谁也不敢要钱,如果撩个金子他给我送回来,那才叫真的民风淳朴。为啥这样说?老太后想起了一个故事。清家入关200多年。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皇帝一般不到处巡游。加上光绪和慈禧就两朝的皇帝到过陕西。前面的一个就是康熙皇帝。康熙到陕西就去了咸阳的五陵原上朝拜西汉诸陵。康熙是马上皇,去咸阳就骑的是马。一不小心不知走到那里就把错金的马镫丢了一个。  等发现的时间已经走的很远,想着肯定是找不见了。但陕西巡抚说:八百里秦川民风淳朴只要是丢在陕西了就一定可以找见。大家就往回找,一直走了13个村,到了第13个村一看。村民拣到了马镫,害怕丢的人着急,把马蹬挂在了村边的大树上。这就我们陕西民风淳朴的写照。今天你走在西安城里,谁家小娃的鞋不见了,你去寻,路人拾到一般就给你挂到了树上。康熙大喜,赐这13个村都叫蹬村。村民就跟八旗子弟一样,世代包衣食皇家的俸禄。从此咸阳原上就有了一蹬13村之说。  老太后就想效仿康熙帝的办法试一试西安人到底淳朴不淳朴。过了十里铺往东关走,在今天动物园路边有一个无名的小村。两旁欢迎的人还是很多。老太后就拔下了自己头上的金簪仍到了路边。这村的一个农妇周王氏检到了金簪。慈禧太后的金簪与重不同,是纯金打制上面全部是金花。有人说:你这一下可发了财。庚子年陕西大旱老百姓生活困难的很,有了这金簪送到当铺,就足以过了年馑。周王氏不是这样想的,不是咱的就不是咱的,这皇上跟太后的大队人马才过去。这肯定是京城来人丢的。咱拿了这金子不是叫北京人把咱陕西人看遍了,随把金簪就交给了咸宁县的衙役。  老太后仍了金簪就进了八仙庵。老太后信教,不但信教还是什么教都信。本来满人信的是萨满教,但他自己主要信的佛教,有的人说他是观音菩萨下凡,他就坡下驴还打扮成观音照了几张相片。八仙庵是道家的,他也信。太后进西安第一个进的就八仙庵烧香,走的时间出南门还是绕到八仙庵烧了香才走。八仙庵的全称赐建万寿八仙宫就是慈禧太后所赐。说太后到了八仙庵香才点上。咸宁县跟西安府的人就到了。以为是下人丢的,一打听我的妈呀?原来是老太后的东西,太后看这金簪感动的流下眼泪,他被西安淳朴的民风感动了。对小李子说:看见没有这就是西安人,真不愧是汉唐帝都,民风淳朴呀。重赏了周王氏,那一个几户人家的小村就赐名金花落,百年以后名称依旧,也就有了今天的金花路。  从太原到西安路上走了二十六天。清家时西安有满城,原来的打算行宫在满城。到了满城一看不太满意,就住到了南院门。南院虽好但比不了北京的紫禁城。太后无比的伤感,内忧外患。想当年在北京吃的是满汉全席,一顿饭就是一百多个菜。到了西安没有了那个条件了。内忧外患到处都有用钱,老太后下令从自己做起减少费用,一顿饭就是四个菜就可以了。这消息穿出来,感动了天下的百姓,感动一个人。就是咱泾阳县安吴家的掌柜的。  安吴家掌柜是个女人,这个女人不一般。安吴本是大家,可她嫁到这家以后没有多久,男人就病死了。剩下了孤儿寡母,眼见这日子就过不下去了。这女人厉害就当起了家,不但日子过下去了,还过的特别的好。领导了一百多长工短工把家里的千亩田地,油坊买卖管理的井井有条,时是渭北第一富户。听到了老太后到西安没有钱花手里紧,套一个马车倾其所有,拉了一车的银子就进了西安。  到了西安见了慈禧太后就把一车的银子捐献了。俩人一谝。越谝越投机。为啥?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孤儿寡母都是当着一个家。不过一个是国家一个是自己的小家。有着一样的不容易,慈禧太后是边说边哭,女人也是边哭边劝。女人的精神打动了太后,老太后就把这女人认了干女,从那已后就太后就在咱西安也有了亲戚,那女人也贵为公主格格。等再西安安定了,太后就想起了他的干女。出三桥到咸阳奔泾阳演了一出看女的戏。先到咸阳上凤凰台观清渭楼。吃了咸阳的虎皮唐,这虎皮糖是咸阳第一特产,明朝就有,太后一吃是特别的喜爱,闲名字不雅,随赐名“琥珀糖”。可惜这几百年的特产,现在已经没有了。  到了泾阳看了他女。再浪了三原,朝拜的城隍庙,吃了廖花糖,走草滩过河又回到了西安。第二年才回北京去,在西安呆了11个月。慈禧太后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也是历史上的一个反面人物。看一个人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清家时中国的落后腐败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是一个人可以扭转的。他在西安呆的时间不长,但废科举兴报馆的决定都是在西安做出的。有人说华商报办的好,那是风水原因,因为中国办报纸的根在西安。  老太后在西安呆的时间不长,但留下了许多的传说。说他爱吃也不过就是一碗葫芦头,两份荞面饸硌,三斤腊牛肉的事。我对历史不懂,也没有去研究过,也许他是一个坏人。也许他就是那个穿这大襟蓝袄,抽这老王的旱烟袋,跟他的干女边说边哭的老婆子,一个女人管理着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也有她的难处,也有着许多的不容易。历史已经成为历史,传说它就是传说。也有的人说她辅助三朝巾帼英雄。在我们这些当年保这慈禧太后到西安的那些人的后人眼里,她就是当年那个老太后,一个慈祥的老太太。  家住未央 2005.11.18黎明


 慈禧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