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508085086
作者:[德]赛巴斯蒂安·菲茨克,[德]迈克尔·索寇斯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赛巴斯蒂安 菲茨克
德国心理惊悚天王。1971年生于柏林。第一本小说《治疗》即一鸣惊人,荣登德国亚马逊畅销排行榜冠军。《记忆碎片》被《星期日泰晤士报》评选为“过去五年最佳犯罪小说”。菲茨克作品全球销量逾500万册,翻译授权超过24种语系,他是少数能够打入英美等惊悚小说发源地的德国当代作家。其新作《第23号乘客》在《明镜》《书业周刊》以及亚马逊三大畅销榜单中均位居前列。
迈克尔 索寇斯
德国首席法医。1967年生于基尔。柏林自由大学暨洪堡大学附属夏里特医学院法医系主任,联邦法医暨社会医学中心主任,也曾担任德国联邦刑事调查局鉴定委员。他是德国最知名的法医,参与过联合国战争地区受害者的身份确认行动,并在国家地理频道主持法医相关节目。

书籍目录

楔 子 001
十天后 赫格兰岛 006
一天后 柏林 018
在地狱里 035
柏 林 038
赫格兰岛 041
柏 林 046
在地狱里 049
柏 林 052
赫格兰岛 057
柏 林 063
赫格兰岛 068
柏林—沙伦廷 078
赫格兰岛 081
在地狱里 084
柏林—沙伦廷 088
四年前 柏林 101
赫格兰岛 107
柏林—沙伦廷 114
沙伦廷 119
赫格兰岛 126
沙伦廷 130
赫格兰岛 135
沙伦廷 137
赫格兰岛 146
沙伦廷 149
赫格兰岛 153
沙伦廷 161
赫格兰岛 165
沙伦廷—库克斯港 170
赫格兰岛 184
沙伦廷—库克斯港 188
库克斯港 192
在地狱里 215
库克斯港 218
赫格兰岛 222
在地狱里 242
赫格兰岛 244
在地狱里 246
赫格兰岛 247
尾声 三星期后 268

作者简介

以生命在玩的“寻宝游戏”,引导他最后找到的是真相,还是一具尸体?
赫兹斐是联邦刑事警察局的首席法医。他一生见过上千具尸体。他很清楚人们可以怎样伤害他人,也亲眼看到结果:赤条条的、苍白的、死亡。每天都在他的解剖台上演。
他只关注尸体本身,而不是灵魂。
直到有一天,他从一具被肢解的女尸头颅里取出一张纸条,上面赫然写着:“汉娜”。他十七岁女儿的名字。
在女儿的语音留言里,他听到一句话:“我很害怕会死掉,爸爸。”
女儿的这句留言让他的解谜与救援之路刻不容缓。
解剖刀起又落,逐渐逼近可怕的真相……


 解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评德国巴斯蒂安·菲茨克《解剖》一把解剖刀,能划开正义的起点,却决定不了正义的最终点。人在封闭、孤独的环境中,恐惧惊悚的感觉最为深刻,对大脑神经的刺激更加强烈。如果再加上人类天生就容易感到恐惧的场景、事物时,比如残缺的尸体、解剖台、停尸间、黑暗的森林等等,更会有叠加的恐惧效应。德国心理惊悚小说作家赛联手德国最著名、出镜率最高的首席法医迈克尔·索寇斯打造的侦探推理小说《解剖》,实现了对这些题材完美地应用,展示了一场深入骨髓的恐惧体验。小说从13岁的少女费欧娜被教唆枪杀他人、为躲避心理变态的男友骚扰纠缠而躲到赫格兰岛的女插画师琳达的惊悚遭遇开始,铺开了充满悬疑恐惧的场景。这两个场景看似毫无关联,但直到最后真相揭开时,你会发现作者巧妙的布局。随后,联邦刑事警察局首席法医赫兹斐的例行解剖开始上演,当这位敬业严谨、墨守成规的法医从死者的头颅深处发现自己女儿的名字和电话,并且无人接听、只有女儿惊恐绝望的语音留言时,关于法医和解剖的惊悚故事才正式拉开大幕。而这时,暴风雪把赫格兰岛和外界隔绝,成了一座孤岛。随着法医的追踪和远程指挥,不断从解剖尸体中发现解救他女儿的信息线索,最终指向了被暴风雪隔绝的孤岛。这期间,赫兹斐、实习法医英格夫、插画师琳达、管理员艾德经历了一系列惊悚恐怖、险象环生的事件,与赫兹斐的前同行、受害人父亲等人展开了斗智斗勇,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场面感很强,让人产生一口气读完的阅读欲望。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全是毛骨悚然的场面和情节,还有作者时不时表现出来的冷幽默,作为恐怖情绪的心理调节剂,让人暂时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这实在是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本书有不少看点。首先,在“局中局”的设置和复杂线索的整合上,菲茨克显得技高一筹。读侦探推理小说时,很多时候是读者和作者“斗智斗勇比想象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错的阅读乐趣。在本书中,往往我认为已经猜到真相时,却又峰回路转、山重水复,给人一个措手不及的新转折。原本以为,赫兹斐被前同行在森林里绑起来时,谜底已经揭晓,但又有了新的转向;当赫兹斐一行到达孤岛,完成了相关事项,原本以为故事到此结束时,“死人”又突然复活,情节的枝叶又发生了蔓延。当最后一切尘埃落定时,你会发现作者想说的不仅是个沉重、刺激的悬疑侦探故事,还包括了隐藏其后的法律与道德探索。这就增加了小说让人思考现实有关问题的深度。其次,本书还在惊悚恐惧的阅读体验中,让人思考法律和正义的问题。通过小说虚构的连环谋杀案情节,加上书中的新闻报道,隐匿收入被判以重刑,强奸凌辱青少年却被轻判并可以缓刑,罪犯受到的惩罚、付出的成本,远远低于它的社会危害性。这就让读者自发地去思考琢磨,法律体系是不是出了问题,是不是与现实存在脱节,或者已经不适合现实的需要。法律机器是庞大精密的,正义的到来要受到这架机器里很多零件的传递、影响,但是现实中很多结果却偏离了正义的轨道。而法医解剖作为法律机器上的一个“基础零部件”,则时刻感受着血腥与残忍、人性与兽行、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在最基础、最现实的地方,考量死亡前面的灵魂和正义,考量着法律体系与社会管理之间的裂缝。一把解剖刀,能划开正义的起点,却决定不了正义的最终点。选择“解剖”这个支点,也许还有作者对法律体系与现实社会的思考和“解剖”。最后,温馨提示一下,在孤独的雨夜、雪夜里,胆小者、神经敏感者请谨慎阅读。
  •     杀掉我!解剖我!拯救我!这句式蛮吓人的。我虽然有点重口味儿,虽然喜欢看惊悚小说和推理小说,关于法医的小说我也看过的,但是解剖尸体这样的故事版本,我还是有点敬畏了。所以每一个看客,要做好不怕做恶梦的准备哦,《解剖》真是一本血淋淋的小说呢。一开篇,就是血流满面的男人,出现海边的尸体,下颚骨残缺的死者……因为喜欢绘画,因为想描绘情节暴力,琳达甚至亲身经历一次凶杀现场了。出版社老板提出的“情节越暴力,女性读者越喜欢”估计也是《解剖》这本书的最真实的写照,它应该很适合这一类型的女性读者,因为足够的暴力,凶杀现场都快暴力爆表了。“刀子插在体毛浓密的腹部,流出的内脏,遇有杀手倒影的眼睛……”这只是凶杀场景。真实的解剖描写,比凶杀场景更刺激了。法医才不怕什么血腥的场景,更不会怕阴暗的停尸间,而是如何读懂尸体里隐藏的所有秘密。对于法医赫兹斐,这个恐怖场景便在绿色胶囊出现之时拉开帷幕,恐怖的原因是这个胶囊中的名字“汉娜”,是法医十几岁女儿的名字。难道这是他女儿的尸体?一条线索是在海边发现尸体的画家琳达,,因为飓风影响而困于一个叫做赫格兰的孤岛上,另一条则是赫兹斐找寻女儿的踪迹。在赫兹婓解剖的被肢解的女尸头颅里取出的那粒胶囊里,赫然写着他17岁女儿的名字-汉娜和电话号码,而拨通的电话让法医终于明白女儿已然被绑架。在另一条线索里,琳达通过尸体旁的手机打通的电话竟然是赫兹婓的。琳达通过电话里赫兹婓的描述,确定他女儿被绑架,最终选择告诉赫兹婓尸体的事情。此时暴风雨却即将袭击赫格兰岛,所有交通都无法到岛上,法医决定远程指导琳达解剖尸体,找寻可以救回女儿的线索。 而血淋淋的解剖过程,琳达的初次感受和赫兹婓远程指导时的解剖操作方面的专业知识,一度让读者的紧张神经到达了极限。    《解剖》里涉及到一个问题,13岁的费欧娜替桑多尔枪杀了一个男子。而作为法律来讲,只有14岁才需要负刑事责任。这种法律漏洞被一些投机者利用,一个成熟的大人可以摇控操作不负法律责任的未成年人犯罪,还有股票投机者伪造信息被轻判等很多投机者利用的机会,最后导致无辜受害者的默默哭泣,而人性的缺点往往在某些时刻表露出严重的破坏性,这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地方。     
  •     安静的联邦刑事警察局的停尸房,门开了,又一具尸体被放进来了,好的故事开始了。赛巴斯蒂安•菲茨克的恐怖世界大门已经打开,最后不要再结束前离开。《解剖》讲诉的是联邦刑事警察局首席法医赫兹斐在解剖一具被肢解的女尸体头颅中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的他女儿的名字。再给女电话的留言里,他听到一句话:“我很害怕会死掉,爸爸。”他按照语音的指示没有报警,而是根据犯罪分子留下的线索,一路追查。暴风雨,孤岛等因素增加了恐怖氛围,时间不等人,很多人有可能即将面临死亡。这不是我第一次看赛巴斯蒂安•菲茨克的书,很喜欢他的悬疑小说。令人恐怖窒息的场景,没有大的暴力场面,也没有麻木不仁的追杀,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拿起来就不会放下的书。《解剖》整本书的情节分两个路线,通过电话来链接这两个路线,通过电话让女主角开始解剖尸体,找到下一个线索。对于第一次解剖的女主角而言,那种恐怖的心里达到了极限,但是她的内心的正义感战胜了自己的恐惧,让故事顺利进行下去。这样的写作方法,一章节是写男主角的,下一张就是下女主角的,但是故事的衔接绝对的完美,刺激、悬疑意外频发,但又精彩绝伦。之所以赛巴斯蒂安•菲茨克的书这么畅销,有一个原因是作者最后都会将自己的故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远远脱离只有惊悚的高度。对于受害者而言,报复是最好的救赎?受害者是犯罪分子还是又一次的受害,被分尸的尸体是自杀自愿让别人分尸的,真正的罪犯最后到底是谁?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错过,每一个角落都要查到,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故事的结局真的出乎我意料,但是最后作者将故事的升华我是很看好的。对于犯罪分子法律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是惩罚完毕以后,怎么样在避免再次犯罪,犯罪心理的扭曲怎么调整。同时,受害者的心理阴影问题怎么样才能妥善的解决,避免他们被心理阴影造成伤害而选着极端是手段。受害者家属的内心痛苦,因为自己的人被伤害而做出违法的事情,这到底该肿么办?难道报复就是最好的救赎吗?不是,做着最后给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地方,承认法律方面的问题及社会上的问题,但是还是要依靠法律、依靠正常的手段来解决受害以后留下的心里阴影问题。对于受害者而言,报复不是最好的救赎。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相比梦游者,这本的笔触更残酷,更残忍,从情节来说我更喜欢梦游者。
  •     节奏很好,惊心动魄。之前读席拉赫的《罪行》就对德国的法律制度很好奇,现在认识又多了一点。读这样的故事时才觉得死刑尚不可废。
  •     丹布朗的风格,但除了一点解剖内容外,太水
  •     多线并进还不错,但是角色设置是否太松散凌乱?一会儿插进来一个共犯,还神乱入各种路人…主旨是为了抨击现行司法制度,但是十分不够深刻!
  •     德国人的推理小说真够实在,透膛开肚的,极致的恶人。适合拍电影的小说,都有那么一种看似深沉,其实浅薄的劲儿。
  •     一环扣一环的情节,看得是心惊胆跳。
  •     太真实了。制度的弊端确实能用最残酷的方法让一个顽固坚守所谓正义的人感同身受。
  •     精彩
  •     一气呵成,一口气看完
  •     犯罪心理+识骨寻踪
  •     比那本梦游者好些,节奏快适合消遣,过于贩卖血腥,人物单薄。叙诡和最后的逆转算是小亮点
  •     和彷徨之刃类似的题材 被害人的复仇 不过这小说写的让人边看边在脑子里过起电影来了 不改编成电影可惜啦!
  •     正如书面包装所说,一定要一口气读完,因为你没有机会停下来,缓口气!书的开篇便给我一个疑问,在我惊讶之余,我带着疑惑继续往下读,情节一环扣一环,并且每一节的结尾,都会让我迫不及待的钻入下一节中去。在阅读中,我不断的做着各种推测,然后一点一点被作者推翻,每次假设的不成立,都使我对真相的渴望加深。跟着主人公的脚步,他所到之处,画面都不禁浮现在我的脑海,解剖时的每一个细节,都不禁让我颤栗。停尸房每一次陷入黑暗,都让我紧张,黑暗中的每次被打破的宁静,都让我手心不由的捏一把汗。无论是从琳达的视角,还是从教授的视角,我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剧情不狗血,充满太多未知数,即使在最后,事情大白于天下时,仍然让我始料未及,甚至于最后,我不禁庆幸,一切的一切,并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也引发对“制度”的深思。
  •     读着还是很紧张,读完却觉得有点无聊。如果当做一部保时捷特约的软性宣传书来读,可能还有趣些。
  •     值得一看的悬疑小说,略反胃,慎读
  •     觉得还算有新意 结局略坑
  •     制度、原则、底线存在的本身就是被人打破的,我讨厌装在套子里的生活,对受害者而言,报复就是最好的救赎,没有感同身受,永远都会置身事外,或许每个人的立场不一样
  •     结尾又有看点
  •     节奏不错,一气呵成,看的很爽,然而看过后也没有什麽太值得回味的地方。寻宝游戏的设定不错。算是悬疑类型。
  •     一气呵成太棒的小说,不狗血!看到十分之九时觉得:天哪,这部小说结尾不会慢慢滑向狗血了吧,结果并没有。最后十分之一几乎是我对这本小说最爱的部分。对“那个制度”的讽刺幽默黑色,鞭挞有巧劲。还有感觉男主和男助理及琳达都有些许cp感,魅力值max
  •     这种犯罪小说的结局总是出人意料的,道德和法律就像忠义和孝道一样两难全,但是像沙德勒这样的强奸犯,虐待狂却能够受到德国法律的保护,而他正是利用了法律的这个漏洞犯下了一桩又一桩的命案,真是气的我想杀人。
  •     恐怖 变态 伦理
  •     断断续续看完的,导致被人物名字整晕了……不过还不错,感觉挺适合改编成电影的
  •     半夜看的毛骨悚然
  •     专业知识两星半,剧情,呵呵
  •     好看 想要一口气读完那种
  •     非常好的一本书,可以拍成电影了,我很喜欢
  •     惊悚的临场感像看电影一样,紧张刺激的剧情一环扣一环地推进。
  •     万万没想到结尾
  •     有错的是体制,不是爸爸。
  •     书里的专业的解剖内容让人信服,节奏紧凑的剧情让整部书看起来像一部剪切精良的电影,是一本要一口气读下来的心理悬疑作品,极力推荐。
  •     其实是给三星半的,悬疑推理逻辑这个部分有些失望,但全书最为精彩的是专业法医作为作者其一,在主导整个事件中给出的专业意见让人全然没有枯燥感,一目了然地就能自然想到实时的画面
  •     解剖手法很细腻,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因为喜欢看悬疑啊恐怖类的小说,所以觉得这本书跟个我的胃口,经常沉浸在书的情景中。
  •     足够冷酷血腥,却又不会令人恶心。走的心理惊悚路线,有斯蒂芬·金的范儿
  •     看书代入感太强的缺点就是,阅读的时候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喘口气,不然心脏都要炸开了。节奏很快,情节残酷,有的章节打开下一页都需要勇气。但最后的部分有些强行反转的意思,人物没立起来就各种神转折,看着很累,也有点出戏。立意很好,读起来也很过瘾,不过情节有待推敲,且需要读慢一点,不然光记人名就够你喝一壶的
  •     各种元素结合得非常好。情节安排出色。翻译也过关。人物塑造上稍微弱些,但情节可以弥补了。涉及的话题也独到。完美的周日娱乐。
  •     最后一页两则新闻摘要引人深思。
  •     4层反转,人死的方式很爆炸,法医主角,有点模仿丹布朗的意思,整体不太行
  •     打开以后根本停不下来!
  •     嗯..虽然医学生每次看到琳达解剖有点急,但是剧情nice,法律和人情,如果是我我会选人情吧
  •     好想拍成电影。挺刺激!!
  •     法律的缺失
  •     结尾出乎意料,内容发人深省!情理与法理,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争论的话题。不管是哪一方,初衷都是好的。但是有时候,就是这种善意,被恶者利用,造成更大的伤害。受害人家属用生命来求得理解,惩治犯人,而保尔医生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体会到家属的心情,最终做了自己的选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