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师逸事

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11
ISBN:9787542124531
作者:张梅
页数:200页

内容概要

张梅,1972年出生。经贸大学金融研究生毕业。目前就职某大型国企,高级会计师。1998年于五台山塔院寺上寂下度法师处受皈依戒。此前1997年结识中国高级藏语佛学院的联波活佛和索南嘉措老师,皈依后正式依止两位老师学习佛教知识。

书籍目录

001 自序:如是我闻
第一辑 两地
007汉 地
009贵 族
013文 学
018乡 亲
023茶
030新 年
032文 身
033女八路
034朋 友
035缓 行
036喝 粥
038叛 逆
039雷公的儿子
040骨比肉滑
041依 靠
043最轻最重和最肥
045营 养
047长庚星和阿弥陀佛
050希 望
052四座大山
053方 便
055天上人间的玛吉阿米
057户外运动
061两 地
第二辑 礼物
067传 统
071刷 房
072二十一世纪的师徒关系
073有文化没知识和有知识没文化
077龙 钦
081展示成为行动
083麝 香
085妓女养的娃
087上一世的亲戚
089轻 重
090业 障
091线 头
093礼 物
096庄稼与和尚
097没有疑悔
098噶当质量
101铁 锅
104做人要顽强
107没 谱
109外显内密
第三辑 游舞
115鳖 宝
118摩利支天
123应 验
125选 材
126格莫鼠
133期 望
第四辑 乘愿
137乘愿再来人
139传 记
141一切显现皆平等
143深不可测
149布敦仁波切
151疯行者
153愧疚
156给
157无著、世亲法兄弟
160安多的智慧
163供 灯
165“断灭见”
166雅 谑
170各种圆寂
174物质遗产
177 瑜伽士加吉至道
181 红色甘丹赤巴
185 依 祜
187 花和果

作者简介

老师是出家人,我们认识十六年。最初的确有过密集的学习与实践,然不成器,于师有愧,于己倒收获颇丰。交往中,老师常穿说奇闻逸事,内容涵盖成就者的奇行异止,坊间的八卦传说,和藏民族的人情风俗。师即口道来,既满足我喜好新奇的心态,也将很多世出世间的妙理,于浅白处开显出来。
二零零五年开始,我陆续记录一些师徒间对话,初心为娱人悦己,内容五花八门,篇幅长短不一。此次整理,粗略分类。其中,“两地”主要收录风俗文化方面的趣闻;“礼物”涉及宗教话题;“游舞”讲奇人异事;“乘愿”可视为名人八卦。


 家师逸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这是一本浓缩着精华的书,拿到手的时候,看到的是小小的一本,用纸却非常讲究。虽然不是精装本,但是它却是书里面的贵族,有那种一下子就会被它的简单而讲究的设计吸引的感触。       文中关于贵族的介绍:藏地有“四代出贵族”之说。逻辑是,第一代从草根起步,吃苦耐劳,完成财富积累;第二代为了管理庞大的家族产业,开始学习文化知识;第三代在有钱有文化的基础上,开始关注生活细节,学习享受生活;第四代集经济、文化、生活三方面之大成,才能称为贵族。 人生也如此,少一步都不能称为贵族。喜欢看完一本书之后,谈谈感想,说给身边的朋友听。最近总有些迷茫的朋友,在一起探讨一些生活或者工作上面的琐事。我就拿这本书的贵族之说,讲给他们听了,他们也总结到,生活都是慢慢努力,然后稳重求发展的,没有一步就成的。       文中还有一处,我印象深刻:“一次老师问我最近有没有交到什麽新的朋友。‘当然有。’我说,‘而且都是有素质的。’特别强调这点。‘那这些朋友里面,有没有说你不好,给你批评的人?’‘怎麽可能,他们都挺喜欢我的。’老师不屑地笑起来:‘那我不认为你最近遇到什么值得交往的人。’ ”       当我把这段重复给我的朋友听的时候,他们也非常认可老师说的这段话,喜欢说些好听话的朋友,肯定只是泛泛之交,称不上真诚与真的对你好,真正的好朋友是在了解你的各种缺点之后,及时指出而且还不放弃你的人。       一本书的好与不好,总觉得不是一下子能够完全可以把它说完的,需要细细的回味与结合生活去体验,光靠书本的讲解就可以去明白一些道理似乎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文中也有一个比喻“仅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好像妓女养的孩子生来没有爹。”虽然不是如此的恰当,但单靠书本获取知识的确是一种不完善的方式,在书本里面扎根,而抛弃现实接地气生活的人,肯定也不是真正的贵族。       看书的时候,我善于观察细节重于整体,以上应该是留下的印象最为突出的一部分,若还让我谈谈这本书,我想说说藏族文化与信仰。       关于藏族文化,这是一本写藏族老师与作者之间故事的书,自然会说到很多关于藏族生活的点点滴滴,主要是讲述一些老师带给我的生活与精神上面的影响,从简单的为人处事,吃穿住行娓娓道来。前几日看到朋友写下一句话:“能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非常认真地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容易。” 老师同样无论在文学、茶、交友等各方面,尤其是生活细节上,总讲究尽善尽美,看上去一件简单的事情,老师却能耐心平和安详的对待,让它尽量散发出光彩来。比如,文学需要的是沉淀:“老师从来不相信我们年轻人可以写出辞章典雅,富含多重双关、转语,包藏显、密、极密多层深意的文章。”老师在交流这些的时候,并不是一板一眼的固定状态,也经常有着幽默而风趣十足的一面。文中并没有从具体难懂的理论知识来讲解藏族文化,所以对于我这个一点儿也弄不清藏族的特点的人,读起来却满满的是充实与舒心熟悉的味道,并不难懂与深奥,易懂而容易接受。       藏族与佛学是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的,去西藏的路上你就会看到很多朝拜的人,是什麽支撑着这些艰难而枯燥的生活的呢?我想除了信仰,没有其他更让人坚定的东西了。一个有着信仰的人,一定会朝着他的目的地前进的。无论是谁,有信仰的人心中充满了爱与善意。他们也更能够完善自己,让自己进步。       文字,从头到尾看来都是一种享受。细节上面你还能发现个多美妙的东西。比如藏族美食,如果你是一个爱自己动手的吃货,你也能收获到很多呢?其他的好东西就更不用多说了,值得一读,品味师生情,感受实实在在的贵族。
  •     虽然定价偏高,但的确是很妙的一本小书!汉人女徒弟,藏族大喇嘛,以语言交流,展现出的是汉藏两地不同的文化碰撞出的智慧火花。通过藏人智者及来往人等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藏地的风貌,内容涵盖风俗民情、奇闻轶事、名人八卦,那一则则短小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是更深刻的人性——如那则“上一世的亲戚”:旁者关切的问,【那你的亲戚现在该善待你了吧。】【那是当然,如今天天上门的,别说这世的亲戚,自称是我上一世的亲戚的,就有一百几十口子。】……这可真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只是,在那回话的人语中的,不知是苦涩的无奈,还是释然的不以为意了。对于宗教,一直以来,总有一种相当不耻的感觉。这种感觉,大概是来自我的母亲。她是很有招来宗教骗子的天赋的,轻信破财不说,还一心一意的认为全世界的人都是该她欠她的——自己就是上天钟爱的‘宠儿’!甚至在事业不畅的时候,花了几万元倾家荡产的买佛经画像满大街的免费派送,因为,她认为这样她的‘佛’是会保佑她的(`⌒′メ)凸!家里让她祸害的不成样子。我对她虽说没有到恨那么的严重,但也是“哀其可悯,怒其不争”。就像是电视的抗战片里,那些八路看到大旱的时候老百姓不急着挑水救田里的庄稼,反倒倾家荡产的祭龙王的时候,那种想轮棒子揍一顿,把人打醒的感觉。或许,是人对自然的知识知道的越多,便会越加敬畏自然的本身;但是同样的,对宗教知道的越多,便会越无法尊敬宗教,所以,科学和宗教的本质上就是对立的。真正的“生命哲学”,只属于接受过教育的最顶端的那一小撮人;而越是底端的贫瘠和封闭,就会酝酿出越单纯的虔诚信仰;至于中间的那一大批人,就都是属于科学的了……也许,只是知道的越多,越难以再单纯的去信仰什么了。也或许是这些人,只是抱持着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未知生,焉知死”罢了。但比起相信虚无缥缈的神明,还是相信科学更实际些。但是这本书,多少让我对宗教的印象,有些改观了。或许,宗教所灌输的理念,并非是我期待中的那么纯净,但那些典籍也绝不是愚昧的——他们都是先人留下的智慧之语,只是我们这些后人‘记得住、做不到’罢了。仅以本书中提到的藏传佛教为例。按照藏传佛教的经学制度,一般喇嘛入寺十五年至二十年,完成五部大论,才有资格申请“格西”(博士)学位考试,并进而获得静修密宗的资格。格西意为“善知识”。头等格西学位,称为“格西拉让巴”,是显宗的最高学衔。获得拉让巴的高僧有资格出任寺院总堪布,主持重大佛寺活动。那些申请拉让巴的格西僧侣,必须在一年一度的拉萨大昭寺大法会上,进行经典辩论。实际上,现今在各大寺院充任堪布者大多是活佛。所以,比较年轻的喇嘛,大多敬重格西,惧怕堪布。格西考试是一关,拉让巴(不管考不考得上)又是一关,所以那些高位的僧侣往往都是聪明人。要知道,就算是在现代,在藏地“出家”也是类似于古代汉民科举的进身之阶,是下位者向上位奋斗之门。也所以,就有了开头我引用的那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并非“转世灵童”出身,自幼受尽苦楚煎熬成人,大器晚成的活佛。或许,成功者不都是好的,但至少是因为他们的‘成功’而值得尊敬的。一个好的,又值得尊敬的人,也确实是值得人赞赏了。许是那里的海拔太高,风压太大,那里的人说话也少。于是,想的太多,做的便少了,显得那里的时间很富裕,总让人感觉,那里的人都是懒洋洋的。那里的人说话,也不说“去哪里”,而说的是“哪里去”——呵呵,很老外的口音吧~!而且,据说是因为“汉藏同源”什么的,【藏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的不是一般意义的对应关系,而是系统性的一一对应。这也就是为什么语言学上,把汉语归于汉藏语系的原因】了。 中国人以前讲究说话出口成章,现代人大概是网络太发达了,连汉字都认不全了。说话拽几句洋文很常见,但是那种文绉绉的说话方式倒是少有了。反倒是这本书里记录的“老师”等人的对话,世事洞明,又是【话锋有趣味】。字里行间的渊博与文雅,令人读来心悦。当然,说话打机锋什么的,也可以说是爱卖关子。这种聪明人的说话方式,我等俗人实在是学不来,但能多看看也会增长智力的。临睡前看上几则,不用喝牛乳,亦能带着淡淡的惬意入眠,倒是件很妙的事儿。PS.【】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     《家师逸事》这本书做得很雅致。小32开本,用纸考究。封面也很素,不张扬。内容和表面一样,清香,淡定,韵味十足。文字不多,字字珠玑。读来,如清风拂面。《家师逸事》这本书是“藏传佛教大师的私塾课,佛门弟子修习必看的小集子”。作者张梅, 1998年于五台山塔院寺上寂下度法师处受皈依戒。此前,在1997年结识中国高级藏语佛学院的联波活佛和索南嘉措老师,皈依后正式依止两位老师学习佛教知识。从2005年开始,作者陆续记录一些师徒间对话,初心为娱人悦己,内容五花八门,篇幅长短不一。这次整理出书,进行了粗略分类。全书共分4辑,其中,“两地”主要收录风俗文化方面的趣闻;“礼物”涉及宗教话题;“游舞”讲奇人异事;“乘愿”可视为名人八卦。张梅坦言:“老师是出家人,我们认识十六年。最初的确有过密集的学习与实践,然不成器,于师有愧,于己倒收获颇丰。交往中,老师常穿说奇闻逸事,内容涵盖成就者的奇行异止,坊间的八卦传说,和藏民族的人情风俗。师即口道来,既满足我喜好新奇的心态,也将很多世出世间的妙理,于浅白处开显出来。”读到老师讲述村子里的人和事,我差一点笑喷了:“村里有个人特别好吃,饭量又大。同桌就餐的,一般抢不过他。一次,其他人商量好,吃饭的时候,轮流缠着他说话。没想到这人,边说边吃,嘴动得极快,既没耽误说,也没耽误吃。自此,村里人给他起个外号,叫‘缝纫机’。‘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个男人买了台收音机,那年月,这是家里相当贵重的财产。男人很喜欢它,一天到晚开着。有一次,收音机坏了,时而有声时而没声。男人着急,就把机子的后盖撬开,发现里面有块金属板,上面散布着许多小铁线,有直有弯。男人认为小铁线们都应该是直的,收音机有毛病,是因为有的变弯了。男人抄把钳子,把所有弯铁线都给掰直。这回“话匣子”彻底不言语了。以后,村里人就管他叫‘修收音机的人’。还有一家养过一只母鸡,母鸡养大后每天下一个鸡蛋,这家人把鸡蛋收集起来,换回盐巴、茶叶等物。后来不知为什么,母鸡不再下蛋,家里人想可能是母鸡生病了,都很着急。这家男人从前见过道班工人给不下蛋的母鸡治病,就凭记忆给母鸡实施了一场小手术,结果母鸡死了,这个男人就被叫作‘修鸡的人’。”笑过之后,仔细思索,那个时候,出现这样的趣事,都是因为物质文化生活的匮乏啊。我不是佛学弟子,对于很多佛学和禅论,还需要慢慢领悟和修行。但对于教师的风范,我关注了很多。书中,对老师的刻苦学习进行了描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老师看书都是在深夜,因为穷,点不起油灯,又担心亮光引来注意,就准备一块未燃尽的木炭,在上面轻轻吹口气,木炭余灰红一下,就着这点儿亮赶紧看几行,灭了再吹。依靠这种方式,师父学了很多部经。感情的细节描写,这与“凿壁偷光”的西汉匡衡多么相似。经过勤学苦读,他们最终都成为大学问家。敬业,在人生之中多么重要。书中还描写了老师的文学功底,老师曾因别的任务没赶上听课学习,于是给派遣他出行的堪布(法师)留下一封信,便走了。这是一首文言诗,大概意思是:“头顶茂盛的庄稼,被岁月的镰刀收割了;脸上鲜艳的花朵,被秋天的早霜打皱了;原先如劲竹一般的身材,如今好像竹子做成的弯弓;随着年龄渐长,只渴望多多聆听智者的言教,而此时这样的小小心愿,却无法达成,只能黯然离开。”家师是对老师的敬称,因为在古代的老师往往是到学生家里授课。张梅说:师父是麝鹿,徒弟是猎手,舌头上的甜言蜜语是绳索圈套,猎手接近猎物,抛出绳索,俘获后取走麝香,再抛弃麝鹿。这个比喻不仅适用于出世间法,俗世利益扎堆的地方,这样的猎人也不难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一直尊重教师,就更加喜欢《家师逸事》这本书,教师点亮的记忆,照亮了学生的路。“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感谢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学生们的旅途。人生旅程上,教师丰富学生们的心灵,开发学生们的智力,为学生们点燃了希望的光芒。 书中的故事,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精神、道理、智慧。比如:“一涉及民族问题,最没法理性对待,汉人还不是一样,前两年一会儿反日,一会儿反法,游行,砸街边别人的日产轿车,抵制去家乐福买东西。如果那车是自己的,还下得去手吗?再有,那些所谓日系车大部分是在中国组装的。家乐福货架上的商品百分之九十九国产,产权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国内企业,还没提附近居民采购的不便利。抵制半天,倒霉的尽是自家人。这些洋把式,和咱们藏民拆路拔树,没什么本质区别。”《家师逸事》是我相见恨晚的一本书,虽不是佛弟子,但这本书让我开卷有益。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非常好的一本书。其中所涉及的佛教相关,与其说是佛法,不如说是人生道理。浅显,却富有深意。
  •     一本有意思的小书呢。
  •     没有作者体会 只是觉得那些转世都是真的 而有味位活佛圆寂后 尸骨有六字诀 也更验证了神奇的世界 好想去了解
  •     睡前看一点,轻松好读。好摸。
  •     小小的一本书,读来却非常欢喜。
  •     从<读库>看了几次节选才买的原书,有这样的老师真是一段难得的缘分啊,不知多去雍和宫转转是否说不定可以遇上呢:)玩笑了,不过最近开始看禅的内容了
  •     好像学到了一种心态
  •     ss上圖館 9月2014年
  •     有趣
  •     在公交车上看了大半本。贵在不装逼。
  •     按说这么薄薄的一本小书我不会看得如此之慢,却总是看着看着就停下来,倒回去,再看看,再想想。
  •     可以看看,挺有意思的藏传佛教八卦周边…不建议买书了,能看电子版的就够了
  •     清新,有趣,真实,不卖弄。
  •     读时有淡淡的欢喜,时常还能会心一笑。
  •     未知不熟的故事永远那般的精彩有趣,但是世界确实如此一般了?还是信仰宗教就是那般不可揣测?未知东西太多,见闻都是好东西,无乎真假其他。
  •     好感倍增。
  •     看过一阵 又拿起来
  •     至真至诚的导师!
  •     没悟性,琢磨不出太高深的东西,就是故事看着挺喜欢的
  •     佛家八卦
  •     海鱼从上海带来给我
  •     翻翻还是挺好的。
  •     非常生动有趣的书
  •     我的问题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
  •     满心欢喜
  •     暖心的小书
  •     因最近看杨葵先生的书系,他提到这本,便拿来看.....很抱歉,我还看不了这样的书,觉得文字乏味没有温度....也许是我自身修为不到?PS:同为师从记录类的“日日是好日”,我觉得就写的很有诚意....
  •     价格小贵
  •     只知道有四风,原来藏传佛教里有八风,要摆脱世间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缠缚。
  •     小品集,生动,读来有趣,不乏动容之处
  •     四星-。前年还是大前年在海图随手读了大半本,觉得还挺有意思,结果回来处处搜不到。终于又借了读完。要说这是讲道理未免太夸张了,要说宣传藏传佛教也帽子太大。我只觉得语言文字间有小趣味,有一闪而过的灵性,作为读者来欣赏一下,妙然会心几秒,也就够了。又:倒是没想到此杨葵即彼杨葵也。哈哈。
  •     好玩儿好玩儿~
  •     说句偏激的,汉人去信藏传佛教,要么是装逼,要么是贱。抬藏传贬汉传实在有点恶心。
  •     挺有趣的小书,对藏传佛教有初步了解。
  •     挺妙的一本小书,当成睡前故事来看的,不需要那么偏激啦。
  •     佛学是很严谨的学问。藏传是很殊胜。但并非神话。未读汉传。如何能贬低汉传。抬高藏传?玩儿佛学。大大的不妥
  •     读到这样的书,就会觉得有宗教信仰的人们很可爱。
  •     随便翻翻 感受不一样的思维和语言
  •     不错
  •     关于仁波切们的日常八卦。三星因为我实在不好这一口。
  •     挺有意思的零食。有幸与几位堪布相识,颇有感悟。天高地远片隅之地,也阻挡不住他们向学的心。有修为的师傅更象是哲人。
  •     “真正的慈悲是没有疑悔。”
  •     西藏回来看着玩儿
  •     床头书,大抵翻过三遍以上,每章每篇,趣味横生又生智慧,甚好。
  •     有这样的机会开蒙,只是作者文笔真的。。。
  •     一般般
  •     一切显现皆平等
  •     各种逸事,活佛的形象马上鲜活起来,好看~
  •     很好看,看第二遍了
  •     读的时候并不觉得多好,后来回想起来才觉得富含哲理。自我修行不易。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